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

汶川县 汶山 四川省汶川 汶州 四川省汶川县 汶川 汶川县建制沿革 汶川县行政区划 汶川县地理环境 汶川县自然资源 汶川县交通运输 汶川县人口民族 汶川县政治 汶川县经济 汶川县社会事业 汶川县历史文化 汶川县特产美食 汶川县旅游名胜 汶川县著名人物


汶川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四川省西北部,居 川西北高原和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县城海拔1236米。南距省会 成都146公里,北离州府 马尔康202公里。下辖9个镇、3个乡。 2016年末,汶川县户籍人口为97615人。汶川素有“ 大禹故里、熊猫家园、 羌绣之乡”之称,是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全国四大 羌族聚居县之一,是国家羌文化生态体验区。围绕“世界汶川、大禹故里、 熊猫家园”旅游品牌,以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门户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项目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羌禹文化体验为重点,狠抓旅游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建成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汶川县将5月12日确立为汶川“感恩日”。 2018...

详情

汶川县地名网_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资料简介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介绍

汶川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四川省西北部,居 川西北高原和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县城海拔1236米。南距省会 成都146公里,北离州府 马尔康202公里。下辖9个镇、3个乡。 2016年末,汶川县户籍人口为97615人。

汶川素有“ 大禹故里、熊猫家园、 羌绣之乡”之称,是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全国四大 羌族聚居县之一,是国家羌文化生态体验区。围绕“世界汶川、大禹故里、 熊猫家园”旅游品牌,以大禹文化、藏羌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门户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项目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羌禹文化体验为重点,狠抓旅游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建成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

汶川县将5月12日确立为汶川“感恩日”。 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批准汶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8年12月,汶川县喜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

自 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sī)、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 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西汉,以蜀郡北部冉駹地设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治地(旧址在今汶川县威州镇姜维城)。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四川为益州刺史部(简称益州),绵虒属益州蜀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省汶山郡,仍隶蜀郡,为北部冉駹都尉治。

东汉,刘秀定都洛阳后,恢复西汉地旧制,改绵虒县为绵虒道,仍隶蜀郡。安帝延光三年(124年),撤蜀郡北部冉駹都尉复置汶山郡,绵虒为汶山郡辖。

蜀汉,魏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在蜀重建“汉”国,史称“蜀汉”,都成都。汶山郡仍设(治汶江),分绵虒县南部地区置都安县(今都江堰市聚源导江铺)。

西晋,晋武帝咸宁六年(280年),以汶山郡隶益州,改绵虒县为汶山县,仍为郡治。

成汉,建置与西晋同。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灭成汉,汶山郡仍治汶山县。东晋后,郡徙县废。

刘宋,汶山郡治迁都安,辖都安(今都江堰市灌口镇)、晏官(今都江堰市聚源导江铺)二县,仍隶益州,汶山县因郡治侨迁,未再建置。

南齐,汶山郡仍治都安。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割今崇州市街子、双河及今汶川县漩口(搬迁前)、水磨一带新置齐基县。汶山郡辖都安、齐基、晏官三县。

梁朝,肖梁统治今四川的56年中,汶山郡仍置都安,齐基县改置郡,于原绵虒县置汶川县(今威州镇),汶山郡辖都安、晏官、汶川三县。武帝普通三年(522年)于今茂县凤仪镇置绳州,领汶山郡(辖汶川一县)、北部郡(辖广阳一县)。公元553年西魏平蜀,省汶川县,汶山郡还治都安,辖都安(郡治)、晏官二县。

北周,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绳州为汶州,辖北部、汶山二郡。天和三年(568年)汶山郡由都安迁治今威州镇,并复置汶川县;改晏官县为汶山县(治今都江堰市灌口镇)。汶山郡辖汶川、汶山二县。

隋朝,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汶州、扶州置蜀州,五年(585年)改为会州,并置总管府,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州,改为汶山郡,郡治汶山县(今茂县凤仪镇),汶川县(治威州镇)隶汶山郡。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隋之汶山郡为会州,四年(621年)改为南会州,太宗贞观八年(758年)复改茂州。领汶山(州治)、汶川、石泉(今北川西)、通化(今理县古城)四县及三十九个羁縻州。在今汶川县境有涂州(草坡、涂禹山一带)及蓬鲁、姜、怒、葛、勿、革是、占、达、浪、邠等羁縻州,分布于今绵虒以下地区。代宗广德 元年(763年)岷江上游松州、维州均设于吐蕃。五代前后蜀(907~965年)时期,汶山郡范围已缩小,今茂汶县渭门、汶川岷江以西地区尽为吐蕃所有。

宋朝,汶川县仍置,隶茂州通化郡。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以汶川县置威戎军使,隶成都府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名延宁军,宣和三年废为寨,次年废寨仍置汶川县。南宋(1127~1279年)汶川县仍隶茂州通化郡。

元朝,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置“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始正式建立“四川行中书省”,改“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蒙军占领岷江上游,先后建立“松潘客迭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及茂州、松州、潘州等,归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茂州领汶山(州治)、汶川二县。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元初新建“松潘客迭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司,迁治汶川,后还治松州(今松潘县进安镇)。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茂州编入四川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为四川布政使司)属成都府。汶川县仍置,隶茂州。太祖洪武七年在今绵虒地区置汶川长官司、寒水关巡检司及彻底关。宣德年间因维州迁威州,汶川县治于迁寒水驿北(今绵虒乡政府所在地),属今汶川县地区的还有瓦寺安抚使司(涂禹山)。

清朝,茂州仍置,隶成都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直隶州,辖保县、汶川县二县。嘉庆六年(1801年)保县改隶杂谷直隶厅,茂州只辖汶川一县。嘉庆七年州、县都隶属于“成绵龙茂道”(威茂道扩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隶属川西道(成绵龙茂道改)。瓦寺安抚使升宣慰使,在三江口设行署,仍隶汶川县。

中华民国,民国2年,汶川县属川西道(次年改西川道)。民国7年以后,四川处于军阀割据的防区制。民国17年省在茂县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由二十八军军长兼督办,直辖五县(松潘、理县、懋功、茂县、汶川)三屯(绥靖、抚边、崇化屯)。至民国24年,军阀配合中央军堵截红军北上抗日,中央军势力入川消除防区,统一全省。民国25年设四川省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治茂县凤仪镇,辖松、理、懋、茂、汶、靖化六县。是年,汶川县辖瓦寺土司属地由县整编为联保,下设保、甲直接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79师535团进驻汶川县城绵虒,2月24日正式成立汶川县人民政府,隶属茂县专区。

1951年02月,将理县所辖威州、克枯两乡划归汶川建置;

1952年02月,将理县之威州、克枯两乡划属汶川,县治仍建威州(1951年9月开始迁治,1952年3月迁完)。

1952年03月,将汶川县二区龙溪乡划给灌县管辖;

1957年07月,漩口、水磨两乡由灌县划入汶川;

1958年,将茂县南新乡的青坡、芤山两村划属汶川县雁门乡;

1958年,撤销汶川县、茂县,建立茂汶羌族自治县,县治威州镇。

1963年理县所辖龙溪乡纳入汶川县管辖。

1963年02月,恢复汶川县原建置至今。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号)批复同意撤销三江乡,设立三江镇,镇政府驻街村,辖原三江乡所属行政区域;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6号)批复同意撤销耿达乡,设立耿达镇,镇政府驻耿达村,辖原耿达乡所属行政区域。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9号)批复同意撤销草坡乡,将草坡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绵虒镇管辖。

2014年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14】9号文件,即《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阿坝州《关于撤销汶川县草坡乡将其并入绵虒镇的请示》(阿府【2013】104号),同意汶川县撤销草坡乡,将草坡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绵虒镇管辖。

汶川县辖9个镇、3个乡: 威州镇、 绵虒镇、 映秀镇、 卧龙镇、 漩口镇、 水磨镇、雁门镇、龙溪乡、克枯乡、银杏乡、 耿达镇、 三江镇。 共有6个社区、118个行政村。汶川县人民政府驻威州镇。

乡、镇 人口 代码 下辖地区
威州镇 30688人 513221100 南桥社区、桑坪社区、七盘沟社区、新桥村、万村、茨里沟村、牛脑寨村、秉里村、布瓦村、增坡村、铁邑村、双河村、禹碑岭村、七盘沟村、茅岭村。
绵虒镇 12817人 8606人 513221101 绵锋村、半坡村、板桥村、板子沟村、小茅坪村、涂禹山村、三官庙村、白土坎村、和平村、羌锋村、克约村、碉头村、高店子村、羊店村,两河村、码头村、龙潭沟村、金波村、樟排村、足湾村、克充村、沙排村
映秀镇 6641人 513221102 中滩堡村、老街村、枫香树村、黄家村、张家坪村、渔子溪村、黄家院村
卧龙镇 2861人 513221103 脚木山村、卧龙关村、转经楼村
水磨镇 11935人 513221105 水磨社区、陈家山村、白石村、白果坪村、高峰村、黄家坪村、连山坡村、大岩洞村、牛塘沟村、衔凤岩村、大槽头村、黑土坡村、寨子坪村、老人村、马家营村、茅坪子村、灯草坪村、刘家沟村、郭家坝村
漩口镇 15215人 513221106 漩口一社区、漩口二社区、水田坪村、核桃坪村、群益村、安子坪村、红福山村、集中村、赵家坪村、古溪沟村、油碾村、小麻溪村、瓦窑村、宇宫庙村、八角庙村、响黄沟村、蔡家杠村、圣音寺村
龙溪乡 5172人 513221200 联合村、布南村、龙溪村、俄布村、胜利村、阿尔村、直台村、垮坡村、大门村
克枯乡 3689人 513221201 克枯村、下庄村、周达村、大寺村、木上寨村
雁门镇 6835人 513221202 过街楼村、芤山村、青坡村、萝卜寨村、索桥村、月里村、通山村、白水村、麦地村
银杏乡 2833人 513221204 兴文坪村、东界脑村、一碗水村、沙坪关村、桃关村
耿达镇 2756人 513221205 耿达村、幸福村、龙潭村
三江镇 3994人 513221207 街村村、河坝村、龙竹园村、邓家塘村、席草林村、照壁村、漆山村、麻柳村、草坪村

汶川县地理位置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境中部,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东南部,因汶水得名,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东邻 彭州市、 都江堰市,南接 崇州、 大邑县、 芦山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 全县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084平方千米。

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 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池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是20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 日照1693.9~1042.2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境内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东北为龙门山脉,西南为邛崃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过境,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5℃,年降水量500毫米。

汶川县山体宏浑高大,相对高差悬殊,光照、降水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及植被群落类型的分布和植物带谱的形成。这里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科属很全,一共4000种。存在全国独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 珙桐林,与其伴生的 水青树、连香树、 伯乐树和其它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多达20余种。还有许多名木古树和“国香”兰花,使人在珍稀美、风采美、悠古美诸多方面获得丰富的意境和多种的美感。就森林植被来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积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迹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见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

汶川县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002种;野生动物2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从已采集到的标本看:昆虫有20多个目、700多种,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个科、482种。鱼类有6种,两栖类9种,鸟类208种,兽类96种。在这些动物中,不仅有 猕猴、 云豹、 水鹿、 灵猫等喜温湿的南方动物,而且有 牛羚、猞猁、 马熊、白唇鹿、白马鸡等耐严寒的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兽有 大熊猫、金丝猴等4种;二类保护的有小熊猫、 雪豹、红腹角雉等17种;三类保护的有 林麝、金雕等8种;总计29种。 雉鸡更是卧龙动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国56种中,卧龙占11种,多属国家保护的种类。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

1978年,汶川县道41.495公里,乡道10.748公里。到了1985年,全县境内建成 国道(213线、317线在境内共线)一条,总长87公里;建设128.6公里 省道(303线)2条;改建41.495公里 县道2条;改建10.748公里 乡道2条;建成专用道10条,总长119.05公里; 机耕道113条,总长796公里。县内交通基本形成四通八达,同时也是成为 阿坝州内重要的 交通枢纽。

蓉昌高速(G4217)过境段 都汶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在建 汶马高速汶川段加快推进, 以及粤汶路、映卧路、川汶高等级公路汶川段建设任务;漩三经济环线公路、绵草环线公路、克布环线公路建成通车;龙阿旅游公路开工建设;全县117个村全部通上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实现了 农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100%。

都四铁路, 都江堰市至 四姑娘山镇山地 轨道交通扶贫项目已获批待建,过境映秀、 耿达、 卧龙、映雪、邓生沟、 巴朗山、并设立站点。

待建 成格铁路过境并设站点。2018年11月30日,《新建铁路成都至格尔木线阿坝段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成都通过评审, 成格铁路从 成都出发,利用现有 成汶线改扩建,自都江堰市 蒲阳站引出,新建双线经汶川、 理县、 马尔康至 青海省 格尔木市。 该条规划线路长度短,隧道工程小,工程投资节省,工程地质条件、施工难度相对较小,能适当带动沿线 旅游经济的发展。

2016年末,汶川县户籍人口97615人,其中,男性50625人,女性46990人。总人口中城镇人口38771人,乡村人口60598人。60周岁以上人口16932人,占总人口的17.3%,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藏族19741人、羌族37210人、汉族39183人、回族1124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0.2%、38.1%、40.1%、1.2%。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0.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0万人,城镇化率45.93%,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9.66‰,死亡率3.97‰,人口自然增长率5.6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73。

汶川县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有 羌族27154人,占总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池地区;藏族13837人,占总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带;汉族53978人,占总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回族916人,占总人口的0.95%,其他民族169人散居集镇。

县委书记: 张通荣

县委副书记、县长: 旺娜

县委副书记:王永寿 邓海兰

县委常委: 刘兵、邱宁、杨彬、龙跃、李晓刚、梁雪东、刘飞、汪国林

2016年,汶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47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724万元,增长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73810万元,增长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8%,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6939万元,增长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1%,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57219元,增长4.3%。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9:68.0:26.1调整为6.3:66.0:27.7。第一产业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2.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降低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6个百分点。

2016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7993万元,比上年增长4.6%,占GDP比重为50.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2万元,增长15.5%;第二产业增加值228088万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48333万元,增长6.6%。

2016年,汶川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9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23284万元,下降5.2%;林业产值9992万元,增长3.4%;牧业产值18895万元,增长16.8%;渔业产值260万元,增长9.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12万元,增长6.4%。

全年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6407公顷,减少213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17公顷,减少156公顷。其中,玉米1984公顷,减少253公顷;油料作物648公顷,增加1.9公顷;蔬菜及食用菌2036公顷,减少197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1054吨,比上年减少906吨,下降7.6%。油菜籽产量950吨,增长5.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6871吨,下降0.9%;茶叶产量82吨,增长17.1%;水果产量10636吨,增长45.1。

牲畜出、存栏稳步提高,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出栏生猪51120头,比上年增长16.2%;出栏牛4010头,增长13.9%;出栏羊7110只,增长3.04%。肉类总产量4978吨,增长15.1%。年末大牲畜存栏16505头,增长1.2%;年末生猪存栏37020头,增长2.2%;年末羊存栏24286只,增长0.1%。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3929万度,增长7.3%。年末耕地面积3486公顷。县境内森林覆盖率38.1%。

2016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45868万元,比上年增长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6%,拉动经济增长2.0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61.1%。年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7.0%,重工业增加值增长4.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下降4.4%,股份制企业下降1.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6%,其他经济增长26.3%。

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12个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4.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0.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2.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6.3%,非金属矿采选业下降13.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4.5%,医药制造业下降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66.0%,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6.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28.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8%。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中成药下降12.8%,原铝产量下降26.7%,铝合金增长14.8%,发电量增长0.4%,塑料制品下降1.6%,铁合金增长34.3%,铁矿石增长0.9%,石灰石增长5.8%。

2016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2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50亿元,增长18.5%。实现利税总额12.66亿元,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9.14亿元,增长28.1%。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40亿元(人民币),下降38.1%。产品销售率80.9%,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7942万元,比上年降低4.7%。全县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11户,有工作量的企业10户。全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58722万元,比上年增长25.7%。竣工产值50702万元,增长2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14万平方米,下降15.9%。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9415万元,比上年下降31.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8906万元,下降41.6%。按结构分,基础设施投资79490万元,下降52.5%;产业投资112584万元,增长14.0%;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37832万元,下降66.9%。

从构成看,建筑工程投资122210万元,同比下降46.4%;安装工程投资12503万元,下降75.1%;设备工器具购置81407万元,增长3.5%,其他费用13786万元,下降5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0850万元,下降36.1%;第二产业投资118554万元,增长12.1%,其中工业投资116694万元,增长13.5%;第三产业投资100502万元,下降62.5%。

全县共有施工项目57个,其中,本年新开工14个,竣工项目4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5.4%。

全年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14个,本年完成投资8.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4.7%。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10个,本年完成投资6.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3.8%。

全年民间投资136373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7.1%,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33.2个百分点。

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671万元,增长9.5%。按销售单位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零售额75369万元,增长11.1%;乡村实现零售额32301万元,增长6.0%。按国民经济行业统计: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6500万元,增长8.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3200万元,增长10.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32060万元,增长9.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911万元,增长8.6%。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9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出口2085万美元,增长0.9%,进口901万美元,增长8.1%。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0万美元。全年全县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5.2亿元,我县共签订3个项目,签约投资金额达6.5亿元人民币。

全年共接待游客809.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汶川特别旅游区接待游客440.55万人次,大禹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369.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4595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全县有星级饭店2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64间。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0088万元,比上年下降26.3%。其中:税收收入20211万元,下降1.8%;非税收入9877万元,下降51.3%。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47470万元,增长2.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800万元,增长0.8%;公共安全支出9023万元,增长2.2%;教育支出21063万元,下降15.8%;科学技术支出1002万元,增长1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405万元,增长102.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4415万元,增长4.9%;节能环保支出4175万元,下降50.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204万元,增长98.9%。完成国税税收收入65196万元,增长10.3%;地税总收入24156万元,下降31.2%,其中地税税收收入19165万元,下降34.9%。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23332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5%。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325019万元,增长10.3%,个人新增存款30433万元,人均储蓄存款32437元。各项贷款余额304955万元,增长5.0%,新增贷款14443万元。

2016年末,汶川县各级各类学校33所,在校生(学历教育)19192人,专任教师2001人。全县有幼儿园12所,专任教师220人,招生1611人,在园幼儿3084人。全县有小学校14所,专任教师639人,招生1012人,在校生491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初中2所,专任教师134人,招生947人,在校生305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36人,招生33人,在校生149人。高中3所,专任教师481人,招生1129人,在校生3402人;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1所,专任教师87人,招生283人,在校生693人。全县有高等学校1所,专任教师404人,在校生7127人,招生2686人,毕业2242人。

2016年末,汶川县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参观人次157.98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参观人次27.22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阅览室面积690平方米,阅览室坐席数174个,图书馆总藏量38千册,其中本年新购藏量7132册。有农家书屋117个。有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2194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0%。

2016年末,我重新拥有医院、卫生院22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01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55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17人,注册护士184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84‰,比上年下降3.5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5.7‰,比上年下降4.64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89%,比2015年下降0.11%。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3元,比上年增长9.1%。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7元,比上年增收2082元,增长8.3%。其中,工资性收入25409元,增收1241元,增长5.1%;经营净收入683元,增收355元,增长1.1倍;财产性净收入763元,增收199元,增长35.3%;转移性净收入322元,增收287元,增长8.2倍。人均消费支出22118元,增长7.1%。其中,居住支出增长26.5%,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0.6%,交通通信支出下降5.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7.4%,同比下降3.4%。

2016年,汶川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8元,比上年增收1040元,增长10.3%。其中,工资性收入4745元,增收397元,增长9.1%;经营性净收入4313元,增收558元,增长14.9%;财产性净收入173元,增收38元,增长28.2%;转移性净收入1888元,增收46元,增长2.5%。人均消费支出12852元,增长9.0%。其中,居住支出增长49.5%,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2.6%,交通通信支出下降28.9%,医疗保健支出下降15.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7.6%,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社会从业人员6.57万人,其中:城镇2.82万人,乡村3.7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64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以内。

城镇非私营单位期末从业人员13155人,其中职工12479人。职工中,企业6500人,事业1921人,机关4058人。职工工资总额84803万元,职工年均工资68622元,比上年增加7452元,增长12.2%。其中,在岗职工年均工资68605元,比上年增加7423元,增长12.1%。

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603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74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30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68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2812人,参合率达99.5%。

年末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831人,农村低保人数2192人,全县纳入农村五保供养311人,其中集中供养人口12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0%。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个,拥有床位344张。民政部门直接医疗救助517人次。

牧区藏民不论男女老少,冬穿精制的羊皮袍,羊皮袍主要分两大类:一是皮厚毛长,用这种皮缝制的皮袍,作冬装最好;一是皮薄毛稀,用它来缝制藏袍,作春秋季服装最为合适。藏民喜在羊皮袍上用虎、豹皮作领,黑灯芯绒或黑绸缎镶边、鹿皮卷边。女式皮袍上,用两、三道宽窄不一的各色灯芯绒和一道2寸宽的花氆氇镶边。这种皮袍的特色是,宽大肥长,耐磨保暧,白无束带为衣,夜晚可解带当被。夏天牧民多穿棉布衣和氆氇长袍,这种衣袍的样式,也是大领大袖,无纽扣,长及脚根,在羔儿皮衣袍外用各色灯芯绒、平绒、缎子或毛呢封面,用锦缎和花氆氇、水獭皮镶边的长袍,藏语叫作“查日”,一般为富人家缝制。

由于居住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地在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上都有不同的礼仪,州内藏族地区普遍盛行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4种。此外,塔葬也是在藏区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

天葬:通行于牧区,是将尸喂鹰、由活佛或喇嘛卜卦确定送葬时间后,由死者亲人或家族人员背尸或用牛驮到天葬场,送葬队伍前要点香引路。到了天葬场,首先由前去的喇嘛煨桑、念经,天葬师将尸体仰铺于地,由喇嘛口中念念有词,在死者的腹部或背部划上象征性的几刀,然后才由天葬师将尸分割成块,投以喂鹰。天葬场上,直接亲属一般不来参加解尸分骨事宜,来的人也不多,多至十几人,少则几人。对于盛行天葬的牧区、人们特别重视保护天葬场周围的鹰鹫,因为这种鹰除吃人尸外,不吃任何小动物。

火葬:在藏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葬仪中也是最为考究的葬法。它的主要对象是活佛、大堪布以及高贵的著名人士,一般平民不得使用。但农区一带,对患传染病死亡、凶死、上吊等非正常死亡也实行火葬。

土葬:一种流行于州内邻近汉族农区的葬式。草地牧民,一般只有患麻风病而死、凶死、吊死等非正常死亡才实行土葬,对土葬怀有惧怕心理。而农区则受汉文化影响,以土葬为主,只有患传染病死、小儿病死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才实行火葬和水葬。

塔葬:塔葬是将火化后的大活佛之骨灰,装在精制的罐或木箱里,建造塔阁,深藏塔中、有的地方待大活佛圆寂后,使其尸体盘坐,并用药粉、香料等涂在接受净洗的尸体上,让尸风干,保存下来放于灵塔内,作为供奉和永久纪念。大活佛的葬仪隆重非常,参加者不仅有全寺僧人,下属各分寺的全体僧侣,还有四周同教信徒参加,并举行一系列繁琐而庄严的仪式活动。

水葬:主要为居住在江河边的藏民所实行,一般藏区只有儿童死后才实行,还有一些乞丐及经济地位十分低下者也使用水葬。

阿坝州的藏族民间舞,主要有农区的嘉绒锅庄“达尔嘎”,牧区的草地锅庄“俄卓”,以及南坪、松潘等地的藏族舞蹈和祭祀舞蹈等。

达尔嘎底:产生于隋唐时代,在一定范围,一定场合,有专人组织,专人编制的带有敬仰崇拜的歌舞形式;其音乐有序例,层次,有固定内容与新创内容结合,有首有尾的固定舞曲,开始跳《德让斯嘎尔玛让波》和最后结束的舞曲《扎西学》,前者小调商调式,后者大调宫调式。

达尔嘎任:舞蹈动律与达尔嘎底有相同之处,因内容和形式不同,在舞蹈风貌上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此舞不拘时间、地点,属民间自娱性舞蹈。曲谱多为七声大小调音阶,羽调式居多,微调式和宫调式极少。

俄卓:安多藏语的音译;流行于阿坝州牧区。歌词富有草原特色,以吉祥欢乐为内容。步伐以点踏、擦地、跺脚为主,是骏马扬蹄、擦蹄、跺蹄的逼真模拟。通常运用民族传统的五声音阶,少量舞曲出现变宫音构成六声音阶。清角音极少见。以商徽调式为主。宫羽调式次之。

九寨沟藏族舞蹈:九寨沟县双河一带藏族的舞蹈古朴、典雅,以假嗓高歌起步,众人连臂呈圆形起舞。音乐突出于切分音符,单切音、双切音、三切音、四切音与舞蹈动作交织,形成了特殊的韵味。

祭祀舞蹈:《卡斯达温》,黑水方言为铠甲舞,是古代勇士出现所跳的祭舞,七、八十岁的老人至十余岁的少年都要跳。表演时,头戴插有牛尾的圆形帽,穿牛皮制的甲衣,手持兵器。音乐的两条旋律向同一方向运动,高声部拖腔成直线,底声部以切分下行。

哈玛:藏语音译,意为神兵舞。是传说中格萨尔王派来的神兵所跳之舞。表演者手持弓箭,头戴鹰毛头盔,身穿铠甲,无乐器和歌唱伴舞,以口令声进行表演。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据说,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为新年,后来,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人藏,唐蕃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随着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的交流,许多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藏,其中包括历算。后来,藏区以麦熟为新年的习惯,改为与汉族同时过年,直至今天。

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格鲁派的祈祷节与西藏拉萨一带的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州内还有本波教的寺庙和信徒,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的习俗。每年也有极为隆重的两次祈祷节,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三至十五,据说这次祈祷会,是为了纪念在安多地区“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师而举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绕的弟子。另一次的祈祷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祷会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为这个地区在新的一年里去灾灭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祈祷、正月十五是祈祷节的高潮期,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尕米寺,前来朝觐的有来自若尔盖、红原、九寨沟等地的香客及本地群众,多达2万余人。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转一圈尕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近12时,和尚们向前来朝觐的各地香客和观众,表演“跳神”节目(也称访仙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根据本波教经典故事而编跳的舞等。

龙寺庙会: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黄色、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自然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民俗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扎崇节:是阿坝县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由宗教活动而演变为民间贸易节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场的意思。所以,它是由交易陶器为主要市场的大型交流会。节日期间引来川、甘、青三省边界人们集会贸易。它始于18世纪末,阿坝麦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让,因说要到拉萨去拜佛,但后来却未能去拉萨,为求佛赦免许诺不行的罪过,在几位老民的建议下,她把所辖牧民们.集中在一起念“真经”。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们聚在一起,诵念“真经”的日期,汇集之地在今县城处。到了19世纪初,麦桑土官的势力渐为扩大,所以一年一度全体牧民念“真经”的聚会日,渐渐成了较为隆重的民俗节日。集会上,人们不但要念“真经”,而且村与村之间,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如赛马、摔跤、跳锅庄等。并在聚会上,出现了省内外来交易陶器的许多商人,人们对这些陶器大受欢迎。虽然后来在聚会上出现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当时,陶器是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们称之谓“扎崇”(陶器市场)。

观花节: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燃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而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怫的神灵祈愿、磕头,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并向天空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龙达”(风马),继而,骑手们为寺院的僧人们和全村寨的人们,表演马术;男女青年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边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愿歌,由能说善唱的艺人说唱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至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唱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

藏族食品主要是糌粑、肉和奶制品,牧区和农区略有区别。

糌粑,是农牧区普遍的主食。它是将炒熟的青稞用石磨加工成面粉,又称“炒面”。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肉,有牛、羊肉,偶尔也吃猎获的野牲肉。煮好的牛羊肉,也称“手抓肉”。吃时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故叫“手抓肉”。藏民常爱吃的还有肠子,有血肠、肉肠、干肠和面肠。

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待客的主要饮料之一。茶主要有:糌粑茶、奶茶和酥油茶。

糌粑茶:它因以糌粑为主要原料,故名糌粑茶。饮用时,先在碗底放一小勺糌粑,稍微压一下,便不至于一倒茶水,糌粑从碗底全翻上来,然后放少许奶渣、酥油,如有白糖撒上一点也可以,再往碗里倒上茶水。藏语称糌粑茶叫“卡豆”或“豆玛”。

奶茶:是牧区藏民和半农半牧区藏民的日常饮料,藏语称“俄甲”。奶茶的制法是,在茶壶或茶锅里放进茯茶,让水沸煮,待熬成咖啡色,这就是马茶,也叫茯茶,然后往熬好的茶水里放进鲜奶,再烧开即成奶茶。奶茶能止渴、消食、解除疲劳。

酥油茶:是藏民普遍喜饮的佳品,也是待客的最佳饮料。制普通的酥油茶时,将茶叶熬成红汤,熬好后,把茶渣筛滤出来,又将趁热的茶汤倒人事先放有酥油、食盐的桶内,再倒过鲜奶,没有鲜奶的可用奶粉代替,同时打几个鸡蛋倒入桶内,用打茶工具在茶桶内不断地搅和,使酥油等食料充分而均匀地溶于红茶中,然后装入陶制的壶内,放在微火上保温,以便随时趁热取饮。制做上等的酥油茶,还要在上述佐料中,加人事先碾细的核桃仁、花生来、芝麻等,一般是随制随喝,并要趁热。酥油茶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酸奶,主要在秋夏两季饮用。其做法是:将新鲜奶煮沸,倒入容器中,待牛奶不烫手时,加入酸奶酵头搅匀,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几小时后,牛奶凝固成嫩豆花状,即成酸奶。饮用时,加上白糖。酸奶,具有镇静、催眠、开胃、补气等作用。

农牧区食物,主要有青稞,用来制作糌粑。玉米、小麦等,制成面粉,作面条、馍馍、油饼、包子等。农区比牧区蔬菜较为丰富方便。不论农牧区藏民都喜食用白菜、圆根叶子做成的酸菜;喜欢用青稞、玉米酿造的杂酒。

纪念地有红军烈士纪念馆。名胜古迹有石纽村刳儿坪、 姜维城等。县境西南部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 主要景点有大熊猫苑、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熊猫沟、正河、 邓生原始森林、 巴朗山高山草甸等。

阿坝州汶川县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 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 卧龙。

迥澜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镇政府后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的岸边台地上。塔为九级密檐式砖塔,坐东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浆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内收,底边长2.6米,高6.5米,西南面开拱形门一道,高2.4米,宽0.80米。

七盘沟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城南,距县城约7公里。沟长约30公里,沟口海拔1500米,沟顶的白龙池4020米,沟宽处300余米,窄处仅1米左右。沟内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

张放,男,常用笔名张叹凤,汉族,生于1957年8月1日,祖籍四川达县,生长地阿坝州汶川县,四川大学中文系1977级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博士学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世界华文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