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区

城东区 城东区地理位置 城东区建置沿革 城东区行政区划 城东区人口民族 城东区地理环境 城东区自然资源 城东区交通 城东区经济概况 城东区社会事业 城东区历史文化 城东区旅游


西宁市城东区位于青海省省会 西宁市东部,地处 湟水河西宁段下游,东与 平安区接壤,南与 湟中县相连,西与 城中区毗邻,北与 互助县相接,是西宁市的东大门。下辖1个镇、20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全区总人口为3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62万人(回族约8.9万人),占总人口的34%。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西宁 东关清真大寺、 马步芳公馆等省级重点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均在区内,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手工业品、宗教用品、民族服饰等逐渐成为深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西宁市城东区位于青海省省会 西宁市东部,地处 湟水河西宁段下游,东与 平安区接壤,南与 湟中县相连,西与 城中区毗邻,北与 互助县相接,是西宁市的东大门。1949年9月,西宁解放,为青海...

详情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介绍

西宁市城东区位于青海省省会 西宁市东部,地处 湟水河西宁段下游,东与 平安区接壤,南与 湟中县相连,西与 城中区毗邻,北与 互助县相接,是西宁市的东大门。下辖1个镇、20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全区总人口为3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62万人(回族约8.9万人),占总人口的34%。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

西宁 东关清真大寺、 马步芳公馆等省级重点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均在区内,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手工业品、宗教用品、民族服饰等逐渐成为深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西宁市城东区位于青海省省会 西宁市东部,地处 湟水河西宁段下游,东与 平安区接壤,南与 湟中县相连,西与 城中区毗邻,北与 互助县相接,是西宁市的东大门。

1949年9月,西宁解放,为青海省省会。下设第一、二、三、四、五、六区人民公署(科级)。管辖范围东至杨沟湾,西至小桥,南至红庄,北至下朝阳。

1950年,第六区并入第五区。各区人民公署改为区公所。

1952年4月,将第四区和第五区的7个乡划出,设立郊区。

195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第一区更名为城中区,第二区更名为城西区,第三区更名为东关回族自治区,郊区不变。

195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从湟中县划入部分区域,扩大西宁市管辖范围:东至杨沟湾,西至刘家寨,南至红庄,北至上朝阳。7月,市政府决定:将郊区划分为东郊区、西郊区。

1956年8月,青海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宁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国务院1960年1月批准);撤销西宁市城东区、 城西区、东关回族自治区和东郊区、西郊区,设立城中区、城西区、城东区三个县级区。西宁市管辖范围东至 高寨,西至 扎麻隆,南至总寨,北至新城。

1957年12月,撤销城东区、城西区,所辖城市街道划归城中区,农村各乡由西宁市直接领导。

1959年12月,西宁市设立县一级城中区,辖后子河、 多巴、总寨、 小峡4个公社(国务院1960年1月批准)。

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青海省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的湟中县划归西宁市领导。4月,青海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调整西宁市行政区划:撤销城中区,在原西宁市辖区(含农村)设立县一级的城东区(驻东关大街)、城西区(驻小桥),以市郊多巴公社及 湟中县划入的 维新、上五庄、李家山公社设立县一级的通海区(驻多巴),以市郊小峡公社高寨、红庄大队及湟中县划入的平安、三合公社设立平安区驻平安驿)。7月,将西宁市元朔、新城2公社及后子河公社黄家寨大队划归大通县

1961年5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西宁市城西区,所辖城区部分并入城东区,将城东区更名为城区,原城西区所辖农村分别划归通海区和湟中县。8月,省委决定,将 大通县、湟中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仍划为省直属县(国务院1962年1月批准确认)。

1962年3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西宁市通海区、平安区,将通海区所辖各公社,平安区所辖小峡、高寨两个公社由西宁市直接领导,平安区平安等公社划归湟中县领导,哈拉直沟等公社划归互助土族自治县领导。4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西宁市城区,将城区所辖各城市公社由西宁市直接领导。6月,将西宁市所属上五庄等16个公社划归湟中县,红崖子沟等2公社划归互助县。

1963年2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西宁市市辖区建制,在西宁市市区(原“城区”辖区)设立 城中区、城东区、 城西区三个区,市郊的 中庄、 十里铺、沈家寨、 彭家寨、二十里铺、 马坊、大堡子等7公社仍由西宁市直接领导(设立中共西宁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4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后子河、润泽、长宁3公社划归大通县领导,多巴、拦隆、小峡等公社、大堡子等8个生产大队划归湟中县领导,高寨公社划归互助土族自治县领导。

2000年,城东区辖7个街道、2个镇。其中各乡镇: 东关大街街道、清真巷街道、大众街街道、周家泉街道、 火车站街道、 八一路街道、 林家崖街道、 乐家湾镇、韵家口镇。

2001年底,城东区辖7个街道、2个镇,44个社区、20个村(牧)。

2007年2月15日,西宁市政府举行乐家湾镇移交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管理签字仪式:城东区乐家湾镇(不含曹家寨村)正式委托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

2009年,管辖 东关大街街道、 清真巷街道、 大众街街道、 周家泉街道、火车站街道、八一路街道、林家崖街道、乐家湾镇、 韵家口镇等7街道2镇。

2013年,撤销所有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组建成立12个新型社区。至此,城东区下辖1个镇、20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全区总人口为3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62万人(回族约8.9万人),占总人口的34%。

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73米,年平均气温5.7℃,年平均日照2788.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城东区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

城东区内有 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北境。 基本断面或河口地点在西宁市北门外,集水面积9020平方公里,河道在西宁长度174.1公里。

城东区植物资源有千余种,定名的737种,主要树种有杨树(冬瓜)、小叶杨(山杨)、桦树( 红桦、白桦、 糙皮桦)、 青海云杉、 油松、 祁连圆柏等。灌木有小柴、 忍冬、 蔷薇、卫茅、枸杞、沙棘、 金露梅、 银露梅、杜鹃、锦鸡儿等。

城东区有 狍鹿、扫雪、猞猁、棕熊、岩羊、 獐子、狐狸、水獭、 蓝马鸡、雪鸡、 环颈雉、 石鸡,以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雪豹、 马鹿等众多珍禽异兽。

城东区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棉、石膏、硅石、 芒硝、粘土。

城东区是省会西宁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素有西宁旱码头之称。 西宁火车站、货场、长途、汽车站、海关均在区内,西宁飞机场距东区最近。东区交通便捷,109国道、南绕城路、互助路、西平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服务设施齐全,金融、餐饮、旅店、运输、医疗、旅游等服务设施完善。

城东区是西宁市重要的工业聚集区,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企业星罗棋布。近年来,立足区位优势,开发了硼酸、硼砂、铝型材、喷塑纲窗、农用拖车、网围栏、畜产品、清真系列食品等几百个产品,近千个规格型号。区内芒硝、石膏、硅石、钾盐、皮毛等矿产资源丰富,商业贸易繁荣活跃,小商品、小食品、畜产品、汽车、摩托车、建材装饰、蔬菜、药材、瓜果等市场,与省内外大市场接轨联网,成为辐射全省的商品集散中心。

2011年,城东区落实农产品播种面积3196亩,种植蔬菜2467吨、牲畜出栏33899头(只),肉类总产量486吨。

2011年,城东区抓好工业企业生产技改,共实施工业项目9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09亿元,完成区属工业增加值3.09亿元,增长10.7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3亿元;投资3650万元完成乐家湾畜产品加工园区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完成西宁祥源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800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项目。

2011年,城东区全年共实施第三产业项目36项,其中续建8项,新建28项,累计完成投资6.5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9.70%。青海新千国际虫草大世界建成投入运营,中国青海虫草国际交易中心、青海泰阳国际商贸中心、小商品批发市场三期改扩建等投资大项目顺利实施。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26项,完成投资5.44亿元,华庭仁和、碧水外滩、三江汇怡等17个投资较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展顺利。旅游会展经济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升,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91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10.10%。圆满完成了2009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节的协办任务,积极组团参加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全区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1项,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3.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35%,其中,省外到位资金3.51亿元。

2011年,城东区投资310万元为29个社区配备了群众文化活动设备,投资82万元完成了两镇文化站和社区活动图书室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区级图书馆,科技工作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城区”和“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荣誉称号。

2011年,城东区投资7436万元实施了互助路小学迁建工程、东方小学校安工程和韵家口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南小街小学校安工程竣工已交付使用。扎实推进“两基”工作,“两基”检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我区被省政府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区(县)。

2011年,城东区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全年完成燃煤锅炉改造11家、16台、33蒸吨,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78.40%,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2%,

2011年,城东区积极启动居民养老保险,全年共发放职工养老金、失业金、城市农村低保金、医疗救助和住房救助金等2.04亿元。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创建孵化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区新增就业5776人。积极开展灾害救助工作,妥善安置了林家崖北山危岩体滑坡、山陕台护坡垮塌受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100余万元,发放救灾面粉100余吨。

2011年,城东区投资3500万元完成丹霞路、索麻巷、北关街、东关大街等道路建设和街巷景观改造,完善了城区路网,方便了群众出行;投资185万元对五一桥、乐都路、北园巷等5座公共卫生间和部分破损塌陷市政道路进行了维修;投资1200万元对水城门清真寺、富强巷小学、海源宾馆等9处楼体进行了亮化美化。进一步加大城区绿化力度,投资820万元新建改造街头绿地22处,新增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安装绿地护栏6814米,补植行道树740株、花灌木12万株(墩)。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东关、互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清真巷社区服务站,购置了杨家巷、青藏花园、园山社区办公用房,改造了团结、火车站社区办公用房;投资560万元新建了杨家巷、康东等7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数千年来,城东区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开拓建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化和淳朴好客的民俗民风的美好结合,亦为东区这个少数民族集聚区增添了更加神奇多彩的风情。

撒拉族文化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典型食品:比利买海,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撒拉人信奉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在民间,婚丧嫁娶都要炸油香、煮麦仁饭,其间凡参与炸油香、煮麦仁饭的妇女必须要"乎斯里"(即沐浴过),未经沐浴或经期妇女,不允许参与这项工作,也不允许到油锅附近去。

藏族文化

青海藏族人民对茫茫草原有着挚心的爱,它们爱马、识马、善骑、骁勇,充满剽悍、尚武的精神;轻便、耐磨、便于支拆驮运的牛毛帐房;粗犷豪放、欢快热情的民间舞蹈等等,无不可以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中找到终极的根源。同时,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印记。赛马时,"煨桑"这一古老的敬神祭祀习俗作为开赛的仪式;同样,我国曾经历过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它为青海藏族的习俗打下不可忽视的烙印。诸如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像"新寨求卓"这样的舞蹈是禁止女性参加的;帐篷内的座位、坐序、坐法有严格的习俗规定,女人不能坐在男人的上方,男人可盘腿而坐,妇女则需半跪式,不得盘腿;男人用的东西,妇子不得跨越,必须绕行;诸如受官贵民轻特权观念的影响,路上遇到千户、百户,则必须赶紧取下盘发,右袖搭肩,躬立道旁,双目下视,甚至跪立道旁。这些说明在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普通老百姓的习俗之间,政治是通过中介作用而发挥其影响的。

酿皮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浓厚的传统小吃。其制作方法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量的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再放到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成蜂窝状的软胶样时为止。这软胶样的面团煮熟后称作面筋。剩下的面糊待水沉淀后,倒出浮水,将沉淀面糊舀在铺有棉布的蒸笼中蒸熟,取出,吃时须切成长条,缀以面筋数片,浇拌上调料即可。

焜锅馍

它是青海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们的面食品。焜锅馍,其制法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籽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面团,揉成和焜锅大小相似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然后将焜锅埋入用麦草为燃料的炉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烙出的馍馍,外脆内软,香气扑鼻。

甜醅

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区内西宁市东区清真大寺、“馨庐”、“宁湖”、“九眼泉”等省级重点保护的民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5月至10月的城东区,凉爽宜人,绿影婆娑,天高云淡,游人如织,民歌遍野,是旅游避暑的黄金季节。今日城东区正以她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淳朴好客的民俗、民风,迎接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做客。

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 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 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据现存寺内的《重建西宁大寺碑记》(1914年5月立)和《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1948年8月立)两块碑文记载,可以看出这座大寺已经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融塔、墙、殿为一体的伊斯兰建筑,正中的礼拜大殿为全寺最大的建筑物,占地1102平方米。整个建筑式样别致,结构分明,每逢礼拜、三大宗教节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汇集在此举行隆重的聚礼活动。东关清真大寺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市一座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是青海省目前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 该寺坐落在西宁市东关大街,洪武年间,占地面积达28000平方米,修有2000余平方米的大殿,两个宣礼塔、一座碑亭院及一些辅助建筑物的清真大寺,在今西宁东关大街拔地而起。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占地总面积为13602平方米,建筑物雄伟壮观,具有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特色。大寺的原正门,即“前三门”,座南朝北,是一大两小的绿色西式大门,高十米,宽为十五米,门顶横幅匾额上镶有金光闪闪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八个大字(前三门现处在清真大寺临街楼房之前)。

馨庐公馆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13号。系前国民政府青海省主席 马步芳官邸。1943年—1947年间一直在这里居住、办公。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座选用大量汉白玉装饰墙面的民居。现为青海省民俗博物馆。整个建筑群外有高大土墙围绕,座南向北,面临湟水河,由六组互联接的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29950平方米,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6183平方米。大门门楼上用玉石镶嵌由国民党元老 林森题写的“馨庐”。取《 陋室铭》中“惟吾德馨”一句中之“馨”字,“南阳诸葛庐”一句中之“庐”字而得名。

整个建筑正房居中,由前院、中院、南院、西院及后花园等五个院落组成。前院正中建有“玉石厅”,内外墙均以汉白玉砌就。故西宁人也将之称为“玉石公馆”。公馆前院前部有东西两厅,后部东西两边建有厢房,北有配房,南有廊房。后院为四合院式,有南北两厅,东西两厢房及东北东南两角房,西北角与前院有角门相通,西院中部横向一栋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有多座小平房,差役马住地。南有大小伙房等建筑。在西院南部有一座严密四合院二层楼房,为内眷住所,庭院西部和南部有宽广的花园。园内栽植有丁香、刺梅、探春、碧桃、腊梅、牡丹、青杨、白榆、梧桐花等花木40余种,3500多株。 西花园中心建有一八角亭。花园内小径密布与各个院落相连。

馨庐做为青海民俗博物馆开设了《汉族厅》、《藏族厅》、《回族厅》、《蒙古族厅》、《土族厅》、《撒拉族厅》六个主要展厅,展现青海各民族在服饰冠履、饮食起居、婚丧嫁娶、游艺竞技、宗教信仰、岁时节令等方面的民风民俗。馆内的《青海地区野生动物标本展》展出青海特有的藏羚羊、野牦牛等世界珍稀动物标本。

宁湖是西宁市最大的人工湖。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域面积增大,在宁湖湖区栖息的野鸭等飞禽逐渐增多,这些飞禽为古城西宁带来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