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区

樊城区 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 樊城 樊城区建置沿革 樊城区行政区划 樊城区地理环境 樊城区自然资源 樊城区人口民族 樊城区经济 樊城区交通 樊城区社会事业 樊城区旅游 樊城区特产


襄阳市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汉水中游,地理坐标东经111°45′—113°47′,北纬31°13′—32°35′,东面和北面与 襄州区接壤,南面以 汉江为界与 襄城区接壤,西面与 谷城县、 老河口市接壤。樊城区是湖北 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中心城区,是襄阳市的经济、交通、信息、物流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誉。樊城区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区下辖8个街道、2个镇,面积566平方公里,2016年总人口约91万,占襄阳市区人口的70%。2018年10月,樊城区入选2018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尚书·禹贡》载,天下分九州,古时樊城属 豫州之域。“樊”之地名始于 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政二十六年(公...

详情

樊城区地名网_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资料简介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介绍

襄阳市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汉水中游,地理坐标东经111°45′—113°47′,北纬31°13′—32°35′,东面和北面与 襄州区接壤,南面以 汉江为界与 襄城区接壤,西面与 谷城县、 老河口市接壤。樊城区是湖北 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中心城区,是襄阳市的经济、交通、信息、物流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誉。

樊城区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区下辖8个街道、2个镇,面积566平方公里,2016年总人口约91万,占襄阳市区人口的70%。

2018年10月,樊城区入选2018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尚书·禹贡》载,天下分九州,古时樊城属 豫州之域。“樊”之地名始于 殷商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置郡设县,樊城隶属 南阳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樊,置 襄阳郡,樊城隶属襄阳郡。南北朝、西魏时(535-557年),置 樊城县,隶属 河南郡。

北周(558-580年)废樊城县,设安养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永贞元年(805年)移临汉于古之 邓县治名邓城县,樊城为邓城县辖镇。 樊城风貌 (6张)

宋绍兴五年(1135年),撤邓城县,并入 襄阳县,樊城为襄阳县辖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立 襄阳路,治所襄阳,辖樊城。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襄阳县设4坊(东北坊、东南坊、西北坊、西南坊)2 厢(樊城厢、黑门厢)29里(牛首、蔡林、潼口等)。

清代至民国时期樊城为襄阳县辖镇。清宣统年间,襄阳县划分为8区,樊城为襄阳县第二区。民国25年(1936年),襄阳县分为6区、108联保(乡、镇),于樊城设樊东镇、樊南镇、樊西镇、樊北镇,均隶属第二区。民国30年(1941年)正式实施新县制,襄阳县分设37乡镇,樊城分设为樊东镇、樊西镇。民国31年(1942年),樊东、樊西两镇合并为樊城镇。

1949年1月10日,樊城、襄阳第二次解放后(1948年7月第一次解放),中共桐柏行署三专署将襄阳、樊城合并组建襄樊市。

1949年3月15日,桐柏区党政机构奉命撤销后,襄樊市划归汉南工委领导。

1949年5月,湖北恢复省区建制,中共汉南工委改为中共襄阳地方委员会,同时成立襄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直辖襄樊市。

1952年改襄樊市为专署辖镇。1953年4月,襄樊市恢复建置,改为省辖(县级),1979年升为省辖地级市。

1983年8月,襄阳地区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后,于1984年1月,在樊城分设樊东区、樊西区、郊区。

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襄樊市关于设置樊城区的请示之后,襄樊市委、市政府撤销原在樊城设置的樊东区、樊西区和郊区,筹建樊城区。

1996年7月12日,樊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樊城区首届政府领导人,樊城区正式成立。

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将 米庄镇划归 襄阳区管辖,将原 襄阳县的 牛首镇、 太平店镇划归樊城区管辖。

2010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 襄樊市更名为 襄阳市,于是樊城区全称也成为了襄阳市樊城区。

(图册《樊城风貌》中部分图片来源: )

樊城区下辖8个街道、2个镇,共计86个社区、70个行政村。

樊城区行政区划一览
名称 下辖社区、行政村名称
汉江街道 高庄社区 刘埂社区 汉江北路社区 菜越社区 万户社区 赵家巷社区 汉江南路社区
长虹路社区 毛纺小区社区 人民路社区 - - - -
王寨街道 施营社区 乔营社区 七里桥社区 前贾洼社区 衡庄社区 王寨社区 后贾洼社区
军工社区 建昌社区 - - - - -
中原街道 前进中路社区 茂盛社区 建新路社区 陈家营社区 雄风社区 云集路社区 董家台社区
春园东路社区 洪家沟社区 幸福社区 铁路社区 - - -
定中门街道 定中桥社区 水星台社区 劳动街社区 定中街社区 大井台社区 永安桥社区 陈老巷社区
望江街社区 - - - - - -
清河口街道 代家台社区 襄江社区 王家台社区 夏家台社区 明晶巷社区 美满社区 清河桥社区
旭东路社区 - - - - - -
屏襄门街道 红光社区 肖家台社区 回龙寺社区 机坊街社区 丹江路社区 马道口社区 鹿角门社区
星火路社区 梯子口社区 泰安路社区 - - - -
米公街道 友谊街社区 十字街社区 立业路社区 星月社区 大庆西路社区 朝晋门社区 韩庄社区
朝虹社区 解放西路社区 - - - - -
柿铺街道 柿铺社区 柿铺东社区 柿铺西社区 韩洼社区 白湾社区 杨湖社区 张桥社区
梁坡社区 王伙社区 - - - - -
牛首镇 竹条社区 牛首社区 张营社区 汤岗社区 熊营社区 大李营社区 普陀社区
张岗村 竹条村 卓营村 李马村 刘古岗村 尹胡巷村 张王岗村
兴隆村 牛首村 庞营村 花园村 中号村 茶庵村 新集村
袁营村 长寿岛村 春芳营村 黄丰村 熊集村 李洼村 李沟村
刘官冲村 堰口村 王坡村 张湖村 汪营村 上堰村 陈李湾村
枣园村 - - - - - -
太平店镇 共建街社区 老街社区 朱坡社区 陈家湖社区 郭岗社区 小樊村 沈河村
刘河村 乔岗村 芦湾村 邵楼村 王台村 龙巷村 小龙洲村
蔡岗村 严湾村 合心村 龚洲村 杨旗营村 胥营村 王堤村
上茶庵村 钱徐村 梁庄村 大冲村 张祠村 李集村 晏楼村
崔湾村 宋闸村 曾岗村 徐堤村 徐庄村 肖笆村 石河村
李家湾村 龙李村 朱坡村 张园村 徐营村 莫岗村 杜湾村
孙蔡村 王板桥村 田山村 高田村 - - -

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江中游北岸,地跨东经111°45′—113°47′,北纬31°13′—32°35′, 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市的中心城区。东与襄州区城关镇、西与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北与襄州区伙牌镇接壤,南与襄城区隔江相望,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全区面积566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长虹路23号,距 襄阳市政府约3.5公里,距湖北省政府驻地 武昌348公里。 樊城区

樊城区地质经过多次 构造运动,至中生代 燕山运动奠定了区内今日宏观地貌轮廓。樊城区全境位于襄阳市中部岗地平原,又叫鄂北岗地,俗称“三北”( 襄州、 枣阳、 老河口三县市区北部)岗地,介于 桐柏山与 武当山、 荆山山脉之间。第四纪黄褐土沉积层受地表水切割,浸溶形成波状起伏的垅岗地貌。海拔在85~140米之间,相对高差10~30米,岗坡一般在10°左右,区内植物稀少,水土易流失。

樊城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型的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适中,雨热同季,气候较温和。

日照

樊城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 日照百分率为41%~48%,年总辐射量在101~110余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的年变化呈双峰型。8月份,有一个高峰值,另一个高峰值在10月份。夏季的日照时数占年总时数的34%,6至8月日照时数都在200小时以上;冬季日照时间短,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9%~20%;春季日照时数比秋季日照时数多190左右。

气温

樊城区历年平均气温15℃~16℃。气温的年变化,以7月最高,1月最低。12月至2月一般2℃~3℃,3月至5月15℃~16℃,6月至8月27℃~28℃,9月至11月16℃~17℃。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日最久气温一般在15时~16时之间。日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因季节而异。7月最早,在5时;4至10月居中,在6时;冬季最晚在7~8时。 气温日较差全年平均一般在8~10℃左右,以6月最大,为11.6℃;9月最小,为9.5℃。

无霜期

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终霜日一般出现3月中、下旬。有霜日多年平均为50天,无霜期在228~249天之间。

降水

樊城区境内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100之间。年际变化显著,多雨年份可达1200毫米以上,少雨年份只有500毫米左右。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夏季多,冬季少,春季稍多于秋季。7、8月降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32%左右;强度大,月平均可达10.8~15.4毫米/日。降雪一般始于11月底或12月初。断雪一般在3月上、中旬。历年平均降雪日为13天,最多为28天(1956年末至1957年初),最少3天(1960年末至1961年初)。

樊城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蒙古高压势力强盛,樊城位于高压的东南部,故地面多吹偏北风。夏季,高压移至大陆东部太平洋上,故风向多为偏南风。9月至次年2月以偏北风为主,3月至8月以偏南风为主。风向、风速受地形影响,受南北向的汉水河道狭管效应所致。春季平均风速最大,一般在3米/秒以上;秋季平均风速最小,一般不超过2.5米/秒。出现8级大风的日数以春季为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全年大风日数多年平均4至5天。

灾害性天气

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洪涝、 冷害、冻害、 大风、 冰雹等。

干旱为最常出现的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危害严重的是夏旱和秋旱,夏秋连旱危害俞甚。夏秋连旱一般五年二遇。一般干旱每年都有发生,平均一年1.5~2次;大旱3年一次,中旱2年一次,严重干旱约8至10年一遇。

洪涝基本出现在4至10月,集中时段为6至7月。樊城区易发生洪涝灾害,是因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气候过渡区域,兼有南北气候特征。该地域暴雨的形成主要是夏季东南、西北辐合气流,秋季西南低涡东移,台风深入内陆影响,以及局部对流产生大暴雨,形成大洪水。洪水按其来源除本地暴雨洪水外,过境大洪水占有相当比例。

早春低温冻害一般出现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每年4至6次。春季连阴雨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每年2次左右,长连阴雨平均二年一遇。秋季连阴雨多集中在9月中旬。秋寒(日平均气温小于20℃),开始出现于9月中、下旬,9至10月冷空气活动平均每年5至6次。寒潮在11月份出现最多。冷空气发生频率一般二年五遇;寒潮发生频率为五年二遇。

大风和 冰雹为局部地带灾害性天气,常有寒潮大风和雷雨大风出现。在春季,冷空气南下一般伴有阴雨大风,有时出现“ 浮尘”(黄沙),对蚕、豌豆、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危害较大。冰雹多发生在春、夏两季,春季多为区域性冰雹,夏季多为局部性降雹,夏季降雹约占全年降雹的53%。

境内水系均为汉江水系,有大小河流13条,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0102万立方米。

樊城区因地处秦岭褶皱系,地层内含丰富的石膏、 岩盐、 钙芒硝等化工、蒸发岩类矿产。太平店镇、牛首镇境内汉水拐弯处的内环和河心沙滩中,有 河漫滩沉积型金矿。

樊城区生物资源种类南北兼有,有 种子植物120科、1000余属、3200种;动物资源120多种,其中人工饲养的动物37种,野生药用动物6种;森林资源广,林地面积13.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9.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69%。

2015年末,樊城区常住人口(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68.94万人,人口出生率9.81‰,死亡率3.84‰,人口自然增长率5.97‰。

樊城区有回族、满族、羌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畲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黎族、高山族、土族等19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100人,其中以回族居多,为1200人。米公街道友谊街社区和王寨街道七里桥社区为回族聚集社区。

2006年,樊城区生产总值24.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结构调整为16.5%、32.9%、5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蔬菜种植面积达8.5万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1家,以化纤纺织、机械电气、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现代服务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0年,樊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其中区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5亿元。

“十一五”末,樊城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2005年增加127家,达到178家,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39.7%。

2012年,樊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0亿元,增长17.5%;地方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91元。

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实现620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204.6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5亿元,增长12.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62亿元,可比增长8%;利用外资4250万美元;外贸出口9900万美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401元和17906元,分别增长9%和8.3%。

樊城区农业耕地面积20.5万亩,宜林 沙洲和 山岗9万多亩。水利资源丰富, 汉江流径约50公里,年均入境江水388亿立方米,另有水库7座(牛首镇4座,太平店镇3座),水域面积4000多亩。农业生产格局主要以粮油、蔬菜、花卉林果、养殖为主。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樊城区高标准规划并启动了“樊城万亩花卉苗木大世界”的建设,开发面积已达3500亩。“十一五”期间,樊城区城郊特色农业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新增蔬菜面积2万亩,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11个,培育引进市级以上农业 龙头企业12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兴建农资综合服务社25家,樊城农业正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纺织工业是樊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樊城是襄阳市乃至湖北省纺织产业最为密集之地。在经济指标方面:2006年底,辖区注册纺织企业已达120多家,资产总额达55亿元,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利税总额5.8亿元,完成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出口交货值达20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达5.2万人,在襄阳市10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一;在产能品牌方面:樊城区纺织产业的主导产品为纺纱、化纤、 棉布和服装,其中纺纱产量达10万吨,棉布生产能力达2.5亿米,化纤抽丝能力8万吨,服装2200万件,培育了“金环牌”粘胶长丝、“福龙牌”、“虎头牌”高支高密坯布、经纬牌化纤等一批知名产品。区内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湖北省著名商标8个;在装备方面:拥有棉纺纱锭65万枚,另有在建纱锭26万枚,各种型号布机1.7万台。床单和毛巾织机500台,服装专业设备5000多台(套),印染生产线11条,化纤专业设备3000多台(套),浆纱生产线15条,喷气、剑杆织机和化纤专业设备均为90年代生产设备,处同行业先进水平;在用工方面:全行业从业人员约5.2万人,其中高中级以上1.8万人,大专以上6310人,技术管理人员2500人。2007年3月,樊城区被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织造名城”。

机械电气产业在樊城一直作为创新力强的支柱产业。樊城电子电气企业起点高,技术含量高,企业经营理念超前,企业文化突出,市场定位精确,系列产品在湖北省、特别是东南沿海和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在产业规模方面,截至2007年,全区有机械电气工业企业102户,在襄阳市9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一(不含高新区)。

截至2007年,樊城区有纺织服装类企业18家,有纱锭8万锭,年产纱11700吨,织机1270台套,年产布2200万米,缝纫设备370台套,年产服装130万件,产品大多出口,该产业是入世后樊城区工业的优势发展产业。

樊城区金融业发展迅速,2010年中心商业区有了良好起步,建成了天丽国际、领秀中原等一批商贸项目,引进了 沃尔玛、 银泰百货、 武商、 国美电器、 苏宁电器等中外知名商贸企业和 中国国际期货、 交通银行、 中信银行、 招商银行、 华康保险等一批金融保险企业,服务业逐步由传统向现代、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截至2010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300亿元,同比增长22.7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700亿元,比年初增加163.68亿元。截至2012年,襄阳市有银行金融机构18家,6家证券公司,2家 期货公司,35家保险机构,其中98%的总部设在樊城。

樊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它西接渝陕,东连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鄂、豫、川、陕的交通枢纽,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美誉。“一条汉江、二座机场( 襄阳刘集机场、 武当山机场)、三条铁路、四条高速”是樊城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真实写照。

穿境而过的 汉江属三级航道,全年可通航500吨级驳船,市区内的港口年吞吐量在1500万吨以上,并建有汽车滚装专用码头。

襄阳刘集机场 飞行区等级为4C,能够满足 波音757以下机型全载起降的技术要求,配合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构建支干结合型航线网络。机场位于襄阳市区东北角,距离市中心18公里,辐射人口2200万,1989年12月建成通航。地理位置和净空条件良好,跑道长2400米、宽45米,停机坪2.472万平方米。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航班。

襄阳刘集机场2013年累计完成运输起降8724架次, 旅客吞吐量600073人次,货邮吞吐量2147.3吨,三大生产指标增幅分别为:41%、49.18%、109.4%。

樊城是中国铁路运输八纵八横网络中的枢纽之一,汉(武汉)丹( 丹江口)、焦( 焦作)柳(柳州)、襄(襄阳)渝(重庆)三条铁路在襄阳交汇;襄阳北铁路编组站是13个特大型编组站之一。

襄阳火车站是进出川、陕、豫、鄂的咽喉通道,也是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客货运输总量最大的车站,属客货一等甲类车站,管辖襄阳南、枣阳、随州等16个中间站。车站 候车室总面积10940平方米,分为贵宾、软席、母婴、军人、老弱残、普通候车区,最高可同时容纳13600人候车,站内共有客车 到发线7条,旅客 站台4个,每日办理通往全国各地的始发列车12对,中转列车41对,年旅客总办理量1600万人。车站 货场是办理整车、集装箱到发及全路中转的综合性货场,货场总面积137172平方米,其中集装箱货场面积1197平方米,货场有货物线6条,整车仓库4座,整车雨棚4座,笨零作业区1个,集装箱货场1个。一次堆货量达20895吨,年办理量1651000吨,主要发送货物品类有河沙、磷矿、粮食、化肥、轻纺及其他机械工业产品和部分钢材、军用品、零担、集装箱等。车站客流、货源主要吸引范围在襄阳市和 谷城、 南漳、 保康、 房县、河南省 新野、 镇平县以及部分边远地区如 老河口、 枣阳、荆门、 沙市等地。

樊城是湖北省高速公路网中心之一,襄(襄阳)十(十堰)、襄(襄阳)荆( 荆州)、孝(孝感)襄(襄阳)、樊( 襄樊)魏(河南魏集)四条高速公路及 316国道和 207国道在市区纵横交汇,并与京珠和武黄等高速公路网相连,是湖北省“1-3小时交通圈”的重要节点。

截至2009年,樊城共有区属幼儿园100所,其中民办51所,幼儿入园率达98%。辖区幼儿园中,省、市级示范幼儿园8所;区属中小学校131所,教职员工6341人,在校中小学生8万余人,适龄儿童、少年和残疾少年入学率均为100%。米公小学传统书法艺术教育、第二十四中的美术特色教育、第三十二中的科技创新教育在襄阳市、湖北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1000余人,教师118名。

截至2009年,辖区内有400多家中央、省、市级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各类高中级人才1.5万人,区属民营科技企业9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25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先后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励143项,企业独立承担和参与完成的有43项。区政府建立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22家,其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1家,科技中介组织和机构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科技工作者230名。

樊城区这块土地上曾孕育出唐代诗人 孟浩然、 张继和宋代书法家 米芾等名人,境内尚存 米公祠、 山陕会馆、 江西会馆、 陈老巷、太平店古街等10余处文化古迹。截至2009年,樊城境内建有文化馆、 文化站、文化室计10个,专业剧团2家,电影院2座,国有及私营书店10余家,出版物专门市场4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社区群众文化体育联合会组建有115支、近万人的文艺表演队伍。

1996—2009年,樊城区文化局先后累计牵头组织城乡居民健身体育活动500多次。截至2009年,境内已建成各种类型的体育场232个,竞技体育运动员增至200多名,在全国、全省重大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区体育人口增至近30万人。

截至2009年,境内拥有各类医疗机构31家,其中,区属医疗机构10家,国家、省、市驻樊医疗机构7家,企事业单位及驻军医疗机构11家,民办医疗机构3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84人,其中区属卫生技术人员516人。 人均寿命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66、42岁提高到71.3岁, 人口死亡率由1985年的6.77‰下降到4.46‰。

樊城区南与 襄阳古城隔江相望,西南濒临 诸葛亮躬耕垄亩之地 古隆中,长江第一大支流—— 汉江依城而过。樊城区拥有国家3A级景区一个,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处。域内西周邓国遗址、 米公祠、 水星台、 陈老巷等文化古迹与悠悠汉江、人民广场、 诸葛亮广场、 明珠广场、 沿江大道等现代都市观光景点相互交融,演绎着樊城独特的城市文明。道教圣地 武当山、原始林区 神农架、 长江三峡,与古隆中、古襄阳和樊城连为一体,形成一条黄金旅游观光带。同时,作为 三国文化、汉江文化、 米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樊城也是湖北重点精品旅游线——三国· 世界文化遗产线的重要站点。

樊城着力打造以汉江风光带、米芾书法文化旅游区、老樊城商贸文化旅游区、太平店牛首生态旅游区为主的“一带三区”,初步形成了“商贸旅游、文化休闲、农业观光、现代娱乐”的旅游特色。同时,旅游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1年,辖区拥有49家旅行社和众多星级宾馆,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随着湖北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推进,樊城积极实施“旅游活区”战略,启动了米芾国际文化创意园、老樊城“九街十八巷”等一批旅游项目,正成为鄂西生态旅游圈中的重要一环。

襄阳古隆中

国家4A级景区 古隆中位于 襄阳城以西15公里处,是一个以 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文物风景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景区包括 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点有诸葛亮故居、武侯祠、 古柏亭、 抱膝亭、 躬耕田、小虹。古隆中形成文物风景旅游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 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古隆中的武侯祠,系明代重建,并在嘉靖,万历及清康熙时重修,乾隆时定名为“汉诸葛丞相武侯祠”。武侯祠系四进三院的 四合院建筑,山门以高矗的仿木结构砖雕牌坊构成。祠内建筑多采用木步架与硬山砖墙组合, 屋脊多施雕饰格,祠前有石狮一对。

米公祠

襄阳 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画家、鉴赏家 米芾的祠宇,坐落在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米公祠于1956 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公祠始建无考,《襄阳县志》载:元末明初毁于兵燹,明代曾重修,并由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前 619 年)撰书《米氏世系碑》,记述米氏故里的沿革。

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米公祠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 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

邓城遗址

邓城遗址位于樊城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赵家桥、鏖战岗、余岗到团山铺一带,乃关羽水淹七军之古战场,当年关羽水淹曹操七军的“五堰二池”水源建筑工程至今保留下来,即黄龙堰、白龙堰、黑龙堰、青龙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莲花池。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关羽擂鼓台、马棚、磨刀石等,以及在古战场出土的箭镞、刀、枪、剑和铜制“扎马刺”等。邓城还是西周时期邓侯国的首都,秦时设邓城县,唐改邓城为安养县。今古城遗址清楚,遗留古迹丰富,如烽火台、玉带井、九冢、 宁国寺、城北山湾的古墓群。邓城出土各种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上府簠”、“ 邓公乘鼎”和“ 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

樊城人有句名谚:"冬至包面夏至凉面"。" 凉面"也叫"麻汁面",为樊城人夏季最喜爱的主食,因其制作简便,吃起来清凉爽口,已成为襄阳的大众化食品。据传,唐代民间即食凉面。杜甫有诗曰:"新面来近市……经齿冷于雪,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凉面的吃法,《清稗类钞》中记载:"率为白水所煮,将进面时,即有生疏数小蝶,陈于几,曰面马。意为前马之导也,而和以调料而加于面。"所谓"面马",也叫"菜马"。有麻汁、食醋、蒜泥、黄瓜丝、胡罗卜菜末、 香椿菜末、盐水等。将煮好的面条用冷水淘凉后,盛于碗中,浇上菜马拌匀即成。可根据各人的口味自浇自拌,十分方便。

襄阳黄酒色似乳汁,香气好,味微酸甜,略带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浆稀释,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继承了古老传统的制作方法。

黄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 硫胺素、 核黄素,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 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别达到78.9克和2.6克。黄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当高的热量,酒精度极低,故而一不伤肝,二不伤胃,而且又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增强骨骼,还有舒筋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还可将其作为烹调菜肴的味料或解腥剂,以及医药上的辅料和药引子。

牛油面的特点是一辣二麻三鲜,味道可口。

牛油面做法简单:水开后将面下入锅内,煮开后捞起,加香油凉拌。吃时,撮一把放入搭勺,伸进沸水中冒热,然后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即可。吃牛油面时,再喝一碗 襄阳黄酒,惬意而舒服。

相传三国时, 徐庶在 刘备推荐诸葛亮下前,辅佐刘备打败了 曹仁,夺取了樊城。当樊城县令刘泌设宴庆贺虎绩时,刘备见一气宇轩昂的英俊少年侧站一旁,经问,乃知是刘泌之甥寇封。宴间,随军厨役上菜时,因不慎将肉块遗落在地,寇封意随手拣起,转身丢入口中,事后刘备问及寇封:“见肉落地,不去灰沙,不责下人,即随口吞食,是何意也。”寇封答曰:“身为将吏,应时时垂怜百姓,粒米片肉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士座厨役,终日劳累,爱之有余,偶有过失,安忍叱斥。”寇封的宽容大度和爱民之德,引起刘备的爱慕,遂收为义子,并改名 刘封。此事传至军中上下,莫不为之感动。于是,军厨们特地烹制一种名为“ 夹沙肉”的菜肴,送给刘封品食,以表对小主人的敬意。

夹沙肉在樊城乃至襄阳市享有盛誉,该菜品以肥膘肉和绿豆沙为主料,以肉裹沙,入锅炸制而成。制作讲究选料、刀功、火候,成菜色泽金黄,沙馅饱满,外酥里嫩,肥而不腻,香甜爽口。

金刚酥的特点是金黄色泽、自然清香味、酥酥脆脆。这种传统的地方特色小吃,其久远的历史无处考证,但单说传到陶家一门的手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孔明菜在襄阳俗称"咸菜"、"襄阳大头菜",有些人直接称"芥菜"。

大头菜的学名“芥菜”,又称“蔓茎”,系根菜类,属十字花科,质地紧密,水份少,纤维多,形状为锥型,肉白色,肉质坚实,有强烈地芥辣味,不宜生吃,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大量的微量元素、糖类、蛋白质等。通过腌制后,成为独特风味的佳品。

中国四大名腌菜之一的 襄阳大头菜,据《中国风物志》记载,为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所创,民间素有 诸葛菜、孔明菜之美称。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铁、锌、钙、磷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入口脆嫩味美,生津开胃,酱香浓郁,并具有下气消食、利尿除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屡获省、部及中国名优产品称号,被国务院副总理 邹家华赞为"中国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