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

临翔区 临沧县 临翔区历史沿革 临翔区行政区划 临翔区地理环境 临翔区自然资源 临翔区人口民族 临翔区经济 临翔区社会事业 临翔区历史文化 临翔区交通 临翔区风景名胜 临翔区地方特色 临翔区著名人物


临翔区地处 临沧市政府驻地,位于 云南省西南部, 澜沧江与 怒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紧靠澜沧江沿岸,位于东经99°49′-100°26′,北纬23°29′-24°16′之间,东与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接壤,南与 景东彝族自治县、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接壤,西与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相连,北与云县交界,东西横距55公里,南北纵距83公里。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曾名勐缅、缅宁、临沧,2004年10月18日正式更名临翔区。临翔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9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2012年),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共有 彝族、 白族、 傣族、 壮族、 苗族、 回族、 傈僳族、 拉祜族等23个少数民族分布。2011年,临翔区完成生产总值4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6.1%。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临翔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详情

临翔区地名网_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资料简介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介绍

临翔区地处 临沧市政府驻地,位于 云南省西南部, 澜沧江与 怒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紧靠澜沧江沿岸,位于东经99°49′-100°26′,北纬23°29′-24°16′之间,东与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接壤,南与 景东彝族自治县、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接壤,西与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相连,北与云县交界,东西横距55公里,南北纵距83公里。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曾名勐缅、缅宁、临沧,2004年10月18日正式更名临翔区。

临翔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9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2012年),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共有 彝族、 白族、 傣族、 壮族、 苗族、 回族、 傈僳族、 拉祜族等23个少数民族分布。

2011年,临翔区完成生产总值4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6.1%。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临翔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公元一世纪中期以前,今临翔区境为 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 哀牢国”)属地。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设 永昌郡,今临翔区境属永昌郡 不韦县。

公元225年, 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 云南郡,永昌郡不韦县东南增设雍乡县、西南增设 永寿县,今临翔区境属永昌郡雍乡县。

公元271年, 西晋将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合置 宁州;今临翔区境仍属永昌郡雍乡县。

公元420年, 东晋灭亡,之后的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 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 今临翔区境成为傣族土目自治领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公元762年,“勐舍龙”(南诏国)在“勐掌”(保山盆地)置永昌节度、统辖澜沧江以西地区;今临翔区境属永昌节度。

公元937年,前“勐舍龙”(南诏国)通海节度使 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 大理国,沿“勐舍龙”旧制在“勐掌”置永昌节度;公元1096年,大理国废除 节度、 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今临翔区境先属永昌节度、后属永昌府。

公元1261年,大蒙古国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设金齿等处安抚司;今临翔区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 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和西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今临翔区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东路安抚使。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国)裁金齿等处安抚司, 原东路安抚使辖地设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下辖镇康、茫施、柔远等路;今临翔区境属 镇康路。

公元1286年,裁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和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辖地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临翔区境属 镇康路。

公元1289年,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分镇康路辖地设 孟定路;今临翔区境属孟定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汉译“麓川国”);公元1316年,“勐卯弄”向东扩张、孟定路所属土目归附;今临翔区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26年,元军复占澜沧江以西部分地区、孟定路西境土目又附元朝;公元1327年,元朝置谋粘路(辖今耿马东部、沧源、双江、临翔);今临翔区境属谋粘路。

公元1343年,“勐卯弄”击败元军、趁胜追击到“勐嶲”( 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东军民府土知府)闻风归附,夹在“勐卯弄”与“勐谷”之间的谋粘路被“勐卯弄”控制、后划予“勐谷”节制;今临翔区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设平缅宣慰司;今临翔区境属平缅宣慰司。

公元1382年,“勐谷”傣族土目俄陶背叛“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分设景东州、顺宁州、威远州等行政区;公元1384年,“勐卯弄”迫于压力也归附明朝、其地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同年,景东州、顺宁州、威远州分别升级为府;公元1385年,“勐卯弄”为惩罚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讨“勐谷”,俄陶求救于明朝;公元1388年,“勐卯弄”军队在定边之战中败于明朝军队,被迫与明朝讲和;明朝仍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勐谷”仍归其节制;今临翔区境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399年,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法去世,“勐谷”傣族土目趁机脱离麓川平缅宣慰司,明朝复设 景东府,但辖地较之前缩小。

公元1403年,明朝又析麓川平缅宣慰司地设大侯长官司(今 云县)。

公元1428年,大侯长官司改为大侯州,同年,大候土知州与景东土知府争夺原属麓川平缅宣慰司、但已无法管控的“勐缅”(今临翔区)、“勐梳”(今临翔区博尚镇)等地。

公元1430年,明朝出面调解大侯土州与景东土府的争端,将“勐缅”、“勐梳”单独设勐缅长官司,直属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龙”(麓川国)向周边扩张。

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国)东征兼并勐缅长官司;今临翔区境又属“勐卯龙”(麓川国)。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 三征麓川”,“勐卯龙”(麓川国)政权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区(今缅甸克钦邦); 麓川之战结束后,明朝复设孟缅长官司;今临翔区境属孟缅长官司。

公元1486年,勐缅长官司无人袭长官职,大侯 土知州三子俸开基袭勐缅长官职,勐缅俸氏傣族土司政权由此开始。

公元1597年,勐缅长官司由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划归 顺宁府。

公元1747年,清朝裁勐缅长官司、 改土归流设缅宁厅。

公元1913年, 民国政府裁府,缅宁厅改为缅宁县、上属滇南道(后改普洱道)。

公元1929年,民国政府裁道、县一级行政区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专员管辖,缅宁县先后归第十一区、第十四区、第五区、第十区、第五区、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管辖。

公元1950年,缅宁县成立人民政府,上属大理专区。

公元1952年,缅宁县划入缅宁专区,为缅宁专区驻地。

公元1954年,缅宁专区改为临沧专区,缅宁县改为临沧县,临沧县属临沧专区、为临沧专区驻地。

公元1959年,临沧县、双江县曾合并为临双县,几个月后又各自恢复建制。

公元2003年,撤销临沧地区、设立地级临沧市,撤销 临沧县、设立县级临翔区,县级临翔区属地级临沧市。

2000年,临沧(现临翔区)辖2个镇、9个乡:凤翔镇、博尚镇、蚂蚁堆乡、章驮乡、南美拉祜族乡、忙畔乡、邦东乡、马台乡、那招乡、平村彝族傣族乡、圈内乡。

2005年, 那招乡并入 博尚镇,凤翔镇改为 凤翔街道, 忙畔乡改为 忙畔街道。

目前,临翔区辖2个街道( 凤翔街道、 忙畔街道),1个镇( 博尚镇),7个乡( 蚂蚁堆乡、 章驮乡、 南美拉祜族乡、 圈内乡、 马台乡、 邦东乡、 平村彝族傣族乡),93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民委员会。

临翔区地处 临沧市政府驻地,位于 云南省西南部, 澜沧江与 怒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上,紧靠澜沧江沿岸,位于东经99°49′至100°26′,北纬23°29′至24°16′之间,东与景谷傣族彝族拉祜族自治县接壤,南与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接壤,西与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相连,北与云县交界,东西横距55公里,南北纵距83公里。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

临翔区地形由北向南倾斜,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83公里,平均海拔1500里。

临翔区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8℃-17.9℃,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称。

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临翔区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锗煤、 高岭土、 硅藻土、 铜、 铁、 铅、 锌等16种53个矿属。

水资源

截至2012年,临翔区水利资源丰富,有 澜沧江和 怒江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8条。

截至2012年,临翔区总人口32万人。共有 彝族、 白族、 傣族、 壮族、 苗族、 回族、 傈僳族、 拉祜族、 佤族、 纳西族、 瑶族、 藏族、 景颇族、 布朗族、 布依族、 阿昌族、 哈尼族、 锡伯族、 普米族、 蒙古族、 怒族、 基诺族、 德昂族、 水族、 满族、 独龙族等23个少数民族分布。

2011年,临翔区完成生产总值42.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6.1%;财政总收入5.12亿元,比2010年增长3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14亿元,比2010年增长53.82%(其中:城镇建设投资完成36.1亿元,占61%)。

2011年,临翔区完成了澜沧江经济带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大对咖啡、云南坚果等热区作物的开发扶持力度,统筹抓好核桃、 烤烟、 茶叶、 油菜、 甘蔗、 畜牧等产业,新植核桃10.3万亩、烤烟8.3万亩、云南坚果1.04万亩、咖啡0.3万亩,完成中低产林改造7.5万亩、中低产茶园改造2.4万亩。完成油菜种植5.4万亩,总产量达1.09万吨。完成粮食总产9万吨,比2010年增长13.33%,完成蔬菜种植3.58万亩,比2010年增长2.5%。投资3481.23万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07万亩。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22588人,完成目标任务20580人的109.7%;累计转移就业21344人,完成目标任务20440人的104.4%。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3亿元,比2010年增长29.3%;实现畜牧业产值5.7亿元,比2010年增长45.5%。

2011年,临翔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6亿元,比2010年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56亿元,比2010年增长34.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25.1%。

2011年,临翔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5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21.5亿元的100.2%,比2010年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95元,完成目标任务14950元的98.3%,比2010年增加1695元,比2010年增长1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394元,完成目标任务4028元的109%,比2010年增加1065元,比2010年增长32%;完成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25.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25.5亿元的100%,比2010年增长2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完成控制在7‰以内的目标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完成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完成下降2%的目标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4.8%,比控制目标103%高1.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达4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3%,均完成了提高2.3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

临翔区文化教育早为清 雍正十年(1732年)开设的童蒙馆,相继有私塾出现。 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学校完全取代私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县有71所小学、1所中学,在校中、小学生2600多人。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旧学校,创办新学校,学校达115所,学生5400多人,学校教育稳步发展。后来,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洗劫,学校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学校教育有了生机,正常发展。

1990年临翔区办有幼儿园3所、小学467所、中学1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1万多人,教师2000多人。此外,县内办有省、地直属师范、卫校、农校、财校、技工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和1所高等院校。到2006年临翔区中小学幼儿园发展到4所,在校学生(在园幼儿)7113人,教职工143人。

临沧教育事业早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就很有成效,培养出不少有识之士,为文化教育奉献的有彭应聪、杨润之、 何士林、 丘廷和、 彭桂萼、 刘御、蔡国铭等人;为国家兴亡报效的有彭仲伦、廖鼎铭等人。他们中,有的是临沧最早创办新学的先驱;有的毕生奋力于桑梓文化教育,培育英才,收集文献;有的留学日本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投入反清讨袁斗争,报效国家。

截至2010年,临翔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设3个中心、9个站,共有村卫生室102个,每个村设2名村医。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临翔区到2011年底,2.44万人享受 农村低保,8923人享受城镇低保,农村 五保对象2128人得到全面供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849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5201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11740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广覆盖,参保人员达14128人,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成年居民提高到242元、学生儿童提高到202元,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16113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228186人,参合率达96.51%,人均财政补助提高到200元,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1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4个。

临沧区文化在土司建置初期以佛教文化最盛,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大量传入,各民族文化交融,至民国初期有新文化兴起。

临沧文化事业自民国时期开始繁荣,县城设有图书馆,有滇戏玩友班子和学校话剧团演出,乡间有打歌舞蹈和山歌对唱。在东城建盖文人墨客聚会之所“仪凤楼”,后设有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彭桂萼、邱原明等组织警钟社,出版《警钟》季刊,旅省学生会在昆明出版刊物《新缅宁》。

1949年人民自卫军创办《 老百姓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00年以后,城乡物质文化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每当重大节日和大型庆祝活动,城乡普遍组织有文艺演出,耍狮子龙灯,游园舞会等。区境内设置有临沧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民族艺术团、影剧院、广播电视台、区图书馆、区文化馆、诗社、老干部书画协会等文化单位和文艺团体,以及乡村社区的老年协会活动十分活跃。地方志办公室先后编纂出版《临沧县志》、《临沧县年鉴》、《临翔区年鉴》和其他部门志、专业志数十种。文艺创作繁荣,滇剧、地方民族剧以及传统诗书画联作品不断在中国云南省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一批具有实力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办有刊物《临沧文艺》、《南汀河》、《临沧诗词》、《芳草》等,编辑出版文学书刊数百种。特别是临翔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南汀河》,自2006年改版以后,由最早的间断性出版,到季刊发行,再到双月刊出版发行的飞跃。

临翔区距省会 昆明598公里, 国道214线和323线穿境而过,是昆明通往 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 临沧机场每天有航班飞往昆明、大理和思茅。随着糯扎渡电站建成后澜沧江航运开通,又可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水路相通,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的前沿阵地。

茶文化风情园 位于市区以北3公里的忙畔乡青龙山,占地面积110公顷,于1997年批准立项,1998年被省政府列为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总投资3480万元,工程分三期建设,2001年1月24日开始试营业,4月15日正式开园,热血传奇私服并于同年被临沧市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AA级景区。

五老山森林公园:五老山森林公园位于临沧城东面,距市区18.7公里,区域面积约5万亩,地势北高南低,主山脊由五老山峰向南北延伸,形成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岭,最高海拔为小龙潭2700m,最低海拔为金竹林河1900m,五老山主峰海拔2583米,位居旅游区范围中心位置。

西门公园:西门公园是临沧市唯一的城市公园,于1990年建成开放,分为花卉植物观赏区、儿童游乐区、动物园、盆景区、运动休闲游赏区、民族风情区等,于2001年经临沧市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A级景区(点),占地面积57亩,绿化率达80%以上。

灵山胜境:是临翔区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位于临沧城东南4公里处,因建于“灵应山”而得名,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环抱于青山绿水之间,气势宏伟、怪石嶙峋、青泉飞溅、曲径通幽、景光落布、绿树成荫、殿亭辉煌,通过重修扩建,现已建成陪景牌坊、双辉塔、忠武亭、德景灵隐殿、灵露、交通亭、武警桥亭、金融亭、水池曲桥、工业馆等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和宗教信徒前来观光和朝拜。

南美拉祜风情寨:南美拉祜风情寨建设面积达40余亩,投资30余万元,于2004年10月建成12户农家乐、一个中心打歌场、民族工艺展览室、叫魂台、射弩场等,其中农家乐以拉祜族饮食习惯为基础,以鱼生、萝卜叶舂多依、荞粑粑蘸蜂蜜、绿子叶拌蜂蛹等为特色。

莲花塘娱乐度假区:莲花塘娱乐度假区位于临沧城以南12公里,机场路旁,投资1500万元,占地1000多亩,其中森林600多亩,果园200多亩,金竹林100多亩,鱼塘及其它占地100多亩。建盖欧式与中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宾馆2幢,有床位189个,可容纳20人的会议室1个,钓鱼台24个,大小餐厅2个,区内建有莲花湖、七星拱桥、八角亭、百亩果园、金竹林、观赏亭、钓鱼台、馨香莲花池、人工松山林等景点,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和个体私营建设旅游业的典型代表。

曼来湖水景区:坐落在博尚镇,始建于1958年,占地3200亩,180万平方米水面。四面环山,苍松翠绿,溪流纵横,百鸟啼鸣,稻谷飘香,是一幅浓淡相宜、幽逸淡雅的山水画。

平村傣族彝族乡位于临翔区东南部,距市区102公里,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乡。平村在历史上是景东土司和勐缅土司友好和睦相处的见证。据说,这块土地是景东土司和勐缅(今临翔区)土司联姻,景东土司把它陪嫁给女儿的嫁妆,人们把这片土地又称为姻脂地。

彝族火把节

彝族性格开朗,热情大方,以勇敢吃苦勤劳为荣。这个民族用火般的热情给这片土地挥洒出绚丽的色彩。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的骨子里是燃着火的。没有“火把节”就不能称为彝族。关于火把节的过法,似乎每一个彝区都有自己的一个庆祝方式,而平村的彝族也不例外。

彝族摸黑脸

临翔区摸黑脸是彝族有趣的习俗。每年四、五月份的栽秧季节,彝族寨子都要相互请工帮忙栽秧,就在栽完秧回归的路途中。男女老少把早已准备好的渗有油腻的黑灰拿出互相赛抹,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摸黑脸当地彝族人称之为“糊仓底”,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就预示着那家人来年粮食一定饱满丰收。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

傣族抢亲

傣族最兴抢亲。姑娘出嫁前许多“小卟哨”(小姑娘)伙伴把她团团的围护着。男方事先按约好相当数量的“卟冒”(小伙子)到女家抢亲,小伙子要进到房内把“小卟哨”一个个拖出去,最后亲长把姑娘护送或背出门给男家。出门时要打伞,胸前挂明镜。据说可射邪气。那一带仍传承着这种习俗。

丘廷和(1884~1963),字凤笙,别号悟庄道人,临沧县凤翔镇人。民国时期,为缅宁县第一届参议员。

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笔名震声、丁屹、长戈、号兵、彭鹏等。马台乡大忙顶村人。1946年11月当选国大代表,出席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