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泉河村
西泉河村
西泉河村隶属莱城区牛泉镇,位于汶河南岸,在莱城西8公里处。北临汶河,与方下镇嘶马河村隔河相望,东接东泉河村,西邻杜官庄、南宫,村南鄂牛公路横贯村中。现有耕地1270亩,570户,1642口人。据《毕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毕姓迁此,解姓早居,因村东有郭娘泉,临汶河,曾名泉河,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泉河。西泉河建村已有五百多年。今全村有张、王、李、赵、玄、亓、刘、孟、葛、田、杜、于、任、宿、解、毕、吕17姓。以毕、张、刘、孟姓人口居多。过去曾有过米、牛两姓,其后人是迁出还是后继无人,现已无据可考。在西泉河各族姓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为乐,世代相传。据《莱芜市志》记载,西泉河村清末属莱芜圣井保;民国初年属汶南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县,西泉河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西泉河村...
详情西泉河村隶属莱城区牛泉镇,位于汶河南岸,在莱城西8公里处。北临汶河,与方下镇嘶马河村隔河相望,东接东泉河村,西邻杜官庄、南宫,村南鄂牛公路横贯村中。现有耕地1270亩,570户,1642口人。
据《毕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毕姓迁此,解姓早居,因村东有郭娘泉,临汶河,曾名泉河,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泉河。西泉河建村已有五百多年。今全村有张、王、李、赵、玄、亓、刘、孟、葛、田、杜、于、任、宿、解、毕、吕17姓。以毕、张、刘、孟姓人口居多。过去曾有过米、牛两姓,其后人是迁出还是后继无人,现已无据可考。在西泉河各族姓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为乐,世代相传。
据《莱芜市志》记载,西泉河村清末属莱芜圣井保;民国初年属汶南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县,西泉河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西泉河村属莱芜县圣井区。解放初期,西泉河有1000余口人,属于大村。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4年开始改革农村体制,成立换工组。1954年底,亓祥远、刘长乃等六户农民组成村里第一个互助组,标志着西泉河进入初级社阶段。1957年由东、西泉河和杜官庄合并为一个大队,成立高级社。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西泉河属牛泉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牛泉人民公社成立后,撤销高级社,又分为三个村。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西泉河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机构改革,牛泉办事处又分为牛泉镇和圣井乡,西泉河属牛泉镇至今。
西泉河地处丘陵区,地下有丰富优质的石灰石。据记载,西泉河自明代起就有烧制石灰的加工技术。村东有一座石灰残渣堆积而成的炉渣山足以证明其历史的久远,村人称作“窑围子”。古时兵荒马乱,匪患四起,以村人亓高礼为主持,以“窑围子”为基础,全村捐资、捐物在石灰窑渣上修建围子墙。这使西泉河成为战略要塞,村人避难场所。墙内备有大量石灰面作武器,防贼人侵袭。由于威力巨大,此处又被称为“白虎寨”,可保一方平安。
周边政府机构
西泉河村役鲮器退军人服务站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小学
莱芜区牛泉镇西泉河小学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周边村庄
西泉河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西牛泉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
东泉河村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