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

武昌区 武昌 武汉市武昌区 武昌区历史沿革 武昌区行政区划 武昌区地理环境 武昌区人口 武昌区经济 武昌区交通运输 武昌区社会事业 武昌区历史文化 武昌区风景名胜 武昌区荣誉称号


武昌区,隶属于湖北省 武汉市位于武汉市东南部, 长江南岸,与 汉阳、 汉口隔江相望,北至余家头罗家港与 青山区毗邻,东南与 洪山区接壤,西临长江,东拥 东湖,是中心城区之一、 武昌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介于东经114°14′—114°30′,北纬30°32′—30°37′之间,总面积107.76平方千米。武昌区始建城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区境内大致中部高,南北逐渐降低,西向长江而东向湖区缓斜,以丘陵和平原相间的波状起伏地形为主;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2018年,武昌区下辖15个街道 ,常住人口126.3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90.0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6.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13.17亿元,二、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9.8%和90.2%。武昌区境内各类历史遗存众多,有 起义门...

详情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介绍

武昌区,隶属于湖北省 武汉市位于武汉市东南部, 长江南岸,与 汉阳、 汉口隔江相望,北至余家头罗家港与 青山区毗邻,东南与 洪山区接壤,西临长江,东拥 东湖,是中心城区之一、 武昌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介于东经114°14′—114°30′,北纬30°32′—30°37′之间,总面积107.76平方千米。

武昌区始建城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区境内大致中部高,南北逐渐降低,西向长江而东向湖区缓斜,以丘陵和平原相间的波状起伏地形为主;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

2018年,武昌区下辖15个街道 ,常住人口126.3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90.0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6.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13.17亿元,二、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9.8%和90.2%。

武昌区境内各类历史遗存众多,有 起义门、 红楼、 放鹰台、 无影塔等物质遗存1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38处。清宣统三年(1911年), 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武昌也因此事件而闻名。

距今5900—5100年。禹领九州,今武昌区域属九州之一的 荆州地域。

西周,今武昌属东鄂范围。

春秋战国时期,称武昌为夏,属楚地,设有封君夏侯。

秦设36郡。

汉代,以郡为中心划天下为三楚,今武昌地域属南楚。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从南郡中析出江夏郡,隶属荆州,辖沙羡县,今武昌属江夏郡沙羡县。

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鄂州市),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江夏山(蛇山)筑土石城,周回二三里,斜对汉水,称为夏口城。设有夏口都督,隶于江夏郡沙羡县,是东吴都城武昌(今鄂州市)上游的军事重镇和江夏郡治的所在地,今武昌始有夏口和江夏之称。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隶属荆州,辖沙羡等县,并将沙羡县治从涂口(今金口)移至夏口城,为县级行政中心。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河南汝南一带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区境侨置汝南县,仍为江夏郡治所在地。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此即今武汉保存最古老的郢州城垣遗址。郢州隶属江夏郡,郡、州、县治所同设在夏口,从此夏口又有“郢城”之称。及至齐、梁、陈各朝,郢州城皆为江夏郡和郢州治所。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中国,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今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江夏划归江南西道。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为贡赋转运中心,设有武昌军节度使。宰相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将江夏土城扩建为砖结构城垣,区境从此兼有武昌之称。

北宋时期,江夏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南宋初年,荆湖北路军事中心由江陵移至鄂州,宋将岳飞曾镇守在此。 武昌景色 (13张)

元代设湖广行省,置鄂州路(后改为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是湖广行省、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为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从此,包括区境在内的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

明代朱元璋攻克武昌,设置湖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废行中书省,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武昌。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设置湖广巡抚,随后又设置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所任巡抚、总督和总兵也多驻武昌;改武昌路为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县1州。江夏县是武昌府的附廓县,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既有高于省级的总督衙门,又有省级的三司衙门,还有武昌府级、江夏县级官署,因此称之为“湖广会城”。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上设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下辖包括武昌府在内的8府,武昌城仍为各级衙门荟萃之地。自三国至清朝,武昌城垣不断扩大,区境地域亦相应扩大,但始终在江夏县辖域内,常与江夏并称。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举成功,推翻了清朝在湖北的统治。革命党人废帝制,兴共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设于原清廷湖北省咨议局所在地(阅马场红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地方政权的雏形。

民国元年(1912年)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原武昌(今鄂州市)改为寿昌,次年又改为鄂城。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北洋军阀统治的武昌城,改武昌县为武昌市,设武昌市政府。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由广州迁武汉的国民政府划汉口、武昌、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但三镇市政机构仍分三块,武昌设有市政厅,仍称武昌市。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先后成立,武汉三镇在行政区划上正式统一为一市。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武昌、汉口(含汉阳)分治,武昌为湖北省会市。

民国二十年(1931年),武昌市政筹备处成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武昌市政处。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湖北省政府决定武昌县城乡分治,城区部分(今区境)成立武昌市政府,直属湖北省政府管辖,为直辖市,设市政筹备处,并兼管汉阳城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次年汪伪政权建立武汉特别市政府,武昌划归伪武汉市政府管辖,设办公处(后改称武昌办事处)。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将武昌划归伪湖北省政府所辖,成立市政筹备委员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湖北省政府由恩施“还治武昌”,分武汉为汉口、武昌两市,武昌为省会市,辖武昌和汉阳镇,直到武汉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建立武昌办事处,派出工作组接管了武昌旧政权的8个区公所,并将其改划为4个城区、3个郊区。武昌解放后,一直是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0年7月,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划,武昌为第一区,但仍沿用武昌办事处名称。

1952年8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调整区划,将第一区改名为武昌区,并正式建立武昌区人民政府。

1955年1月,武昌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武昌区人民委员会。

1959年区人民委员会改称为武昌人民公社,下设二个城区分社和三个郊区分社。

1961年撤销武昌人民公社建制,恢复武昌区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原武昌区党政机构被迫处于瘫痪状态。

1967年3月,武昌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行使领导全区工作的权力。

1968年9月,成立武昌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区党、政领导机关。

1980年2月,武昌区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二次会议召开,批准撤销武昌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

截至2018年,武昌区下辖15个街道。武昌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路307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420106001000 积玉桥街办事处
420106002000 杨园街办事处
420106003000 徐家棚街办事处
420106005000 粮道街办事处
420106006000 中华路街办事处
420106007000 黄鹤楼街办事处
420106008000 紫阳街办事处
420106009000 白沙洲街办事处
420106010000 首义路街办事处
420106011000 中南路街办事处
420106012000 水果湖街办事处
420106013000 珞珈山街办事处
420106014000 石洞街办事处
420106015000 南湖街办事处
420106490000 东湖风景区街道(武昌)

武昌区位于湖北省 武汉市东南部,与 汉阳区、 江汉区、 江岸区隔江相望,北至余家头罗家港与 青山区毗邻;东、南与 洪山区洪至山乡、青菱乡交错接壤;西傍 长江。总面积107.7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60.96平方千米,长江水域10.7平方千米,东湖水面32.8平方千米,沙湖水域3.3平方千米。中心位置在北纬30°33′22.56″,东经114°18′37.90″。

武昌区属典型的残丘型河湖冲积平原,辖区内山丘多,历史上老武昌城内民间有十三山之说。今区境仍然有蛇山、洪山、珞珈山、花园山、胭脂山等,境内最高点为珞珈山,海拔118.5米;最低点为南湖地区,海拔20米。

武昌区地处中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气候特点。春秋短,各约60天;冬夏长,分别约为110天和135天。

截至2018年末,武昌区常住人口126.37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户籍人口105.61万人,增加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4万人,出生率为9.9‰;死亡人口0.66万人,死亡率为6.3‰;自然增长率为3.62‰。

2018年,武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90.0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6.91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113.17亿元,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7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6.29%,比上年提高了0.32%。二、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9.8%和90.2%。年末全区共有法人单位32448户,比上年同期减少689户,下降2.1%;产业活动单位6774户,比上年同期增加257户,增长3.9%。全区共有“四上”企业882户,单位总量在全市中心城区中排名第二。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户,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12户,资质以上房地产企业108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321户,规模以上服务业315户。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武昌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0%。

财税收支

2018年,武昌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7.26亿元,增长9.0%,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6%;基金支出79.41亿元,比上年增长5929.15%。

人民生活

2018年,武昌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83元,比上年增长9.03%。人均消费支出36401元,增长12.65%。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9.09辆,计算机95.45台,空调216.36台,移动电话233.64部。

武昌区为武汉市中心城区,故无第一产业。

工业

2018年,武昌区全部工业增加值50.96亿元,比上年下降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7%,其中国有企业下降1.0%,股份制企业下降3.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5.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过亿的企业11户。在13个工业行业中,9个行业产值超亿元,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减少2.5%,销售产值减少3.5%,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2.72%,提升7.3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58亿元,比上年下降28.8%;利润总额1.95亿元,下降38.9%。

建筑业

截至2018年末,武昌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2户。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26.06亿元,同比增长10.2%。建筑业总产值1327.34亿元,同比增长16.0%。

国内贸易

2018年,武昌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社零额394.35亿元,同比增长6.9%;限额以下企业的社零额完成361.53亿元,同比增长15.2%。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社零额351.55亿元,同比增长5.8%;限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零额42.8亿元,同比增长16.2%。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增长较快的前三类是中西药品类增长31.6%、饮料类增长23.8%、家具类增长22.6%;降幅最大的三类是机电产品及设备类下降61.6%、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下降31.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1.0%。

对外经济

2018年,武昌区外贸出口创汇额286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2%。实际利用外资543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实际引进内资727.7亿元,比上年增长6.0%。

房地产业

2018年,武昌区房地产开发投资181.09亿元,同比上升14.0%。其中,住宅开发投资98.58亿元,同比增长0.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7.55亿元,同比增长8.5%。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23.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6%。商品房销售额398.76亿元,同比下降1.0%。商品房待售面积23.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6.7%。

京广铁路、 107国道、长江水道、 京珠高速公路、 沪蓉高速公路、 宜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命脉在武昌成米字形交汇,旅客运输在1000千米范围内基本实现“夕发朝至”,公路长途运输履盖半径延伸至1500千米范围。 武汉的长江一、二、三桥和规划中的两条过江隧道均座拥武昌,沿江分布有多个客货运 码头,城区西侧有临江大道、 和平大道、武青三干道等三条市区 主干道,东侧有中北路、中南路、 迎宾大道等干道,北边和南边分别有徐东路、武珞路与长江大桥和 长江二桥相接,形成通畅的内环。投资8亿元人民币对武昌火车站进行改造,京广线将成为京广高速客运线。

截至2018年末,武昌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93家,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含高新产品登记备案企业)55户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6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技术市场交易登记额38.3亿元。全年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创新项目73项。

截至2018年末,武昌区共有普通高中10所,在校学生15605人,专任教师1462人;初中24所,在校学生22877人,专任教师2029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在校学生5730人,专任教师251人。小学38所,在校学生55427人,专任教师3327人。幼儿园101所,在园幼儿26805人,教师2052人。

截至2018年末,武昌区社区文体活动室141个,晨、晚练地点338个,建立户外健身路径1091套,举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235次,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38名,获市以上体育竞赛前三名奖牌数96枚,社会体育人口占全区人口比例44.5%。

截至2018年末,武昌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3个,其中:医院38个,医院床位17108张,病床使用率91.9%;卫生技术人员1940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024人、注册护士9772人、药剂人员912人、检验人员552人。每千人口医生数5.6人,每千人口医院病床数13.5张。全年诊疗人次数1513万人次,入院人数57.2万人,住院病人手术人次27.7万人次。卫生总收入151.4亿元。

2018年,武昌区参加养老保险单位12803户,比上年增加了16.8%;养老保险参保72.6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6.0%,在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中,在职职工32.38万人,离退休人员15.38万人,个体流动人员24.88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55.38亿元。参加医疗保险的单位12943户,比上年增加了1838户,参加医疗保险75.4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单位12487户,比上年增长了1905户,参加失业保险34.2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7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单位12601户,比上年增加了1893户,参加工伤保险36.9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7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单位12809户,比上年增加了1866户,参加生育保险37.2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71万人。

2018年,武昌区城市居民享受低保6393人,减少1171人;发放保障金5883万元,下降5.0%。

2018年,武昌区建成微循环道路20条,长度13.3千米。全区综合性公园10个,绿化广场2个,街头游园39个,居民区绿地121个。全年植树0.9万株,栽培各种花草120万盆。园林绿化覆盖面积2382.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1%。全区绿地面积2251.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125.1万平方米,人平公共绿地面积9.0平方米。新、改、扩建绿地面积15.6万平方米。

武昌居民岁时节令习俗充分体现了本地民风社情,内容丰富多彩。

数罗汉

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借以占卜未来吉凶祸福。汉阳归元禅寺中有一罗汉堂,内有500尊神态各异、各显其业的罗汉塑像。进入罗汉堂后,自己确定一个位置为起点,一边前行,一边数罗汉,数到与自己的岁数相同的数字为止(如果50岁即数到第50尊罗汉为止),再看止数罗汉是什么形态、操何业,是贵相还是贱相,是福相还是可怜相,由此推断自己未来的祸福吉凶。昔日,百姓对此颇虔诚。解放以后,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迷信的逐步破除,到归元禅寺不是为敬香求神灵庇佑而是游览,数罗汉则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

玩龙灯

玩龙灯是元宵节活动中的重头戏。“正月十五闹元宵”,闹就闹在这龙灯上。正月十五日夜(元宵),是闹元宵的最高潮(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玩龙灯,连续三昼夜),遇上群龙聚舞,锣鼓喧天,鞭炮震地,万人空巷,通宵达旦,喧腾声传十里之外,可谓热闹之至。武昌城内声势很大的舞龙灯、闹元宵的最后一次是1985年元宵节。连续三日,下午五六点钟,城郊龙灯结队入城,造成多条公交线路堵塞,职工下班难以回家,人赞人怨,兼而有之。此后,武昌城内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则逐渐稀少了,至90年代,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天齐会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传是日乃东岳天齐大帝诞辰,民间和寺庙在这日举办庙会,称“天齐会”。尤武昌洪山宝通寺的天齐会最引人入胜。是日,绅商仕学、各业工匠、普通百姓、善男信女结伴前往。寺内香火鼎盛,山间游人如织。烧香拜佛,祈求神灵赐福;寻芳览胜,沐浴大好春光。一年一度,热闹非凡。是日又称“甘蔗节”。民谣曰:“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萨,钱多吃甘蔗,钱少吃麻花。”相传元末农民徐寿辉在鄂东蕲水(浠水)起义称帝,派邹普胜智取武昌,约定城内接应者手持甘蔗为号。邹部入城后,见手持甘蔗者或门前有甘蔗渣的人家,概不侵扰。此后,武昌民间遂流传此日吃甘蔗可得福消灾之说。1938年4月,国民党武汉警备司令部以“国难严重,空袭时闻,为策人民安全起见”,明令禁办庙会。10月,日军占领武汉。武汉人民挣扎在日军铁蹄的蹂躏下长达7年之久,甘蔗节(天齐会)从此失传了。

磨子会

即杨泗会,杨泗神一名磨子菩萨,系行业供奉的神。武昌城外共48坛,城内不参与。每坛每起必系各行名目于上:如豆芽菜行所供者曰豆芽磨子;箩夫所供者曰箩夫磨子,其他仿此。其会自五月朔起,至望日始止。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来往穿梭,前导者是伞盖牌扇与锣鼓唢呐,八人抬的若干乘神轿殿后。神轿以极重之木为之,至迎赛之时,或加铁板、或压磨石,以五百斤为率。所过处有燃鞭炮者,就其门前小驻,以手擎神舆过首,旋转不停,以鞭炮之长短为度。故抬神舆者类精壮少年,或三四班、或五六班以便更替。

杨泗是神话中的水神。长江流域的川鄂赣三省有四位水神:江西崇拜的是许逊,四川祭祀的是李冰父子;湖北一带供奉的就是杨泗,民间称之为杨泗将军。尤其是船夫、渔民和以船为家的水上住户,对他更为崇敬。从杨四演变为杨泗,不单纯是字音的讹传,显然是和水及水神有关。杨泗庙都是建在近水地方,这是和龙王庙、白鳝庙相同,与其他庙宇不同之处。今洪山区青菱乡有个村委会仍然以杨泗矶命名,是由于辖区内有个自然村名叫杨泗矶。这个自然村的得名是因为靠江岸有一矶石,旧名杨泗矶。矶头原来有座杨泗庙,矶名又是从庙名而来。由此也可见杨泗神在旧时的深入人心。

竹床阵

夏夜街头露宿武汉暑天酷热,室内气温高时达三十五六度,有“西晒”的低矮平房更是高温难当。入夜,大街小巷满布竹床,人称“竹床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通宵达旦在室外露宿。男人穿一条裤衩,大姑娘小媳妇也只著一件汗衫,一条短裤,穿行于“竹床阵”中,大家全不在意,所谓“暑天无君子”。此乃武汉市民传统习俗,直到80年代以后,此风才渐退。

武昌有众多的风景名胜,最为著名的为黄鹤楼、东湖和蛇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昌留有大量的遗迹遗址。主要有古文化遗迹遗址,如放鹰台遗址;近代工业教育遗迹遗址,如布纱丝麻四局遗址、;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遗址;辛亥革命遗迹遗址,如起义门、红楼等遗迹遗址;都府堤革命遗迹遗址,如中共“五大”会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还有宗教文化遗迹遗址,如宝通寺、长春观等。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上,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武昌最著盛名的古迹和游览地,黄鹤楼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地势险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位居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以武而昌”,筑城为守,建楼以錡望。原址位于蛇山西麓下黄鹄矶上(武昌桥头附近)。《南齐书》有许多与黄鹤楼有关的神话传说,以至后代“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中”。黄鹤楼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东湖风景名胜区因位于武昌东郊而得名,水面面积达33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景区由六个特色景区组成:听涛景区、磨山景区、珞洪景区、落雁景区、吹笛景区和白马景区。 东湖樱花园是中国最大的樱花园,5000株樱花竞吐芬芳。梅园依山傍水,是江南四大梅园之一,有301个品种,800亩园,一年一度的东湖梅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东湖风景区还培育和收集了300多个荷花品种,和梅花一样,属全国之最。东湖在梅花和荷花栽培技术上领先全国,故这里又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和“中国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
蛇山为武昌名山,绵亘于古城中部,横贯东西,名胜古迹颇多。东起大东门,与元代所建长春观紧倚于侧;西止长江,与汉阳龟山夹江对峙;山北麓直抵民主路中、西段,与胭脂山平行;山南脚紧连大成路和武珞路西段。 蛇山又名黄鹄(hú)山,绵亘蜿蜒,形势十分险恶。在长约2公里的山上,历代建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的楼阁亭台有20多处,历代名人 崔颢、 孟浩然、 李白、 王维、 陆游等10多人,均先后登临游赏,吟诗作赋,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桃桦深处暖云浮,隔树红妆倚翠楼”等名句。
放鹰台遗址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水果湖畔。遗址为一椭圆形台地,传说因李白于唐乾元三年曾在此观放鹰捕鱼而得名,面积约1万平方米。 在该遗址,市博物馆于1997年考古挖掘出了四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石器、陶器多达二百余件;近年又在梁子湖畔又发现了一千多年前的湖泗古窑址一百七十余处。可以说,从出土的每一片石器、陶器和每一件生产、生活用具的后面,都有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这些石器、陶器和生产、生活用具可看到陶器到瓷器烧制工艺的进化,引证了武汉先民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从远古走来,农耕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陶瓷古国的古老文明。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中部,是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称“江南一大福地”。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 长春观有闻名于世的“三绝”:全国仅留一块的“天文图”、带有欧式风格的建筑、乾隆御赐“甘棠”石刻。解放初全国有三块“天文图”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谕旨”二字。前二块皆毁于文革,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二是清末长春观主持侯永德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再则是位于道藏阁前的乾隆亲书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一绝。
宝通寺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洪山南麓,已有1500余年历史。据《宝通寺志》载:“黄鹤山(今蛇山)之东十里许有山,名东山(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亭,相传刘宋时期始建寺。唐贞观年间,额曰弥陀寺,面南,山门西向。”由此可见,洪山于南朝刘宋时期(420—499年)已建有寺院,即东山寺。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荆湖制置使上奏理宗皇帝颁发带金,下诏将随州大洪山寺迁此,改东山为洪山,赐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策崇宁万寿禅寺为宝通禅寺,沿袭至今。
起义门位于 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起义街,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和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 洪武年间(1368年),距今700多年历史。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 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 湖广总督府,掀开 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 中华民国成立后,为纪念 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位于离武昌江滩不远的都府堤小巷20号,主要由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夫妇卧室和陈潭秋、伍修权教学教室四个复原陈列,以及中共五大历史、陈潭秋在汉革命活动两个基本陈列组成。 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第一小学开幕。中共“五大”虽没能完成从危难中挽救革命的使命,但却是幼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领导体制上有重大的建树,开始形成中央四级领导体制:即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选举产生了中纪委的前身——中央监察委员会,强调党的各级组织都要实行集体领导。

2018年9月,武昌区当选2018年度中国百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