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

凤阳县 钟离国 濠州 凤阳 凤阳县历史沿革 凤阳县行政区划 凤阳县地理环境 凤阳县自然资源 凤阳县人口 凤阳县政治 凤阳县经济 凤阳县交通运输 凤阳县社会事业 凤阳县历史文化 凤阳县地方特产 凤阳县风景名胜 凤阳县著名人物 凤阳县城市荣誉


凤阳县,安徽省 滁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 淮河中游南岸,长三角城市群。东与 明光市、南与 定远县毗连,西部、西北部与 淮南市、 怀远县、 蚌埠市接壤,北濒淮河与 五河县相望;县域面积1949.5平方千米 。凤阳有“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曲艺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凤阳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稍有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凤阳县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 。2018年末,凤阳县常住人口68.32万人,户籍人口78.65万人;下辖15个乡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08亿元;财政收入3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4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详情

凤阳县地名网_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资料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介绍

凤阳县,安徽省 滁州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 淮河中游南岸,长三角城市群。东与 明光市、南与 定远县毗连,西部、西北部与 淮南市、 怀远县、 蚌埠市接壤,北濒淮河与 五河县相望;县域面积1949.5平方千米 。

凤阳有“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曲艺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凤阳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稍有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凤阳县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 。

2018年末,凤阳县常住人口68.32万人,户籍人口78.65万人;下辖15个乡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08亿元;财政收入3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4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562元和11544元,分别增长10.5%和10%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2:40.4:41.4 。

凤阳建置,上溯秦汉,设有钟离县,但以山(凤凰山)名县,却始于明初。历史上凤阳县建置有两次重大变动。一次在元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奔回濠州,改濠州为临濠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帝乡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明太祖朱元璋赐府名“凤阳”,沿用至今。又析临淮县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西周时为钟离子国,秦置钟离县,汉、西晋因之。

东晋时改称燕县,北齐时复称钟离县,直至元朝没有变更。

自唐至元,钟离为濠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临濠县,三年(1370年)改临濠县为临淮县。

洪武六年(1373年)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又析临淮县4乡地置凤阳县,府县同治。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属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分设江苏、安徽两省,凤阳府属安徽省。

康熙九年(1670年)设庐凤道,驻凤阳,凤阳府、县均属庐凤道。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区),凤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凤阳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汉奸倪道烺在蚌埠组织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政府,伪凤阳县政府设在蚌埠。抗日战争时期,在县域和周边邻县交界地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定凤怀县、定凤嘉县、盱凤嘉县、泗五灵凤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战胜利后先后撤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蚌埠设市,蚌埠遂从凤阳县分离出去。

1949年,1月16日凤阳解放;2月,凤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县政府驻节府城镇;4月,改属定远专区;7月,改属滁县专区。

1956年1月,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成立滁县专员公署,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1993年1月,撤销滁县地区,设立省辖滁州市,凤阳县属滁州市 。

截至2019年8月,凤阳县下辖15个乡镇: 府城镇、 临淮关镇、 刘府镇、 大庙镇、 板桥镇、 总铺镇、 小溪河镇、 红心镇、 官塘镇、 枣巷镇、 武店镇、 西泉镇、 殷涧镇、 大溪河镇、 黄湾乡。全县共有190个行政村,25个农村社区,20个城市社区 。凤阳县人民政府驻凤阳县府城镇西华路市民广场 。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东与 明光市、南与 定远县毗连,西部、西北部与 淮南市、 怀远县、 蚌埠市接壤,北濒淮河与 五河县相望。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县域面积1949.5平方千米 。县人民政府驻地府城镇距省会合肥公路里程147千米 。 凤阳县

凤阳县是安徽境内最原始的陆壳地区之一,“南是山,北是湾,中间丘陵夹平川。”岗丘与浅山占全县总面积的85.7%,属 江淮丘陵地带。凤阳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稍有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地面高程由南向北逐级下降,总比降1/600左右。全县土地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湖泊水面40.35平方千米,河流水面43.199平方千米,合计83.549平方千米 。

凤阳县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 。

凤阳县境内有 淮河、 濠河、 板桥河、 小溪河、天河、窑河、鲍家沟、池河8条主要河流,共长325.3千米,其中淮河流经县境内长52.5千米,年平均过境水量262亿立方米,境内其他7条河流总径流量2.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总计1749平方千米 。

凤阳县在安徽省植被分区中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江淮分水岭以北的植被片。地带性植物以落叶树种为主。南部浅山区主要有小叶栎、 麻栎、栓皮栎、 茅栗、槲树、榉树、朴树、黄连木、盐肤木、化香、黄檩、三角枫等;其次为山槐、黄檀、君迁子、棠梨等,各种野生长绿灌木如小女贞、胡颓子、竹叶椒亦较常见。林下则有胡枝子、 卫矛、六月雪以及葛藤、 络石藤、金银花、薜荔等落叶和常青藤植物。在荒山丘岗,还散生有山枣、野山楂、狭叶胡椒等灌丛,灌丛下和山坡田埂则生有 黄背草、 白茅、金草、狗尾草、巴根草、野蓟、鹅观草等草丛 。

凤阳县境内兽类有: 野兔、狼、獾、 黄鼬、刺猥、狐狸、果子狸、豺、水獭、 野猪、黄鼠狼等。爬行类:赤链蛇、 蝮蛇、菜花蛇、龟、壁虎、水蛇、 乌梢蛇、 银环蛇。两栖类:青蛙、蟾蜍等。鸟类:斑鸠、杜鹃、鸲鹆、画眉、白头翁、翠鸟、黄鹂、啄木鸟、乌鸦、 喜鹊、鸢、大雁、雉、百灵、蜡嘴、山树莺、猫头鹰、池鹭、董鸡、壮翡翠、三宝鸟、灰喜鹊、黑卷尾、小云雀、家燕、麻雀、野鸽、 相思鸟、锦鸡、布谷鸟、白颈鸦、灰卷尾、鹦鹉、苦恶等。昆虫类:该县昆虫种类繁多,但除蜜蜂、家蚕外,有资源价值的昆虫较少。此外有:蜈蚣、蚯蚓、土鳖虫、山蜘蛛、山蜗牛等 。

凤阳县境内矿藏丰富,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种37种,其中石英岩储量在100亿吨以上 。金属矿藏中铁矿有一定储量,岩金及红金石——钼矿有较高开采价值。凤阳的铁矿分2个类型,即沉积型铁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前者分布在凤阳山区南部,后者分布于芦山。共有储量2147万吨,但矿床品位偏低,都未开采利用 。

人口数量

2018年末,凤阳县常住人口68.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18%,比上年末提高1.71个百分点。

2018年,凤阳县户籍人口78.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50人。在户籍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83万人,占比18.85%;15-64岁人口为53.96万人,占比68.6%;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7万人,占比12.55% 。

民族构成

建国前,凤阳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只有回族。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相继有满、高山、朝鲜等族人民来凤阳定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壮、满、蒙古、朝鲜、土家、黎7个少数民族,共4772人,占全县总人口54.36万人的0.8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47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满、苗、土家、彝、壮、哈尼、高山、白、布衣、蒙古、藏、傣、拉祜、侗、赫哲、黎、朝鲜、佤、瑶、布朗21个,共5350人,占全县总人口62.98万人的0.85%。其中,回族51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 。

2018年,凤阳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08亿元;财政收入3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4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562元和11544元,分别增长10.5%和10%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2:40.4:41.4 。

凤阳县盛产水稻、 小麦、鱼虾、 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产品 。2018年,粮食产量达80.25万吨,新增流转土地5万亩 ,总面积达58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家庭农场1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2家,总数分别达43家、8家、836家和1495家。新增动力2.3万千瓦、总动力达125.9万千瓦,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86.8%。完成7.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稻虾共作”8000亩 。

2018年,凤阳县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1.8%,比去年提高8.8个百分点,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总数达130户,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以上。规上硅基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123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的47%。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工信部支持,获得国家资金支持1500万元。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获得市级扶持资金400万元,新增战新企业6家,产值增长35.9% 。

2018年,凤阳县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61家;全县硅基企业达80户,占全县规上企业的61.5%,全年实现产值123亿元、增加值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6%;实施16个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145.7%;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增长12.8%和20.4%,增长贡献率达28%。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战新企业6家,总数分别达19家、14家,产值分别增长9.7%和35.9% 。

2018年,凤阳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7%;全年接待游客285万人次,增长24%。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5家,商品房新开工面积9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达70万平方米 。

2018年,凤阳县旅游直接收入3432万元,同比增长32%。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5家,完成电子商务交易9.5亿元。全年利用外资6142万美元,同比增长247.6% 。

合徐、宁洛、蚌淮、徐明、宁洛凤阳支线高速公路和 京沪高铁、 京福高铁(合蚌客专)、 水蚌铁路、津浦铁路在凤阳县穿境而过。

截至2019年8月,凤阳县有高速出入口5个,分别为小岗村、凤阳东、凤阳、刘府、官塘出入口。蚌埠高铁南站距离县城16千米。淮河52.5千米黄金水道流经县境北侧,有码头5个,分别为临淮码头、霸王城码头、顾台码头、龙阳码头和凤阳港码头。过境高速公路4条114.77千米,省级公路4条132.1千米,县级公路16条310.87千米,乡道338千米,村道1910千米,专用公路25千米,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

2019年,凤阳县境内交通网密度达145千米/百平方千米,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的“多丰”字型网络格局 。

2018年,凤阳县出台《凤阳县支持科技创新奖补若干政策补充规定》,全县研发经费投入超过8000万元。与丁文江院士研发团队签订全县首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协议。与22名博士达成合作协议,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家,某新材料与上海交大合作建成凤阳县首个院士工作站。举办凤阳县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申报专利566件、授权发明专利50件 。

2018年,凤阳县建成3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个文化乐园 。

2018年,凤阳县举办各类文艺活动223场,举办小岗村首届农民丰收节、全国五个一集中采访、全国暨安徽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原创歌曲《感谢那一年》《小岗·小岗》《又唱花鼓》《浩然正气》首映式、纪念邮票首发式、电影《岗上花开》首映式等重大活动;扶贫微电影《东陵村》获全国一等奖,《凤阳花鼓全书》获省社会科学一等奖,凤阳花鼓《得儿隆咚飘一飘》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

2018年,凤阳县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所、开工3所幼儿园建设,完成实小集团城南校区等8所学校教学楼、综合楼建设,启动临淮中学搬迁。全面改薄的19个项目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9所市级以上“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 。

2018年,凤阳县“智医助理”试点在安徽省率先应用。凤阳县中医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启动县人民医院三期工程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建设;健康脱贫综合医保“351”和“180”民生工程有序推进;启动全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成3个紧密型医共体,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5人 。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8年,凤阳县发放各类资金6.45亿元,惠及全县25万人次。完成23所敬老院改造提升、8所“公建民营”转型;设立社区居家服务中心45个。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552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300人,帮助企业招工10440人,新增技能人才2375人 。

2018年,凤阳县承办市级以上群众体育赛事3项,举办2018凤阳国际马拉松赛 。

凤阳县内流行民歌多以小调、秧歌、号子为主,其中《 说凤阳》流传最广。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搜集和编选民歌”的通知后,全县掀起一个搜集和创作新民歌的高潮,全年写出民歌200万首,县文教局曾编印《凤阳民歌》3辑。1959年又写出民歌300万首,县建国十周年献礼办公室编印了《凤阳民歌选集》等。20世纪60年代后,民歌小调唱者较少。20世纪70年代起,县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多次搜集整理大量民歌。1979年12月,县文化馆油印了《凤阳民歌》第一辑,共收录“凤阳花鼓”、山歌、号子等35首。1982年,整理加工的6首民歌被中国民歌出版社录制唱片销往国外。1984年,县文化局编辑出版了《凤阳新歌选》 。

凤阳方言属官话方言区。从凤阳方言中古入声字的分类来看,全县方言又可划分为“武(店)考(城)”和“凤(城)红(心)”两个方言片。“武考片”主要包括县西部的武店、考城一带的话。这个片的方言有5个声调,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外,还保存着独立的入声,其调值为低降短促调 。

卫调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又称凤阳花鼓戏,简称“卫调”,因产生于凤阳长淮卫得名,为凤阳独有的剧种。主要流行于凤阳、蚌埠、五河、嘉山、怀远、灵璧等地。长淮卫原是明代临濠府辖境内的一个小村镇,因濒临淮河,有“槽运舟楫之便”,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卫于此得名,清朝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民歌,称为“卫调”,吸取其他戏剧精华,唱腔日益丰富,于光绪年间(1871—1908年)形成了花鼓戏。民国初年,卫调花鼓戏进入鼎盛时期,演员绝大多数为农民或小手工业者。在此前后,一批著名演员陈广仁、李溪、乔成、王四等,积极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借鉴兄弟剧种的演唱格式,以灯歌的腔调演唱词格严密的“娃子”、“羊子”,以后又在这两个腔调的基础上衍化出其他唱腔,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逐渐成为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稀有剧种。抗日战争时期,花鼓戏在与泗州戏竞争中渐被淘汰。民国末年,有些卫调花鼓戏艺人弃农从艺,经常和泗州戏演员碰班演出,互有影响,有的艺人改唱泗州戏,被称为“花鼓戏变子”;无师承关系的艺人,在玩友中被视为“耳挂子”。建国后,县文化部门多次派人收集整理了大批花鼓戏剧目,通过调查研究决定予以扶植。1951年,长淮卫成立了业余剧团,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花鼓戏;次年又成立了凤阳县花鼓戏剧团,花鼓戏正式搬上舞台 。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凤阳,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泗州戏传入初期,演戏的多系夫妻或父女,1人抱着柳叶琴(土琵琶),1人敲打云板或木梆,不着行头,在农村里以“唱门子”代替乞讨。其内容多半取自民间故事。唱腔也多是民间小调、号子及妇女哭腔等。其后,逐渐发展为半职业兼有专业艺人“跑坡”的班社,常利用农村堤坡居高临下演出。生角身穿大褂,头戴礼帽,佩带麻制的髯口,以示角色的年龄。旦角多在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裙,自我表白角色。除保留说唱形式外,也间或演出“独角戏”、“两小戏”(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等。建国后,“拉魂腔”艺人登上县舞台。1951年,县成立了大众剧团,城乡业余泗州戏剧团也相继成立。许多老艺人和戏剧工作者紧密配合,改编、创作剧目,革新、创造唱腔和表演艺术。对一些剧目,特别是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目,采用定腔定谱,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优美唱腔,而且发展和创制了新的唱腔。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发展成多种舞蹈身段和步法;音乐为板腔本,保留了说唱音乐的特色;剧目丰富,道白唱词朴实风趣,形象生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为泗州戏的盛行时期。此间,专业和业余泗州戏剧团先后培育造就了一些知名演员和青年演员,经常活跃于省内外的城乡舞台,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历届省、地戏曲会演中,都曾获得较好的荣誉。县泗州戏剧团演员左运前主演的《拾棉花》,还被选入《安徽戏曲集锦》,拍成电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泗州戏遭厄运,服装道具俱毁,继而大唱“语录歌”,推广“样板戏”,县泗州戏剧团被改为文工团。1976年,文工团又复名为“泗州戏剧团”,从1977年开始,排演了《白蛇传》、《济公传》等几出大型传统剧目,上座率较高。1980年演出255场,1981年演出353场。但自1982起,由于城乡电视、电影的普及,戏剧的上座率明显下降,县泗州戏剧团已难以在城市立足 。

京剧

京剧,县人称“大戏”,在境内一直流行。民国二年(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在临淮关,京剧已成为该地群众文化生活组成部分。此后,临淮关、府城两地街头巷尾、饭馆、旅社,人们常闻京剧之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民众教育馆”与“安徽省东亚青年协会”联合组成的艺术研究会,下设有京剧组,经常组织清唱。建国前夕,临淮关大戏院、露天戏园常接待外地京剧戏班进行演出。1949年,府城解放,刘士栋等人创办县业余京剧团,经常在鼓楼洞、升堂庙、天后宫等处搭台演出,吸引了众多的京剧爱好者,相继出现“票友”。1950年,成立了县京剧团,多次在县人民大会场登台演唱;同时,临淮关成立了新生京剧团,演职员共41人。1953年,县京剧团交给定远县,临淮关新生京剧团调至嘉山县。此后,县业余京剧团常组织“票友”清唱。“文化大革命”期间,其他剧种陷入困境,唯京剧“样板戏”在凤阳城乡风靡一时,县曾举办“百人样板戏学习班”,部分机关、学校、厂矿,甚至农村社队,都组织过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唱京剧“样板戏”。“文化大革命”以后,京剧爱好者组成业余京剧小组,时常演出京剧片段。凤阳影剧院也多次接待外地京剧团登台献艺。1985年,县文化馆还开办京剧清唱茶座等 。

倒七戏

倒七戏,凤阳县内人称“小戏”,又称仿庐剧,主要流行于境内南部和西南部。建国前,这一带农民自行组织戏班,多数农忙务农,农闲唱戏。建国初,武店区成立了倒七戏剧团。1952年,有演员13人,职员5人,活动于境内乡村集镇。后因其它地方戏兴起,倒七戏剧团解散,从此,县内倒七戏一蹶不振 。

佛教传入凤阳县始于隋唐,宋元两代有所发展,盛于明代。县内最早的佛教寺庙是唐朝开元年间建的开元寺。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龙兴寺。占地1280亩,僧人400余名。朱元璋下令高僧文彬与翰林院学士整理佛经,编成科仪,定为成规,命天下诸山寺院永为遵守,并定期考核。周围数百里僧人常云集龙兴寺受戒,寺庙建设也随之兴起。到明万历年间,寺庙遍及城乡。全县大小寺庙132座(处),其中僧寺91处,尼庵47处,男僧700余人,女尼210人 。

凤阳县特产有凤阳花生、梅市盐水鹅、 凤阳藤茶、凤阳黑豆、花园湖大闸蟹、黄泥铺葡萄、总铺蓝莓等 。

凤阳八景

凤阳八景
韭山仙境 明陵风雨 钓台春涨 浮桥烟锁
龙兴晚钟 谯楼归市 九华屏障 濠梁观鱼

景点

历史人物 崔白、姜才、徐达、汤和、朱元璋、田淑扬、田激扬、吴家泰、骈锦芳、柳汝士
近代人物 赵连轩、邵登山、梅竹樵、梅福星、刘利民、路士敏、周传学、赵传典、李凤鸣、黄光华、孙传家、左银芝、李剑秋
现代人物 陈学孟
资料:

2014年05月,凤阳县获得中国树莓之都荣誉 。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