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玉堡村
兰玉堡村 兰玉堡村自然环境 兰玉堡村人口数量 兰玉堡村种植业 兰玉堡村养殖业 兰玉堡村林业 兰玉堡村水利 兰玉堡村农用机具 兰玉堡村工副业 兰玉堡村商贸业 兰玉堡村村貌建设 兰玉堡村学校
兰玉堡村居址距县治西16.5公里,东经113°55′00″和北纬40°20′11″交汇处。西越白登河与阳高县相界,西北距阳高县南徐屯村2.4公里,北隔白登河距小辛庄2公里。总土地17795.4亩。土地平坦,属冲积平原。北枕白登河,南踏盐碱滩。在总土地中,耕地9743亩,占54.8%;盐碱荒滩3172亩,占18%;荒草地2372.9亩,占13.3%;林地380.1亩,占2.1%;水域1322.8亩,占7.4%;道路用地171亩,占1%。属 平川中温半干旱区,气象要素同三十里铺村。民国28年(1939)夏淫雨45天,成涝灾。1956年、1995年秋淫雨,成灾。属平川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区浅埋弱中等富水区,有承压性。主要为湖泊沉积地层,地层岩性为粘土或亚粘土。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不超过2米,潜水蒸发强烈,水化学成份浓缩作用显著,为Cl·HCO3—Na...
详情兰玉堡村居址距县治西16.5公里,东经113°55′00″和北纬40°20′11″交汇处。西越白登河与阳高县相界,西北距阳高县南徐屯村2.4公里,北隔白登河距小辛庄2公里。总土地17795.4亩。
土地平坦,属冲积平原。北枕白登河,南踏盐碱滩。在总土地中,耕地9743亩,占54.8%;盐碱荒滩3172亩,占18%;荒草地2372.9亩,占13.3%;林地380.1亩,占2.1%;水域1322.8亩,占7.4%;道路用地171亩,占1%。
属 平川中温半干旱区,气象要素同三十里铺村。民国28年(1939)夏淫雨45天,成涝灾。1956年、1995年秋淫雨,成灾。
属平川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区浅埋弱中等富水区,有承压性。主要为湖泊沉积地层,地层岩性为粘土或亚粘土。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一般不超过2米,潜水蒸发强烈,水化学成份浓缩作用显著,为Cl·HCO3—Na·Mg型。浅层咸水集中埋藏0~15米之间,浅层地下水矿化度1.5~2.6克/升,PH值为10。据5眼井孔揭露,含水层岩性主要是中砂,开采层位6~28米,单位涌水量不超3.0吨/时·米。1997年化验井水,含氟、砷量较高。500毫升中含砷量为0.12毫升,含氟量为0.04毫升。
母质为冲积物。表层土壤属潮土类中苏打盐化潮土。在民国年间有碱地1149亩,盐滩983亩。新中国经多年改造,到1984年普查,大部分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0.6~0.8%,全氮含量小于0.05%,速效磷在村大部为10~20ppm,村西为5~10ppm,速效钾为50~100ppm。土壤盐斑达75%。
全村共有535户、1951人,其中男1035人,男女性别比112.9。当年出生率12.81‰,死亡率4.10‰,人口自然增长率8.71‰。
传统以谷、黍、黄落子、马铃薯、高粱、豆类为主,还有胡麻、芥菜籽、白麻、胡萝卜、白菜等。耕地为9743亩。 粮食总产量158.9万公斤。
传统役畜牛、骡较多,家畜以羊、猪为主。 存栏大牲畜1018头,猪2108头,羊279只。年产肉类30.03万公斤。
近代林木稀少,1949 年林地40 亩,白登河沿岸杨、柳较集中。新中国后,在道路、田埂、渠旁植种1344株杨树,村内栽1034株,另有榆树150多株及柳、杏数十株。1971年前种植沙棘3片,271亩。1980年前后,利用优种杨大苗,进行农田林网、平原绿化 ,实行渠林路配套等。1995年,有用材林328亩,灌木林52亩。
白登河从村西流绕村北,但利用率很低。民国18年(1929)和小辛庄合开义顺渠15里,引白登河水浇地。1949年有洪水浇地600余亩。人畜用水则为6眼3丈深砌井。1953年修支、须渠长7.5公里,引洪灌溉。1962年6月,县水利局投资20万元,在村北白登河北岸,建兰玉堡电灌站。后经逐年投资,建起兰南(南河堡)、兰辛(小辛庄)两个抽水站,安装7个机组,装机总量199千瓦,配套支渠49条,总长53.72公里。保证水地可达8000亩,成为全县万亩灌区之一。受益村有兰玉堡、小辛庄、卞家屯、肖家屯、范家庄、刘家庄。此后,围绕电灌站,不断开渠,整地。自八十年代打井,实行井、渠、田配套。1990年灌溉面积795亩,农灌取水量可达9.35万立方米,其中河水8.95万立方米。九十年代经费不足,电灌站废置。1997年,水浇地381亩,灌区固定渠道29公里,其中防渗渠15公里,农灌机井8眼,装机总量91千瓦。全年地下水开采量46.3万吨,其中农灌用水38万吨,人畜用水8.3万吨。(见2003年摄兰玉堡电灌站一角)
大车约350多辆,农用三轮车20多辆,大、中拖拉机7台,客运中巴汽车1辆。机械总动力655千瓦,年用电26万千瓦时。
有磨面坊1处,豆腐坊1处。 个体豆腐坊2家,米面加工坊2家,面食品加工1家。 全村从事工副业180人。
个体小卖部3处,从业3人。生猪肉铺2处,从业4人。从事摩托车、农用三轮车长年贩运仔猪、农副产品者约30多人。是村出售仔猪年6000只左右。 从事商贸业人员约90人。
村民居址坐落冲积平原上,俗称盐碱滩,海拔1007.5米至1010米。明正德(1506~1521)年前,已有土堡,现称后堡。后经白登河水患,移址“堡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发展南场。至清末有庙宇6处,即后堡西北有龙王庙,光绪二十四年(1898)恐水毁,迁至堡里。村内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的奶奶庙,石碑及大梁有“明嘉靖龙飞癸丑仲夏年”字样。村西有五道庙,另有关帝庙、吕祖庙。村东南有大仙爷庙。另有乐楼。民房在1949年土改时普查有1559间,其中土房1505间,瓦房仅54间。多为土木结构,“蹶 式”一出水居多。新中国后拆毁所有庙宇。1956年后,集体建饲养院、库房、大队办公室,有砖木瓦房7间,面积320平方米,占地约700平方米。七十年代,村民始建新居。尤其八十年代后,多建筑砖木结构瓦舍,装饰时尚。1997年,有民居约1500多间,下房、畜圈1300多间。
传统有村际道路7条,多为通大车土路。新中国后逐步拓宽通往小辛庄、范家庄道路为汽车公路。1984年,村北将简易桥修成通汽车的水泥大桥。
1956年架通有线电话线路,七十年代通有线广播专线,八十年代中期,保养欠佳中断。1997年仅通邮政。
学校占地6960平方米,房舍548平方米,有教师11名,学生286名。
周边村庄
兰玉堡村
地址:大同市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