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乡
马街乡 马街乡乡镇概况 马街乡基层组织 马街乡农村经济 马街乡政务公开 马街乡人口卫生 马街乡文化教育 马街乡经济与社会发展 马街乡人文地理
马街乡党委下辖党总支11个,支部71个, 有党员611人,其中预备党员44人,女党员75人,少数民族党员559人,农村党员530人,机关总支党员81人。全乡行政区域面积面积189.45平方千米。世居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 汉族五种民族,常住人口28380人(2017年),各民族团结和谐,各村委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完备,并建有一个民兵营,11个民兵连,全乡共有普通民兵200人、机干民兵45人,乡武装部设部长1名。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70米(六蓬),最高海拔2761米(增益寨),年均气温18.4℃,年降水量1200毫米,年日照时间1800小时,年无霜期300天。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马街各族人民深受纳楼土司和国民党的双重统治,缺衣少食,苦难深重。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各族人民解放思想...
详情马街乡党委下辖党总支11个,支部71个, 有党员611人,其中预备党员44人,女党员75人,少数民族党员559人,农村党员530人,机关总支党员81人。
全乡行政区域面积面积189.45平方千米。世居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 汉族五种民族,常住人口28380人(2017年),各民族团结和谐,各村委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完备,并建有一个民兵营,11个民兵连,全乡共有普通民兵200人、机干民兵45人,乡武装部设部长1名。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70米(六蓬),最高海拔2761米(增益寨),年均气温18.4℃,年降水量1200毫米,年日照时间1800小时,年无霜期300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马街各族人民深受纳楼土司和国民党的双重统治,缺衣少食,苦难深重。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开山门,引进外援资金、技术、人才,开发矿业和荒山荒坡,对香蕉、甘蔗、草果、脱毒红薯、棕榈、茶叶、桔子和其他经济林果进行了调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5891.6万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241万元和1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和2%;完成财政税收15万元,占全年计划数20万元的7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38万元,粮食总产量1060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356万元,人均纯收入1140元,人均有粮362公斤。
2006年全乡农业总产值5891.6万元,比2005年5307.5万元增加了584.1万元,年均增长11%;粮食总产量10600吨,比2005年增长了135吨;甘蔗种植面积11910亩,产量26202吨,产值445.4万元,香蕉种植面积3715亩,产量876吨,产值70万元;生猪存栏16840头,出栏15452头,大牲畜存栏10661头,肉类总产量1621.4吨,畜牧业产值1570.8万元。
党员学历结构,大学本科7人,专科49人,中专34人,高中26人,初中175人,小学167人,文盲153人。
共青团马街乡委员会,班子成员7人,其中书记1人,组织委员1人,宣传委员1人,委员4人,下辖14个团总支,91个团支部,现有团员987人,其中女团员426人。
2006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GDP)5891.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5257万元,第二产业208万元,第三产业426.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GDP比重8.9:0.4:0.7。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3万元。全年粮食总产10600吨,其中:玉米1447吨、土豆(折纯)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35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748万元,林业553万元,牧业1428万元,工业98万元,建筑业91万元,运输业193万元,商饮业111万元,服务业22万元。水果产量1174吨,年末生猪存栏16263头,出栏13958头,大牲畜存栏10661头(匹),家禽出栏64715羽,肉类总产1621.4吨。
乡党委、政府明确要求政务公开工作要本着“规范、明了、方便、实用”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乡公开栏设在群众便于阅览的地方,在政府大院、各村委会及部分村民小组、站所部门内设置了公开栏和公示牌。同时,还采用网络、广播、会议、简报等形式将有关政务予以公布,凡涉及经济管理工作的,逐级向群众公开,涉及农村的热点、焦点问题的直接公开到户、到人,并按法定程序、时间办理好人大主席团交办的代表建议,且做到尽快、及时公开,把常年公开、定期公开与随时公开相结合,事前公开与事后公开相结合,并对已公开的内容随时更新,达到增强工作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行依法行政,优质行政,廉洁行政的效果。我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92件,接待来访226人次,协调处理重大信访问题9件,受理民间、民事纠纷57件,调处48件,调解成功46件,调解成功率80.7%。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是基层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林业等问题。我乡乡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共26件,均进行了商讨并作出了答复。
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我乡共有10个行政村有改革任务,改革工作主要通过承包经营、林地流转、联户经营、分户经营、“谁造谁有”等方式进行展开。截止2007年9月中旬,10个村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其中:应改革的商品林面积35890.5亩(商品林面积66417 亩(06年Ⅱ类调查面积),其中:退耕还林1256.4亩,承包地种植面积25470.6亩,零星林木1231.5亩,未成林造林地2568亩);区划登记宗地数8375宗;完成(改革)均山到户面积29729.8亩(有3000亩国有林统计到集体公益林中),均山到户率82.8%;应确权面积99276亩,完成确权面积90115.3亩,确权率达90.8%;发(换)证申请登记面积 90115.3亩,(其中:自留山(换证)面积40996.2亩,统一经营面积2754.7亩,家庭承包经营面积278.1亩,其它方式承包252.9亩),在林改过程中共发生山林纠纷52起 ,乡内纠纷调处26起,有7起集体纠纷因裁定权等原因无法调解,山林纠纷调处率达86.7%。经过乡级自查,10个村的林改质量均符合规定要求。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乡林改工作已初见成效。全乡10个改革村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落实改革面积90115.3亩,占应改任务的90.8%;完成10个改革村林权发证登记。
马街乡年平均温度18.4℃,气候宜人。马街乡卫生院有病床数量6张,有卫生技术人员9人,全乡有村级卫生室9个,从业医生25人,“四苗”覆盖率95%;已婚育龄妇女人数6124人,已落实节育措施人数4991人,节育率81.5%,全年领取独生子女证户数30户,全乡独生子女办证总户数202户。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在县计生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排选优秀计生办工作人员到昆明进行学习培训。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由3人组成,2006年全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共计22935人,参合率为82.7%,新农合减免、补偿17703人次,减免、补偿资金149845.6元,享受低保人数3618人,参其中农村低保3522人,居民低保96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213人,五保供养人数86人。
今年,我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较快,农民参合积极性较高。医疗工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各种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7.33‰,住院分娩率25.28%,初级卫生保健达到基本合格,业务收入达90294.4元,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为3254人次和11人次,重点传染病监测已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乡计生办、计生服务所紧紧围绕“黄牌警告”考核指标开展各项计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全乡广大计生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的努力,我乡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4.9%,自然增长率控制5.5‰,完成三术任务为421例,乡财政人均投入1.7元,出生率为12‰,综合节育率为81.5%,《生育证》发放程序合格率为100%,基层统计台帐合格率为80%,违法生育人数控制在1人以下,“奖优免补”政策知晓率为90%。
全乡有幼儿园1所、完小11所、校点21个、初级中学1所,初中生在校人数1476名,小学生在校人数2935名,幼儿58名,有中学教师48名,小学教师152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9.7%,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中学升学率68%。
全乡有文化站1个,老年活动中心20个,村级党员活动室10个,村文化活动室28个,业余文艺宣传队28支。有线电视覆盖率3%,,卫星电视覆盖率100%,广播覆盖率100%。
加强教育发展,年内投入约65万元资金,建设乡机关驻地幼儿园、昆甫大寨和新兴二寨小学。目前,幼儿园建设已竣工。我乡的“两基”巩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党委重教,政府抓教,社会支教的良好氛围。9月份,表彰了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了乌湾猛雅山歌节、龙街彝族火把节和马街乡2007年民族团结文艺汇演等活动,让群众度过了快乐的传统民族民间节日,在民族团结文艺汇演时有建水县官厅镇高寨文艺队、元阳县白鹇鸟艺术团和南沙镇楮皮寨文艺队参加,加强了与外地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马街各族人民深受纳楼土司和国民党的双重统治,缺衣少食,苦难深重。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开山门,引进外援资金、技术、人才,开发矿业和荒山荒坡,对香蕉、荔枝、甘蔗、甜龙竹、棕榈、桔子、茶叶和其他经济林果进行了调整。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479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9万元,粮食总产量1005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648万元,人均纯收入808元,人均有粮371千克。
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3089万元,比1995年的1423万元增加了1675万元,年均增长16.8%;粮食总产量10053吨,比1995年增长了261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蔗种植面积11880亩,产量26322吨,产值395万元,香蕉种植面积7286亩,产量729吨,产值209万元;生猪存栏12311头,出栏11006头,大牲畜存栏10720头,肉类总产量1120吨,畜牧业产值999万元。
到2002年有酒厂、棕毛厂、茶厂、汽修厂、食品加工、矿产等乡镇企业,总产值718万元。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1995年的61.9:9.8:28.3调整为2002年的78:6:16;粮经种植比例由1995年的7:3调整为2002年的6:4。
2002年全乡有9所六年制完小,23个教学点,有1所普通中学,中小学教职员2E 200人,在校学生3951人,已基本实现“普六”,青壮年文盲明显下降;有1所乡级卫生院,10名医务人员,有10所村级卫生室,23名乡村医生,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涌现出了牛街、小昆甫等省、州、县级文明村、文明户。
马街乡是一块人民富庶文化历史悠久之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马街乡境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江王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河江边的“倭尼坟”。此外,还有乡纳楼土司旧址及部分遗产,西观音山原始林区中的土司避暑遗址、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的飞天来石、神掌石、草帽石哈尼梯田都属乡内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
马街乡的纳楼土司历史长,辖地广,影响大。明洪武十五年(1382),称“纳楼茶甸副长官司”直到民国时期。清末由于土司普姓家族内互相争夺权位。造成骨肉相残不止,直接影响到红河两岸社会稳定。清光绪九年(1883),把它一分为四个土舍,将辖区八个里分割开,使普氏家族的四个支系各管辖两个里,都是纳楼茶甸土司官,使之各得其所,相安不争,既消弱了土司势力,又有利于满清统治者分之治之。四土舍承袋职务人物:第一舍普为本(普国林伯父);第二舍普文礼(普安邦);第三舍普应元(即普钧堂);第四舍普应隆(普钦邦)。仍冠纳楼总名。临安府所辖9土司15掌寨之首。
马街乡哈尼族祖先最早从大理迁徙途经昆明、玉溪、通海、建水、建水狗街、官厅到我乡境内六蓬、丫多,来到了六蓬,要渡过红河但是由于红河水泛滥,这支迁徙的哈尼族们过不了红河,他们为了镇住红河河神,让河神不再泛滥好让他们渡过红河,就在六蓬建盖了镇江王庙。他们平安渡过红河后寻找适合他们繁衍生息之地,分散居住到红河南岸各地。
2007年,哈尼族已发展到近20000人,是马街乡主体民族。有村落46个,哈尼梯田15000亩。他们主要节日有六月年、十月年和祭龙三大节日庆典。哈尼族在生产生活中创立了自己丰富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的哈尼族歌舞,马街境内保留有民间传统的多声部演唱形式,一般在山间田野劳作之余即兴演唱,歌声此起彼伏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娓娓动听,顺山而来,回荡山谷。
马街乡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半山一带,以阿路嘎村委会最多。分两个支系(罗上李和太和李),传统节日有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孟弄村从封建土司统治时期至今一直保持着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跳乐作舞山歌对唱的习俗。
马街乡傣族主要集中在低海拔河谷地带,分别阿有两个支系,即旱傣和花腰傣,其中以乌湾村委会旱傣居多。他们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勐雅(乌湾)山歌节(农历五月初五)。
瑶族独特的习俗是受盖活动。即每位男子在长到10岁时,都要经过受盖一关。受盖时杀猪宰羊,亲朋好友前来庆贺,并请瑶寨老先生念三天三夜经文,到第三天上午该受该男孩从三米高的树上抱成一团掉下来,树下有七、八个成年男子用网接着。该男孩经过受盖一关后意味着自己长大成人,可上山打猎,分担家庭负担。
周边中学
马街中学
地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马街村委会
周边乡镇
马街乡
地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
周边村庄
马街村
地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马木段
瑶寨村
地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零三七乡道
阿八寨
地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
烂衙门
地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X102
木梳贾村
地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零三七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