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县

普格县 普格 普格县历史沿革 普格县基本介绍 普格县行政区划 普格县人口民族 普格县地理环境 普格县资源 普格县经济 普格县社会 普格县旅游 普格县民族风情 普格县交通 普格县历史文化 普格县名优特产 普格县著名人物 普格县获得荣誉


普格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 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地域在北纬27°13'—27°30'、东经102°26'—102°46'之间,东、南、西、西北和北面分别与 布拖县、 宁南县、 德昌县、 西昌市、 昭觉县接壤。县城普基镇北距州府西昌74公里。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15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有彝、汉、回等21个民族普格县是 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普格县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普格,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 草甸子,彝族群众称普基,普格即由普基转音而得名。战国末至西汉属邛都(今 西昌县)。据《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锥结、耕田、有邑聚”。汉...

详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介绍

普格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 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地域在北纬27°13'—27°30'、东经102°26'—102°46'之间,东、南、西、西北和北面分别与 布拖县、 宁南县、 德昌县、 西昌市、 昭觉县接壤。县城普基镇北距州府西昌74公里。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15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有彝、汉、回等21个民族

普格县是 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普格县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普格,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 草甸子,彝族群众称普基,普格即由普基转音而得名。

战国末至西汉属邛都(今 西昌县)。据《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锥结、耕田、有邑聚”。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置越西郡,普格为越西郡辖地。

唐宋入南诏、大理,阿都部住牧地,隶 建昌府。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自立,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千户,后升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府罢为里州,属建昌卫。

明初袭元制,为里州,属建昌卫军民 指挥使司。

清 雍正六年(1728年),改建昌卫为宁远府,普格阿都正副长官司均属宁远府。光绪二十年(1897年)在普格设警佐一员,宣统元年(1909年)宁远府把府移驻普格。

宣统二年(1911年),组建普格乡,属西昌县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普格设县佐一员。

民国三年(1914年),把普格阿都土司辖区划为西昌县的分县。

1950年3月25日,普格解放,设治局属西昌署辖。

1952年,普格由西昌专区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区,同年正式成立普格县人民政府。

2003年7月24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23号)批复同意普格县雨水乡人民政府驻地由大坪村地俄各迁至西普中队。

2004年9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6号)同意:采乃乡更名为 刘家坪乡。

普格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15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有彝、汉、回等21个民族,总人口19.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16.5万人、占83.3%,农业人口18.1万人、占91.7%,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典型的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2008年底普格县辖3个镇、31个乡,151个行政村,722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4.8万人,有汉、彝、回、 布依等16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3079人,占总人口的75.4%;彝族人口102270人,占总人口的74.8%。

2013年普格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较2012年增长12.5%。公共财政总收入2.0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3.7%。

普格资源丰富,有耕地18.3万亩、林地面积4.96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天然草场136万亩;有铅、铁、锌、铜、煤、石英石、白云石、高岭土等10余种矿产资源,水能蕴藏量41.7万千瓦。

普格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平均日照2120.5小时,年均降雨量1164.4毫米,年无霜期306天左右,有“天然温室”之称。普格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神奇秀美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罕见的四川名泉――温泉瀑布、适宜休闲度假地——温泉山庄、南国牧歌情调高原——海口风光等自然景观,有中国第一彝寨――螺髻山彝寨,有以彝族火把节为代表的魅力“阿都”文化,享有彝族“火把节之乡”美誉,是凉山旅游观光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2008年底,普格县辖3个镇、31个乡,共154个村,8个社区。

镇: 普基镇、 荞窝镇、 螺髻山镇。

乡:永安乡、 向阳乡、 文坪乡、 黎安乡、 花山乡、 东山乡、 大坪乡、 辉隆乡、 洛乌沟乡、 雨水乡、 甘天地乡、 洛乌乡、 孟甘乡、 特兹乡、 吉乐乡、 特口乡、 耶底乡、 夹铁乡、 瓦洛乡、 哈力洛乡、莱子乡、 祝联乡、 刘家坪乡、 月吾乡、 特补乡、 五道箐乡、 特尔果乡、 大槽乡、 马洪乡、 洛甘乡、 红莫依达乡。

2006年底普格县共有人口14.4万人,其中彝族11.1万人,占总人口的77.1%。至2008年底,普格县总人口14.8万。民族有彝族、藏族、 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 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 纳西族、 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 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北纬27°13'—27°30'、东经102°26'—102°46'之间,幅员 普格县 面积1918平方公里,东面与 布拖县接壤,南与 宁南县相邻,西接 德昌县,西北和北面分别与西昌、 昭觉县接壤。县城普基镇北距州府西昌74公里,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

普格县属云贵高原之 横断山脉。 螺髻山与乌科梁子东西对峙,中梁山纵亘其中。 中梁子、波尾梁子和乌科梁子均属大凉山向南的分支。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面积较少,以中山(含亚高山)为主,占总面积的67.4%。丘陵平坝仅分布在河谷地带,呈高山、中山深切割地貌。

普格地貌,山脉河流南北走向,枕山带河,平行交错,东西群峰并列,中为凹凸,三山二水形成狭长的北高南低的河谷地貌。

县境内最高峰为螺髻山主峰――也俄额哈峰,海拔标高为4359米,最低处为白水河,海拔标高为1040米,河谷与山地高差达3319米。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低纬度地区,气候受西南季风和印度北部干燥大陆性气团交替控制,干雨季分明,年温差较小,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变幅仅13℃。

普格县年平均气温为16.8℃,1月为9.4℃,7月为22.7℃,极端最高气温33.3℃,极端最低气温-1.9℃,年总日照时数2094.7小时,年总蒸发量为2107.2毫米,年总降水量为1169.8毫米,年平均绝对温度为13.2毫巴,无霜期为301天,干湿分明,5-10月为 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构成了冬无严寒春高温,夏无酷署秋凉早的气候特点。以气象学上气温低于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高于22℃为夏季来划分,普格的冬天仅为一个月,夏季只有两个月,春秋两季长达9个月。

普格县境内河流主要有则木河和西洛河沿 横断山脉山脚由北向南流过,在县城附近东北角的扭皮各则处,二水合流,南注 金沙江。

至2008年底,普格县土地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4万亩,有水田3.5万亩,旱地14.9万亩。

普格县有林地面积132万亩,其中,森林面积46.9万亩,灌木林地39.62万亩,疏林地1.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46万亩,宜林荒山26万亩。

普格县地层出露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至2010年底已探明有铜、铅、锌、磷、高岭土、 石英岩、 重晶石等。

铜矿主要分布在 中梁子一带,平均厚度0.89—1.48米,平均品位Cu1.59%,Ag80g/t。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乌科梁子一带,较富集的洛乌沟铅锌矿平均品位Pb3.38%,Zn11.70%。石英岩分布在螺髻山东坡,矿体呈厚脉状产出,储量达200万吨。

普格县的树种有67科,259种。主要的树木种类有云南松、高山栎、其他栎类、冷杉、桦木、枸树、杨树、桤木树、楠木、 华山松、 铁杉、 槭树、云杉和柏树共14个树种为优势品种,占整个森林面积的95%。野生动物种类有豹、黑熊、滇猴、小熊猫、麝、野牛、岩羊、穿山甲、 灵猫、 红腹角雉、锦鸡、鹤、 长脚秧鸡、鹦鹉等。中药材种类有黄柏、黄莲、薯芋类、党参、 当归、半夏、通草、 贝母、金钱草、川乌、草乌、鸡血藤、杜仲、黄芪等200多个品种。

普格县水利资源丰富。全县径流量15.08亿立方米, 水能资源总量为19.57亿立方米,人均有水资源16756立方米;水能资源可利用量1.2亿立方米,已开发量0.59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92%,占可利用的49.3%;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2.13万千瓦,可开发量20.12万千瓦,已开发1.87万千瓦,占理论量的4.44%,占可开发量的9.29%。

1999年,普格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66万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量为48.8:23.4:27.8,199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64781吨,1999年全县县属工业总产值达9528万元。

2011年普格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2亿元,是2006年的2.16倍、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55亿元,比2006年增加1.067亿元,年均增长25.72%。

2013年普格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较2012年增长12.5%。公共财政总收入2.03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3.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较2012年增长42.8%。实现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0元比2012年增长8.0%,农民人均纯收入5562元,同比2012年增长14.2%。

2005年以来,普格县累计投入资金982万元,新建水沟水渠145公里,改良土壤2.16万亩,造林500亩,新修了1200立方的蓄水池。共完成衬砌引水排灌渠系24条,总长度47.55公里,配套拦水坝、渠基堡坎、涵、闸、便民桥等渠系建筑物153座,完成土石开方23550余立方,实施多元复合肥与农家肥配套使用、采用平衡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培肥地力0.3万亩,新修机耕路一条,配套机耕道边沟1964米,完成土石开方3573立方。项目区年新增粮食50万公斤,新增其他农产品5万公斤,增加农业产值80万元,水利工程的实施也增加了农民务工的机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2013年普格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1.80亿元,较2012年增长4.5%。粮食总产量增长3.4%。实现畜牧总产值4.32亿元、增长3.0%。输转农村劳动力3.9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13亿元。

2006年普格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6551万元,同比2005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29206万元,同比增长14%。工业产品产量:鸡精完成13055吨、淀粉完成998吨、发电量6344万度、水泥6.1万吨、机制砖942万块、 工业硅1664吨、 碳化硅1172吨、供水64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6645万元,同比2005增长10%。

至2008年底,普格县拥有工业、商贸、粮食、邮电、医药、建筑、饮食服务等企业42家,职工2102人。工业企业以生产食品、建材、电业为主,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有固定资产19500余万元,年产值1个亿以上,年创利税近3千万元。

2013年普格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0亿元、增长7.7%。“两河流域”鲁溪河一级、团结等电站建设有序推进,全县总装机达到18.04万千瓦、增长3.8%。

2013年普格县第三产业提速增效,实现 三产增加值7.29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0.5%。基本完成螺髻山 索道提速改造, 螺髻山、 火把节、彝历年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年接待游客278万人次,同比2012年增长1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

至2010年底,普格县城规划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1.4平方公里,区域建设用地0.58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0.31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0.0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0.09平方公里,道路广场用地0.04平方公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0.01平方公里,绿地0.01平方公里。城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区域内实有居住人口1.13万人,人均居住面积14.2平方米,城区通讯、供电、供水、排污系统配套。

至2010年底,普格县在校学生2.88万人,入学率99.9%,升学率51.5%,巩固率98.1%。

2013年普格县投入2 .24亿元,改扩建33所学校校舍,新建教师周转房82套,免除31497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1333名贫困学生。

2010年,普格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参合农民10.88万人,参合率83.09%。 计划生育率97.83%,人口自然增长率9.8‰。

2010年,普格县农村共产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点64个,“2131”电影放映工程放映电影2131场,观众53万人次,实现电影放映“村村覆盖”,全县新增省级文明单位1个,州级文明单位2个、州级文明单位标兵1个、县级文明单位3个。

至2011年底,普格县累计投入3.6亿元,改善4.2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由6.5万减少到4.7万,新增就业5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各类参保人数达1.37万人。4366名城镇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兑付低保金额972万元;将符合低保政策的1.8万名农村贫困对象纳入农村低保,兑付低保金额747万元;637名“五保户”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兑付资金累计111.6万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2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4208元,年均增长14.4%。

2013年,普格县统筹推进“八大扶贫”,完成19个村1647户彝家新寨住房主体工程,“五大保险”覆盖2 .2万人,发放就业困难人员补贴金88万元,救助特殊困难儿童1707名,发放1900套彝家新生活“ 四件套”。全面启动2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时兑现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购置补贴等惠民资金6264万元。

普格县旅游资源富集,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风民俗独具魅力。自然景观主要有:螺髻山、温泉瀑布、普格温泉、海口高原风光、玛瑙洞等保护完好的众多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有 彝族婚俗、 彝族年等。

螺髻山

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螺髻山,位于普格县的西北部。彝族人民称它为“额哈波”,“额哈”彝语叫五百的意思,其主峰海拔4359米,螺髻山全景拥有62.3万亩原始森林,又拥有崖羊、 小熊猫、 棕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各类名贵的鸟以及各种名贵中药材。

螺髻山风景区西侧是螺髻山全景的高度缩影,是景物、景观最齐全,占景点29%,面积39平方公里的清水沟主峰景区。境内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50多座,有占冰川湖泊60%的冰碛湖(又称大海子)在内的冰川湖泊20多个。

普格温泉

又名螺髻山温泉山庄,《 西昌县志》卷二地理志记途:“蒸气如烟,与山谷寒泉会流,温和合度,灌田百亩,收获最丰。”该温泉为构造泉,其形成的地质条件为斜坡 石灰岩构造。泉水从地壳深处沿南北走向的迭层出露,水温42—44摄氏度,属于典型的重碳酸镁钙型的温泉,含有铁、锰、氟、钼、氢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凉山州普格县是彝族聚居县,民族风情以彝族风情为主。 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家婚俗、葬礼和安魂仪式等民风民俗与众不同。

火把节

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的 传统节日。相传普格是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凉山第一个火把节场地在普格县西洛耶底的日都迪散。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普格各地彝族群众都要举行赛马、斗牛、斗羊、斗鸡、摔跤、爬竿、选美、对歌、火把游山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活动。届时是歌的海洋,花的世界,青年男女在举火把游玩之后,还要举行篝火晚会,弹月琴,拨口弦,跳 达体舞,尽情欢歌,通宵达旦。

彝族年

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普格彝族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十月至十一月择吉日举行,过年要过三天,第一天“点烟火”,第二天玩各种古老游戏,第三天“送祖”。过年后就开始拜年,礼物一般为酒、肉、禽、蛋类。

普格彝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神秘的色彩。包括订婚和结婚两大程序。整个婚礼过程中,以泼水、抹黑脸、背新娘等方式使婚礼充满欢乐、风趣和幽默,“抢、背、瞧”被誉为彝族婚礼中的“三绝”。

普格彝族 葬礼完整地保持了彝人祖先的原始习俗,方式为火葬,主要包括备丧、祭奠、指路、招魂、出葬、火化、聚食等仪式,长者去世后,还要举行安灵仪式和超度送灵仪式。

2005年普格县公路总里程619公里。其中:省道117公里, 县道42公里,乡道299公里,村组道194公里,专用公路29公里,旅游路8公里。全县34个乡镇全部通公路,村、组通公路率分别57%和51%。

2008年,普格县完成通乡油路62.2公里,新建 村道70.7公里、农村客运简易站4个,完成42.2公里县道普格至昭觉三湾河公路的改造。2011年,全县公路总里程1280公里,比2006年增长32.5%。

2013年普格县完成西巧路和普三路升级改造前期工作,大坪等4条通乡油路全面推进,完成菜子等7条通乡油路工可评审,新建通村公路40 .4公里。

红军长征过普格

普格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5年5月,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军团长 罗炳辉、政委 何长工、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参谋长 郭天明的率领下渡金沙江,经披砂、松林坪进入普格境内。红军在大水塘(今坪塘村)一棵大黄桷树下小憩,向群众作革命宣传,并解救受国民党敌机轰炸的群众,当地群众遂将这棵树长期保护下来,敬称为“红军树”,县人民政府1977年将“红军树”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红军在普格的3天时间里,沿途向群众宣传红军宗旨,传播革命道理,打土豪、分浮财、为民除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普格也有34名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

优质荞麦
  普格县常年生产优质荞麦6000吨以上,该作物质优、颗粒饱满,是 凉山州优质荞麦主产区之一。
   珍珠米

普格县小兴场区,因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常年种植常规稻在2万亩左右,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作物生育期长,所生产的稻米深受当地居民喜爱,这种米在当地被美称为“珍珠米”。

吉克阿优1985年出生在 普格县小兴场区瓦洛乡弯洛村翻身组,2014年“浙江省农民读书征文比塞一等奖”,嘉兴市“书香飘水乡”征文比赛一等奖等三十个奖项。他也于 2013年加入平湖市作家协会,现为林埭镇清溪文学协会秘书长。

2019年5月18日,普格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