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

代县 代县历史沿革 代县行政区划 代县地理环境 代县自然资源 代县人口数据 代县经济 代县社会事业 代县交通通讯 代县文化艺术 代县风景名胜 代县著名人物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于山西省 忻州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代县地处东经112°43′—113°21′,北纬38°49′—39°21′,东临 繁峙,西接 原平,南界 五台,北毗 山阴。 滹沱河由向西南横贯全境。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总面积1721.5平方公里(2013年),总人口21.5万,辖6镇5乡377个行政村。代县历史悠久。据文物部门考古发现,早在 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 乾隆《 代州志》载,代县 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期间为 晋国土地,三国分晋后属 赵国。 秦统一六国后,天下设立三十六郡,代县属 太原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代县始建县,名曰 广武县。西汉时代县为并州太原郡广武县。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封其次子 刘恒为代王...

详情

代县地名网_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资料简介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介绍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于山西省 忻州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代县地处东经112°43′—113°21′,北纬38°49′—39°21′,东临 繁峙,西接 原平,南界 五台,北毗 山阴。 滹沱河由向西南横贯全境。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总面积1721.5平方公里(2013年),总人口21.5万,辖6镇5乡377个行政村。

代县历史悠久。据文物部门考古发现,早在 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 乾隆《 代州志》载,代县 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期间为 晋国土地,三国分晋后属 赵国。 秦统一六国后,天下设立三十六郡,代县属 太原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代县始建县,名曰 广武县。

西汉时代县为并州太原郡广武县。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封其次子 刘恒为代王,太原郡改为 代国,广武县属代国管辖。 王莽纂汉后,广武县改称信桓县。东汉广武县改属 雁门郡,隶并州。

三国时归魏。 黄初元年(220年),雁门郡南度勾注,由阴馆县迁置广武县城,西晋因袭魏制。

晋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广武县入北魏,初属 司州,后属 肆州。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东西,雁门郡广武县属 东魏。 北齐时,仍称广武县,为雁门郡治所。太象元年(579年),肆州治所由九原(今 忻州市)移至上馆城。

十六国时期,先后被 汉、 后赵、 前燕、 前秦、 西燕、 后燕等六国更迭占有。

隋 开皇五年(585年),废雁门郡,并改肆州为 代州,开皇十八年,又以广武县名犯太子杨广讳,改称雁门县。大业初年,改代州为雁门郡,隶属 冀州。唐 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复改雁门郡为代州。 天宝元年又改代州为雁门郡。 乾元元年又改雁门郡为代州,隶属 河东道。

五代时期先后归 后唐、 后晋、 后汉、 北汉所辖,皆称代州雁门县,隶属 河东路。北宋仍称代州雁门县。金仍为代州雁门县驻地,隶属河东北路。 元 中统四年(1263年),取消雁门县,直称 代州。至元三年,隶属九原府,次年废九原府,代州复隶属 太原路。

明 洪武二年(1369年),降代州为代县,八年后复升为州,隶属 太原府。清初,称代州,隶属太原府。清 雍正二年,升为 直隶州,直属山西。

民国元年,废代州,称代县,直属山西省。民国三年,代县属 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雁门道,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九月,山西划为七个行政区,代县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一月十五日,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代县属晋东北。民国二十九年,代县属晋察冀第一行政区。民国三十年初,代县以 滹沱河为界,与 山阴县南山地区合并,称山阴县,南括 五台县十三、十四区,称代县。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至三十四年秋,代县南山部分地区与东崞县合并为崞代县。民国三十三年十月,撤销河北办事处,代县属晋察冀边区。同年冬,山阴、代县合并为山代县,两月后复分。民国三十四年秋,代县改属冀晋五专署。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划归晋绥边区专署。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属晋绥雁南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属山西省 忻县地区。1958年12月, 繁峙、代县合并为繁峙县,属晋北。1961年繁峙,代县分治,仍属忻县地区。1967年2月,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2001年忻县地区撤地设市,代县属 忻州市至今。

截止2013年,代县共有11个乡镇,其中6个镇,5个乡,383个行政村。6个镇分别是 上馆镇、 阳明堡镇、 峨口镇、 聂营镇、 枣林镇、 滩上镇。5个乡分别是 新高乡、 峪口乡、磨坊乡、 胡峪乡、 雁门关乡。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 代县 处东经112°43′—113°21′,北纬38°49′—39°21′。 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1721.5平方公里(2013年)。东临 繁峙,西接 原平,南界 五台,北毗 山阴。

代县地形轮廓略呈长方形, 基本地貌由山地、 丘陵和 河谷盆地盘结而成,其中山地约占代县总面积的70.5%,丘陵占16.9%,平川盆地占12.6%。代县最高处为黑圪旦尖,海拔2548米。

代县属 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全年累加日照时数2863.6小时,北半坡稍多。年平均气温变化在7.2~9.3℃之间,平川为7.8~8.4℃,丘陵区为7.2~9.0℃,土石山区为6.4℃。代县年降水量变化在397—770毫米之间,分布特征为随海拔增高而递增。全年无霜期变化在100—160天之间,分布趋势为由东向西逐渐增长。

代县境内最大河流为 滹沱河,属 海河水系,横贯代县东西,代县境内全长40公里,流经8个乡镇,年均清水流量为0.02—2.63立方米/秒。北面由东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 东沙河、关沟河、东茂河、西茂河;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

代县共有土地258.23万亩,其中农用地82.56万亩,含耕地43.47万亩,林地33.77万亩,园地2.96万亩,天然草地2.363万亩;建设用地8.51万亩;水域占地14.88万亩;未利用土地147.73万亩。 含荒草地、裸岩、田坎、盐碱地、宜林荒山荒地、其它地;特殊用地0.31万亩。按1999年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约2.17亩。

代县已知矿藏共24种,大型矿床7个,中型矿床2个,小型矿床10个,矿点、矿化点197个,探明储量并列入《山西省矿产储量表》的有3种。铁矿为境内主要矿产资源之一,探明储量15.36亿吨,居山西省第一;金红石远景储量2亿吨,探明保有储量8651万吨,规模、品位、储量位居山西省第一,名列全国第二。此外,境内花岗岩、钾长石、石灰石、金、银、铜等也比较丰富。

截止到2013年,代县境内已发现 陆栖动物70余种,其中鸟类39种、 哺乳类19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6种,境内野生牧草约50种,较为出名的有党参、 黄芪、甘草等。

代县森林面积83万亩,主要集中在山区,现有林地面积38万亩,森林覆盖率14.73%,木材蓄积量6.23万立方米,主要树种山区为松杉、桦等针阔混交林,丘陵为槐、椿及苹果、梨、枣、杏等经济林, 平川为杨、柳、榆等四旁绿化树种。

代县由东向西有黑坎河、胡峪河、 东沙河、关沟河、东茂河、西茂河;南西有峨河、峪河、中解河等。年平均径流量为1.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12亿立方米,开采利用量为2234万立方米。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0年,代县总人口203311人。其中,男性人口105917人,女性人口97394,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8.75:100。户籍人口200015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0.17%,非农业户口人口比重17.84%。总人口中,城镇人口51546人,乡村人口为151765人。

乡、镇 上馆镇 阳明堡镇 峨口镇 聂营镇 枣林镇 滩上镇 新高乡 峪口乡 磨坊乡
人口 43324 21265 34842 9935 19292 6309 17123 18693 11045
乡、镇 胡峪乡 雁门关乡
  
人口 4411
  
5501
  

2011年,代县实现生产总值50.25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6.1%;财政总收入9.98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64.78%;一般预算收入3.079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6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7元,同比2010年增长17.52%;农民人均纯收入3055元,同比2010年增长29.37%。

2012年,代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3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6.23%;财政总收入1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3.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74元,同比2011年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3651元,同比2011年增长19.5%。

2013年,代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8.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59.6%;财政总收入完成13.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0.3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4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250元,同比2012年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098元,同比2012年增长13.2%。

2009年以来,代县新建固定大棚408座、移动大棚369座、规模养殖小区11个,积极恢复水稻基地1万亩,发展辣椒基地1万亩,发展连片温室大棚1200亩。发展以核桃、仁用杏为主的双十万亩干果基地,以酥梨、玉露香梨、葡萄为主的5万亩水果基地,以红芸豆、黍谷为主的5万亩小杂粮基地。

截止到2012年,代县玉米、水稻粮食种植业面积达到27万亩。水果玉米、瓜菜、豆类为主的特色种植业面积达2.5 万亩。移动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面积达到5000 亩。小杂粮面积达到5 万亩左右。五是以酥梨、仁用杏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发展酥梨、仁用杏、核桃等干鲜果20 多万亩。

2012年,黄酒产业年产黄酒6万吨,带动农户种植黍米10 万亩;辣椒产业加工鲜辣椒1.8 万吨;加工小杂粮2.5 万吨,带动农户种植小杂粮15万亩。干鲜果产业加工干鲜果0.2 万吨;水稻产业通过土地整理,恢复水稻种植面积3万亩,加工优质稻米1万吨。蔬菜产业生产反季节蔬菜2 万吨。

2013年,代县农产品完成销售收入2.0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4.3%。粮食生产达1.73亿斤,同比2012年增长5.9%。

工业主要有电机、农机、水泥、化肥、采矿、制糖、砖瓦、酿造、棉织、木器等生产行业。1990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4个,其中全民企业18个,集体企业36个,职工总数5030名,固定资产原值7113万元,净值5514万元。2009年,代县工业总产值10069万元。代县境内有太原钢铁公司所属的峨口铁矿,现有职工5707人,厂房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铁精矿粉和球团矿,1990年产量分别为92万吨和42万吨,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利税582万元。

2010年,代县生产铁精矿粉450万吨,同比2009年增长294%;生产球团50万吨,同比2009年增长82%;工业总产值完成41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289.4%,矿冶工业上缴国家税收4.616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29.12%。工业增加值增幅位居忻州第一。

2009年以来,代县全面启动了雁门关和代州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先后在 雁门关铺开景点维修复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三大类共36项工程项目。2008年5月,雁门关被评为国家 4A级景区,12月被命名为“山西作家影视文化创作基地”。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的保护开发则以历史城垣、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民居的保护恢复为重点,对周玳官邸大门、影壁进行了修缮,西北城角楼修复工程、钟楼维修工程全面铺开,2009年,代县被评为“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县”。

2002年,代县投资1628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新、改、扩建及维修中小学校182所2.54万平方米;投资240多万元,为代县四中四中征建了操场,新建了漂亮的教学楼。2003—2004年,代县投入资金295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46所,大面积消除了中小学危房;投资460万元,新建了实验小学教学楼。2005年,代县为农村中小学配置课桌凳3620余套,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总价值160多万元。

截止2013年,代县共有义务教育中小学62所。

2011年,代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7元,同比2010年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55元,同比2010年增长29.4%。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06个。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净增353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净增982人。

2011年代县街巷硬化完成1017.81公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7万人,覆盖率81%。代县财政对教育、科技、农业投入大幅增长,申请专利25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5%。2011年城镇化率较2010年提高1.8%。完成市政设施投资3.3亿元,超过市考核指标0.8亿元。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控制在忻州市年度指标5.95%以内。

代县交通便利。京原铁路横贯县境东西,过境里程32公里。京原公路,即 108国道,大同公路,即208国道,穿越县境,并于阳明堡处交汇。特别是大运高速公路的贯通,大运高速路横穿雁门关天险,大大缩短了代县与本省乃至全国各主要城市之间的距离。代县11个乡镇全部通油路,212个行政村及各重要旅游景点公路全部硬化。因特网、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已全部建成。

1、 面塑:面塑,又叫面花,是民间节日中作为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物品或标志而出现的有意味的食品。代州面塑最有特色的为“寒燕儿”、“面人”、“花糕”。“寒燕儿”出现在清明节。

2、剪纸:剪纸是代县民间流传较广的一门艺术。剪纸艺术可以上溯到青铜时期的镂刻艺术。

3、狮子舞:狮子一对,手拿绣球、身着古装英雄服的斗狮者两人,每只狮子由两人组成,一首一尾进行表演。相传清代初期已流行于城关、阳明堡、新高一带。常见表演节目有狮子滚绣球、跳桌子、钻火圈等。

4、龙灯:十多人手擎布制龙躯,互相配合做出上下弯曲,左右盘旋的龙舞姿态。

5、挠阁:成人背负铁架,架杆上将各程装扮的男女幼儿(一般为四至六岁)固定好,在八音音乐的伴奏下结队演出,幼儿随着大人的舞步,翩翩起舞,动作优美大方。

6、旱船:一少年女子乘彩船、船前艄公引航,两旁各有一小姑娘帮船。表演时一般两船或四船一队,在乐队伴奏下穿梭轻荡。旱船在代县境内流传甚广。

7、社火:古代本县群众尚武好勇,相传从明代开始已将武打用于节日文艺表演、统称社火。至今鹿蹄涧、峨口、峪口、北关等地仍然兴盛。

1、代县烫面饺:烫面饺是代县人常吃的面食之一。因其要用滚烫的水来和面,故称为“烫面饺”。其特点是饺皮儿很筋道,皮薄馅大,色泽如玉,鲜香不腻。

2、高梁面鱼鱼: 高梁面鱼鱼是代县乡间百姓粗粮细做的一种日常食品。它是用普通高梁经过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开水和好,人工搓成的。

3、代州熬鱼:代州熬鱼的做法始于五六十年代的代县、雁北一带,其特点是鱼骨酥软、肉嫩味美、口味极佳。

4、代县火烧:代县火烧形似煎饺,为代县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刚出炉的火烧外焦里嫩,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简介 图片
  
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 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砖砌,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坏塔刹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补修。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代县阿育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人岩亦称“白仁岩”,座落在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古城西北20公里处,相传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乾隆《代州志》记载,"白仁岩,晋释慧远于此建寺"。因之,又称白仁岩禅寺。白仁岩禅寺始建于东晋,宋、元、明、清均有修缮,为古雁门八景之一。
代县文庙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内,创建于唐代,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重修。1983年至1986国家又拨款进行维修。庙南向,分前、中、后三院。后院为崇圣祠。中院正北为主要建筑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殿及各坊以绿色琉璃瓦覆顶。代县文庙是代县已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华北已存最大的州文庙。
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经国家业部林造字(1992)200号文件批准建立,位于代县城南20公里处,是一处以深山古刹赵杲观为中心建设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情趣为一体的森林公园。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出没其间,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雕,二类保护动物豹等20多种,鸟类30多种,药材40余种,其中首推乌头,品质优良,储量颇丰,观中尼僧视为镇观之宝。
始建于隋仁寿初年(600年),宋乾德五年(967年)大修,金正隆、元延祐、明天顺年间均有修葺。 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4米。塔基平面呈六边形,砖雕圆柱支撑。塔身由水磨砖构筑,呈六棱体,每面均精雕形态各异的窗户,塔顶中段为正四面体,饰有锐喙、圆眼、口鸣图案化十分强烈的鸟纹和太阳纹,十分罕见。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通长30余米,距墓门3.8米的墓道两侧,自上而下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彩绘图案粉饰。洞壁东西两侧各刊“出行图”和“仪仗图”。 墓室为圆角方形石券穹隆顶结构,全部以石条砌成。腰部周围均为仿木结构石雕斗栱门窗。墓室内四周间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东南方有墓志铭1合,盖上镌刻隶书“晋王墓志”。 晋王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边靖楼初建于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当时的将领唐胜宗、陆仲亨主持修建的,因为当时的代县城还不是州城,所以这座楼台就起名为边靖楼,意思是守卫北边,使之安宁,实际也带有纪念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县又恢复为州,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 宁武关、 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 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 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长城雁门关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昙鸾 周续之 安元信
杨义臣 马三宝 田琦
史建瑭 李承嗣 李克用
郭崇韬 张敬达 史俨
康延孝 史匡懿 史匡翰
萨都剌 杨继美 林春
孙传庭 张凤翼 冯如京
冯云骧 冯云肃 冯志沂
冯光裕 冯廷丞 孙演
张文明 曹权 庞玺
冯婉林 李成春 贾久民
冯苓植 张定一 杜向光
张国民 李广 牵招
慧远 薛仁贵 杨业
滕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