榆社县

榆社县 榆社 榆社县建制沿革 榆社县行政区划 榆社县地理环境 榆社县自然资源 榆社县人口民族 榆社县经济概况 榆社县社会事业 榆社县历史文化 榆社县名优特产 榆社县风景名胜 榆社县著名人物 榆社县现任领导


榆社县是山西省 晋中市下辖的, 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 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东与左权、 和顺为邻,北与 太谷、 榆次接壤,西与 祁县相靠,南与 武乡毗邻。最低海拔987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降雨量400-600毫米,无霜期90-150天,属 温带大陆性气候。至2008年,榆社县面积1699平方千米。2014年,榆社县辖4镇5乡: 箕城镇、 云竹镇、 郝北镇、 社城镇、 河峪乡、 讲堂乡、 北寨乡、 西马乡、 兰峪乡、城区管理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西晋泰始年间于今城关北18千米社城镇置武乡县,属上党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十六国后赵于武乡县置武乡郡。永和中年废郡。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县为乡县,于县置乡郡。太...

详情

榆社县地名网_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资料简介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介绍

榆社县是山西省 晋中市下辖的, 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 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东与左权、 和顺为邻,北与 太谷、 榆次接壤,西与 祁县相靠,南与 武乡毗邻。最低海拔987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降雨量400-600毫米,无霜期90-150天,属 温带大陆性气候。至2008年,榆社县面积1699平方千米。2014年,榆社县辖4镇5乡: 箕城镇、 云竹镇、 郝北镇、 社城镇、 河峪乡、 讲堂乡、 北寨乡、 西马乡、 兰峪乡、城区管理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

西晋泰始年间于今城关北18千米社城镇置武乡县,属上党郡。

东晋大兴二年(319)十六国后赵于武乡县置武乡郡。永和中年废郡。

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县为乡县,于县置乡郡。太和十五年(491)郡、县治徙今长治市武乡县境。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乡县地置榆社县,属韩州,“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大业二年(606)废入乡县。义宁二年(618)复置,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620)于县置榆州;于今城关南15千米魏城村别置偃武县,与榆社县俱属榆州。六年废州,偃武县并入榆社县,属辽州,后又改属仪州。

宋熙宁七年(1074)废入武乡县。元佑元年(1086)复置,属榆州。

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属辽州。

1912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

抗日战争时期析置榆北县,属太行区二专署,后并入榆社县。

1949年属榆次专区。

1949年12月,和顺县的曲礼、堡下、双峰、石源等12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

1953年7月,榆社县的青王头、小后凹、佛家山等9个自然村划归武乡县。

1956年,和顺县的焦红寺、沙旺、琵琶窑、大牛、菜不测5村和太谷县的山头、武庄村划归榆社县。

1958年并入武乡县。

1960年复置,属晋中专区。

1961年6月1日,太谷县的白壁、牌坊、常瑞、寺儿等16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设白壁公社。

1967年属晋中地区。

1971年,武乡县的石盘公社12个生产大队、25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

1972年,原划入榆社县的石盘公社12个生产大队、25个自然村重归武乡县。

1999年属晋中市。

截止到2012年,榆社县辖4个镇、5个乡: 箕城镇、 云竹镇、 郝北镇、 社城镇; 河峪乡、 北寨乡、 西马乡、 兰峪乡、 讲堂乡 。

榆社县行政区划
  
乡镇 下辖村
箕城镇 城关村、南河底村、赵道峪村、石栈道村、寨沟村、北泉沟村、廉村、上西山村、下西山村、板坡村、连家庄村、杜余沟村、贾峪村、河南街村、郜家沟村、北向阳村、南向阳村、旋余沟村、中余沟村、莲花池村、寺家凹村、潭村、李峪村、芦家庄村、坪上村、胡子沟村、赵家庄村、南马会村、北马会村、南王村、小杜余沟村、北王村、桑树沟村、马家沟村、三庄村、泥河掌村、中泥河村、东沟村、泥河口村、峡口村、南社村、寨上村、北逆流河村、南逆流河村、银郊村、东汇村、石花村、柳滩村、北枣林村、马家庄村、沿北村、小常家会村、大常家会村、王景村、红崖头村、山泉峪村、小下车村、大下车村、梁峪村、段家庄村、杨家垴村、桑家沟村
云竹镇 云竹村、向阳村、海银山村、西庄村、狐家沟村、巴掌沟村、南村、小马兰村、北村、白海村、清风村、赵庄村、申村、迷沙沟村、马兰村、崇串村、乔家沟村、金丈村、斗角沟村、北图划村、宁家沟村、和平村、东庄村、桃阳村、段家沟村、白家岭村、昌家沟村、西坡村、王家沟村、高庄村、林头村、枣林沟村、羊圈垴村
郝北镇 郝北村、台曲村、庄头村、云安村、魏城村、东方山村、关元则村、赵家村、圪塔滩村、常银村、大南沟村、成家沟村、油房凹村、邓峪村、南沟村、韩村、闫家沟村、白庄村、西方山村、南庄村、南庄沟村、吴家庄村、邱元村、任家垴村、王宁村、梁寺头村、枣林村、上石拐村
社城镇 社城村、南翟管村、北翟管村、西河村、双峰村、北河村、圪麻洼村、官上村、翟管沟村、彰修村、阳乐村、两河口村、石源村、郊口村、石会村、水泽村、焦红寺村、顶村、西崖底村
河峪乡 河峪村、圪坨村、海眼村、北水村、西河底村、偏良村、苍竹沟村、下赤峪村、固庄村、前庄村、后庄村、青阳坪村、西周村、牛村、鱼头村、寄子村、刘家沟村、河窳村、岩良村、西沟村、辉教村、叶峪村、平顶村、东形彰村、西形彰村、东清秀村、西清秀村
北寨乡 北寨村、郭家社村、温泉村、东沟村、堡下村、曲里村、辉沟村、上城南村、东垴村、下城南村、郜村、高崖底村、白家庄村、牛槽沟村、马陵村、南寨村、五科村、千峪村、孟家庄村、仰天村、赵王村、东湾村、水磨头村、青峪村
西马乡 西马村、东周村、大寨村、东马村、田家沟村、更修村、沤泥凹村、北山晕村、南山晕村、南白村、北白村、小河沟村、羊山峪村、武源村、北余沟村、牛寨沟村、新村、段峪村、面疃村、官寨村、南岔村、紫寒村、牌坊村、常瑞村、白北村、东五科村、格子坪村、山头村、寺儿村、西宽村
兰峪乡 兰峪村、屯村、郭郊村、下咱则村、羊圈岭村、梁家垴村、平顶垴村、东寨村、大卜水头村、小卜水头村、小里道庄村、大里道庄村、拐则村、合朝村、王家庄村、连家庄村、玉家沟村、后火烧庄村、前火烧庄村、大垴村、黄龙峪村、南窑村、常峪村、西窑村、后千家峪村、前千家峪村、窑科村、前牛兰村、苗牛兰村、高家庄村、后牛兰村、牛家岭村、麻池垴村
讲堂乡 讲堂村、上咱则村、陈家峪村、下赤土村、上赤土村、韩庄村、寺上村、元庄村、麦茬角村、蒲池村、驼骆村、柳泉村、将军墓村、梁家庄村、石墙村、后寺沟村
城区 学府社区、广生社区、滨河社区、新华社区、文峰社区、东升社区

榆社县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 太行山西麓, 浊漳北源两岸。

东与左权、 和顺为邻,北与 太谷、 榆次接壤,西与 祁县相靠,南与 武乡毗邻。

面积1699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东经约为:112.9°,北纬约为:37.0° 。

榆社为土石山区,四周高山环绕,中部多黄土丘陵,浊漳河两岸有狭长的河谷平原。适于水果、畜禽、蚕类,鱼类、药材等生产。境内主要山峰;东有黑神山、石足岭;西有吴娃背、雾(悟)云山;北面有通梁山、三县垴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余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吴娃背1901米为最高。

榆社县年均气温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

浊漳河由北而南纵贯县境,两侧有云簇河、武源河、泉水河、东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

地下埋藏有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矿产,其中煤的储量大约7.4亿吨。榆社县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闻名世界的化石之乡。出土化石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保存之完整,为世所瞩目,被誉为“化石之乡”和“古脊椎动物的宝库”。

2013年,榆社县有耕地面积25.3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谷子、玉米等。其次为大豆、薯类、高粱、油料、麻皮。森林覆盖面为40万亩,畜牧业主要有牛、羊、马、驴等。饲养业有猪、鸡、兔、鹿等。

2011年末,榆社县总人口135701人,比2010年末增加1053人。全年出生人口1823人,人口出生率为13.48‰,死亡人口895人,死亡率6.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城镇化率为31.13%,比2010年提高1.53%。

在2012年的统计数字中,榆社县人口基本为汉族,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只占到0.02%。

2011年,榆社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29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000万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5872万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111万元,同比增长9%。

2011年,三次产业构成为10.76:51.96:37.28,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04%,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54%,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90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2568美元。

2011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2277人,比2010年末增加383人,增长3.2%。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850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控制在了4%的目标范围之内。

榆社县201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935元,同比增长5.5%。启动实施亚行贷款“水肥一体化”项目,新发展 拱棚、大棚蔬菜31亩(个),露地蔬菜1100亩。围绕“生态榆社”建设,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86万元,实施完成六大林业工程,造林绿化面积1.2万亩。榆社县的核桃经济林总量达到12.03万亩,年总产量可达11.29万吨,年产值可达3.436亿元。

2011年,榆社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456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913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 -12510万元;实现利润-24843万元。2011年榆社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1069566.28吨标煤;累计完成产值能耗2.934吨标煤/万元。

2011年榆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149.9万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104.9万元,占榆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同比增长17.3%;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045万元,占30%,同比增长 17.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8078.7万元,增长16.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071.2万元,增长23.9 %。

2011年榆社县财政总收入29127万元,比2010年增长15.9%;一般预算收入13965万元,比2010年增长29.6%。其中,税收收入24284万元,同比增长8.91%,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五大税种共计完成税收21119万元,增值税增长51.72%,营业税增长30.87%,资源税增长0.005%,企业所得税增长11.22 %,个人所得税增长6.19%。榆社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63817万元,比2010年增长19.9%。

2011年末,榆社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3653万元,较年初增加5373万元,增长1.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350万元,较年初增加3311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22114万元,较年初减少70222万元,下降57.51%。

2011年榆社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695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63万元,电信业务总量为5932万元。固定电话用户年末为20944户,比2010年末增长2.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602户,乡村电话用户10342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3806户,年末达到71982户,增长23.7%。年末榆社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2926户,增长18.3%。电话普及率达到68.83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5.51部/百人和53.32部/百人。榆社县国际互联网用户增加1629户,达到8197户,增长20.1%。年末榆社县设有邮局13处,其中设在农村的居所有9处,邮路总长度(单程)254千米,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单程)361千米,邮政汽车8辆。

2011年榆社县共接待游客人数达到8.3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59.6%,旅游总收入0.592万元,增长105%。

2011年榆社县共有普通中学8所,在校生894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1785人;小学42所,在校生11337人。幼儿园25所,在园幼儿2490人。

榆社学校一览
榆社一中 榆社职业中学 榆社二中(西关) 榆社三中 东升小学 (东关) 太星小学 (北关)
箕城小学(南关) 李峪小学 廉村小学 南河底小学 潭村小学 峡口小学
小杜余沟小学 东汇小学 云竹中学 云竹小学 云竹镇桃阳小学 河峪中学
讲堂乡讲堂小学 兰峪乡兰峪小学 兰峪乡屯村小学 社城镇社城中学 西马乡西马中学 西马乡更修小学
西马乡南白村小学 西马小学 郝北中学 郝北小学 郝北镇华峪小学 郝北镇台曲小学
郝北镇韩村小学 北寨小学

2011年末榆社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乡镇文化站9个,电视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7.6%,比2010年提高0.36%,有线电视用户23900户。

2011年末榆社县共有卫生机构27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卫生监督所1个。榆社县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70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40张。卫生技术员313人。榆社县106765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6 %。

2012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8418人,征缴基金5100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4115人,征缴基金183.87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5925人,征缴基金674.35万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213人,征缴基金13.88万元;医疗保险参保26859人,征缴基金144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12643人,征缴基金173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0261人,征缴基金2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1748人,征缴基金302万元。

五险统征情况:医疗保险整理数据228户111084人,养老保险整理数据198户8748人,失业保险整理数据183户8592人,工伤保险整理数据224户8500人,生育保险整理数据219户6937人。社会保障卡发放7013张。

榆社县交通便利,有太焦铁路贯穿南北,太长高速公路,汾邢高速公路十字交错,境内还有太邢、榆长两条干线公路与县乡公路结构成网。2011年末榆社县公路通车里程为848.95千米,比2010年增加16.255千米,增长1.95%。公路密度为58千米/百平方千米。

太原到 阳泉、太原至长治、呼和浩特至 北海、 偏关到晋城两条国家级干线通讯光缆通过榆社,通讯状况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电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供褕社专用。 山西华能榆社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二期2台30万千瓦机组先后投产发电,三期2台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筹备。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足。

偃武县:唐武德三年 (620) 置偃武县,六年废入榆社县,故治在今榆社县南三十里之魏城镇,今称魏城村。有古城遗址。

箕城: 在榆社县东南三十里,据《清一统志》,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敌于箕,即此。阎若琚《四书释地》:“辽州榆社县东南三十里有古箕城。”

榆社故城:即今榆社县北之社城,晋武乡县治此,故又作武乡故城。后赵石勒改为榆社城,取汉高祖“丰枌榆社”(纪念故里)之意。

更修村:在榆社县北十八里,原名侯目村。1947年,为纪念革命烈士曹更修同志而改名。曹更修同志,本村人, 中共党员,我军团长,1947年1月5日在山东金乡战役中牺牲。

西周村:在榆社县西北四十里,1939年7月8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此与日寇激战,给敌人以重创。我新一团团长 丁思林同志不幸中弹牺牲于此。丁思林同志,湖北黄安人,1931年入伍,1933年入党,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

白庄:在榆社县南三十五里,1942年4月16日,日寇汽车十六辆满载两个中队的士兵,行至本村附近的公路上,陷入我决死三纵队埋设的地雷网,我军乘机冲杀毙伤敌人二百二十人,击毁全部汽车,缴获机枪九挺、步枪一百多支。

响堂寺:在榆社县西十里庙岭山沟,寺内建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声相应,故名。有北魏至唐代雕凿的千佛洞,还有唐塔一座,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在榆社县西六十里禅隐山上,宋建明修,内有北石佛一尊、金大定碑一通,元墓塔两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勒墓:在榆社县北二十五里赵王村东,俗称赵王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石勒,羯族军事首领。起家武乡,终建赵国 (319年),都襄国 (今河北邢台) ,领有今晋冀鲁陕等地,史称后赵。
  王建立墓:在榆社县西四十里鱼头村旁。按,王建立,五代榆社人,历事唐明宗,晋高祖。

邓峪石塔:在榆社县南十八里邓峪村,石塔系唐人在完整石头上雕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神山:在榆社县东,原称黑山,因有黑山神庙,故又名黑神山。

浊漳北源:古称武乡水。《清一统志》:“武乡水,源出和顺县西南八赋岭,南流径榆社县西,又南入沁州武乡县界,今名小漳。

榆社县置始于隋开皇十六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那时治所在社城镇,到唐武德八年,县城治所又移至讲堂镇。无论社城还是讲堂,作为县之治所都有点太偏。社城北靠和顺,讲堂东近左权,都在县境之边。

元至正六年(1296年)重新选址建城,据县志记载县城选址在:“浊漳河与仪川河交汇之高岗,垒石成壁,建土城为今县城之始”。

“交汇之高岗”,当地称之为垣台上,境内位置适中,垣台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斜坡状,由西南到东南,依顺时针方向,放眼望去,垣台上在群山环抱之中,其中有五座山峰较高,依次是庙岭山、西山、北泉山、北寨山、笔架山。若把西南的庙岭山看作拇指,东南的笔架山看作小指,无疑此地酷似向上托起的左掌,榆社古城就建在了向上托起左掌之中。

榆社古城建成之初,只有县衙,城区面积不大,后世谓之“上城”。一日,有一西域高僧云游至此,看到此景,十分惊讶,赞叹道:“县衙建在佛掌之上,天意也”。于是和县令商量,扩建县城“集民夫三千,凡五载毕”。扩建后的县城,分为上城、下城。上城县衙、佛寺,下城居住百姓。至此奠定了榆社古城建筑格局。之后,明代嘉靖、宣德、隆庆年间分别对榆社进行了修葺。筑城墙,以围包县城,整修上城、下城,在上城与下城之间建鼓楼,以示古城之中。并重筑城门,开门五道,上建城楼,城楼巍峨,遥对五座山峰,左手向上的托掌之形更显直观形象。五座城门均有题名,北名柔远门,意为“胡汉”相融,永无战争;东名望京门,意为心系京畿,不叛安顺;西名通晋门,意为睦邻各县,不会自封;西南名带漳门,意为漳水环绕,财源滚滚;东南名宣化门,意为宣扬教化,毋忘育人。看后耐人寻味,体现了榆社先民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思想。

定型后的榆社古城,虽有上下两城,但总体面积并不大,城墙周长只有近2500米,居民住户也不多。即使在解放初也有“榆社城前晌来了个陌生人,晌午即可传遍全城”一说。据县志记载:“清初县城有160余户,700余人”,但“寺庙占全城总面积的20%。”因此,便留下“半城为佛地,半城是民居”的说法。

榆社县旧有 端午节踏柳之俗, 文峰塔建成之后,民间相传游塔可治百病,于是踏柳被游塔替代。此俗相沿数百年而不变,故每逢端午节游人云集如织。

高跷在考古发现中最早出土于榆社县,在晋中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 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榆社 笨鸡蛋、 榆社阿胶、榆社肉牛、甲鱼、 银鱼、 酥梨、红星苹果、 蚕茧、药材等均为山西名品,享誉日本,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河峪小米:“河峪”牌小米主要生产于河峪乡地处太行山典型的 丘陵山区,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边无任何工矿企业和污染源。

“河峪”牌小米选用“晋谷21号”优质品种,在种植期间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主要依靠农家肥并以物理的轮作倒茬办法来防治病虫害。

榆社县河峪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味道纯正,营养丰富,有口感绵滑,米香浓郁等特点。

主要成份:含有蛋白质15.1%,脂肪5.68%,赖氨酸0.8%,维生素矿物质等。本产品已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

小杂粮:小杂粮主要产于榆社县西、北部无污染,无公害,纯绿色生态区。种植期间主要用有机肥、农家肥并以物理的换茬办法来防治病虫害。小杂粮有子衡人体的营养成份,是一种医食同源的绿色食品资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营养素,对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具有较好的食疗和滋补作用。豆类内含人体所需白蛋质和多种矿物质营养素,绿豆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降压,止泻痢;红小豆可通便、利尿、消肿,对肾脏和心脏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黄豆蛋白质高达40%以上,且含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

河峪酥梨:河峪酥梨主要产于河峪乡前庄、岩良一带,该地土壤优良,气候温差较大,适宜酥梨生长,且种植历史悠久。现有1000多亩盛果树。产品有润肺清火、滋阴补气之功效,主要销往北京、太原及周边各县。

北寨乡小麻油:北寨乡气候土壤独特,种植小麻已有500多年历史,且有传统干炒木压工艺。北寨小麻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功能性活性成份,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成份及钙、铁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香味浓厚、营养美味、色泽清中透绿的特点。常吃小麻油,可润肠胃、清肺、去肝火、滋阴补虚。北寨小麻油被当地群众称为“长寿油”。

榆社笨鸡蛋:该产品精心选育地方优质笨鸡进行,在山地或草坡上“游牧式”放养或围栏饲养。鸡主要采食 青草、 松针、小昆虫、微生物等有机物质,不饲喂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激素和添加剂。该笨鸡卵体鲜黄,口味醇香,钙、铁、磷含量高,胆固醇低,长期食用有健脑盖智的功效,是集营养、美味、保健于一体的新一代绿色营养品。

其中,绿壳笨鸡蛋,经省食品研究所检测,钙、铁、碘、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是普通 鸡蛋的3—5倍,富含脑磷脂,卵磷脂胎及多种维生素,且胆固醇含量低,被誉为“鸡蛋中的人参”,更有国外友人称之为“东方神蛋”。

榆社陈醋:榆社陈醋,以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 高梁、麸皮、纯大曲(大麦、豌豆)为原料,采用独特传统固态发酵酿造和先进技术精制而成。本品具有口感酸绵醇厚、协调柔和等特点,是精制而成的正宗特制陈醋。现有多味醋、五粮陈醋、饺子醋等类型。

白酱油:榆社白酱油,生产工艺技术先进,为“原池淋油高盐稀态回浇发酵生产工艺”,其特点延用了中国传统的生产酱油方式,不仅提高了酱油的氨基酸含量,并赋予了酱油特有的香味,该产品具有色浅、味鲜、口感纯正、风味独特等特点,质量上乘,是调味之佳品。产品主要有: 白酱油、 黄豆酱油。

阿胶: 阿胶,即驴皮胶,因其为动物主皮制作而成,故中医称为“血肉有情之品”:阿胶的制作与食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由于阿胶在食用和药用方面的神奇功效,因而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将其列为贡品之一,有“贡阿胶”之称,至今中医处方尚可见到“贡胶”字样。

阿胶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组成,含氨16.43%,基本上是蛋白质,水解后产生多种氨基酸,其中有赖氨酸10%,精氨酸7%,组氨酸2%等。

阿胶其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止血之功效,远销全国各地。

仁用杏及核桃:西马乡南、北山晕一带,素有“瓜果之乡”之称。70年代苹果产量高达60万公斤,外商驻村收购。80年代后,随着品种淘汰,该地种植人用杏500多亩,现已全部进入盛果期。

仁用杏,杏肉可制作杏脯、杏干,酸甜可口,健脾益肺,营养丰富。杏仁,营养价值特高,是健身、美容、平衡人体内分泌之补品,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郝北镇韩村一带的优质核桃种植达到1000多亩,有300亩已到盛果期,所产核桃皮薄肉厚,营养价质高,每公斤价值达到40余元,该产品供不应求。

蜂蜜:本品属100%新鲜纯正 蜂蜜,保留了天然的色、香、味,是上好级品,营养丰富,无公害,纯天然,老少皆宜。本品对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天眼等疾病有极大疗效,同时,还有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产品主要有:蜂王桨,蜂胶,蜂花粉、蜂蜜( 枣花蜜、 洋槐蜜、 玫瑰蜜、 荆条蜜、 百花蜜)。

文峰塔 (29张) 响堂寺 千佛洞:位于县城西南 5千米的庙岭山上,为北魏和唐代石雕。

文峰塔:位于榆社县城东南1千米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笔架,因而成名。化石馆,保存有第三世纪的化石。创建于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历时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成。此塔乃是根据“塔在巽(东南方向)峰则文运胜”的风水言论为振兴榆社文风而建,初期直呼“文风塔”,其后年湮代远讹名“文峰塔”。塔为锥形砖木结构,共13层,高约38米,占地69.2平方米,内为空心,底层直径约3米。文峰塔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有砖砌月梯及回廊,可拾级而上;三层以上有用木板、铁钉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间石阶层层,盘道曲曲,如步云路一般。塔体的外面,每层都有仿木结构砖雕出檐、斗拱;四面开砌拱券洞门,以供凭览;洞门之上有砖雕塔匾,图案花纹十分精致;塔顶置宝瓶,角隅悬挂风铃,微风吹动,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云竹湖:位于榆社县县域西南部,距县城22千米,距太原市88千米。湖区地域跨云竹镇和河峪乡两乡(镇),东面紧邻云竹镇,西南、西北分别与武乡县、祁县相邻。云竹湖系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 浊漳河支流。

榆社商有 箕子开辟邑境,战国有 廉颇、蔺相如“ 将相和”。十六国时, 石勒称帝建立后赵。

2014年,榆社县领导班子如下:

县委书记:梁潞阳:主持县委全面工作。联系县人大常委会工作。

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尚明: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主管财政、人事、机构编制、监察、审计工作。

县委副书记许利伟:协助书记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县委党校,信访工作。分管县委机关、后勤接待、统战、群团、史志、政研、双拥、县关工委、老促会、党务内网及体制改革工作。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政协、人武部工作。

县委常委、政法书记刘艳萍:协助书记分管政法、综治、社会稳定工作,协管信访工作。主管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