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

应城 应城市 应城历史沿革 应城行政区划 应城地理环境 应城自然资源 应城人口民族 应城经济概况 应城社会事业 应城交通 应城地方文化 应城名优特产 应城风景名胜 应城著名人物 应城城市荣誉


应城, 湖北省直辖市、 孝感市代管县级,为 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西南,东临漳、涢水与 云梦县为界,东北与 安陆市毗连,西与 天门市、 京山市接壤,南与 汉川市为邻,介于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之间。应城为古 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隋时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应阳为应城。1944年8月,应城县分为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复合并为应城县。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应城撤县设市。应城市版图总面积1103.38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下辖5个街道、10个镇,户籍总人口65.02万人 。2017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10亿元,比2016年增长7.65%。...

详情

应城市地名网_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资料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介绍

应城, 湖北省直辖市、 孝感市代管县级,为 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西南,东临漳、涢水与 云梦县为界,东北与 安陆市毗连,西与 天门市、 京山市接壤,南与 汉川市为邻,介于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之间。

应城为古 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隋时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应阳为应城。1944年8月,应城县分为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复合并为应城县。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应城撤县设市。

应城市版图总面积1103.38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下辖5个街道、10个镇,户籍总人口65.02万人 。2017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10亿元,比2016年增长7.65%。

应城地处鄂中丘陵与 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以低岗为主,兼有平原,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雨热高峰同季出现,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

应城曾获“ 国家园林城市” 、“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市”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佳休闲养生旅游城市” 、“ 中国温泉之乡”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县市,等荣誉称号。

应城为古 蒲骚之地。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属郢州安陆郡。

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领应城、云梦两县。 应城市风光 (14张)

隋时废城阳郡,改应城为应阳。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应阳为应城,属安州,隶淮南道。

宋时属荆湖北路德安府。

元时先属湖广行省德安府,后隶河南行省黄州路。

明时属湖广布政司德安府。

清时应城仍属德安府,隶湖北布政司汉黄德道。

中华民国初年,隶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次第属第三、第五、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析应城县境置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合并,仍为应城县。

1949年4月,应城全县解放,属鄂中专区。

1959年由 武汉市领辖。

1961年属孝感专区(后为孝感地区)。

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城县,建立应城市(县级市)。

1993年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应城属孝感市代管。

截至2015年末,应城市下辖 城中街道、 城北街道、 四里棚街道、 东马坊街道、 长江埠街道5个街道, 田店镇、 杨河镇、 三合镇、 郎君镇、 黄滩镇、 天鹅镇、 义和镇、 陈河镇、 杨岭镇、 汤池镇等10个镇, 市政府驻城中街道广场大道特8号。

应城市位于 湖北省中部偏东、 孝感市西南。东临漳、涢水与 云梦县为界,东北与 安陆市毗连,西与 天门市、 京山县接壤,南与 汉川市为邻。中心城区东南距 武汉市公路91公里,东距 孝感市公路50公里。全市版图总面积1103.38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之间。 应城

应城市地处鄂中丘陵与 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岗为主,兼有平原,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低岗地区,约占版图总面积的66.4%。境内低岗系 大洪山余脉,其坡度一般小于10度,起伏平缓;海拔高程在41-80米之间,最高点为何家脑山主峰白沙山,海拔高程111.6米。境域中部的大富水两岸和东部漳河、涢水西岸为平原地区,主要为岗间冲积平原阶地,约占版图总面积的19.6%;地势平坦,依势向东南伸展。海拔高程一般在25-40米之间。市境南部滨湖地带,多属湖沼洼地,约占版图总面积的14%;地势较低,海拔高程均在25米以下;最低处在东汊湖的郎君镇蔡咀村,仅20.4米。

应城市为中纬度湿润区,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雨热高峰同季出现。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光、热、水的地域差异甚微。年平均气温16.00C;1月平均气温3.10C,极端最低气温-15.50C;7月平均气温28.90C,极端最高气温38.80C。日照年平均1872.9小时,日照百分率43%;无霜期年平均245.1天,年降雨量1128.6毫米;雨日116.1天。日最大降雨量260.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400.6毫米。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6.5—17.10C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6.4—36.7℃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在-4.6—7.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33毫米。

应城市境内主要有 涢水、 漳河、 大富水和 汉北河4条河流,均系过境河流。其中涢水为直入长江的独立水系,漳河为其支流;大富水属汉水流域的汉北河水系,境内长度114.7公里,控制来水面积384平方公里,过境客水量31.12亿立方米。承雨面积498.75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境域有 东西汊湖、 龙赛湖、老鹳湖等湖泊,面积约6.45万亩。

截至2016年,应城市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80座,总库容13752.5万立方米,承雨面积498.76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正常年景年降水量为11.9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3.83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分孔隙潜水及承压水、裂隙承压水2种,面积约809.7平方公里。天然净储水量每年2.065亿立方米,年补给量(可开采量)约600万立方米。汤池温泉,属断层裂隙交汇带之承压地下热水,地热异常区约0.5平方公里。日计采储量为1.03万吨。径流量约300万立方米。最高水温69.3℃。

截至2016年,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64.3万亩。其中,耕地57.81万亩。耕地中水田45.0万亩,旱地12.81万亩;园地0.23万亩;林地5.8万亩,城镇农村居民及工矿用地15.58万;交通用地15.9万亩;水域面积54.54万亩,未利用土地(田坎等)8.94万亩;其它用地19.81万亩。

截至2016年,应城市境内探明的主要矿种有 石膏、 岩盐、 芒硝、 锶、石英、 高岭土等,以石膏、岩盐的储量最为丰富。石膏储量5.1亿吨,其中二水硫酸钙含量大于95%的一级品纤维石膏,约占总储量的82.24%,占全国优质纤维石膏储量的82%以上。岩盐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储量280亿吨,其氯化纳含量一般为63.4%—88.5%,最高达95%。

截至2016年,应城市境内野兽有 黄鼬、 野兔、 水獭、 刺猬、 狗獾等;野禽有 雁、 燕、 凫(野鸭)、 雉(野鸡)、 斑鸠、 鸲鹆(八哥)等20余种。树木约100种,分用材林与经济林两类。用材林树种有 马尾松、 杉、 枫杨、 旱柳、 意杨、 池杉、 水杉、 白杨、 法桐、 湿地松等;经济林树种有 梨树、 油橄榄、 柑桔、 苹果、 桃树等。花卉有6类、140多个品种;药用植物主要有 桅子、 菊花、 射干、 桔梗、 芡实、 半夏、 女贞子、 首乌、 金银花等60余种。其它植物有 藜蒿、 荠菜(地米菜)、 马齿苋等等。鱼类共有47种,其中鲤科29种,占61.7%。主要有 鲤、 鲫、 鲢、 鳙、青、草、 鳊、 鲇、 鲂、 鳜、 乌鳢(黑鱼)等经济鱼类。以及 白鳝、 黄鳝、 鳖、 龟、 虾、 蟹、 田螺、 蚌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另有水生植物如 莲藕、 菱角、 荸荠、 芡实、 茭白、 芦苇、 水浮莲等。

201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5.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089人,死亡人口3288人,出生率为8.7‰,死亡率为4.7‰,人口自然增长率3.0‰。

截至2011年末,应城市境内主体民族为 汉族,另有 土家族、 回族、 苗族、 侗族、 壮族、 维吾尔族、 满族、 蒙古族、 土族、 朝鲜族、 藏族、 纳西族、 瑶族、 达斡尔族、 水族、 锡伯族、 仡佬族等17个少数民族。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3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9.77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7.63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0:56.0:27.0调整为15.3:56.9:27.8。初步测算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达到6.86%。

2018年末,耕地面积97.44万亩(标准亩)。全年粮 农业生产 (5张) 食产量36.27万吨,增长0.36%;棉花产量0.09万吨,下降18.18%;油料产量2.34万吨,下降21.21%;蔬菜产量61.93 万吨,增长1.51%;水果产量1.38万吨,增长8.66%。茶叶产量375吨。

牲猪存栏19.88万头,增长3.97%,牲猪出栏37.9万头,下降1.28%;家禽出笼1197万只,增长3.46%。

淡水养殖面积11.01万亩,水产品产量6.77万吨。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98吨,同比增长6.5%。农用化肥(按折纯量计算)使用量2.72万吨,同比减少6.2%,农药使用量300吨,同比减少25%,农用柴油使用量9520吨,同比增长11.9%。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5家,规模以上工业 工业企业 (3张) 企业实现增加值159.21亿元,同比增长9.6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8.35亿元,同比增长18.14%,其中驻应中省属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5.71亿元,下降2.37%;市直工业实现总产值46.92亿元,增长2.02%;办事处和镇办工业实现总产值504.64亿元,增长21.17%;开发区工业实现总产值31.08亿元,增长19.0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额过百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4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8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481.00%。

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上年增长61.1%,工业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3.2%。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87.8%;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3.2%;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减少15.1%。基础设施投资减少1.1%;民间投资增长17.4%。

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37亿元,增长11.9%。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29.52亿元,增长12.2%;零售业完成120.85亿元,增长11.8%;住宿业完成3.80亿元,增长11.2%;餐饮业完成16.21亿元,增长12.1%。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销售额153.12亿元,增长11.9%;乡村实现销售额17.25亿元,增长11.2%。其中限上销售额30.66亿元,增长24.8%。

2018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3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5亿元,增长15.2%。海外旅游人数1.17万人次,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672万美元,增长2.0%。

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847.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8%。其中,外贸出口6038.2万美元,增长7.0%;进口809.0万美元,下降49.9%。全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 6085万美元,增长8.5%。

2018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54393万人公里,比上年减少22.5%;货运周转量39818万吨公里,比上年减少1.0%。等级公路达2107公里,比上年增长2.4%。全年共实施15项交通建设工程,总投资5.4亿元,其中已完成工程5项。

2018年,全市邮政业务营业收入完成9126万元,增长9.4%。全市通信服务收入25353万元,增长2.4%,其中手机用户38.31万户,增长5.2%,宽带用户89623户,增长19.1%,固话用户37031户,下降17.1%。

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总计275462.69万千瓦时,其中产业用电量246678.72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8783.97万千瓦时。全年累计完成售电量67604.8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8.34%;售电均价625.29元/千千瓦时,同比减少14.27元/千千瓦时;综合线损率6.2%,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全市变电站22个,其中220千伏变电站3个,110千伏变电站7个。

2018年,全市共1个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复查评估,进入全省图书馆30强。公共藏书11万册,电子图书8万册,全年接待读者20万人次,外借图书18万册。全年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5次,剧团全年演出264场,观众12万人次。全年全市运动健儿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冠军7项,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获得金牌8枚、银牌1枚、铜牌1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9442万元,荣获湖北省体彩强县市标兵荣誉称号。

2018年,全市共1个广播电台,全年在中央电视台用稿12条,湖北电视台用稿119条,孝感电视台用稿473条,湖北广播电台用稿90条,孝感广播电台用稿297条,地级以上获奖新闻16条。广场公益电影放映场次348场,观影人数达10余万人。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65%,城区有线电视用户52955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4855户。全年电影放映场次5000场,商业电影总收入超1000万元。

2018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1.90亿元,同比增长25.6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45亿元,同比增长20.9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全年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成交额3.7亿元,比上年净增1.7亿元。专利申请365项,其中发明专利230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个。

2014年,应城市共有中小学校70所,其中完全小学40所,初中13所,一贯制学校7所,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1所,其它学校2所(进修学校、特殊学校),教学点3所,共有在校学生48272名,在职教师约4592名。

2015年,应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到校率分别为100%、99.2%和99.7%;幼儿园入园率95%;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和0.9%。全年共投入农村学校支持资金7637万元,惠及学校67所,其中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2112万元,建公办幼儿园保教大楼9栋,建筑面积15017平方米;建设教师公共租赁房178套,投入资金1068万元;投入资金793万元,改善3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学生运动设施、教师办公和学生学习条件。

2018年,教职工人数4629人。共有幼儿园40所,在园儿童1.16万人;普通小学44所,教职工1962人,招生4314人,在校学生2.46万人,毕业生3704人;普通初中20所,教职工1788人,招生3566人,在校学生1.11万人,毕业生3454人;普通高中5所,教职工708人,招生2052人,在校学生6687人,毕业生2304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22人,在校学生1019人,毕业生300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100%,完成率9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4%。高考(不含艺体)上线283人,600分以上超过60人,3名文科学生进入孝感前10名。

截至2018年,全市供水总量1938万吨,生活用水总量850万吨;污水处理量1262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93.8%;处理垃圾7.99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年维护道路面积35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715.77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14.1公顷。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7家,乡镇卫生院15个,中心卫生院3个。专业公共医疗机构7个,个体门诊6个。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096张,病床周转次数39.1次,其中医院床位数2857张。卫生技术人员数369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06人,注册护士1559人,卫生防疫人员29人。

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72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17人,组织大学生实习实训2254人,新增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人数5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3%的低水平。社保“五险”参保105.7万人次,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113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76989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为567131人、44800人、35708人、31230人。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57.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上线运行217家,参保人数16968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数完成率在95%以上。

2018年,全市城乡低保16228人,其中城市低保2172人,农村低保14574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60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980元/年,全年共发放救助金额4288万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标准提高至8880元/年,特困供养对象2920人,全年发放金额约3589万元。全年共发放残疾人补助金融1057万元。接收秋冬季退役士兵319人,发放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387万元。农村和城镇义务兵优待金调整至17621元/年和15596元/年。

应城地处 武汉、 襄阳、 荆州、 宜昌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便利。 汉宜公路、 武荆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烟应公路连接南北,汉渝铁路、 长荆铁路穿境而过,汉北河、大富水河、漳河和郧水等河流纵横环绕。应城中心城区距武汉53公里,距107国道40公里、316国道20公里,经沪蓉高速公路(武荆段)30分钟可到武汉市,40分钟可到武汉天河机场;经汉宜铁路(长荆段)70分钟可达武汉高铁站。

生活民俗

1、饮食习俗

应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应城特有风味的饮食习俗,主要是:主食风味、特色菜肴、风味小吃、时令饮食和待客食俗等。应城市居民向来以米饭为主食,面食为辅,杂粮较少。

2、居住习俗

应城乡村民众大都聚族而居。屋宅坐所指,大都因所在地风水而定。全国重点文物门板湾、四龙河等民居遗址的发现,记录了应城人的居家智慧和建筑文化。应城地方居住习俗主要是:房屋构制习俗,择址习俗,修建习俗,入住习俗和村落习俗等。

3、出行习俗

应城河湖交织,人们出行多为选择水路,肩挑车轿为辅,所以河运历史较为悠长。传统采矿业兴起后,人力车、畜力车乃至东洋车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水路码头还是陆路,都由各地民众和商户用慈善义举修建和维护。应城地方出行习俗主要有造船习俗,行船习俗和肩挑车轿习俗等。

●口头民俗

1、民谣

应城民谣丰富。传唱400多年的膏垌号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遗产。乡土作家南飞先生整理出版有《应城民谣一百首》专著。

2、传说

应城民间传说是应城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俗传说,物产传说等口头流传故事较多。其中,《汤池的传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遗产。

3、方言

应城方言属于湖北境内的 江淮官话,方言区内部差异小,与 京山、 天门、 汉川、 云梦、 安陆交界的地区,语音上带有临近地区方言的部分特点,语法上基本没有受影响。境内南部湖区、西北岗地、东北平原语系差异较大,方言流传甚广。

●娱乐民俗

1、民间工艺

应城最有特色的是石膏雕刻,起源于清代,尤其是石膏忱头不仅具有品赏价值,还有疗疾的特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待批项目。蒲城艺人创制的金漆木梅花艺术品,早在民国初年就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三等奖。

2、民间文艺

应城民间文艺活动民俗文化渊远流长,反映了地方民众喜好热闹享乐生活的秉性和习俗。主要有湖区的舞狮子和划彩船,平原地区玩龙灯和平台故事游街,高岗地区的踩高跷和表演蚌壳精等。

3、民间娱乐

应城民间娱乐内容丰富,主要有成人娱乐习俗和儿童游戏习俗,形成各地独特的风情。如练武术、玩纸牌、掷骰子、放风筝、打灯笼、跳草绳、骑马马、滚铁环、打弹弓、跳房子、踢毽子等。

蒲骚故城遗址

蒲骚故城遗址一名蒲骚垒,又名蒲骚台。即《 左传》“郧人军于蒲骚”之地。据《 光绪应城志》记载:在县西北三十里崎山团古城畈,居民常于耕作时,抬得败瓦零砖、残戈断戟、古色斑驳。文物普查时,在田店古崎山团发现寨子湾和赵家湾两处春秋时期的遗址,面积约6.8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鬲足、鬲口沿、豆柄等残陶器多件,红、灰陶各半、积物面积为2万平方米。又从田店镇沿大富水西下三里许找到古蒲骚城池——沈家湖遗址。

门板湾遗址

门板湾遗址位于应城市区西南2.5公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遗址规模约110万平方米。在遗址的中部,有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址一座,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对城址西垣的发展过程中,清理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房屋建筑,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内分四室,外有走廊,门窗结构、火塘保存较好,墙壁最高处2.2米,周围有围墙构成大型院落,均由土坯夯筑砌成。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门板湾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家湖遗址

陶家湖遗址位于应城市区西约18公里的四龙河中游,遗址总面积67万平方米。整个城址为土筑城垣,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南部有大面积台地,在该地面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亦即原发现的“四龙河遗址”所在地。湖北省考古专家对陶家湖古城遗址的调查,认定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关于陶家湖古城遗址,《光绪应城市县志》有记载:“古城在县西南汤池团,陶家湖城址尚存,故老犹能指其处,但城名无考,不知何代置。”

汤池传说

汤池传说是应城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公元432年,南北朝文学家盛弘之撰著《荆州记》“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公元730年,唐朝诗人李白作《安州应城玉女汤作》“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1982年,中国民艺家协会湖北分会在汤池举办全省文化干部民间文学培训班,整理了民间传说《汤池故事》,不仅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并刊载于《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山川佳话》、《湖北地名趣谈》等专辑。
  

应城膏雕

应城膏雕是应城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追溯膏雕技艺的历史与传承,有约两百年的历史。石膏雕刻从原材料选料到雕制、打磨、抛光直至上蜡,所有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膏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生活实用类,比如:笔架、笔筒、烟灰缸、茶叶罐等;二是工艺装饰类,比如:屏风、壁画、形态各异的家居摆设等;三是医疗保健类,以膏枕和座垫为代表。1993年,应城膏雕作品“硕果累累”、“蟠桃献寿”、“八骏图”,赴北京参加“中国第三届花卉盆景博览会”,获得“展出特别奖”。

伍家山传说

伍家山传说属于应城地方传说。应城伍家山,群山起伏,当地流传很多民间传说故事。比如:《白龙寺的来历》、《白龙井的传说》、《“一夜黄”的传说》、《李巧思抢金谷》、《瓠子开启宝库》、《神兔巧送灵药》、《风水宝地之争》、《北野太郎之死》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中收录了《白龙井的传说》和《“一夜黄”的传说》。
  

义马河传说

义马河传说是流传在应城黄滩一带、与黄滩酱油有关的传说。大富水在黄滩一线的河段被叫做义马河。黄滩人用义马河的水结晶而成黄滩酱油“冰油”,关于黄滩酱油的种种传说故事也伴随着义马河一直流传。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中收录了义马河传说。

膏矿号子

膏矿号子是应城优秀的民间音乐,是应城膏矿工人在繁重的采膏运膏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膏矿号子根据石膏开采工序的不同,分为正眼号子、水眼号子、锤工号子、拖工号子、抬工号子,它们的节奏与劳动紧密联系,曲调与劳动和谐一致,从而调节了人们的呼吸,统一了劳动动作,减轻了劳动疲劳。
  

绣荷包

应城杨河一带,每逢春节,有踩跷喜庆春节的风俗。高跷队伍可大、可小,在场地表演时,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唱词借一年十二月唱出荷包的绣制工序。2012年春节,老曲新编,用女声小组唱的形式,将《绣荷包》搬上应城“春晚”舞台。《绣荷包》已被《中国民歌集成》收进了“灯歌”类。
  

打硪歌

打硪歌是应城的一种劳动号子。分三种:一、慢“四硪号子”4分之4节奏,一个乐句四小节,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四次,称“四硪号子”;二、慢“六硪号子”。4分之4节奏,每一个乐句五小节,一段唱词十小节,每乐句石硪砸地六次,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十二次,称“六硪号子”;三、快“八硪号子”。4分之4节奏,一个乐句四小节,一段唱词八小节。每个乐句二、四、六、八拍石硪砸地一次,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八次。称“快八硪号子”。

杨德清,上将,应城市郎君镇人,1963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喻林祥,上将,湖北应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高级将领,武警上将警衔。

蒋作宾,上将,同盟会成员。曾任民国临时政府陆军次长、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安徽省主席等职,1928年秋出任驻德、奥两国公使大使。

张孝忠,中将,应城市义和镇人,1946年4月生。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程明群,少将,1931年7月出生,应城市黄滩镇人。1945年考入应城县初级中学,1947年毕业后考入湖北省立应城中学。

汪德源,少将,1939年10月生于应城潘集汪家村,1998年4月调任总装备部20基地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陈进平,少将,应城人,1974年入伍,历任中队长、大队长、支队长、总队参谋长、副总队长、少将警衔等职,2008年5月任武警河南总队总队长。

刘仁静,早年与恽代英等组织“互助社”,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李青,1972年生,应城人,跳水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湖北省劳动模范。1982年从应城业余体校体操班入选湖北跳水队,曾两次进入国家集训队。

彭丽萍,1971年生,应城人,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湖北省劳动模范,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

(著名人物仅列部分,参考来源: )

2017年9月,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13-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授予“长安杯”。

2018年12月,应城市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县市。

2019年0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湘鄂西片区分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