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

宁化县 黄连县 宁化 宁化县建置沿革 宁化县行政区划 宁化县人口 宁化县自然地理 宁化县交通 宁化县经济发展 宁化县社会 宁化县文化 宁化县教育 宁化县旅游 宁化县美食 宁化县名人


宁化县(古属 汀州府宁化县)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位于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之间,地处 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南接长汀县,北界建宁县,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境内南北长78.29公里,东西宽68.08公里,总面积2407.19平方公里。主要河道东溪、西溪会合于县城东郊,称翠江。宁化县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是 中央红军 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宁化是 中央苏区县之一,被誉为“苏区 乌克兰”,且享受西部地区政策待遇。2011年底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 千年古县"。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黄连县,天...

详情

宁化县地名网_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资料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介绍

宁化县(古属 汀州府宁化县)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位于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之间,地处 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南接长汀县,北界建宁县,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境内南北长78.29公里,东西宽68.08公里,总面积2407.19平方公里。主要河道东溪、西溪会合于县城东郊,称翠江。

宁化县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是 中央红军 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宁化是 中央苏区县之一,被誉为“苏区 乌克兰”,且享受西部地区政策待遇。2011年底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 千年古县"。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黄连县,天宝元年(742年)取“宁靖归化”之意更名为宁化县。1949年10月21日宁化县和平解放,1950年3月宁化县人民政府成立,1959年2月宁化、清流合并为清宁县,1961年又分为清流、宁化两个县原建制,1968年11月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宁化县人民政府,属三明市管辖。

唐乾封二年(667年)以黄连峒置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宁化县,历属 建州、 汀州府(临汀郡)、 汀漳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分设宁化、彭湃、泉上苏区县。1949年10月21日和平解放,历属 永安专区、 龙岩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1959年2月至1961年6月曾与清流县并为清宁县。

1995年,宁化县辖 翠江镇、 泉上镇、 湖村镇、 济村乡、城郊乡、横锁乡、禾口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 治平乡、中沙乡、 水茜乡、安远乡、 河龙乡,5个居委会、207个村委会。

2000年7月6日,撤销治平乡,设立治平畲族乡,以原治平乡的行政区域为治平畲族乡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2012年9月13日,撤销曹坊乡建制,设立曹坊镇,以原曹坊乡的行政区域为曹坊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2013年8月9日,撤销安远乡建制,设立安远镇,以原安远乡的行政区域为安远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2014年12月17日,撤销淮土乡建制,设立淮土镇,以原淮土乡的行政区域为淮土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2015年8月17日,撤销安乐乡建制,设立安乐镇,以原安乐乡的行政区域为安乐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2015年8月17日,撤销水茜乡建制,设立水茜镇,以原水茜乡的行政区域为水茜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2018年11月27日,撤销城郊乡建制,设立城郊镇,以原城郊乡的行政区域为城郊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2018年11月27日,撤销城南乡建制,设立城南镇,以原城南乡的行政区域为城南镇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截止2018年11月27日,宁化县辖11个镇、5个乡(含1个民族乡): 翠江镇、 泉上镇、 湖村镇、 石壁镇、 曹坊镇、 安远镇、 淮土镇、 安乐镇、 水茜镇、 城郊镇、 城南镇、 济村乡、 方田乡、 中沙乡、 河龙乡、 治平畲族乡。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宁化县在其中 。

2016年,全县设9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10个建制村、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

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年报显示,2016年,宁化县人口保持较快增长,至2016年年末,全县人口382128人,比2015年年末增加2814人,出生男女性别比111.01∶100。2016年申报出生人口5864人,出生率15.40‰;死亡人口2250人,死亡率5.90‰,人口自然增长率9.5‰。

2014年,全县设7镇9乡(其中1个民族乡)、210个建制村、17个居委会(8月22日县政府批准新成立淮土社区居委会)。公安年报显示,2014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376628人,比2013年末增加7016人。计生年报显示,男女性别比109.5:100,当年申报出生人口5890人,出生率为15.7‰;死亡人口3178人,死亡率为8.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3‰。

宁化地处闽赣边界的 武夷山南段东麓,全境总面积2407.19平方公里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低山、丘陵、盆地占总面积的96%,海拔千米以上的25座中山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主脉和两条斜贯县境的武夷支脉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河分流 闽江、 韩江、 赣江3个水系。

地势

宁化全境四周高中间低,地势总体倾向自西向东倾斜,由于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境内地壳形成“多”字形的复杂地貌。武夷山南段蜿蜒县境西部,山峦连绵起伏, 鸡公岽、木马山、 雪峰山、 牙梳山、 金华山等海拔1300米以上高山形成西部边界高耸山带,并且自北至南分出三条横向支脉,把境内分隔成五个不同的地带性地貌。

地貌类型

北部安远河谷盆地:西有金华山、 雪峰山、 牙梳山、牛牯岽;北有四方山;南有福建嶂;东有张天口、莲花山、马鞍山,形成独立的河谷盆地。河流自成体系,汇流出境,盆地内营上东西向断层形成的河谷走廓成为宁化北部与江西的通道。

西北褶皱山带:起自 东华山沿北东向经清江岽、福建嶂至桃花山入建宁境,斜贯县境西北部,分布济村、河龙两乡全境及禾口、中沙、水茜三乡的北部。

中部凹陷地带:由中沙一禾口断裂带、湖村一曹坊断裂带、店上北东东向扭压性断层、宁化断层相互联结组成。其西端为宽广的禾口断陷盆地,东端有新先排、甘木潭山间小盆地,东北有水茜断陷盆地,东北方联结通道多为两侧笔直沟谷走廓,中心为翠江阶地,地貌为海拔340~360米之丘陵构成的夷平面,山头广布一层石砾层,高出当地河床面30~40米。该地带含禾口、淮土、翠江、城郊、横锁、中沙、水茜、湖村、泉上等乡镇的全部或大部地区。禾口盆地为紫色粉砂岩组成,发育随处可见的方山、奇峰、赤壁的丹霞地貌。水茜盆地为陆相红色粉屑构造,富含钙质,风化后形成奇峰异壁,构成壮丽的假岩溶地貌。

南部褶皱山带:自治平乡的鸡公岽起,经大兴山到莲花掌,中间为宁化断层和丁坑口断层割裂,有九座千米以上山峰分布其间,形成以中山为主脊的治平、方田褶皱山地和城郊、湖村、泉上三乡镇南部山地。

南部低山丘陵褶皱山地:由于南部山带展布曹坊、安乐境内,形成丘陵山地。

除上述地带性地貌外,还有在湖村、泉上、龙地等地碳酸盐岩构造的溶洞、岩溶地貌,在泉上东北部有一向东北凸出的弧形地貌,在武夷山北坡的鸡公岽一带普遍见有滑坡现象。

宁化县属中亚热带 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5-18℃,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季长达四个月,无霜期214-248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年均 日照1757小时,为发展农、林、牧各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在古地史 三迭纪(距今2亿年)时期,宁化曾是低纬度的海滨,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属海洋性气候区。后因多次地壳构造运动而使闽赣地壳隆起、上升,海水远退,宁化已离海岸线300多公里,大陆度达57.3度,加上戴云山、博平岭、玳瑁山立于东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海洋季风环流,山地地形又影响境内局部气候的变化,而带有山地气候特征。

宁化溪河短小湍急,落差大,易涨易退,属山地性河流,自古航运之利很小,历史上境内通航小木船的总里程仅67.6公里,水力资源蕴藏量为9.7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之处有262个点,全部开发利用后,装机容量可达3.5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万千瓦。绝大部分溪河发源于境内,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属 闽江、 韩江、 赣江3个水系,主要属闽江水系。

宁化是福建省最大的 烤烟生产基地、是中国八大烤烟生产基地之一,种植面积、产量等居全省首位。 烟叶质量好,已进入多种名牌卷烟的配方。

宁化拥有耕地44万亩,是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年产稻谷2.2亿公斤以上。 莲子、辣椒、薏仁米、茶叶、食用菌、水果、猕猴桃、 魔芋等农副土特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其中 老鼠干为 闽西“八大干”之一,名扬海内外;河龙米及 延祥茶等历史上被列为 贡品。

宁化是中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279万亩山地中有林地260万亩,毛竹32万亩,森林覆盖率73.4%。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0万立方米以上。境内山地土质松软肥沃,适宜培育种植竹木、茶果、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大宗林产品有松香、松节油、毛竹、笋干、山苍子、黑木耳、中药材等。宁化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钨、稀土、锡、莹石、石灰石、高岭土、硫铁矿等33种,矿点116处。其中:钨金属含量达30万吨,WO 3平均品位金属0.45%,是中国四大 钨矿点之一;稀土几乎遍及全县各乡村,稀土储量达3万多吨,钐、铕、钆、镱含量在30%以上;莹石储量40万吨,平均品位在80%以上;石灰石储量14亿吨以上,CaO含量55%以上;锡储量3万吨以上。

宁化县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省道307线、204线、205线交叉穿过县境。往东距三明(接205国道和鹰厦线)152公里,往南距319国道90公里,往西距"京九"枢纽之一江西赣州站230公里。县内公路里程已达106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车。每日均有客货车直达三明、福州、厦门、泉州、石狮、汕头、深圳、赣州、南昌、鹰潭等地。

永宁高速公路全长123公里,设计行车速度1 宁化县 00公里/小时,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米,全线在吉山、大湖、明溪、嵩口、清流、宁化、石壁7处设置互通式立交,另建互通立交连接线31.9公里,项目估算总投资为91.02亿元,是三明市目前设计标准最高、每公里造价最高的高速公路。项目工期为三年半。

永安至宁化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点干线公路中“泉州至广西南宁”( 泉南高速公路)横线的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纵四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布局第三横的西段。项目路线起自永安,接在建的 泉三高速公路,经大湖、岭后、梧地、清流、宁化、石壁,止于石壁镇五里亭(闽赣界),接江西省在建的 石城(闽赣界)至 吉安高速公路。它的建设将使三明市增加一条出省快速通道,极大地改变三明市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项目的建设对加快山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山区与沿海的差距,促进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永宁(永安-宁化)高速公路全线已于2011年12月16日零时正式通车。

吉永泉铁路位于赣中南和闽 西南地区,线路自吉安至兴国段利用既有 京九线,此次评审的新建线路由 江西省赣州市 兴国县引入,经 于都、 宁都、石城,然后进入 福建省 三明市 宁化、清流、 明溪、三明、 永安、 大田,再经 德化、 永春、 安溪、 南安等市县,终至泉州市。至南安后余后,线路客货分线,客线跨越晋江接入福厦铁路 泉州站,南安至惠安新建货线接入漳泉肖铁路惠安站。

全线新建正线长度495.867公里(含新建黄塘货车线39.156公里);新建兴国联络线长18.85公里;改建既有鹰厦线长度2.813公里。

该条铁路将力争于(2015年)年底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总工期5年。

2009年8月,宁化城区公交开通,宁化告别了“无公交”的历史。

早上6点45分首发,末班车则在21点30分行驶完,每隔9分钟一趟。1路及3路公交路线为双向对发路线。公交车共计13辆,其中1路、3路车每路4辆,2路车5辆。公交车是无人售票。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37.17亿元,比增14.5%,高出全市平均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40.2:24.0:35.8调整为39.2:27.5:33.3。全县共实施县级以上重点项目63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9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7亿元,比增60.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3亿元。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7亿元,实现三年翻番,比增25.5%。农民人均纯收入5238元,比增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万元,比增16.5%。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0.8亿元,增长9.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36亿元,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990万美元,增长8.4%;外贸出口总值1.05亿美元,增长12.8%;全县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2亿元。截至2015年11月,在全市通报的1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8项指标增幅居全市前6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3项指标增幅居全市第1位。

2016年,宁化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8.70亿元,按2015年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4%,其中包括: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6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25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76亿元,增长11.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重由2016年的23.5∶44.3∶32.2调整为23.3∶43.2∶33.5。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1.6%,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2.7%,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8.3%,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建筑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4.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5.7%,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全年,宁化县价格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30%,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呈六升二降态势,其中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均同比上涨3.7%。

宁化系山区农业县,历来以农业资源丰富著称,苏区时期享有“乌克兰”之称。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所产大米质地优良,尤其是河龙米(简称“河米”)品质特佳,历史上享有“贡米”之誉。
  农业经济历来是宁化国民经济的主体。据1949年统计,农业人口为全县总人口的94.55%,农业总产值(含林牧副渔)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8.57%。直至1987年,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9.56%,农业总产值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63%。
  解放前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产品结构单调,单位产量甚低。至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44818吨,亩产73.5公斤。解放后,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经营体制的改革,大力开展农业基本建设,推广应用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但由于“左”倾错误影响,发展中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误,1950~1957年发展是直线形的。1958~1969年,历经1959、1960两年大落之后,有所恢复,但仍徘徊不前,直至1969年农业总产值略超1957年,但粮食总产仍未达到1957年水平。1970~1978年,抓“以粮为纲”而忽视全面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农业整体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979年后,经过农业体制改革,农业经济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迄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2234万元,比1949年增长5倍多,年均递增4.9%。粮食总产量190226吨,比1949年增长3倍多,年均递增3.9%。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79%下降为57%。种植业总产值中,经济作物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2%上升为54%。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3.69亿元,增长6.3%。实施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省商品粮基地、烟基工程、土地整理、老区扶建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441个,总投入2亿元,比增33.3%,完成7.8万亩农田改造、9座水库除险加固、10.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7个村人饮工程建设,11个村通过省市“家园清洁行动”验收,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收购烟叶35.4万担,烟农售烟收入近3亿元,比上年增收7000万元;林竹、食用菌、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农业加工企业11家,新注册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1个。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500口,投资7884.6万元完成水利“六千”工程项目35个,“年万里”农村路网建设顺利推进。

宁化物产资源丰饶,木材、陶瓷、土纸等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解放前,宁化工业长期停留在以“小五匠”为特征的手工业状态,发展缓慢。民国《宁化县志》载:“宁化无实业(工业),非宁人皆坐以待毙也,囿于旧闻,鲜克通变。利蕴于土而不知取,货弃于地而不知收,因陋就简,苟安旦夕。”至民国17年(1928年),才购进宁化第一台木炭内燃机带动的碾米机,但因维修不善,一年后报废。迄1949年,除一家私营碾米厂(全年产值18.6万元)外,其余均为陶瓷、铁、竹、木、棕以及造纸等手工业,从业者约2000余人,其中近一半是农民。

解放后,随着电力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工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增加门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全县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5个,工业总产值6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1958年号召“全民大办工业”,全县工业企业猛增至133个,产值达1378万元。由于忽视办工业的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起一些企业被迫陆续下马,至1962年仅剩71个企业,产值443万元。经过调整,1965年工业产值增至87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0%。“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由前16年的平均递增18%降为10.1%。尤其是1967、1968两年,经济管理体系瘫痪,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被废除,停产闹“革命”,产值连年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指导思想上摆脱自然经济以及“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销售)方针的束缚,增强商品经济和经济效益观念;在管理上进行改革,1984年起,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承包责任制;在经营上扩大视野,跨出本县,走向全国,走上国际,特别是电子工业、化学工业有突破性发展;在所有制方面,在国营企业主渠道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及联营、合营企业,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竞争机制。据1985年工业普查统计,工业安装设备拥有值3452.3万元(其中进口设备649万元),行业25个,生产门类72个。1987年工业企业发展到161个,职工人数6792人,固定资产原值7253万元,工业总产值1101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7.37%,9年间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4%。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0.73亿元,实现两年翻番,比增49.6%,增速连续6年居全市前列,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0%,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达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华侨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7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4%,实现税收3086万元,占全县工业经济税收的60%,园区工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工业园区

城南工业园

宁化县城南工业园区是福建省政府于1999年批准成立的宁化县华侨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城南乡境内。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集工业、仓储、居住、商业服务于一体,是城区发展规划“一中心四组团”板块之一。项目建设用地将在完成“五通一平”的基础上,根据投资额度等情况,按每亩0.1~3万元的价格出让,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逐步把该园区建成实施招商兴工战略、加速工业发展的强磁场和新平台。园区一期工程规划占地1.2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4亿元人民币,现完成入园大桥建设、开发面积1300亩、建成工业厂房30000平方米、员工周转房10000平方米。园区出台特惠招商政策,欢迎社会投资参与园区开发,致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林竹(含林化、林药)产业,特色食品产业,纺织、服装、箱包相关产业,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金属加工、机械电子产业,以及现代绿色、高新技术产业,现已入驻企业15家。

翠江生物工业园(规划中)

距城区2.5公里,毗连东线省级干道,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正策划申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留青山绿水,建工业新城”,园区规划为绿色产品加工区、生物医药产业区、综合利用加工区、保鲜仓储物流区、工业化种植示范区、物流商贸生活区。

宁化现代农业园 (规划中)

位于省道沿线的城郊区带,旨在承接和引进台湾现代农业,推动宁化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推动,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距城区2公里、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扩展区沿线布设、控制面积3平方公里。

五代起,宁化便有烧瓷业,并掌握了生产白瓷及青釉、黑釉等产品的技术。南宋时有造纸业,产品质优,其中玉扣纸久享盛誉。自宋至清,从事科学研究者不乏其人,在经济、地理、医学、教育等方面均有著述。及至民国,有刘春海、徐泰咸、伊为则等人留学日本、法国,回国后都是从事本专业的专家学者。但在解放前,因受政治制度和自然地理、历史条件等限制,宁化的科技事业发展十分缓慢。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科技事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从上而下设置机构,建立组织,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新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并普遍推广应用。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农业生产首先引进新的良种和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中,又掀起“双革”(技术革命与技术革新)热潮,土法上马搞一些技术革新,但由于缺乏求是精神,做了一些违背科学的蠢事,特别在农业方面造成很大损失。“文化大革命”中把知识分子列为“臭老九”批判,科技事业又一次遭受严重挫折。然而70年代初,农业生产上推广“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串灌改轮灌”的“三改”,虽然不适当地提出“三化”(矮秆化、双季化、轮灌化)也造成一些损失,但却取得显著效果,推动粮食生产的发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化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知识和人才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重视应用先进技术。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科技市场进一步开拓,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有力地促进经济建设。从1986年起,县科委、科协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星火计划”,已有一批项目列入省、市计划中。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历史上宁化很早就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学校开始开展体育运动。民国12年(1923)教育部将体育列为各级学校必修课程,初为军事体操,后有健康体操。苏区时期,红军重视体育活动,推广球类、田径等项目,促进本县体育事业的发展。民国29年,县体育机构建立,把体育活动逐步推向社会。

解放后,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精神,县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先后成立各种体育协会。政府逐年增拨体育经费,开辟场地,充实设备,培养人才,举办各种竞赛,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从1957年起,宁化中小学校师生、干部职工掀起乒乓球热,并曾连续三年荣获龙岩专区乒乓球少年甲组团体冠军和单打冠军。全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全面推广“劳卫制”体育锻练标准,亦出现热潮。“达标”工作获显著成果。1987年达标11387人,达标率为90%。更有许多体育健儿,在各级各项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而名载史册。

宁化穗利牌大米和绿风牌细木工板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正泉盛”、“淮土”2个商标获市知名商标称号,三和木业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十环认证”,客家源牌红薯粉丝、宁花牌山茶油、碧水牌姬松茸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认证取得零的突破。宁化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客家习俗)之乡”获省政府批准命名;宁化客家山歌、客家擂茶制作工艺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祖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宁化是闽江、汀江、赣江的源头,水源充足,水质清纯。全县拥有大小水库49座,四季长流的翠江河横穿县城。城区有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3.7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城区生活及工业用水需要。

宁化县现有110千伏安供电站1座,35千伏安供电站2座,与省电网并供。县内建有龙下电站、乌龙峡电站和71座乡镇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9万千瓦,年发电量6800万度,电能供应充足。

宁化是省定边贸改革试点县。有大型综合市场2座,专业交易市场12座,边贸交易集市12座。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城乡结合的市场网络。城区有客家宾馆、宁化饭店、烟草大厦、泰隆酒家、民福大厦等十几家可满足各类客户需要的下榻场所。

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宁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8平方公里, 宁化·老照片 (24张) 城区人口达6.5万人。为做大做强做优城区,县委、县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提出城区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闽赣边界中部中心城市目标,构建宁化城区“一中心三组团”(城市中心、城东组团、城南组团、城西组团)发展格局,继续大力实施“东扩南伸”的城区发展战略,拉大城市构架,扩张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打响客家、红色、边贸品牌,力争在3—5年内,开发城市新区5平方公里,逐步把宁化县城建成人口聚集、产业兴旺、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特色鲜明的闽赣边界中部中心城市。

5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将由5片区组成:城市中心组团以行政、文化、教育、旅游、会展、商业、服务、居住功能为 宁化·新气象 (17张) 主,将继续完善中心组团的城东片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同时重点向东发展高堑片区面积约1.7平方公里;城东组团主要以物流、边贸和商业、功能为主,将新开发伍家塘片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作为新城区中心往高速公路互通口方向推进。城南组团将作为城市生态功能区发展,建设城南组团生态休闲区面积约1.0方公里,同时依托现有工业园区,以东溪、九龙溪及东南路为界,沿九龙溪下游向东拓展园区建设范围。城西组团主要以居住、休闲、文化、商业为主,将继续完善瑶上片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强化交通换乘功能和专业市场的培育。

早在新石器时期,宁化便有了印纹陶文化。少数民族畲民的祖先也留下高辛文化。及至西晋永嘉之后,中原的优秀文化随客家辗转南迁而陆续传人,直接影响和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形成较为独特的客家方言、民间文艺、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产生了 客家文化。

宁化县在隋唐时期便初有开发,“开山伐木,泛筏于吴”,沟通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正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南迁汉人源源不断地聚集拢来,特别在唐末至两宋间,客家先民溯抚河、赣江高度聚集于宁化及其石壁地区。在这里休养生息,拓荒垦殖,建家立业。他们以其传统优势文化和生产技术,同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地区(亦称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在宋代,创造出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宣告汉民族一支新的民系— 客家民系的诞生。

在宋代, 聚居在宁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达11万之众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3张) 。唐朝末年,在宁化便诞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进士。历史上宁化共50名进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占60%,《嘉庆重修—统志》所载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宁化人5名,占45.45%,若以唐至北宋计算,宁化人物则占62.5%,北宋“靖康之难”后,宰相 詹学传携眷来到宁化石壁设馆讲学,著名理学家 朱熹前来拜他为师,充分说明了客家 崇文重教的传统,也说明当时教育之兴盛。正是宁化及石壁的特殊历史,所以她早就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宁化学人在大环境的推动下,1991年成立宁化县客家研究会,成为国内第一个县级客家学术机构,同年编辑出版县级第一本客家学术刊物《宁化客家研究》,1992年成立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两会”密切合作,2000年编辑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客家社区文化丛书《客家祖地石壁丛书》达155万字。分别于1997年、2000年成功地举办了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160余人次,他们来自包括台、港在内的中国十余省、市、区和日本、法国, 交流论文110万字,分别正式出版论文集两册。迄今,宁化客联会、客研会合作编辑出版书、刊20余种、410万字。

至20世纪30年代初,以山歌形式为主的革命文化在宁化兴起,对当时的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等各个时期的中心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解放后,文化事业得到普及、发展和不断提高。1958年的民歌运动普及城乡,文艺创作日见繁荣,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文化大革命”时期,破“三封”,除“四旧”,批判《翠江文艺》,封存和烧毁图书文物,关闭文化阵地,禁锢文娱活动,解散文艺队伍,文化事业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重获生机,建立并完善了三级文化网、电影放映网、图书销售网、有线广播网。1987年8月,宁化县隆重举行黄慎诞生300周年纪念活动,上海雕塑家陈道坦为黄慎制作塑像,座基碑刻“怪而不怪,艺传百代”为中国艺术大师刘海粟亲笔题词,南京艺术学院刘大羽教授也为塑像题词、揭幕。并主持“黄慎艺术研究报告会”,成为宁化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自唐以来,宁化载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达三十余人。宋代能诗工篆的郑文宝,明末清初学识渊博的 李世熊,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书法“南伊北邓”之一 伊秉绶,都是一代名流,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写下灿烂的篇章。

石壁客家公祠作为全球120姓氏客属的总家庙,建筑规模居全球客祠之最,1995年福建省批准每年10月为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月,每年祭祖大典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家后裔寻祖晋谒;客家文化、客家饮食、客俗民风、客民精神特色鲜明、传承久远、保留完好、展示丰富。

国家级

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省级

福建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宁化县石壁客家祖地祭典”、“客家擂茶制作工艺”、“宁化客家山歌”。

福建省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夏坊游傩”。

福建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宁化木活字印刷术”。

宁化历办县学、社学、书院和私塾。从唐代伍正己成为汀州第一个进士开始,科目题名举人152名,进士50名,特奏名39名,以两宋居多,清初次之,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中落,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始有起色。不久科举废除,改书院为学堂。

及至民国,小学兴起,私塾与之并存。民国16年(1927年)始有初中。苏区时期办过列宁小学。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学校内迁,沦陷区一些流亡文士也随之而至,宁化复办初中,乃至高中。当时有部分初、高中毕业生被保送升入省立长汀中学、国立厦门大学。此外还有职业中学和简易师范学校。解放前夕,计有中学4所,教师51人(公立31人,私立20人),在校学生500余人;小学111所,教师235人,学生239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17.7%,全县总人口平均每千人在校学生2人。民国期间,全县有大学(含大专)毕业生90人,留学生10人。

1949年10月,宁化和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原有的中小学,2所私立中学改为公办;私塾停办。学校向工农子弟开门,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增办小学,开展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1958年“大跃进”中受“左”的错误影响,教育事业片面追求高指标、多数量,突击办起许多学校,但师资、设备、经费都跟不上。经过1962年纠偏,其发展较为平衡。迄1965年,全县有中学18所,小学468所,教师1263人,学生22853人。“文化大革命”中,废止招生考试和升留级制度,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成人教育都停顿,中小学教学质量也严重下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才逐步好转、提高。迄1987年,幼儿园发展到215班,在校幼儿582人;小学455所,在校学生36639人;中学有普通中学8所、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15071人。中小学教师3510人。另有省属市管师范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8.85%,全县总人口平均每千人有在校学生49.3人。解放后38年,全县累计共有高中毕业生13695人,考取大学本科1065人,专科467人,中专2512人。另技工学校196人,民师考取师范163人。正留学国外的8人。已获高级学位或技术职称的51人。还有研究生25人。主要学校有 宁化县第一中学、 宁化县第二中学、 宁化县第六中学、 宁化第五中学、福建省 三明工贸学校、 城东中学、 宁化城东幼儿园等。

天鹅洞群国家级地质公园规模达248平方公里,地下石林为国内唯独的地质奇观,其溶洞数量、密度、规模居“八闽之冠”,被称为“中国东南地区罕见的洞群世界”、 “福建省首屈一指地下岩溶艺术博物馆”;黄慎故居地、国内最深天然内陆湖,与天鹅洞群相辉映的“蛟湖”,水深103米,旱不降、涝不溋,为南方水域奇观;省级自然保护区牙梳山,生态原始、物种多样,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休闲观光场所。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泽东、 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1930年1月,著名的 古田会议后,毛泽东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当时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牺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册烈士达3300人。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宁化籍将军有 张新华、 张雍耿、 孔俊彪3人。

革命遗迹丰富、文物保存良好、纪念建筑宏伟、史料留存丰富,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化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具有许多珍贵的红色遗存(址)和文物,其中“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红军医院旧址、 北山革命纪念园”等3个景点被国家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之列。为充分发掘和保护宁化这一珍贵的革命红色遗产,发展红色旅游业,宁化县计划大力发展以弘扬“苏区乌克兰、长征出发地”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产业,现已完成《福建省宁化县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的修编和初审,拟建设景区配套干线公路(大跨度交通)、景点基础设施、景点遗迹遗址修缮与文物维修及布展陈列等3个项目,概算总投资77968万元,其中景区4条外部配套干线公路项目投资67936万元,景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7812万元,文物维修和布展陈列项目投资222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全县将形成“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北山革命纪念园—石壁客家祖地—牙梳山自然保护区”及“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红军医院旧址—湖村蛟湖”等两条旅游线路,形成2日游规模。

烧卖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把芋子煮烂,剥皮,捣皮糊状,掺入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萝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钟,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香、鲜的美味。

伊府面简称“伊面”,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为中国汉族著名面食之一,以 鸡蛋面条先煮熟再油炸,可贮存起来,饥饿时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泽金黄,面条爽滑,汤浓味鲜,可加不同配料,炒制成不同风味的伊府面,被人称赞为世界最早的速食面,是泡面、方便面,是速煮面的“老祖宗”。将洗净的瘦肉、香菇、红萝卜、鱿鱼干切成丝、葱切成段,再将切好的肉丝上浆待用;油锅烧热,将上好浆的肉丝炒至呈白色时起锅,留余油下入葱段、鱿鱼丝炒香,再将红萝卜、香菇丝和滑过油的肉丝下锅调入精盐、味精、白糖、料酒翻炒熟入味后起锅待用;将烧开后的高汤调好味装碗里,扁面放入开水锅中烫熟,捞起沥干水后,放入高汤碗中,再将炒熟的馅料盖在面上,洒上熟芝麻,滴上几滴味极鲜和香油上桌即可。

韭菜包,又名米包子。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断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腊肉、香菇、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入笼蒸熟,后装盘,趁热即食。特点:清香扑鼻,味鲜皮滑。

鱼生又名生鱼片,宁化传统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鱼一尾,迅速去鳞、皮、内脏,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片,洒麻油,再蘸酱油、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口,为下酒名菜。

大卷是宁化客家传统宴席上的主菜。把豆腐捣碎,拌入切成丁状的萝卜、瘦肉、笋等原料,调入适量的地瓜粉,放笼内蒸熟后切块装盘,再淋上酱油、麻油,洒上少许葱花,其味鲜美。

老鼠干是宁化县特产,旧"汀州八大干"之一。它系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置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用炆薰成干。 宁化田鼠干有滋补功能,能治小孩夜尿;以猪肉、冬笋、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酒名菜。

辣椒干,又名牛角椒,宁化名产。它以色泽鲜红、透明、皮薄、味香、油质多、辣味适中六大特色而驰名中外,畅销港澳、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宁化 客家擂茶是一种饮料。将自制茶叶(淮山茶叶或大茶叶)、青草药、茶油、放入擂钵,擂烂,再倒入煮熟的绿豆(或赤豆)、猪小肠、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后,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鲜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功效。

松丸子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轻轻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黄色,捞起沥干备用。其制法:将豆腐弄碎,伴入切成丁状的葱、瘦肉、荸荠、冬笋等原料,再捏成小圆团,在干地343粉中滚一下,水烧开后放入,再加调料,煮熟,连汤一起食用。

红枣薏米汤:将上好的薏米洗净后用高压锅压烂(注:压时水是薏米的5-6倍);将红枣、枸杞洗净后上笼加水蒸熟后待用;将压好薏米汤和红枣加入糖调和即成。特点:健脾除湿,营养药用皆宜。

宁化客家历史上,英才辈出,自唐至清考中举人152名、进士50名、状元1名。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的有90余人,出国留学的有10人。宋至清140余位宁化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鋐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入《 四库全书》。唐代伍正己为汀州的第一位进士。宋代郑文宝,登太平兴国进士,潜力诗、史,擅长篆书,其篆刻《峄山石刻》被誉为后学楷模。明代张显宗,洪武间中状元,治学严谨。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丰富,志节高尚,其《物感》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 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清代画家黄慎,为“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称誉。理学家雷鋐主张穷理致知,躬行实践,被赞为“天下第一流人物”。书法家伊秉绶其隶书别开生面,名重于时,与邓石如共称“南伊北邓”;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何子渊、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霁霖、水电专家 张启舜、生物学家 范必勤、高级经济师 陈忠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马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