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沟村

泥沟村 泥沟村村情概况 泥沟村人口蕃衍 泥沟村历史源流 泥沟村地名 泥沟村侨乡 泥沟村水陆交通 泥沟村教育建设 泥沟村革命历史 泥沟村八景 泥沟村普宁英歌 泥沟村灯谜 泥沟村文化积淀 泥沟村杰出人物


泥沟村位于 广东省 普宁市省道1930线燎原路段西侧,是燎原镇政府所在地,该村旅居海外华侨近8万人,是普宁市重点 侨乡。泥沟村交通便利,普惠高速公路在该村设有出入口,省道1930线贯穿南北,一部分收入较高村民靠经商办服装加工厂, 收入较低村民主要靠 农业、农副产业,部分年轻村民在珠三角一带经商打工。村集体经济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年收入40多万元。泥沟村自然资源丰富,有白坑湖水系及名贵鱼类“敕瓦丝”鱼;桃园荔枝,甘甜无渣;石母甘泉,经普宁市防疫站化验为标准甘泉;还有夕阳虎山、仙罗鼓山等著名风景区。泥沟又称弥高,位于广东省 普宁市腹地 燎原街道、距市区流沙约5.4公里,为燎原镇政府驻地,与果陇、光南、乌石、夏地、大员、白坑等乡毗邻。乡中有由北偏西、向南偏东走势的崎头山、虎地山、凤髻山、鹅地山,山连岭接,横卧于后岭溪与练江之滨, 白坑湖之畔。乡中居...

详情

泥沟村地名网_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资料简介
  泥沟村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燎原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452810062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45281。泥沟村与燎原、果陇村、光南村、乌石村、夏地村、大员村、四岭头村、渔新村、渔老村、埔上寮村相邻。 还有17个地名与泥沟村同名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介绍

泥沟村位于 广东省 普宁市省道1930线燎原路段西侧,是燎原镇政府所在地,该村旅居海外华侨近8万人,是普宁市重点 侨乡。泥沟村交通便利,普惠高速公路在该村设有出入口,省道1930线贯穿南北,一部分收入较高村民靠经商办服装加工厂, 收入较低村民主要靠 农业、农副产业,部分年轻村民在珠三角一带经商打工。村集体经济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年收入40多万元。泥沟村自然资源丰富,有白坑湖水系及名贵鱼类“敕瓦丝”鱼;桃园荔枝,甘甜无渣;石母甘泉,经普宁市防疫站化验为标准甘泉;还有夕阳虎山、仙罗鼓山等著名风景区。

泥沟又称弥高,位于广东省 普宁市腹地 燎原街道、距市区流沙约5.4公里,为燎原镇政府驻地,与果陇、光南、乌石、夏地、大员、白坑等乡毗邻。

乡中有由北偏西、向南偏东走势的崎头山、虎地山、凤髻山、鹅地山,山连岭接,横卧于后岭溪与练江之滨, 白坑湖之畔。乡中居民住屋,依山临水,各依地势朝向,有“倒地梅”(节节开花)之美称。乡旁四周有土地肥沃平原,主产 粮食。1956年普宁兴修水利,引榕江水入后岭溪,蜿蜒流注乡中各地,再汇集牛水路沟与下栅沟入白坑湖。

乡北以白坑湖为中心,西南有凤髻山、崎头山,越西北有大林山,转东北有小石山,组成一个巨大山字形,山环而气聚。其间有无数细 流,宛如苍龙聚首于湖心,水涌而浪复。山环口,承东南之紫气;水凝重,作练江之源头。泥沟选址。意涵深远,英才辈出,与得天独厚之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

泥沟属南亚热带温湿性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空气温和湿润,夏热时间较长,冬寒时间稍短,终年无雪少霜,宜农作物生长。

泥沟乡地处广东省 练江上游,东北有白坑湖斜卧、西南有后岭溪绕流,其间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耕地面积6000多亩,农业得天独厚,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与较多的自然 灾害,农业长期停滞不前,许多农民求温饱而不可得。然而泥沟人勤奋、 聪明、守信,深明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之理, 深谙工商之道,海内外泥沟人努力工作,成功的工商巨子也不乏其人。

泥沟历史,源远流长,七百春秋,繁殖蕃衍,人口众多。为求生存谋发展,元代至元年间,张氏翠峰公长子凤梧公后裔,迁居于陆丰县多乡定居。

民国期间,陈氏子孙,迁至邻村上坛,现有人口300多人。

建国前,乡民多数务农,有不少人前往汕头、广州、汉口、上海等地做工经商。建国后,接受招工、调干,部队转业,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居住外地的人数众多,尤其是祖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商机活跃,村民更是大量外出从工从商,分布全国各地。

自清朝中叶,不少村民为谋生计,飘洋过海,于泰国、印尼、马来亚和港澳台等地,艰苦创业,落地生根,繁衍子孙。故此,泥沟乡旅居外地人数,倍多于本乡现有人口数,是普宁市著名重点侨乡。

泥沟乡置寨至今约七百余载,约于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张氏翠峰公偕妹翠娥从福建 漳州府大菜园迁来泥沟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该乡多姓集居,有张、许、陈、郑、孙、周、李等,人口众多,据2000年时候统计约1.8万多人,其中张氏人口最多,约12000多人,许氏人口次之,但该乡民风淳朴,社会风尚文明,礼尚往来,和睦相处。泥沟乡曾多次被市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

2009年泥沟入选第二批“ 广东省古村落”,且为广东省内唯一活着的古村落。

2012年11月入选 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张氏祖先,可直溯至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 张挥公乃黄帝三妃彤鱼之子。因挥公观弧星,发明弓箭,帝乃赐姓张。最初,发源在山西太原一带。汉朝时,张姓逐渐流入河南清河县一带。至明代,张氏已遍布全国各地,且成为当地望族。岭东张氏是由北方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广东省。目前,张氏族居世界各国者甚众。据载,在全国百家姓中,张氏乃较大姓氏,已逾一亿之多。

张氏裔孙为表达对祖先的纪念,每于住宅门额后匾上写着“清河世泽”或“金鉴流芳”、“曲江旧家”等字样。其典故是: 张良公字子房,谥文成,为韩国大夫。四代韩国拜相,建庙清河。后佐汉高祖收秦破楚以定天下。官拜丞相,赠太子太傅,封留侯。因称“清河世泽”。

张九龄公,字子寿,唐中宗景隆元年擢进士。开元中徵拜同平章事中书令。玄宗生日,百僚多献宝,惟公进《千秋金鉴录》,具陈前古废兴之道,帝赏异之。公文学冠一时,谔谔有大臣节。天下皆称“曲江公”,而不道其名,卒谥文献。著有《曲江集》行于世,后德宗建中元年,加封司徒,谕祭诏令建祠设像,墓在韶州府曲江县城廿里洪义里武临源。因称“曲江旧家”或“金鉴流芳”。

泥沟张氏先祖原居于福建漳州府大菜园,元朝 至元22年(1286年),因避战乱,偕妹及六位兄弟迁来潮州府,曰之:七峰下潮、闽漳分潮,又七星伴月。

尔后,七位先祖分别在 潮阳、普宁湖东、小洋尾、秀陇、南溪镇、丰顺埔仔寨、揭西 河婆、澄海及泥沟开基创祖。另祖姑嫁与 钱坑寨林姓。

始祖翠峰公来泥沟时年25岁,自家学有一砖瓦手艺,便在石母山下置一瓦窑,以此为业。

翠峰公有三子。明 嘉靖庚辰年(1520)建张氏宗祠(翠峰公祠)。因风水关系,大房迁走南下,在 陆丰等乡另创基业,今成当地一大族。而二房三房便世代在泥沟繁衍生息,后裔遍覆世界各地。

相传至十三世祖时,有七峰龙眼城维峰公裔孙,举人张中阳在泥沟任教,此先人博学多才,因感泥沟张氏子孙尚未有排辈序,故始从第四世祖排起,有二十八辈序:

继子乙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

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延。

(按时推测,此辈序于清中叶早期已启用,与张中阳年龄相背,存疑;或为明末进士张士良所撰。)

另最新考证:因原先资料记载翠峰公来泥沟开基是为简短,仅得数字,时间上:明永乐元年、癸未,与其他七峰来潮开基,以及钱坑林氏资料大有出入,故为落实翠峰公来泥沟开基具体时间,泥沟张氏组织人员走访钱坑,溪南等地,找来资料,得出一个有依据合理的结论:根据《钱坑乡林氏族谱》、《 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南山墓园》资料所载:南山公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寿终于元顺至正三年(1343),妻普邑泥沟张氏。又,祖姑翠娥十八岁嫁与南山公并与南山公 同龄,翠峰公比祖姑夫妇长七岁,故此推断出翠峰公应该是在二十五岁,元朝至元22年即1286年来到泥沟开基。

七峰下潮创居各地:

张德峰,创 潮阳院后,分衍普宁下尾张、南溪、北溪、新溪、南径青洋、横山头、大坝杜香寮、麒麟高明、洪阳百里桥、揭西金华上棚、新寨仔(金城楼)、古堂、后溪等十三乡;

张翠峰,创普宁泥沟乡( 泥沟村),分衍陆丰湖东大林头、甲子天星湖、桥冲溪碧张厝村、陂洋古寨、金厢下埔、碣石可塘仔、揭西河婆、池尾东山等乡;

张铁峰,创普宁小洋尾(今名小扬美),分衍 湖东、秀陇等乡;

张锦峰,创普宁流沙秀陇、浮江寮、大南山后山池、下架山葵岭、南婆城、陂乌、石盘、潮阳五石坛、惠来、揭阳白银渡头、河婆等乡;

张维峰,具体不详,分创有潮阳关埠石井;

张立峰,创居惠来隆江蛟边;

张远峰,资料不详;

张近峰,创居篓陂;

张裕(玉)峰,创居 揭西埔仔寨、海陆丰地区;

张乐峰,创居揭西 河婆;

张继(枝)峰 ,创居龙眼城,即今隆城;

张锡峰,创居惠来;

张朝峰,创居谷饶。

张翠娥,祖姑,嫁揭西 钱坑 林姓。

在普宁及周边县市民间有传,俗称远峰、近峰、立峰、德峰、铁峰、翠峰、锦峰,即“远近立德铁翠锦”为“七峰下潮”,与另外“乐峰、继(枝)峰、维峰、朝峰、锡峰、裕(玉)峰”等漳浦六峰,又合称“十三峰”,皆因资料缺乏,诸“峰”字祖为何种关系,还待考证。

许氏子孙乃炎帝后裔,居于姜水之滨,因而以姜为姓。及后姜氏子孙分许、齐、申、吕四国。伯夷之后裔文叔字姜信者,为周武王封于许国(河南许昌),战国初(公元前403年)为楚国所灭,许国灭后,子孙分散,均以国为氏。唐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分许氏为六系,高阳许氏,安陆(湖北应山)许氏,汝南许氏(始自尚书许商,移汝南平舆,今光州固始也),太原许氏、晋陵许氏(江苏武进)、中山许氏(河北定县)。各地许氏宗亲,不问其祖为谁,皆宗高阳(高阳世泽),奉文叔公为宗。闽粤许氏则始自汝南。汉许商,字建夏,其61世孙许陶(唐)与子天正,于公元669年随玉铃将军陈政出镇泉州(福建)。遂开基漳南。天正公11世孙烈、字俊整(宋),苦于兵革,移居潮洲,是为开潮始祖。后也因兵革频兴,俊整公15世孙善庆(元)移居潮阳溪头。

明代永乐二十年(1422年)裔孙顺德与母王氏流至普邑泥沟乡定居,是为泥沟许氏始祖,传至今学字辈已24世,(若从文叔公算起,学字辈为114世)。现仍居乡者约3500余人,若包括国内外裔孙,约万人之众。

辈序(自第九世排起)

光前昆与仲 绍伯振家声

佩锦斯为美 学经得大成

盛朝隆翊赞 文运耀升平

举世全雍睦 保和信永贞

族 号

腾蛟并起凤 克邦广显扬

居心惟守正 明训在循良

敦本昭仁冶 笃亲表德行

芝庭施友爱 集福益绵长

据史料记载,陈氏系舜帝之后,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潮汕陈氏来自福建漳浦。

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居住揭西县棉湖西山村陈氏赞素公携眷到普邑泥沟乡安居落户,其时,租地耕种,清贫度日。传至天纵公,耕种之余兼经营生意,由于勤俭持家,生财有道,家资逐年丰裕,生五子皆有所作为。父子六人,也商也农,奋发图强,遂成为村中巨富,父子六人俱皆捐监,故世有:“陈氏五子六监生”之称谓。

清末至民国期间,部份子孙为求生存谋发展,离乡别井,远渡东南亚各地,目前在该地区人口不下二千人。还有部份子孙搬迁至邻村上坛,以种地及操作木匠为生,至今也有300多人。在泥沟乡的陈氏子孙仅有600多人。

泥沟陈氏原辈序:

逸肇子臣,文朝以大,学可欲光,天历永万,际斯昌明,芳名世宗,亨嘉元振,蕃衍荣封。

泥沟陈氏始祖赞素公为可字辈

普宁县陈氏新辈序(建国前夕统一编排):

宏广永继仁礼诗,钦尊伦纪正典仪, 毓秀腾芳萃蔚起,用昭厚实信维祺。

丕创鸿图恢前列,平章柔睦际涌时,奕载贻谋垂统泽,衍庆麟英振家基。

郑氏源于春秋郑国国君郑桓公姬友。郑国今在河南新郑、荥阳、开封一带。所以郑姓人家的大门后匾上常常可以见到有“荥阳旧家”,或“荥水衍派”之类的字样,以示其祖先发源之地。

泥沟郑姓,源远流长。宋宁宗嘉泰三年,癸亥科(1203),郑念二,又名浩源、碧泉、忠定,时年十六岁,中进士,二十四岁官拜明殿大学士、太子辅之职(一品官衔)后因受权奸所害,被贬于江西永定、上杭,自此,郑念二就在江西永定创祖,立为第一世祖。

明嘉靖三年(1524)郑氏德兴、德轩二公,因避战乱从江西永定迁至泥沟,定居于村里潭墘,后岭两处。后来德兴公部分子孙迁移至本市高埔葵坑定居,派下子孙现有人口约3~40000人(现居葵坑村、龙掘村、梅树下村、华寮村及陆丰、番禺等地。后潭墘郑氏子孙又相继迁移外地,现住人口仅有几十人。

以德兴公为开基派郑氏字辈: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之秀奕世昌。
  伯仲慈和敦礼义,兰桂廷英立纲常。
  通德风规千载咏,崇公家训万年香。
  子孙振起明庭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孙姓来源,传说是写出《孙氏兵法》十三篇的大军事家孙武。现在山东省有个陈田孙村庄,是孙武先祖发源地。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

明万历年间(1573年),孙氏顺居公,携眷来普邑泥沟乡潭墘寨安居落户,举五子,长子启还住泥沟开创基业,次子失继,三子耀还移居潮州庵埠,四五子情况不明,及后启还公子孙又向外迁移,有的到达台湾。

清咸丰年间(1851—1863年),孙业春公(俗称老孙卵),于上海经商发迹,富甲一方,在泥沟毗邻村庄广置田地几百亩,民间有“骑马巡田”之传说,在家建筑四点金厝二座、企双虎厝一座及伙巷包,团团围聚,厝前有广埕,宽阔美观,乡人称为孙厝埕。孙业春公的子孙,先后乔迁海内外各地,现住泥沟仅有几十人。

孙氏辈序(以七世祖起):

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世传。

三十五世祖起辈序

遵法守训,敬祖睦族,勤学力耕,紫阁重芳。

周氏子孙系出黄帝,周文王直系后代。周公姓姬名旦。当时住汝南的当地人称周文王一族后裔为周家。便改姬为周姓,“汝南周”也就成为周姓一族堂号,郡望也就在汝南,后逐渐东移南迁,遍及全国各地。

广东周氏来自福建漳浦。元代晚期,五十一世祖南益公,携三子(凤、麒、麟)从长乐(今五华)迁移到普邑溪南乡,成为普宁周氏始祖。清道光年间,周氏森玉公(即普宁周氏蕃衍十五代)从大坝社前携眷来泥沟乡安居落户。至今已历七代,子孙蕃衍,连同旅泰族亲已近200人。

周氏辈序(自十五世排起)

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守礼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寮顶,亭脚,倒亭,玉东,玉西,花园,内园,新宫,老宫,竹脚,南门,北门,石门,三西,山前,北洋,沙路,新寨,松脚,庵前,庵后,清内,虎地,蛇洞,石母,石路,东门,西门,西牙,春祖,海祖,五间前,七中前,七中后,十二间前,三脚岭,大门外,伯公前,伯公后,许置盛,新厝房,莲花池,皇帝池,清内肚,仙锣鼓,法西地,松安里,下河头,湖中央,山前山,倒亭脚,坛仔头,鹅地山,分柑瓮,白路仔,缚牛石,虎空坑,三角坑,铺子前,摇篮地,万人冢,父子坟,后领,公山,宫前,宫后,桃园,宫地,巡宫,庵顶,庵前,庵后,高地,龙身,八斗,下角,横沟,清尾,牛路,中路,下河,大池,新门,月地,前埕,高楼,白坟,戏院,婆田,和祖,宇祖,四岭,油寮堀,乡门,南乡门,小学,白坑湖,潭墘,郑厝巷,孙厝埕,莲潭,寨内。

泥沟是普宁市著名侨乡。150年前,已有泥沟人离乡别井移居海外,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现旅外侨胞达5 万多人,他们侨居异地,勤奋创业,造福社会,情系桑梓,对祖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早在清光绪12年(1886年),乡人 张鸣知旅泰发达,富甲潮州。当黄河决堤时,河南地区遭受水患,无数灾民流离失所,张鸣知毅然捐资白银10万两赈济灾民。光绪皇帝御封他为“ 四品观察使”,赐“乐善好施”御匾。

乡人 张伯贤侨居新加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38年发起组织 新加坡南洋普宁会馆,膺任会长,他致力华人团结互助,坚持正义,维护合法权益,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

乡人 许峥嵘侨居马来西亚,1945年以来致力于当地华文教育和社会公益,历任马来西亚德教联谊会常务顾问,编纂出版《淡庐吟草》诗集,被当地华界名流赠送予“ 新民之父”、“ 德教联谊之父”牌匾。

乡人 张仲彩侨居泰国,膺任旅泰泥沟张氏族亲会理事长,1980年发动旅泰乡亲捐资人民币70多万元,新建泥沟华侨学校,为家乡改善办学条件作出重大贡献。在泰国北榄,张仲彩创立鳄鱼湖善堂,造福大众,服务社会,荣获泰皇御赐纪念章,八世皇慈善基金会主席讪兰上将为其颁发钻石奖章。1984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在泰国进行国事访问,于北榄鳄鱼湖亲切接见张仲彩。

张锦程先生祖籍普宁泥沟,出生于泰国,他艰苦创业,经营有方,成就卓著,荣获泰国蓝甘杏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之殊荣,曾膺任泰国上议院议员、泰国国务院长经济顾问。他身居国外,情系故国家园,致力桑梓教育,受到各界称誉,先后被授予普宁铁山兰花奖、汕头市荣誉市民、揭阳市荣誉市民,1991年在北京中南海受到原国务院总理李鹏接见,及后又受到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接见。

泥沟华侨,身在异国,情系乡邦,关心家乡建设,兴办学校,修桥筑路,致力公益事业,业绩显著。据统计,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办学校金额达人民币2600多万元,修桥筑路金额达人民币840多万元。至目前止,由于对家乡公益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而荣获普宁市人民政府颁发“ 铁山兰花奖”勋章者的有: 张锦程、张庆民、张永明、张仲准、张永标、张伯人、许斯相、张珂法、张再理、张涌昭、张仲俊等。

明清两代,有 潮州城通省府广州的驿道经过泥沟东部。除此,至民国19年(1930),乡内外道路皆为羊肠小道。穷人出行徒步,运物肩挑。富人出行坐轿,运物雇挑夫。乡里有轿铺和专供雇佣的轿夫。民国19年(1930)开始有归侨从国外引进自行车代步、运货。

民国19年(1930)1月,池尾至揭阳公路建成。普揭公路从北向南纵贯乡东部。乡归侨张声器、张声运等向广东省政府公路处申请得到行车权,创立 普益长途汽车公司普宁汽车运输业即发端于此

解放后,泥沟人高度重视并一贯致力于筑路造桥。1958年,改造拓宽了民国35年(1946)修筑的以砖埕为中点、向东西延伸的冯文汉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海内外乡亲共捐款480万元,先后建成总长11480米、有桥梁12座的民明大道等22条段水泥路,乡道基本上实现了硬底化。1995年,纵贯乡东的池揭公路改造完成升级为1级公路。2004年,穿过乡西南、在乡南设有出口的揭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泥沟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泥沟位于 练江 上游,练江对泥沟有灌溉和航行之利。

泥沟东北的白坑湖是练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清末,白坑湖湖面约2000亩。建国后整治练江,水位下降,湖面缩小,1970年湖面缩小为800亩。1970—1972年大坝公社组织沿湖农民填湖造田,湖面消失,仅留下承排 环山来水的排水渠。

1957年前,从白坑湖出发,载重1吨的木船可下行22公里至桥柱,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县内货运重要通道。

1958年后,因白坑湖日渐淤塞,至大员3公里段断航。

1977年11月拆除玉溪水闸建湖六水闸,水位降低1.40米,白坑湖至晖含段断航。

1988年后,此段水道只可分段通行载重1吨以下农船。

泥沟子弟向来重视教育,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清代科举得中者有许兴让,张柯彦等19人。清末戊戌变法后,废除科举新办新学。光绪32年,即1906年后,乡里办起维新(后改弥高),德育,锲金三所学校。清末民初,乡里出国留学者有数十人。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国内高等学府大学毕业生比比济济。解放后,乡里教育事业在原有基础上更蓬勃发展,面貌为之一新。

泥沟华侨学校

泥沟华侨学校又称 泥沟小学、泥沟学校,弥高小学。 民国时期,民不聊生,教育十分落后。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普宁二区(今流沙),除泥沟,果陇,乌石,郭厝寮,马栅,华溪,赤水等乡音完全的小学外,其他近80个乡村没有小学,只有零零散散的私塾。而泥沟乡这个时期,先后办起弥高,德育,锲金,群众,同声,新生等6所完全小学,还有同声文专班,砺青学社,可谓学校林立。

弥高小学,前身是维新学校,1922年由张声超乡亲捐资创建。原校址在今戏园操场,张氏维祖祠。自1922年创办至1949年解放。

1922年,校长方文龙,教员有林森,孙开益,方文芹等。许多侨属及外出从工从商人员的子女在校就读,学生数百人。学校校纪校风严整。高年级学生实行童子军训练。

1929年,全乡决定以弥高为总校,德育,锲金为分校。公选许蕙生为校长,并设立英文课,聘张伯信为英文教员。1930年后,弥高小学与同声学校合并,由张仲延主理教务。

1939年,学校校长周行健,教导陈左车,训育林西园,教师苏心可,吴湛天等多人。他们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学校增设升中班,授初中一年级课程,还选讲一些进步书籍,儒《论持久战》为辅助教材。学校以抗日救亡为内容,组织学生出壁报,漫画,演讲竞赛,组织师生学习药物止血,包扎伤口,抬担架等战地救护知识技能。学校还开展募捐活动,公演《李服膺》《熔痕》《沦亡之后》等抗战戏剧,激发群众抗日救亡热情。

1947年后,学校扩大规模,在学校后面及南侧新建教室四间,由殷户及公户出资,加上学生义务劳动建成。之后,本乡陈,郑,孙李等姓氏子弟以及 池尾东山的张姓学生,均慕名前来就读,学生达600多人。

1949年下半年,成立泥沟公校,把原弥高,德育,锲金三所小学,不分房界姓氏,统一领导。

1952年1月至1952年12月,全国实行整顿小学,泥沟公校定名为泥沟小学,纳入国家教育轨道。以弥高,德育为总校,下设潮祖祠,锲金,九德祠三个分教点。1953年向工农开门,招收超龄青年入学读书。由于学生增多,教室不足,只得以旧祠宇为校舍,直至改革开放,时间长达几十年。

1980年,旅泰乡贤张瑞明,张仲彩等,不遗余力,奔波于泰国各府发动泥沟乡亲,倡议建泥沟华侨学校,得到大力支持,共捐人民币70万元新建泥沟华侨学校,学生人数增至2000多人。1989年6月又扩建教学楼面积,学生人数达2450人。

1998年乡贤张庆民捐资人民币300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座,天一广场一个。学生人数现增至3500人,比解放初期增加5倍。

泥沟华侨中学

泥沟中学,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三祝岭,办于1957年。土改后的农村,群众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素有“文化之乡”的泥沟更是如此,然而,当时在本地上公办中学读书难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有的学生只好远到汕头等普宁周边地区就读。乡党政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特派总支宣委张珂壮专抓办民办中学工作,并于1957年筹划当年办成。

学校定名为“泥沟华侨文化补习学校”;校舍由张氏德育祠(二祖祠),张氏趾祖祠,张氏诚祖祠三座祠堂祖祠。另又向侨眷借用三做民宅大厅;教学设备因陋而简;教师应届或历届高中毕业生及乡人中德才符合条件的人担任,教职员工共合37人;校长由张珂壮担任,还特聘当时普宁县教育界名宿张伯封先生为名誉校长。学校来源以本乡为主,邻乡为次,还有外县学生前来就读,总是573人。学生收费与公办中学同等,学校经费基本靠“以生养校”。

学校发扬延安精神,“尊师爱校,民主团结,艰苦奋斗”。生活十分艰苦,但爱生如子、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坦诚相处中教师中巍然成风。大家齐心协力办好学校,成绩突出,1958年,二个升高中补习班124名学生升学考取率达80%以上,蜚声全县,普宁教育界知名人士对此大加称赞。

1958年,随着当局有关公办、民办“二条腿走路”发展教育事业方针的提出,学校易名为“泥沟华侨中学”。然而每年仅能在公办中学录取新生后才能给予录取,新生文化起点都较低。学校坚持贯彻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期间,为解决教师紧缺问题,师生动手建了三间平房教室;在公社农田水利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生刘先欣’肖辉武通过空军飞行员选拔检测,填补了全县空白。

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普宁各地纷纷提出解散民办中学,全县32所民中解散了29所。而泥沟华侨中校由于办学好,在风雨中稳住了航向。这个时期,全国侨委主任 方方同志、广东省侨委主任黄声同志广东省侨联主席 吴峰同志都先后来到泥沟侨中视察,普宁县党政领导也到过泥沟侨中调研,他们都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成绩。1958年8月,校长张珂壮被评为全国侨办学校先进分子,出席 全国侨联扩大会议。

“公社化”后经济生活极度困难时期,学校在生产自救中教学秩序井然。60年7月首届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不错,受到上级表扬。紧接着,普宁县委决定把当时的公办中学:燎原中学迁址往流沙平头岭办学,原燎原中学学生到泥沟华侨中学就读,又因平头岭校舍一时未能交付使用,故燎原中学有一段时间与泥沟华侨中学合并。

鉴于与燎原中学合并的泥沟华侨中学远不能解决泥沟小学毕业生升学难问题,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上级党政同意于1963年下半年起复办独立办学的民办泥沟华侨中学。学校回复旧貌,内外一片和谐局面。

文化大革命,泥沟华侨中学难逃劫难,在所谓“斗批改”中几经折腾,并于泥沟小学,校长也几经变易。

1978年秋季起,燎原公社个小学停办初中班,以池揭公路为界,燎原公社在东西增办而所民办公助初级中学。路西的泥沟华侨中学原址办起了“泥沟初级中学”,也称“泥沟联中”,由泥沟大队,乌石大队,夏地大队,大员大队和办,以泥沟主办的初级中学。

这时期的泥沟中学学生700多人,教师37人,分三在张氏趾祖祠、张氏诚祖祠(松安里)、张氏创祖祠,张氏儒祖祠和原泥沟大队队址上课,残破不堪,教学条件极差。1998年8月后,复办为“泥沟华侨中学”,校址迁往三祝岭。

普宁燎原中学

燎原中学位于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张氏九德祠旁,创建于1955年7月。原名 普宁市第二中学分校。1969年7月,经当时普宁县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 普宁第七中学

1959年下半年至1963年上半年,曾与泥沟乡华侨中学合并,改名为普宁燎原中学。

1969年9月至1979年8月10年间,学校办过高中部。

1979年9月起,恢复只办初中部。

抗日战争期间,曾在这里办过 泥沟群众学校,现群众学校旧址已整修布置为群众学校革命史展览馆。

职业技术学校

坐落于泥沟乡南的 广东省普宁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公办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旅泰侨胞、泰国顺和成集团公司总裁、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人 张锦程先生1989年提倡建校并乐捐巨资3000多万人民币创建的一所公立职业学校。

目前,在校教职工近300名,在校学生5000多名,校园占地面积160亩,校舍面积50000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环境优美。学校落成时,时任 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为该校作了亲笔题词“希望普宁技术学校为祖国四化培养更多的人才”十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侨资职业学校的办学优势,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办学机制,突出职教特色,办学效益显著,学校声誉日隆,多次被评为广东省、揭阳市、 普宁市先进单位。

2000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被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4年经评估,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再次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任校长江瑜彦,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创业,连创新高,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校长”,2003年,获省“侨资办校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 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师生近几年来参加国家、省、市、县各项有关竞赛屡屡都取得突出的比赛成绩。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着眼于社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及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并由学校负责推荐安置就业,就业率99%以上,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附录

泥沟乡学校林立,以下附录泥沟另外各时期学校名称:

德育小学、锲金小学、群众学校、同声学校、砺青学社、美德小校、友德学校、新生小学、寄庐初级小学、平民小学、培青小学、友于小学、乾斋小学、聪敬学校、陈厝学校等。

普宁是一个革命老区,从大革命时代普宁就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在“七·七芦沟桥事变”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在普宁展开,因此普宁便成为潮汕地区的抗战摇篮。在这一历程中,泥沟乡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新区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据点。这些都是有历史事实可考的。

在本村之北,湖光潋滟,雪浪银涛,故名银湖。时有小艇,举网施罾,依稀如画。渔歌互答,响遏行云,聊咏一绝,以答沧浪。

泥沟胜迹数银湖,举网施罾有钓徒。

款乃一声凫雁起,烟波满眼曜云衢。

泥沟 白坑湖,又称银湖、玉湖,与东面不远处的 铁山,一直被认为是 普宁的象征。白坑湖位于泥沟乡北端,是 练江上游的发源地。在维持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方面,泥沟白坑湖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农田提供了灌溉的水源,为周围村民提供鲜美的鱼类等等。

泥沟乡白坑湖风景 (20张)

在本村西南隅,荔枝熟时,日光斜照,绿阴楚楚,红实累累,且不独霞作衣裳,编就王生之谱,玉为肌骨,可掷潘子之车,又有茂林修竹,稠叠阴农,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当夫流金烁石之时,不可无潇洒清凉之处。盏斟雀舌,席设芳茵。沉李浮瓜,寻凉避暑,此其地也。附诗一首,以绝清飚。

挈伴纳凉到荔园,修篁一品绿阴繁。

骄阳卓午堪消夏,煮茗围棋笑语喧。

荔园,即后领山下果园。

山势突兀,如虎负隅,故名虎山。山势既高,景色遂觉淡远。登其巅,远近胜概,一览无遗。尤可玩者,时当曙色初开,朝曦甫现。霞晖陇亩,日落银湖,有如地迎黄金,湖浮铜镜。北苑之画难工,右丞之诗莫状,聊附一首以壮大观。

山势崔嵬积翠铺,遥瞻曦影照银湖。

黄金一片匝敷地,奇丽纷华胜画图。

虎山,因山中有风水虎地而得名,也即俗称的“公山”。

在本村之西南隅,距村咫尺,芳菲春日,灿烂朝霞,绿草平铺,菁苍欲滴,依稀玉蕴含辉,仿佛飞花点翠,灿然一锦屏绣幛,诚山灵淑气之所钟也。特附一截,以答山灵。

葱茏烂熳敷丹青,绿草茵铺列画屏。

曙色清辉金匝地,彩霞凝紫幻奇形。

“龙阜”俗称鹅地山。

在本村之西,甘泉之上,有怪石岿然,窍穴逶邃,如注玉跳珠,甘浆琼丑,不亚平泠之水,无殊玉女之泉,雅士烹茶,幽人酿酒,争相挹取焉。咏诗一阕,以拟调符。

汩汩甘泉石罅流,琼浆银乳一槽收。

烹茶香洌堪留客,剖竹调符自可求。

在本村郊外,高峦山根,轸石崔嵬,面方如席,状若猎碣,铿之鼓然,且细剔苍苔,上留仙武,乃本村一胜迹奇景。足以写心时存支筇之兴,爰纪一绝,藉留鸿爪。

仙人足迹此间过,猎碣冬冬音韵和。

鹤去影空留巨武,壶天蓬海复如何。

仙埕山,于乡南与乌石村交界处一山,由有仙锣鼓而得名。

在龙阜之西,时当余霞散彩,暮霭横空,天末留红,峰头带紫,各处樵归,多方罢牧,几度遥瞻,一番回顾,不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怀斯关念,可无品题?诗云:

谁将暮霭罩山峰,一望川原落照中。

断续烟村生紫色,高低禾黍映残红。

狮山,亦称狮牙山,又称崎头山。山因样貌崎倒、状似狮牙而得名。

在本村北面,近接银湖,远通练水,轻舠依岸,画桨匝汀。当时余晖深远,残影空明,晚景朦胧,长天淡沱,旅客思归,指乌轮之欲坠,商人将归,恐白兔之将升,一时麇集,踵接肩摩,百声唤渡,语杂音嘶,亦一奇观也,聊纪一绝,以破僭眉。

莲潭津渡远通流,上下轻舠不少休。

日落崦嵫生暝色,行人纷集呼声愁。

即莲潭,潭边有三山国王庙,又称莲潭宫。莲潭下游为下栅桥,故又称此段水系为下栅沟。

普宁英歌是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沟英歌便是普宁英歌的杰出代表。同时,泥沟也为普宁英歌发源地,英歌之乡。

关于泥沟英歌舞的起源,据载,是先祖从 福建南下定居后才有的,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如普宁其他英歌一样,泥沟英歌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 普宁泥沟英歌 (19张) 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

最初先祖传下来的泥沟英歌舞前棚是八槌八鼓一蛇,虽套路不多,却极为精堪。经过一代代的相传加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具有严谨的身法,步法,槌法,阵法。

泥沟英歌的特点是:扣槌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幅步大。双槌

起落,扣击对舞,手腕转动打

活槌,产生漂亮的槌花。上身和头部左右自然晃动,极富舞蹈感。

套路有:观音坐莲,单锁链,双锁链,钩脚,飞鹰等。

槌法有:推槌,背槌,合槌,搓槌,钊槌等。

阵法有:8字双金钱,双龙摆尾,八卦螺旋、李逵下山、内外重围、洗街、五星闪光、落地梅花、披星戴月等。

套路槌法阵法舞动时候,粗犷豪爽,气势磅礴,刚柔并济,变化多端。环套环,圈套圈,层层交织,队队相应,有如猛虎下山,万马奔腾,让观众百看不厌。

泥沟英歌的双抛槌是种普宁英歌中打法最为独特的。

最典型的是双槌从右胯旁沿一斜线向左上方抛击又甩击回原位,配合其脚下特有的跑跳步反复进行,整个动态非常的轻灵、活跃,柔中显刚,舞蹈性特别强。另外在泥沟英歌中,其步态、图案变化也较丰富,如快速的倒步连接,是泥沟英歌最富特色的队形变化之一,在表演中,舞队以三人一组不断地套换位置,形成环环相扣、循环不息的单向群体运动,表现了英雄们前赴后继奋勇向前的伟大气概。

泥沟灯谜历史悠久,谜风旺盛,谜人辈出。远在清朝时代,村里的盛大节日,如游神赛会等必有灯谜活动。过去灯谜活动皆由科举人才或名儒俊彦者主鼓,创作谜语多深奥典雅,求精不求多。民国以后,灯谜活动日趋兴盛、活跃。建国后的灯谜创作,配合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寓教于文化娱乐之中,谜作既有艺术性、又有教育性,富于时代气息,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改革开放后,泥沟成立了灯谜小组,由村里的党政领导任组长,组织开展灯谜活动。灯谜小组成立后,每年都举办多次群众性文化活动,收集了大量佳谜,总结了不少创作经验,在灯谜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灯谜组出版了《泥沟灯花》多期。

泥沟灯谜人才辈出。

旅港乡亲 张伯人先生,是 中华灯谜委员会顾问北京东方文化馆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联谜社副主席。1994年他以荣誉代表身份出席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编著有《双虎技法四十式》和《字谜技法四十式》等。

许斯爱先生不仅是泥沟灯谜组组长,而且是 普宁市灯谜协会第一届会长,出版有《散花集》和《散花续集》。许斯爱先生逝世后,泥沟灯谜组还与普宁市灯谜协会合编了《一心谜艺遗作》作为纪念。

赛龙舟 (9张)

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1.8万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乡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构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 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

学校多过“米铺”

“同声学校”旧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张伯封办学40载的地方。张伯封生于光绪末年,18岁毕业于本村维新高小学校,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族中长辈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张伯封举家迁居泰国,两年后又回国,在村中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亲自讲授文学课,开设谜语课。张伯封还让大儿子张仲延协助校务。父子办学40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 赖少其、潮剧作家 张华云、谜家 庄笑生张伯人等,都是同声学校早期毕业生。张伯封遗著有《腐伧诗集》、《一斑谜学》等。

泥沟村社会风尚文明,素有文化之乡的雅誉,兴学育才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办起了群众、锲金、德育、弥高4所完全小学。民间还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庐、友德、翠英等初级小学和砺青文学专修班、田间学园等。真可谓“学校多过米铺”!更可贵的是,学子读书明理,纷纷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中有22人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学校是地下党和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由泰国华侨捐助经费而办的,是当年普宁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之一。

在泥沟,我们看到的中、小学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与“华侨”两字有关。

花园读书会旧址

在泥沟村书画室隔邻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那是清末秀才张鸣知读书处“东芳别墅”。抗战时期,村里一班热血青年在这里组成“花园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等革命活动。

该楼大门朝南,门楣上塑着“东芳别墅”4字,院子里一排3间朝东小楼房,为二层建筑,居中一间较大,前有约1.5米高的平台。正面墙壁塑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呈现着书香气。楼前是一个小花园,东边是一个4米见方的干涸水池,栏杆已毁,但仍隐约可见昔日之风韵。创建者张鸣知,曾到泰国谋生,发迹后归梓定居,修造这座小楼房,作为休闲、读书之处。据张氏族谱载,张鸣知在光绪年间,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灾,因功受朝廷诰封“光察使”,官居四品,并受赐“恩荣”牌匾。

历代人才辈出

泥沟村历代都有读书人,人才辈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张珂彦,乾隆戊午科举人许兴让,光绪二十四年童试第三名(增生)许蕙生,还有近20名贡生、秀才等。这里,有几位读书人的治学精神值得一提:

许蕙生。光绪年间参加童试取得显著成绩后,公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宏文文学院博物馆师范科攻读。学成回国后,任普宁三都公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后创办乌石镇高等小学。上世纪20年代末,他因掩护普宁二中学生的革命行动,遭国民党当局猜忌,在避居汕头时病故。故居“淡庐”藏书1300余册,遗作有杂文、诗歌、对联等手稿。(《普宁县志》有传)

张声典。“拔元”张珂彦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学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是微书书法家,有手抄本《张氏手记》11本共150万字的遗作,已由普宁文史部门收藏。泥沟书画室保存张声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邻趣闻》,全书约20万字,全用特细狼毫竖写,极其工整秀丽,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书页上好像排列着一条条直线。

张华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解放后,曾任汕头市副市长、岭海诗社首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论的影响,回到家乡办起晓庄师范式的田间学园。他学识广博,能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潮汕历史文化,文学造诣很高,先后创作了32部潮剧,其中8部喜剧堪称精品。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诗词集《筑秋场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

张仲益。归侨教师,幼年时随父张伯封在泥沟同声文学专修所就读,1947年起在普宁多所学校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泥沟书画室主任。工诗词、书法,有著作《益寿苑诗文集》、《联文选辑》、《灯谜集》等问世。

张锦程,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人,系泰国顺和成集团、泰国亿王亚哥大众公司创始董事长。出生于泰国北柳府。他是泰国经营农产品出口的大户,1988年荣获泰国蓝甘杏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2006年又荣获泰皇御赐泰国农业大学森林学名誉博士,还曾任泰国上议院议员、泰国总理经济顾问等显要职务。

张锦程长期侨居海外,为侨居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对故国家园拳拳眷眷,一片赤忱。他至诚期望祖国富强,家乡繁荣,百业俱兴。多年来,他积极致力发展泰中友谊,并热心支持家乡建设。早在80年代初期,他与海外乡亲协力兴建泥沟华侨学校,又为家乡建市场、修道路慷慨解囊。1987年,张锦程首次回到普宁,便向普宁县政府提出独资创办一所专业技术学校的高见。经过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普宁教育事业有史以来最大项目---- 广东省普宁职业技术学校于1990年元宵奠基,1992年9月竣工 开学。同年11月5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省侨联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在广州举行顺和成(集团)公司与汕尾市政府联合营林造纸综合协议签字仪式,由顺和成(集团)公司斥巨资在汕尾市创办营林造纸等建设项目。

张锦程先生关心祖国建设,致力于泰中友好事业的发展,致力桑梓教育事业,受到了各界的称赞。因贡献卓著,张锦程先生多次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 李鹏、朱镕基和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 李瑞环等的亲切接见。为表彰张锦程先生爱国爱乡、兴学育才的善举,普宁市政府特授予其“铁山兰花奖”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揭阳市政府、汕头市政府、汕尾市政府分别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

张顺,名寿南,字仲薰,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人。

张顺1922年出生于泰国,幼年时返回家乡读书。砺青学社专修班学生。

1938年秋就读于南侨中学,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任普宁二、三区组织委员。

1948年2月任二区区委书记,二区武工队指导员。

解放后,任普宁县流沙区区委书记、洪阳区委书记、普宁县委宣传部部长、普宁县委书记、海丰县委书记、汕头地委委员,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管理处副处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离休。他关心桑梓各项事业,受到海内外乡人敬仰。

张华云(1909~1993 是 潮汕地区早期知名的 潮剧大师,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人。潮剧编剧、诗人、教育家。

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普宁简易师范、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38年任中共创办的西山公学校长。

1939年后在潮汕各地从事中学教育。

1950年,供职于普宁兴文中学任校长的张华云应李雪光之邀请,担任建国后汕头市第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

1952年后任中国民主同盟汕头分部主任,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常委,政协汕头市委副主席,汕头市文联副主席。

1954年在汕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汕头市副市长。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列为汕头市“第一号右派分子”,长期受到不公的对待,

1981年才得以平反昭雪,出任汕头市政协委员会副主席。张华云爱好潮剧,尤其是喜剧。

许斯相,彩龙玩具厂创始人。

张静君:163创始人,时代财富总裁。

张庆民:获利集团总裁。 张仲彩:泰国巨富,曾获泰皇御赐纪念章,八世皇慈善基金会主席讪兰上将为其颁发钻石奖章。

张贵龙:十七家公司企业老总,曾创办老挝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第一座五星级酒店,万象市潮州乡亲会会长、老挝国家教育基金会顾问。

张作波:美国金塔烧腊饭店连锁董事长。

周边农林园艺

泥沟鱼苗养殖场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泥沟村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泥沟村

周边派出所

公安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睦邻路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睦邻路

周边中学

泥沟中学 地址:揭阳市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泥沟中学附近
揭阳市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泥沟中学附近

周边门

中央名城-西南门 地址:揭阳市普宁市

周边村庄

泥沟村 地址:揭阳市普宁市

泥沟乡牌坊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民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