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沟村

石碑沟村 石碑沟村村名由来 石碑沟村风土人情


秦皇岛抚宁县台营镇石碑沟村隶属于抚宁县台营镇,全村由弓家沟、上沟、下沟和四队4个自然村组成,共175户、570余口人。隶属于抚宁县 台营镇,全村由弓家沟、上沟、下沟和四队4个自然村组成,共175户、570余口人。耕地面积仅有306亩,全是山坡地,山场面积5000余亩,其中荒山面积占到一半。该村为省级贫困村,2009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200元作物以玉米、谷子、大豆为主,产苹果、梨、栗子、核桃等各种干鲜果品。绒山羊养殖初具成效。村北有明长城。石碑沟村的明长城长期有驴友攀登。地名资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至1398年),刘姓由遵化迁此定居,而后建 家乡的变化 (11张) 村,因坡下有一分界石碑,故名 。石碑沟村很小,并且村民分散居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村子紧依长城,长城之外即我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隔河头乡罗汉洞村。...

详情

石碑沟村地名网_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台营镇石碑沟村资料简介
  石碑沟村是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台营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030610526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0306。石碑沟村与台营一村、台营二村、台营三村、台营四村、台营五村、台营六村、台营七村、七家寨村、演武营村、代家汀村、毛各庄村、三里庄村、吴庄村、李各庄村、巨各庄村、野各庄村、北台庄村、陈庄村、华庄村、大杨各庄村、小杨各庄村、庙岭沟村、马家坊村、吕良峪村、王庄户村、富裕庄村、孙庄村、北王各庄村、前麻达峪村、后麻达峪村、俞各庄村、渤河寨村、郭庄村、钱庄村、楚庄村、东沟村、沙金沟村、冬暖庄村、南关村、城里村、沈庄村、山后村、干涧岭村、干涧村、张家铺村、陈家铺村、西张各庄村、平房店村、康各庄村、牛角峪村、北刁崖村、黄土坎村、西周各庄村、东周各庄村、柳各庄村、赵各庄村、石槽峪村、鹿各庄村、北张各庄村、青山口村、袁家沟村、竭家沟村、巧咀村、扶崖沟村、山神庙村、河口村、东胜寨村、杜各庄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石碑沟村同名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台营镇石碑沟村介绍

秦皇岛抚宁县台营镇石碑沟村隶属于抚宁县台营镇,全村由弓家沟、上沟、下沟和四队4个自然村组成,共175户、570余口人。隶属于抚宁县 台营镇,全村由弓家沟、上沟、下沟和四队4个自然村组成,共175户、570余口人。耕地面积仅有306亩,全是山坡地,山场面积5000余亩,其中荒山面积占到一半。该村为省级贫困村,2009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200元作物以玉米、谷子、大豆为主,产苹果、梨、栗子、核桃等各种干鲜果品。绒山羊养殖初具成效。村北有明长城。石碑沟村的明长城长期有驴友攀登。

地名资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至1398年),刘姓由遵化迁此定居,而后建 家乡的变化 (11张) 村,因坡下有一分界石碑,故名 。

石碑沟村很小,并且村民分散居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村子紧依长城,长城之外即我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隔河头乡罗汉洞村。

村北的长城脚下。界岭口以西、黑龙沟以东的这段山脉叫做程山,程山之上的这段长城当年修筑的时候即在石碑沟村北预留了一个拱门通往青龙满族自治县。

"这里曾经有过两棵‘红娘子’树,一棵梧桐树,都很粗壮,可惜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都被砍倒了。”环顾四野,是一块近一亩地大小的平整地块,若整个地块都属于这座庙宇的范围,那么这座庙宇当年的规模不会太小。可惜的是当年的盛景不再,甚至连庙宇准确的名字都已被村人所遗忘。

更远处,有一座圆形的高丘耸立,张密田告诉我们,当地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圆墩倒半拉,老方家出了个方铠甲”。这个方铠甲,恰恰是我们曾经走访并且报道过的抚宁县大新寨镇程家沟村人氏,虽无家族背景,但却武艺高强,中过武举人。至于这句民间流行的顺口溜如何形成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意则不得而知。也许是因为方铠甲武艺高强、声名显赫,而这样的人物的出场通常都会惊天地、泣鬼神、引发自然界的一些神异反应,所以才会导致“圆墩倒半拉”吧。这样的说法虽然带有迷信的色彩,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村民对方铠甲之类英雄人物的崇拜与敬畏心理。

石碑沟村与程家沟村虽然分属两镇,但就地理位置而言,却是紧密相邻,所以邻村的显赫人物出现在这里的民谚俗谣之中不足为奇。令人惊奇的是接下来张密田告诉我们,“圆墩”之下埋有一口铜锅,在这里埋下铜锅的缘故是为了镇住此处风水。

在地下深处埋入铜锅,并加筑高台保护,是当初此处寺庙内的僧人所为。这座“圆墩”得以长久保存至今,一直未遭到盗挖,在某种角度来说,其本身的坚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盗挖求财者的脚步。“圆墩”高大坚固,夯土外部皆砌以青砖,与长城沿线独立的烽火台外部构造十分相似。

我市境内明 长城长度经过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为223.1公里,在这些长城中,不论是辟为景区的角山长城、董家口长城,还是所谓的义院口、拿子峪等处未经开发修缮的“野长城”,没有一处不是逶迤盘旋在形势险要的崇山峻岭之上。

石碑沟村这里的长城却十分奇特,虽也处在山脊之上,蜿蜒曲折,但是长城脚下即为一块连着一块的大片梯田。

长城常见,梯田也常见,可是又有谁曾见长城与梯田如此亲近呢?大片的梯田直接修到了长城脚下,无数块梯田如波浪般,盘旋飞舞,紧依长城。种满希望的暖暖梯田,与布满历史沧桑的凝重长城“零距离”接触,使得冰冷的长城也因此有了几许温情。

梯田旁、山坳间,有许多梨树,正值梨花盛开,一片素雅馨淡,李白的诗句“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恰恰契合此时此景。

踏上这段长城,张密田的话匣子打开,许多关于长城的故事便在我们面前展开。他手指西段一座敌楼,对我们说,“由此向西的那座敌楼为了阻挡关外的鞑子,所以有一扇铁门。再向上看,那座较为完好的敌楼,我们叫做‘十二楼’。”至于为何叫做“十二楼”,张密田没有给出答案。我们暗自猜度,也许是从被誉为“京东首关”的一片石关(即九门口)排序得来的吧?

张密田又告诉我们,程山山巅那座敌楼还有“人马平安”“天下太平”的字样,刻在券门左右的条石上。据我市长城专家郝三进统计,在我市发现的长城文字砖计有24种之多,这些文字砖大多记载了烧制长城砖的年代与烧制砖窑所在地,另外就是一些寄托了人们美好愿景的文字。

所有这些文字都为长城的研究、保护、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

石碑沟段长城山势平缓,没有拿子峪等处长城所处的山势那么险峻,因此关城比较容易突破,石碑沟以东的旱水关附近敌楼外墙布满弹痕,并且在内部留有侵华日军当时所刻字迹,这里成为长城抗战的战场之一,日军最后亦由此侵入关内。

由于界岭口至石碑沟这段长城攀爬难度相对较低,并且敌楼较多,部分敌楼保存得较为完好,因此这里也成为各地“驴友”游览长城、徒步穿越的首选之地。

此段长城底部均为条石垫底,内部夯土,中上部外覆青砖。登上这段长城,远近景色一览无余。只见敌楼密布,却大多已经残破不堪。远去了鼓角争鸣,同时岁月也沧桑了容颜,许多青砖就任意地散落在脚下,荒草又从砖石瓦砾间昂然挺立出来,诉说着年复一年的长夜孤寒。谁又能知道那一座座千疮百孔的敌楼,记录了多少金戈铁马的征伐屠戮,雄浑悲壮的世事浮沉?

从长城上下来,来到村里,继续寻访村中的历史遗迹。我们尤其希望可以看到石碑沟之所以得名的那块石碑,但是张密田告诉我们,就连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也未曾亲见。不过,据说石碑就立在下沟的一座小石桥的下边,天长日久,很可能是被埋了起来。

张密田首先领我们观看了一株有三四百年历史的大核桃树,核桃树生长在路旁的一个山坳里,因为核桃树本身发芽较晚,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株光秃秃的大树,枝杈繁多,树冠巨大。看过核桃树,继续前行,又见到废弃在路旁的磨盘,磨盘巨大,磨损严重,仿佛嗅得到历史的味道。

来到石碑所在的位置,可惜的是这里早已找不到石碑存在的一点证据和影子。但是附近的两块巨石外貌奇特,非常引人注意。石头很大,竟然是由无数的大小石块组成,仿佛是用胶水粘起来似的。巨石旁有一块高地,有两株黑枣树生在石头罅隙之间,远望是两株,走近细看才发现竟然是一株树,一树两干,根部紧紧相连。张密田告诉我们,村里人都说这两株树是“双胞胎”树。

石碑沟村里的石头大多呈暗褐色,据抚宁县国土资源局发布的《抚宁县矿产资源规划》显示,经过针对这一带的地址勘察,证实这里富含铜矿。遗憾的是,这里村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富裕。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村民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里,而是勇敢地选择出去闯荡。劳务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我们坚信:终有一天,这里的村民会过上富裕安康的日子;终有一天,石碑沟的春色会荡漾在每一个村民的脸上。

周边村庄

石碑沟村 地址:秦皇岛市抚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