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村
香林村 香林村历史文化 香林村交通情况
香林村位于 尤溪县东南部,东南与闽清、永泰交界,南西北与本县的中仙乡、溪尾乡、台溪乡毗邻,东北与本县的洋中镇接壤,距 福州市78公里,车程仅1.5小时,距高速公路金沙出口仅28公里。据一块残缺的石碑记载,香林村在清乾隆之前,称上林。后来也许因为在村的南北山坡上长有成片的天然兰花,在鲜花盛开时节,飘溢出浓郁的兰花香,故而改名香林。香林村 (24张) 村庄概况香林村有土地总面积10748亩,其中耕地1726亩、林地9022亩。据考证洋中一座石板桥,桥面左边刻有“梁贞明五年(919年)建造”,右边落款“大夫陈大年捐建”。大王堂一座石板桥,桥面左边刻有“晋天福二年(937年)建造”,右边落款“赵十五姐捐建”。村中还存有“鼓楼隔”和按姓氏居住的地名,以及“城隍”神只等遗迹,同时依据流传,综合推定,香林村始建于唐末五代。当时,跟随王绪、王游...
详情香林村位于 尤溪县东南部,东南与闽清、永泰交界,南西北与本县的中仙乡、溪尾乡、台溪乡毗邻,东北与本县的洋中镇接壤,距 福州市78公里,车程仅1.5小时,距高速公路金沙出口仅28公里。
据一块残缺的石碑记载,香林村在清乾隆之前,称上林。后来也许因为在村的南北山坡上长有成片的天然兰花,在鲜花盛开时节,飘溢出浓郁的兰花香,故而改名香林。
香林村 (24张) 村庄概况
香林村有土地总面积10748亩,其中耕地1726亩、林地9022亩。 据考证洋中一座石板桥,桥面左边刻有“梁贞明五年(919年)建造”,右边落款“大夫陈大年捐建”。大王堂一座石板桥,桥面左边刻有“晋天福二年(937年)建造”,右边落款“赵十五姐捐建”。村中还存有“鼓楼隔”和按姓氏居住的地名,以及“城隍”神只等遗迹,同时依据流传,综合推定,香林村始建于唐末五代。当时,跟随王绪、王游、王审知从河南入闽的移民,先是进入闽南,后再移居香林,开发了这一片的集居地。
第一批居住的村民有陈、吴、罗、肖、李、宛6个姓氏。他们分别居住在陈厝壑、吴厝垅、罗厝园、肖厝里、李厝坪、宛头壑。约在宋末元初之间,他们陆续回迁闽南,至今还留有“闽南墓”等地名,村周围的山场仍称“六甲山”(六姓共有)。
第二批居住的村民有陈、黄、吴、马等四个姓氏。他们分别居住在陈坂中(陈姓)、店前洋(黄姓)、吴厝坪(吴姓)、马太厝墘(马姓)。约在明末清初之间,他们又陆续向临近的二十都珠溪、吴厝、岐坑等地移居。村里至今仍留有他们的祖墓,每年八月初,都有来人扫祭,有的委托他们在当地的亲戚代为管理。
第三批进村的即现住村民有赖、池、黄、林等姓氏。赖姓于明嘉靖41年从德化移居来的;池姓于清康熙25年从闽清际峰移居来的;黄姓于清朝年间从本都山兜移居来的;林姓也是在清朝年间从本都君竹溪迁往尤溪县城关转迁来的。
香林村据一些老人听到的传说和有关的佐证,在明清时期,香林村的地域范围:东邻闽清宝峰,南接岳溪、山兜,西连溪滨、阳星,北靠胡厝的浮坪,土地面积约在2万亩左右。由于居住的村民更换,在他们离村时,把所辖的山场、田地或变卖,或送人,而大量的山场、水田丢下无人管理,任人侵占,村民每更换一次,地域范围就缩小了许多。现在的地域范围:东至后限仑顶、大岭头,南至大坑、石厝洋、上园隔、秋竹洋隔,西至棋盘石、村村岺头、鸡母林,北至胡厝上寨、牛鼻仑、上坂寨、大王火坑等范围的山场和水田。
香林村的隶属关系,早在宋代,香林、胡厝场称仓下埕,属兴文公长安里。元代里改团,明代团即都,都下设图,后又改图为境。明兴化年间,香林村称兴隆境,称尤溪县十九都兴隆境。
民国初期,二十都称汤山乡,十九都称香湖乡。民国34年(1945年),香湖乡与汤山乡合并称香山乡,后又改称香湖乡。香林村先后归属香山乡和香湖乡。
解放前夕,本村赖天济与当时尚在秘密活动的0闽浙赣区委城市工作部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并加入0地下党组织。他与岭头村吴冠山合伙,于1949年4月间,在本村成立了香湖游击队,吴冠山任队长,赖天济任政治指导员,下设两个班,有队员30多人。以香林寨仑粮食仓库为据点开展活动。因此,香林村是尤溪县的老区村。
建国后,1950年3月,尤溪县第四区在溪尾成立,香林村归属第四区管辖,派出南下干部陈初开进村,宣传发动群,建立村人民政府和农民协会,第一任村长赖联柱、农会主席池传安,办公地点在上坊牛后寨。1952年香林、胡厝两村合并,成立香湖乡,办公地点先在香林赖天济土堡里,1953年改设在胡厝前洋阿福寨里。
1958年撤消区公所改办汤川人民公社,香湖乡改为香湖大队,香林村按片分设几个生产小队,1979年公社和大队改为乡、村建制,设独立的汤川乡香林村,成立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委员,一届三年。
香林村地处戴云山麓,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以中高山峰为主,海拔820米,最高山峰四角林仑海拔1100米。源于白岩山的高洲溪,通过林前,与林中小溪交汇。属中亚热带气候,气温较低,山高水冷,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土质浅薄,属碱性沙质土,素有“一斤土十二两沙(过去是以十六两为一市斤)”之称和“雨来满地浇,雨过鞋不湿”的说法。过去由于山火频繁,森林植被不断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多是光山秃岭。近年来,人民政府加大护林防火力度,做好封山育林,昔日的光头山,都长了林木,一片绿水青山,郁郁葱葱。但又由于砍伐严重,所有山场很难找到象样的可用之材。
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村耕地面积1889亩,粮食产量729600斤(市斤)。1955年国家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工作,香林村三定土地面积2608亩,粮食产量483317斤。
1952年,由赖绐陶、池传开、赖联燕首先办起农业临时互助组,很快在全村普遍推开。1954年开始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以赖联燕为社长的光辉农业生产初级社,以赖联昇为社长的香林农业生产初级社。1955年,在农业合作社热潮的推动下,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小社并大社,基本形成一村一社,香林村称光辉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
全村现有290户,总人口994人。劳动力664 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79人,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3元。
立春节:立春交节时分,不论白天黑夜,家家户户都鸣炮放烟花,称“接春”,迎接“春神”到来。
过九节:农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称“穷九”,晚餐有丰盛的鸡鸭鱼肉等酒菜,叫“做富”,预示先穷后富。九米粥,是用灿米、粳米、糯米、花生、豆类、红枣、杏仁、糖等九种混合煮成。农村人家还有分送九米粥给出嫁女儿或左右邻里,或任熟人来家品尝九米粥的习俗。
采青节: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农村人家有食“艾粿”习俗。是用采集的艾草嫩叶煮熟捣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颜色青绿,风味鲜美,清香扑鼻。食艾粿,以祛邪气。
立夏节:立夏这天,农家有食用“夏粿”习俗。是以米粿为皮,竹笋为馅,包成半月形,称“夏粿”。城里人称其“粿夹”。有的还用红糟煮小竹笋、猪肉等为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称“七月半”,也有叫“鬼节”。有的乡村因习俗不同,这个节日定在初一、初七、十一、十二或十四日,但都是举行祭拜祖先活动。
扫墓节:在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农村各族都必选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扫祖墓。扫墓结束,就地摆开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猪肉、鸭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带回家办酒席。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也称团圆节。出嫁女要给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礼饼,以示团圆。这天,各户家人团聚,晚上吃月饼赏明月,欢度团圆之夜。
立冬节:这天,农户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庆粮食收成。有的还吃草根汤,滋补身体,湿热御寒。
冬至节: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团丸为食的习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团丸,称“小糍子”。以示子孙满堂。
本村输出特色商品有: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茶叶、土纸、木炭、柴片、笋干、香菇、食用菌、木材、毛竹、中药材、高山大米、村里现在还有农业综合开发、休闲观光基地等。
本村平均海拔840米,年平均气温15.8℃,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溪流纵横,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特别是夏秋季节,着意的凉风给客人留下了“高山自然空调”的美好印象。
香林村所在位置
福州出发:福州绕城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金沙出口—X126—侠天下景区—香林村
三明出发:长深高速—沿福银高速—金沙出口下—X126—香林村
南平出发:长深高速G205—沿福银高速—金沙出口下—X126—侠天下景区—香林村
厦门/泉州/莆田出发:沈海高速—经福泉高速—沿福银高速—金沙出口下—X126—香林村
宁德出发:沈海高速—沿福银高速—金沙出口下—X126—侠天下景区—香林村
尤溪出发:沿途X735东行—溪尾乡—汤川乡—香林村
福州动车站下车:动车抵达福州站,坐公交车到福州新西客站乘坐尤溪班车(早上9点,下午14点左右,共2班),到香林村路口下车;
三明动车站下车:搭车到三明汽车站,乘坐尤溪班车到香林村路口;或直接到尤溪动车站下车;
尤溪火车站下车:搭车到尤溪汽车站,乘坐班车到香林村路口(备注:班车共有四班分别是:6:35,8:20,14:00,15:00)。
周边小学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坪寨小学
地址:三明市尤溪县坪寨村洋中91号
周边乡镇
汤川乡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周边村庄
香林村
地址:三明市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