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崩村
曼崩村 曼崩村自然资源 曼崩村基础设施 曼崩村农村经济 曼崩村特色产业 曼崩村人口卫生 曼崩村文化教育 曼崩村村务公开 曼崩村基层组织 曼崩村人文地理 曼崩村发展重点
该行政村隶属于 景东彝族自治县大朝山东镇,地处 镇政府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道路为弹石路, 交通方便,距县城118公里。东邻别落村,南邻芹菜塘村,西邻澜沧江,北邻大村村。辖罗邦东、平掌等14个村民小组。现有 农户414户,有乡村人口1689人,农业人口1683人,劳动力101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6人。全村国土面积7.76平方公里,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核桃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198.76亩,人均耕地2.5亩,林地566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畜牧为主。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378户通自来水,有3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9%)。有398户通电,有31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
详情该行政村隶属于 景东彝族自治县大朝山东镇,地处 镇政府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道路为弹石路, 交通方便,距县城118公里。东邻别落村,南邻芹菜塘村,西邻澜沧江,北邻大村村。辖罗邦东、平掌等14个村民小组。现有 农户414户,有乡村人口1689人,农业人口1683人,劳动力101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6人。
全村国土面积7.76平方公里,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5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核桃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198.76亩,人均耕地2.5亩,林地566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畜牧为主。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378户通自来水,有3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9%)。有398户通电,有31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1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6%、75%和7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1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9户(分别占总数的27%和17%)。
该村到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未硬化 ;距离最近的车站8公里,距离集贸市场8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2辆,摩托车5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90.83亩,有效灌溉率为9.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90.83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3亩。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198.76亩(其中:田390.83亩,地3807.93亩),人均耕地2.49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 等作物;拥有林地566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204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9亩,主要种植茶叶、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780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3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建有小水窖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82户。全村有1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2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 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
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其中有37户居住砖木结构;有37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7.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6.7万元,占总收入的26.7%;畜牧业收入 111.6万元,占总收入的38.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948头,肉牛61头,肉羊394头,鸡5857只);渔业收入 0.2万元,占总收入的0.1%;林业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29.2%;第二、三产业收入13.8万元,占总收入的 4.8%;工资性收入11.7万元,其他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0.5%。
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畜牧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0人(占劳动力的7%),在省内务工55人,到省外务工15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茶叶、核桃,主要销往县内外。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30.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5.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蚕桑、茶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橡胶产业。
该村现有农户414户,共有乡村人口1689人,其中男性904人,女性785人。农业人口1683人,劳动力1011人。该村是以彝族、汉族、布朗族为主的混居地,其中汉族598人,彝族608人,布朗族365人,傣族94人,拉枯族20人,哈尼族2人,白族1人,佤族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1人,占人口总数的6.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65人,参合率45.3%;享受低保52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卫生室面积为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8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人畜混居的农户364户,占农户总数的88%。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4666平方米,拥有教师7人,距离镇中学8.5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85人,小学生153人,中学生32人。
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8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57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0亩。年末集体总收入0.5万元,有固定资产5万元,农村财务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3 人,少数民族党员27人,男党员7人。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组成,下设14个村民小组。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38人。
布朗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曼崩村居住着的布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
布朗族简介:全国共有8.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地,其余的分布在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永德、双江、耿马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景东等县。
布朗族是一个善于种茶和制茶的民族。
布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少雨多雾,适宜于种植茶叶。布朗族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在布朗山上广泛种植茶林,制作茶叶,使这个边远的山区成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布朗族因此也成为种菜制茶的能手。如果你在采茶季节来到布朗山,定会看到满山遍野茂盛的茶林,看到布朗族妇女那娴熟的采茶技术。
除了茶山茶林之外,在布朗山一带的丛山峻岭间,还有着参天的原始森林。这里生长着松、柏、红椿、麻栎、樱桃等优质木材和油桐、香樟、核桃等经济林木以及野"三七"、罗芙木等各种药用植物,栖息着野牛、野猪、虎、豹、虎子、马鹿、猿猴等动物。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由于居住分散,形成了地区间语言的差异,有西双版纳布朗语和镇康的"乌语"两种方言。布朗人除讲本族语言外,一般还能讲佤语、汉语和傣语,少数知识分子已会使用傣文和汉文。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赕"为傣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布朗族传说,他们与傣族是兄弟关系,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区种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坝子种水田。因此,布朗族每次"赕佛"都要请傣族佛爷上山,傣族"赕佛"时也请布朗族佛爷下山。
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布朗族人民喜爱歌舞。每逢结婚、赕佛、盖新房等喜庆日子,男女老幼都载歌载舞,在劳动中也往往伴之以歌,兴致无穷。
布朗族歌舞长期与傣族歌舞保持交流,既吸收了傣族歌舞的长处,又充分发挥了本民族歌舞的特色。布朗族民歌称为"布朗调",总共有十多个曲调。最基本的曲调有:喜庆对唱的"甩",抒发孤独忧伤感,情的"宰",用小三弦伴奏的,多用来歌唱爱情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索",以及在盛大场合跳舞时唱的"甚"等四种。在布朗山等地还普遍流行傣族的章哈调,依腊呵调。布朗语称歌为"逮",歌手叫"章逮",布朗族有对歌的习俗。对歌时往往是即兴创作,通宵不散,有时甚至持续数日。舞蹈有刀舞、蜡条舞、圆圈舞等十一、二种,深受群众喜爱。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不能用手摸佛爷、和尚和老人的头部。平时禁止砍伐神树及周围的树林,不准在其中挖土取石,更不允许任何人在神林区内大小便。布朗族妇女怀孕后,忌讳前往房赕佛和参拜佛爷。孕妇也忌讳参加别人的婚礼和葬礼,一般不能参加各种祭典。
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崇拜祖先。节日期间有许多佛事活动。人们除了要举行迎接太阳的仪式,还要集体到佛寺举行堆沙、浴佛、泼水等活动。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电网未改造,损耗大,电价高;
2、村组道路路况差,有两个小组尚未通路。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
1、发展茶叶、核桃和橡胶产业;
2、养殖业以猪、牛、羊为主,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251元增加到2100元。
周边政府机关
景东彝族自治县大朝山东镇曼状村民委员会
地址: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
周边村庄
曼崩村
地址: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曼崩路
熊家村
地址: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曼崩路
独家村
地址: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曼崩路
瓦窑山
地址: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曼崩路
邓家村
地址: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曼崩路
上漫落
地址: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曼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