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
永定区 永定 永定县 永定区建置沿革 永定区行政区划 永定区自然地理 永定区自然资源 永定区人文历史 永定区交通 永定区经济发展 永定区社会事业 永定区特产 永定区获得荣誉
永定区(古属 汀州府 永定县)市辖区,位于 福建省西南部,东连南靖县,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西北与上杭县相连,东北与新罗区毗邻,总面积2223平方千米。自 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聚居、繁衍生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 上杭县,置 永定县。2014年,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永定是“南方矿区”、“烤烟之乡”,地热资源居 龙岩市第一位。境内溪流分属 汀江、 九龙江、 梅江三大水系,汀江、 永定河、 金丰溪、 黄潭河、抚溪、岐岭溪等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棉花滩水电厂为福建省第二大水电厂。永定是“红色摇篮”,革命老区、 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爆发,在闽西首举义师响应。1926年夏,在湖雷建立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1928年6月29日至7月初,举行“ 永定暴动”,建立福建最早的一支红军队伍。永定是“客家故里”、纯客家县...
详情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有17个镇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有1个街道
永定区(古属 汀州府 永定县)市辖区,位于 福建省西南部,东连南靖县,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西北与上杭县相连,东北与新罗区毗邻,总面积2223平方千米。自 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聚居、繁衍生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 上杭县,置 永定县。2014年,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
永定是“南方矿区”、“烤烟之乡”,地热资源居 龙岩市第一位。境内溪流分属 汀江、 九龙江、 梅江三大水系,汀江、 永定河、 金丰溪、 黄潭河、抚溪、岐岭溪等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棉花滩水电厂为福建省第二大水电厂。永定是“红色摇篮”,革命老区、 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爆发,在闽西首举义师响应。1926年夏,在湖雷建立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1928年6月29日至7月初,举行“ 永定暴动”,建立福建最早的一支红军队伍。永定是“客家故里”、纯客家县, 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全国对台工作重点县、“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福建省八大侨乡之一。
永定是“土楼之乡”,是 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2008年7月, 永定客家土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2月,永定县荣获“中国旅游百强县”称号。
永定土特产主要有烤烟、 永定菜干、红柿、 万应茶和 巴戟天等。特色风味小吃主要有麒麟投胎、孔明借箭、乱石雕花、八脆醉仙、 菜干扣肉、牛肉丸、芋子包、八宝饭、四果汤、 白斩鸡(鸭)、 糍粑等。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永定,周时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三国时属吴国的建安郡。
晋太康三年(282),永定治地属晋安郡新罗县,上隶扬州,元康元年(291)改隶江州(初治江西南昌,后移九江)。
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属晋平郡。梁天监(502~519)属南安郡。陈武帝(557~559),永定属闽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建安、南安二郡,改为泉州,大业初年,复为闽州。永定治地,属泉州后隶闽州。
唐武德元年(618),属建州。开元二十四年(736),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辖新罗、长汀、黄连三县,永定治地属汀州新罗县。天宝元年(742),改汀州为临汀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汀州,入宋后仍称临汀郡),改新罗县为龙岩县,永定治地属临汀郡龙岩县。大历四年(769年),析龙岩的湖雷下堡置上杭场。唐大历十二年(777)龙岩县改隶漳州。上杭场脱离龙岩而直属汀州。永定治地属汀州上杭场(场治在今之永定县湖雷镇)。
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元年,即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徙上杭场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永定隶属依旧。
宋淳化五年(994),升上杭场为县。至道二年(996),上杭县治从秇堡迁白砂(现上杭县境)。永定治地属临汀郡上杭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汀州升格为路,至元十八年(1281),汀州路所属6县为元世祖忽必烈女儿鲁国公主囊加真的封地。隶福建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隶江西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1356),汀州复隶福建行中书省。永定治地属汀州路上杭县。
明洪武元年(1368),汀州路改称汀州府,属福建承宣布政司,永定治地隶于汀州府上杭县。天顺六年(1462),上杭县胜运里爆发号称“白眉”的农民起义,“破县治、杀都阃”。后溪南里又爆发以钟三、黎仲端为首的农民起义。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巡抚 高明,以“去治远”、“山僻人顽”、“地险民悍”,必须“镇抚化导”为由,会同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建都指挥司、福建提刑按察司上奏朝廷批准,析上杭县溪南、金丰、丰田、太平、胜运等五里十九图,设置永定县,隶属汀州府,直至清代未改变。建县直至民国前期,地域、疆界均无改变。
民国2年(1913),废府建制,属西路道。民国3年,改西路道为汀漳道,属汀漳道。民国5年废道,直隶福建省。民国22年12月,“福建事变”后,属龙汀省。民国23年7月,属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至25年1月,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4月,丰稔市划归上杭;合溪划归永定;走马坑、凹下、下岐坑归上杭;池溪、三坝以黄潭河为界,河东归永定,河西归上杭。民国26年4月,属第七区。民国29年3月,峰市特种区、上杭县洪山乡和龙岩县竹子炉划归永定。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1929年建立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归属闽西苏维埃政府,下辖12个区,123个乡,1323个村。1935年县苏改属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后属中共闽粤赣边省委。1938年3月,转入革命基点村活动。
1949年9月,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废除民国时期的行政建制,辖9个区,属第八专区。1950年1月,改县人民民主政府为县人民政府,所辖区数不变。1950年4月,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隶龙岩专区。1951年2月,龙溪专区平和县湖山乡划归永定,增设湖山区,即第十区。1952年2月,增设岐东、堂溪2区。1956年6月,将12个区合并为1个县属镇(凤城镇)、7个区。1957年4月,撤销区建制,设1个镇、36个乡;12月,将上杭属地合溪乡洪教、溪南、武北划归永定。1958年2月,将高陂的悠远(包括龙星、中联、联合3村)划归龙岩县红坊乡;9月,全县37个乡镇并为1个镇、12个乡;10月,建立人民公社体制,将13个乡镇改为13个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建立先锋烟场。1960年,将13个公社并为9个;1961年调整为38个,其中除城关公社下辖的6个公社和峰市公社下辖的2个公社外,其余30个公社归属于6个工委。1963年设省办西溪农场。1965年3月,西溪公社并入西溪农场;同时撤销工委,将38个公社、2个场并为25个公社、2个场。1970年龙岩专区改称龙岩地区,隶龙岩地区。1970年12月,又并为15个公社、1个场,下辖222个生产大队、2435个生产队。1972年11月,恢复西溪农场。
1983年7月建立凤城镇。1984年5月,改坎市公社为坎市镇;7月,恢复乡镇建制,西溪农场并入西溪乡,设2个镇、15个乡、1个场;9月,金砂从城郊乡划出设乡。1987年6月,下洋撤乡建镇;7月,虎岗从高陂划出设乡,大溪从湖坑划出设乡;至年底,全县设3个镇、17个乡、1个场。1992年10月,抚市、高陂、湖雷先后撤乡建镇。1993年,湖坑撤乡建镇,培丰从坎市划出设乡,龙潭从抚市划出设乡,陈东从岐岭划出设乡。1994年,培丰撤乡建镇。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龙岩撤地设市,属龙岩市。1997年,龙潭撤乡建镇,高头从古竹划出设乡。1998年9月,峰市撤乡建镇。至此,全县设10个镇、14个乡。
2014年12月13日,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以原永定县的行政区域为永定区的行政区域,永定区人民政府驻凤城镇九一街西路2号 。
2015年,凤城镇撤镇设街道。虎岗乡撤乡设镇。
2015年,永定区辖1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1个乡。 共24个乡级政区;有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6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36个居民小组、3200个村民小组。
永定区地处 博平岭山脉和玳瑁山山脉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境群山起伏,大致以永定河为界,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是博平岭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中低山,西部属玳瑁山山脉的中低山。此两条山脉分别从 新罗区的小池及适中进入虎岗与培丰、龙潭后,向南、东南和西南方向延伸,沿着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及汀江下游两岸倾斜,分别形成3种地貌类型:中山区和低中山区,约占40%;丘陵,约占15%;河谷盆地和山间盆地,约占45%。全县最高点为虎岗乡汉洋村赤岩头,海拔1547米;最低处为仙师乡芦下坝永定河末端,海拔69米。
永定区地处北回归线北侧、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湿润温和,夏长而不酷热,冬短而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20.1℃,1月平均气温11.3℃,极端最低气温-5.1℃(1999年12月23日);7月平均气温27.5℃,极端最高气温39.2℃(1963年9月2日)。最低月均气温6.9℃(196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8.5℃(1969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最大日较差25.1℃(1963年1月15日)。无霜期年平均305天,最长达347天,最短为25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742.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606.9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59天,最多达197天(1961年),最少为134天(1958年)。极端最大年降雨量2479.8毫米(1983年),极端最少年降雨量1157.7毫米(1958年)。降雨集中在每年3―9月,6月最多。
永定区境内河流均属山区性暴涨暴 永定龙湖 (3张) 落河流,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极大,其特征是水量丰富,河道坡降大,流速快,汇流时间短。境内溪流众多,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在1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分属 汀江水系(含汀江干流、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流域面积2153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96.7%)、 梅江水系、 九龙江水系,河流总长度646.4千米,河网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9.7亿立方米(不含入境径流)。主要河流:汀江干流,自县内西南角入境,流经洪山、峰市,境内河长25.2千米,流域面积212平方千米,入境径流量171立方米/秒,出境径流量234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永定河、黄潭河等。永定河,发源于培丰田地竹子炉和虎岗笔架山,从东北至西南贯穿全境,全长91.5千米,流经高陂、坎市、抚市、堂堡、湖雷、凤城、城郊、仙师、峰市,于芦下坝汇入汀江,流域面积107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0.3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悠远溪、文溪、文馆溪、抚溪、堂堡溪等。金丰溪,发源于古竹乡洋竹村,流经古竹、湖坑、大溪、岐岭、下洋,从下洋镇出境流入广东省大埔县,境内流域面积668平方千米,全长57.5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8.1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高头溪、奥杳溪、南溪、陈东溪等。黄潭河,源于上杭,在仙师乡金寨村齐潭入境,至华侨村河口汇入汀江,境内长13.9千米,流域面积198平方千米,入境年径流量37.4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灌洋溪、汤湖溪、合调溪、金寨溪等。
永定区探明的矿藏资源有36种。其中非金属矿有煤、石灰岩、红色花岗岩、辉绿岩、混合岩、霏细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耐火粘土、水泥原料黏土、瓷砖黏土、建筑砂、建筑石、石墨、石英砂、高岭土、钾长石、铝土、硅石、水晶、矿泉水等22种;金属矿有金、铜、铅、锌、锡、钼、铌、钛、钴、钽、稀土、铁、锰、钨等14种。其中煤储量3.6亿吨。已经开发的煤矿位于虎岗、高陂、坎市、培丰、抚市、龙潭等6个乡镇。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1.7万千瓦,可开发73.1万千瓦,已开发70.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96.5%。地热资源有温泉,已开发利用的9处,其中凤城、合溪各1处,城郊2处,下洋5处。林业资源有林业用地1751.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8.7%,绿化程度91.2%。有桫椤、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珍稀动物有穿山甲、蟒等。
早在新石器时期,永定已有越族先民生存、开拓。唐代 客家先民入居永定以后,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中原文化促进了当时永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县以后,“永定地处简僻,而文风朴茂,甲第巍科为数郡冠”( 民国《永定县志》)。明清时期,永定有翰林13人,进士39人(其中武进士7人)、举人340人(其中武举人126人)。最为著名的有太平里青坑的廖家和金丰里泰溪的巫家。清康熙至光绪年间,青坑廖家自冀亨(字瀛海)传下至25世7代中,共考中6名进士(其中5名翰林)和7名举人,造就了“四代五翰林”的“翰林世家”,始有“独中青坑”的熟语流传。清乾隆年间,泰溪巫桂苑以教书为业,其四子中出了1名进士、其他皆为举人,其孙宜福、宜禊都是翰林,曾孙也是举人。三代人中,共考中3名进士(其中2名翰林)和4名举人,尤其兄弟同官翰林院,士林一时传为佳话。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永定作为红旗不倒之乡,山山水水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了永定的大好山河。永定先后有7000多人参军参战,其中近5000人为革命英勇献身,涌现出 张鼎丞等70多位国家和省(部、军)级领导人、14位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以来,永定更涌现出许许多多党政军商学等各界的雄才翘楚,他们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地方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永定知名人士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张鼎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 卢嘉锡,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吴伯雄,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阮山,中央警卫局原局长 赖祖烈,国家建材工业部原部长 赖际发,解放军侦技情报创始人之一 戴镜元以及 苏启胜、 张元培、 王平水、 王全珍、 卢仁灿、 卢克、 陈忠梅、 张云龙、 张宜步、 赖光勋、 阙中一、 熊奎、 范阳春、 熊兆仁等14位开国少将和 赖铭传、 张晓剑、 张桃祥、 李天德等4位新时期少将,有中国土木工程学家 郑华和 卢衍豪、 卢佩章、 林尚安三院士,有画家 胡一川、 吴勋,有书法家 陈荣琚、作家 张胜友、音乐家 江文也和 郑小瑛。此外,还有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 胡文虎,“锡矿大王” 胡子春及清朝乾隆进士 王见川、开发台湾的先行者 胡焯猷、“谜圣” 张起南、现代十大少年英雄之一张锦辉、山歌大王李天生等。
新石器至宋代的古文化遗址有数十处。明清两代的寺观庙宇、塔、桥、石刻、玉器、金属器、雕刻等,遗存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永定作为红旗不倒之乡,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迹遗址。
永定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 福建土楼·永定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国家水利风景区——龙湖景区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 湖坑镇)、福建历史文化名村1个( 下洋镇 初溪村)。中国传统村落4个( 下洋镇初溪村、湖坑镇洪坑村和南江村、高头乡高北村)。国家森林公园有 王寿山(含 东华山)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福建土楼( 振成楼、 福裕楼、 奎聚楼、 集庆楼、 高北土楼群{ 承启楼、 五云楼、 世泽楼、 侨福楼}、 振福楼、 衍香楼)和 西陂天后宫2处11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洪坑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 环极楼、永康楼、 遗经楼、 虎豹别墅、胡氏家庙、 永定暴动遗址( 金谷寺)、 中共永定支部旧址( 万源楼)、北山关帝庙等15处31个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有湖雷招宝生态农庄1个;有湖雷万源楼、金砂金谷寺、永定暴动遗址、岐岭牛牯脖毛泽东主席纪念亭、西溪赤寨村军政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定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永台客家渊源深厚。明末清初,永定县就有部分居民移居台湾。永定早期渡台的有江、胡、吴、苏、李等25姓,他们大都聚居于台湾北部的桃园、苗栗、新竹等 客家地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并于第二年开放海禁后,更多永定人入台拓垦,仅雍正乾隆年间,高头江姓有460多人、湖坑李姓有221人入台。下洋人胡焯猷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居台湾淡水新庄,精通医术,“出资募佃,建村落、筑陂圳,尽力农功”,捐良田创办义塾明志书院开台湾私人办学之始,深受人们感戴,后被清廷和台湾总督杨廷璋分别授予其“文开淡北”、“功资丽泽”的匾额,成为在台湾传播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后,永定县城、坎市、高陂、抚市一带有120人去台从商、从政或从教。民国38年(1949),随国民党军队退居台湾的军政人员及家属、也有部分永定人。新中国成立后,永定旅居印尼、缅甸等东南亚侨民侨民遭当局排斥,迁至台湾369人,其中以金丰片人为多。据1992年7月台北永定同乡会整理的《永定县在台同乡通讯录》,永定迁台人员有49个姓氏,占永定姓氏的一半,分布在台北、基隆、桃园、苗栗、台中、南投、宜兰、新竹、高雄、屏东、花莲、台南、云林、嘉义等地。 台湾客家人中,从永定直接迁台人员的后裔约有25万人,从永定先迁到外地后再迁台的后裔近30万人。
东华山 (5张) 改革开放以来,台胞回祖地探亲谒祖、修祠修谱的络绎不绝,台湾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各界人士纷纷组团前来访问。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先后于2000年11月、2008年8月和2012年11月22日3次返回祖籍地下洋思贤村省亲谒祖。海峡两岸“大三通”后,永定先后多次组团前往台湾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闽西客家族谱”展览等文化活动;永定原创的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 土楼神韵》于2010年5月首次走进台湾在台北县(新北市)演出后,先后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苗栗县、高雄市进行大型公演,引起热烈反响。近年来,永台加大经贸交流力度。在旅游方面,与台湾旅游同行共同策划、组织开展“十万同胞看土楼”等系列活动,邀请千名台湾专家、学者到永定考察,扩大永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在工业方面,先后引进台商在永定成立国产(福建)水泥有限公司,投资“农民创业园”。
永定客家人开拓进取, 远渡重洋,侨居海外历史久远。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县前,就有溪南里芦竹(今仙师乡芦下坝)卢姓人出国谋生。清雍正、乾隆年间,永定出国谋生人数逐渐增多。1840年鸦片战争后,山多田少的永定人民,因生活贫困,大批出国谋生人数猛增,形成第一次出国高潮。清咸丰、同治年间,永定下洋、大溪、湖坑、古竹、岐岭、抚市等地人民大批涌向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区,形成第二次出国高潮。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大量永定人为了生存,纷纷逃往东南亚各地,形成第三次出国高潮。
据普查,永定有海外华人华侨约28万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尼、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美国、菲律宾等15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约3000人。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的大多数为技术移民或赴海外发展创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国家。华侨华人眷属约6万人,主要分布在下洋、大溪、湖坑、古竹、高头、陈东、岐岭等乡镇。以祖籍永定的华侨华人为主的海外社团12个。从1978年到2013年底,永定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家乡公益事业达2亿元人民币。华侨投资企业30多家,2013年侨资企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2009年11月和2011年10月分别在永定和马来西亚举办世界永定同乡恳亲大会。
永定是“客家故里”,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全省八大侨乡之一,是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等人的祖籍地。全区有侨港澳台胞50多万人,归侨、侨眷20.68万人。其中,自明末清初起从永定迁居台湾的有49个姓氏,直接迁台的永定籍后裔约有25万人,是永定区现有人口的一半;先迁到外地后再迁台的后裔近30万人。以祖籍永定的华侨华人为主的海外社团有12个。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敬梓恭桑,爱国爱乡,一贯对祖国建设、家乡建设贡献良多。
永定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春节、元宵等重大节庆,舞龙、舞狮、擂大鼓、走古事,热闹非凡。春赛秋社的古风遗俗,不仅是永定 客家人对幸福的期盼,更是对未来热烈的憧憬、追求。永定客家人的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最为普遍,而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湖坑镇的李氏作大福、抚市镇的舞蹈花灯和走古事、陈东乡的“四月八”、坎市镇的“打新婚”、高陂镇西陂村“迎春牛”、下洋镇的胡氏迎花灯等。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下洋镇迎妈祖、湖雷镇的张吴孔赖4姓元宵迎花灯、高头乡的元宵迎龙灯、大溪乡的大鼓凉伞、大溪乡迎关帝、高头乡高东村的武术舞狮,等等,丰富多彩,各领风骚。 客家山歌、乡村“打十番”、锣鼓吹、 木偶戏等自娱自乐的民间文艺活动,乡土气息浓郁。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梅州、福建西部的上杭、广西的博白、江西南部的兴国等地。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 韵脚齐整。歌词 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2、2、3"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它用客家方言吟唱,继承了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从题材内容看,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 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 竹板歌等等。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优美。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 。
——坎市卢姓“ 打新婚”。流行于坎市镇,起源于明朝中叶。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下午,坎市卢姓族人在林婆太坟前举行“新婚祭”活动,俗称“打新婚”。“新婚祭”主祭者是上年的“新婚头”(第一个结婚的男子),参祭者是上年结婚的新郎倌,推举族内一名年高德劭者充任“酒醉公”。祭礼完毕,“酒醉公”手持棉花裹的擀面槌,在两名壮汉搀扶下,在每位新郎官背部有节奏地滚“打”,口吟“左(早)生贵子”、“右(又)生贵子”。整个仪式大约持续两个小时方告结束。
——“ 作大福”。是永定金丰一带的迎神赛会活动。湖坑镇李姓三年一次的作大福尤为隆重,在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日举行。日间,将神轿轮流抬至各村祭祀;晚上,旧时做大班戏(人戏)、吊傀儡(木偶),现多举行歌舞演出文艺晚会、放映电影等活动。
——陈东“ 四月八”。是陈东乡有几百年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到初九,历时三天,亲友云集。主要活动是迎神游村。
——抚市迎花灯、 走古事。元宵节前后5天,抚市集镇及周围村庄居民迎花灯、化装踩街游行的民俗活动。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延续。抚市迎花灯的特色是与舞蹈结合,人们提着形形色色的花灯边走边舞,队形变化多端。走古事,是指化装成古代故事中的人物踩街游行,其表演的故事情节,大都来自历代传说、戏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活动以姓氏为单位轮流举行。
铁路
与 京九铁路相连的福建省第三条出省通道—— 梅坎铁路贯穿全县,接入广东。
公路
永定区境内公路基本形成以省道203线、309线及县道606线(适峰线)为主骨架,纵横24个乡(镇)。闽粤两省相连的第三条通道——梅龙高速公路已于2014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除此之外, 双永高速公路永定段高速公路已于2012年1月2日、湖雷至城关高速公路已于2013年2月6日建成通车。另外,龙岩中心城市至坎市新罗快速通道 和改建4条旅游公路(湖坑伯公凹至岐岭、下洋至湖山、湖坑至高头隘背、大溪至下洋廖陂 )。改造完成后,将使高头、湖坑、下洋初溪的土楼连成一片,使 永定客家土楼通往龙岩、梅州、漳州的公路成为快车道。
下洋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坎市镇、堂堡、下洋镇被评为福建省商业重镇。下洋牛肉丸、高陂肉圆分别获得海峡两岸 客家美食产业论坛暨美食大赛特级金牌菜和金奖称号,棉花滩源酒被评为福建省第三届评酒会金奖优质酒。提出了创建19个品牌81个支撑项目的目标任务,重点培育“福建土楼之都·客家故里永定”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全国两岸交流合作重点县、中国车桥之乡、中国烤烟之乡和华东红柿之乡4个国家级品牌以及福建重点侨乡、海西教育强县、海西数码影音基地、海西水泥物流中心、海西煤炭物流中心、海西石材生产基地等6个海西品牌。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5.45亿元,增长22.0%;第三产业增加值37.44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17.5∶48.3∶34.2调整为16.8∶49.7∶33.5。
永定县农林资源丰富,畜牧、渔业、蔬菜、水电、林竹、烟草等六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开成红柿、林竹、“六月红”早熟芋、小美蕉、瘦肉型生猪、棉花滩生态渔业等六大特色。在农业加工企业中,形成以永侨藤器公司、宏洋竹木公司、紫金木业公司为龙头的出口创汇企业群体。
煤炭产业
永定已探明煤炭储量4.5亿吨。已完成全省第一个县级矿区详规,安全生产评估达到B级发上标准。生产规模达到年产400万吨。今后进一步做强做大煤炭产业,年产值可突破20亿元。
电力产业
永定境内有汀江、永定河、金丰溪,蕴藏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在汀江建成发电的4×15万千瓦棉花滩水电站是福建省第二大水电站。在火电方面,坎市火电厂2×2.5万千瓦技改已完成,兴鑫水泥第一期生产线余热发电已建成即将并网发电。2×15万千瓦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国产实业旋窑水泥余热配套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后,永定将形成“水火并举”的全省电力强县,年发电量超过30亿千瓦时,产值超过10亿元。
机械制造产业
机械工业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主要产品有小型工程机械、车桥铸件、耐磨钢球、硅锰合金、不锈钢线材、金属型材。2006年,永定机械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5亿元。
非煤矿产业
永定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花岗石、石英矿、铁矿、锰矿、钼矿、钽矿、铅锌矿、锡矿、高岭土等35种非煤矿资源。
永定旅游资源丰富,有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客家风情旅游。“东楼西湖”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 福建土楼”已列入第28届世界遗产备选清单,客家土楼民俗化村是国家4A级景区, 棉花滩水电站库区有65平方公里的龙湖,湖畔的 王寿山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有方圆旅游开发公司整体开发初溪土楼;北京慧点科技公司投资1.8亿元综合开发客家土楼;省广电集团的龙湖影视城已奠基开工,龙湖狩猎场等项目已签约。
2001年始,结合土楼申报“世遗”工作,县财政先后共投入3500多万元,完成洪坑、初溪、高北土楼群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2003年12月,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完成“4A”级景区各项创建工作,被确定为“4A”级旅游景区。2004年1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王寿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实现永定森林旅游零的突破。
至2005年,永定有职业中专3所、高级中学1所、普通中学34所、完全小学127所、幼儿园26所、教师进修学校和特校各1所,其中有省示范性高中1所、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校1所、省三级达标中学2所、省示范性初中2所、省级示范小学和省级农村示范学校8所、省标准幼儿园2所。各级各类在校生8.08万人,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中、小学、幼儿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7.6%、99.9%和87.5%,高中阶段入学率为45.32%,残疾儿童及少年入学率为97.2%。全县共有中小学教职工5561人,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中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标率分别为48.6%和35.3%。2001—2005年,为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达12377人,其中2005年为本三以上院校输送人才2069人,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五年高考上线人数居全市前列。从1997年起,永定着力巩固提高“两基”和实施“双高普九”。1997—2003年,先后5次通过省、市教育“两基”跟踪督查。2004年12月,省对永定实施“双高普九”工作进行验收前的督查。2005年,县政府将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头号工程,财政当年就投入345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2002—2005年累计投入9440.65元)。2001—2005年,通过狠抓宣传造势、组织领导、协调配合、筛查测定、控辍保学、调查取证、经费投入、优化结构和课程改革,全县教育工作呈现新面貌。
2004年,县、乡(镇)、村三级就业培训网络形成。2001—2005年,新增就业岗位11847个,安置7143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2%,城镇登记失业率从8.21%下降到4.68%。至2005年底,养老保险企业参保176家、12636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236户、17262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达340家、21495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是2001年的1.69倍和1.23倍。2004年3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919户、3368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959户、18069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5年,有875户、2455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193户、18429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001—2005累计投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600,筹建市医院病房大楼、医院门诊大楼、120心大楼、传染病区、中医院病房大楼、虎岗卫生院门诊综合楼、防疫站实验室,购置县妇幼保健院办公业务用房。2003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疫情监测网络。至2005有医疗卫生单位28,卫技人员939卫生所431有病床1033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2005永定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20兼职人员233有25县、乡(镇)级科学技术协会,71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4农函大乡(镇)辅导站,198技兴趣小组,265技教育基地。5年间,共实施科技项目69,“加压疝气带”、“肉丸加工机”等17项发明创造、实用新型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权。通过科技项目实施,永定引进推广红香蕉、金苹枣、台湾脆桃等一批新品种,研究开发出红柿低糖软糕、即食型干野菜、柿叶菜、柿霜含片等一批新产品。
永定地方特色产品较多,截止2007年9月,享誉海内外的主要有烤烟、 永定红柿、六月红芋、 永定菜干、 万应茶、小美蕉、“永定红”花岗岩、 金德啤酒、金丰米特酿等。其中永定菜干是传统“ 闽西八大干”之一;永定烤烟素有“烟魁”之称,是全国清香型烤烟的代表;永定红柿已开发出柿饼、柿子糕、柿叶茶、柿霜、柿果酒、柿果醋等系列产品。
永定烤烟:前身是晒烟。清乾隆年间,永定晒烟加工而成的条丝烟就被誉为“烟魁”,并作为贡品。新中国成立后,改晒烟为烤烟。永定素有“烤烟之乡”的美誉,被列为全国41个优质烟基地县之一。烤烟是县内种植面积最大、商品率最高的经济作物,成为永定农民和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永定 红柿:福建省产柿最多的县,品质优良,远销省内外以至日本,经济效益高。全县红柿种植面积5330公顷,产量5万吨以上,逐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红柿生产经营体系。成功研制柿饼、柿酒、柿脯、柿酱等系列产品,并陆续面市。
万应茶:起源于清嘉庆年间,由陈东乡著名老中医卢曾雄依据三十多年临床经验,应用三十多种地道中药材经过传统中药制剂工艺技术配制而成,可治多种外感和消化道疾病,疗效显著,产品畅销海内外。2007年,“采善堂”万应茶被评为首批“福建省老字号”。并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
永定菜干:“闽西八大干”之一,已有400多年历史。用芥菜经过几蒸几晒精制而成。制作精细,便于贮存,既可清蒸、干炒,亦可泡汤。用永定菜干做的菜干扣肉是闽西名菜之一。2011年,“永定菜干”被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9年5月18日,永定区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