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镇
古寨村, 古寨村古村介绍, 古寨村历史文化, 古寨村非物质文化, 古寨村历史遗存
古寨村位于 长治 市 沁源县王和镇 ,是古时沁源通往 平遥 、 太原 的必经之路。其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村中有完整青石铺就的古街区、一批古代民居建筑、大量的砖木雕刻,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村镇选址、街区规划、院落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 由于古寨村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对当今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 人文景观 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11年,根据古村落评选的标准,古寨村被列入“中国景观村落”考察对象之一,经过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 及中国景观村落考察组专家们多次实地考察,该村落于正式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16年11月,古寨村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公示名单。 2016年12月,古寨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介绍 详情
古寨村位于 长治 市 沁源县王和镇 ,是古时沁源通往 平遥 、 太原 的必经之路。其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村中有完整青石铺就的古街区、一批古代民居建筑、大量的砖木雕刻,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村镇选址、街区规划、院落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 由于古寨村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对当今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 人文景观 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11年,根据古村落评选的标准,古寨村被列入“中国景观村落”考察对象之一,经过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 及中国景观村落考察组专家们多次实地考察,该村落于正式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16年11月,古寨村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公示名单。 2016年12月,古寨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古村介绍
历史文化
1、古井 古寨村东、村西、村中有三眼古井,是宋、元代时建造。井壁是由河卵、石英石建造,井口是一块杏黄色岩石,当中打造了一个二尺五寸左右直径的圆口,十分精美,历经一千多年,完好无损。井水清亮透彻,有一丈多深,打手电可一眼望到底。终年有打不完的水,略带甜味,人们越渴越想喝,且越感清甜可口。周边村民十分羡慕这里的水,外地姑娘都因这里的水而嫁过来,本村的姑娘出嫁时总是恋恋不舍,回娘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喝一口古寨的水。客人来了,一杯茶,接着就是啧啧称美。闲暇时,一壶茶水,老老少少,或家里或院里或街巷围坐,品茶论道,兴趣盎然。古井水是古寨祖祖辈辈独有的享受。 20世纪90年代,接上了自来水,虽方便了许多,但总不如古井水甜美。在古井挑水时,用一根一丈多长的带铁钩木杆,钩桶梁,最好一次成功,第二次就有脱钩的危险,看似简单,却技术性很强。生人往往把桶掉到井里,捞桶就更需要技术了,全村也就那么几个人是好手。西头有个“立世则”的就是一个,大部分捞桶是瞎猫碰死老鼠,费好大劲,这时都找他帮忙。 一群一群的人挑水,自觉以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家有急事,可以和大家商量先挑一担。在井口,人们讨论国家事、村里事、家里事,说说笑笑,十分热闹,是大家沟通交流的最好场所,有了自来水后,没有了那种场面。 2、古庙、古坛、古堂 古寨在明代以前,有好多古庙、古寺、古塔,是老百姓祈求平安、祈祷风调雨顺的场所,如:霜神庙、吉神庙,大寺沟有大寺、小寺沟有小寺,村北有两塔,叫东北塔、西北塔,只留下地名,古物失存。 封建制度有无庙不成村的规定,村大但没有庙,上边也不给发村政大印,只能让有庙的村代管。 在明代正德年,古寨修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庙,院内能容纳千把人。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有露天过庭、又有明柱顶立,,优质木料雕刻着龙兽和各种立体图案,榫卯结构扯牵着的厦式过庭。 正殿为“龙天神”,专管风调雨顺,东偏殿有“关老爷”,左有“ 关平 ”,右有“ 周仓 ”,西偏殿有绿袍财神“赵公明元帅”身旁塑着一只黑色老虎。正殿下面的东窑洞中塑着“阎王爷”,因靠南门,村里出葬,古代必须走南门,孝子孝女在月黑星稀的黑夜,摸着阎王殿厦式过庭的五棵明柱各左右转三圈,可以给过世的人消灾免难。 天旱祈雨前后,都要在“龙天神”、“关老爷”神像前祷告,老人们说很灵验的。民国十七年搬掉神像后,村公所、乡政府、学校占用。 古代,“龙天庙”西窑,是教书先生、学生和有孔子神位的地方。每年冬至那一天,正是农民冬闲季节,穷人家的孩子在孔子神位前叩个头,拜一拜先生。由家长集资教书先生的取暖、吃住、工资,可以上三个月冬学,就算做曾在孔圣人前叩过头是一生的荣耀。 庙南和正殿相呼应的是雕梁画栋、建筑十分考究的精美绝伦的戏台,戏台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钟有千把斤重,鼓直径有四尺多。钟上铸有修庙时间、花销和部分“经文”。每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结束后,要赶一次“龙天庙”会,为“龙天爷”唱一台大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天庙修成后,古寨成为名符其实的行政村,领了村政府大印 ,正殿过庭扯牵上悬着政府颁发打人用的“州棍”、“格兜绳”。 一部分由于自然、人为因素塌陷,但骨架善存。乡政府在时,正殿进行过改建。 西庙,建于清代康熙52年,完工于乾隆初年历经20多年,叫“真武庙”,是古寨古代最兴旺时期。规模要比“龙天庙”大得多。内容和老百姓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单纯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上升为求忠、求孝、求仕、求德才兼备、求人才两旺。 正殿为儒、佛、道三教教主“真武神”,东偏殿为“女娲娘娘”,前有婷婷玉立的侍女,西偏殿有“介之推”和母亲。格局和“龙天庙”差不多,但要精致宏大的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赶一次庙会,可谓农历三月一举三得。传统文化、纪念“女娲娘娘”在三月,纪念“介之推”在寒节,纪念“真武”在三月。在“真武”戏台要唱四天大戏。院内和东、西、中过庭能容纳二千多人。常年有庙祝,老百姓叫“善友”打扫庙堂。一年四季香火兴旺,祈祷者络绎不绝。俗话说“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庙祝虽然衣不整洁,但肥肥胖胖。最后一位庙祝真名真姓谁都不知道,老百姓叫“烧竹林”。 民国十七年搬倒神像,抗战后迁进小学,后来成为“县立完全小学”,2007年,由沁新公司翻修。 古寨村中,正北,建有“天坛”,老百姓称“天地爷楼”,无梁窑套楼共二层。下面的窑洞老百姓叫“正窑”,楼上塑有天地神像。相对的南面是“地坛,同样是二层,窑上建有戏台,老百姓叫“南台则”,虽然也是二层,但比“天坛”低得多。因为有半截在地底下。中间是“五道爷”广场,也叫“五道爷”街。广场东北有一“五道爷”小庙,建于康熙末雍正初,是全村老百姓集会、结社、喜庆的活动场所。每逢古节、或谁家有婚丧大事、生贵子、金榜题名、或生个小牛犊、小马驹、好收成,都要在“五道爷”广场祭天祭地,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还有的要唱几场大戏,最小的也要唱几场木偶戏、皮影戏,请评书先生说几天评书。比如:封神演义、水浒传,一唱一说就是一本。 最隆重的是正月初八“ 祭星 ”。晚上满天星星一轮弯月,老百姓托着祭品、香火、蜡烛、麻油、鞭炮,没一人空手的,把东西放在摆好的供桌上,供桌一长排。管弦锣鼓粗细两套乐器。举行“祭星”仪式时,有唱礼官指挥全村老百姓跪祭,乐器奏鸣、鞭炮鸣放,十分肃穆庄重。 举行完“祭星”仪式后,全村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富人、穷人、当官的、普通老百姓,一家一伙,高举火把,在“五道爷”广场一边旋转一边高呼喧哗,简直是一场“狂欢节”。头顶一轮弯月,满天星星,此情此景用语言难以表达。只有参与者能领会、领悟、感觉。直至人们累了才收场。狂欢结束后,激情久久不能平静,欢意欣然犹存。 “天坛”完好,但在八十年代,已卖给私人。“地坛”在八十年代拆掉,村民建居,痕迹善存。 “地坛”下面的窑洞在古代和近代,是古寨人为讨饭的叫花子和逃荒的村里边暂无房屋居住的弱势群体使用的。因是无梁窑很宽敞,就是拖家带口也能住五、六户人家,互不干扰。外面有厕所。村里老百姓和行好施善的外路人,经常向“地坛”窑洞内外路人、本村人送粮、送菜、送饭、送衣、送被,很方便。基本在“地坛”住的人家不用受冻饿之苦。不过多则半年少则三五天就离开了,离开一些又来一些,常年不断。非物质文化
古寨的传统手工艺有纸活、国画、油画、油漆、柳木小凳、座椅、雕刻、根雕、泥塑、厨炊、阴阳家和阴阳家的道教音乐。后来又有小炉匠、泥木工、钣金等。 纸活有:纸人、纸牛、纸花、纸鸟、纸穗等,形形色色、栩栩如生。油画有床单、炕单、炕围、箱柜等。有花有草、有山有水,并和油漆共艺,同工不同艺,不搞雷同,常见常新,看后使人心情舒畅,不由得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可是万万不能,因为往往不行。曾闻名乡里。解放后,全家被西山矿物局招聘进省城至今,但在村里还有不少遗传。 用柳木的弯曲性能制造的小坐登、座椅的手工艺失传。但雕刻艺术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月饼模型细腻,有趣,简直爱不释手。根雕木雕已被长治市文化局列为传统文化保护对象。 道家音乐能把人引入虚幻梦境,解放前一年四季在外搞“谢土”、“祭祀”、“庆典”等。穷家、富家都要聘请。婚事助喜、丧事助哀、喜事助乐,抗战开始后慢慢失传。 在古寨东头有个叫“石窑弯”的地方,在山崖石壁上,离地七八尺高的地方,曾有20多个佛龛,老百姓叫“石窑窑”,地名“石窑弯”由此得名。小的佛龛有一尺五寸高,一尺宽。大得佛龛里能坐四五个人打扑克,互不影响,并且下雨淋不湿,太阳晒不到。每个佛龛内,最少的一个佛,最多的有四五个,佛像不是摆进去的,而是和大山连到一块的。老百姓称“连山佛”。佛龛佛像都很讲究,雕刻着云、水、花木等各种花纹,各个佛像形状形态各异,佛像表情祥和,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有的并列有的面对。介休市有个叫“双跨桥”的地方,有一座桥叫“双跨桥”,古寨的先祖们有“一夜修起双跨桥,古寨河滩打了些石窑窑”的说法。传说李世民对晋阳一代很有感情,是李世民的部队路过时和介休双跨桥一起干的,也算是为民办事。 据有些专家曾有考证,有的佛 、佛像是魏带建的,一部分是唐代建的。可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农业学大寨 时,开山取石,筑河坝,都当石头炸掉了。历史遗存
在山西沁源县古寨村发现,村中遗留大片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依山而建形态风格各异,气势不凡,虽经数百年风雨,但风韵犹存。 前村已是一片新的建筑,往后走,就是一片青砖灰瓦,老街老巷、老屋,与村前建筑形成强烈对比,每户古民宅亭台式的门庭建筑风格迥异,处处雕梁画栋,繁复华丽,留存着数目众多的石雕、木雕、砖雕,可谓精美绝伦,内涵丰富。 很多古宅已面目全非,大量花格门窗已被拆掉,还有不断的自然坍塌,甚至有的村民还想拆掉老宅盖新房,县里至今对古寨的古建筑群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目前古寨村古民宅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当前,村村都在搞新农村建设,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宏扬民族文化精神,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古寨,这片历史文化的遗产,希望它不要消亡。周边政府机关
沁源县王和镇人民政府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政府王和镇委
沁源县政协王和镇工作委员会
地址:王和镇政府王和镇委沁源县王和镇人民政府附近
沁源县王和镇人大主席团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政府王和镇委
周边乡镇
王和镇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
周边村庄
王和村
地址:长治市沁源县
王凤村
地址:长治市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