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义镇

集义镇 集义镇历史沿革 集义镇行政区划 集义镇地理环境 集义镇自然资源 集义镇人口民族 集义镇经济概况 集义镇社会事业 集义镇交通 集义镇风景名胜 集义镇著名人物 集义镇历史传说


集义镇,宜川县辖镇,东经109°41′36〞~110°32′44〞、北纬35°42′39〞~36°23′39〞。位于宜川县东南部,距县城52公里。南接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乡宁相望,西临黄龙,北靠丹州镇,猴儿川河傍镇区而过。归于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辖镇,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以“山、川、沟、塬”为主,森林覆盖率48.6%,林草覆盖率60%,最高海拔1710.5米,最低海拔388.8米。2014年集义镇工农业总产值17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09元。 集义镇面积762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11724人(2014年)。集义是文化古镇,北宋时建镇。一直是宜川县辖区。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前期属晋;魏武侯二十一年(前376年)韩、赵、魏分晋后,属魏国上郡定阳邑; 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秦代魏,魏就黄河以西上郡15...

详情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所有主城区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介绍

集义镇,宜川县辖镇,东经109°41′36〞~110°32′44〞、北纬35°42′39〞~36°23′39〞。位于宜川县东南部,距县城52公里。南接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乡宁相望,西临黄龙,北靠丹州镇,猴儿川河傍镇区而过。归于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辖镇,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以“山、川、沟、塬”为主,森林覆盖率48.6%,林草覆盖率60%,最高海拔1710.5米,最低海拔388.8米。

2014年集义镇工农业总产值17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09元。 集义镇面积762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11724人(2014年)。

集义是文化古镇,北宋时建镇。一直是宜川县辖区。

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前期属晋;魏武侯二十一年(前376年)韩、赵、魏分晋后,属魏国上郡定阳邑; 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秦代魏,魏就黄河以西上郡15县於秦后,遂归秦国。

秦汉(前221~公元220),秦置上郡辖定阳县,今云岩河古称定水,城建定水之阳而得名(古址在今延安市临镇固县村。见《汉书·地理志》)。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增设西河郡。辖县境阴山县(古址在今党湾乡景阳村河南附近)。因城建丹水之阴而得名。东汉时(25~22),将雕阴道(今富县)撤销划归定阳县辖。到灵帝中平六年(189),为匈奴占据,郡、县俱废。

三国、晋(220~420),为羌胡地,唯东晋属前秦为定阳邑,十六国后为秦。

北魏(420~534):属东夏州,置乐川郡,辖定阳县。太和八年(484),继在今境内薛河川置安平县,属乐川郡。太和十八年(494),又在县境白水川(今寿峰川)置永宁县,属乐川郡。古城在今寿峰上涧头村附近。临戌县《延安地区地理沿革》即乔居县,原在内蒙杭锦旗境内,因辖地被匈奴占据, 太安二年(456)迁设在宜川县境西北部平陆堡属定阳郡所辖。

西魏(535~551):在古孟门河西地置汾州义川郡(州、郡故城在今牛家佃乡固州村)。 大统三年(537),置义川县,因赤石川曾名义水而得名(古城在今高柏乡郭下村)。并置永乐县(城在今云岩镇),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属义川郡。大统十三年(547)改永乐县为云岩县。改永宁县为太平县。大统十七年(551)改安平县为汾川县,属义川郡,汾川故城高树山南若多村(今秋林乡大子村)。废帝三年(554)因汾州与河东汾州同名,改汾州为丹州(丹州故城同汾州故址)以丹山而得名。

北周保定二年(562),汾川县城移至库利川甚塞原(云岩镇泥湾峁附近)。大象元年(579)分汾川、云岩二县地置门山县,属义川郡(故城今延长县门山村)。是年又改义川县为丹阳县,以丹阳川而命名。

隋(581~618):继南北朝而立。开皇三年(583),废义川、乐川二郡入丹州,复改丹阳县为义川县,属延安郡。 开皇十八年(598),改太平县为咸宁县。大业初(605),废丹州、门山、云岩县入汾州县,属延州。仁寿三年(603),汾川县曾迁城于甘泉坊(今富县茶坊一带)。大业十年(614),又移城土壁堡(见《寰宇记》)。《延安地区地理沿革》称,大业三年至十三年(607~617),于义川县城内设延平县, 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县属丹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丹阳郡仍为丹州,属关内道。 武德三年(620)又析汾川县地。开元二十二年(734)迁城于今阁楼乡汾川村。置门山县,析义川县地置云岩县永徽二年(651),始由今固州村迁丹州城,由郭下村移义川县城治于赤石川口(今县城地址),城内兼设丹州。天宝元年(742)改丹州为咸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丹州。

五代周(907~960):废咸宁县入义川县。

宋(960~1279):恢复唐代旧制。淳化五年(994),改道为路,以丹州咸宁郡属永兴军路,复置咸宁县。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川县为宜川县。 康定二年(1041),置永定郡于敷城县(今洛川与黄龙交界一带),领宜川县。熙宁七年(1074),改云岩县为镇入宜川县,门山县改隶延安府。

元(1271~1368):改鄜延路为延安路,至元二年(1265),省门山县入宜川县,六年(1269),撤丹州入宜川县,属延安路。

明(1368~1644): 洪武三年(1370),明师克延安,仍为宜川县,隶属延安府。

清(1644~1911):清王朝袭明代建制,仍为宜川县,隶属延安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设榆林道辖宜川县,废道后,直属陕西省。二十四年(1935)门山县归延安县。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解放区在县境北赤镇(今新市河乡北赤村)置"宜川县人民政府”,第二年移住临镇,更名为固临县。民国三十年(1914)将县西南地区之一部划归黄龙设治局。

1947年10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2、4纵队第一次解放了宜川县城,军队撤走后,复被国民党占领。1948年春,毛泽东亲自部署,彭德怀亲自指挥了"宜川瓦子街战役”。宜川县城复于3月3日建立民主政权。仍置宜川县属黄龙分区领导。建国后于1950年废黄龙分区,宜川县改属延安专区。1958年,黄龙县入宜川县。1961年市县行政区划整编,复置黄龙县,将圪台街砖庙梁、黄龙、崾、小寺庄5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黄龙县辖。至此,宜川县迄今(2013年)再未变更。

截至2012年,集义镇辖1个居委会、29个行政村。其中集义、流湾头、阳平、寺家庄、郭东、冯家坪、峪口、辿里、坡头、南坡、陈家庄、胡家庄、石磕、麻岔沟、南庄、石台寺、寺坪头、流岔沟、崖底、石门沟等20个行政村有村委会。镇政府驻镇中央集义街。

详细区划

集义镇位于宜川县城东南部52公里处。东经109°41′36〞~110°32′44〞、北纬35°42′39〞~36°23′39〞。南接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乡宁相望,西临黄龙,北靠丹州镇,河儿川河傍镇区而过。全镇土地总面积762.18平方公里。

集义镇属于宜川地区,处于渭北高原、黄河沿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川原相间,分为三个地貌区:黄河沿岸为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区;县川河以北为黄土破碎塬区;西南部为丘陵土石山区。地势由西向东缓倾,形成西南高、东低的簸箕状地形。境内山脉属 横山山系,自北而南有云岩山、野雀山、 虎头山、七郎山、凤翅山、 蟒头山、茹岭山、 盘古山和半郎山等九座大山,最低海拔500米,最高海拔1212米。

集义镇气候适宜,为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2℃,年降雨量500-650毫米,无霜期180天,年日照时数2300-2500小时。

集义镇地下能源丰富,于2014年探明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储量100亿立方米,页岩气还在探明中,于2014年末开始实施开采准备。

集义镇生物资源以灌木丛为主,稀疏点缀着杜梨、山杨、水桐、辽东栎、柏树,以小面积分布的人工林松树、刺槐、苹果、核桃等。该区建群树种阳坡主要有狼芽刺、山桃、酸枣、木瓜等,阴坡主要有沙棘、线绣菊(筷子木)、山杏、黄蔷薇(马茹子)、柴丁香、胡枝子、连壳等。灌丛稀密程度大体由各川道上游向下游(即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建群种阴坡沟谷主要有油松、(人工)水桐、山杨、辽东栎;阳坡主要侧柏、土梨,森林疏密度为0.5的面积占比例最大。林下灌丛,草木植物丛生,阴坡主要灌丛有:胡枝子、绣线菊、(筷子木)灰枸子、黄蔷薇(马茹子)、荚迷、沙棘、胡颓子;阳坡林下主要灌丛有:山桃、山杏、马蹄针(狼牙刺)、酸枣。林下草木植物有100多种。

截至2014年,集义镇共有3812户11724人,镇区常住人口1800人,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 2017年总人口为10980人(2017)。

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9元。2014年集义镇工农业总产值17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09元。

集义镇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是一个农业镇,耕地面积3.99万亩,人均3.4亩。主导产业以花椒、核桃为主,现共有核桃3.22万亩,花椒2.8万亩。养殖有牛、猪、蜂、芦花鸡等。生猪存栏2989头,养蜂户142户,养殖6700箱,芦花鸡存栏4000羽。2015年集义镇将进行10万只科学养羊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年底建成核心种羊繁育场1个、千只规模种羊场2个,辐射带动规模养殖户200户,羊子存栏达到3万只。

集义镇于2014年已探明地下含煤储量23.9亿吨,煤层气储量100亿立方米,以及页岩气仍在探明中,于2014年末开始实施开采准备,目前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落后。

集义境内有陈家庄的石浪松、郭东的千年白皮松、辿里的将军台、峪口的盘古山、麻岔沟的八郎山、桃池周围6大旅游景观等自然景点。都对外免费开放,服务行业较为落后。

截至2009年底,集义镇有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2所,教师共有46人,在校中小学1026人。全镇共有21个党支部,其中机关支部2个,党员45人,农村支部19个,党员333人。

截至2009年,集义镇全面完成农业设施、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配套完善村级集中居住小区水、电、路、绿化、亮化、硬化等基础设施;新建16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保障群众用水安全;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建成牛武至英旺供电线路,实现双电源供电,提升城乡供电保障水平。

截至2014年,集义镇有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的医疗集义中心卫生院一所以各镇的行政村卫生室5所,承担全乡镇19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7800口人的基本医疗及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院占地面积2000㎡,有门诊综合大楼一座,平房8间,建筑面积800㎡。现有初级职工10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8人,雇佣人员3人,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防保科、妇幼保健科,开设病床10张,2009年评审为一级甲等卫生院。

新修通村水泥路5条30.7公里,实施宜韩公路城区至薛家坪段32公里升级改造和城区鸭湾桥、南寺湾桥修复重建。

截至2012年,集义镇公路通车总里程1557.2公里,其中 干线公路229.4公里, 二级公路224.5公里, 三级公路164.9公里。2012年,完成货运量215.49万吨,货运周转量6292.3万吨公里,客运量253.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541.4万人公里。

景点名 简介 图片
陈家庄的石浪松 人们以树为本,与树为邻。2010年10月县帮扶单位宜川县电力局,在为郭东村硬化巷到时,发现了该村河对岸的百年白皮松,随即投资1万多元为古树修建围栏,并对古树周边1公里的道路进行修护。
郭东的千年白皮松 位于黄河壶口岸边的宜川县,是陕西最大的天然白皮松连片纯林区分布地。2014年,记者在该县南部集义镇郭东村发现,村南河边的地块旁生长着一株高大粗壮的白皮松。该松树高约30米,冠径约25米,胸径达2米,四个人伸开双臂才能将树身合围。
辿里的将军台 将军台位于集义镇辿里村南,一石峰孤标耸立,松柏掩映奇石,山顶有庙。远望形似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故名将军台。
峪口的盘古山 《吴志》(清乾隆年间宜川知县吴炳所修《宜川县志》):"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视万山。中有井,盛夏犹多积雪。石碣剥落难晓。传为盘古氏卜婚之处。” 盘古庙 (2张)
麻岔沟的半郎山 《吴志》:"在县东南一百九十里,属河清里。滨临黄河,高峻险极,与韩城县接界,有庙祀八郎神。”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曾据此山扯旗造反,在山上筑石砦曰:"昆仑”。
桃池 距离县城百十里的寿峰乡,那里人烟稀少,春天的时候满山苍翠,百花盛开,飞鸟在林中鸣叫,婉转悦耳,令人神清气爽。秋天的时候,寿峰山的景更是美轮美奂的。它的山不同于别处的山,像层层屏障,一重又一重的,高低大小迥异,美景不断。 2013年十月下旬曾与家人和友人专程去寿峰观过秋景。那时是秋最美的时候了,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山野分外妖娆。
人物姓名 人物简介
盘古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盘古神话流传时间下限至东汉时代,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盘古的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张志文 男,汉族,1929年10月生,宜川县集义镇崖底村人,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在黄龙县柳沟乡任文书,同年到黄龙干校学习并任班级助理员。
罗杰 (1930~1989)男,汉族,宜川县集义镇南坡村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政教系。
邓宝 女,汉族,1931年生,宜川县集义镇人,澳大利亚归侨,教授。1993年至1996年赴澳定居,就读英语,毕业于悉尼大学Bankstowncollege(E.S.O.L/Lannguages),担任过地球发展史、占生物学、生态学、地层学原理等课的教学。培养过六届硕士研究生
刘言 男,汉族,1933年8月生,宜川县集义镇塔寺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48年2月至1958年在宜川县集义镇和县政府三科工作。
张俊南 男,汉族,宜川县集义镇人,宜川中学初五六级学生,后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先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邓西民 男,汉族,宜川县集义镇人,1982年在西北农学院获得农学学士学位。1984年在美国依利诺依大学获得园艺学硕士学位。
刘保民 男,汉族,1960年4月生,宜川县集义镇石台寺村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
赵耀宏 男,汉族,1963年4月10日生,宜川县集义镇马家庄村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教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部长(副厅级),陕西省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丁工 男,汉族,1935年生,宜川县集义镇曲里村人,大专文化程度,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在集义区政府参加工作。
丁风雷 男,汉族,1948年生,宜川县集义镇石磕村人,大学专科学历,中共党员。1970年至1975年在集义公社企业任会计。
李新民 男,汉族,1955年2月生,宜川县集义镇冯家坪村人,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本科学历。1972年8月前,先后在集义小学、中学,宜川中学学习。1997年8月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竞赛工作者”。
赵吴宁 男,汉族,1957年2月1日生,宜川县集义镇马家沟村人,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程度。1973年至1975年在集义三岔小学、迪里小学任教。1976年至1978年在延安“五七”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1977年在延安抗洪救灾中被评为“延安市抗洪英雄”。
阎红彦 男,(1909~1967)又名侯雁,今子长县瓦窑堡镇人。民国8年(1919)入私塾就读,不及一年辍学回家。民国13年(1924),投奔安定驻军石谦部,当号兵。民国14年(1925),在宜川集义镇经李象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10月,参加清涧起义,起义部队在宜川改编时任警卫排长。起义失败后,匿居山西绛州。民国18年(1929),受中共陕北特委派遣,至后九天作争取改造杨庚武部工作,在周维祺营任连长。民国19年(1930)初将周营拉出后九天。

宜川县集义镇和寿峰乡之间有一座雄伟的大山叫盘古山。集义东二里有盘古庙遗址。每年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五,有两次传统的盘古庙会。当地还有公山与母山的传说,集义南边的山峰称公山,即盘古山;北边的山峰称母山,即盘古妹妹的化身。公山、母山相合,创造了人类。

周边乡镇

集义镇 地址:延安市宜川县

周边村庄

集义村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政府(宜韩路北)

柳树村 地址:延安市宜川县

马树坪 地址:延安市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