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

八公山区 淮南八公山区 八公山区历史沿革 八公山区地理环境 八公山区行政区划 八公山区自然资源 八公山区人口 八公山区交通 八公山区经济发展 八公山区社会事业 八公山区风景名胜


八公山区,隶属于安徽省 淮南市,位于淮南市西部,淮河南岸。总面积105平方公里。2011年,总人口18万人。全区辖3个街道、2个镇:新庄孜街道、土坝孜街道、毕家岗街道、八公山镇、山王镇。共有25个社区、21个村委会。区政府驻新庄孜街道。淮南铁路水张线和淮(南)利(辛)公路纵贯区境。特产有八公山豆腐。名胜古迹有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 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洗 云泉、玉露泉、岚香泉、 八公仙阁、孙家花园、南塘、 石林、玉笋、石门潭等。八公山区 八公山区原为 凤台县金石乡,1949年11月转入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即后来的淮南市),设为八公山镇。1953年5月,撤镇设八公山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河流域生息着一个淮夷部族,西周时了建立了一个诸侯国,名“ 州来”,都邑就在八公山下。而“八公山”一名的得来则源自于西汉淮南王 刘安学道...

详情

八公山区地名网_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资料简介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介绍

八公山区,隶属于安徽省 淮南市,位于淮南市西部,淮河南岸。总面积105平方公里。2011年,总人口18万人。全区辖3个街道、2个镇:新庄孜街道、土坝孜街道、毕家岗街道、八公山镇、山王镇。共有25个社区、21个村委会。区政府驻新庄孜街道。淮南铁路水张线和淮(南)利(辛)公路纵贯区境。特产有八公山豆腐。名胜古迹有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 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洗 云泉、玉露泉、岚香泉、 八公仙阁、孙家花园、南塘、 石林、玉笋、石门潭等。

八公山区 八公山区原为 凤台县金石乡,1949年11月转入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即后来的淮南市),设为八公山镇。1953年5月,撤镇设八公山区。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河流域生息着一个淮夷部族,西周时了建立了一个诸侯国,名“ 州来”,都邑就在八公山下。而“八公山”一名的得来则源自于西汉淮南王 刘安学道成仙的神话。西汉时,八公山属淮南国。汉厉王之子、汉武帝的皇叔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刘安 尚文重才,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3000多人,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整理编定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名扬四海的美食——豆腐。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 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刘安与门客常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研究天象,编制历法,冶丹炼沙。相传一日,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太平环宇记》中就有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八公山镇名,也即源于此。

八公山区

八公山区,位于淮河以南,八公山下。 以低山丘陵为主,沿淮地势低平。八公山南北绵延8.5公里,东西宽约5千米,最高点白鄂山海拔241米。

2011年,八公山区面积105平方公里。

1990年,八公山区辖孔集、毕家岗、新庄孜、土坝孜4个街道办事处和山王镇、沈巷2乡。

2011年,八公山区是淮南市的市辖区,面积105平方公里,辖一场、两镇、三街道,共有25个社区居委会、21个村委会。( 本段以下数据都是截至2011年

八公山镇,面积2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万1千多人,镇内设党政办、计生、农委、城建等14个职能科室。

山王镇,面积41平方公里,辖10个村、6个社区,总人口5.07万人。属于八公山区,面积41平方公里,辖10个村、6个社区,总人口5.07万人。

新庄孜街道,位于八公山区中心城区,人口61585人,辖9个社区,主干道有蔡新北路、建北路、丁山路、劳动村路、八公山商业步行街。

土坝孜街道,位于八公山区南部,面积约7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大马路、三马路、三新、小刘庄、支架、建井6个社区,主要道路有蔡新路、纬六路、四马路。

毕家岗街道,位于八公山区中部,面积约6.8平方千米,人口25882人,辖上游、新建、矿南、黄山4个社区,主要道路有八公山北路、毕家岗路,淮利公路、水张。

妙山林场,位于八公山区西部,总面积约16000亩,人口2210,辖闪冲、妙山2个行政村。

八公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的矿产资源达50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大理石、石灰石、紫砂页岩、高岭土、矿泉水、 龟纹石、 紫金石等,品位较高,储量可观。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八公山区总人口166452人,其中: 新庄孜街道 52748 土坝孜街道 26658 毕家岗街道 21161 山王镇 49406 八公山镇 16479

2005年,八公山区面积103平方千米,人口16.7万人。

2011年,总人口18万。

八公山区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淮河水运四季通航,淮南铁路水张段、合阜公路和千里淮河形成三大运输动脉,从北向南贯穿全区。

八公山区风景图 (4张) 2004年,八公山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6240万元,增长26%。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4.2亿元,增长40%。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增加值4800万元,同比增长7.5%。区管煤矿全年生产煤炭100万吨,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6.7%。八公山水泥厂被命名为“淮南市十强民营企业”。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万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2元,增长22.5%,农民人均纯收入3923元,增长6.6%。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亿元,增长12%。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1亿元,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4787万元,增长26%。

2011年八公山区地区生产总值48.95亿元,增长12.2%;实现财政收入2.85亿元,增长3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8亿元,增长2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1元,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8644元,增长17.1%。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2.62亿元;接待游客32万人次,增长12.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4亿元,增长10%。

相比2007年,2011年八公山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2.9亿元增长到48.95亿元,年均增长16.4%;财政收入由8206万元增加到2.85亿元,年均增长28.3%;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6亿元。调整统计口径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7亿元增加到3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家。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1.4:74.8:23.8。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50.60亿元,增长6.1%;实现财政总收入3.08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1.45亿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41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9965元,增长15.3%。

2004年,八公山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39%。

2008年1至9月份,八公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现价产值达8.155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4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23.57%、10.25%。截至2008年11月,该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家,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达到了18家。

2011年八公山区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5.1%。

截至2011年,八公山区内驻有大型骨干企业12个,工矿企业173个,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冶金、化工、纺织、食品、陶瓷、机械加工等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2012年八公山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10%;完成工业投资9亿元,增长35%;投入地方煤矿技改1.1亿元,增长60.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新庄孜煤矿、李嘴孜煤矿、新庄孜电厂、舜岳水泥公司、舜泰化工公司、亿万达公司、中兴公司、巨万公司等辖区重点煤电化煤机建材企业稳步发展。7个企业“退城进园”工作积极推进。皖淮机械厂整体搬迁稳步实施。亿万达公司年产1.2万辆矿车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伟业搅拌站、舜泰化工公司水胶炸药(抽采瓦斯药柱)等项目建成。金桥新型建材公司年产1亿块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二期、吴氏豆制品公司新型复合豆制品生产线技改加快建设。

2004年八公山区兴修水利25项,完成土石方10.5万立方。改善农业灌溉面积2500亩,治理低洼地600亩;完成了1462亩淮滨湾行洪区沙耕地治理。全年粮食产量6072吨,同比增长89%,夏粮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2012年八公山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600万元,增长3%。完成粮食产量8680吨、肉类产量1129吨、水产品产量551吨。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批准实施,规划面积2万亩,蔡家湾500亩花卉苗木基地加快建设。南塘野生大豆保护基地启动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2个。鑫农养殖合作社改扩建项目建成。实施农田水利项目15个,完成土石方30万方,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李嘴孜排涝站更新改造建成。山王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年底竣工。

2005年,培植高科技项目4个,“星火计划”项目2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个,2家民营企业被批准为市级民营科技企业。

2007年,申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个,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3个。八公山豆制品厂等四家豆制品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个品种豆制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称号。

2011年,制定出台八公山区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全年申报科技项目11个。

2012年,八公山区落实科技三项经费289万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25个,培育市级科普示范基地2个,安排科技项目5项,申报专利76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亿元。

2005年,顺利接收矿业集团第2批移交学校7所,接收教师599名,投资110万元,新建了孔集小学和 张楼小学教学楼。农村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办1所民办学校。

2007年落实资金364.09万元,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困难家庭子女书本费,保障义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区二小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区七小教学楼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了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

2010年,八公山有区属中小学、幼儿园20所(不含3所市属中学、2所民办学校),其中中学4所,小学15所(农村小学7所);中小学在职教职工1080人;在校学生10088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巩固率99%,我区先后获得 淮南市教育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农村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先进县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一等奖和义保配套资金及时落实先进单位、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考核综合奖等多项荣誉孔集小学等6所学校通过淮南市标准化学校验收被命名为安徽省;经典诵读典型基地;区一中等四家单位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22所学校获市级表彰,30余名教师获得省市级荣誉称号。

2012年,八公山区1.8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建成使用。93.7%的区属中小学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建成八公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工建设山王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住房公积金存缴比例提高到15%。

2005年,全区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在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全区5个项目获得金牌。少儿舞蹈《芝麻开门》获2004年安徽省二等奖、淮南市一等奖。

2012年,八公山区建成农家书屋3个、电子阅览室2个。举办第十六届少儿艺术节、“大地欢歌”文化进社区、第二届社区艺术节暨第七届“夕阳红”文艺汇演。《豆腐志》和《八公山年鉴》出版。

2005年,累计投入资金117万元,实现了计生工作信息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007年加快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街道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成立了区级管理中心,新农合实施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统计年度人口出生率7.31‰,自然增长率3.76‰,政策符合率91.9%,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05.2,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截至2012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卫生服务站25个,改建乡镇卫生院2个、村卫生室21个。

八公山 (15张)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全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5500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30元,增长6%。高度重视民生,认真落实12项民生工程和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共筹集801万元(其中区配套资金121万元),保障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80个,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1500人,245户零就业家庭得到解困救助,新增残疾人就业149人。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42万人。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平均850元提高到1200元,全部实行“一卡式”发放;预计全年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人口8.3万人次,发放低保金880万元,保障面达到4.9%,实现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

2011年投入民生工程资金8607万元。及时足额拨付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向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面积1.24万平方米、新建面积1.8万平方米。全年保障城乡低保人口8.46万人次,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825人,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实现提标扩面。办理城镇居民医保6.15万人,新农合参合2.46万人。实施城乡医疗救助5639人次。为全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体检服务。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41例。建成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农家书屋、1个留守儿童活动室。完成蔡岗小岛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率、家电“以旧换新”销售补贴审核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

八公山境内大小山峰四十余座,古泉遍布,尤以洗云泉、玉露泉、岚香泉著称。有八公仙阁、八公山公园、孙家花园、南塘天然游泳场、石林、玉笋、 石门潭、古生物化石群等景点。其中八公山风景区恢复重建了汉淮南王宫、白塔寺,开发了石林、忘情谷、升仙台等景点,并以其独特魅力先后被评定为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

八公山区利用紫金石开发出的紫金砚系列产品,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旅游产品,出口新加坡。

忘情谷位于青琅玕馆南侧,与青琅玕馆隔一道山梁为邻。据说孙蟠辞官归来,建成青琅玕馆后,超然世外,寄情于山,在谷中一巨石上书刻“忘情”二字,“忘情谷”因此而得名。

忘情谷长1.3公里,沿谷而行可直达八公山最高峰白鹗山。山谷深邃幽静,曲折回环,古林参天,浓荫蔽日,流水淙淙,经年不绝。据《寿州志》载,忘情谷旧称琅琊套,曾建有琅琊山庄,是孙家课子和文人聚会的地方,也是寿春有名的景点之一。

汉淮南王宫是 八公山风景区的主要景观,坐落在景区炼丹谷中,南连青琅玕馆,北望白塔寺,占地5500平方米,是为纪念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而建造的,为二进院落。

《水经注疏》载,八公山“有淮南王刘安庙……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服纤丽”。历史上的淮南王刘安庙已被岁月的风尘淹没已久,为使这一胜迹重现人间,2001年,八公山区人民政府投资600万元人民币,重建了汉淮南王宫。整座建筑仿汉代建筑风格,特色鲜明,雄伟壮观,突现了汉家盛世气象。

白塔寺坐落于炼丹谷中,背靠妙华山,面朝东南马鞍山,两侧青山簇拥。 据寿县县志、凤台县志记载,鼎盛时,道场多达数十处,其中最具盛名的为白塔寺。据传,地藏王菩萨渡海来中国修学弘法,曾路过八公山,在山中发现一处风水绝佳之地,不觉连呼“妙哉!妙哉!”遂于此处结庵修行,香火盛极一时。其结庵之山被后人称为妙山、妙华山、五华山。

2001年8月复建后的白塔寺,南派建筑风格,前后两进院落,占地6000平方米,同年9月10日举行盛大的开光大典。

八公山地质博物馆是八公山 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地质文化、科普教育、旅游接待于一体,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用于收藏、陈列八公山及世界各地古生物遗迹化石、各类成岩矿物、奇石及学术专著,揭示地球演变过程。

石林是风景区内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出露面积约30万平方米,出露高度1.5米-5米。现开发的只是汉淮南王宫所处的升仙台东坡。此处岩石属于寒武纪下统地层,主要成分为白云质石灰岩石,由于此区域曾经受到两组高角度节理(劈理)的影响,加之长时间受到风雨剥蚀、搬运,以及植物生长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江北地区罕见的石林石芽地貌,为研究古地质、古气象、古生物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石门潭位于南塘之东云条山与茵席山相峙之处。那里峭壁凌云,奇石万状,是八公山中名景之一。

南塘位于八公山东南部的淮南山王镇境内,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盆地,约有数平方公里,故称南塘。南塘流传着宋太祖 赵匡胤在南塘被围困,最后化险为夷,解除灾难,翦灭南唐残部的动人故事。南塘风光秀丽,环塘皆山,树木葱郁。几处历史名泉点缀其间:岚香泉、洗云泉、沁月泉,泉水甘甜凉洌。

古生物化石群爬迹,位于八公山山王镇境内,南塘湖景区,南塘村路南侧。这里保留了5.4亿年前古生物活动所留下的爬行印迹,留下了反映 远古时代, 海洋气候以及地质变化的单向、双向波痕,收缩迹等层面构造,是研究该地域古生物,古地理、气候等环境变迁的非常重要的地质遗迹。

八公仙阁是淮南市 八公山镇兴建的古典式园林公园。位于西汉淮南王刘安丹井遗址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八公山麓,总面积一百亩,创建于1985年春。园内主要建筑有八公阁、八公群雕、八公仙阁碑亭、荟萃茗馆和香这泻云窦,聚星井、曲廊、曲桥、假山瀑布、观鱼池、石雕、古生物化石等,庄重典雅,富有江南园林之特色。

八公仙阁园名由著名书法家张建中草书。主建筑八公阁系双层亭阁,旁有八公仙阁碑亭和千吨级假山瀑布组成的泻云窦、七星桥和园心池。另一级建筑是大厅荟萃茗馆,馆名由著名书法家 李百忍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