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底下村

川(爨)底下村 川(爨)底下村信息 川(爨)底下村古村概况 川(爨)底下村民居特点 川(爨)底下村结构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又名古迹山庄。原名爨底下村。1958年更名为川底下村。该村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存明清民居四合院70余套、约500间。这里是古代京城通往口外边关古驿道上的交通重地。村落分上下两层,院落高低错落。坐北朝南,布局巧妙,建筑艺术高超。几十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玉阶雕梁,古色古香。统一构思,自成单元,配有防汛、防盗、照明设施,清幽的街巷由彩色石板铺筑而成。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北京市川(爨)底下村I-11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 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

详情

川底下村地名网_北京市市辖区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资料简介
  川底下村是北京市市辖区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10109106209,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10109。川底下村与斋堂小城镇社区、西斋堂村、东斋堂村、马栏村、火村、高铺村、青龙涧村、黄岭西村、双石头村、柏峪村、牛站村、白虎头村、新兴村、向阳口村、沿河城村、王龙口村、沿河口村、龙门口村、林字台村、西胡林村、东胡林村、军响村、桑峪村、灵水村、法城村、杨家村、张家村、吕家村、杨家峪村相邻。


北京市市辖区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介绍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又名古迹山庄。原名爨底下村。1958年更名为川底下村。该村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存明清民居四合院70余套、约500间。这里是古代京城通往口外边关古驿道上的交通重地。村落分上下两层,院落高低错落。坐北朝南,布局巧妙,建筑艺术高超。几十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玉阶雕梁,古色古香。统一构思,自成单元,配有防汛、防盗、照明设施,清幽的街巷由彩色石板铺筑而成。

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北京市

川(爨)底下村I-11

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

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 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 蜜蜂。全村现有人口29户,70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民居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 四合院


  

为主体,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

四合院的附属建筑主要有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荆芭棚等。民居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字画等,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 喜鹊、 蝙蝠、 牡丹、 荷花、 莲蓬等,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壁及影壁等处。受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装饰部位、内容及精致程度等均有差异。庙宇建筑主要有关帝庙(大庙)、娘娘庙及五道庙等。广亮院,村民称其为“楼儿上”,为川底下地势最高、居中轴线的宅院。建于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国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院内北高南低,相差约5米。南北二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即三个相对独立的院,构成一个大四合院,共有房45间,院外有围墙。东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过厅仅存墙体或地基,其他建筑主体完好。

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


  

影壁 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

周边经济型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龙头客栈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17号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17号

周边村庄

爨底下村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