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

龙游县 龙游 浙江龙游县 龙游县建制沿革 龙游县行政区划 龙游县地理环境 龙游县自然资源 龙游县人口民族 龙游县经济 龙游县交通 龙游县社会事业 龙游县历史文化 龙游县风景名胜 龙游县荣誉称号 龙游县著名人物


龙游县,隶属于浙江省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 金衢盆地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44′—29°17′,东经119°02′—119°20′之间。北靠 建德,东临 金华市区、 兰溪,南接 遂昌,西连 衢江区,辖2街道、6镇、7乡,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36.24万人,少数民族23个,少数民族人口10700人,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是浙江东、中部地区连接 江西、 安徽和 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传统农业县。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8.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2亿元,分别同比2013年增长10.9%和13.5%;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9.4%2018年11月,龙游县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详情

龙游县地名网_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资料简介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介绍

龙游县,隶属于浙江省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 金衢盆地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44′—29°17′,东经119°02′—119°20′之间。北靠 建德,东临 金华市区、 兰溪,南接 遂昌,西连 衢江区,辖2街道、6镇、7乡,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36.24万人,少数民族23个,少数民族人口10700人,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是浙江东、中部地区连接 江西、 安徽和 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传统农业县。

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8.2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2亿元,分别同比2013年增长10.9%和13.5%;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9.4%

2018年11月,龙游县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秦灭 楚,于姑篾之地设太末县,隶 会稽郡,为龙游建县之始。

唐 贞观八年(634年),更名 龙丘县。

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年),吴越王钱鏐以“丘”与“墓”近义不吉,又据县邑丘陵起伏如游龙状,遂改龙丘为龙游。

宋 宣和三年(1121年),因有诏讳“龙”字,改名 盈川县。

绍兴元年(1131年)复称 龙游。

元朝,隶属 江浙行省 衢州路。 朱元璋攻占 衢州后,改衢州路为 龙游府,仍置县。

元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龙游府为 衢州府,县如旧。

清朝,沿 明制。

民国二年(1913年),龙游县直属于 浙江省。

民国三年至十五年(1914年至1926年)属 金华道。

民国十六年至二十一年(1927年至1932年),直属于浙江省。

1949年5月12日,龙游县城解放,成立龙游市人民政府。

1949年6月8日改为龙游县人民政府。

1959年12月底,龙游县撤销并入 衢县。

1962年,龙游县复制。

1973年,龙游县撤县。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龙游县建制,属 金华地区。

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分设金华、 衢州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龙游县归属 衢州市领辖。

1997年,龙游县辖9镇、12乡。

2005年12月,经衢州市政府批准,龙游县调整为辖2街道、6镇、7乡。

2008年8月,龙游县行政村规模调整,行政村数量由原来的432个调整为262个。

2014年,龙游县行政村规模调整,辖2街道、6镇、7乡、262个行政村。2街道: 龙洲街道、 东华街道。6镇: 湖镇镇、 横山镇、 塔石镇、 小南海镇、 溪口镇、 詹家镇。7乡: 模环乡、 石佛乡、 社阳乡、 罗家乡、 庙下乡、 沐尘畲族乡、 大街乡。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 金衢盆地中部,介于北纬28°44′-29°17′、东经119°02′-119°20′之间。辖区东连 金华市,西交 衢江区,北与东北界 建德、 兰溪两市,南接 遂昌县,县境南北长61.5公里,东西宽29.37公里,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

龙游县地处浙江省西部 金衢盆地。龙游县境内山脉、 丘陵、 平原、河流兼具。南 仙霞岭余脉,北 千里岗余脉,中部金衢盆地, 衢江自西往东横贯中部,流程28公里。地形南、北高,中部低,呈 马鞍形。最高点是县西南茅山坑,海拔1442米。最低点是湖镇镇下童村,海拔33米。

龙游县地处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 盆地特征,光照、气温、降雨、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都有明显的变化,其特点是: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涝明显。垂直差异明显,春早秋短,夏冬长。龙游县年平均气温 17.1℃,最热月的平均气温28.8℃,最冷月平均温度5.0℃,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为-11.4℃。全年无霜期为257天。≥10℃的活动积温5441℃。年平均降雨量1602.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全年日照数为1761.9小时,总辐射量110千卡/平方厘米。

衢江、 灵山江穿城而过, 衢江船厂 沙洲、石窟沙洲静卧县城东西。

龙游县境内岩性复杂。 地貌类型多种,加开发历史悠久,形成土壤类型多样。龙游县土壤以 红壤为主,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分布规律大体上是:海拔600-650米以上的低中山基本上是黄壤,600-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大部分是红壤,海拔1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是潮土和水稻田。据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总面积982.74平方公里。分5土类,12亚类,43土属,106土种。其中红壤类530.93平方公里,占总土壤面积54.03%;黄壤类82.57平方公里,占8.40%; 岩性土56.96平方公里,占5.80%;潮土25.99平方公里,占2.64%;水稻土286.29平方公里,占29.13%。

龙游县在森林植被分区上属中亚热带 东部常绿阔叶林 亚带。由于南北光热条件不同,又分为两个 植被区。北部的浙皖山丘 青岗、 苦槠植被区,南部的 浙 闽山丘 甜槠、 木荷植被区。天然阔叶林呈现次生状态,主要植被类型大体有9种。

1989年动物协会诸葛考察小组在龙游县考察记载,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主要有35种(兽类31种、禽类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 老虎、 黑麂、花山鸡三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穿山甲、大小 灵猫、獐、 苏门羚、白乌6种,国家一般保护动物多种。

1、 常住人口

2010年,龙游县常住人口36.24万人,同第五次 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6.82万人相比,十年共减少0.58万人,下降1.58%。全县常住人口中县外流入人口为3.06万人,占8.44%。

2、 家庭户人口

2010年,龙游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2.8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2.7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9人减少0.44人。

3、 性别构成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86万人,占52.04%;女性人口为17.38万人,占47.9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61下降为108.52。

4、 年龄构成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22万人,占14.40%;15-59岁人口为24.41万人,占67.36%;60岁及以上人口为6.61万人,占18.2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 4.33万人,占11.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56%,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22%,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36%,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6%。

5、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5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56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5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1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843人上升为565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9032人上升为125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0980人上升为3546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1222人下降为33417人。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6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0.39万人,文盲率由8.34%下降为7.39%,下降0.95%。

6、 城乡构成

龙游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97万人,占35.7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27万人,占64.21%。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4.64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5.2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17%。

7、 人口地区分布

龙游县常住人口按街道、乡镇分布如下:

街道、乡镇 常住人口数(人)
全县合计 362380
龙洲街道 88894
东华街道 35136
湖镇镇 42472
小南海镇 26780
詹家镇 20990
溪口镇 17862
横山镇 24281
塔石镇 32921
罗家乡 6013
庙下乡 8447
石佛乡 11904
社阳乡 6292
大街乡 5162
沐尘乡 7650
模环乡 27576
其中:工业园区 3687

2007年12月,龙游县少数民族23个,少数民族人口10700人。 汉族最多,次 畲族,尚有 蒙古族、 回族、 苗族、 壮族、 满族、 水族、 彝族、 土家族、 黎族、 土族、 毛难族、 藏族、 维吾尔族、 布依族、 朝鲜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哈尼族、 傣族、 傈僳族、 佤族、 仡佬族。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95.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分别快于省、市平均水平1.8个和1.5%。实现财政总收入18.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9%和1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8倍、1.9倍和2.2倍。工业经济扩量增效,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2.6%,工业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贡献率、工业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超过50%。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万亩、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万亩,9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精品园通过验收,被列为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游客接待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4%以上,网络零售额突破14亿元,浙西再生资源市场、龙游电商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成运营,跻身全国首批农村淘宝试点县。服务业增加值80.7亿元,年均增长11.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3%,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0:51.8:41.2。

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9.9亿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长8.7%。实现财政总收入20.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4.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1.7%、12.3%和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1元,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0.6%。

2015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2亿元,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0亿元,可比价增长0.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2%。种植业结构较为固定,春粮面积下降9.4%,油菜籽面积下降0.9%,夏粮面积增长0.4%,蔬菜、水果、花卉园艺等现代农业效益增长,以“淘宝网”为平台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新兴营销模式不断拓展。随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工作的推进,畜牧业生产呈现阶段性下降,生猪饲养量82.75万头,家禽饲养量795.33万羽,分别下降17.1%和13.3%。

201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13亿元,同比增长6.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8%。实现工业总产值139.33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1%。产销基本同步,实现销售产值132.72亿元,增长4.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25%,同比提高0.62%。企业出口交货值8.03亿元,下降14.9%。小微企业增速快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实现产值92.50亿元,增长8.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4.4%,比上半年提高2.6%;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值46.83亿元,下降3.7%,比小微企业增速低12.2%。区域发展不平衡。“一区两块”累计实现产值114.44亿元,增长5.6%。其中东华街道增长13.8%,县工业园区增长5.0%,湖镇镇下降3.4%。

2016年,全县规模企业达到203家,年产值已达309亿元。亿元以上企业增至75家,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4家,8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3%。批发业销售额127.81亿元,同比增长7.1%;零售业销售额66.62亿元,增长12.2%;住宿业营业额0.99亿元,增长10.3%;餐饮业营业额8.37亿元,增长19.3%。与一季度增幅比,除批发业提升0.2%,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回落7.4、6.8和2.9%。商品房销售面积11.99万平方米,增长48.5%,销售额6.95亿元,增长40.7%,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回落60.5和22.9%。全县接待游客459.24万人次,增长11.6%,旅游总收入27.36亿元,增长15.5%,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回落4.4和4.0%。

1998—2005年,龙游县交通建设投资30多亿元。2006年底,龙游县交通“二纵二横一环十连”完成,总投资达到40多亿元,县境内共高速公路1条计24.6公里,国道1条计30.776公里,省道3条计63.154公里,县道21条计268.938公里,乡道计29条160.091公里,专用道7条计21.658公里,公路总里程544.617公里。其中一级公路76.431公里,二级公路102.066公里,三级公路26.304公里,四级公路299.612公里,等外公路40.204公里。全县高级路面达到341.665公里,占总里程的62.73%;中级路面达到202.952公里,占总里程的37.27%。大中小公路桥梁146座8814.08米,互通式立交4座1169.76米,隧道3座3700米。杭新龙高速、龙丽高速龙游段,共计55.2公里。

龙游县境内有 衢江、灵山江等主要河流,衢江航道龙游境内长度28.0公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停航,只有 采砂船通行;灵山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停航。

2014年12月10日, 杭长高铁正式运行,龙游跨入高铁时代。

国家高速G60 沪昆高速公路、省高速S33 龙丽温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国省干线:“一纵三横一环”的国省道干线公路骨架。

一纵:由 320国道和222省道组成。

三横:315省道,21-17省道连接线,62省道西延线。

一环:绕城公路(S315+S316+G320)。

龙游县境内没有民用机场,其西距 衢州机场26公里,高速直达,航空运输便利。

机场连接线一:龙丰公路为机场连接线,服务老城区及新城区的对外航空运输需求,将龙丰公路提升为一级公路。

机场连接线二:杨士线东延线为服务湖镇、城北工业园区的机场连接线,等级为一级公路。

疏港主通道: 沪昆高速公路; 320国道横山——杨士线——315省道十里坪公路——222省道溪口公路。

疏港辅通道:杨士线; 315省道。

构建“一主四副多点”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县域客运服务全覆盖。

“一主”即构建一个交通客运枢纽中心;“四副”即以横山、溪口、塔石、湖镇客运站为四个副枢纽,满足四大片区客运需求;“多点”即在社阳、罗家、大街、小南海、石佛等乡镇设客运站,拖动客运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

结合龙游县旅游景区发展,建设以下5条通景公路:

虎游线; 龙丽高速塔石互通——三门源公路;寺底袁——十里坪—三叠岩公路;溪口——陈村公路;窑头——建德梅岭公路。

2010年,龙游县投入1.4亿元完成龙三中迁建和党校迁建, 农村教育“五项工程”累计改造校舍33.1万平方米,资助贫困生5.5万人次, 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举办国际 龙舟邀请赛和亚太汽车拉力赛,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2012年,龙游县组织各类大中型劳务对接活动21场,达成就业意向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6040人,实现再就业1840人,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新增职工 养老、 工伤、 失业等各类保险1.4万人次,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12元和188元,全年发放低保金、困难群众救助金等1640万元, 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3.9%和100%,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标准和大病医疗救助标准,农民参保率达96%,第二轮参保农民健康体检率达75.9%,农村危旧房救助1050户,建成廉租房248套,全年民生支出9.36亿元。

2012年,龙游县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试点,晨东小区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公示安置下山脱贫农户895户。投资3500万元,全面完成48个整治村、19个提升村的建设工作;着力改善9.67万人饮用水条件,投资6282万元,建成11个分散式农民饮用水工程,完成横山自来水厂主体工程建设;投资6144万元,完成14项“千库保安”工程;投资3060万元,新建农村联网公路74公里、林区道路102.8公里;投资7435万元,整治河道76.7公里,防洪堤加固9.97公里;投资3000万元,完成24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改造。

龙游县有城区小学18所:龙游实验小学( 北门小学)、 西门小学(历史悠久)、桥下小学、 阳光小学(优质私立),城区初中11所:龙游三中、龙游县城南初中 、龙游县寺后初中、龙游县小南海初中、龙游县溪口初中、龙游县塔石初中、龙游县泽随初中、龙游县湖镇初中、龙游县模环初中、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龙游华茂、龙游县詹家中学,普通高中5所: 龙游县横山中学、 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龙游县树人学校、 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省龙游中学。

2011年,龙游县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管理,按目前设置的19名合管员测算,如果由县合管办(政府)组建需要开办经费约20万元、日常运转经费约120万元。现在由太保公司组建可省去开办费及第一年的正常运转经费共计140万元,2013年后的日常运转经费至少也可省1/3左右。通过政府授权,合作医疗专管员形成合作医疗一级稽核网,业管中心作为二级稽核网对合管员稽核情况进行监管复核。县合管办作为第三级稽查网,对业管中心结报与服务情况进行监管,并对定点医院违规事件进行立案查处,从而形成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基金安全与合作医疗健康有序发展。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后,通过三级稽核,减少了差错,提高了合作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让农民群众不出乡镇就可享受到合作医疗政策待遇,从而增强了政府公信力和合作医疗制度吸引力。

1862年1月15日,新任浙江巡抚 左宗棠指挥湘军从皖南进入开化县境,开始在浙西进行军事反扑。3月上旬,李世贤指挥太平军分两路迎击,北路由遂安西攻开化,南路自金华、龙游,西进衢州全旺、大洲一带。又分兵从衢州西部进据常山招贤,切断衢州和江山、常山之间的交通。4月上旬,李世贤并以主力从江山大陈、双塔底插入江山南境,直扑防守峡口的闽军总兵曾元福部。左宗棠以“此处有关大局”,急从常山派湘军将领、衢州知府刘典率军南下,与江山李元度合力“会剿”,在石门、花园岗被太平军击退。4月16日,左宗棠亲率所部三路猛攻石门、花园岗。太平军据垒坚守,凭墙发炮。清军“攀垒者坠壕,入垒者斫死,毙千人,不敢再进”。4月19日,太平军又在石门前面五家岭小丘筑垒7座,迎战清军。因军粮不济,于4月23日夜间撤离石门、花园岗,经长台敖村东返衢州、龙游。龙游地处金、衢之间,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清军要沿衢江东下,非先夺取龙游不可。左宗棠把龙游的太平军看作“如骨在喉,非探取之不快”。他首次进攻龙游时,命总兵刘培元军驻扎在龙游城西十里的龟塘山,派其副将率四营人马助战;又调江西道员屈蟠、王德榜两军屯扼全旺,作刘培元后援;自己亲率清兵进驻距城十里的潭石望(团石湾),策应两路。气势汹汹,妄图一举拿下龙游城。

龙游县有多种地方戏剧流行,名伶辈出,是婺剧重要发源地。民间舞蹈盛行 龙舞、狮舞、 采茶灯、 马灯等。20世纪50年代初,下库泥望见陈龙曾与奉化布龙组合,上京演出,‘名噪一时。民风淳朴,以艰苦创业著称。农民勤于耕作,治无隙地。行商不辞艰辛,“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

龙游县境内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处,出土 二级文物18件、 三级文物百余件。古建筑尤明清时代 民居保存完整为江南罕见,宋明两代的 砖塔原有9座,今存8座。 绍衣堂、 舍利塔、 横山塔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游话是一种 吴语方言,属于 吴语金衢片。

7个 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布局呈北斗七星的形状。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仅50厘米。在石壁上,有神秘的图画,刻有马、鸟、鱼、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

龙游民居苑在龙游镇南郊 鸡鸣山,占地6.6万平方米,系将龙游乡间部分缺乏就地保护条件的明、清古建筑集中迁移至此而形成的。除鸡鸣山原有的鸡鸣塔外,1991年开始由原址迁建于此古建筑有“高岗起凤”、“翊秀亭”、“巫氏厅”、“汪氏民居”、“邵氏小厅”、“灵山花厅”等六座。

在县城东11公里湖镇下街,始建无考,北宋 嘉祐三年(1058)重建。六面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高26.4米,基座砖砌,每面宽2.30米,须弥座高1.60米。每层每面有倚柱、佛龛呈壶门状,内置玉佛,底下四层玉佛已盗失。倚柱间用阑额相连,上有砖砌扶壁栱二朵,为四铺作出单杪。腰檐为菱角牙子叠涩组成,檐头挂风铃,顶部塔刹完整。造型精致,为省内宋塔中少见。198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城北16公里横山乡横山村,明 嘉靖十二年(1534)建。八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0余米,塔内直径3.5米,壁体厚1.16米。塔基及须弥座以红砂岩砌成,高0.59米,束腰部分刻卷草纹饰。各层收分较和缓,配富于变化腰檐,檐下用墨绘转角斗栱,平身科亦绘一斗三升斗栱。塔身底层东南西北各有壶门,以上各层皆有四壶门,设平座,方向错开。塔刹上部相轮已毁,塔砖脱落严重。塔砖刻“大明嘉靖甲午张氏横山塔砖”等字样。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省级)。

在县城东9公里七都乡曹垄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建。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0米。塔基须弥座用条石叠砌。塔身收分缓和,每层隔面有拱券门。砖砌倚柱,施阑额。每层用五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刹石制。第二层正面砖砌匾额上有“湖岩状观”4字。1984年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鸡鸣塔在县城东南郊鸡鸣山上,明 嘉靖年间建。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21.4米,基座条石砌成。各层腰檐均以4道菱角子叠涩组成。塔身收分明显,顶上二层尤甚。各层檐下均砖制一斗三升斗栱,各层转角处皆砖砌倚柱,倚柱间额枋相连。底层东北、东南、西南面拱券门,二层以上层面有壶门。塔刹无存,东北向各层塔檐损坏严重,塔身裂口多道。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洲塔又名文峰塔,在县城东北新桥头。明 隆庆年间始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重建,故第三层砖砌匾额“龙洲耸秀”4个大字边款有“乾隆五十三秋月吉旦”等字。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26.13米。塔基二层条石砌成,高0.48米,塔身倚柱砖砌,柱头上施一斗三升式转角斗栱,底层及第二层平身科施二攒,二层以上一攒。底层南面有1拱券门,以上各层隔面有壶门。塔内原有木结构,现无存。塔檐除底层外,各层东北角及西北角均坍塌,塔刹已毁。1982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城东4公里七都乡朱家村,明万历年间建。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40余米。基座用条石砌筑,底层西面有1拱券门,以上每层隔面做有拱券门,用五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顶置铜质露盘,四面用铁索固定,塔身第三层石匾上有“浮石宝塔”4字。1984年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城北志棠乡塔下叶村,明万历年间建。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0.3米,石制须弥座高1.1米,束腰部分0.36米,下枭刻有花纹图案。底层塔身特高,各层砖砌倚柱都向中心倾斜,构成塔身向内递收的轮廓。底层有七道菱角牙子叠涩出檐,三层以上减为6道,檐角上翘,造型富有向上感。檐下用墨绘转角斗栱和平身斜斗栱,底层正北、东南、西南3面开拱券门,塔顶覆钵形,塔刹大部已毁。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县城南23公里 沐尘乡 沐尘村雷峰山,建筑年代无考,据形制推测当属明朝。六面七层空心砖塔。塔身第七层以上被雷击毁残高约13米。塔壁厚1.15米,塔基须弥座用粗麻石板平砌成。徒刑如同六棱柱,通体用25×13厘米青砖实砌,自上而下收分较大。第二层起每面每层有拱券形假门。每1券门两侧槏柱。第一层东南向有10.42米宽,1.45米高拱券门可供人进出。1986年7月列为县级文物单位。

龙游县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大商帮投资推荐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等称号。

2008年龙游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新魅力城市。

2014年龙游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美丽县城。

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12位。

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南朝 徐伯珍 箬叶学书,淹通经史。

徐安贞 诗人,官至中书侍郎。

刘章汪应辰状元,相余端礼。

马天骏 端明殿学士。

赵友钦 天文学家,著有《 革象新书》传世。

胡荣、 童现 藏书家,佛教大东传灯。

现代何之泰创立河流泥沙学领域“何氏公式”。

当代两院院士三名,分别为汪燮卿、郑树森、杨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