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

太和县 太和 阜阳太和 太和县历史沿革 太和县行政区划 太和县地理环境 太和县自然资源 太和县人口 太和县经济 太和县交通运输 太和县社会事业 太和县历史文化 太和县风景名胜 太和县著名人物 太和县荣誉称号


太和县,隶属于 安徽省 阜阳市,古名鹿上、 邢丘、 廪丘。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 黄淮平原南端,位于 阜阳、 亳州两市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截至2018年,太和县辖31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 ,户籍人口177.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9:47:35.1,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5358元。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时期属 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 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 鹿上之盟。战国时期属魏国, 苏秦说 魏襄王“南有...

详情

太和县地名网_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资料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介绍

太和县,隶属于 安徽省 阜阳市,古名鹿上、 邢丘、 廪丘。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 黄淮平原南端,位于 阜阳、 亳州两市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

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截至2018年,太和县辖31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 ,户籍人口177.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9:47:35.1,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5358元。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

春秋时期属 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 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 鹿上之盟。

战国时期属魏国, 苏秦说 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西汉置细阳、 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阴侯 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182年),封 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 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 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 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 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西晋废细阳。晋武帝 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 汝阴郡。宋、齐属 西汝阴郡。

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 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 阜阳),境内置 百尺镇(今原墙)。

宋 开宝六年(973年)于 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 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 泰和县,移县治于 沙河北岸(今 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 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祥和之城 (8张)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 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 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亳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年属 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 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太和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34乡(镇)、478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 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 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 大黄乡、高庙乡、 旧县乡、陈李乡、 砖桥乡、亮集乡、税 铺镇、界首镇。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139乡。10区是:城关、茨谷、 李兴、税黄、板黄、 赵庙、洪山、光武、 大新、原墙。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 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 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太和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太和县并为9区、1镇( 城关镇)、64乡。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太和县64乡并为45乡。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太和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太和县设李兴、 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 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 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太和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太和县成立20个公社。至此太和县设33个公社。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太和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 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太和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1986年5月,增设区辖皮条孙镇。至此,太和县共有15个区(镇),75个乡,5个乡级镇,3个街道。1992年,太和县撤销15个区(镇)及所辖乡(镇),重新设置县辖20个镇和11个乡。1994年,县经济开发区改为安徽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8年1月,桑营撤乡设镇。9月,五星撤乡设镇。1999年12月,高庙撤乡设镇。2001年10月,双庙、阮桥分别撤乡设镇。2003年3月,大庙撤乡设镇。2006年9月,开展村级区划调整工作。太和县村级组织由804个(行政村787个,社区17个)调整为311个,其中行政村292个,社区19个。2007年增设社区1个,2008年增加行政村2个。至此,太和县共有村级组织314个。

截至2018年,太和县辖31个镇、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 。太和县人民政府驻 城关镇人民中路46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341222100000 城关镇
341222101000 旧县镇
341222102000 税镇镇
341222103000 皮条孙镇
341222104000 原墙镇
341222105000 倪邱镇
341222106000 李兴镇
341222107000 大新镇
341222108000 肖口镇
341222109000 关集镇
341222110000 三塔镇
341222111000 双浮镇
341222112000 蔡庙镇
341222113000 三堂镇
341222114000 苗老集镇
341222115000 赵庙镇
341222116000 宫集镇
341222117000 坟台镇
341222118000 洪山镇
341222119000 清浅镇
341222120000 五星镇
341222121000 高庙镇
341222122000 桑营镇
341222123000 大庙集镇
341222124000 阮桥镇
341222125000 双庙镇
341222126000 胡总镇
341222127000 郭庙镇
341222128000 二郎镇
341222129000 马集镇
341222201000 赵集乡
341222400000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 涡阳、 利辛,南抵阜阳,西接 界首,西南与 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 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 郸城接壤。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千米。东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县境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

太和县境内地层0—40米深度内为全新统,40米以下为更新统。更新统上部,顶部岩性为青黄杂色亚粘土,颜色杂乱,较硬,干后坚实,切面光滑,有铁锰质结核及 钙质结核,有裂隙,但发育不全。全新统分上、中、下3段。全新统下段顶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顶部为灰黑色、紫灰色亚粘土,致密,干后坚硬,颗粒细腻,稍有滑感,裂隙不发育,含有较多地腐植质,可能为 风化壳,此层是全新统下段的标志层。单层厚度4—8米,部分地区10米以上,向东南较薄,只2米左右。中部变为灰黄色亚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为6—8米。一般层次多,沉积不稳定,多是薄层相间的粉、亚砂与亚粘土互层。分选较差,在 亚砂土内多含有钙质结核,是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分界标志层。

太和县境处于淮北淤积平原之西北部,黄泛平原是地貌类型的主体,始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来的黄河多次西泛滥淤积而成。境内地势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东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一万分之一到七千分之一。按地貌成因分类,可分为剥蚀堆积河间平原和最新泛滥带。削蚀堆积河间平原广泛分布在河间地区,由青黄杂色亚粘土构成,顶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 风化壳,地表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青黄杂色亚粘土明显地遭受剥蚀,沿裂隙呈棱块状脱落,剥蚀脱落的亚粘土碎块,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别处堆积起来。

太和县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气候按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部季风暖温带半温润地区,又接近北亚热带气候,实质是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其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但因处在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天气往往变化无常,低温、连阴雨、旱、涝、冰雹、霜冻和大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气温:年平均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热,平均27.9℃,年温差27.2℃。1959年至1985年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为-21.3℃,最高和最低温差62.1℃。太和县1959年至1985年的气象记录最低气温低于-20℃的年份有5年,最高气温超过40℃的年份也有5年。

竹木类:竹、松、柏、槐、刺槐、楸、榆、桑、椿、杨、 梧桐、泡桐、柳、楝、楮、黄杨、棠棣。

棉麻类:棉、苎麻、红麻、黄麻。

药类: 薄荷、 地黄、紫苏、香附、车前子、益母、 半夏、杏仁、皂角、茴香、花椒、地骨皮、青香子、蓖麻子、金银花、茵陈、薏苡、栝楼、荆芥、 菖蒲、蛇床子、地肤子、桃仁、桑白皮、香母榴、木瓜、扁竹、板兰根、白芍、艾、 桔梗。

花卉类:牡丹、芍药、海棠、桂、梅、大丽菊、木香、丁香、玫瑰、玉兰、菊、芙蓉、鸡冠、凤仙、碧桃、夹竹桃、迎春、美人蕉、芭蕉、 仙人掌、木兰、兰。

野菜类: 荠菜、银银菜、富富菜、狗尾菜、豆瓣棵、驴尾蒿、羊蹄棵、 野蒜、水菠菜、马齿苋、拉拉秧(幼苗可食)、灯笼棵。

禽类:鸡、鹅、鸭、鸽、 鹌鹑、 鸳鸯、鹊、鸦、鹰、雁、莺、燕、鸠、雀、布谷、子规、八哥、画眉、百灵、野鸭、 猫头鹰、啄木鸟、鸡鸣喳。

兽类:牛、马、骡、驴、羊、猪、狗、兔、猫、貂、野兔、 黄鼠狼、鼠。

鱼类:鲤、鲫、鲢、鳝、鲇、鳅、鳜、暇、蟹、蚌、鳖、龟、蛙、螺。

虫类:蜂、蚕、蝎、蛇、蝉、 青蛙、 蟾蜍、蚯蚓、土鳖虫、蝴蝶、晴蜓、蜘蛛。

太和县境内有 石油、 硝、 砂、 陶土等矿产资源。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户籍人口17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

2018年,太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95.6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0:45.5:33.5调整为17.9:47:35.1。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5358元,比上年增加1678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太和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9.7亿元,比上年增长6.4%。

财税收支

2018年,太和县财政收入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7亿元,增长11.2%。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9.3亿元,增长4.8%;非税收入8.4亿元,增长29.3%。全年财政支出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民生类支出69.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83.3%。重点支出项目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9亿元,增长14.3%;教育支出15.9亿元,增长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4亿元,增长8.6%;节能环保支出1.7亿元,增长7.7%。

人民生活

2018年,太和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23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17元,增长10.1%。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

种植业

2018年,太和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5745公顷,比上年扩大176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836公顷,增加66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20公顷,增加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800公顷,扩大527公顷。粮食产量94.6万吨,比上年减少3万吨。油料产量4502吨,下降2%。棉花产量331吨,增长37.9%。蔬菜产量37.2万吨,增长5.2%。

畜牧业

2018年,太和县肉类总产量83142吨,增长2.1%。禽蛋产量17623吨,增长4.6%。水产品产量11080吨,增长3.5%。

生产条件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含农用运输车)136.7万千瓦,增长0.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0万吨,下降1.1%。

工业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9户,比上年净增4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13.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6.7%,其他类型企业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中,25个工业行业大类有2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77.8%,医药制造业增长36.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7.9%,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25.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增速分别为26.61%,77.8%,22.31%,33.44%,25.9%,36.23%,22.18%,27.3%,20.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分别下降3.2%,39.7%和25.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2亿元,增长31.2%。主营业务收入595.8亿元,增长16.1%;实现利税104.6亿元,增长13.7%。

建筑业

2018年,太和县建筑业增加值15.7亿元,增长1.6%。

国内贸易

2018年,太和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5亿元,增长14.4%。限额以上消费品110.7亿元,增长13%。

对外经济

2018年,太和县货物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增长8.8%。其中,出口2.6亿美元,增长3.6%。

邮电通信

2018年,太和县邮电业务总量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亿元,增长7.7%;电信业务总量1.5亿元,增长12.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万户,比上年减少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9.6万户,比上年增加17.5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5万户,比上年增加10.3万户。

金融业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8.8亿元,比年初增加48.8亿元,增长10.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02.4亿元,增长9.4%;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34.5亿元,增长17.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0.1亿元,比年初增加64.1亿元,增长28.2%。

截至2017年末,全全县境内客运火车站2个,公路总里程2747公里。

公路

105国道、 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 济广高速公路在太和县内纵横交织。

铁路

京九铁路、 漯阜铁路过境,建有三堂集站7个车站,其中客货运站一座(三堂集站)。京九铁路商阜段系1984年定线,设计为国家一级铁路。经过太和县境内31.815千米,设计建3个车站,49座桥涵。1984年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承建。漯阜铁路界阜段是1986年元月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的二级铁路。太和县境内全长33.32千米,设计税镇、旧县、太和、界牌4个车站,大、小桥涵96座。

水运

颍河黄金大道经过太和县40多千米。

2018年,太和县公路货物运输总量7176万吨,比上年增长23.1%;旅客运输总量672万人次,下降11.8%。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182亿吨千米,增长28.1%;旅客运输周转量5亿人千米,下降7.7%。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比上年净增13家。全年专利申请量1669件,全年专利授权量723件。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有普通高校4所,当年招生1.0万人,在校生3.6万人,毕业生1.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1所,在校生11.0万人。普通中学425所,在校生51.0万人。其中,高中48所,在校生14.5万人;初中377所,在校生36.5万人。小学1361所,在校生76.7万人。幼儿园1148所,在园儿童31.8万人。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07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1。公共图书馆藏书量7.8万册。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有大型体育场馆2处,县级全民健身广场1个,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2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21个。全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7次,参加活动人数23.5万人。全年省级体育赛事金牌6枚、银牌1枚、铜牌7枚的好成绩。发展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4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3名。全年福利彩票销售额0.8亿元;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2亿元。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有各类卫生机构196个,医疗机构床位7447张,卫生技术人员52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798人、注册护士2411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就业人员112.5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2%。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4.5万人。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63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3143人,农村五保供养7525人。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有环境监测站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417公顷。当年造林面积528.6公顷,比上年增长24.3%。

2018年,太和县发生火灾事故18起,直接经济损失181万元。发生交通事故112起,造成15人死亡,受伤137人,经济损失83.7万元。

太和县地处 华北平原的南部,方言属于汉语 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亦称“ 下江官话”。另据安徽省1958年方言普查材料,将太和方言划为“宿阜方言区”。它接近普通话,在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的调类、调值上,不具备地区性差别,构不成方言区。

太和县境内群众文艺有音乐、舞蹈、雕塑、烙画、印花、刺绣、工艺柳编、剪纸等。

唢呐是居民喜爱的吹奏乐,流传广远。工此艺者多为理发工人,演出时五、六人为一班。乐器有唢呐、笙、笛、铜鼓、梆子、锣。传统节目有诸宫调、官笛、百鸟朝凤等。由于唢呐本身曲调较少,又有较好的表现能力,所以还吹奏当地群众喜爱的梆子戏、坠子戏和一些流行歌曲。唢呐演出的机会为庙会、重大节日及民间嫁娶丧葬。据近年调查,全县现有唢呐班24个,演奏者100多人。

城关镇有以打击乐器组成的“锣鼓棚”,节奏欢快雄壮,常于节日伴随各种民间舞蹈演出。

舞蹈有竹马、跑驴、小车、旱船、花挑、蛤蜊人、狮子、龙灯、大头人、二仙摔跤,高翘、台哥、肘哥、花鼓灯、五里撅、12属相等。县城东关和界牌集的狮子舞比较著名,演员皆擅武功,表演的狮子能连窜5道方桌,能从叠起3张桌子上正翻、倒翻下来。县城西关及李营的竹马,跑驴表演精彩,演出时男骑马女骑驴,穿插交错,五彩纷呈。城南关的抬哥。每抬36人,台上是各种戏剧的人物造型,有《三娘教子》、《断桥》、《回荆州》、《芦花荡》等。

元宵节是民间舞蹈的演出节日,抗日战争以前,还在清明节城隍庙会演出。规模小的称出“半会”,大的称出“全会”。解放后出全会两次,一是1949年3月欢送解放军南下,一是庆祝建国十周年。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工此艺者多为妇女。旧时剪纸作品除常见窗花、鞋花、裙花外,还有金鸡报晓、鱼戏红莲、蝴蝶扑金瓜、刘海戏金蟾、观音送子、岁寒三友等,其工具主要是剪。建国后此项艺术有新的发展,采用绘画与刀刻相结合的手法,使剪纸艺术更加细腻和富有表现力,工此艺者多为男性。宫集区二郎一带,常年从事剪纸活动的有十几人,被誉为太和的剪纸之乡,其代表人物是王家和,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并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西德等国。

民国时期,太和县境内戏剧团体有:县衙梆子班、税镇星火梆子班、税镇坠子翁班(又名道情)、傅集梆子班、洪山梆子班、尚寨梆子班、三店梆子班、宫集梆子班、良店梆子班(短暂)、李阁梆子班(起止不详)等。

建国后,境内剧团有:太和县人民梆剧团1952年5月成立,演职员48人。

太和县清音剧团成立于1958年,1965年并入县梆剧团。清音是稀有剧种。传为元末明初汝南僧人玄坛法师所创,其曲调委婉缠绵,清雅悠扬,故取名“清音”。清乾嘉时期,清音由阜阳传入太和,至清末民初,清音在太和进入鼎盛时期,仅县城附近就有清音会数班。清音的主曲调是“四句腔”,实际上是以每一个上下句作为一个基本乐段,不断进行变化,循环往复,加上特有的终止式“煞板”,便构成一个完整的唱段。

太和县曲剧团1958年成立,演职员28人,1959年10月,调为阜阳县曲剧团。

太和县曲艺有大鼓、坠子、渔鼓、评书、小铙子书、琴书等。1957年成立县曲艺协会,1984年发证艺人有297人。大鼓、坠子常演节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大红袍》等。渔鼓节目比较短小,有《全家福》、《拉荆筢》、《白玉楼讨饭》、《李三娘打水》等。评书多说讲武侠传奇。1964年以后,曲艺人学习了一些新节目,有《沙家浜》、《红灯记》、《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等。

太和县杂技以洪山杂技团和飞车走壁团比较有名。洪山杂技团成立于50年代,有演员20余人。马2匹,常演节目有马戏、刀山、杂耍等。1979年挂名为太和县杂技团。飞车走壁团组建于1982年,演职员20余人,设备有大型铁制球体,两辆日本产摩托和10辆国产自行车。常演节目有自行车1—7人飞、交叉飞、上下翻飞。摩托车单人飞、双人飞,360度大翻飞,属惊险节目。

李兴一带有传统耍猴,玩猴人携狗带猴,窜街游乡,演出猴爬竿、猴窜圈,有时借以招徕妇女儿童、卖针线、糖果等物。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主体为耿楼河道湿地,位于太和县城周边,延伸面积达20平方千米,湿地河流、沟渠、沼泽集中连片,相互连通,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复合湿地系统,发挥着行洪、灌溉、航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该湿地公园原有生态环境现保持完整,动植物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湿地周边历史遗迹众多,文化久远,内涵丰富。太和沙颍河湿地公园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 湿地公园。
太和文庙 太和文庙与公园相邻,文庙正门悬挂“太和元气”四个大字的牌匾,门前的广场就是文庙广场。 太和文庙位于安徽省太和县城关镇黉学街35号,占地面积4620平方米,折7亩,为元大德八年(1304年),达鲁花赤李英创建。战乱破损,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新修建,面阔5间20米,进深10米,为单檐歇山顶,琉璃瓦面,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构宫殿式建筑,具有南北风格相结合的特征,是木橼架台梁大殿式建筑,房顶琉璃瓦,屋脊有套兽,四角飞檐,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倪宽 (?—前103年)

西汉官员,字仲文,今安徽省太和县 倪邱镇人。明嘉靖年间,后人为纪念倪宽“勤奋好学,为民宽厚”所建,是太和八景之一,史称“锄楼映月”。

范滂 (137—169年)

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人。与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尹勋、蔡衍、羊陟并称为“八顾”。又与刘表、陈翔、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并称为“江夏八俊”。

吕范 (?—228年)

字子衡, 汝南细阳人,是三国时期 东吴势力的将领,官至前将军、扬州牧,追赠 大司马。

徐广缙 (1797—1869年)

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 两广总督,加封太子太保。

高警寒 (1902年12月—1996年6月)

旧县镇高小庄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2月至1940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工作。学校西迁重庆后,任中央大学本部事务组主任。1952年后,先后任云南省工业厅工程师、石油化学工业厅工程师,1996年6月因病去世。

朱荫桐 (1904年9月—2001年9月)

字葆华,曾用名朱保,太和县旧县集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安徽省改组派总部省干部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被铁道部派赴美国读研究生,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回国,先后在 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动力系、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陕西工业大学(今 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任职。2001年9月20日在 西安逝世,享年97岁。

徐子佩 (1908—2003年)

税镇镇渔池村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工作。解放后在河南省教育厅工作。1980年河南省科学院恢复,任科学院副院长,1981年任河南省科协主席、党组书记。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病逝,享年95岁。

韩振江 (1914年8月—2005年8月)

原墙镇名利村人。1949年海南岛战役结束后,被任命为虎门要塞区副司令员。1969年底,任 东海舰队福建基地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15日,在杭州疗养院逝世,享年91岁。

张峰(1922年12月—1997年12月)

原名在岭,双浮集人。1950年10月21日,率部跨过参加 抗美援朝。1964年6月,晋升为少将,9月任军长。1969年9月任 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任 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7月离职休养,获 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年12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 济南逝世,享年75岁。

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

2019年9月21日,太和县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榜单; 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