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屯村
王屯村
安福县洲湖镇王屯村原名叫沙洲,住着 彭、 王、 刘、 肖等几姓,分为沙洲、窗下、上圃、下圃几团。说起王屯的名字,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隋朝末年,鄱阳人林士宏与同乡操师乞,举兵起义,占领江西大半,在赣州称帝,国号为“楚”。唐初,遭到镇压,林士宏率残部屯守安福洲湖沙洲一带,兵败后,病死山中,沙洲因帝王屯兵而得名。安福县洲湖镇王屯村原名叫沙洲,住着彭、王、刘、肖等几姓,分为 沙洲、窗下、上圃、下圃几团。说起王屯的名字,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隋朝末年,鄱阳人林士宏与同乡操师乞,举兵起义,占领江西大半,在赣州称帝,国号为“楚”。唐初,遭到镇压,林士宏率残部屯守安福洲湖沙洲一带,兵败后,病死山中,沙洲因帝王屯兵而得名。一进村口,一座不大的“保黎庙”,赫然呈现在眼前,供台上供奉着土地、财神、梅山、判官等大小十几尊菩萨。庙门两边一幅楹联:“山拥翠屏兹厚福,水环玉带普恩波”。进门的屋柱...
详情安福县洲湖镇王屯村原名叫沙洲,住着 彭、 王、 刘、 肖等几姓,分为沙洲、窗下、上圃、下圃几团。说起王屯的名字,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隋朝末年,鄱阳人林士宏与同乡操师乞,举兵起义,占领江西大半,在赣州称帝,国号为“楚”。唐初,遭到镇压,林士宏率残部屯守安福洲湖沙洲一带,兵败后,病死山中,沙洲因帝王屯兵而得名。
安福县洲湖镇王屯村原名叫沙洲,住着彭、王、刘、肖等几姓,分为 沙洲、窗下、上圃、下圃几团。说起王屯的名字,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隋朝末年,鄱阳人林士宏与同乡操师乞,举兵起义,占领江西大半,在赣州称帝,国号为“楚”。唐初,遭到镇压,林士宏率残部屯守安福洲湖沙洲一带,兵败后,病死山中,沙洲因帝王屯兵而得名。 一进村口,一座不大的“保黎庙”,赫然呈现在眼前,供台上供奉着土地、财神、梅山、判官等大小十几尊菩萨。庙门两边一幅楹联:“山拥翠屏兹厚福,水环玉带普恩波”。进门的屋柱上写着:“古今同德庙祀永崇,保障兹土黎民时雍”,供台两边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横披:“纳民寿域”。点出了该庙的环境作用,祈求菩萨与民同忧同乐,保一方平安。
沙洲的王氏为科第世家,明清两代出了7位进士。清同治乙丑科进士王邦玺,是光绪帝师,多次受到慈禧太后召见,晚年回乡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其长子伯兰,次子仲兰,一为举人,一为贡元;一个研究农林开发,一个任复真学堂校长其曾孙礼锡乃一代文豪,爱国诗人、学者、国民外交家,“作家战地访问团”团长,38岁客死在抗日前线。王家的宅第已无人居住,虽有些破旧,但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3年前普查文物时,那位毕生守护此宅的王老师已乘鹤西归了,那块他手书的“翰林公出生此屋”的木匾也不翼而飞,屋里一片狼藉,让人看后有种说不出的感慨,真想为他大哭一场……
翰林公王邦玺在大门对面照壁题写对联:“堂构敢云恢旧绪,耕桑且喜息开身”,横披:“万福来崇”字迹依旧,可已是物是人非了。
我们一行五人,沿着一条由北向南蜿蜒的公路,向王屯村的腹部前进。路旁的一座“大和宫”映入眼帘:宫里供着几尊不知名的菩萨,墙壁上的楹联因年久剥蚀看不清楚,但宫外的几株千年古樟,依然翠如华盖,显着勃勃生机,仿佛向人们倾诉着“大和宫”的历史……
上圃乃彭氏的聚居之地。金陵彭氏宗祠又叫萃秀堂。堂前有一坊门廊屋,中间大门青石门框,两旁有一对石狮,张牙舞爪,颇具威严。廊屋背后墙壁的上方有“华秀流芳”、“凤起”、“蛟腾”几个苍古之字,坊门廊柱上镌刻两副对联:“理学法曹第,司成总宪家”、“柱史家声旧,徵君世泽长”。道出了金陵彭氏的源流;以理学传家,出了法曹、司成、总宪、柱史等官员。
彭云,字构云,号征君(即“徵君”),为金陵彭氏的一世祖,二世祖彭滋,三世祖彭仪,四世祖为彭彝,五世祖彭嵩,六世祖彭彦祯,七世祖彭师(慕)庆,八世祖彭允郛,九世祖彭文褒,十世祖彭儒颐。现在安福王屯、大湾、南冈、荆山、南村、东谷、砻上等地的彭氏均为彭儒颐之苗裔。来上圃开基的彭仕新(号良三)是彭嵩的十六世孙。相传元末明初,因战乱流徙王屯上圃定居的彭仕新,是一个烧陶窑的窑匠出身。
明代中期至清末,彭氏异彩纷呈,人才辈出。明万历三十四年中乡试亚魁的彭弼薇,字了庵,南京刑部主政,著有《阳华集》、《湫宜诗集》。进士彭参,字敕甫,福建道监察御史。彭题,号凤楼,道光二十年乡举,著有《凤楼存稿》。举人彭英,字矩发,南京国子监监丞。举人彭国器,字环冲,苏松正教。彭九愿,字樨登,两广总督。彭九亮,字吾匏,赣州学正。邑庠理学名家彭湘,字雪莲,参与创办了复真书院,并与理学家邹德溥等讲学其中。彭万里,字翔如,广东南海令。岁贡彭彦之、廪生彭照乾及忠心报国“御寇有功”的广东布政使彭麟以及彭堉等数十位历史文化名人。
明代有一彭氏人家,12个孙子中,9位高中皇榜。一时乡里引以为荣,以其为教子育人的楷模。时至今天,王屯村仍有大中专生、硕士、博士100多位,可谓“祖德流长”。
从金陵彭氏宗祠往村东走,有一座在遗址上重建的“青龙古庙”。庙里香烟缭绕,鱼鼓之声不绝于耳。据朋友介绍,村西原有一“白虎祠”与青龙古庙相对,可惜两处名胜均毁于上世纪50、60年代。村中一位著书立说的彭竞华老师,为青龙古庙题写的两副新楹联让人感慨。大门:“前映红枫汲南山精华永毓金排灵气,右伴白虎结神兽营垒重振古村雄威。”天井屋柱:“鼓声宏远弘扬上圃千秋文化,香烟氤氲荫泽良三万代子孙。”
顺着村中卵石铺就的紫阶小道来到了“三王祠”,三王祠大门的一副嵌字联,让人浮想联翩:“三锡用加荣膺宠命,王章未坠永载威灵”。三王菩萨被供在内供台中,只有透过隔窗,才能见诸尊容。热情的祠主,让我们欣赏了抬菩萨的木轿和清同光年间有铭文的三顶菩萨银帽和几件破旧的衣袍。
时至黄昏,游兴未尽,朋友又带我们来到青龙古庙前的彭氏大祠参观,大祠位于青冈山脚下,前后左右,十分开阔,青冈山像一条蜇伏的巨龙,头朝着大祠。相传南朝安成郡王桓修,死后葬于山中。大祠高大、宏伟,三个大门,门前有廊,三进二天井,青砖黛瓦,马头墙。虽然破败,已难寻原来的模样,但它的气势着实让人敬畏。墙壁上到处是“文革”后期的标语和人物画,原先它还是一所村办中学。抗战时,省城的一所学校迁到此祠。
陪同的朋友向我们讲述了大祠的故事:1930年到1931年,肖克领导的红军经常在王屯一带活动,其中有一个连驻扎在大祠内,当时村中的彭计昌(又名彭海滨,正军职),彭雁秋、彭义秋、王善方、王春先等参加了红军,中洲村的王志和、康金寿,毛田村的毛少先(建国后晋升为少将)他们都参加这个部队。王屯王善方随部队到了吉安的永和,后因病回家。彭雁秋牺牲在本县洋门乡。王春先曾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会委员,后遭本村反动分子暗杀,抛尸于村尾塘中,割下的耳朵挂在大祠门上,此塘后被乡人称为“水鬼塘”。
一位陪同我们的中学老师说:“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在大祠内,经常有一些头上身上绑着白布的,只剩两只眼睛,在统一的号令下,木偶似地活动的似人非人的人,样子滑稽而诡秘,且一般都是晚上出没,至今仍无法破解此谜,以至小时候联想到大门上挂着的耳朵和‘水鬼塘’,就连大白天我们小孩子也不敢轻易踏进大祠一步。”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一直在狐疑,到笔者下笔时写此文时,方悟出这是一个红色的故事:可能是一群红军伤员,在大祠里养伤,利用晚间出来活动康复。一是红军纪律严明,不打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二是为了保密,制造出一些神秘气氛,便于休养生息,不被敌人发觉。
难怪王屯村的老宅上,至今仍能发现红军标语:“优待白军俘虏”、“打土豪分田地”、“武装消灭军阀”、“欢迎白军弟兄来当红军”,特别是在“大夫第”围墙上刷写的反手字:“欢迎白军……”和“消灭军阀”耐人寻味……
周边小学
王屯小学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
周边村庄
王屯村
地址:吉安市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