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乾乡
奇乾乡 奇乾乡建制沿革 奇乾乡行政区划 奇乾乡地理环境 奇乾乡自然资源 奇乾乡人口民族 奇乾乡历史文化 奇乾乡风景名胜
奇乾因境内的奇雅河的“奇”及乾东河的“乾”字而组合命名。奇乾乡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管辖,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由西北向西南稍倾斜,平坦开阔,地理坐标为,北纬52º11′,东经120º46′,全乡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奇乾乡辖奇乾村及邓家店、十八里河屯、乌玛屯三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奇乾村,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2013年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决定重新恢复奇乾乡行政设置。2013年8月奇乾乡被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建村[2013]124号);2014年荣获第一批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并被国家“三部一局”列为首批支持发展的51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建村[2014]106号);2015年荣获第三批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详情奇乾因境内的奇雅河的“奇”及乾东河的“乾”字而组合命名。奇乾乡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管辖,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由西北向西南稍倾斜,平坦开阔,地理坐标为,北纬52º11′,东经120º46′,全乡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奇乾乡辖奇乾村及邓家店、十八里河屯、乌玛屯三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奇乾村,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2013年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决定重新恢复奇乾乡行政设置。
2013年8月奇乾乡被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建村[2013]124号);2014年荣获第一批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并被国家“三部一局”列为首批支持发展的51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建村[2014]106号);2015年荣获第三批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今奇乾村设置珠尔干河总卡伦(哨所)。
1920年,设置奇乾设治局。
1921年,改为奇乾县。
1933年(伪满洲国时)为额尔古纳右翼旗公署驻地(奇乾改称吉如穆图)。
1948年,额尔古纳旗人民政府把乌启洛夫(今奇乾乡)划为第四区。
1955年10月,改称奇乾区。
1956年10月,改为奇乾乡。
1958年4月,改建奇乾鄂温克民族乡。
1960年9月,建立以鄂温克猎民为主的奇乾人民公社。
1965年9月,鄂温克族整体移民迁至满归敖鲁古雅后,原地称奇乾乡。
1965年,成立北极人民公社。
1968年,奇乾乡与北极人民公社合并后,成立奇乾人民公社。
1981年,恢复乡。
1999年12月,撤乡并入莫尔道嘎镇。
2000年,奇乾乡撤销后仍保留奇乾村建制。
2011年5月,划入新恢复的恩和哈达镇。
2013年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以内民政批【2013】4号《关于恢复额尔古纳市奇乾乡的批复》,决定重新恢复奇乾乡行政设置。
下辖奇乾村及邓家店、十八里河屯、乌玛屯三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奇乾村。
驻地单位7个:分别是边防六团二连、莫尔道嘎森警奇乾中队、呼伦贝尔海事局奇乾航运处、北部原始林区奇乾管护站、北部原始林区奇乾派出所、市地方道路管理站道班、边防公路养护机械队道班。
奇乾乡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管辖,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20º46′,北纬52º11′,东与黑龙江省 漠河市相邻,南与 莫尔道嘎镇毗连,西与 俄罗斯联邦隔河相望,北与 恩和哈达镇相接。全乡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
奇乾乡
奇乾乡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年平均降雨量436.5毫米,无霜期81天左右。
奇乾乡地处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平坦开阔地势由西北向西南稍倾斜,南北长,东西狭窄。海拔1421米。
有激流河、乌玛河、阿巴河等主要河流。
全乡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原始森林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一部分,至今尚未开采,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次生林范围较小。山地林区野生浆果种类较多,有越桔、旱葡萄、水葡萄、托盘、刺玫果、稠李子、山丁子等,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酿制果酒、制作果酱的优质原料。
境内珍贵野生动物较多,如猞猁、驼鹿、紫貂、榛鸡、黑熊、松鸡、狐狸、灰鼠、黄鼠、棕熊、马鹿等,其品种、数量均占全旗首位。防风、赤勺、龙胆草、杜鹃、柴胡等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质量优良天然使用菌资源也很可观。
奇乾境内矿藏丰富,黄金储量占全市第一位。
奇乾乡常住人口190人,该村主要形成于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几代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全村建筑分布既有网格化布局,又错落有致。
奇乾村落格局分明,民居以“木刻楞”为特色,尚保存47栋传统木刻楞民居建筑被自治区文物局纳入修缮保护的民居。2013年8月奇乾乡被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建村[2013]124号)。2014年荣获第一批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并被国家“三部一局”列为首批支持发展的51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建村[2014]106号)。2015年荣获第三批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称号。
奇乾村历史上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足以缅怀历史、激励后人。如奇乾日伪军警人员的覆没,乌玛、西口子暴动等反满抗日斗争事件等等。
奇乾村依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坐落于河边开阔地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森林环抱,环境优美。该乡主要形成于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几代扩建形成现有规模。全乡建筑分布既有网格化布局,又错落有致。俄罗斯族的木刻楞传统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三十余栋,并连片分布。木刻楞既有西方建筑风格,又有森林及民族文化内涵,全部为原木垛起,房顶及室内均为木板装饰,冬暖夏凉,古朴庄重。
村庄形成于清末民国初期,与当地的黄金业兴起与衰落有关,当时主要为俄国人越界进行采金等生产活动安家落户,按照俄罗斯村庄布局建设,坐落于界河边,便于来往于两国,及水上运输及人畜饮水需要。后经多次扩建和政府指导性建设,永久性村庄持续下来。现存三十余栋木刻楞房屋错落有致,虽经历史变迁进行过大的维修,但原始的房屋造型、修缮工艺、居室布局、院落特点无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村庄空间较大,与俄罗斯的生活习俗有关。进入村庄可以看到奇乾村属面南背北之方格化空间布局,街巷基本为棋盘式格局,保持了中西方相融合的村庄协调布局方式。既有群体建筑相互簇拥,又有单体建筑形成的空旷恬静之开阔。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从村西缓缓流过汇入黑龙江,蕴藏着中俄混血民族——俄罗斯族形成的历史脉络情缘,北部的支流阿坝河及小孤山半地穴居址古遗址群,又将蒙古族“额尔古涅.昆”及祖先乞颜部落的生生不息之灵气,汇聚于此。另十八里土筑墙遗址及出土陶等,又为奇乾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鲜明佐证。现俄罗斯族民居处于山清水秀之中,古朴庄重,清新典雅,周围原始森林环抱,獐狍野鹿等珍稀动物栖息林中,是一座俄罗斯族风格独特的生态化村庄。
俄罗斯族的木刻楞传统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共有三十余栋,并连片分布。木刻楞既有西方建筑风格,又有森林及民族文化内涵,全部为原木垛起,房顶及室内均为木板装饰,冬暖夏凉,古朴庄重。
“木刻楞”是生活在高寒地区俄罗斯民族的独创,这是一种用原木刻槽相互咬合叠罗而成的木质房屋,可以看出这种房子的选料是十分考究的,原木的直径一般都在20厘米以上,粗的可达40厘米,每栋房子都要选择一样粗细的原木,原木上下削平,两根原木之间夹上长在松树林间的一种叫“茅蒿”的苔藓,保证了主体建筑的坚固、保暖、耐用;屋脊是用笔直的松木劈成的“灯笼板”铺成,而不使用锯破开的板,这样的屋脊不仅疏导雨水的性能良好,且耐腐蚀,一般可用四、五十年;室内地面时用松木拼得严实合缝的地板。而一些考究的人家,在门窗、屋檐上都雕刻有工艺装饰图案,地板也涂上橘黄色彩漆,在刷漆之后还要上光打蜡,显得十分豪华。
该遗址距奇乾村东北约1公里,位于小孤山东南坡上。自山顶至半山腰分布有近圆形半地穴式房址53座,直径2-10米,深约0.5-0.8米。大体可分为五排,排列较规整。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灰褐红褐陶片等。遗址坡面较缓,背坡较陡,东西长270米,南北宽70米,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遗址区内有半地穴居址53个,共分5排,多为圆形坑。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位于额尔古纳河246航标处东岸的台地山顶上,面积约10000㎡,西邻额尔古纳河,东北南是高山和原始森林,遗址西北和北侧有一道相连的壕,西面长90米,北面长29米,壕宽约11米,壕内分布圆形半地穴式遗址58个,直径约5-7米,深约0.8-1.2米。采集到有袈裟黑褐色的陶片。穴居址现已被多年的浮土和树叶所掩埋,所剩的土坑非常浅,有的已经看不清楚。
该遗址位于激流河南岸高山平台上,地处原始森林深处,距奇乾乡约十八公里,东南有明显的土筑墙迹,残高七十公分,墙外有壕,壕宽约一公尺,深约五十公分,靠近南端有六公尺的门。南、西、北三面均为山崖,坡度都在六十度以上,最陡的是北坡,坡度有八十度左右。该遗址周长为二百七十二公分,内有五十个左右的属穴居的居住点。出土汉代陶片二十三片,带有纹饰的陶片很有特点。根据其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所在地情况分析,该遗址系古代人居住点。
周边
奇乾乡淘金古道驿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三奇段
周边景区,
奇乾二道河
地址: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
周边乡镇
奇乾乡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
周边公安局
额尔古纳市公安局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奇乾路市金鹊街家庭宾馆旁
周边村庄
奇乾村
地址: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