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
蓬安县 蓬安 蓬安县建制沿革 蓬安县行政区划 蓬安县地理环境 蓬安县自然资源 蓬安县人口民族 蓬安县经济 蓬安县社会事业 蓬安县交通运输 蓬安县历史文化 蓬安县风景名胜 蓬安县著名人物
蓬安县地处 嘉陵江中游,省级 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佳 生态旅游示范城,中国五十佳最美小城,嘉陵江清溪河穿城而过,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山水公园城市, 南充确立的同城一体化城市。蓬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距 成都230公里、 重庆200公里,距 南充主城区和高坪机场仅30分钟车程,紧密融入成渝“两小时经济圈”和南充“半小时经济圈”。位于四川省 东北部, 南充市下辖县,公元507年(南朝天监六年),梁武帝为纪念 司马相如,以相如之名为县名,公元1371年,并入 蓬州,公元1913年蓬州更名“蓬安”,总人口73万,辖39个乡镇。蓬安是一座新型的 工业城市和 宜居城市, 蓬安工业园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 四川省重点培育的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蓬安城区旅游景点众多有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嘉陵第一桑梓、国家AA级旅...
详情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有16个镇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有2个街道
蓬安县地处 嘉陵江中游,省级 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佳 生态旅游示范城,中国五十佳最美小城,嘉陵江清溪河穿城而过,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山水公园城市, 南充确立的同城一体化城市。
蓬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距 成都230公里、 重庆200公里,距 南充主城区和高坪机场仅30分钟车程,紧密融入成渝“两小时经济圈”和南充“半小时经济圈”。
位于四川省 东北部, 南充市下辖县,公元507年(南朝天监六年),梁武帝为纪念 司马相如,以相如之名为县名,公元1371年,并入 蓬州,公元1913年蓬州更名“蓬安”,总人口73万,辖39个乡镇。
蓬安是一座新型的 工业城市和 宜居城市, 蓬安工业园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 四川省重点培育的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蓬安城区旅游景点众多有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嘉陵第一桑梓、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大深南海、 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白云山。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蓬安地域名称历经“相如县→蓬州→蓬安县”的变迁。
商周属 梁州境;
春秋系 充国地;
秦属 阆中县;
汉初置 安汉县;
南朝梁时,县境始置县,北部为大寅(后改名蓬池),南部为相如;
南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 梁武帝为纪念 司马相如,以蓬安绝大 部分和周边地域设置新县,以相如之名为县名,以相如 故宅为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北周所置蓬州由安固( 营山境)徙大寅
南宋 淳祐(公元1241年-1252年)间,徙治 河舒镇燕山寨;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再徙至相如,至元二十年(1283)设立蓬池县;
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间,设相如县,直属蓬州;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并入 蓬州;
清世祖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蓬州改为不领县的县级散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取蓬州、安汉县名之首,蓬州更名“蓬安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川北行署 南充专区管辖(县城所在地为 锦屏镇);
1952年属四川省南充专区管辖;
1968年为南充地区管辖县(县城所在地为 周口镇);
1993年起为 南充市辖县。
截止到2013年,蓬安县下辖15个镇,24个乡 : 蓬安 (18张) 蓬安县人民政府驻地: 相如镇
相如镇 | 徐家镇 | 利溪镇 | 正源镇 | 龙云镇 | 龙蚕镇 | 杨家镇 | 福德镇 | 银汉镇 | 巨龙镇 |
兴旺镇 | 罗家镇 | 河舒镇 | 锦屏镇 | 金溪镇 | 鲜店乡 | 石孔乡 | 金甲乡 | 茶亭乡 | 诸家乡 |
高庙乡 | 济渡乡 | 骑龙乡 | 柳滩乡 | 群乐乡 | 长梁乡 | 两路乡 | 三坝乡 | 新园乡 | 开元乡 |
凤石乡 | 南燕乡 | 天成乡 | 新河乡 | 海田乡 | 石梁乡 | 睦坝乡 | 平头乡 | 碧溪乡 | ----- |
蓬安县地处 四川盆地东北部, 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44'~31°17',东经106°10'~106°41'之间,东西宽约22.11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东与 营山县、 渠县接壤,南与 岳池县、 广安区相依,西与 高坪区、 顺庆区、 南部县相邻,北与 仪陇县相连,幅员面积13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4.9万亩。
蓬安县 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浅丘带坝为辅。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间。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
蓬安县全境从西北至东南呈长条状,纵长横短蚕。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浅丘带坝为辅,类型多样,平坝、台地、浅丘、深丘、低山、河谷兼而有之。
蓬安县境里有大小溪河104条,总长600多公里。 嘉陵江自县西北 平头乡的古鸭滩进入县境,东流西弯,转山绕坝,蜿蜒流经16个乡(镇),由县西南猫儿溪流出县境,境内流程长达89 公里。
蓬安县矿藏有砂金、锆石、氯化钾、 井盐、芒硝、石膏、 石油、钛铁、天然气等有待开发。其中,鲜店水库已开采出大量石油。
蓬安县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主要有楠木、 香樟、泡桐、 槐树、柏树、马尾松、慈竹、银杏、红豆等18种珍稀树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油菜、花生、蚕茧、烟草、黄麻、生姜、柑橘、桃、李、柚、金溪的白酒等闻名中华。蓬安县享有“中国锦橙第一县”、“南方制种大县”、“商品粮大县”美誉 ,先后被国家、省列为商品粮大县以及柑橘、蚕茧、生猪、水产开发基地县,“石孔贡米”、“凤石核桃”香飘华夏,“天府花生”畅销全国,“ 锦橙100号”风流曼谷。
嘉陵江年过境水量220.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占蓬安县幅员面积90%,嘉陵江上游兴建的马回电站拦河大坝享有“千里嘉陵第一坝”的美称。
蓬安县嘉陵江水能储藏量28.3亿千瓦时,县内拥有总装机容量达23.6万千瓦的水电站两座。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蓬安县县境人口450户,2938人。正德七年(1512),增至915户,19917人。明末清初,战事频繁,人口锐减。清顺治十年(1653)仅223丁(按丁与口1:4.99折算),约1100余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遂有“湖广填四川”,境内人口剧增,至光绪二十二(1894)增至191024人。 民国时期,人口生育顺其自然,至 民国三十八年(1949)增至370204人。
1950年至1957年,蓬安县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四年间净增3.97万人,1957年达44.28万人。1959年,蓬安县人口自然负增长16475人,自然增长率为-38.67‰,1960年,蓬安县人口自然负增长20256人,自然增长率为-49.98‰。“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生育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蓬安县出现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10年间净增14万余人。其中,1967年至1968年两年间净增3.4万人。1953年、196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31.66‰、40.82‰。
1975年,蓬安县落实计划生育措施,人口增长得以控制。1975年蓬安县自然生育率72.12%,1977年自然生育率下降到55.4%,1980年为16.8%,1985年已控制到4.7%。1985年,蓬安县人口60.27万人,出生率14.45‰,自然增长率7.68‰。2003年,蓬安县总人口6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85万人,非农业人口11.37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全县人口密度为511人/平方公里。2008年,蓬安县总人口7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5万人,非农业人口10.57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蓬安县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公里。2012年合作店(组)713227人(户籍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91813人,人口密度为535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7‰。
蓬安县人口普查显示:1982年,全县有 回族、 藏族、 白族、 苗族、满族5个少数民族,仅24人。1990年,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里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拉诂族、纳西族、羌族、乞佬族21个少数民族,共206人。2000年,全县少数民族人口达412人。2007年,有傣族、白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黎族、维吾尔族、高山族、羌族、壮族、彝族、裕固族、苗族15个少数民族,共1787人。2009年,有23个少数民族,共约1600人。2012年,有23个少数民族,约1600人。
2003年,蓬安县国民生产总值242844万元,人均4624元,人均GDP3818元。工农业总产值20067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9414万元,人均2367元;工业总产值111259万元。
2008年,蓬安县国民生产总值628605万元,人均11475元,人均GDP9808元。工农业总产值142623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3973万元,人均5024元;工业总产值1122264万元。
2012年,蓬安县国民生产总值106.0696亿元。
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4亿元、增长7.7%,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增长10.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亿元、增长12.1%。年末驻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166.4亿元、62.3亿元,分别增长11.8%和11.1%。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3亿元、增长8.5%,财政总收入49.2亿元、增长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4亿元、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亿元、增长13.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50元、13856元,分别增长9%和10%。
解放后,蓬安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1952年,蓬安县粮食总产增至2.12亿斤。
1958年以后的“左”倾错误和严重自然灾害,导致1960年至1962年粮食产量下降,畜禽饲养量锐减。
1962年,蓬安县粮食总产1.65亿斤,生猪出栏7.78万头,近于1952年的生产水平。
1963年至1965年,纠正“左”倾错误,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工农业受到干扰和破坏,粮食、生猪产量徘徊不前。
1976年,蓬安县粮食总产2.77亿斤;生猪饲养量25.72万头。
1978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各业迅速发展。
1980年,蓬安县粮食总产突破4亿斤。
2008年,粮食产量6.8亿斤,农业总产值303973万元。
2009年,蓬安被列入“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柑桔)50强县培育县”、 “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 。
2012年,引进培育江苏雨润、华西特驱等17户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生猪、水果、蚕桑等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打造覆盖6个乡镇、面积62.6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一区三园”,同步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2012年,蓬安县粮油总产39万吨、出栏生猪90万头、产茧163万公斤、出产无公害蔬菜14万吨,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0.4亿元。
50年代中期,蓬安县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初步发展了工业。
1957年,蓬安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33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66%。
1958年,突击兴办化工、机械、炼铁、玻璃等国营工厂,转集体企业为国营企业,年末国营企业职工较1957年净增4145人,增长7.44倍,而工业总产值仅有976万元。其后,各厂亏损,损失严重。
1985年,各类工业企业达198个,定型企业产品达37个,工业总产值达816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62.75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73%。
1987年,蓬安县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种经营责任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
1992年开始对蓬安全县企业进行“股份和股份合作制改造”。
1995年共有工业企业3670个,工业总产值27121万元。
2003年,除水、电、气外,蓬安县所有企业全部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形成了电力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工业的三大工业支柱。蓬安全县工业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个,工业总产值81819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9875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单位1260个,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3个,个体工业户1187个,工业总产值29440万元。
2008年,蓬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个,工业总产值623316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16849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单位521个,工业总产值505415万元。
2012年,省级百亿工业园区建成面积拓展至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43.07亿元,入驻工业企业74户,构建起以机械冶金园、食品轻纺园为平台的“一体两翼”工业发展格局。实施嘉宝汽车生产线扩能、赛克斯纺织生产线改造等重点技改项目107个,开发新产品463个。蓬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户,形成了以水电能源、机械冶金、丝纺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集群。
2012年,蓬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8亿元、入库税金1.45亿元。
贸易
解放后,蓬安县逐步建立国营商业体系,发展供销合作商业,到1953年,已初步形成国营、合作、私营三种商业成分。
1956年,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绝大部分转入公私合营和合作店(组),仅剩少数个体商业。
1958年至1961年,受“左”倾错误影响,把供销合作商业和公私合营、合作店(组)纳入国营商业,限制个体经商,取消集市贸易。
1962年至1964年,恢复多种商业成分和集市贸易,商业逐步繁荣。
1966年至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物资紧缺,市场供应紧张。
1978年以后,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允许个体商业发展,开放集市贸易。
1982年后,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进城镇经商,私营商业和新办的集体商业发展较快。
1985年,蓬安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282万元。
1995年,蓬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32万元。
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41万元。
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896万元。
2012年,蓬安县新建、改扩建城乡农贸市场16个、星级酒店2家,培育商贸企业67户。
2012年,蓬安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三产从业人员达到10.89万人。
旅游
2003年共接待游客14.7万人次,旅游收入4450万元。
2008年共接待游客47万人次,旅游收入2.9亿元。
2009年12月19日,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初步通过国检。
2009年,蓬安 周子古镇被评为四川旅游“十大魅力风情古镇”,被纳入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
2012年,完成龙角山景区、周子古镇和滨江文化休闲区景观建设,“嘉陵第一桑梓”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被纳入全省十大精品旅游线路。蓬安县城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周子古镇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培育出河舒桃花村、金溪沈家坝村等市级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百牛渡江”等优秀旅游品牌。
2012年,蓬安县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1亿元。
金融
1950年,蓬安仅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蓬安县支行。
1954年至1955年,分批组建信用社57个,基本实现乡乡有社。
1985年底,蓬安县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保险公司和信用社六个系统,县、区、乡金融机构74个,职工402人,形成遍布蓬安县城乡的金融网络。
2003年,蓬安县内有人行、工行、建行、农发行、农行、商业银行、城市信用联社等金融单位。
1954年前,蓬安金融业务结算种类仅4种,1985年末达11种。
1950年至1985年,蓬安县银行、信用社纯利润达2510.3万元(信用社257.11万元)。
1995年末,存款余额49134万元、贷款余额76953万元。
2003年末,存款余额232597万元、贷款余额156496万元。
2008年末,存款余额571091万元、贷款余额262765万元。
2012年末,驻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3.6亿元、贷款余额43.2亿元,蓬安县助农取款服务点达1193个,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达100%;蓬安县累计发放银行卡111万张,户均达8张,覆盖率达100%;全县39个乡镇布放ATM机72台,覆盖率达23%;598个行政村设立POS助农取款点1193个,覆盖率达100%;财、税、库、银全面实现国库横向联网,电子扣税率达60%以上;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004家,注册企业开户(银行结算账户)比达70.22%、开户企业获贷(贷款)比达43.26%。
解放后,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发行、图书发行收藏借阅、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档案及群众文化机构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群众文艺创作、文化宣传及娱乐活动日趋活跃,整理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音乐舞蹈集成·蓬安卷》。
1985年开始编纂《蓬安县志》,1993年完成出版。第二轮《蓬安县志》(1986-2006)续修工作于2003年9月开始,各部门、各乡镇按续志统一设置的条目提供初稿,县志办组织人员总纂加工。
2003年,蓬安县有乡(镇)文化站47个,村文化室598个,基层工会俱乐部287个,图书馆、室281个,图书发行门市部及专柜75处。县电视台光纤联网工程覆盖所有乡镇。文物征集与保护不断加强,馆藏文物949件,经省鉴定具有保护价值的地面文物131处。
2003年9月,成立司马相如研究会,修建了由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题字的“司马相如故里”门阙。深度挖掘相如文化资源。
2009年,自编大型史诗剧《相如长歌》赴蓉展演,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2011年6月,《蜀红》在全省重点戏剧创作与蓬安文艺繁荣现象研讨会上顺利首演,随即加演10场,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经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推荐,《蜀红》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剧目,参加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的“颂歌献给党”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剧目展演。
2012年5月至7月,举办“欢乐周末·运动蓬安”篮球联赛98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
2012年8月,蓬安县与台湾新竹县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录制了《城市1对1》“狮吼龙吟——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访谈节目,蓬安非遗文化再次亮相国际舞台。
2012年11月,县图书馆搬迁到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天接待读者200余人次。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蓬安县广播城市覆盖率100%、农村80%;电视城市覆盖率100%、农村98%。2012年,建成龙角山、龙云寺基站台,城乡电视节目由38套增加到58套,发展地面数字电视3000户。同时,蓬安广播电视台开设《蓬周刊》、《社会与法》、《新闻长镜头》等专题栏目,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落实情况,展现了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每年编辑《蓬安新闻》240余期,自采电视新闻稿件2400余条,上报省市电视台新闻作品300余件、省市电台新闻作品300件。
1953年,蓬安县办有小学344所,在校学生2.99万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1294人。1958年,小学达819所,在校学生6.38万人;中学6所,学生2470人。
1960年,蓬安中学考入大专院校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数的97.4%,获国务院嘉奖。
1985年,蓬安县有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3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戴帽初中58所,中等师范1所,中心及完全小学61所,村、民小570所,常年公、民办幼儿园(班)173班,在校学生及幼儿达13.77万人;办各类成人学校112所,学员9100余人,蓬安县基本扫除文盲。
1995年,有普通中学18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职业中等学校2所,小学校556所,学生8.82万人,教职工5202人。
2003年,有普通中学48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校42所,其他培训学校1所,学生10.40万人,教职工5532人。
2008年,有普通中学46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校34所,学生10.46万人,教职工5145人。
2012年,蓬安县共有幼儿园126所,幼儿11902人;小学58所,学生42357人;初中41所,学生26130人;高中8所,学生13800人。蓬安县在职专任教师4596人,其中:小学教师2014人,初中教师1332人,高中教师1180人,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100%、99.8%。蓬安县享受“两免一补”(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生人数67425人次、金额2029.44万元,其中:免教科书费633万元,免杂费201.44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195万元。
1956年,蓬安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各项体育活动顺利进行。
1958年,在中学和部分小学推行“劳卫制”锻炼,有2万余人参加,860余人达标。
“文化大革命”初,学校停课闹革命,体育活动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1976年,开办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后,共培训出体育人才334名,考入大专体校和进入省体工队36名。
1980-1985年,蓬安县内举办各类运动会20次,参加地区运动会13次,其中田径破地区纪录14人次,在省运动会上2人获名次。
1986年-2003年,参加两届省青运会、两届地区青运会,创省纪录1次。
自1971年起,连续举办了27届职工篮球赛;
自1995年起,共举办了7次元旦万人长跑活动;
2003年,举办了蓬安县农民运动会。
2007年,举办了蓬安县第一届职工运动会,2008年,举办了老年太极拳比赛,2009年,举办了蓬安县第二届职工运动会。
2011年6月,在相如文化广场开展了职工工间操活动,蓬安县各系统近1000人参加了比赛。
2012年2月,组队参加了依格尔足球比赛并获得第二名。
2012年5月至7月,举办了“欢乐周末·运动蓬安”篮球联赛98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
1958年后,科技机构相继成立,在农业、工业、医卫等方面,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后受“大跃进”的影响,靠行政手段指挥生产,忽视科学技术,曾一度出现高指标、瞎指挥等现象。
60年代初,科技机构被撤销,科普活动由各主管部门兼管。后又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折腾,科技活动停滞。1976年6月,县科委、科协机构恢复后,四级农科网相继建立。
1985年,蓬安县有国家科技人员4148人,农村有各类专业人才5671人,先后两次评定技术职称。蓬安县取得科技成果111项,其中受省、地级奖励42项。
到2003年底,共实施科技项目181项,开发科技新产品43项,申请专利48项,有2项荣获国家、省、市奖励。2008年,蓬安县共实施科技项目22项,开发科技新产品22项,推广新品种12个,申请专利21项。
2012年,在农业机械、新能源、纺织等企业实施科技项目5项,实现产值3680万元;开发新产品16个;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9项;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1项,新技术8项新增产值5300万元,新增专利80件。
解放后,县、区、乡、村四级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网逐步形成,医疗单位遍布城乡,医疗队伍发展壮大,防病、诊病手段及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控制和消灭了天花、伤寒、疟疾等主要急性传染病。1985年,全县城乡有医疗单位656个,病床1225张,医务人员2134人。内科较大的疑难病、外科胸部及颅脑手术均能在县内施行。
2003年,蓬安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8个,中心卫生院8个,乡镇卫生院31个,村卫生站598个,民营医疗机构6个,个体诊所62个。蓬安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蓬安县有二甲医院1个,二乙中医院1个,一甲保健院1个,一甲卫生院5个。县疾控中心达到“县级二等”标准。创“爱婴医院”2家。
2008年,蓬安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个,中心卫生院8个,乡镇卫生院31个,村卫生站597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防疫站1个,蓬安县有卫生事业人员1236人。
2012年,蓬安县各类医疗机构达725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村卫生室598个、个体诊所62个、民营医院6个,床位数202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2.97张。蓬安县卫生技术人员1410人,执业(助理)医师631人,每千人口有执业(助理医师)0.93人,注册护士389人,每千人口有注册护士0.67人。2012年,蓬安县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为326万人次,住院人数85884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5%,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为7.4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78964人,参合率为100%,人均筹资水平从120元增加到280元,补偿总额从2005.12万元增加到9774.51万元。
1953年,蓬安邮局派人力架车去长乐与南充邮局交接邮件;
1953年秋,南充经蓬安至营山邮路,改为委办汽车运送邮路;
1958年5月,改为自办汽车邮路;
1960年,省邮电局辟成都经南充、广安、渠县、营山、蓬安返成都邮路,昼夜兼程;
1962年夏,改为南充经蓬安至营山,当天往返;
1972年6月,改为南充经蓬安、营山、渠县广安返回南充;
1978年8月,再次改为南充经蓬安至营山,当天往返。
1985年,蓬安县乡村投递路线123条,共3026公里,有邮件接转点385个,投递考核点370个,直投面占村、组总数的55.56%;
1995年,邮政业务总量589万元;
2003年,有邮政局(所)61处,邮路总长度499公里,邮政业务收入1026万元;
2008年,邮政局(所)57处,邮路总长度1260公里,邮政业务收入1300万元;
2012年,蓬安邮政局下辖8个支局,建成43个邮政储蓄联网网点、8个邮政报刊亭、7个城市投递段道,农村投递路线(单程)3105公里,蓬安县邮政业务收入4131万元。函件业务:2012年19万件、业务收入221万元。包件业务:2012年0.68万件。2012年新增绿卡2.1万余张,邮储余额净增1.5亿元。报刊发行:2012年318万份,业务收入129.2万元。
1985年,电话线路按标准化改建为695线对公里,交换机总容量980门,实装电话717部。
1995年,电话总容量5000门,电报机7部,电报电路4路,市内电话年末户数2885户,农话年末户数648户,电讯业务总量73万元。
2001年,开始国际互联网用户705户,2003年,移动通讯用户41030户,电话用户49081户,电讯业务收入4818万元。2008年,移动通讯用户151600户,电话用户79600户,电讯业务收入9659万元。
2012年,蓬安电信公司固定电话用户34855户、天翼手机用户34036户、数据通信业务15978户,其中无线固话5000户,党政、金融、教育、安全等专网专线1300余条。蓬安县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00万元。已有486个行政村开通固定电话,近150个自然村开通宽带业务,建成6个信息化示范乡镇、宽带村和85个天翼村。
2012年,蓬安移动分公司投入2300余万元建成2G基站172个,在城区以及主要乡镇中学建设并开通TD基站33个、载频200块,光缆杆路长度达1500余皮长公里,其中一杆100余皮长公里,室内覆盖系统8套,渠道网点112个;公司用户数达到19万户,较2006年增长217%;实现运营收入9531万余元,较2006年增幅181%。蓬安联通建成了覆盖全县的长途、IP业务网、互联网和本地PSTN网,移动网络容量达到12万门,基站180余个,城区覆盖率达98.5%,乡村覆盖率达91%。成功推出了移动办公、政府执法、位置服务、股票机专用卡、监测监控、无线数传、汽车信息化等行业应用。2012年,在网用户达5.98万户,实现主营收入2660万元。
1949年,蓬安有私营木船229只,运力2443吨,年均吞吐量1.23万吨。
1985年运量达42.2万吨。
1995年,有轮船97艘。
2003年,有轮船141艘。建成马回电站、金溪航电两个航电枢纽工程,89公里嘉陵江穿境而过,沿江成为黄金水道。
1985年,公路有省道过境路2条、县道7条、乡道26条、专用道5条,总长367.7公里。蓬安县除濒江的三坝、大泥、万和外,乡乡通汽车。石孔乡、海田乡村村有公路。
1990年,蓬安县所有乡镇全部通车。1995年,蓬安县公路总长398公里,汽车744辆,人力车(辆)654辆。
2003年,蓬安县公路总长597公里,汽车660辆,拖拉机203辆。达成铁路、国道318、省道仪华路、南渠路纵横交错,县城距成南广高速公路入口和南充机场30公里,积极融入了南充“半小时经济圈”、成渝“两小时经济圈”。
2008年,蓬安县公路总长798公里,营运汽车722辆,拖拉机328辆。
2012年,累计争取交通补助资金6.2亿元,完成地方交通项目投资8.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联通城乡的道路交通网络。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达成铁路复线蓬安段电气化扩能改造全面完成;南大梁高速利溪、河舒互通连接线工程快速推进;渝川陕高速蓬安段开工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嘉陵江二桥加快建设;占地67.2亩的汽车客运新站主站房基本竣工;改造国、省、县道286公里。2012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长1946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85%。
西汉著名辞赋家 司马相如,就生长在蓬安。这座建制达2000多年的古县,处处充溢着相如文化的浓烈氛围。在周(口)河(舒) 一级公路上,新矗立起一个气势恢弘的古典式建筑———相如汉阙牌坊,它是由省博物馆 魏学峰担纲设计,投资230余万元修建的,上有省作家协会主席 马识途题写的六个端庄汉隶:“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县在打造“相如文化”方面,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传,司马相如在 汉景帝时任蓬州(今蓬安)州官,偕文君建琴台而居,创酒坊以酿;抚琴赏月,把酒为赋。明代蓬州提学副使卢雍曾作《琴台夜月》赞曰:“城内多美酒,琴台飘酒香。”秉承相如、文君酿酒之法,几年前,南充相如酒业公司就手工酿制出了相如系列酒。同时,“司马相如”在农村已成雪梨的形象代言人,几次品种改良后,以 黄坪乡为基地的“相如梨”而今硕果满枝。县内河舒豆腐、杨家手工面、石孔贡米、利溪粉丝等地方名特优食品,无不围绕“相如”品牌进行精深加工,也彰显出相如文化的经济张力。
地以人传。蓬安县陆续开始兴修仿古建筑,在龙角山、大深南海建琴台酒坊,在司马相如出生地建司马墓,在白云山石崖上刻《子虚赋》、《上林赋》……1000米长、33米宽的相如大道两侧,都以仿古建筑为主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就此和谐统一。
2003年9月,蓬安县成立了司马相如研究会,将相如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为城市建设起到了智囊作用。关于相如文化研讨,2003年7月上旬举办了省市名家赴蓬安的采风笔会;2003年10月中旬,国际性专题大会在相如故里隆重举行,源远流长的相如文化,让蓬安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魅力倍增。
凤凰谷观音禅寺。每年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相传是观音出生、出家、得道的日期,每年此时佛教信众云集南海观音禅寺,方圆百里的香客赶来朝拜,形成南海观音庙会。
解放前,就有许多百里之外的香客赶来朝拜。随着寺庙的扩建,及周边环境的改善,观音庙会的规模不断扩大。每届庙会的前一个星期,庙内僧众便开始庙会的筹备工作,很多外地信徒在庙会的前几天便云集四川蓬安凤凰谷,为观音娘娘祝寿。届时僧众沐浴更衣,从清晨起便诵唱佛经。天亮之前,烧香许愿之人便络绎不绝,殿堂庙廊里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鞭炮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及至天亮。后来者只能将鞭炮香烛投向庙外的铁炉焚烧,有的就跪在庙门及路旁向观音娘娘祈求或许愿,三拜九叩以表诚心。进香时,有目不斜视的顶礼膜拜者,也有几步一跪一叩头的虔诚信徒;有心满意足的还愿者,也有怀揣心事来祈求佑护的善男信女烧香祈福的、求子的、旅游的、探险的。庙宇周边商铺林立,游人如织,有耍猴的、卖艺的、说大鼓书的、卖纪念品的,更多的是来庙会看热闹的,顺便许个心愿,可谓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每年的三次庙会可接待信教群众近10万人。蓬安人民,依山傍水,繁衍生息。团结奋进,辛勤耕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勤劳的双手迎接远方的客人。
凤石野生薄壳核桃是唐朝发现的并在灵观音修建了顶籽石,该品种在清朝时做成了闻名天下的满汉全席。凤石核桃的特点是:野生薄壳,手捏既食、味香、有补脑的功效,食后回味无穷。 蓬安特产河舒豆腐 (31张)
河舒豆腐产于蓬安县河舒镇,河舒豆腐历史悠久。相传清顺治年间就有了名气。一直以来受人们喜爱。制作工艺繁复,种类多样,色香味俱全。一桌美味的“豆腐宴”。
吴馓子是司马相如故里一道古老的传统美食,有着几代人的传奇。吴氏祖传名特 小吃,秘方考究、做工精致,采用水糖、 黑 芝麻、核桃、花生、黄豆、 香料等,以嘉陵第一桑梓“神 龙泉”水揉合,生坯三寸六,成品三寸一,色泽红润、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无穷。沿江两岸,口口相传,嘉陵江畔,美食一绝。 姚麻花 (4张)
八景六胜
古“蓬州八景”:琴台夜月、嘉陵晚渡、牛渚渔歌、五马排空、广慈晓钟、马鞍樵唱、石壁晴云、双篷叠翠;
“蓬安六胜”:小乐山群佛雕像、巍巍龙角山、大深南海、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避暑山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嘉陵第一桑梓”、抗蒙遗址运山城等。
金城山凤凰谷, 金城山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鱼峰乡、南充市高坪区隆兴乡、蓬安县兴旺镇凤石乡的交界处,海拔824.6米,是川北最高点,为省级风景名胜,天然氧吧。主要景点有“小西天”、“南京门”、“神仙洞”、“晒经石”、“卧佛岩”、“白龙洞”、“打石洞”、“观日亭”、“金城禅院”、“盘丝洞”、“穿山洞”、“狮子崖”、“顶籽石”、“凤凰寺”、“凤凰谷”等108处。
小乐山,位于蓬安县城南9.2公里原河舒区镜内,有小锣山和大锣山。位于于河舒、柳滩、碧溪 三乡镇之间。主要景点有千佛岩、大佛殿、大佛头像。
1983年7月23日,蓬安县人民政府公布 小乐山摩崖造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小乐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周口镇与锦屏镇,坐落在嘉陵江边的周口镇是蓬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又因宋代学者、《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曾路过此地,并驻足讲学、著书,后人因此又称“ 周子镇”。古镇以上河街、下河街、盐店街(又称 红军街)、顺河街四条古街为主。
2006年,蓬安县人民政府全力打造“ 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品牌,决定恢复周子古镇、财神楼等著名景点,并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拟把财神楼建成集民俗游乐、特色茶饮、财神朝拜、江滩观景于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
龙角山,位于蓬安县城周口镇西北,嘉陵江东岸,从1988年开始,蓬安历届县委、县政府开始筹建龙角山公园,至1998年龙角山公园建设工程启动,规划占地面积700亩,投入资金5000万元。
白云寨风景区,位于蓬安县南部,距县城33公里,紧靠 318国道,为南充市最大的林区,面积7575亩,山脉属华蓥山系,最高峰海拔827.3米(县境最高点)。开发10景、2沟、33峰、26弯,山上建有 白云寨避暑山庄。
大深南海风景区, 大深南海风景区是依托蓬安县大深沟水库的山水资源开发建设而成的风景旅游区,位于318国道济渡乡境内,距成都、重庆两小时车程,南充、广安一小时内到达,南有小平故居北有朱德故里。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及国家AA级旅游景区多重称号。
大深沟水库于1958年动工建设,1978年完工并下闸蓄水,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2.60公里,总库容1051万立方米,属全国防洪重点中型水库。景区占地8平方公里,森林、湖泊、碧峰、瀑布、峡谷、草地等构成了自然景观。
嘉陵第一桑梓,是融合 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和嘉陵江蓬安段典型的田园风光概括产生的旅游区名称,按国家AAAA级旅游区规划建设。旅游区以蜿蜒美丽的嘉陵江为轴线,规划面积20余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江两岸三段四功能片十三区,包括一个全国魅力乡村,两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人文资源;一片漫滩湿地,两个江心绿洲,四座名山等自然资源。
周子古镇,被誉为嘉陵江上最后的码头古镇。长约1000米的百年古街,除有首尾相连、错落有致的3000余套清代民居院落外,还保存有完好的 濂溪祠、 万寿宫、 武圣宫、画江楼、沿仙观等古建筑遗址。
千亩漫滩,中国最大的湿地休闲公园。相如故城与周子古镇之间,4000余亩原生态的江滩芦苇丛生。
百牛渡江,嘉陵江上的奇观。源远流长的嘉陵江在流过美丽的蓬安县城后,由于江水的冲刷,泥沙的沉积,形成两个巨大的江中岛屿: 太阳岛、 月亮岛。
司马相如,汉代政治家、辞赋家;
蓝梦九, 农学家蓝梦九;
伍非百,哲学家;
张怡荪, 藏学家;
魏时珍,数学家、物理学家;
王白与,革命先烈;
萧毅肃,国民党上将;
沈琼,医学家;
祝维翰,《 藏汉大辞典》副主编;
钟声琴,原山东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成会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巴中人,籍贯蓬安;
刘成东,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主席;
王云,上海明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尹在勤, 四川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