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
宜君县 Yijun County 宜君 宜君县历史沿革 宜君县行政区划 宜君县地理环境 宜君县自然资源 宜君县人口 宜君县政治 宜君县经济 宜君县交通运输 宜君县社会事业 宜君县历史文化 宜君县风景名胜 宜君县风味小吃 宜君县著名人物 宜君县城市荣誉
宜君县,隶属于 陕西省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 铜川市北部, 关中平原与陕北 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县城南距省会 西安120千米,北距 轩辕黄帝陵27千米,总面积1531平方千米。 210国道和铜黄一级公路穿境而过,被誉为“ 关中通往陕北的天桥”。宜君县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称谓。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姜女泪泉、云梦山道教胜地、战国魏长城等,其中宜君战国魏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截至2018年,宜君县下辖1个街道、6个镇、1个乡 。2017年,宜君县常住人口9.2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GDP)38.04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1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54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6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56.6:26.4。宜君县,因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帝国君王在此...
详情宜君县,隶属于 陕西省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 铜川市北部, 关中平原与陕北 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县城南距省会 西安120千米,北距 轩辕黄帝陵27千米,总面积1531平方千米。 210国道和铜黄一级公路穿境而过,被誉为“ 关中通往陕北的天桥”。
宜君县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称谓。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姜女泪泉、云梦山道教胜地、战国魏长城等,其中宜君战国魏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
截至2018年,宜君县下辖1个街道、6个镇、1个乡 。2017年,宜君县常住人口9.2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GDP)38.04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1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54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6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56.6:26.4。
宜君县,因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帝国君王在此兴建避暑行宫,而有“宜君”之称。
宜君古属雍州幽地。
秦隶内史。
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属 左冯翊县。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迁甘肃境内之泥阳县侨置,后废县,更名泥阳县,属北地郡。西晋因之。
东晋苻秦永兴二年(358年),干故城设宜君护军。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罢护军,始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因县西川有宜君水(今耀县沮河),故名。永安元年(528年),分北地郡置宜君郡,宜君县属之,兼设郡治。北魏又分故泥阳地置石保县(今宜君县西部,县东部原区属中部县),隶东秦州(孝昌二年改名北华州)中部郡。西魏、北周均沿袭旧制。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宜君郡,并石保县入宜君县,属京兆郡。义宁二年(618年),从京兆郡划出宜君、同官、华原3县,设置宜君郡,郡治华原(今耀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宜君县隶宜州。 贞观十七年(643年),撤宜州废宜君县。贞观二十年(646年)又置县,属雍州。 永徽二年(651年),县又废。 龙朔三年(663年),割中部,同官两县地,复置宜君县,并改属坊州, 天宝十二年(753年),分宜君县地置升平县。
五代和 北宋,宜君县属 延安府坊州。 熙宁元年(1068年),降升平县为镇,归宜君县管,隶永兴路坊州。
金时,改永兴路为鄜延路,宜君县属鄜延路坊州。
元时,鄜延路改为延安路,宜君县属坊州。 至元六年(1269年),废坊州,改属延安路鄜州。
明和 清初,宜君县属延安府鄜州,雍正四年(1726年),鄜州直隶省,县仍所属。
中华民国初期,宜君县属陕西省 榆林道。后废道,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间还改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10日,宜君县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初属 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
1950年,黄龙分区撤销,改属陕西省延安专区(后更名延安地区行署)。
1958年12月,宜君与黄陵合并为 黄陵县。
1961年9月15日,恢复宜君县制。
1983年9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辖地。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宜君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1966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县撤销金盆、白河两个公社,将这两个公社的辖地分别并入宜君、偏桥、五里镇3个公社,同时又对一些大队作了调整。至此全县成为14个人民公社,170个大队,645个生产队。各公社的辖区是:
宜君公社辖17个大队,68个生产队。
尧生公社辖10个大队、40个生产队。
县口公社辖9个大队,34个生产队。
云梦公社辖10个大队,42个生产队。
棋盘公社辖13个大队,51个生产队。
西村公社辖10个大队,55个生产队。
山岔公社辖14个大队,34个生产队。
高楼坬公社辖10个大队,31个生产队。
五里镇公社辖16个大队,56个生产队。
焦坪公社辖9个大队,32个生产队。
哭泉公社辖10个大队,40个生产队。
寺天公社辖12个大队,43个生产队。
偏桥公社辖18个大队,71个生产队。
雷塬公社辖12个大队,48个生产队。
从1984年4月起,先后改人民公社为两个镇、12个乡,乡镇设人民政府;176个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642个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截至2018年,宜君县下辖1个街道、6个镇、1个乡 。宜君县人民政府驻 宜阳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610222001000 | 宜阳街道 |
610222101000 | 彭镇 |
610222102000 | 五里镇 |
610222103000 | 太安镇 |
610222104000 | 棋盘镇 |
610222105000 | 尧生镇 |
610222106000 | 哭泉镇 |
610222201000 | 云梦乡 |
宜君县位于陕北南缘,古称“长安北门管钥”。东濒 洛河,与 洛川县为界,南靠 白水和 铜川郊区,西面北面和 延安市 黄陵县毗连。介于东经108°54′37″—109°28′46″,北纬35°07′34"—35°34′58"之间,东西长51.9千米,南北宽50.3千米,总面积1501平方千米。北去黄陵县33千米,延安市204千米;南去铜川市45千米,省会 西安市173千米。
宜君县地属 子午岭桥山山系,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仅东与东北部分为破碎黄土高原。海拔最低622米,最高1734米多,相对高差1112.9米。
宜君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或蒙古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夏季主要受太平洋的暖温气团和蒙古低压的影响,温暖湿润,多雷雨和冰雹。春秋两季受这两个气团的交替影响,春天温度回升慢且不稳,多风寒霜冻;秋天降温快,多阴雨。由于宜君位置介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之间,境内地貌东西差异大,故气候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主要特点是:冬长夏短,冬寒夏凉,冬春干燥,夏秋多雨,四季分明;温度较低,雨量较多,地区经向差异大。西部有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特征。
宜君地表水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7762万立方米,占年降水量98937万立方米的7.85%。年径流深全县平均52毫米,径流系数为0.078,平均每年每平方千米产径流5.2万立方米。最高值是西部土石中山丘陵区,降水量大,坡度陡,渗透系数小,年径流深61毫米,径流变差系数为0.65。其次是中部黄土梁峁丘陵区,径流深和变差系数相等于全县平均值。东部残塬沟壑区由于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地面平坦,黄土渗透性强,所以径流深47毫米,变差系数为0.6。
地表自产径流以庙山—— 云梦山为分水岭,分属于洛河和渭河水系。属于洛河的流域,占全县面积的89.2%。形成河流有雷原河、五里镇河、清河、山岔河4个小水系和东坪沟、岭里沟、东舍沟、孟黄沟水及白水河上游,年径流量合计6857立方米,占全县地表水年总量的88.5%,均流向东或东北进入洛河支流沮河或直入洛河。属于渭河水系的流域,占全县总面积的10.8%,形成有武家河、淌泥河(古名神女水),年径流量合计895立方米,占11.5%。向南流入铜川漆水河。以上所有河流均发源于县境内,系季节性河流。径流变化和雨量年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集中在7—10月,猛涨猛落,占年总径流量的56.6%。平时流量甚小,丰枯悬殊,加上河槽、沟谷很深,故流失多,可灌溉利用量小。客水 洛河年过境平均径流量3.97亿立方米,从县东缘绕过,地势居县境最低部,灌溉利用困难。但河床比降大,多跌水,发展小水电的条件较好。
宜君县属暖温带森林草原植被带。天然植被覆盖率较高,达87.3%。其中,森林覆盖率为27.6%。由于宜君县处于中国东部的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加上县境东西气候差异大,因而植被相应出现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植被小区复杂多样。从植被现状来看,由西向东依次可分成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草甸及栽培植被等7个类型。东部残塬沟壑区天然植被基本为草灌植被;中部梁峁丘陵区主要为灌丛草原及灌木草原,仅有片状或疏散的林木植被;各类森林植被的74.7%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土石中山区;局部沟川零星分布有河漫滩 草甸、沙生植被。这种多样植被组合,构成宜君县森林灌丛草原的自然景观。
宜君县植被生物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其代表种有: 油松、 辽东栎、 山杨和 侧柏,为宜君县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杜梨亦广泛散布在800—1700米山地阳坡和梁峁边缘;臭椿、 香椿、 家榆、 中国槐、 白桦、水楸、岩榆等分布于村庄附近或伴生在针阔叶混交林中。还有 杭子稍、 野丁香、欧梨、 白草、黄菅草、 柴胡、 远志等等,都是灌木草丛中的优势种。宜君县还侵移渗入有邻近区系中的成分,如喜马拉雅山区系的 华山松、 山楂、川滇茉莉等;华中成分的 漆树,东北成分的 小叶杨、 山丹、 狼尾花等,蒙古区系的 柠条、 冷蒿、大针菜等。第三纪残余成分中的槐、山胡桃、酸枣、臭椿、 紫荆等。其中,柠条、山楂、小叶杨、 狼尾花、 酸枣等分布较广。另外,还广泛分布有黄土高原特有的阳性耐干旱的植物,如山杏、山桃、文冠果、狼牙刺、沙棘、甘草、艾蒿等等。
宜君县的西部地层构造中,特别是上三叠纪岩层中, 植物化石较多,故矿藏亦较多。现已探知的矿藏有 煤炭、 石灰石、 油页岩、 石油、 天然气、 铁矿及砂等七种。其中煤炭储量较大,油页岩及铁矿次之。
煤炭
宜君县西部地处中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渭北煤田北缘,普遍有中生代侏罗纪煤层储存。据陕西省一九四煤田地质勘探队1979年勘测,全县煤炭储量为4380万吨,煤发热量为5800—6500千卡/千克。其中,龙玉煤田的柴沟(在焦坪矿区西北端),蕴藏量达3040万吨;其次为南塔地区和太安煤田,储藏量分别为600和740万吨。
油页岩
宜君县南部的塔泥河一带,是烈桥——塔泥河油页岩矿区的东半部,矿床类型为三叠纪陆相沉积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床平缓;油页岩和黑色页岩交互出现,顶部为泥岩和泥灰岩互层。全矿区探明均为D级储量,达46422.1万吨,保有储量46419.8万吨。油页岩含油率1—3%。
铁
高楼坬乡的高楼坬、果子庄、醋梨坬等地储藏褐铁、砂质褐铁,分布呈窝状。矿床类型为三叠纪沉积铁矿。矿石主要成分的平均含量为:TF↓e(铸铁)29.63%,S(硫)0.014—0.018%,P(磷)0.016—0.143%,SiO↓2(氧化硅,即石英)35—40%。探明储量为19.2万吨。因复盖层厚,品位低,储量不大,故开采利用困难。
砂
主要产于马场川西沟壑之中。该川下游沿河两岸淤积甚多,砂由红色砂岩风化而成。
石油
民国元年(1912年),中美合资曾经在金牛庄坡下石油沟钻井采油。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石油化工部门也曾在高楼坬梁的郎二井(原名四郎庙)、石管子钻采、均因储量太少而停止。20世纪70年代,又经过钻探普查,认定为贫油区。
石灰石
石灰石虽然分布较广,但分散零星,难于大量开采利用。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户籍总人口91690人,其中农业人口63522人,非农业人口28168人。当年出生人口1070人,当年死亡人口1149人。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9.21万人,出生率8.69‰,死亡率5.43‰,自然增长率3.26‰。
书记:刘 冲
副书记:曹全虎、李艳利、谷啸
常委:郭怡、王益利、郭海军、王斌、王海峰、张涛、朱伟、仇飞
县长:曹全虎
常务副县长:张 涛
副县长:朱伟、仇飞、温海龙、朱里、陈特、刘鑫、郭海鹏
(截至2019年9月)
2017年,宜君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GDP)380470万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10万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15400万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60万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56.6:26.4,比上年的19.1:57.2:23.7,增减幅度分别为-2.1:-0.6:2.7。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76912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5%。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宜君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地区投资和农户投资)474174万元,增长18.6%。民间投资203873万元,增长63.2%,工业性投资118406万元,下降24.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43687万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18406万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12081万元。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114641万元,交通运输投资67804万元,教育设施投资5050万元。
财税收支
2017年,宜君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504万元,同口径增长9.6%。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43011万元,比去年增长22.5%。在总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310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078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5501万元;教育支出30693万元;文化传媒支出3725万元;社会保障支出8071万元。
人民生活
2017年,宜君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34元,比上年增长9.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4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1元,增长9.1%。
2017年,宜君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934万元,比上年增长4.9%,实现增加值68025万元,增长4.9%。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实现产值分别为96553万元、1692万元、14845万元、502万元,实现增加值分别为55135万元、932万元、8355万元、291万元。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29807亩。
种植业
2017年,宜君县粮食种植面积277244亩,比上年增加5748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6010亩,比上年增加859亩,玉米播种面积为256423亩,比上年增加5420亩。油料种植面积6050亩,比上年减少638亩,蔬菜种植面积14691亩,比上年减少493亩。
林业
2017年,宜君县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5187亩,零星植树21万株。全年完成林业产值1692万元。
畜牧业
2017年,宜君县肉类总产量4934吨,比上年增长0.65%。其中,猪肉产量1554吨,下降2.20%;牛肉产量2753吨,增长3.30%;羊肉产量423吨,下降4.30%;禽肉产量204吨,下降0.49%。年末生猪存栏9520头,下降0.24%;生猪出栏21989头,增长1.31%。禽蛋产量432吨,增长0.93%。
渔业
2017年,宜君县水产品产量300吨。
农业基础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农业机械总动力9.78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532吨,同比增长3.15%。农村用电量511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7400亩。
工业
2017年,宜君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86800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700万元,比上年增长7.8%;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3100万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2872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煤炭生产业比上年增长13.8%,医药比上年增长17%。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90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利税39544万元,其中利润25580万元。
建筑业
2017年,宜君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017年,宜君县完成三级及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当年价)8996.5万元。
国内贸易
2017年,宜君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528.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4979.2万元,比上年增长17.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25929.6万元;乡村零售额93598.7万元。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1685.6万元;商品零售107842.7万元。
房地产业
2017年,宜君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县境内注册企业)完成14571万元,比上年下降3.6%。
邮电通信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各类电话用户总量72596户,比上年增长2.8%。其中,固定电话(含小灵通)5930户,比上年增长4.6%;移动电话66666户,比上年增长2.6%;宽带上网用户11513户,比上年增长62%。
旅游业
2017年,宜君县接待国内游客152.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8.63亿元。
金融业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59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060万元,同比增长7.3%。2017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11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其中,涉农贷款87462万元,同比增长59.8%。
保险业
2017年,宜君县各类保费收入2944.5万元,增长2.2%;全年各类赔付款支出1085万元,增长90%。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公路通车里程1267.88千米。
公路
宜君自古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咽喉,道路的形成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有咸阳—上郡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咸阳至九原郡(内蒙古包头)有秦直道,唐至清代长安至延榆有驿道,中华民国中期修筑的咸(阳)榆(林)公路,穿越宜君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县城有南去北往的西(安)包(头)公路,全县88%的行政村通行汽车。
铁路
梅(家坪)七(里镇)铁路、西(安)延(安)铁路线擦县境而过。
2017年,宜君县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84.4万吨。年末全县民用汽车保有量9450辆。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共有高级中学1所,普通初中6所,小学13所,幼儿园、托儿所13个。小学在校生数4350人,中学在校生数2326人。共有教职工995人,专任教师933人。普惠性幼儿园占比100%。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共有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1千册。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共有卫生机构214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70张,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77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1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7年,宜君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上年度)3.52%;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率(上年度)8.5%;空气质量指数3.84%;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273天;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8.6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9%;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41.2%;绿化覆盖率41.81%。
2017年,宜君县无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宜君县地处华夏民族发源地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早在距今约六七千年时,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经考古发现各类新石器遗址遍布全县,历朝历代,也遗存有许多珍贵文物。
宜君县临近黄帝陵所在地,文物古迹众多。全县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共有各种类型的文物遗址189处,出土文物572件。特别是石窟和摩崖造像尤为突出,有“福地水库石窟”、“棋盘沟门造像龛”、“秦家河摩崖造像”等。
云梦山 云梦山位于县城南40千米处,东接雁门、西绕漆水,主峰高耸达1535米,森林覆盖率91%,距305省道15千米,景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铜官县志》云:“云梦山岁有庙会焉。诸峰多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至一千四百公尺,西北高而东南低,层峦叠嶂,耸峙县北,此境内之真之也。” 相传战国时,诸候争霸,鬼谷子及弟子为避战乱,隐居于此地,在此修生养性、传道讲学,当地民间有许多与鬼谷子有关的传说,山中林木茂盛,谷深幽静,因云雾环绕山峰,取云仙梦境之意。为了纪念他们,当地人纷纷施金捐银,在悬崖下修大殿一座。 | |
太安森林公园 太安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铜川市宜君县西部山区,北距黄帝陵40千米,南距铜川市43千米,西安市149千米,紧岭玉华宫宫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达82.6%。总面积959.2公顷。于2000年7月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相传此地曾为 唐太宗的狩猎牧马场,海拔1228—1558.24米,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园区有野生动物250余种,有植物1090种,空气负离子含量15000—25000个/立方厘米。1998年开发以来,投资建成了石级小道、小木屋、观景亭、筛月湖等景观。 | |
福地湖风景区 福地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宜君县城东10千米处,榆五川上游,距铜川50千米,距西安140千米,距黄帝陵30千米,宜白公路从景区西侧通过,并与210国道相连。福地湖位于西南向东北横贯的两道山梁之间,三面环山,北面接塬,地势相对平缓,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景区内最高点海拔1211米,最低点海拔860米。风景区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河东新石器遗址、榆舍仰韶文化遗址和榆舍戏楼,还有佛道同龛石窟——福地石窟和牛家庄石窟。 | |
龟山文化园 龟山是宜君县城最高峰,海拔高度为1430米,与县城街道落差为69米,山顶平台南北长180米,东西宽67米。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龟山之巅兴建了庆云楼,由著名建筑师 阎立本设计,在明末战火中焚烧贻尽。解放前,龟山顶一直是宜君县衙所在地,同时还建有文庙、九龙壁等。解放后,县城迁移,拆除了原有的建筑。龟山文化园总面积为6666平方米。庆云阁工程由 西安市考古设计院设计,采用唐代阁楼的建筑形式,框架结构,建筑形式为三重六角阁楼,阁高25.5米,雄伟壮观。 | |
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位于宜君县彭镇210国道沿线,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宜君县境内残存的魏长城遗址共2993.5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之一,距今有2300多年。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和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 |
龙山公园 龙山公园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城旁边,是一座开放式城市山体公园。公园面积1.07平方千米,其中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是一处环境优美,具有休闲、健身娱乐功能的生态型开放式场所,距西安200千米。 公园内四季常青,物种丰富。夏季平均气温19℃,凉爽宜人,适宜避暑。负氧离子大道6000个/立方厘米,是西安市区5倍, |
耳朵套 宜君小吃耳朵套,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相传家家户户都会做,冬天天气冷冻耳朵,吃了耳朵套就不会冻了,它是由面食做成,有荞面白面两种,可以做成浇汁、油泼、清炒。 耳朵套,因其成品酷似冬季里北方人用于耳朵保暖的耳朵套而得名。据说,是秦汉时期流传下来,在冬至这天,宜君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用杂粮荞面做成耳朵套,据传吃了耳朵套就不会冻耳朵了。 耳朵套是面食,有荞面、白面两种,可以做成浇汁、油泼、清炒。纯荞麦面口感粗糙、不筋道,掺少量小麦粉,既可以改善口味,又能提高面的筋度,一般的荞面耳朵套,荞面和麦面比例按照2:1的比例做成,口感爽滑、可口。 | |
黄黄馍 黄黄馍简称黄黄,因其成品色黄而得名。主要原料为硬糜子面粉。质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满芝麻大小的窝窝,闻着香,看着嫩,吃着甜。由于从中间折叠为两层,便于夹肉、蛋、菜等各种菜肴,渗入不同味道,因而赢得了人们喜爱。 | |
西红柿泡馍 西红柿泡馍,即将北方常见的面食锅盔或馒头,泡在提前烹制好的西红柿汤里吃,味道鲜美,酸辣可口。究其来源,大概是因为盛夏之际,瓜果蔬菜充足却难储存,人们只好将西红柿做成酱,用罐子瓶子储存,以备冬天食用。北方人爱吃馍,冬天的时候,家家户户生火炉子,将烤的外焦里酥的馍就着西红柿酱一起吃,也就慢慢的演变成了一道绝佳的特色小吃。 时代变迁,西红柿泡馍不改初衷,只为满足人们对美食的欲望,却成了远方游子舌尖上一份难舍的“乡愁”。 | |
宜君窝窝面 宜君窝窝面是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的特色小吃。成品面形浑圆,漂浮碗内,汤清味鲜,红绿相映。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耀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 制作方法:鸡蛋和面,擀平,切成筷子粗细的条,再切成方丁。面丁在干面中拌匀,用筷子将面丁一个个戳成园窝形。汤锅从旺火上,加清水烧开,将窝窝面下锅煮熟捞出备用。肉末油锅中煽炒,加入鸡汤和葱、姜末、盐、调料适量,然后加入窝窝面,上笼蒸透取出,加入蘑菇汤或鸡汤,再撒上核桃仁、蛋饼丝、蒜苗或葱丝,最后滴香油即成。 |
刘培植(1917.1—2006.12)
汉族,宜君县尧生乡东舍村人。历任中央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局长、中央农垦部部长助理兼党委书记、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
王永宁(1929.7—2006.11)
汉族,宜君县偏桥镇(今彭镇)安子塬人,中共党员。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4月晋升为中校军衔,1964年5月晋升为上校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3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先后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九届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强自修(1903.1—1988.9)
宜君县偏桥乡西云阳村人。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1949年调入甘肃,历任中共兰州市委书记,省委常委兼甘肃省总工会主席,甘肃省委任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昆山
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1935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装甲兵政委办公室主任,装甲兵技术部政治委员,装甲兵后勤部政治委员,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装甲兵副政治委员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2001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克中
1940年生于宜君县王沟湾,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西藏军区副司令员,1994年1月回到西安,担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杨西林(1918.10—1988.10)
汉族,宜君县五里镇杨塬村人。1936年8月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海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1982年9月,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3年2月任青海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强建华(1921.11—1994.7)
汉族,宜君县偏桥乡(今彭镇)西云阳村人。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西宁市委书记、第一书记,西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宁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青海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先后当选青海省党代会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王永勤(1926.9—1996.10)
汉族,宜君县偏桥乡(今彭镇)安子塬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师参谋长,师长,武汉军区炮兵参谋长,副军长,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被中央军委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杨景西(1917.11—1996.12)
汉族,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1933年4月参加革命,193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空九航校司令部副参谋长,政治学院高干哲学轮训副主任,空军十四航空学校参谋长,空军航空学校副校长等职。1988年4月提高为副军职待遇。1957年6月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红星二级勋章。1955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上校军衔。
刘世明(1917.2—2001.12)
汉族,宜君县五里镇兴市人。1934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师长,贵州省民警总队总队长、贵州省公安总队总队长、贵州省军区独立师师长、安顺军分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贵州省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上校军衔,同年荣膺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树林(1921.1—2003.3)
汉族,宜君县偏桥乡(今彭镇)西云阳村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青海省商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省财贸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府顾问等职。
胡锦心
女,汉族, 1935年1月生,宜君县五里镇胡家塬人,教授,主任医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常委、国家科联研究中心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顾问等职。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胡稳心
汉族,1937年12月生,宜君县五里镇胡家塬村人。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陕西省肝病学会委员,西安医科大学肝胆胰学会理事,陕西医疗事故鉴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陕西省急腹症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
杨忠信
汉族,生于1938年,宜君县五里镇雷声村人。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
2017年10月,宜君县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