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圈沟乡
老圈沟乡 老圈沟乡地区介绍 老圈沟乡下辖村介绍
老圈沟乡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位于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西35公里处,距察右前旗政府所在地西45公里处,属典型的丘陵地区,海拔最高处1680米,全乡管辖内有9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2516人(2017)。全乡总面积为24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29.8亩。主要种植马铃薯、油料作物和杂粮杂豆。养殖业方面,全乡以大畜牛、马、骡;小畜肉羊、生猪为主。全乡9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老圈沟乡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位于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西35公里处,距察右前旗政府所在地西45公里处,该乡管辖范围东与平地泉镇毗邻,南与丰镇市毗邻,西与卓资山毗邻,北与察右前旗山岔口乡和卓资山毗邻。属典型的丘陵地区,海拔最高处1680米,全乡管辖内有9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2516人(2017)。全乡总面积为24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29.8亩...
详情老圈沟乡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位于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西35公里处,距察右前旗政府所在地西45公里处,属典型的丘陵地区,海拔最高处1680米,全乡管辖内有9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2516人(2017)。全乡总面积为24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29.8亩。主要种植马铃薯、油料作物和杂粮杂豆。养殖业方面,全乡以大畜牛、马、骡;小畜肉羊、生猪为主。全乡9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
老圈沟乡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位于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西35公里处,距察右前旗政府所在地西45公里处,该乡管辖范围东与平地泉镇毗邻,南与丰镇市毗邻,西与卓资山毗邻,北与察右前旗山岔口乡和卓资山毗邻。属典型的丘陵地区,海拔最高处1680米,全乡管辖内有9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2516人(2017)。全乡总面积为24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29.8亩。全乡年无霜期90天左右,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地下水资源匮乏,主要种植马铃薯、油料作物和杂粮杂豆。养殖业方面,全乡以大畜牛、马、骡;小畜肉羊、生猪为主。全乡9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
三股泉村名由村中有三股汩汩流淌,四季不竭,旱涝不衰的泉水而来。这三股泉水属于深层裂隙泉水,基本不受降雨量的影响。三股泉村依山而建,背风向阳,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三股泉就有一支1200多人的部族军屯驻于此,《辽史·卷三十五志》中记载“著籍皇府。国有戎政,量借三五千骑,常留余兵为部族根本。”部族军是契丹、奚和其他游牧民族以部落为单位组成的军队,担负环卫腹地和拱卫国都的任务。他们分地游牧,战时聚合出征,基本上保持原来部落兵民合一的传统。与屯驻在今丰镇隆盛庄一带的另一支部族军遥相应接,负责对西京(今大同市)协防任务。三股泉水以其源源不竭之流能满足1200多人外加马畜的饮用需求。后元朝、清代都有大批军戎屯驻于此,至今北面背山向阳那一部分仍有营子之称,村民们在盖房修舍掘土开槽时常能挖出青砖彩瓦的残迹,周围壁垣遗有营垒之痕。千年以来,这口渊源甘泉滋养着这一方水土,滋育出无限生息。
在三股泉村西山坡上曾有原属正红旗管辖的乌申头如庙,乌申头如庙建于清朝初期,有大小三座独宫,香火兴盛时有二十多名喇嘛,香火地50来顷。曾有一喇嘛用自己所学的蒙藏医药医术治疗民间百病,用针灸和口服药配合使用的方法专治风湿性关节炎等,远近闻名。开垦牧场后牧民北迁。民国十年(1921年),庙迁走,部分喇嘛还俗。如今遗有三处石堆,环形累叠,码放规整,四周留雕刻着兽头的一米五左右的方形石柱四根。该村现有户籍人口439户1101人,辖5个村民小组。
沙渠村源于沙地上有一股泉水,冲出一道渠而故名。该村地处山坡,呈长条形分布。清末招垦充边,开始有零星精通农作的“口里人”于此落脚,后逐步提亲携友,携家室、带籽种,肩挑背驮,经过得胜口,在此定居,形成了村落,用血汗刨垦出一片生息。在沙渠村西曾有原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三苏木的那木乌素庙,此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规模较小,但建筑精美,寺庙有15名喇嘛,有香火庙地10顷。由于清朝政府移民政策的发展,大部分土地用于开垦耕种,佛教往北移,香火终断。在清朝末年,寺庙拆毁,佛像迁往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十四苏木佑安寺,正红旗三苏木的事务由正黄旗十四苏木兼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渠村周边曾驻解放军205师第614团英雄团,长期以来,村民有着浓浓的“双拥”情,拥军优属氛围浓厚,军民鱼水情深。该村现有户籍人口382户1086人,辖6个村民小组。
吉丰村又名吉典布拉格村,系乡驻地。吉典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直流泉,西面山脚下有一股直流而下的泉水,故名吉典布拉格。1981年在距吉丰村西北两公里弯子山上发现一处辽代古墓群,考古工作者经过初步勘察发现有墓葬10座,从六号墓中挖掘出一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完整契丹女尸,身穿辽缎外罩铜丝网络,面戴鎏金面具,刚出土时红棕色的皮肤还有弹性,面色滋润,好像刚刚离去似的,人称千年古墓睡美人。与女尸同时出土的“辽白瓷鱼猪纹印花大盘”和“玉柄铜刀”堪称辽代文物中的精品。该村现有户籍人口776户2083人,辖9个村民小组,系乡驻地。
民生村又名阿拉布拉格村。与卓资县毗邻。阿拉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后泉,因村南有一股泉水,故名阿拉布拉格。距后泉不远处曾有始建于清朝康熙时期的源头庙,此庙是原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九苏木的寺庙。此庙刚建时,庙内有活佛1名,喇嘛百余人,经堂两座,寝膳配建多处。香火鼎盛。原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九苏木的蒙古族每年举行祭脑包活动,都由源头庙的喇嘛念祈祷经,祝人们四季平安,五畜兴旺。清朝光绪时期,由于开荒种地破坏了好多草场,牧民们便向北迁移,庙内香火逐渐减少,后来在喇嘛和香客、信徒的要求下把庙迁移到纳尔松河南、三岔口阿拉盖图的地方,庙的规模虽比以前小了很多,但宗教、佛事活动和香火依然很旺盛。该村现有户籍人口223户1570人,辖6个村民小组。
富河村因有河水流经此处把几个村落连缀起来,村落均在河边而得名。地势低洼平整,昼夜温差相对小,农田分布在河的两岸,有河水浇灌,旱涝保收,五谷丰登,富裕、丰盈。以农为主。居住相对集中。河的源头是多孔泉眼,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水量不是很大,但四季不竭,泉水清澈透明、清凉甘甜;泉水向低处漫溢,源源不断、潺潺流淌。夏天榆柳浓荫下微风习习、柳枝飘飘,百般媚态、万种风情。该村现有户籍人口240户1242人,辖6个村民小组。
乌兰忽洞村,乌兰忽洞系蒙古语,意为红井,村中有一眼井,因属于红土井,故名乌兰忽洞。八百多年前游牧民族就开始游牧于此,至今周边山顶隐有脑包遗痕多处。1913年正式开地立村,以农为主。村落地处山沟,依沟而居,过去多以石头垒砌窑洞、院墙,各抱地势,呈梯带状聚落。该村现有户籍人口498户1480人,辖3个村民小组。
大卜子村,村名由村子地形近似“锅底坑”、边缘高中间凹而来。南与丰镇市,西与卓资县毗邻。1917年最早有石、罗两户垦荒于此,后提亲携友垦荒耕种,逐步形成村落。地势高,站在山顶,纵目远望,集宁区、平地泉、黄旗海、土贵乌拉尽在眼中。因地势高所以地下水匮乏,但在村东三公里坡梁处有一温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温热绵软,尤其是熬出来的小米粥,粘香幽幽。村东北方向,有一道“枯树沟”,沟深树密,解放初期在剿匪战斗中有解放军将士牺牲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沟里举行清明祭奠英烈忆苦思甜悼念活动。该村现有户籍人口303户1127人,辖3个村民小组。
察汗贲贲村。察汗贲贲系蒙古语,意为白色的圆状山丘,由本村东一山之形状而得名。依山而建,背风向阳,清末招垦充边,开始有零星精通农作的“口里人”于此落脚,后逐步提亲携友,携家室、带籽种,肩挑背驮,经过得胜口,在此定居,形成了村落,用血汗刨垦出一片生息。交通便捷,紧邻土麦线,距208国道、二广高速出口8公里。该村现有户籍人口157户1726人,辖3个村民小组。
乌尔图村又名乌日图布拉格村。乌日图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长泉,1895年开地立村,村南山坡有数眼山泉,故名乌日图布拉格。1903年村东2公里又建一小村,为区别两村,分别称为“大”,“小”。半沙壤土质、甜水区,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土豆、莜麦、荞麦等。地处低洼,呈矩形聚落。该村现有户籍人口457户944人,辖3个村民小组。
周边出口
集宁南绕城公路出口(东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老圈沟乡沙渠村南绕城高速公路南
集宁南绕城公路出口(西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老圈沟乡沙渠村南绕城高速公路北
周边乡镇
老圈沟乡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
弓沟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
周边村庄
老圈沟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
老圈沟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
老圈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