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册村

常册村 常册村关于常册村 常册村常册村历史人物 常册村常册村交通路线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 南唐乡,地处翼城、曲沃、绛县三县交界处。常册村,山西省 翼城县的一个小村庄,户数和面积都很小,地处翼城、曲沃、绛县三县交界处的交通线上,在这里生活环境优美!在这里乡村人们朴实,交通便利,晋候高速从村南横穿,全村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常登榜:1926年生于山西省翼城县南唐乡常册村。1938年春参加 翼城县抗日政府话剧团,宣传抗日救亡。1942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党翼城南线交通站工作。1945年10月,在太岳二地委党校学习后任翼城四区区委宣传委员、副书记等职。1949年2月随军南下,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四大队三中队四小队,任队长。入闽后,历任闽侯县四区区委书记、县农会主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1955年后,任闽侯地委农工部副部长、闽侯县委第二书记(中共福州市委委员)、闽侯县委第一书记(中共闽侯地委委员...

详情

常册村地名网_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唐乡常册村资料简介
  常册村是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唐乡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220121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1022。常册村与南唐村、云唐村、桥坡村、东唐村、北唐村、北史村、符册村、樊店村、范牛村、下阳村、河沄村、西下坪村、东下坪村、南丁村、晓史村、原村相邻。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唐乡常册村介绍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 南唐乡,地处翼城、曲沃、绛县三县交界处。

常册村,山西省 翼城县的一个小村庄,户数和面积都很小,地处翼城、曲沃、绛县三县交界处的交通线上,在这里生活环境优美!在这里乡村人们朴实,交通便利,晋候高速从村南横穿,全村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常登榜:1926年生于山西省翼城县南唐乡常册村。1938年春参加 翼城县抗日政府话剧团,宣传抗日救亡。1942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党翼城南线交通站工作。1945年10月,在太岳二地委党校学习后任翼城四区区委宣传委员、副书记等职。1949年2月随军南下,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四大队三中队四小队,任队长。入闽后,历任闽侯县四区区委书记、县农会主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1955年后,任闽侯地委农工部副部长、闽侯县委第二书记(中共福州市委委员)、闽侯县委第一书记(中共闽侯地委委员)、闽侯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1965年7月参加社教工作,任平潭、长乐县社教工作团团长。1966年7月任福建日报社副总编。文化大革命中下放闽侯县“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后,历任莆田地区革委会宣教组第二组长、民事组长、仙游县委书记,莆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莆田行署副专员,莆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晋江地委书记、晋江军分区第一政委。1984年起任福建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福建省政协第五届常委。1987年11月离休。 常登榜祖籍山西,曾任闽侯县委第一书记(中共闽侯地委委员)等职务,是一位老战士、老共产党员。6月4日,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书记、老领导。

早上9:30,我们一行驱车沿着风景宜人、空气清新的西湖大道前行,不久,在路的尽头拐了个弯就来到常登榜书记居住的小区。因紧邻西湖畔,得天时地利,虽身居闹市却少了一些喧嚣与繁杂,多了几分清幽与宁静。我们顺着来人的指引,穿过一条小径,拐了几个楼道,来到常登榜老书记的家。推开铁门,一位笑容可掬、神采奕奕的老者热情地迎了上来,他身着深灰色的中山装,虽然已85岁高龄,却精神矍铄。他把我们一行让进了屋里,房屋面积不大,没有豪华的装修,也没有先进的现代家电设备,窄小的客厅里只摆放着两张老木桌和一张用了十几年的双人座沙发,靠在墙角的一张老木桌上整齐的码放着一些生活必须品,干净、整洁,却显得十分简朴。老书记说他习惯了,他喜欢这种朴素。但对于记者来说,这种“习惯”,与他的身份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寒暄过后,这位亲历了共和国孕育、诞生与成长的山西籍革命老前辈,便打开了话匣子,让我们看见了常登榜一生的革命奋斗史,也看见了一个新生政权下“闽侯县”在这些“中国脊梁”们建设中确立的信念和力量。

组建话剧团走上革命道路

常册村,山西省翼城县的一个小村庄,户数和面积都很小,但地处翼城、曲沃、绛县三县交界处的交通线上,所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东往西来的主要通道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1936年前后,日本逼近山西,红军东渡抗日的影响扩大,由此辐射常册。1937年至1938年,当时在省城和县城念书的常册进步青年回村,在县牺盟会领导下组建了翼城县抗日话剧团。常登榜就是这时候加入抗日剧团的。话剧团演出的节目都是抗日救国的内容,并参与到常册的地下革命活动。据统计,1940年至1945年,常册村护送党的工作人员和地下党工作者多达60余次,信件百余封,始终没发生过问题。常册村地下工作因此被称赞为“铁桶”。

1941年冬,根据形势,常登榜、申清溪等6人每人投资30元创办了“同心合作社”,以做生意为名,接触县城和集市的人,便于革命工作的开展。1942年12月某日凌晨4点多,日本宪兵队和汉奸警备队30多人包围了合作社。当时常登榜睡在合作社,鞋还未穿好,鬼子就破门而入。不仅盘问登榜,而且还用枪托狠打他的胸部、腰部和腿。因此,常登榜至今依然留下了病根,每次天气变化,他的胸口就隐隐作痛,“敌人的残暴与残忍永世不忘!” 常登榜说。在和敌人周旋之机,申清溪及时转移了合作社的枪支和文件。1943年,在村政权选举中,成长后的常登榜被选为村副,成为村里的硬汉。1947年,翼城县第三次解放后,常登榜等革命青年被县委和人民政府评为人民功臣。

打击土匪恶霸稳定社会秩序

1949年2月,常登榜随军南下。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四大队三中队组建中共林森(闽侯)县委,常登榜被任命为闽侯县四区(尚干)区委书记。常登榜说,闽侯刚解放不久,尚干地区的兰圃山、付竹山等地土匪活动猖獗,不仅县内的土匪出来捣乱,长乐的一股土匪也常常越过兰圃山到尚干来骚扰村民,群众深受其害,对土匪恨之入骨。因此,他到尚干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剿匪。从1949年底开始剿匪到1951年9月基本肃清,常登榜带领兰圃村民和区武工队打击土匪达十几次。其中,1950年7月的一次剿匪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回忆,1950年4月,30多岁的长乐郑姓土匪头带领30多人到尚干青圃鸭笼顶掠夺时枪杀5名无辜群众后逃窜。土匪的嚣张气焰引起极大的愤慨,区委悄悄布下天罗地网,准备活捉他。7月23日夜晚,接到兰圃村群众报告后,常登榜立即带领20几个武工队上山围剿。“因当时人数有限,除了与长乐交界处的路口无法顾及外,兰圃山的其余三面均被包围。”常登榜说,山上的土匪见势,纷纷抱头鼠窜,有的往长乐方向逃跑,郑姓土匪头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看到武工队六神无主,分不清长乐方向,竟往我军方向逃窜。为了活捉他,常登榜命令武工队的一位狙击手在他的身后四处放冷抢,用子弹封锁他,无处逃脱的土匪头吓得屁滚尿流,只好束手就擒。活捉郑姓土匪头后,区政府立即对其进行公审,并予以处决。“当时郑姓土匪头是长乐闻名的土匪头,无恶不作,消灭他后,群众纷纷拍手称快。”常登榜说。也许看到政府消灭土匪的决心,盘踞在竹岐、关源、荆溪、南通等地的土匪纷纷作鸟兽散。紧接着,全县进行了反恶霸斗争,肃清了各地区的地主恶霸势力,全县的治安立即有了好转。

组织大生产 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1950年6月,省委指示实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8月,县委在四区(尚干)兰圃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950年11月土改运动在全县展开,至1951年8月全部完成。土改结束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全县性的生产运动兴起,即组织群众搞变工互助。常登榜说,当时县委还没有在全县推广“互助合作”。因为,农民刚分到土地,生产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毕竟刚翻身,农民心理还充满疑虑,很难一下子转变身份,如果全面推广“互助合作”,将物极必反。于是,县委决定在局部区域进行试点,待取得成效后再向全县推广。

1951年3月,县委在四区尚干辅翼、省农委在七区荆溪甘蔗、地委在一区城门潘墩,试办3个常年固定互动组。接着白沙、竹岐等几个区也相继兴办起互助组。这些互助组有领导骨干、生产计划,大小工都互助,精耕细作,粮食增产增收。“互动组开展得很成功。”常登榜说,到了第二年,尚干“互助组”经验在全县推广,连孤寡老人、残疾劳力都加入劳动行列,大生产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常登榜说,当年干部可不好当,四区区委干部加上武工队总共只有30多人,除了留守机关的区委书记、区长和秘书等几位,其余的干部都下乡。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下乡没有交通工具,只靠步行,平常借住在农民家里,一个月每人只有4元伙食费,自带粮食、自己做饭。常登榜笑着说,他们当时都是买最便宜的东西吃,如3分钱一斤的蚬子、5分钱一斤的海蜇头,有时甚至捡农民扔下的菜叶吃,群众经常笑话他们。“当时干部群众白天一起下地干活,晚上拉家常,关系非常融洽。”常登榜说。

到福建工作后,对于常登榜来讲,最困难的就是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1949年,他与其他同志被分配到闽侯时,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到了工作岗位后,他立即带领同志们走村入户与群众拉家常走关系,性格开朗的他,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可是他浓重的山西口音与只会讲地方语言的群众无法正常沟通,在交往过程中常常闹出笑话来。“可是老百姓又喜欢和‘额’凑在一起。”每次下乡,在田间地头碰到群众,他们总会拉住常登榜聊几句家常,有时还故意让他学几句福州话,浓重的山西口音夹杂着生涩的福州话,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后来为了沟通方便,常登榜就带着翻译下乡,“最出色的一位翻译是我们在下乡的途中发现的。”常登榜得意地说。有一次,他们下乡办事,在乌龙江峡南渡口看到一个十四五岁、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在路边卖蛎饼。常登榜发现,这个小孩不仅长得机灵而且普通话讲得不错,就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工作,小男孩一听特别高兴地说,“比我卖蛎饼强多了,”就立马答应了。此后,每次下乡常登榜都带上这个小翻译,常登榜在群众中的工作也开展得更加如鱼得水了。

修建防洪堤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闽侯县地处闽江下游、福州市外围,系典型河口盆地。新中国成立前缺少防洪排涝设施,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往往泛滥成灾。对此,常登榜记忆犹新。他说,每当涨潮时,江水经常漫到沿江的百姓家里。雨季来临时,洪水泛滥,闽江两岸的万亩良田常常顷刻被毁,农民辛苦种下的水稻瞬间颗粒无收。“沿江的百姓经常睡到三更半夜,发现床底下都是洪水。”可谓深受其害。为了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52年下半年,闽侯县开始建设防洪堤,1953年初,上街、南屿、南通、荆溪、建新5个防洪堤建设全面开工。身为闽侯县委副书记的常登榜,全面负责防洪堤的建设。那时群众对防洪堤建设十分拥护,5个防洪堤的工地上到处人山人海,不管男女老少,全都出动,有的用手推,有的用肩挑,吃住在工地,群众积极性很高。经过两年多的奋战,5个防洪堤终于修建结束,大大地提高了闽侯的防洪能力,保证了农业的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亲历初高级社改造

见证闽侯经济社会发展

1952年1月,省农委所在的闽侯四区西塘白武村试办起土地私有、评定入社、统一经营的林元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比例分红,并推行评分记分,按劳计酬后,于8月正式批准成立,成为闽侯县第一个初级社。1955年全县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至年底,全县办起848个初级社,入社农户达上万户。

1954年9月,县委派人参加省委工作组到闽侯县城门、荆溪等乡试办高级社,实行土地无代价入社,取消土地分红。耕牛和大农具折价集体所有,全部实行按劳分配。全县试办了红星、连坂、溪下等3个高级社。1957年全县高级社达405个。至此,全县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

常登榜说,在办高级社过程中,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平均主义开始露头。县委于1956年秋开展整社活动,着重解决平均主义、折价偏低等问题。1957年,加强经营管理,使许多高级社得以巩固。

1958年初夏,人民公社运动后。瞎指挥、浮夸风等不良现象逐渐抬头,导致三年饥荒。后来,采取诸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分配计酬、包干到户等,农村冒出许多“专业户”、“联合体”,极大地促进了闽侯经济社会的发展。1964年祥谦凤港大队水稻单产达864公斤,创全县最高记录。

1965年7月,因为工作需要,常登榜参加社教工作,任平潭、长乐县社教工作团团长,离开了他工作多年而又熟悉的闽侯。此后,他历任福建日报社副总编、仙游县委书记,莆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晋江地委书记、晋江军分区第一政委、福建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福建省政协第五届常委等职,直至1987年11月离休。

退休后,常登榜喜欢读书看报、研究党史。尤其关心闽侯的发展。他说,闽侯是他南下后第一个工作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始终牵挂着闽侯的发展。如今,由于年老体弱,不能亲自回去看望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对闽侯的了解主要通过《闽侯乡音》等渠道获知。他说,闽侯在历届领导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一批批重大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闽侯,一批批优秀人才相继聚集闽侯,闽侯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为闽侯人民获得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为闽侯的迅速发展感到自豪。他相信,闽侯县在新一届领导的带领下,将发展得更高、更快、更强,闽侯人民将过得更有尊严。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我们的思绪都在常登榜铿锵有力、跌宕起伏的叙述中快速穿越。他的点滴话语,为我们还原了红色的光辉和昔日闽侯的建设图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打造一个幸福家园的艰辛和不易。

从山西南下,成就革命情怀的熠熠光辉,在中国南部闽侯新一轮的开发中,他始终保持着一位优秀共产党人的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服务闽侯这个大家园的建设情怀。一份担当、一份责任,诸多如常登榜一样的南下干部的建设热情,足以让人沸腾,让人敬佩。

常册村交通路线图

周边政府机关

翼城县南唐乡委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西线南唐乡政府

周边小学

南唐小学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唐小学(南西线东)

周边乡镇

南唐乡 地址: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

周边村庄

常册村 地址:临汾市翼城县

南唐村 地址:临汾市翼城县

南常村 地址:临汾市翼城县

常册北沟 地址:临汾市翼城县

南撖村 地址:临汾市翼城县

南绛村 地址:临汾市翼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