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儿庄村

雒, 雒雒姓分布简介, 雒雒姓字辈排行, 雒雒姓的起源, 雒历史名人, 雒雒氏小传


雒是一个姓氏,来源出自于《尸子》《前汉书》。雒姓分布简介 省 市 县(区) 乡镇 村 辽宁 详情


雒儿庄村地名网_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北旺庄街道雒儿庄村资料简介
  雒儿庄村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北旺庄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1406020042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0602。雒儿庄村与御龙社区、振华街社区、平朔生活区第一社区、平朔生活区第二社区、北邢家河社区、滨河社区、民福社区、安泰街社区、友谊街社区、长宁街社区、厚德社区、华源社区、李家河社区、天和美域中心社区、奥林中心社区、贺家河社区、李家河村、张家河村、油房头村、西什庄村、南泉村、新安庄村、厦阁村、野狐涧村、南磨村、泥河村、曹沙会村、七里河村、贺家河村、崔家窑村、东富院村、牛家店村、胡家窑村、十里铺村、北旺庄村、照什八庄村、二十里铺村、南邢家河村相邻。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北旺庄街道雒儿庄村介绍

雒是一个姓氏,来源出自于《尸子》《前汉书》。

雒姓分布简介

县(区) 乡镇
辽宁 葫芦岛 建昌县 小德营子乡 上东山村
河南省 焦作市 武陟县 北郭乡 北郭西村
蔡庄村
山东省 东营市 广饶县 花官镇 雒家村
德州市 宁津县 宁津镇 雒家村(东雒)
柴胡店 苇子湾
保店镇 雒家村
青岛市 即墨市 段泊岚镇 岚埠村、后埠村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市 解元乡 滚金坪村
巴中市 巴州区 光辉乡 雒家湾
甘肃省 天水市 秦安县 西川镇 雒堡村
天水市 甘谷县 新兴 雒家庄村
白银市 靖远县 平堡镇 蒋滩村
陕西 宝鸡市 岐山县 凤鸣镇 五里铺村雒家门
大营村雒家庄
杏园村
城北村
蒲村镇
青化镇 南阳
益店镇
凤翔县 陈村镇 雒家务村
田家庄镇 雒家村
榆林市 清涧县 宽洲镇 雒家碱村
咸阳市 礼泉县 药王洞 新雒村
裴寨 雒家村
西安市 碑林区 边家村
山西 晋中市 寿阳县 解愁乡 独壁
吕梁市 离石区 坪头乡 雒家庄村、池家峁村、马青局村呼家山村、后庄村
朔州市 朔城区 北旺庄街道 新安庄、雒儿庄
据山东广饶县(春秋时为乐安,汉为千乘郡)花官镇雒家村现存明朝《雒氏族谱》载:明洪武二询恋多凶永年(公元1369年),始祖雒尚义由直隶枣强县迁来,因孝行建坊旋射元,故村名雒家坊子。民国25年(1936年)县志载有“雒家坊子”,1945年改称雒家村。花官镇雒家村位于花官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张扬至闫坊路北侧,十二支过清渠西侧。该村约有三百户户,壹仟余人,与周边周楼村、重兴李、温楼村等和睦相凳肯处。村风淳朴,村民和善,鸡犬相闻,其乐融融。雒家村东南3公里有乐安古城遗址,正东有齐桓公台,人文风气较好,重视教育,村中每年都能考上几个重点大学生。 山东宁津县(革命时期为:振华县)宁津镇东雒村位于振华大街北1公里 路东,总称:雒家村,分为东雒和西雒,西雒姓氏分:刘,赵,李,王,举牛炼循多,等姓氏,东雒直属单一:雒姓大家族,据即墨雒氏始祖记载1404年从胶东地区(现在的即墨市)迁移过来四兄境放旬弟,东雒村为四个分支家族,辈分大小悬殊。甘肃省靖远县平堡乡蒋滩村也居住有雒氏人氏,村中居民大多为雒姓,名门望族,分支较多,历代名人辈出,近代有雒人龙、雒成琏,企业家雒守荣、雒守禄、雒有财等等,为家乡修葺学校、铺路,贡献巨大。 据山东即墨雒氏族谱记载,吾雒氏宗族炎黄一脉,繁衍生息,已五千多年。始祖生于洛水(洛阳一带)故姓洛。始祖与炎帝是知己朋友。炎帝是太阳神的化身,本属火。人们尊称他是火漏棵判德王神农氏。吾雒氏始祖姓洛,本属水。据伏羲易经五行(金水木火土)相生相克关系,水“洛”克火。吾始祖慈善包容,品行品格上善若水,为排除水克火之含义,聪明的智慧的始祖把洛字的三点水删除,在各的右边添加一个“隹”(zhui)字,仍读音为洛(luo)形异音同意同,这样就组成了新的“雒”字,雒同洛(与词典解释一致)。这样从字面上看雒字不属水了,也就不克炎帝火德王的火了。这便是雒氏的起源。当今雒氏宗族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各地,像陕西、山西、福建、辽宁、吉林、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台湾等省市地区都有雒氏家族,其源头都是从洛阳附近雒氏宗族迁出的。比方我们山东即墨市、宁津县姓雒的都是从大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同步从洛阳雒氏始祖地出发同年分别落户于即墨和宁津的。至今雒项婚法福还和洛阳雒氏始祖后裔有联系。

雒姓字辈排行

(左大右小顺序)山东宁津东雒村一支字辈:相、庆、泉、凤、智、俊..... (左大右小顺序)山东宁津雒氏一支字辈:“天自士希永存长恩”。 (左大右小顺序)山东宁津雒氏一支字辈:“清熙国忠……” (左大右小顺序)山东青岛胶州雒氏字辈:“洪锡福宗(胜)方德”。 (左大右小顺序)雒氏一支字辈:“永相洪庆荣学”。 (左大右小顺序)陕西淳化雒氏一支字辈:"书文金宝....." (左大右小顺序)河南焦作字辈(继字辈之前单字不统一,现统一字辈)”继全德传(怀)廷(启)应(国)加(家)嗣续荣光乃兆绳震永庆延长” (左大右小顺序)甘肃靖远平堡蒋滩字辈:六十年一甲子,十二年一地支,其/维/朝、成/鹏...、焕/熙... (左大右小顺序)河北省承德市安匠乡一间房村一支字辈:俊、如、振、文(志)、明. (左大右小顺序)辽宁省葫芦岛市小德营子乡腰营子村代店组一支字辈:文、贵、西、荣、庆、恩、洪、万、世、宽。

雒姓的起源

1.雒字为姓,早于汉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雒陶”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著作《尸子》:“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 雒 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班固《前汉书》亦有记载。 明顾从德撰书,收有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明朝杨慎著《稀姓录》中记载: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陈士元撰写关于姓氏的书,其中也提到雒姓。 2.另有一种考证称,雒姓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也有称,雒姓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了解,山东省即墨市段泊岚镇岚埠村、胶南市王台镇雒家村,村中雒姓人占绝大多数。 姓的一种,较罕见较广。相传古帝舜的好友名雒陶(一作雄陶)。明代有雒守一。另有中央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央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雒树刚。 [3] 2000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2014年12月,任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 [4]

历史名人

雒遵、雒于仁 宁津雒氏九世祖雒国纪系大明敕修职郎,其夫人薛氏被告封薛儒人大明朝有名,孙中山时期参加辛亥革命的雒鸿宾最后落户于北京其子雒振华落户于台湾,现在仍有传人。 雒树刚,男,汉族,1955年5月生,河北南宫人,1971年2月参加工作,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理论部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编审。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2014年12月28日经表决,决定任命雒树刚为文化部部长。 [4]

雒氏小传

2014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任命现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为新一任文化部部长。一时间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文化部部长的姓——“雒”字该怎么读,又有什么样的历史。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这个姓的来历与历史掌故。 雒 先介绍两个和雒姓有关的上古人物:一个是伏羲的女儿雒嫔,一个是虞舜的朋友雒陶。雒嫔也叫宓(读fú,通“伏”)妃,传说在洛讷(现在的洛河)河边玩耍,先是被黄河之神河伯霸占,后来被善射的后羿解救,两个人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个后羿大名鼎鼎,曾经射落九个太阳;这个宓妃,后来被尊为洛(雒)神,因为曹植的《洛神赋》和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而家喻户晓。雒陶(yao,或作“繇”,通“鹞”),可能是一支东方鸟夷部落的首领,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尸子的著作(《尸子》):“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 曰雒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班固《前汉书·古今人表》中列为上下品(智人)之人。 雒嫔和雒陶不一定是雒姓的始祖,但是两位的名字里包含着一些雒姓的秘密。雒嫔或者洛神的传说给人的感觉是雒姓和洛河或者洛阳有关,而雒陶的传说给人的感觉是雒姓和鸟有关。 “雒”的本意,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鸟(隹)部“雒,鵋鶀也。怪鸱。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的说法,它应该是一种小猫头鹰的名字,据此,当代有学者认为,“雒”实质上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玄鸟”。尽管一般认为玄鸟是燕子,但是在出土文物及文字学上并无明证。从“玄”字的金文字形上分析,最突出的是这种鸟图腾的大大的双眼以及双翅展飞的形象,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的鸱枭纹饰也是极力强调大而圆的双眼以及展开的双翅。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对铜鸮尊,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就是昂首挺胸的猫头鹰。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国家。殷商时期的王公贵族把青铜礼酒器制作成鸮鸟的形状,足见商人对鸱鸮的尊重。借此推断,鸮在商代是被视为具有庇护力量的神鸟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并被塑造成各种用途的器物,以图驱妖辟邪,祈求吉祥。雒的本意以及殷商时期鸟崇拜的习俗,说明雒姓可能和殷(商)人有关。 我的看法是,雒姓的祖先如果不是殷商时期东方鸟夷部落的一部分,就是居住在成周雒邑的殷商遗民。他们国破家亡,飘零无依,歌以抒怀,诗为《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这一诗经名篇抒发了国破家的哀痛,其内容先是哀求,继而是悔恨、痛斥,终于泣血的苦诉;其风雨飘摇中凄苦无依的鸱鸮形象,伴随着声声哀鸣触动着千古读者的心弦。《诗经·豳风·鸱鸮》一度被误读为周公所作,所以在周王朝日趋衰落、礼坏乐崩的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贬斥鸱鸮。到了汉代以后,鸱鸮才成为邪恶的象征,称之为不孝鸟,为万恶之首。人们用成语“鸱视狼顾”形容目光凶狠贪戾,“鸱目虎吻”形容凶戾残狠,词汇“鸱张”(鸱鸟张翼)比喻猖狂,“鸱峙”指凶残之人据地对抗。所以我认为雒姓的祖先在确定姓氏(图腾)的时候,猫头鹰的名声还没有被搞坏,即东周春秋之前。《金文大词典》转载《印薮》提到了一个篆字“雒”字,见于周雒盨(xu)。盨是一种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只流行于西周时期。使用这个盨的人,虽然他的名字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他可能才是雒姓的真正始祖。 雒字为姓,见于汉代。明顾从德撰《印薮》中收有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今天陕西礼泉县雒家村的人拜祭的祖先为唐朝进士雒腾云,据说从扬州迁徙而来(惜史志无载)。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又名《广韵》),其铎部重申:“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明朝杨慎著《稀姓录·十乐》中有“雒,秦中有此姓”的说法。由此可见,尽管从汉朝到明朝一千五百年雒姓没有出过一个名人,但是雒姓依然传承了下来。 有活动轨迹可以考证的雒姓之人从元朝开始。《甘肃通志》记载,元代有进士雒政,“伏羌(现甘肃省甘谷县)人,河东(现山西省)参议(行中书省属官)”。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四年(1371)雒尚裔夫妇由枣强县迁至山东广饶县花官乡定居。洪武二十六年(1393)当地政府为雒尚裔树立了一座孝坊,此即广饶县雒家坊子的由来。地方史志记载:雒佥,可能是河北涿州人,先为保定知府,后降燕王朱棣,明朝洪武佥都御史,建文四年,任刑部尚书,永乐元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永乐三年(1406),因言事忤怒明成祖朱棣,陈瑛弹劾其贪暴,后因连坐诛死被明成祖朱棣杖毙殿外;永乐六年(1409)狄道(现甘肃省临洮县)人雒观光中举,曾任通判,二十一年(1423)陕西岐山人雒文中举,曾任御史;宣德八年(1433)陕西三原人雒守一中举,曾任学正,《西安府志》中说他是明代陕西关学中“最盛其有闻望者”之一,十年(1435)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雒诚中举;天顺(1439)甘肃合水人雒显中举,曾任佥事;弘治年间陕西三原人雒铭中进士;嘉靖三年(1524)陕西三原人雒昂中进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陕西三原人雒遵道中举,历任诸城、肥城知县,以“廉静寡欲”著称;嘉靖四十五年(1566)陕西三原人雒遵中进士;万历十一年(1583)雒遵长子雒于仁中进士;十九年(1591),陕西汉中人雒应吉中举,曾任知县;万历年间进士还有重庆垫江人雒任重,贡生有明朝贡生有河南汜水雒举(成化年间,山西石楼知县)、雒泰(福建莆田典史)、雒来朝(拔贡,子雒建章,咸丰年间),河南武陟人雒玉鼎、雒宦,后者曾任庆阳教授。 山西祁县人雒有信也是明朝进士,但是年代不详 。明朝崇祯十二年,陕西三原人雒可仕、雒有策中武举,后者还曾任都司。雒谭,雒尚裔六世孙,明朝民间画家。明末,四川仪陇有雒氏二十五岁夫殁,苦节六十载终。 雒昂、雒遵、雒于仁算得上明朝名人。雒昂,字仲俛,三原人,师从关学名儒王恕为师,与马理同学,后授太常博士,累至吏科给事中未三年,疏凡数十奏,劾都御史汪宏迎合张璁奸党害忠,直声著闻,出为四川佥事,历河南布政使,升巡抚,奏议条陈期月六十,上徽藩不道,昂抗疏劾之,被逮廷杖毙阕下。后徽藩事败,隆庆三年六月,恤赠户部侍郎祭葬,父雒璟,赐参议,孙雒可舆,以祖荫入国子监。雒遵,字道行,号泾坡,泾阳人,入籍三原,任给谏劾权党冯保忤江凌谪赵磨转大仆卿,巡抚四川,有书稿集谏洹奏议行世。授户部主事,官至尚宝卿。雒于仁,雒遵长子,字少泾,历任肥乡区(治今河北省肥乡区西南)、清丰县(治今河南省清丰县)知县,均有美政。万历十七年(1589)入朝为大理寺评事,年末,雒于仁为劝谏神宗皇帝,上疏直言皇上的病在酒色财气上。“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他诚恳地说道:“臣今敢以四箴献上,假若陛下肯听臣言,即使立即诛杀臣,臣虽死犹生!”这就是曾经轰动朝野的《酒色财气四箴》案。其箴如下: 《酒箴》:耽彼曲蘖,昕夕不辍,心志内懵,威仪外缺。神禹疏仪,夏治兴隆。进药陛下,酿醑勿祟。 《色箴》:艳彼妖姬,寝兴在侧,启宠纳侮.争妍误国。成汤不迩,享有遐寿。进药陛下,内嬖勿厚。 《财箴》:竞彼锣镣,锱铢必尽,公帑称盈,私家悬罄。武散鹿台,八百归心;隋炀剥利,天命难湛。进药陛下,贷贿勿侵。 《气箴》:逞彼忿怒,恣雎任情,法尚操切,政戾公平。虞舜温恭,和以致祥;秦皇暴戾,群怨孔彰。进药陛下,旧怨勿藏。 上疏之后,神宗皇帝极为愤怒。恰巧遇上岁末,不能处置,其疏在宫中存留了十日,到第二年正月初一,神宗在毓德宫召见首辅申时行等内阁大臣时,即将雒于仁的四箴疏亲手交给申时行,打算严厉惩处。申时行内心很赞赏雒于仁此举,极力为他辩解:“此疏不可发外,恐外人信以为真。愿陛下曲赐优容,臣等即传谕寺卿,令于仁去位可也”。神宗无奈,只得点头同意。过了几天,雒于仁称说有病,请求辞职,神宗遂将其罢为平民。史称,从此之后,奏章留中,遂成故事。过了多年,雒于仁在家中去世。天启元年(1621),熹宗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其子雒献书,万历十年(1591)举人。 明朝三原人雒建基家被盗贼洗劫一空,只留下了后楼下有秦氏所寄存的二十余槓东西,秦氏儿子第二天前来安慰,问起自家的东西,雒建基说,只有你们家的东西安然无恙,《三原县新志》评价他“其良心不没乃尔”,雒从洛,痒生,事亲孝备极色,养父病痪七年,朝夕伺侧,及殁,泣血不入内室,后继母卧病床褥,衣不解带,又年余,设塾以教村中子弟,岁荒赈济,及婚葬无力者悉助之以资。 清朝雒姓进士有二人,雒伦和雒宗易。雒伦,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字彝极,河南武陟人,授山西繁峙县知县,清理学家。学有根抵,穷经致用,尤悉心于天文象数,所论皆有精理。理学著作有《周易晰义详解》、《周易例史》、《日月食表》。雒宗易,咸丰九年(1859)进士,甘肃靖远人。清朝举人主要有陕西泾阳人雒枚(1675)、三原人雒珩(1726,任张掖教谕)、雒琮(1728)、泾阳人雒严(1774)、雒辉山(1837),河南武陟人雒宏训(1711),清朝武举其中主要有甘肃靖远人雒人龙(1798)、雒可扬(1810)、雒鹏程(1820),陕西泾阳人雒起龙(1645)、雒镇抚(1645)、白河人雒犹龙(1704);靖远雒进侯(生卒无考)从行伍出身,曾任西宁镇标守备,雍正年间陕西人雒鸣鹤曾任四川万营守备。清朝贡士有顺治年间靖远人雒川(曾任训导)、三原人雒天德、雒恪(康熙年间,曾任教谕)、宁夏隆德人雒玉麟(弟雒文麟,创办静宁中学,侄雒达师从齐白石,创办隆德中学);明清陕西三原、泾阳封荫者有雒南召、雒忠华、雒应麟、雒文焕、雒滋蕙、雒梦麟、雒鸾凤、雒经常、雒王廷、雒广兴、雒际燕、雒大志、雒大智等。史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甘肃宁州(庆阳)、山东夏津有雒姓烈女。 清朝河南灵宝县雒祥瑞,享年九十一岁,字文斋,祇(只)父恭兄,轻财重义,曾在驿路拾到黄金300余两,而后失主来寻找时,全部归还,县令予以嘉奖,“行芳名洁”。陕西三原人雒氏(李宏远妻),亲党负欠不责债,乾隆十二年,岁饥,出五百余两,十七年灾,成未稔,又出资三百两,以惠乡里,所司皆上其事,给嗣子李涵顶戴。 根据公安部2013年最新人口统计,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3种,人数在1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53种,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374种,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姓氏有717种。雒姓不在四百大姓行列(至少8万人)。如此看来雒姓人口在1万到8万之间,我估计有5万左右。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雒姓名列311位。据不完全统计,在甘肃靖远县平堡乡蒋滩村(有雒姓人口5600人左右,可能是雒姓最大聚集地,连同周边外迁者,大约1万人)、平川区水泉镇、甘谷县新兴镇雒家村、陕西泾阳三渠乡觉雒村、龙泉乡雒仵村、礼泉县(约1万人,未核实)药王洞乡西雒村、凤翔田家庄镇田家庄村(约3000人)、西安碑林区边家村、山西省芮城县南卫乡成村、山西离石区坪头乡(约2600人)雒家庄村、河南武陟北郭乡北郭西村、山东广饶县花官乡雒家村(约1000人)、山东德州(约1700人)宁津县东雒村、宁夏泾源县兴盛乡下金村,雒姓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其中靖远县平堡乡蒋滩村有在甘肃金塔、甘肃秦安,山东省东营、即墨,河南省三门峡、焦作,山西离石、朔州,陕西岐山、户县,河北石家庄,北京顺义,辽宁营口等地至少各有一个村,雒姓人口动辄数千人;在陕西华县、三原、泾阳、城固、铜川、榆林、绥德,甘肃兰州、白银、平川、甘州、临泽、山丹,河南荥阳、郑州、漯河,山东青州、济宁、潍坊、广饶县、聊城,辽宁锦州、海城、沈阳、朝阳、鞍山;吉林长春、延吉、通化、延边,山西吕梁、太原,四川绵阳、阆中、巴中,河北承德,黑龙江齐齐哈尔、哈尔滨,天津塘沽,内蒙赤峰,湖北武汉,贵州贵阳,青海等地有也有雒姓人口分布。 以上是雒姓的历史与现实分布情况,关于期间的迁移、传承问题,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山东胶县雒姓宗谱记载,洪武年间全国大移民,有雒姓兄弟五人,被迫背井离乡,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出发,山东胶州等地。具体情况是:长始祖名魁,字应元,迁陕西三原县,次始祖名杰(同杰),字汉三,迁至直隶胶州(今山东胶县),三始祖名超,字轶凡,迁陕州灵宝(今三门峡灵宝市),四始祖迁河南汜水(今荥阳汜水镇),五始祖迁河南覃怀(今武陟北郭西村)。河南武陟县北郭村雒氏家谱有同样说法,只是不知道五祖名讳。查上述移居地史志,皆有雒姓族人足迹,当然最著名者,莫过于陕西三原雒昂、雒遵、雒于仁三人。按照武陟北郭西村雒氏宗谱说法,雒昂为长始祖雒魁曾孙,其于河南巡抚任上,为雒氏起下“可、学、献”三个辈字,要求各地雒氏统用。查各地史志,如前所述,确实有不少名字中带“可、献”两字的雒氏族人:雒昂孙雒可舆,三原人雒可仕,靖远雒姓家族第九辈行字“可”,雒遵孙雒献书。靖远雒氏家族自始祖至今四百年当中,使用过的行字有攀、金、(单字)、正、士、可、建、川、万、朝(宗、其)、守(成)、焕(仲、国)。河南焦作市武陟县雒氏家族的行字如下:继、全、德、传(怀)、廷(启)、应(国)、加(家)、嗣、续、荣、光、乃、兆、绳、震、 永、庆、延、长;北京一支雒姓使用的行字有克、廷、长、立、芳,北京市顺义区下营村雒姓使用的行字有克、志、玉;山东胶县次始祖雒杰后代2-5辈为单字,从第六代起依次为东(从)、君、一、养(大)、玉,言(春)、秀、喜、光、象(永),春(文)、绍(道)、法、仁、义;方、正、贤、良、孝,友、忠、信、国、瑞,家、祥,目前在20辈上下;山东青岛(胶州)另一支雒姓使用的行字有福、宗、方、德;山东省宁津一支雒姓使用的行字有天、自、士、希、永、存、长、恩;辽宁营口一支雒姓(祖山东济南)使用的行字有永、相、洪、庆、荣、泛、学,甘肃张掖一支雒姓使用过的行字有兴、芝、作;辽宁朝阳一支雒姓使用过的行字有振、存、文、东。 最后校正两个错误。一个是 “交趾人雒将女徵侧”不姓雒。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邓名世父子撰《古今姓书辨证》的《十九铎》篇引《马援传》:“糎泠县有雒将,乃徵贰徵侧之父”,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交趾人雒将女徵侧”,不过这里的“雒”指的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北魏鹂道元《水经注,叶榆河》引《交趾外城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候。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授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三年得……后朱载(此字左下鸟,非车)雒将子名诗,索糎泠雒将女名徵侧为妻,侧为人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徵侧自立为王。”后马援拜伏波将军前去征讨,斩徵贰徵侧而归。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糎泠县,汉光武置交趾刺史,诸雒将主民如故。雒民与蜀民组成的瓯雒国国民就是现在越北壮语系少数民族的祖先。 “瓯雒”在《史记》、《汉书》中被误为“瓯骆”,因为南方没有骆驼,那里来的“瓯骆”?实际上“雒”即“鸟”,“雒越”即“鸟越”,属于前面提到的崇拜鸟图腾的鸟夷的一支。《后汉书》中提到“徵侧徵贰”时说“雒将之女”即“鸟国鸟将之女”。但是“雒”字并非从越南传来,倒是汉高祖在蜀民原居地置雒县(隶广汉郡)值得叫人怀疑,是不是和瓯雒国的雒民有联系。不过,事实上应该和洛阳人移居于蜀有关,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免职赐死后,其(封地雒阳)属民被迁蜀。 另一个混淆处是“雒”和“洛”、“络”的关系。湖北陈士元撰《姓觿》(1566)其中《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或作络、洛。实际上,洛指水,即洛阳的洛河,雒指鸟,不存在分不清楚的问题。如前所述,雒是居住河洛地区有着鸟崇拜习俗的殷商遗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虞万里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洛阳、洛水之“洛”在西周甚至殷商时就从“水”作“洛”,六国时文字异形,使秦汉间“洛水”、“洛阳”、“上洛”已有假鸟名之“雒”字代者。东汉光武以火德承运,忌国号“汉”和国都“洛阳”之水太盛,遂用其通假异体字“雒”代“洛”,魏文帝重演“土火相乘”以土德继统,出于克刘生魏之意,下诏复改“雒”为“洛”,致使经史文献中“雒”、“洛”两字形混难理。 因此上,我们的祖先取“雒”字为姓,应该是殷商时代的事情,从古代商朝人的鸟崇拜来看,我认为“雒”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曰雒,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洛。 附录:靖远雒氏的来历 据嘉庆丁卯(1807)年进士吏部候铨训导王家声(字鹤洲,号愚村)编撰《雒氏宗谱》记载,始祖自明朝万历(1573----1620)时由泾阳大石村迁居,以军民家于靖虏卫平滩堡堡子山,卒后葬于堡子山军地,始祖自三世名讳无考,三世公二人生子五人,即四世公攀桂、攀云、攀躔、攀高、攀魁,最初他们住堡子山堡城,因为汲水不便,于清康熙初年(1662),徙至蒋滩平地,筑室而居,开田而耕,插木为林,设庠而教。 据清朝道光癸巳重镌《靖远县志》卷之二“平滩堡城”条云:“旧名‘哨马营’。《万历旧志》云:‘旧为兰州地,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贼犯大浪口,守备廖斌获捷,乃建堡,摘拨步军90名,操守领之,遂隶于本卫。’”卷之五“户口”条云:“明正统二(1437)年建卫,官户八十六军四千七百零一户,景泰六年(1456)中所全任调庄浪卫。嘉靖十六年(1538)、十九年(1541)、二十九(1551)年新增招募并抽选余丁军八百一十五户,隆庆三年(1570)守备李煦又增舍人军五十户。万历六年(1578)卫及各堡招募官军七千一百八十二户”,可知始祖1578年以军户身份举家来平滩堡城屯田戍边。而“泾阳大石村”在什么地方?据宣统辛亥(1912)镌《泾阳县志》卷之二“乡里”条云:“四境之内凡分十乡,为里四十有四……甘延乡,县北三十里,云阳镇属焉。议事则总查各里集正副于镇公所,统里六,曰冯王曰智居曰甘张曰大石曰茹王曰辛管,堡三十,村五十有八”在查其中甘延乡地图,俨然有雒仵堡,据《西安市志》所述,“里”自秦汉至明清,一直是乡以下最小行政区划单位。其小更多说“堡”、“寨”,而不是“村”。 400年前的时候,靖远县叫靖虏卫,与泾阳县(属西安府)同属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当时靖虏卫招募官军,始祖一家作为守边的军户来到靖远。他们在平滩堡城垦荒戍边。明朝辉煌一时的西北屯田在稍后几十年实际上已经趋于衰落,由于卫所军官地主化,屯军佃农化,他们也就逐渐从军户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堡子山堡城徙至蒋滩平地,开始地地道道的耕读生活,当然也没有忘记习武强身。据《靖远县志》记载,200年后的乾隆戊午年(1798年),八世公士怀的八公子人龙中了武举,士元的大公子可载膺了农官;二公子可扬入了太学,嘉庆庚午年(1810)中武举,嘉庆丙子年(1820)雒鹏程中武举,雒进侯(生卒无考)还从行伍出身,最后当了西宁镇标守备,这时雒家声名远扬。自始祖至今四百年当中,人丁兴旺,家风淳朴,其中使用过的行字有攀、金、(单字)、正、士、可、建、川、万、朝(宗、其)、守(成)、焕(仲、国)。如果山东胶县雒姓宗谱记载属实,那么靖远雒姓始祖可以推到雒魁,始祖雒魁先迁三原,后部分子孙再迁泾阳(雒遵父子便是证明)。在雒魁后代雒守一(可能其子、孙)中举145年、雒铭(可能其孙、曾孙)中进士80年、雒昂(其曾孙)中进士54年、雒遵(可能其曾孙、玄孙)中进士13年后,其玄孙或六世孙有人再迁靖远,五年后(1583)雒遵长子雒于仁考中进士。按照甘肃秦安雒姓家族传说,其祖与靖远雒姓始祖是亲弟兄。

周边诊所

北旺庄村卫生室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启智幼儿园南侧约120米

周边乡镇

北旺庄街道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周边住宅区 房地产

新安庄雒三商住楼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北旺庄街道王选学校西南200米

周边村庄

雒儿庄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

北旺庄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

黄儿庄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

西什庄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

吉庄村 地址:朔州市朔城区三零三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