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莱县

曲麻莱县 Qumarlêb County 曲麻莱县建置沿革 曲麻莱县行政区划 曲麻莱县地理环境 曲麻莱县自然资源 曲麻莱县人口民族 曲麻莱县经济 曲麻莱县社会事业 曲麻莱县交通 曲麻莱县民族文化 曲麻莱县旅游资源


曲麻莱县是青海省 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青海省境西南部、州境北部,县府驻约改镇,距州府驻地310公里。地处地理位置为东经92°56′~97°35′,北纬33°36′~35°40′。国土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2012年),人口以藏族为主,辖1镇5乡。政府驻地约改镇。2012年,曲麻莱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4.53亿元,同2011年相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82万元。著名旅游景点有“ 黄河源”纪念碑、格萨尔王登基台、藏传佛教寺院、昆仑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还有昆仑山玉珠峰、玉溪峰、扎陵湖、嘎朵觉悟、广袤草原和通天河风光。每年八月八日为曲麻莱县昆仑民族文化艺术节。据解放后在县境内发现的许多古文化遗址看,早在4000年前,曲麻莱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南北朝以后...

详情

曲麻莱县地名网_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资料简介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介绍

曲麻莱县是青海省 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青海省境西南部、州境北部,县府驻约改镇,距州府驻地310公里。地处地理位置为东经92°56′~97°35′,北纬33°36′~35°40′。国土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2012年),人口以藏族为主,辖1镇5乡。政府驻地约改镇。

2012年,曲麻莱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4.53亿元,同2011年相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82万元。

著名旅游景点有“ 黄河源”纪念碑、格萨尔王登基台、藏传佛教寺院、昆仑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还有昆仑山玉珠峰、玉溪峰、扎陵湖、嘎朵觉悟、广袤草原和通天河风光。每年八月八日为曲麻莱县昆仑民族文化艺术节。

据解放后在县境内发现的许多古文化遗址看,早在4000年前,曲麻莱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南北朝以后,该县地区成为苏毗的一部分。历史上属西羌故地, 隋唐时属吐蕃领地。唐初,吐蕃强盛,征服了其地部落,遂成为吐蕃王朝的辖地。约在十二世纪中叶,囊谦部落在玉树出现的同时,在曲麻莱南部出现了年措部落。

曲麻莱县的建置始于近、现代时期,1921年以后陆续从果洛、四川迁居的牧民,逐步形成了九个部落。

约在1924年,有布久昂为首的15户牧民从果洛阿江部落迁逃至县境内措娃尕泽一带游牧,组成第一个部落即布久(也叫红阿)部落。

1935年,又陆续组成俄仓、多仓、白沙、哈秀、尕托、拉仓、干巴、河拉麻等8个部落。马步芳为了统治和管理这9个部落,于1941年秋设立了哈姜盐池设治局,任命米福堂为局长,筹建曲麻莱政权。时有千户1人,百户14人,牧民约3000人左右。

1950年,改星川设治局为曲麻莱设治局,由省直辖。

1952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派遣80多名干部和民警从西宁出发,经都兰县察汗乌苏到达多仓部落。10月,正式成立曲麻莱县工作委员会。

1953年10月24日,成立曲麻莱县人民政府,县府驻色吾沟;12月2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即隶属之。

1958年10月,将治多县上年措格欠乡划归曲麻莱县管辖,改为叶格大队,后划归曲麻莱县管辖。

2000年,曲麻莱县辖6乡,县府驻约改滩(在 东风乡境内)。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99号文批复:撤销东风乡,设立约改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县政府驻地约改滩)。调整后,曲麻莱县辖1个镇、5个乡:约改镇、巴干乡、秋智乡、叶格乡、麻多乡、曲麻河乡。

2001年末,曲麻莱县辖1个镇、5个乡,共有19个牧委会。约改镇驻约改滩,辖岗当、格青、长江村3个牧委会。曲麻河乡驻加土松涌,辖多秀、措池、勒池、昴拉4个牧委会。叶格乡驻加青松多,辖红旗、龙玛、莱央3个牧委会。麻多乡驻加亥贡玛,辖郭洋、巴颜、扎日加3个牧委会。巴干乡驻切刺宝,辖团结、麻秀、代曲3个牧委会。秋智乡驻巴地陇仁,辖布甫、加巧、格玛3个牧委会。

截至2012年,辖1镇5乡,县府驻约改镇。

乡镇 面积(平方千米) 位置 民族 辖区
约改镇 2000 县境东部 以藏族为主 长江、岗当、格青
曲麻河乡 17000 县境中部 以藏族为主 多秀、措池、勒池、昴拉
叶格乡 7000 县境南部 以藏族为主 红旗、龙玛、莱央
麻多乡 220 县境东北部 以藏族为主 郭洋、巴颜、扎日加
巴干乡 2000 县境东部 以藏族为主 团结、麻秀、代曲
秋智乡 7000 县境中部 以藏族为主 布甫、加巧、格玛

曲麻莱县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三江源区,素有“江河源头第一县”的美称。黄河发源于本县麻多乡约古宗列地区,长江北源主要源流勒玛河、楚玛尔河、色吾河、代曲河均发源于县境内,是中国南北两大水系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地理位置为东经92°56′~97°35′,北纬33°36′~35°40′。国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曲麻莱县属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主要特点是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冷暖两季,冷季长达七八个月,暖季只有四五个月,气候比较干燥。年温差不大,日温差则较大。年均气温-3.3℃,年均降水量380-470毫米。

曲麻莱县境内横跨 通天河(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县境西北部为宽谷大滩,地域辽阔,东南重山叠岭,县域内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其中县城海拔4226米。境内高山、盆地、滩地相间,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冬乌拉山。

曲麻莱县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地表水流极为丰富,楚玛尔河,色吾河,约古宗列曲等长江、黄河干流支系纵横交错,融会贯通。

曲麻莱县境东部分布着丰富的原始天然圆柏疏林。截至2012年,已查明的各类中药材121种,著名的有牛黄、熊胆、鹿茸、鹿角、冬虫夏草、麝香、知母、雪莲等。

曲麻莱县主要有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雪豹、盘羊、岩羊、棕熊、猞猁和珍禽黑颈鹤、雪鸡、金雕、大天鹅等。

曲麻莱是青藏高原上有产金地区,采金历史悠久。其他矿藏也较丰富,如天然碱和岩盐都有较丰富的含量。截至目前,该县已勘探的矿产地(包括矿床、矿点及矿化点)261处。初步探明的矿种有:金、银、铁、铜、钼、铝、锌、锑、锂、盐、铍、铌、钽、镉、煤、泥炭、硫铁、食盐、芒硝、石膏等20种。

长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总流量达69.03亿立方米。黄河水系境内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总流量4.1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曲麻莱县境内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数可达27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源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人口

截至2012年,曲麻莱县人口3.2万人,藏族占97.6%。

民族

曲麻莱县境内有 藏族、 汉族、 回族、 土族、 满族、 蒙古族、 撒拉族等民族。

2012年,曲麻莱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4.53亿元,同2011年相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8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0.96元,牧民人均纯收入4067.18元。

2012年,曲麻莱县全年注射疫苗149万头只匹,注射密度达98%以上。全年共育活各类仔畜13.27万头只匹,繁活率达79.89%;出栏各类牲畜18.3万头只,出栏率达39.69%,商品率达20.78%,总增率达20.78%,母畜比例达55.99%。完成牧业生产总值3.29亿元,同比增长16.79%。在全县19个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县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258万元新建43套牧业专业合作社房屋。建成红旗村、昂拉村2个联户经营示范点。完成麻秀等4个村投资619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惠及941户3796人。全面落实2011和2012年度草原生态奖补资金17680万元,涉及牧户8471户24706人。完成草场禁牧2347万亩,草畜平衡961万亩,减畜0.5万只羊单位。发放生态移民困难补助1002人320.64万元,燃料补助558户111.6万元。

2012年,曲麻莱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6万元,同2011年相比增长5.28%。2012年底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778万。编制完成曲麻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黄河源、玉珠峰等4个专项旅游发展规划。投入社会资金4万元在扎陵湖至黄河源设立路标8处。投入15万元旅游发展资金在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和西宁机场设立巨幅宣传旅游喷绘展板2个。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400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万元。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341户,注册资金1434万元,从业人员717人,市场零售额1625万元,产值731.25万元;全县注册私营企业15户,注册资金1152万元,从业人员104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3户,注册资本2258万元,从业人员1650人。

2012年,曲麻莱县实施840万元的群众文化体育馆项目。完成1338套“户户通”设备发放和安装工作,并为乡镇配发投影仪、音响、EVD等设备。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申报28项,其中7项通过州级审批,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人列入国家级传承人,4项申报省级待批。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普查文物点15处,8处通过州级审批,2项申报省级待批。累计放映55场次,开展文化市场执法检查17次。

2012年,曲麻莱县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5118人,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50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6%,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6%,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7%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完成秋智乡加巧村寄小和麻多乡郭洋村2所村小的撤并工作。实施总投资2983万元的校安工程和县城幼儿园项目。完成投资1150万元的140套教师周转房建设任务。实施投资632万元的县城学前教育基地项目。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744.4万元,其中县级配套191万元。落实补助资金91.44万元,受益学生达1524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训教师216人次,并组织45名优秀教师赴外地考察学习。争取到香港红十字会援助资金457.36万元,新建叶格乡寄小综合教学楼和宿舍楼。发放“国元证券奖学金”40万元,受益学生83人。筹措资金将借读生生活补助提高至16.5元/人(天),解决了206名曲麻莱县籍驻格尔木市中小学借读生的寄宿问题。

曲麻莱县主要有曲麻莱县民族中学、民族完全小学,各乡设有寄宿学校。

2012年,曲麻莱县实施总投资605万元的县卫生监督所、高压氧舱、疾控实验楼、约改镇卫生院等业务用房项目。投资40万元的扎加、措池、勒池、麻秀村村级卫生室完成总工程量的60%。完成投资40余万元的各乡镇卫生院维修亮化工作。曲麻河、叶格等4乡卫生院28套职工周转房建设项目完成主体封顶。县人民医院、县藏医院等医疗机构购置价值1060余万元的彩超、制氧机等医疗设备。组织医务人员培训35人次。组织“同心·共铸中国心青海行”和“母亲健康快车青海行”等义诊活动,诊治病人1320余人次,筛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0人,其中手术治疗3人。筛查育龄妇女220人,手术治,疗3人。全年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5%,未发生特重大传染性疾病。

2012年,曲麻莱县完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扩面318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26人,报销医疗费233.04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89人,报销医疗费54.74万元。新农保参保人数22577人,报销药费775.45万元。新农合巩固率达97%以上。城乡低保对象分别达1409人和4870人,年内共发放城乡低保金994.9万元。抓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发放廉租住房补贴546户160.56万元。为74名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供养金148万元。为680名孤儿和事实上无抚养未成年人发放生活费300.6万元。为327名城乡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金25.32万元。发放高龄补贴8.71万元。发放卸任村老干部生活补助6.6万元。发放救灾粮307吨,帐篷246顶,衣物3500件(套),被褥800床。

2012年,曲麻莱县全年实施各类基础设施项目3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亿元,完成了投资1600万元的巴干寺、夏日寺重建任务。巴干乡派出所、司法所、政权业务用房完成主体部分建设任务。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完成总工程量的90%。完成投资5310万元的县政府业务用房、武装部业务用房、县城太阳能路灯、县医院综合楼、巴干乡生活垃圾填埋场等7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040万元的县档案馆业务用房和叶格乡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总工程量的80%和30%。协调落实支援项目资金2.17亿元,其中县医院新建项目完成70%的工程量。完成投资180万元的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供水管网改造项目,解决240户移民群众吃水问题。

截至2011年,曲麻莱县已基本形成以县城(约改滩)为中心,以省道清曲公路为依托,连接国道109线与214线,辐射1镇5乡的公路交通网络。青藏铁路在本县境内穿越185公里,并设有 不冻泉和 五道梁两个站。

2012年,完成投资991万元的勒池村公路续建项目。实施投资4629.5万元的秋智乡至色吾沟、麻多至红金滩公路和7座配套独立桥梁项目。投资577万元的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项目已上报省政府。

藏族传统服饰中,较多地应用了 水纹、云纹、 龙纹、孔雀羽纹和花草纹样,还有日、月、星辰、山的变形图案,简练生动,绘形绘色。这种艺术风格,主要源自藏民族早期的原始自然崇拜观念和信仰。还有动物图腾,如马、牛、羊、龙、孔雀、猕猴等(体现在藏袍和帽子上的各种皮毛装饰上)。早期的苯教,也主要是以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物为特征的。玉树藏袍边饰中的“雍仲”符号,也是太阳和火的象征,同至今仍在藏区流行的煨桑、跳神、禳解、祭神以及婚丧礼仪中的一些习俗一样,成为根深蒂固存在的古老自然崇拜的遗留文化符号。

服饰中的 自然崇拜,还体现在宝石饰物上。和崇拜山一样,玉树藏人也崇拜石。他们认为石头是山的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灵物,是神的杰作。尤其是珍贵的各种宝石,如红珊瑚、绿松石、玛瑙、天珠、琥珀等,是天神赐给人的吉祥物,能趋灾避邪,吸收天地灵气,圣瑞之极。

玉树曲麻莱县藏区的传统服饰,吸收了唐卡、堆绣和壁画这些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图案(如莲花、宝瓶、双鱼、寿字等佛家“八宝”瑞物)、色彩(浓重的红、黄、蓝、白、紫等)和内容,并喜欢使用抽象化、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增加了服饰的装饰美感。正是本民族艺术与佛教艺术的长期互补融合,使玉树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藏族的项饰以天珠(藏语叫“斯”,其中以九眼石最为神奇)和珊瑚(藏语叫“曲茹”)为主,再配以绿松石、珍珠、玛瑙、玉石等,论串儿戴。男子一般戴两颗珊瑚珠夹一个天珠的项链。女子的项链,平时只戴一串,每串约有30颗珠宝,节日盛装时戴2至8串。胸前还有一种与宗教明显有关的金银制的护身佛龛,叫“嘎乌”,内装佛像、佛咒等加持圣物,不仅华丽精致,还可通过它来传达对佛的虔诚,被视为护身物。

女装一定要饰以华贵的腰带。这种腰带,是由镂花鎏金的白银板或白铜板连缀而成的,每条都嵌有二三十颗珠宝,精雕细镂,图案精美,华贵漂亮,十分考究,一般戴二至三条。腰带,有大带和小带两种,大带系腰,小带围臀,勾画出女性的曲线美,据说这是玉树藏族服饰的一个独创。腰带上还要配挂上金银雕镂镶着珠宝的小佩刀、针匣、奶桶钩、银链、响铃串等等,更显得珠光宝气,琳琅满目。但平时,女子的腰带却较为简单,一般戴革质的,上有镂空的花纹图案,素朴大方。男子身上一般配饰腰刀、弹带、火镰以至叉子枪等,以显武勇和阳刚。

玉树曲麻莱县藏族男女喜欢戴象骨、金银和玉制的手镯,还有 天珠、珊瑚、绿松石、象骨珠串成的腕饰。戒指多为金银铜制的鞍形藏式戒指,嵌有红珊瑚、玛瑙、天珠、绿松石等各类珠宝。耳环,男女都戴,男戴左不戴右,女子戴双耳环,有金银铜制多种,多镶嵌有 玛瑙、珊瑚、 绿松石等各类珠宝。女子的耳环,下端还垂吊一颗珊瑚珠和金丝银链串成的花坠儿。

自然和动物禁忌

禁止在神山和寺庙周围乱砍挖树木、花草、药材和捕杀动物;忌搅动泉眼或在泉水中洗东西;禁忌捕杀鹰鹫;忌宰杀放生的牛羊和骑用的马匹。

婚姻和日常生活禁忌

禁忌孕妇到别人家串门或参加婚礼;禁忌吃兽类肉;禁忌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的人婚配;忌男女生肖相克;忌父与女、母与子、兄弟与姐妹等在场时谈婚论嫁与性有关的话题。

丧葬和宗教禁忌

家人或亲戚死后禁忌谈笑、歌舞;在服丧49天内禁家人洗头、沐浴、饮酒、盛装;平时忌提死者的名字;禁忌进人经堂不脱帽子、喧哗和乱敲钟鼓;禁忌跨过袈裟和经书、法器等;禁忌在寺庙里吸烟、饮酒、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忌逆时针反转寺庙、佛塔、圣山、玛尼石推和经轮等;忌在供品和酥油上吹气和打哈欠;忌用有文字的纸张特别是经文纸擦东西或当卫生纸;禁忌将佛像和经书放在床底下或践踏。

勒巴沟岩画

勒巴沟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刻有六字真经和其他经文的嘛尼石随处可见。有的昭示于天日之下,有的浸润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绿草翠叶之间,构成了让人惊叹的巨石文化景观。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艺术风格,从石刻岩画上体态丰满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看,勒巴沟岩画的创造要追溯到1300年前。

通天河晒经台

通天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在玉树草原上,横贯近千公里,哺育了玉树草原的万物,位于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有几颗古柏,树上挂满经布。 因传说唐僧当年在此晒经而得名。

黄河的发源地

曲麻莱县是黄河的发源地,黄河在青海境内藏语称“玛曲”意为孔雀河,其正源发源于麻多乡西南巴颜喀拉山脉的卡日曲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东经92°56'北纬35°40',约古宗列曲发源于约古宗列山北麓的一股山泉,向东南流经星宿海后称为玛曲,境内流域面积3194平方公里,总长112.7公里。黄河源头群山耸立,草原广袤,是三江源主要的水源涵养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地位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