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

龙海 龙海县 Longhai City 福建省龙海市 龙海市 龙海建制沿革 龙海行政区划 龙海地理环境 龙海自然资源 龙海人口民族 龙海政治体制 龙海经济概况 龙海社会事业 龙海交通状况 龙海历史文化 龙海风景名胜 龙海名人 龙海所获荣誉


龙海市(古属 漳州府 龙溪县、 海澄县)位于 福建省南部的 九龙江出海口,1960年2月,龙溪、海澄县直机关分别从漳州市区和海澄迁至石码镇合署办公;8月,龙溪、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61年6月,龙海县天宝、浦南2个公社、及九湖公社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1个生产大队和后房农场划归 漳州市(今芗城区) 。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1993年撤县设市,1996年,划出郭坑、步文(除梧浦、长洲两村外)两镇成立 龙文区管辖,2012年,划出角美镇成立 漳州台商投资区,并由漳州市单列管理。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含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位于北纬24º11’~24º36’,东经117º29’~118º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东与 厦门市接壤,南与 漳浦县交界,西和 漳州市区、 南靖县、 平和...

详情

龙海市地名网_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资料简介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介绍

龙海市(古属 漳州府 龙溪县、 海澄县)位于 福建省南部的 九龙江出海口,1960年2月,龙溪、海澄县直机关分别从漳州市区和海澄迁至石码镇合署办公;8月,龙溪、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61年6月,龙海县天宝、浦南2个公社、及九湖公社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1个生产大队和后房农场划归 漳州市(今芗城区) 。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1993年撤县设市,1996年,划出郭坑、步文(除梧浦、长洲两村外)两镇成立 龙文区管辖,2012年,划出角美镇成立 漳州台商投资区,并由漳州市单列管理。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含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位于北纬24º11’~24º36’,东经117º29’~118º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东与 厦门市接壤,南与 漳浦县交界,西和 漳州市区、 南靖县、 平和县毗邻。北与 长泰县相接。西距漳州市区19千米,西北距省会福州市292千米。

龙海自古以来就有“ 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有世界最大的石梁桥—— 江东桥;还有被列为 国家地质公园—2200万年前的 古火山口。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南朝梁武帝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大同六年(540年)置 龙溪县,属南安郡。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 闽州,龙溪县地属闽州南安郡。光大二年(568年)闽州改为 丰州,属丰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即陈祯明三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在今福州),废 建安郡、 南安郡,不久龙溪县撤销并入南安县,不久南安县也撤销,龙溪县地直属泉州(驻地今福州)。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翌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龙溪县地属建州;三年析建州地置丰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丰州,州驻地今福州:六年闽县升制为泉州都护府,龙溪县属之,不久丰州撤销并入泉州,州驻地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龙溪置武荣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武荣州,不久州废,并入泉州,州驻地福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 州驻地为今福州,今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多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716年(开元四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绥安镇)。开元二十九年后,划龙溪县、龙岩县来属。786年(贞元二年)州治再徙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龙溪县属武荣州,不久州废,并入泉州(州驻地)福州。

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治在晋江),龙溪县属泉州。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 龙溪县属 漳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龙溪县属之。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

贞元二年(786年)漳州迁治龙溪,龙溪县成为附廓。

886年(唐光启二年)王潮三兄弟随 王绪农民军进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漳州地为王潮和 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漳州为其治地,909年(闽国开平元年), 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称南州,龙溪县属南州,清源军代管南州。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复名漳州,龙溪县属漳州,清源军代管漳州。

963年, 清源军(下辖泉州、莆田、漳州)改名为平海军, 陈洪进为节度使,同时管辖南州,漳州属平海军。

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纳土于宋,漳州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为漳州路,龙溪县属福建省漳州路。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朝廷批准析龙溪县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图和漳浦县二十三都之九图,设置 海澄县。龙溪、海澄属漳州府。

清龙溪、海澄属漳州府。清朝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岩州。

民国元年福建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制,龙溪、海澄属福建省西路道;3年西路道改为汀漳道,龙溪、海澄属之。

民国14年废道,福建实行省、县二级政制,龙溪、海澄属省直辖。

民国21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进驻漳州(龙溪县城),4月下旬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龙溪、海澄两县属之,至5月28日红军回师苏区时终止。

民国22年11月发生“福建事变”,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龙溪、海澄属龙汀省。

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龙溪、海澄属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翌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龙溪、海澄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福建,龙溪、海澄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地初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09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龙溪、海澄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4月1日,龙溪、海澄属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改属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50年09月14日,又改为龙溪区,成立龙溪地区专员公署。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一区、二区设县级漳州市(今芗城区)。

1955年3月,改龙溪地区为 龙溪专区 成立龙溪专员公署。

1957年9月,漳浦县董浦、三美、山边3个乡划归海澄县。

1958年8月, 海澄县海沧、新垵2乡划入厦门郊区,现在划属于厦门海沧区。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龙溪、海澄合并为 龙海县,属龙溪地区专员公署。

1961年6月,龙海县天宝、浦南2个公社,以及九湖公社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1个生产大队和后房农场划归漳州市。

1967年6月,龙海县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龙溪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4月27日龙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5月改属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3月,龙海县属龙溪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10月,龙海县革命委员会改为龙海县人民政府,仍属龙溪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龙海县属漳州市人民政府。

1993年5月,龙海县撤县设市(县级市)。

1996年9月,国务院批准析龙海市 步文镇(除2个行政村外)和 郭坑镇划归新成立的 漳州市 龙文区。

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龙海市管辖的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直属于漳州市政府管辖。

2012年1月,国务院批准龙海市角美镇划归新成立的 漳州台商投资区,并由 漳州市单列管理。

2013年1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 龙海市 颜厝镇、 九湖镇划归新成立的 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目前由龙海市协助管理。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龙海在其中 。

2016年末下辖14个乡镇街道办: 石码街道、 榜山镇、 紫泥镇、 海澄镇、 东园镇、 白水镇、 浮宫镇、 港尾镇、 程溪镇、 东泗乡、 隆教畲族乡、 角美镇、九湖镇、 颜厝镇,全市共239个村民委员会、41个社区居委会;下设370个居民小组(截止为2017年末)、2787个村民小组。另外,管辖双第华侨农场、程溪农场和九龙岭林场、林下林场。 实际管辖11个乡镇街道,其中角美镇归漳州台商投资区管辖,颜厝镇、九湖镇及林下林场归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原龙海市港尾镇的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直属漳州市管辖。

漳州市龙海市行政区划表
  
镇/乡 面积 下辖地区
石码街道 5.26平方公里 解放东社区、渔业社区、新华社区、九二0社区、解放北社区、解放南社区、解放西社区、紫云社区、桥口社区、紫光社区、人民西社区、港口社区、侨村社区、九龙社区、高坑村、登第村、内社村、蔬菜村
榜山镇 56平方公里 龙江社区、古龙社区、上苑村、文苑村、南苑村、洋西村、崇福村、雩林村、普边村、翠林村、福河村、北溪头村、园仔头村、榜山村、田边村、芦州村、平宁村、柯坑村、岭口村、云梯桥村、梧浦村、长洲村、岭口农场
海澄镇 61.4平方公里 城内居委会、溪头居委会、大埕居委会、华阳居委会、山后社区、山后村、豆巷村、玉枕村、屿上村、黎明村、溪北村、罗坑村、和平村、下埭村、合浦村、内溪村、珠浦村、内楼村、河福村、上寮村、仓头村、前厝村、崎沟村、埭新村、大成农场
白水镇 80.4平方公里 白水居委会、白水村、方田村、崎岎村、西凤村、郊边村、楼埭村、金鳌村、井园村、山美村、庄林村、磁美村、山边村、下辽村、大下村、下田村
浮宫镇 81平方公里 浮宫居委会、溪山村、山塘村、浮宫村、港前村、邱厝村、霞郭村、海山村、海平村、霞威村、埔里村、田头村、霞圳村、后宝村、丹宅村、美山村、际都村、霞兴村、八坑村、渔业村、草埔头村、溪东农场
程溪镇 247.3平方公里 程溪圩居委会、白云村、下庄村、内云村、南坑村、后安村、顶叶村、下叶村、禾山村、叶仑村、塔潭村、东马村、东楼村、粗坑村、上坪村、人家村、浮山村、东头村、官园村、洋奎村、奎坑村、浮山农场
港尾镇 69.6平方公里 梅市居委会、汤头村、东坑村、古城村、省山村、石埠村、上午村、梅市村、城外村、格林村、沙坛村、考后村、卓岐村、斗美村、深沃村、浯屿村、古城农场
紫泥镇 68平方公里 紫泥村、溪墘村、下楼村、锦田村、世甲村、南书村、西良村、安山村、城内村、溪洲村、溪霞村、新洋村、仁和村、巽玉村、金定村、甘文农场
东园镇 35.4平方公里 东园居委会、东园村、南边村、东宝村、茶斜村、埭尾村、枫林村、新林村、过田村、凤山村、凤鸣村、田厝村、秋租村、厚境村、港边村、秋租农场
东泗乡 59.42平方公里 虎渡村、太江村、卓港村、东泗村、碧浦村、松浦村、董浦村、松岭村、西岭村、水浒村、清泉村、渐山村、下浦村、溪坂村
隆教畲族乡 75.56平方公里 海星居委会、白塘村、新厝村、红星村、关头村、镇海村、流会村、白坑村、黄坑村、径内村、新村村
双第华侨农场(功能区) 寨仔管区、侨星管区 、洲仔管区 、天城管区
九龙岭林场(功能区) 九龙岭场部居委会
程溪农场(功能区) 倒桥居民点、场部居民点、红星居民点、柿仔居民点、林下居民点、下庄居民点、虎山居民点、光明山居民点、高塘居民点
龙海经济开发区(功能区) 龙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区,由漳州市,龙海市共同管理) 56.17平方公里 凌波社区、大径社区、店地社区、白沙社区、石坑社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
角美镇 (经济功能区,由漳州台商投资区管辖) 163平方公里 角美片区 石美片区 东美片区 共和街社区、解放街社区、侨兴街社区、团结社区、 下士社区、 江东社区、 社头村、 田里村、 龙田村、 龙江村、 铺透村 石美街社区、 石美村、 南门村、 埭头村、 蔡店村、 东山村、 石厝村、 桥头村、 西边村 东美街社区、 江东社区、东美村、玉江村、流传村、杨厝村、沙坂村、埔尾村、恒仓村、吴宅村、坂美村、课堂村、沙洲村、内丁农场、江东农场
福龙工业开发区 (功能区) 福龙社区、苍坂社区、洪岱村、上房村、福井村、福龙工业园区、凤山工业园区
龙池经济开发区 (功能区) 龙池社区、金鸿社区、白礁村、鸿渐村、金山村、锦宅村、龙池开发区、文圃工业园区
颜厝镇 (经济功能区,由龙海市,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管理) 52平方公里 古县社区、白云社区、长边村、水头村、洪坂村、马州村、丹州村、洪塘村、下宫村、田址村、东珊村、颜厝村、宅前村、上洋村、 路边村、巧山村、庵前村、后垅村、石牌村、下半林村、园中村、上溪村、长社农场
九湖镇 (经济功能区,由龙海市,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管理) 87平方公里 荔都社区、琪塘村、岭兜村、九湖村、庵兜村、小梅溪村、大梅溪村、田中央村、洋坪村、蔡坂村、下庵村、新塘村、新春村、林下村、邹塘村、蔡坑村、衍后村、长福村、埔美山村、恒春村、马岭村、木棉村、林前村、田墘村、内寮农场、闽南地质大队
林下林场 (功能区,由龙海市,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共同管理) 翻钟管区、田坑管区、落坑管区、径口管区、四工管区、横山管区、山尾管区
资料来源于政府官网等

龙海市位于北纬24º11’~24º36’,东经117º29’~118º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西北南群山环抱,东南濒临东海和南海。西和漳州市区、 南靖县、 平和县毗邻,南与 漳浦县相接,东与厦门市海沧区、思明区相望,北与 长泰县相接西距漳州市区19千米,西北距省会福州市292千米。

龙海市地处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为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环山,中部平原,东南部临海。北部丘陵地带属戴云山脉的余脉,西南部中低山丘陵地带属博平岭的支脉。主要山峰有大尖山、狮头大山、后沟尾山、泰岗尾山等。境内最高峰大尖山位于程溪镇,海拔953.6米;最低点为港尾浯屿岛以东的九节礁中间,海拔-47米。

龙海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夏少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四季常绿。多年平均气温21.5℃,1月份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0.2℃(1973年12月26日);7月份平均28.9℃,极端最高气温40.9℃(2003年7月26日)。最低月均气温6.3℃(197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6.0℃(2003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5.8℃,最大日较差15.9℃(1989年12月7日)。生长期年平均365天(全年),无霜期年平均337天,最长达366天,最短为28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8小时,年总辐射10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65天(全年)。年平均降水量1563.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34天,最多达170天(1975年),最少为100天(200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187.1毫米(1997年),极端年最小雨量毫米944.1(200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到9月,6月最多。

龙海市境内河道属九龙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二级河道九龙江北溪和九龙江西溪二条,总长35.8千米;四级河道九龙江南溪一条长57.5千米。河网密度为1.15千米/平方千米。三条河道总长93.3千米,流域面积665.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3.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05.46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九龙江北溪,从江东古桥上游约2千米处流经下游郭洲头后分为南港和北港。其中,南港流至下游约1.5千米处的福河村与九龙江西溪汇流至乌礁岛;北港流经安山村。至此,九龙江北溪、西溪再次汇合穿越下游浒茂、乌礁二岛,分为南港、中港、北港,直至海门岛,汇集九龙江北溪、西溪、南溪三溪之水进入厦门港注入东海。北溪在境内全长18.05千米,流域面积148.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281.4立方米/秒。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冻害以及雷电灾害等。台风灾害年均发生2次左右,影响程度不同,主要发生在7月至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9年10月8-9日。9914台风于1999年10月9日10时正面袭击龙海市,影响时间长且强度强,龙海市气象观测站瞬间最大风速达到12级,给全市造成极大灾害,经济损失共9.8亿元,其中包括:农作物受灾面积29.45万亩;绝收面积8.2万亩;水果受灾面积7.2万亩;水产受灾面积3.4万亩。房屋倒塌或半倒塌2.5万间。水利、通信、电力设施损失8450万元,道路、码头等损失1.23亿元。人员死亡18人,失踪3人。冻害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1999年12月21-26日,连续6天最低温度低于5℃,22-25日4天有霜冻,23日伴有结冰,由于低温持续时间长,全市大范围农作物严重受灾,各种蔬菜损失5000万元,经济作物等损失8505万元,总计损失13505万元。此次所受冻害为50年一遇。

龙海市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7种,包括非金属矿产资源10种,金属矿产6种,能源矿产1种。其中,地热矿区6个,资源储量:2912.44吨/日;长石矿区7个,资源储量:15.07万吨;高岭土矿区7个,资源储量:2091.33万吨;饰面用花岗岩矿区30个,资源储量:291.47万立方米;建筑用花岗岩(凝灰岩)矿区59个,资源储量:9930.54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矿区22个,资源储量:235.33万吨;矿泉水矿区16个,资源储量:3487.58吨/日。

龙海市拥有林地面积105万亩,是中国水仙花之乡,浮宫镇为福建杨梅第一镇。境内野生动物有兽类27种、禽类98种、鱼类400多种。

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县境内生息繁衍。秦汉以来,特别是从南朝梁置县至唐代的数百年间,人口逐渐增长。两宋时期,闽南一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元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掠夺,人口逃亡较多。明中叶后,海外交通及对外贸易兴盛,月港成为东南沿海贸易中心,商贾辐辏,生齿日繁。九龙江下游沿岸逐渐成为人口比较集中的经济区域。明末龙溪、海澄两县战乱频繁,清初两次“迁界”,人口死亡率高,外流量大。至康熙九年(1670年)海澄县人口“存者不及三分之一”,龙溪县人口亦大量减少。从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间,社会逐步安定,政府鼓励生育,户口大量增加。同时外迁的人口复返原籍。至道光年间,龙溪、海澄两县人口骤增。

鸦片战争后,龙溪、海澄两县战争频仍,传染病肆虐,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外逃。至民国26年,两县人口合计434875人。抗日战争后人口逐渐减少,至民国36年共有391996人。

建国后,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高出生、低死亡的状况。1950~1959年,1962~1972年,先后两次出现了人口出生高峰期。196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增长幅度达到建国以来最高水平。197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再生产逐步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轨道,人口自然增长率1971年为29.4‰,1985年降为10.2‰。1982~1987年,龙海市连续六年被评为福建省计划生育红旗市、先进市,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1990年,全市总人口812033人,其中汉族803859人,占98.99%。1991年全市总人口83036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3‰,人口密度为671人/平方公里。

据《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龙海市人口数为877762,占漳州大市总人口的18.25%。

2010年末,龙海市户籍总户数22.08万户,人口81.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2万人,农业人口65.57万人;男性41.08万人,女性40.42万人。

2013年末,龙海市户籍总人口69.4万人,常住人口91.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04万人,城镇化率52.3%(常住人口、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三个数据含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区)。在户籍总人口中,男性35.02万人,占50.46%;女性34.38人,占49.54%;18岁以下12.72万人,占18.3%;18~35岁19.39万人,占27.9%;35~60岁以上27万人,占38.9%,60岁以上10.29万人,占14.8%。

2016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1.63万人,总户数18.98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13.48‰。常住人口68.89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68.65万人,城镇化水平56.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实际管辖区域数据)

2017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1.94万人,总户数19.25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4.33‰。常住人口69.27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69.08万人,城镇化水平58.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实际管辖区域数据)

民族

2011年末,龙海市有畲、苗、土家、壮等45个少数民族,人口17870人,占总人口的2.17%。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其中畲族9381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5%。

龙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郑隆松;副市长: 蔡三蛇、 康文将、 黄全海、 许伟宏、 林炎山 、 林中、 李施军

2018年,龙海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08..3476亿元,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0073亿元,增长1.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0710亿元,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5956亿元,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73.3967亿元,增长9.2%;出口总值31.58亿元,增长11.6%;实际利用外资18.45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940亿元,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52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6元,增长8.8%。

汉代,市境就有牛耕技术。龙溪建县前后的六朝,本地农民和南来移民在九龙江下游开辟了片片田园。唐开漳后,军民开山辟埭,扩大稻田蔗圃,推广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宋兴水利、垦埭田、改农具、护耕牛,引占城良种稻在龙溪推广,甘蔗种植亦比唐代普遍。明代除扩大耕地、续修水利外,耕作技术上掌握农时季节、改良土壤、引进良种等,甘薯、花生、烟草于明中后期引进。清代引进番鸭和吐绶鸡。民国时期始用氮素化肥。

龙溪、海澄两市农村历来常受战乱破坏,农民则受势家豪强压榨,赖以生产生活的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封建地主阶级手中,备受地租、高利贷双重剥削之苦。农具简陋,耕作粗放,作物产量低,丰年还可维生,灾年就得枵腹,甚至逃离故土。自明末至民国38年,市境粮食不能自给,常靠外来粮食接济。

建国后,进行土地改革,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了生产力。开展农业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指导,做到灾年保收成,常年增产丰收。1956年,水稻平均单产龙溪市为540.5公斤,海澄市为503公斤,实现“水稻千斤市”。1957年,两市粮食总产193273吨,比1949年123057吨增长57.06%。民食余裕,户户年年争先交售爱国粮。

1958年,生产计划高指标,生产措施瞎指挥,上报产量浮夸风,收益分配搞平调,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1959年“8.23”、1960年“6.9”特大风、水灾害,造成五谷歉收。1961年全市粮食总产140610吨,比1957年减产27.25%。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后,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并举,恢复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先后引进水稻矮秆良种和良种猪,生产全面发展。粮食总产1963年为196079吨,略超1957年;1965年为232510吨,比1957年增长20.30%。

1966~1976年,限制农民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又一次受到严重干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总产量、总产值出现波浪式起伏,十年间未能得到发展。1978年全市粮食总产312408吨,平均亩产811公斤,跨“双纲”。

1980年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主经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为提高。在耕作技术措施上,实现粮食一年三熟三高产的改制,机耕面积占可机耕面积的90%以上,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采用配方施肥、化学除草、药物治虫;同时发展金定鸭、瘦肉型猪、食用菌蘑菇等创汇农业,农业生产量和总产值直线上升。1989~1991年,粮食亩产吨粮“三连冠”。199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9.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44倍。农、林、牧、副、渔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100∶2∶13∶3∶9变为1991年的100∶3∶40∶4∶26。粮食总产35.66万吨,亩产为1033公斤,比1978年增长14.15%和27.37%。

2010年,龙海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89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4.01亿元,增长3.6%。

2018年,龙海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7.8020亿元,增长2.8%。

龙溪建县时,境内就有纺织、冶炼、造船、制盐、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唐代北方匠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两宋时期手工业蓬勃发展,著名东溪窑和扶瑶的陶瓷、漳产葛布、吉贝布名闻遐迩,山区冶炼产铁,沿海制盐业兴起。元代漳州设杂造局专管手工业生产,官营的纺织工场已具相当规模。明代手工业突飞猛进,至明中叶,县境内已有纺织、炉冶、窑冶、制糖、造船、酿酒、粮油、晒盐、食品加工、竹木器等行业;龙溪“城闉之内,百工鳞集,机抒炉锤,手心俱应”,漳绒成为朝廷贡品。海澄“家家蔗煮糖”,已能炼制成白糖、冰糖。嘉靖十二年(1533年),县内匠户502家,丁口2190人。清朝末期,出现华福机制糖厂和金永和煤矿公司二个近代工业企业。民国时期,龙溪、海澄两县工业、手工业发展缓慢。

1950年,龙溪、海澄两县工业产值共1292万元,占工农业产值13.65%。1951年两县接管7个厂、场,始有国营工业。1953~1956年,两县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原有154家私营工业企业,有85家转为国营,66家转为公私合营,3家组成生产小组。从业人员1356人;手工业生产者原5413人,组成55个生产合作社,16个公私合营厂、场,64个生产小组。1956年后,两县工业围绕农业生产创办厂、场,新建4个工厂。1957年,两县工业产值共2522万元,比1950年增长近一倍,占工农业总产值17.18%。

1958年,号召“大办工业”、“大炼钢铁”,两县国营工业猛增至111家,职工14821人,年工业产值446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8.58%,由于工业发展过快,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1年后一些工业企业被迫下马,国营工厂减为65个,职工9593人。1962年全县工业产值降为24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6.07%。“文化大革命”中,工厂大多停产闹“革命”,个体手工业被取缔,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工业产值由前16年的平均递增16.6%降为4.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发生根本性变化,摆脱了自然经济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销售的束缚,增强商品经济和经济效益观念。1984年后,工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责任制,经营上跨出市境,走向全国、走上国际;在国营企业主渠道的指导下,大力发展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竞争机制。1991年,全市市属工业企业发展至255家,职工15765人,固定资产原值16059万元,工业产值1124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3.24%。

2010年,龙海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57.09亿元,可比价增长26.1%;实现工业增加值194.00亿元,增长18.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

唐宋时期,龙溪县城漳州是闽南主要商业贸易中心。县境内的天宝、石美、月港、海沧等地也形成较大的市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加工业的兴起纺织、陶瓷业已相当发达,并有炼银、铁、铜等作坊。因地处九龙江沿岸,并临海滨,境内有多处贸易港口,龙溪县与内地及东南沿海各地经济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兵连祸结,商业萧条。明代,政府采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措施。至明代中叶,龙溪商品经济恢复发展,月港对外贸易兴盛。明正统至万历年间,龙溪、海澄两县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重要港口石码、月港、石美、海沧、白水、浮宫等地成为闽西南货物集散地,尤以海澄月港商贾云集,繁华甲一方。天启四年(1624年),西方殖民者侵扰、掠夺,海运梗塞,商业贸易衰落。

清初,龙溪、海澄两县遭受多次“迁界”的影响,致“海滨数十里,几无人烟”,石码、海澄成为废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力得到发展,商业日趋繁荣,大小集市贸易点50个,年贸易额800万两银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龙溪、海澄、石码先后设置商务会(后改称商会)。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掠夺,商业一度衰退。此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爱国侨胞、台胞投资兴办企业。商业贸易再度复苏,石码成为货物“吐纳口”,闽西南大部货物均由此转运厦门港销往沿海省市及南洋各地,抗日战争期间,石码一度成为内地与沦陷区厦门的贸易中转站,商业畸形发展。民国35年后,通货恶性膨胀,不少商户倒闭,商业再度凋零。

1949年12月,厦门贸易公司在石码设立经营处,是龙溪、海澄两县建国后第一家国营商业。1952年,两县相继建立25个供销合作社及百货、贸易、专卖等9个国营专业公司,并有私营商业3031家。1954~1956年,完成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两县国营商业公司20家,供销合作社下属有4个经理部,18个基层社,有1000多个合作商店、门市部、代销点、收购点。1957年两县社会商业零售额4016万元,其中国营占32%,集体占40.4%,公私合营占26.4%,个体仅占1.1%。1958年后,将合作商店“过渡”为国营商业,撤销专业公司,实行政企合一,同时限制自由市场,取缔个体商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机构再度合并,商业经济被视为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集市关闭,商业受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建立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业体制,加强国营商业的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国营商业及供销合作社先后对所属企业实行扩大经营管理权,并对700多个经营单位实行各种不同类型的经营承包责任制。1991年全市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9007个,从业人员18816人,其中国营网点226个,人员2535人;集体862个,4080人;个体7879个,12201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3亿元,其中国营占29.8%,集体占24.7%,个体占45.5%,市场繁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010年,龙海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4.60亿元,增长43.4%;限额以下零售额65.50亿元,增长12.2%。在限额以上贸易业中,商品销售额27.19亿元,增长42.4%;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31亿元,增长39.8%;消费品零售额4.60亿元,增长43.4%。

新中国成立后,县(市)人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1953~1965年,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取得一定成就,工农业生产双获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机构瘫痪,科技人员排除“左”的干扰,亦取得一些科研成果。有1973年“调节早稻,改革晚季,扩大冬季”改制,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基础。1979年科研机构恢复,县、乡(镇)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不断提高。

1988年县(市)人民政府配备科技副县长,16个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进一步健全四级科技网络,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依靠科技转化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1990年6月,龙海县被国家科委确定为重点联系县。1991年全县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26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07人,中级技术职称1229人。1978~1991年共评定县级科技成果奖254项,1981~1991年50个科研项目中获国务院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市(地)级科技进步奖30项。

2010年,龙海市专利申请527件,年度专利授权422件,被评为省知识产权强县。灿坤实业研发中心获得国家技术中心认定,新增金冠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星火、火炬和创新基金扶持项目5个。

1949年9月,龙溪、海澄县接管公、私立普通中学9所,学生2784人;小学249所,学生32902人;幼稚园4所,幼儿673人。建国初,学习苏联办学经验,调整学校布局,整顿教学秩序,开展扫盲运动,工农子弟入学人数大量增加。1957年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大跃进运动中,学校盲目发展,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以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1963年,全县中小学进行调整,重视课堂教学,教育事业稳步前进。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1985年龙海成为全国普及基础教育先进市。1986年达到基本扫除文盲市标准。1987年龙海一中苏朝晖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获得金牌奖。

1950~1991年,培养小学毕业生332886人,初中毕业生127136人,高中毕业生44478人。升入中专6119人,大专院校5768人。1991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26所,学生25939人;小学288所,学生83642人;幼儿园356所,幼儿24252人;职业中学6所,员生1005人。

2010年末,龙海市拥有中、小学学校241所,其中普通中学36所,小学205所;中、小学专任教师6429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277人,小学专任教师3152人;中、小学在校学生9.9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3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5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其中女童入学率99.9%,初中升学率98.4%,高中升学率89.0%。

龙海市院校名单
  
中学 龙海一中 龙海二中 龙海四中 龙海实验中学
海澄中学 港尾中学 龙海民族中学 榜山中学
东园中学 浮宫中学 浒茂中学 白水中学
龙海市外国语中学 龙海八中 海师高级中学 莲花中学
卓岐中学 厚境中学 厚境中学 凫溪中学
桃源中学 乌礁中学 浯屿学校 程溪中学
官园中学 下庄中学 龙海五中 龙海六中
古县中学 长边中学
资料来源于政府官网

2017年,龙海市医疗卫生单位有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卫生进修学校、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站等10个市直医疗卫生单位;有乡镇卫生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到2017年底,全市公立卫生单位在编人员182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57人;高级职称103人,中级职称420人。全市开放病床数2320张(含民营医院)。

龙海市各类医疗机构共有709家,其中卫生所(室)640家、门诊部7家、诊所41家、民营医院2家,乡村医护人员数(含诊所)656人。

1953年8月,市籍运动员吴传玉参加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100米仰泳比赛中,为新中国在国际体坛荣获第一枚金牌。1961~1966年,先后有市籍运动员林亚鸣被选派出国参加男排比赛5次,郑青金出国参加羽毛球比赛两次。“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传统项目受禁锢,其他项目发展不平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体育队伍迅速壮大,至1991年,全市建立各类运动队1786队,运动员21831人,并成立9个基层体协组织。有14个单位先后被评为省基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侨区角美镇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有7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运动员竞技水平获得可喜成果,在历年参加各级竞赛中,获省团体前3名有45次,个人第1名64人次,获全国团体前5名3次,个人单项名次奖47人次;参加国际竞赛10人28次,获个人单项名次奖6人12次。体育人才培养结硕果,本县为各级体工队和大专体院输送优秀运动员273名:被国家体委授予“国家运动健将”7名,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12名;被授为“新中国体育开拓者”5名,定为国家高级教练4人,一级裁判14名。1984年10月国家体委特授予吴传玉为“杰出优秀运动员”称誉。1987年羽毛球高级教练员郑青金被国际羽联授予“贡献奖”。1990年9月在全国第三批体育先进县命名表彰大会上,龙海市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2010年,龙海市成功承办第六届漳州农运会并荣获金牌奖牌双第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省体育“三十佳”,残疾运动员魏燕鹏在广州亚残运会上取得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龙海拥有陆、海、空兼备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比较便捷。

龙海市境内 鹰厦铁路 、 龙厦铁路(龙岩至厦门)、 厦深铁路(厦门至深圳)与国道324线(福州至昆明)、319线(厦门—成都)、 沈海高速公路(沈阳—海口),省道漳云线和 厦漳高速公路、 漳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海路有 九龙江西、北、南三溪贯穿全域,海轮可直达厦门、上海、汕头、香港、澳门等地;距离龙海市区仅有19公里、年货物吞吐量达8117.2万吨的厦门港可直达欧洲、地中海、大洋洲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

龙海江、海岸线全长290公里,其中海岸线长达113.1公里,水域深而广阔,又具有较好的御风隐蔽条件,为福建省天然深水优良港湾。

全市拥有石码、后石、招银3个港区和 角美、浒茂洲2个作业区,从2005年12月31日开始正式纳入 厦门港一体化管理。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近3000万吨。现已建成中小泊位码头52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座。其中,招银港区是首批对台直航口岸、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对金马直航货运口岸,2008年货物吞吐量近2000万吨,建有万吨以上码头8座(15万吨级2座、10万吨级1座、5万吨级2座)。

航空有距离龙海市区仅有59公里的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航线遍及内地及港澳地区、东南亚、韩国、日本、美国和欧洲,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

跳过火

是延续千年的民俗传统活动。在各村、社信奉的神明诞辰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神庙前,燃起木炭火堆(木炭火堆有、之分,各个村、社不同)。由本村长者手捧香炉,率先赤脚踩过燃烧的木炭堆,朝前奔去。紧接着由本村青壮年男子,或挥舞旌旗,或肩扛神明雕像,或怀抱幼子,赤脚飞奔踏过木炭火堆。浩荡的队伍绕神庙三巡,踏火三遍,赢得阵阵喝彩。

歌仔戏

歌仔戏在福建又称为芗剧,是在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源于漳州锦歌,成型于台湾宜兰,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宜兰和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集聚地,是维系大陆、台湾、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所有闽南人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十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歌仔戏(芗剧)名列其中。龙海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隶属漳州,与台湾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是歌仔戏的发祥地和摇篮。歌仔戏曾是整个闽南文化区域观众最多的民间戏曲剧种,是所有闽南人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艺术,其孕育、形成和传播,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歌仔戏真实地见证了闽台两地人民的血缘、情缘、亲缘、戏缘。

大鼓凉伞

大鼓凉伞是福建闽南一带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民间舞蹈大全》记载:“大鼓凉伞亦称‘花鼓阵’,主要流传于漳州市。每逢喜庆佳节、迎神庙会,该地区乡村村村都表演这个舞蹈,扎根之深、影响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常春岩上闹戏钹

佛门杂技戏钹相传是十八罗汉之一的手持铜钹尊者所创,即是香花僧人,在民间辗转流传,由香花僧人在常春岩口传身教流传下来。常春岩始建于宋朝,系宋朝南少林开基漳州即同时开基常春岩。佛门杂技戏钹的传播伴随着中医秘方验方流传,且所传的中医秘方验方却是在民间目前国内外独一无二的“男女发育转大丸”、“千锤膏”,这对研究武僧的佛门杂技武艺和行医济世中医秘方验方的关系,是在许多内涵值得研究。戏钹的主要价值在于一是这是一种技巧很高的武艺,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二是每逢重大节日、传统节日上街献艺,增加节日气氛,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三是适应佛界活动的一种内容,佛祖生日、上元、中元、下元、寺庙庆典、超度亡灵等各种活动均可参与。

龙海旅游资源众多,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呈现出滨海温泉、花果生态和九龙江人文三大旅游特色。拥有国家地质公园牛头山古火山口、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埭美古村、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红树林、普照禅寺、金谷温泉、万松关、紫云公园、百花村、瑞竹岩等一批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以及万松关休闲山庄、甘文钓鱼村、高超果蔬观光园等优秀乡村旅游点,海门岛、浯屿岛等闽南渔家风情小岛独具特色。2013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40.6万人次,总收入7.36亿元。

云盖寺 位于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始建于宋朝,是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重建庙宇,创办云盖山佛光文化事业,有佛光文化城、法华院、云盖山旅游风景区等。庙宇分为中、左、右三殿,中殿为“大雄宝殿”,主神坛供奉南无本释释迦摩尼佛。寺后高山群立,奇石巍然,树木青翠。其南面有座白云水库;西北侧山上有烘炉寨,为郑成功踞守厦门时重要的外围防御据点,现存外寨、内寨、中心指挥台、暗道机关和集义厅等。

金仙岩 位于白水镇庄林村。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岩上供奉如来、观音。金仙岩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坐南朝北,建筑依山而建。岩上有明张瑞图手迹“金水潭”,乡贤王命岳“如是”,何楷“求雨文”等摩崖石刻数段。金仙岩内景观众多,分别为渡云桥、迎客松、蓬莱仙阁、滴水成泉、品茶亭、岩潭月影、千年铁树、龙泉石刻八景。

普照禅寺 (瑞成休闲农庄) 位于港尾镇卓岐村,是全国唯一的现代建筑风格的寺庙。普照禅寺前身是福德寺,又名关刀寺,系以当地古迹“石关刀石”命名。普照禅寺建于1995年,占地160亩,耗资上亿元。在建造上,融进了大量的海外色彩和风情,同时加入中国化建筑成分,将中外建筑文化与佛教文化神奇的融为一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世界化佛教建筑景观。普照禅寺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主色调,相似色调的建筑形成建筑群。设有素菜馆和幽静典雅的茶座、咖啡屋等休闲场所。融朝圣、观光、休闲、户外活动于一体,是充满异国风情的观光旅游圣地。

南太武山 位于港尾镇东南十余公里处,与金门的北太武遥相呼应,古时曾是军事要地。山上有古刹“福兴寺”。南太武山又是一座天然中草药库,其中名贵的“太武香菇”驰名海内外。

紫云公园 位于龙海石码南郊,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寺庙人文景观为特点,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以休闲、健身、观景、娱乐、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公园。

埭美水上古民居 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东园镇埭美村,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也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闽南古建筑的一个缩影,因此有“闽南水上第一村”的美誉。

牛头山古火山口是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位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的东南海滨,它是一座典型的第三纪火山地质公园。园内保留了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遗迹和后期风化侵蚀地貌景观,海滩上一百四十多万个柱状节理组成的玄武岩地貌,给人以美的震撼。牛头山古火山口是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口之一,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外罕见的古火山博物馆”和“海上兵马佣”。

九龙江口红树林位于龙海市紫泥镇甘文农场的九龙江入海口处,是福建省内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区域内的红树植物有5科7属10种,占福建省总数的83.3%,主要有秋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桐花树4个群落,另有盐沼植物和海岸植物类型的高等植物,是地球上红树林分布最北缘,生长最好的区域。九龙江口红树林景区,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极目远眺可见海天苍茫,渔帆点点,景色壮观迷人,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金谷温泉水上乐园坐落于漳州龙海市东泗乡,距离漳州市区仅30公里,距厦门市区40公里。其温泉水质晶莹剔透,水量丰富,日出水量5千吨,富含丰富的锶、氡、氟、锂、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锶元素和偏硅酸均超过规定标准,可谓“双料温泉”,医疗价值极高。景区内有温泉水上乐园、露天温泉休闲区、国际化专业SPA会所、特色餐厅、温情酒吧等娱乐休闲项目,是娱乐休闲、旅游度假、会务交流的理想圣地。

甘文钓鱼村坐落于龙海市紫泥镇甘文农场内,距离紫泥高速出口仅3公里,与著名的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相毗邻。钓鱼村里的鱼类直接来源于红树林的滩涂或九龙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的活水养殖,这里的紫泥螃蟹、跳跳鱼、老蛏鲜美无比,另外还有采用绿色天然方法饲养的珍珠鸡、土鸡、土鸭,有机种植的野菜、蔬菜等。是集休闲、娱乐、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渔家娱乐钓鱼村,2011年被评为“水乡渔村”。

高超果蔬观光园位于龙海市浮宫镇际都村。观光园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漳州市区40公里,距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5公里,距厦漳大桥出口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是龙海市生态农业示范点、龙海市浮宫杨梅科普地。观光园环境优美,视野广阔,是城市居民的世外桃源,内有水库、鱼塘、特色果园,除杨梅外、还种植桑葚、葡萄等优质水果,果蔬全部采用有机种植。可提供科普观光、桑葚采摘、山间垂钓、特色餐饮等服务。是一个亲近果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镇海卫古城位于南太武山麓,鸿江之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兵戎古城。其城墙全部用石头砌就,依山临海,如出水蛟龙,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并称明初四大名卫。镇海卫古城,历经六百年风云,故垒雄风,至今犹存。山海壮丽,物富民丰,犹如一颗海上明珠,正闪烁着瑰丽的光芒。

中山亭原名“益思亭”,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码镇。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部驻石码时建,1929年北伐军入闽时,何应钦部驻石码,改称“中山亭”。抗日战争期间,石码区政府在亭中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于文革期间被毁)。亭坐南向北,平面呈正方形,用12根钢筋水泥柱支撑。

海澄文庙又称孔庙,位于海澄镇豆巷村龙海二中校园内,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由郡守唐九德建。文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

海澄城隍庙为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澄镇区中心。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庙宇坐北朝南,建筑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为三进三殿布局,主体为木构硬山式建筑庙群。三进三殿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形成“众星捧月”突出二殿城隍的布局效果。

晏海楼又称八卦楼 它像一座宝塔矗立在龙海市海澄镇东北角古月港附近。晏海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原系一座军事瞭望台,今为龙海市名胜古迹之一。晏海楼作为明代月港(海澄)兴衰的象征,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登临怀古,赋诗酬唱。现存乾隆版本《海澄县志》就记载着明清两朝的名人诗赋,如张燮的《晏海楼》七律诗、詹明章《晏海楼赋》等。现存晏海楼有4层,高约30米,对角宽约8米。登上四楼,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

瑞竹岩位于龙文区蓝田街道梧浦村,实际归龙海榜山镇管辖,为五代高僧楚熙所辟。庙左石室内有石禅床,传系五代高僧楚熙入定处。岩上原有寺庙四座,后大部坍塌,20世纪90年代按原址重建,经多次扩建,现今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岩上有摩崖石刻十多处,另有石榜、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物。抗日战争时期近代名僧、艺术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曾居于此并撰书寺志。瑞竹岩寺依山傍水,东邻福建四大古石桥之一的江东(虎渡)古石桥,西接漳东雄关万松关,面临九龙江西北两溪合流处,位于漳厦、漳龙高速公路交汇之地,交通便利(新修公路可直达寺前),气势磅礴,景致峻秀,草木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

万松关休闲山庄,位于龙文区蓝田街道梧浦村,实际归龙海榜山镇管辖,高速公路江东出口处,紧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关,周边有瑞竹岩风景区、江东桥、鲈鱼一条街、连氏宗祠等景区景点,是漳州乡村旅游示范点。山庄总占地面积250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设旅客服务中心、特色美食餐饮楼、多功能厅、住宿客房、休闲茶楼、自助烧烤区、山庄休闲酒吧、生态果蔬自助采摘区、景观休闲凉亭等区域和设施设备。山庄提供餐饮、住宿、会议等服务,设有多功能厅、特色包厢等10间,能同时容纳400-500人用餐,提供美味精致的农家菜。山庄配有客房和能容纳100多人的会议室,并向游客销售陶瓷等旅游纪念品。

龙海境内土特产品主要有石码五香、浮宫土笋冻、江东鲈鱼、白水贡糖、海澄双糕润等。

石码五香 是龙海传统风味小吃,以猪肉、淀粉、五香粉等为原料,搅拌成泥状,再用豆腐衣裹成条状,油炸后即可食用。其外酥内嫩,醇香可口。石码常常满五香获“中华金厨奖”,被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

白水贡糖 因传为贡品而得名。精选上等花生、麦芽糖、白糖混合锤炼而成,其特点是“味香、质醇、食酥、色美”。2000年,获第二届海峡花博会金奖。

海澄双糕润 选用上等糯米、白糖,加上冬瓜条、肥肉块、油葱等供料,蒸制而成。双糕润白而透明、冰冷滑润,亦甜亦咸,又油又香,在港澳台及南洋一带负有盛名。

浮宫土笋冻 为闽南美食一绝。土笋是一种产自滩涂上的环节动物,学名叫“海星虫”。土笋冻具有消化健胃、补肾壮脾、增强食欲之功效,是极佳的清补海产品。

东园绿豆粉粿 发源地在东园镇埭尾村厝仔社,是龙海的传统风味小吃。其质地晶莹剔透,柔韧而富有弹性;其口感冰凉滑嫩,爽口而味道鲜美;其功用清热解毒,消暑而润肺润喉,是夏天食用之佳品。故在闽南一带久负盛誉。

米烧粿 是石码著名小吃之一,已有百年历史。米烧粿皮为上等晚米,馅料的主要原料是猪前脚瘦肉、冬笋、豆腐干、萝卜、扁鱼、红虾、地瓜粉等,米果外形与 北方水饺相似,非常清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米制佳品。现在石码民间尚流传农历二月初二用米烧粿供奉灶君公的习俗。

龙海辖区内的古代著名人物有漳州建州后第一个进士 周匡物,南京户都尚书 潘荣,开台王 颜思齐, 郑成功虎将之一的 甘辉等。甲午战争时督办全台团防大臣的 林维源,创办华侨银行有限公司的 林秉祥,闽南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创始人之一 王占春,参加长征、任129师386旅政治部主任的 苏精诚等。现代的著名人物有中将 苏静、中将 蓝丁寿,广东省委书记 王德,中国女排主教练 陈忠和。

颜思齐(1589~1625),字振泉, 海澄县人。明万历间到日本避难,后从事贸易,若干年后渐有家产。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颜思齐与同在日本的闽南人杨天生、郑芝龙等人结为兄弟,大家推举思齐为盟主。思齐不满幕府的专制统治,参与日本农民、町人的政治斗争,走漏风声,逃离日本,后在台湾笨岛(又称“北港”)登陆。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大力开发山海,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资源,发展经济,安排群众生活。他们还进行海上贸易,解决岛上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资和资金。闽南的亲戚故旧陆续奔往投靠,大致有3000余人。思齐去世后,台湾人民铭记思齐的开拓功绩,在新港妈祖庙前兴建“思齐阁”和“怀笨楼”。

林秉祥(1873~1944),龙溪县浒茂城内人。少时赴新加坡,后任丰源航务局经理。他把航务局改为和丰轮船公司,全盛时拥有29艘远洋巨轮。航行南洋各埠及香港、厦门、上海等10多个口岸。他热心公益事业,被英国当局授予“太平局绅”荣誉称号,被国民政府大总统颁发三等嘉禾章并赠木质浮雕巨匾一块(上书“急公好义”金字)。在新加坡,秉祥还投入巨资,以“和丰”为号,经营矿业,种植椰树和橡胶,开办银行。和丰银行分支行遍及马来西亚各埠和香港。为促进华侨团结,互相资助,发展企业,他遂将丰和银行改组为华侨银行有限公司。1944年,病逝新加坡。

张水锦(1891~1949),龙溪县人。1949年为迅速渡海解放厦门,解放军派出部队到石美发动组织渔民船工,筹集船只以载运解放军渡海作战。张水锦和老伴黄进川带领三个儿子出席船工大会。此时张水锦已58岁,其夫黄进川已60岁,按上级规定,可不参加渡海战斗,但她坚决要参加渡海战斗,领导只得同意她一家五人两艘虎网船参加渡海战斗。10月15日18点正,张水锦一家5人驾驶着两艘渔船,运载解放军战土向鼓浪屿前进。敌人炮火纷飞,黄进川、黄天足中弹倒下,已身负重伤的张水锦顾不得上前扶他们,接过舵把继续前进。后张水锦一家5人和两艘渔船,均又中弹沉没。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张水锦支前特等功臣。

苏静(1910.12~1997.11),龙海市海澄镇内溪村人。1926年考入漳州省立第八中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2年4月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时,苏静与苏精诚等组建游击队,协助红军开展宣传、筹款等工作。后转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任总指挥部参谋。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平津战役中,作为我军代表只身进入北平,同傅作义进行和谈,并代表我军签署《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1月,因病逝世。

王德(1906.5~1996.2),原名曾宗乾,龙海市浮宫镇后宝村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与王占春等到九湖、程溪一带开展抗捐抗税斗争。1929年7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1930年5月,与罗明等领导厦门劫狱斗争,取得胜利。1931年1月被调到共青团中央委员会。1937年3月后任中共北平学委组织部长、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1942年8月任中共晋绥二地委书记、120师独立2旅政委等职。解放后,历任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中南局候补书记兼组织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9年重新工作后任广东省委书记。1996年2月23日因病逝世。

序号 荣誉称号
1 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市)
2 全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企业发展十佳魅力县(市)
3 龙海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
4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5 2012年度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6 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
7 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9 2018年获评国家卫生城市
10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