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区
马尾区 福州市马尾区 福州马尾 福州马尾区 马尾 Mawei District Mawei Qu 马尾区隶属 马尾区行政区划 马尾区气候特征 马尾区民族构成 马尾区水资源及水文特征 马尾区经济状况 马尾区政治 马尾区城市荣誉
马尾区(古属 福州府 闽县)是福建省 福州市辖区,位于东经119°37′,北纬25°29′,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闽江下游北岸,距闽江口17海里,是 福建省的军商要港, 福州的水上门户。这一带正是乌龙江、白龙江与琴江三江交汇的地方,三江自闽安镇、长门流入东海。东南临江与长乐区隔江相望,东北毗邻连江县琯头镇,西与晋安区宦溪镇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质构造处在中国东南沿海华厦系第二复式隆起带东缘福州盆地东侧,属江口溺谷海湾型游沙堆积,区内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0-40米,自山边沿江增厚,基岩为变质火山岩和花岗岩。马尾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温暖湿润,温和多雨,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是夏日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境内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降雨量约1382毫米。地表水资源丰富,闽江年过境径流量611.35亿立方米。土壤有红壤、潮土、风沙土、盐土和水稻土等5种。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
详情马尾区(古属 福州府 闽县)是福建省 福州市辖区,位于东经119°37′,北纬25°29′,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闽江下游北岸,距闽江口17海里,是 福建省的军商要港, 福州的水上门户。这一带正是乌龙江、白龙江与琴江三江交汇的地方,三江自闽安镇、长门流入东海。东南临江与长乐区隔江相望,东北毗邻连江县琯头镇,西与晋安区宦溪镇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质构造处在中国东南沿海华厦系第二复式隆起带东缘福州盆地东侧,属江口溺谷海湾型游沙堆积,区内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0-40米,自山边沿江增厚,基岩为变质火山岩和花岗岩。马尾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温暖湿润,温和多雨,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是夏日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境内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降雨量约1382毫米。地表水资源丰富,闽江年过境径流量611.35亿立方米。土壤有红壤、潮土、风沙土、盐土和水稻土等5种。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接处,种类繁多,主要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榕树、相思树等。
2018年10月,马尾区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和2018年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唐乾元元年(758年),马尾属 闽县安仁乡胜残里;亭江属闽县晋安乡合浦里,英屿村、东岐村属晋安乡海滨里;琅岐属闽县晋安乡海畔里。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马尾属闽县安仁乡永盛北里;亭江属闽县晋安东乡合浦北里,时闽安为镇建制,属晋安东乡合浦南里;琅岐属闽县晋安东乡海畔里。元代,琅岐属闽县嘉登海曲里;马尾、亭江隶属不变。明万历八年(1580年),马尾属永北里;琅岐属嘉登里,亭江仍属江右里,闽安属江左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尾属马江区上、下永北里;亭江分属马江区江右里,琯江区上、下合北里;琅岐属嘉屿区嘉登里。江右里改属闽县营前县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马尾地区属福建东路道,闽县、侯官县合并后属闽侯府。民国2年3月,闽侯府改为闽侯县,马尾地区属闽侯县。民国3~14年属闽海道闽侯县。民国22年12月至23年2月属闽海省闽侯县。民国24年属闽侯县第二区;民国31年属鼓山区。民国33年10月,闽侯县易名林森县(1950年4月复名闽侯县)。
1949年8月,马尾、亭江、琅岐相继解放后属闽侯县第三区。同年12月,琅岐划属闽侯县第二区。
1952年下半年,中共闽侯地委、闽侯专署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决定,组建马尾特别区(又称闽江港口特别区),甲等县建制,管辖范围包括闽江口两岸的乡镇,马尾、亭江、琅岐和连江县的琯头、道澳、晓澳、百胜,长乐县的营前、筹东、猴屿、潭头、梅花以及两岸的水上船民。1953年6月复隶闽侯县第三区公所。
1956年4月,马尾区、琅岐区合并,成立马尾区。同年6月,琅岐划给连江,同年10月又归回闽侯。1960年1月,马尾镇划归福州市,同年3月,升为县级区。1961年11月,亭江、琅岐从闽侯县划归福州市郊区。1962年1月,马尾改归福州市郊区。
1970年2月,琅岐划归连江县。同年5月,马尾再度建区,称马江区,亭江属之。1975年5月,亭江划归福州郊区。同年12月,琅岐从连江县析出,归福州郊区。1978年2月,马尾复归隶郊区。1982年8月又置马尾区为县级行政区,直属福州市人民政府。1995年11月24日,亭江、琅岐从福州郊区析出,统归马尾区。1997年底,马尾区隶属关系不变。
马尾区现辖三镇一街( 马尾镇、 亭江镇、 琅岐镇、 罗星街道),共62个村委会、13个社区(居委会),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276平方公理
行政区划历史: 1949年8月15~17日,马江镇、闽亭镇、琅岐乡相继解放。是时,区公所址在闽安镇,辖有马江镇、闽亭镇、嘉登乡,仍设33保。同年12月,马江镇、闽亭镇划为闽侯县第三区,闽琅镇为第二区,设区公所,为县派出机构。1950年,境内开始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制,建立乡镇政权。4月22日,第二区划设1镇6个乡,第三区划设2镇8乡。
1951年4月19日,民主建政重新划乡,区镇设置不变,乡区划调整,二区为1个镇8个乡,三区为2镇12个乡。
二区辖闽琅镇、文中乡、云龙乡、后龙乡、透上乡、乐村乡、凤窝乡、龙台乡、三平乡;
三区辖马尾镇、闽亭镇、西洪乡、象洋乡、东岐乡、闽前乡、长安乡、白眉乡、君岐乡、龙英乡、快安乡、马协乡、青洲乡。
1952年8月15日,闽侯县人民政府调整乡辖范围:二区闽琅镇和乐村乡合并为1个镇,透上乡和文中乡合并为1个乡,凤窝乡和龙台乡合并为1个乡,三区的东岐乡和长安乡合并为1个乡。
1956年4月,琅岐区、马尾区合并成立马尾区,仍归闽侯县管辖。
1956年6月,琅岐划归连江县管辖(同年10月又划归闽侯县),马尾区辖2镇6乡。
2镇:马尾镇、亭江镇;
6乡:闽安乡、白眉乡、象洋乡、东岐乡、君竹乡、和平乡。
1958年8月20日闽侯县人民委员会撤销马尾区公所,所属的3个镇11个乡改为3个镇:
马尾镇辖原有马尾镇和君竹、和平乡。
亭江镇辖原有的亭江镇和闽安、象洋、东岐、白眉4个乡。
琅岐镇辖原有闽琅镇和吴屿、金砂、云龙、解放(公婆)、龙凤5个乡。
同年,成立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区划不变,成立3个人民公社:马尾镇人民公社、亭江镇人民公社、琅岐镇人民公社、仍隶闽侯县。
1960年1月,马尾镇人民公社从闽侯县析出,归福州郊区行政办事处管辖。同年3月,福州市郊区行政办事处撤销,马尾人民公社划归福州市管辖,并成立马尾区人民委员会。1961年11月,亭江镇人民公社、琅岐镇人民公社从闽侯析出划归福州市管辖。1962年1月,福州郊区行政办事处恢复。1963年6月,马尾、亭江、琅岐均改设区公所,行政区划归郊区行政办事处。区公所下划为小公社:
马尾区公所辖马尾镇人民公社、罗星塔人民公社、快安人民公社。
亭江区公所辖亭江人民公社、象洋人民公社、闽安人民公社、白眉人民公社、东岐人民公社。
琅岐区公所辖上岐人民公社、吴庄人民公社、海屿热门公社、三平人民公社、衙前人民公社、云龙人民公社、金砂人民公社、龙台人民公社、凤窝人民公社、下岐人民公社。
1966年5月,马尾区辖15个生产大队、108个生产队,亭江区辖20个生产大队、240个生产队,琅岐区辖10个生产大队、216个生产队。
1970年2月,福州市郊区机构撤销。马尾人民公社、亭江人民公社与渔业公社组成马江公社革委会,直隶福州市革委会,琅岐人民公社划入连江县,5月1日,马江公社革委会改制为马江区革委会。1972年1月,渔业公社划归福州市商业局水产站。1975年5月郊区机构恢复,亭江人民公社划入郊区革委会。12月琅岐从连江析出,又划入郊区,1978年2月,马江区革委会撤销,划归福州市郊区。
1982年8月26日,成立马尾区人民政府,下辖马尾人民公社、马尾街道办事处。
马尾人民公社辖11个生产大队:
快安大队、上德大队、下德大队、胐头大队、青洲大队、君竹大队、上岐大队、秋峰大队、元丰大队、彭珠大队、深溪大队;
马尾街道办事处划为5个生产大队和7个居委会,即:
罗星、罗建、新马、中洲、六江等大队和前街、后街、进步里、马限、江山、船政、沿山等居委会。
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开,人民公社改为乡,区划不变。
1989年马尾街道办事处增设君岐居委会、福星居委会、闽渔居委会、济安居委会。这时,马尾区下辖:马尾街道办事处,5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委会,75个居民小组、48个村民小组。马尾乡人民政府,11个村民委员会,114个村民小组。亭江镇,2个居委会,20个村委会,246个村(居)民小组。琅岐乡,一个居委会、39个村委会,322个村(居)小组。仍隶福州郊区。
1991年3月,儒江村从郊区析出,划归马尾乡。同年10月23日,秋峰村和元丰村合为双峰村;深溪人口平原移居,取消两个村行政区划。1994年6月,马尾乡撤乡建镇。
马尾镇辖快安、上德、下德、胐头、双峰、上岐、君竹、青洲、儒江等9个村委会。
马尾街道增设1个培英居委会。1995年11月,亭江镇、琅岐镇从郊区析出,划归马尾区,共设3镇1街。12月15日,马尾街道更名罗星街道,并进行区划调整:
新马村、六江村、中洲村从罗星街道析出,划归马尾镇。
江山居委会、前街居委会、后街居委会、进步里居委会、船政居委会从罗星街道析出,划归马尾镇。
青洲村、上岐村、君竹村、双峰村从马尾镇析出划归罗星街道。
1996年1月,马尾区的行政区划:
亭江镇辖牛项、东街、象洋、盛美、笏山、鳌溪、长柄、英屿、长安、东岐、闽安、亭头、白眉、前洋、康坂、东盛、香炉、西边、洪塘等19个村委会以及亭头居委会、闽安居委会等2个居委会;
琅岐镇辖光辉、光明、农旗、星辉、勤耕、争丰、劳丰、劳光、乐村、群星、星光、红星、红光、红旗、东升、前进、胜利、义湖、旗峰、雁升、江滨、建兴、挺进、高官、陈厝、后官、东岐、丰稔、凤翔、劳荣、董安、南兜、后水、院前、劳团、东红、建光、老劳光、龙台等39个村委会以及闽琅居委会。
马尾镇辖胐头、上德、下德、快安、中洲、六江、新马、儒江等8个村委会;
罗星街道辖青洲、上岐、罗建、罗星、君竹、双峰等6个村委会。
1997年,马尾镇增设联安居委会,罗星街道增设凤洋居委会。亭江镇、琅岐镇部分自然村进行区划调整,亭江镇的牛项、香炉等村委会撤销,琅岐镇从39个行政村调整为26个行政村。至此,全区设1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人民政府,18个居委会,57个村委会,649个村民小组。其中:
罗星街道办事处辖沿山、马限、济安、福星、闽渔、君岐、培英、建星、凤洋9个居委会和上岐、罗建、罗星、青洲、君竹、双峰6个村委会。
马尾镇辖江山、前街、后街、船政、进步里、联安6个居委会和六江、中洲、上德、下德、胐头、新马、儒江、快安8个村委会;
亭江镇辖亭头、闽安2个居委会和亭头、闽安、东盛、康坂、前洋、白眉、西边、洪塘、东街、盛美、象洋、鳌溪、笏山、长柄、英屿、东岐、长安等17个村委会;
琅岐镇辖闽琅1个居委会和云龙、龙台、光辉、农旗、星辉、勤耕、海屿、群星、红星、红光、董安、南兜、后水、院前、光明、吴庄、劳团、东红、建光、荣光、凤窝、星光、争丰、劳丰、乐村、劳光26个村委会。
马尾区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界处,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9.3℃,年降雨量约1382毫米。临江近海的地理条件,使区内冬不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马尾区四季划分:3~5月为春季,6~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区内四季具有温暖湿润、季风现象明显、地形气候多样三大特征。
区内四季温暖温润,海洋性气候明显。春季阴湿多雨水,区内春季处于冬夏风转换过渡季节,太阳辐射程度增强,气温迅速回升,月平均气温从12.5℃~14.1℃逐渐上升至25.1℃~25.8℃。冷暖空气相互交绥,产生阴雨连绵天气。季降水量在490毫米上下,约占年降水量的35%,春雨较多,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0.1毫米的雨日每月一般都在16~21天,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81%。季阴天日数平均81天,约占全年的30%左右,为一年中阴天最多的季节。
夏季炎热多台风,区内夏季盛行暖湿的偏南季风,副热带高压北抬,气候由阴湿转为高温炎热天气。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8℃上下,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的时有发生。夏季长达4个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夏不酷热,气候宜人。同时区内夏季是强对流雷雨天气和热带风暴台风活动最集中的时期,季降水量平均在470毫米上下,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和大风,≥50.1毫米的暴雨日数在22天左右。
秋季天晴日照足,区内秋季为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太阳辐射明显减弱,气温逐渐下降,季平均气温为21.8℃。山区地带比平原地带降温迅速。由于夏季风已逐渐退却,冬季风尚未强盛,冷暖空气交绥机会较少,故秋季以晴好天气为主,降雨减少,天高云淡,日照充足,季降水量在230毫米,季日照时数在450小时左右,为一年中晴好天气最多的季节。
冬季少雨无严寒,区内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冬季风,降水量相对较少,温度低,但无严寒。近年来出现暖冬现象。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10.6℃。季降水量平均在150毫米上下,≥0.1毫米的雨日每月天数在6~16天,12月份降水量均在40毫米以下,为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在75%,是全年中的最小值,为一年中最干燥的季节。
汉、晋以来,聚居马尾地区的除极少数先民外,多是中原入闽汉族的后裔。
清代,境内有极少数满族人。
民国时期,马尾境内基本上为汉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民国36年(1947年),全境总人口61101人。其中,汉族61099人,占总人口99.99%,满族、苗族各一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全区总人口78563人,其中,汉族78548人,占总人口的99.98%,少数民族有满族9人,苗族5人。
1953年,第一次普通调查。全区总人口76817人,其中,汉族76803人,占人口总数的99.98%;少数民族8人。1959年,全区总人口82632人,其中,汉族82572人,满族1人,苗族59人。1961年,总人口80029人,其中,汉族79976人,占人口总数99.93%;少数民族有满族1人,苗族47人,畲族2人。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91931人,其中,汉族91808人,占人口总数99、87%;少数民族有满族8人,回族3人,畲族4人,苗族90人,朝鲜族1人,共106人,比1961年增加2个少数民族,共56人。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境人口133651人,其中,汉族133465人,占人口总数的99.86%:少数民族174人,占人口总数的0.13%,有壮族、苗族、回族、满族、侗族、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等9个民族,比1964年增加4个民族。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155862人,其中,汉族155543人,占人口总数的99.79%;13个少数民族总共318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0.20%;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比,除侗族、瑶族人口保持不变外,蒙族增加6人、回族增加51人、藏族增加2人、壮族增加13人、满族增加14人、白族增加1人、土家族增加4人、畲族增加175人、布依族增加1人,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苗族减少121人,黎族、高山族各减少1人。
随着开发区建设的发展,引进的各类人才增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少数民族人口随之不断增加。1997年,全区总共154956,其中,汉族154623人,占人口总数的99.79%;少数民族有蒙族7人、回族48人、藏族2人、苗族5人、白族1人、壮族23人、满族26人、侗族3人、瑶族1人、土家族14人、高山族4人、畲族179人、布依族1人,13个民族共计314人。
马尾区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区内闽江过境长度达37公里,年过境径流总量达611.35亿立方米。区内闽江支流有磨溪、马鞍溪、水塘溪、双头溪、三合溪、上溪、水带溪等14条溪流,河汊纵横,形成网状水系。这些溪流总平均径流量达2.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较贫乏,只分布在山间各地、山边等第四系松散层,属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同时,地下水还有基岩构造裂隙水、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等类型,除琅岐岛个别地区水质属咸水、半咸水和山区地带水质含氟铁外,其余水质均良好。
一、地表水
闽江是区内一级地表水系,可利用的淡水地表水资源丰富,特别是闽江过境长度达37公里,过境流量大,1950~1977年,年平均径流总量1713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达611.35亿立方米。这部分淡水除闽江口受海水涨潮影响变为半咸水不能饮用外,其它地段河水均可作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水源。
区内闽江支流有磨溪、马鞍溪、浩溪、上溪等14条,分布有较丰富地表淡水资源,按闽江流域径流模数估算,这些支流年总径流量达2.2亿立方米,也可作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水源。
(一)闽江一级水系
区内闽江过境长度达37公里,江面一般宽度600~1100米,最宽4500米,最窄仅387米。据福建省水文总站1950~1977年观测资料,闽江水年平均径流总量1713立方米/秒,最大29400立方米/秒,最小196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11.35亿立方米。正常年景5~7月为汛期,水量占全年总水量51.1%,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闽江水在洪水季节含沙多,年输沙量748.5万吨,年最大输沙量2000万吨,年最小输沙量272万吨。平均含沙量0.13公斤/立方米。河床沙粒属细粒,平均粒径为0.07毫米,罗星塔以下河沙粗化为中细砂,粒径在0.4~0.51毫米。区内过境闽江与黄河对比,算得上江清如镜,水质上乘。
(二)闽江二级水系
区内溪谷多,闽江在发育过程中受海潮顶托,于平原上摆动,形成网状水系,港湾曲折,河汊纵横。区内闽江支流分布广且密,主要有14条溪流:东边有双头溪、三合溪等3条,积雨面积15平方公里,流入康坂经闽安入闽江;西边有磨溪、马鞍溪、水塘溪等6条,积雨面积40平方公里,由快安等地入闽江;南边有上溪、水带溪等5条,积雨面积10平方公里,经君竹入江浦,绕红山入闽江。这些溪流尚未进行地表水径流量实测,除磨溪、浩溪、邢港等常年流水外,其他溪流均为季节性水流。区内溪流总平均径流量按理论推算为6.98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达2.2亿立方米,也是区内主要地表水资源之一,水质良好。
(三)其他地表水
区内较大淡水水库有:兴建于1959年的浩溪水库,属小(一)型水库,库容量131万立方米;兴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亭江镇灯笼里水库、百笼水库、新店水库和琅岐镇的幸福水库等1座小(一)型水库和3座小(二)型水库,库容量均在40万立方米以上;1997年正在动工建设的白眉水库。这些水库均可解决区内部分城镇居民和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水质良好。
二、地下水
区内地下水资源较贫乏,只分布在山间谷地、山边等第四系松散层,可以利用的天然泉水、民井、管井型式开发利用供少部分城镇居民用水,一般单井涌水量仅10~100吨/日,泉水流量0.1~0.9升/秒。在构造带上的单井涌水量可达100~200吨/日。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风化层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等3种类型。
(一)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1.孔隙潜水
分布在区内闽江过境河段漫滩、沙洲,含水层岩性为冲积、冲洪积砂层、砂砾卵石层,含水层厚度8~25米,最厚达32米,水位埋深0.5米左右,单井涌水量1000~5000吨/日,地下水与闽江水为互补关系,水质良好,矿化度0.03~0.8克/升,PH值6.9~7.2,水质类型HCO3-CL-Na、HCO3·Cl-NaCa型水。
分布在儒江、青洲、亭江至长安及琅岐岛平原区上部松散埋积层,含水层岩性为冲积中砂至细砂、风积细砂,含水层厚度8~18米,水位埋深1.31~2.60米,单井涌水量100~500吨/日,浅部含水层受江河水回灌补给和降水补给冲稀淡化,多为淡水,水质良好,矿化度0.07~0.69克/升,PH值6.05~7.15,水质类型为HCO3Cl-Na和ClHCO3-NaCa型水。下部含水层水质较差,多为微咸水、咸水,并且铁、氟等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几倍至几十倍。
分布山间谷地、山坡边缘坡残积碎石土层、泥质砂砾石层,含水层厚度小,仅3~5米,水位埋深0.61~2.22米,单井涌水量5~50吨/日,泉水流量0.1~0.5升/秒。有靠大气降水补给、就近排泄之特征。可作为分散乡村百姓生活用水水源。该层水多属淡水,水质好,矿化度0.13~0.60克/升,PH值6~7,水质类型HO3-CaMg型水。
2.孔隙承压水
分布于快安、青洲、亭江至长安,琅岐平原区的下伏松散土层,含水层岩性为砂砾卵石层,厚度5.63~11.32米,顶板埋深24.97~55.87米,承压水水位埋深1.56~3.15米。寓水性中等,单井涌水量500~1000吨/日,矿化度0.61~0.87克/升,琅岐岛一带该层水属咸水,矿化度7.25~14.31毫克/升,PH值6.7~8.0,水质类型属Cl-NaClSO4-Na类型水,含铁量达1.6~24毫克/升,超过饮用水标准的3~8倍,未经处理不能作为生产生活用水水源。
(二)风化层孔隙裂隙水
分布在低丘后地、山间坡地、谷地及平原区基岩面。含水层岩性为全风化、半风化花岗岩、火山岩及砂质、粘质碎石土类,厚度3~18米,多为潜水,平原区为承压水。一般水位埋深1~2米,深者达3~5米,水量贫乏,涌水量10~50吨/日,但在江水补给条件较好地段,水量可达100~200吨/日,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江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2克/升,平原区为0.2~0.8克/升,PH值5.80~6.90,水质类型为HCO3Cl-NaCaHCO3Cl-Na型水。
(三)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境内所有地段,只是地下水埋藏富集条件不同,绝大部分山区含水层裸露地表,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水形式排泄或人工开挖以浅井形式排泄,属潜水;平原区深埋在第四系松散层和风化层之下,属承压水。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3升/秒,民井涌水量每日数吨。在断裂破碎带附近,富水性稍好,泉水流量可达1升/秒左右,平原区单井矿化度一般小于0.1克/升,平原地带矿化度0.1~0.5克/升,多为含氟、铁高的氟铁水,PH值为5.5~7.0,水质类型为HCO3CL-Na、HCO3-Ca、HCO3-NaCa型水,琅岐岛一带受海水渗透补给地段属半咸水,矿化度1~10克/升,地下水类型属HCO3CL-NaCa型水。
2017年,马尾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3.2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272.4亿元,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5.1亿元,增长2.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9亿元,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353.8亿元,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3亿元,增长13.9%;出口总额198.8亿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28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46元,增长8.5%。
2017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78.84亿元,增长8.9%(如图2),增速比2016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五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75.98亿元,增长8.6%。虽然受到华映显示转型带来的压力影响增速有所下滑,但新兴产业产值在全区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对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17年61家先进制造企业、35家高技术产业、24家物联网产业和27家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602.13亿元、454.0亿元、430.97亿元和528.34亿元,分别增长6.7%、6.0%、5.9%和4.4%,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61.5%、46.4%、44%和54%。分别比上年提高1.7、1.1、0.9和0.4个百分点。
2017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8亿元,增长14.2%(如图3)。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9.97亿元,增长102.7%(如图4)。187个项目投资完成投资177.3亿元,增长13.9%;48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176.5亿元,在近两个月新增房地产项目相继动工的驱动下实现了14.6%的增长。“攻坚2017”行动在本年固投增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4个攻坚项目2017年共完成255.74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高达72.3%。
福州市马尾区委副书记: 许用贵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