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镇

海安镇 海安镇相关历史 海安镇经济状况 海安镇地理形势 海安镇人口民族 海安镇海安方言 海安镇风土人情 海安镇经济概况 海安镇行政区划 海安镇历史沿革 海安镇海安历史名人 海安镇人口数据


海安市位于 江苏省东中部地区, 南通、 盐城、 泰州三市交界处,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 海安市。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是水陆交通要冲。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道成网,物产丰富, 鱼米之乡。总面积214.34平方千米(2017年)。海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多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就有青墩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吴侯会卫侯于郧(今立发桥),建发繇亭以示纪念。汉代开上官运盐河过县境。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始设县,此后,县治几度兴废。唐代淮南 节度使李承实沿海筑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导修筑海堤数百里,过境40多里。南宋 文天祥为兴兵抗元,路过海安,留下“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的名句。明朝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副将 邱升率兵民抗倭,斩敌数千余人,保证了百姓的安宁。海安是著名的 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苏中、苏北抗战的指挥中心。刘...

详情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镇所有镇中心区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镇介绍

海安市位于 江苏省东中部地区, 南通、 盐城、 泰州三市交界处,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 海安市。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是水陆交通要冲。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河道成网,物产丰富, 鱼米之乡。总面积214.34平方千米(2017年)。

海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多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就有青墩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吴侯会卫侯于郧(今立发桥),建发繇亭以示纪念。汉代开上官运盐河过县境。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始设县,此后,县治几度兴废。唐代淮南 节度使李承实沿海筑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导修筑海堤数百里,过境40多里。南宋 文天祥为兴兵抗元,路过海安,留下“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的名句。明朝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副将 邱升率兵民抗倭,斩敌数千余人,保证了百姓的安宁。海安是著名的 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苏中、苏北抗战的指挥中心。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海安留下光辉足迹。解放战争初期,闻名中外的苏中“ 七战七捷”,即以海安为战略中心展开,其中两战报捷于境内。陈毅诗云:“海陵胜地多人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海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闻名全国的“苏中刘胡兰” 高凤英、淮海战役中的一等功臣 储友富,上海战役中的特等功臣胡正法等均为海安人。近现代史上,曾任江苏民政长、江苏省长兼督军的 韩国钧,被誉为中国研究“组合数字”鼻祖的杨冰,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领导编纂《新华字典》(第一版)的 魏建功等著名人物,都出生于海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海安人民弘扬尚武保国精神,造就了闻名全国的民兵劲旅——角斜“红旗民兵团”。

海安市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名播遐迩,处于全省全国前列。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安人走出一条“种养加出”、综合经营的新路子,被国内众多媒体誉为“海安之路”。海安是全国著名的“茧丝绸之乡”,拥有中国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蚕茧产量连续24年居江苏省之冠,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县级之首,“鑫缘”牌真丝绸成为南通市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海安家禽饲养业兴旺发达,是中国“禽蛋之乡”。该县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省少有、全市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弱筋小麦产业化开发获农业部成果展示奖。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73家“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我市喜获“中国湖桑之乡”称号,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中洋河豚无公害养殖被列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禽蛋无公害标准综合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示范

区。全县农产品超市销售额比上年增长88%。

海安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上海辐射地带。海安市上世纪80年代即被列为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和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县。机械行业生产规模、加工能力在江苏省县级建制中名列前茅;纺织、丝绸形成织造、印染、成衣一条龙生产线,勾针衣闻名世界,曾被外商誉为“东方珍品”;素质优良,装备先进的建筑队伍遍及全国,走向世界,被誉为“建筑之乡”。2004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比海安列第150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4.1亿元,增长16.3%;实现财政收入10亿元,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1亿元,增长49%,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海安花鼓、龙舞闻名全国,多次晋京演出,并走出国门,海安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大公(北凌)农民体育名播四方,海安先后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县、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广播电视先进县、双拥模范先进县、计划生育先进县、科技百强县、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自然地理海安地处苏中平原,东临黄海,与如东接壤,南和如皋毗邻,西通泰兴,并与姜堰区相交,北与东台市相连。东西直线最长71.1公里,南北最宽39.35公里。县境西宽东窄,轮廓酷似一把金钥匙。县域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2°32′至北纬32°43′,东经120°12′至120°53′之间。

全市均为平原地带,地形坦荡,河道稠密。 通扬运河、 串场河以东为河东地区,是苏中—苏北滨海平原的最高处,为 海相沉积物 盐碱地区,海拔3.6~5米,成陆距今4600~20年历史,愈往海边成陆愈晚。原北凌乡海拔3.5~4米,老坝港东部在3.5米以下。通扬运河以南以西地区为河南地区,是长江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古代长江口在扬州一带)。平均海拔4~5米。串场河以西、通扬运河以北为河北地区,属里下河低洼圩田平原区,北部南莫、白甸、墩头、仇湖、吉庆海拔1.6~3.5米,南部章郭、双楼、胡集、海安镇北部、古贲等海拔在4米左右,该地区土地肥沃。

海安市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通扬运河以南属长江水系,以北属淮河水系。一级河7条:栟茶运河、焦港、北凌河、新通扬运河、通榆运河、如海运河(引水工程)、通扬运河。通扬运河为汉代开凿,吴王 刘濞为获取盐泽之利,开凿了上官河、运盐河,也就是今天的通扬运河,是县内最古老的河流。二级河13条:串场河、丁堡河、新古河、红星河、姜黄河、滩河、沿港河、江海河。三级河56条,四级河465条。东西向骨干河道有:新老通扬运河、栟茶运河、北凌河;南北向骨干河道:串场运河、通榆运河、丁堡河、如海运河、焦港、曲雅河;里下河地区有东塘河、北洋大河、七湾河、西塘河等大河。

海安属北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冷热适中。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天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天寒冷干燥。

海安年平均气温14.5℃。1月最冷,平均1.7℃。七八月最热,平均27℃。最高年份为1964年7月,气温达29.6℃。1953年8月24日,最高气温39.5℃,2003年7月极端高温则达39.7℃,创历史新高。

海安年均降水1025毫米,79%的年份在800毫米以上。降水最多年份1991年,达1636.9毫米。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的47%,冬季最少占9%。最长连续降水日13天,降水279.5毫米,为1969年7月6日~18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48天,为1980年12月3日~1981年1月19日,冬旱。

南通市海安镇位置

1943年,紫石县(今海安市)总人口17万人。1948年3月,48.5万人。1949年约61万人。1956年70多万人,1959~1961年,出现负增长。1961~1971年,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1967年,自然增长率28.9‰;1972年全市总人口88万多人,此后实行计划生育,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1992年为7.9‰。全市总人口98万多人。1997年,全县总人口99万多人,自然增长率1.7‰,此后人口增长控制在1‰以内,并出现负增长。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95.8万人左右。海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880人,是全国、全省人口最密的县之一。

254784人(2017年)。

海安市绝大多数为汉族,有极少数为回、蒙、苗、壮等18个少数民族。

海安方言的语言根基

上海财经大学汪如东先生的著作《海安方言研究》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特别是他对积20多年之努力收集的5000多个海安话词汇进行分类列举,给许多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字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仔细研读会发现,其对海安方言语言根基的形成尚欠深入的剖析,这里笔者想粗略的作点介绍。

众所周知,海安方言隶属江淮方言区。

江苏境域被长江、淮河两条大河分为三块,而这三块大地正好各有一个自己的方言区。大体上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这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己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江苏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为江淮方言区,进而横亘江苏中部,使全省成为三个方言区。

认真研究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又可以分扬淮片、南京片和通泰片。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汜》,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那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强,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我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乎全被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一起共同接受华夏文化。春秋《左传》记载的“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就是对这种密切关系的真实记载,而“郧”,即是今天海安的立发桥。吴侯会卫侯、宋皇瑗于海安立发,说明当时海安已成为吴国与中原诸国密切交往的要冲之地。而海安人的语言从那时起就既受吴语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

东周以后,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却因战争的缘由更多更快地传入吴国,加速吴国烙上华夏印记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更多,公子季札出访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出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到吴国帮助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的弟子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另一个弟子子贡是鲁国人,则多次游说夫差、勾践之间;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交流示意,这表明南北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楚语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影响就更大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以致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

再后来,南京先后多次成为全国的都城,其语言在北方洛阳人南迁南京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类似洛阳话的通语,即后来的官话。到了明代,南京又成为帝王京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而江淮地区与南京紧密相连,因此江淮方言也就受官话的影响而形成上江官话与下江官话。海安地处长江之尾,在江淮方言区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中隶属通泰片。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将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1978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海安方言归入江淮方言泰如片;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把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通泰片。不管怎么说,海安方言始终与江淮方言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说,海安人从北京坐火车到扬州,一上火车就像到了家一样,因为海安话与扬州话本质上是一致的,海安人与扬州人、泰州人语言上交流没有障碍。

海安方言既然隶属江淮方言,并且是下江官话,其语言自然大多可用书面文字表述;而其语言特质也就更接近于官方话,有的在古汉语中就可以找到依据。海安方言有些词语,外乡人一听,云里雾里,不知何意。但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原来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古语。时至今日,海安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较为古老的上古、中古的语言、词汇。如:

杲(gǎo)昃(zī)。杲昃可以说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

古代称日出之处为“杲”,日落之处为“昃”。《文心雕龙.物色》曰:“杲杲为日出之容。”而《说文》则曰:“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因此太阳东升西落,喻为“杲昃”相连,可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物事意义的“东西”。所以海安人说“什的杲昃”就是“什么东西”,并不土。

再如“釜冠”。海安城乡所有老百姓都称锅盖为“釜冠”。古汉语中“釜”是指锅子,冠是指“帽子”,由“帽子”引申为“顶”或“盖”,因此锅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海安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海安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称谓,也可以看出悠久的文化色彩,比如:

妈妈:在海安方言中,“妈妈”读作“māmā”,指的是母亲;如读作“mama”,则指的是伯母(伯母与母亲平辈);如果读音儿化,读作“mǎmer”,则是丈夫对妻子的呢称;若后面再带点尾声,读作“mǎmergǎ”,那就是对女人的蔑称了。

爹爹:爹爹在海安方言里不读diē而读diā,辈份则增加一辈,用以称呼祖父辈的人。

细、大:海安方言中通常将最小的称为“细”,如“细姐”(最小的姐姐)、“细哥”(最小的哥哥)、“细舅”(最小的舅舅);也称最大的为“大”(头儿tou),即不读“da”而读“tou”,如“大(头儿tou)爹”,用以指排行第一的中老年男人……

当然,海安境内的方言也略有差异。总体上是操下江官话,但实际上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还是可以分为四类,即海安话、东路话、南乡话和下河话。东路话中又因李堡、角斜历史上有启海移民而操吴语,进而形成当地人能说两种话的现象。

海安县城居民大多说海安话,并以县城为中心,向东、向西辐射15公里左右的扇形区域构成方言小区。其他方言有向海安话靠拢、再向普通话贴近的趋势。下河话受海安话影响较明显,南乡话次之;东路话较稳定,向海安话靠拢的速度相对比较慢。

海安方言虽有特殊称谓的差异,但总体上语言、词汇仍沿袭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因此与扬泰方言非常融洽。这就是今人捧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常可以读到类似海安话句式的缘故,而许多外地人真正接触听懂了海安方言也觉得不土的根本原因。

海安方言举例

爷爷-----嗲嗲 外公----葡嗲嗲 伯父---大大

姐姐---假假 哥哥---锅锅 妹妹------眯子

我跑啊跑啊跑还是没有追到她——偶溜啊溜啊溜蛤四不曾拴到她!(吾溜啊溜啊溜啊还是不曾栓到她)

不得了,水泼出来了——没得命,水斧出来喽!

这件衣服是我自己缝的——这千衣上四偶自给儿绞的(这件衣裳是吾自给儿绞的)

你吃饭了吗?——你各曾7帆啊?

睡觉——猴皋

受苦——挨稿

晚上—雅里 (夜里)

东西 ------- 杲昃(gǎoze,口语中讹音为gǎozi, 杲,太阳刚上树梢,代表早上,是为东;昃,太阳在西)

看什么东西呀——望神尼杲昃啊(望什呢杲昃啊)

很早——老早八早

很大——无大不大

嚣张---老象 (老相)

罗嗦-----恰(第二声)咀 (嚼蛆)

很-----...的没的命

小板凳——爬爬凳

什么东西----什里搞子(什呢杲昃)

吃饭了吗----额成吃嘎

一下子——一哈子

刚才——先老儿

拖鞋---嗒嗒儿

脖子---井刚 (颈干)

丈夫---孪强

老婆----女将 或 马马儿

没办法——么得八发

螺蛳----乌裸儿

锅盖 ---- 釜冠("釜"是锅,有成语"破釜沉舟",冠就是帽子,锅盖就是锅的帽子)

螃蟹-----旁海

回家------嘎去 (家去)

聊天——搭寡

明天见---门淘见

吃晚饭---床牙饭

吵架---刚丧

死相---死刑样子

到你家玩---到里嘎耍仔

温开水----闷汤咽

小男孩:细拿宝 (细拿褓,细是小的意思,"拿褓"是骂小孩的话,意思是夭折后拿去埋了,还有"背锹","摆夭"都是骂小孩子的话.连起来就是咒小孩死了,要背上锹,拿上褓,把死掉的小孩摆在那,埋了)

小女孩----细啊头 (细丫头)

费话多----穷嘴

吃东西----床倒头

摩托车——魔耷差

故弄玄虚——拿乔、拽

蛤蟆------癞保 (癞宝)

青蛙-------田鸡

蚯蚓 -------湖仙

蜈蚣---百脚

小提桶——小亮子 ---小瓷亮

驼裸----- 淘米的器具

汤普子----- 热水烫壶

腊月子----- 月亮

沙儿 ----- 调羹

做什么==做什呢啊

瞎说==恰区(嚼蛆)

笨蛋=二里不登的

短裤——裤头

烧水的罐子——汤罐

斧头——胎五

尺子——测

厕所——毛缸

鸟——恰儿

鸟窝——恰阔

鸽子——过子

鲫鱼——就鱼

黄鳝——长鱼

鲤鱼——花鱼

河蚌——活外

文蛤——差偶、欢子

臭虫——骚气娘子

猪要生了——猪子要哈

水开了——水忒啊(水透了)

粥溢出来——粥噗出来啊

流水——侯水

就是这样——秋搭样子

小心脚下——相咯脚的

就这么多了——秋大多(就这样多)

打架-----擒搞

瞎说--活嚼大头蛆

女儿——阿头 (丫头)

儿子——小火儿(小伙)

是的——恩拉

美国——米国

去哪儿——上哪爱去啊

不上路子---吾儿禄山

小——滴滴点儿(点点)

徐春荣出生于海安的一个木雕世家,祖祖辈辈以刻字、雕花为业,代代传承,世世钻研,及至徐春荣父辈时,已在海安木雕艺人中小有名气。徐春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又因刻苦自学画艺,《介子园画谱》中的梅、兰、竹、菊、山、石、瓶、架,熟至可信手拈来。不仅如此,他还自学了砖雕艺术,浮雕、圆雕无一不精。海安很多豪门望族的深宅大院,都留下了他的杰作。

建国后,徐春荣进入海安刻字社,改行刊刻章印,国庆十周年国家轻工部举办“十年大庆艺术作品大展”,徐春荣精选了一块黄杨木料,雕刻了一幅《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浮雕,经过层层评选,被入选参展,成为他今生难忘的盛事。

1985年,海安市政府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重修韩公馆( 韩国钧故居),筹建海安县博物馆,经海安文化局文物管理部门推荐,请已过花甲之年的徐春荣掌作,全权负责门楼门窗木雕配件和门楼照壁砖雕饰品的设计制作。徐春荣叹感于“半身雕刻艺术装点了豪门大户的宅院,如今精工细作为人民大众”,全身心地投入制作设计工程。徐春荣雕制的木质门序“二龙戏珠”超过了前人之作,补雕的二门角雕“弥猴蟠桃”可与原件媲美。特别是重建的照壁正中,镶嵌的一块直径可达一米的砖雕“松鹤延年”,挺拔俊秀的青松,神采奕奕的双鹤,如诗如画,古朴高雅;至今,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常常于此驻足观赏,摄影留念;这一以9块特制的罗底砖为雕件、耗时3个月的徐春荣砖雕作品,可称为砖雕中的精品。

工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机械工业居全省县级市前列,丝绸工业、勾针衣闻名国内外。100多个工业产品先后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过改革、创新,工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工业生产连续65个月保持15%以上增速,连续33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

2004年坚持猛攻项目投入,着力培大扶强,工业经济保持高位增长态势,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年净增100亿元,实现增加值44亿元、销售收入295亿元、利税12.5亿元,分别增长25.4%、51%、43.2%。工业投入45.7亿元,增长115.2%,500万元以上项目290个,比上年增加132个,亿元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13家。工业用电量增幅位居全市前列。“鑫缘”牌真丝绸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实现南通市零的突破。建筑业施工产值95亿元,获白玉兰奖6个、扬子杯奖1个。水泥、机械、曲轴、白厂丝、双钱色织布、变压器、卷板机、剪板机等均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海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农业生产走在全省前列。早在1971年,全县生猪饲养量就达到“一人一头”,农业部调查组至海安采访,撰写《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发表在《红旗》杂志上。1981年蚕茧总产首次跃为全省第一。1978年后,海安人叩开农牧结合的大门,走出一条“种养加出”的致富之道,被国内经济界誉为“海安之路”。198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海安的启示》,指出海安的路子对全国大部分县具有普遍意义。此后海安农牧副渔业发展迅速。1983年以来海安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40万吨以上,20世纪90年代,抛秧发展速度和面积列全国第一,誉为抛秧第一县。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省少有、全市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获“中国湖桑之乡”称号,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海安畜牧业、养蚕业迅速发展,1997年8月海安县被中国农学会评为“中国禽蛋之乡”、“中国茧丝绸之乡”。至2004年,海安蚕茧总产连续24年稳居全省第一位。海安家禽饲养量从1996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000万羽以上。2004年成功克服外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负面影响,家禽饲养量有所增加,禽蛋总产突破22万吨,比上年增加11482吨,禽蛋无公害标准综合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海安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控毒河豚鱼养殖基地,亚洲最大的条斑紫菜育苗基地,中洋河豚无公害养殖被列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

海安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以来得到长足发展。1979年7月,海安建筑队伍开始赴新疆独山子施工,首次有组织有规模到县外施工。1985年后开始跻身国际建筑市场,在苏联、约旦、科威特、伊拉克施工。1991年,承建的北京天文台望远镜观测室荣获全国建筑业最高荣誉鲁班奖,这是海安夺得的第一块鲁班奖。1991年,海安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至2003年先后获10多块鲁班奖。进入21世纪,海安建筑业实现新的突破,2004年,建筑业施工产值95亿元,获白玉兰奖6个、扬子杯奖1个。苏中建设集团股份公司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建筑企业综合实力20强第二名。

三产服务业日趋繁荣。2004年实现三产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3.4%。服务业投资额9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增长17.2%。新型流通业态势头良好,市场成交额稳中有升。

海安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市人民政府驻海安镇

海安镇 面积214.34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54784人(2017年)人。

2015年7月6日

接省政府《关于撤销海安县海安镇设立街道办事处的批复》(苏政复〔2015〕60号),现通知如下:
  一、同意撤销海安县海安镇。
  二、以原海安镇旺池、育才、星海、新桥、海陵、洋港、黎明、曙光、新宁、海光、镇南、二里12个居委会和平桥村委会区域,设立海安县中城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镇南居委会江海西路86号。
  三、以原海安镇营溪、界河、孙庄、黄柯、夏岔、祖师庙、银杏、韩庄、谢庄、仁桥、陈港、海南、通学桥13个村委会和南海居委会区域,设立海安县南城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南海居委会镇南路660号。
  四、以原海安镇光华、东庙、周吴、北景庄、兴环、连港、青萍港、胡集、谢河、拥徐、钟涵、园庄、田庄、谭港14个村委会和西园居委会区域,设立海安县西城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田庄村委会开元大道99号。
  五、以原海安镇闸东、新园、中坝、中大街、复兴5个居委会和三里闸、三塘、凤山、大里、海北、新丰、隆政、林桥、联合、自由、建设、德兴12个村委会区域,设立海安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海北村委会丹凤路205号。
  行政区划调整后,海安县人民政府驻中城街道办事处长江中路106号。中城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14.02平方公里,人口8.52万人,管理12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南城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65.45平方公里,人口5.16万人,管理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西城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66.8平方公里,人口4.66万人,管理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北城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66.29平方公里,人口8.8万人,管理5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
  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望你县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社会稳定。

   南通市人民政府

海安市治历史上几度废立,且置县时间不长,有关海安县历史上的境域情况散见一些古籍和清代、民国时期海安留下的几部残编断简之中。我们在编纂《海安县志》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寻得一些蛛丝马迹。

一、西晋以前海安属海陵县

1973~1978年,海安境内西部(原沙岗公社青墩大队)青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县中西部已经成陆,并有人类聚居活动。夏、商、西周时期,海安一带属九夷(淮夷)之地。禹分天下为九州,海安为“禹贡扬州之域”。从周武王至周元王时,海安一带属吴国地域。春秋、战国时期,海安与周围数县均称“海阳”,今如皋、海安、泰州一带属吴国,地名为郧,在今海安立发桥一带。《海安县志》大事记根据立发桥清时的碑文,记载为“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鲁哀公会卫侯于郧”。这可能与事实有误,因为据新版《如皋县志》称,《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二年,卫侯会吴于郧”。根据《左传》鲁哀公十二年经与传的记载,笔者认为应是吴、鲁、卫、宋在此相会。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海安一带遂属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又灭越,海安又为楚地。秦统一中国后,海安属东海郡广陵县。汉初属东阳郡,初属东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次年属荆国,高祖十二年属吴国。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辖29县,海安属海陵县(见《汉书》1589页)。汉元封五年(前106年),临淮郡上属徐州刺史部。东汉时,海安仍为海陵县地。汉献帝十八年,曹操废海陵县。三国时期,吴国吕岱复置海陵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仍置有海陵县,属徐州广陵郡。

二、东晋至唐海安数度置县

据南朝《宋书》(1055页)、《方舆纪要》、咸丰《海安县志》记载: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分广陵置海陵郡,下属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县。民国《如皋县志》、《方舆纪要》记载宁海县在如皋县北。“咸丰海安县志”认为宁海县即今海安县,《海安县志》(1997年版)亦采用此说。其县治所在地不祥,县域难以详考。实际上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集东晋疆域图判断,宁海县比今海安范围大,不仅今海安部分地区在其境内,而且今东台、如皋、靖江及泰兴一部均在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置新平郡,辖江阴、海安二县(据《宋书》1058页)。1999年版《辞海》缩印本1121页记述为“南朝宋置海安县,唐废。”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新平郡废,置齐昌、海安二县(“咸丰海安县志”)。此时海安县县城在今海安镇,此时宁海县境域图上标在今如皋西部、靖江、泰兴一带,可能有些不准确。不久海安县废(时间未详),其境仍属宁海县。从东晋至隋,宁海县一直存续未断,其辖境也有变化,北朝周宣政元年(578年),蒲涛(今如皋白蒲)县废,临江县(今如皋石庄)并入宁海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如皋县也并入宁海县。此时宁海县包括今海安、如皋及如皋东南、西南以外地区。唐朝武德元年(617年),宁海县更名为吴陵县。不久宁海县并入海陵县。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海陵县东境置海安县,县治设在今海安镇,是时如皋县属海安县。因海水侵袭,海安县东部被海水所淹,故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海安县再度并入海陵县,上属扬州。数十年后,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淮南节度使李承实,忧海潮涨漫,筑堰以捍海,自楚州(今淮安)之盐城,入扬州之海陵,延袤142里,名为常丰堰。常丰堰后世曾屡圮屡筑,对确保苏北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三、唐中期至民国千余年间海安隶属多变

唐代中后期,海安仍隶属于海陵县。五代十国时期,海陵县东境设静海制院。南唐升海陵为泰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泰州等地为后周管辖,海陵县属扬州大都督府泰州团练。宋元时期,海安地区大部分属海陵县,海安镇是海陵县重镇之一。海陵县隶属关系有所变化,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属淮南道(至道三年改为淮南路)泰州军。宋天宝二年(1024年),范仲淹出任西溪(今东台)盐官,他率兵夫4万余人,历时四载,修筑了捍海堰(庙湾至栟茶),海安、东台沿海农田免遭海水侵漫。宋神宗熙宁五年(1022年),改属淮南东路。南宋仍属泰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泰州路总管府,海陵、如皋二县属之。海陵县辖海安镇、角斜场,上属江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总管府改为泰州,上属江淮等处行中书省扬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江淮等处行中书省改为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陵县省入泰州,上属直隶中书省扬州府,明永乐二年(1404年),隶属南京扬州府,海安镇、西场场等属泰州。清世祖顺治三年(1645年),泰州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扬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隶属江苏布政使司。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隶属江宁布政使司。朝隆三十三年,析泰州东北境置东台县。至此,今海安县地域东南部在如皋县境内,北部在东台县境,中部、西部及西南部仍属泰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泰州为泰县,海安地域分属泰县、如皋、东台,三县均属江苏省。民国3年,属江苏省淮扬道。民国16年,道废,海安镇属泰县第八区。今海安县南莫镇南部、墩头镇原吉庆镇部分、胡集镇、大公镇原古贲乡大部、海安镇、曲塘镇、雅周镇、孙庄镇大部、城东镇北部,乃至西场镇以西均属泰县;海安镇南部,城东镇南部、西场镇、李堡镇南部隶属如皋县;南莫镇北部、白甸镇、墩头镇、大公镇大部、李堡镇北部、角斜镇、老坝港镇隶属东台县。

四、民主政府海安置县及其后来的区域变化

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苏中地区先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同年10月,泰县民主政府在海安镇成立,1941年2月迁往农村。其辖区有雅周、海安、立发、李堡和蒋垛(今属泰县)、栟茶(今属如东县)6区。不久又增设海南、角斜、曲南3个区,属苏中、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1940年11月建立,1941年改为苏中行政公署)。1941年2月,泰县通榆河以东地区建立泰东行署(始称泰东办事处),3月改建泰东县,辖立发、李堡、角斜、栟茶等区。同年7月,泰县所属海安、曲塘、白米一带的通扬运河以北地区,建立“海曲白河北办事处”(简称泰北办事处)。10月,泰北办事处从泰县析出,建成独立行政区,直属苏中行政公署。1942年11月,泰东县并入东台县,隶属苏中第二行政区。

1943年1月,泰北办事处撤销,建立紫石县(即海安县),所辖范围南以栟茶河、通扬运河为界,北至富安,东抵李堡,西达白米。此后随着战争形势变化,县境与东台、如皋、泰县之间变动频繁。1941年3月,新增仇湖、时堰两区,县境北延。1944年10月,紫石县新增白米、姜北、沙岗、城东4区,县境西延。同年12月,李堡、海富两区划给东台县。至此,紫石县境南止海泰公路,北境在富安至时堰一线,东以串场河、通榆河为界,西近泰州城。1945年8月,新增苏陈区。9月,白米、姜北、苏陈、城东4个区划归泰县,泰县海南、曲南、雅周3个区划归紫石县。11月,东台县李堡区划给紫石县,时堰区划给东台县。1946年6月,紫石县下辖角斜、李堡、西场、噇口、海安、海南、曲南、雅周、曲塘、邓高、沙岗、仇湖12个区,县界状况与今海安县大略相同,上属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1946年8月,如皋柴湾区划给紫石县。10月,雅周、曲南、海南区划给泰县,泰县城东、姜北、白米区和东台时堰、城南区划给紫石县。11月,紫石县噇口、西场、李堡、角斜、柴湾和东台之栟茶区划出,建立泰东县。12月,泰东县各区划给东台县。此时,紫石县境大致是一个以泰州、东台、海安三城为顶点的三角形地域,南境以海泰公路为界,东境以串场河、通榆河为界,西北以泰东河为界。1948年3月,紫石县更名为海安县,境域无变化。1949年,海安与泰县、东台县境域又有变化。2月,泰县雅周、曲南、海南3个区划给海安县,海安县城东、姜北、白米区划给泰县。5月,东台县西场、噇口2区划归海安县,海安台南、时堰、溱东3区划归东台。6月,东台李堡区划给海安县,是时海安境域与1946年6月相同,下辖李堡、西场、噇口、海安、海南、雅周、曲南、曲塘、胡集、沙岗、仇湖11个区,172个乡,6个镇,1个行政办事处。其时县境东端为角斜镇,与如东县交界;西端为沙岗金杨村,与东台、泰县交界;西南端为雅周鸭湾村,与泰兴交界;南端金庄村(今属雅周镇),与如皋县交界;北端为凤凰村(今属墩头镇),与东台县交界。

1949年4月,苏皖边区政府撤销,成立苏南、苏中(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海安属苏中泰州行政区。1950年1月,划归苏南南通行政区。1953年1月,撤销苏南、苏中(苏北)两个行署区,建立江苏省,海安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改为南通地区)。1956年5月,如东县陈庄乡划给海安县。1959年4月,如东县旧场人民公社划给海安县,县境延伸至黄海,有海岸线6公里多。1959年冬到1960年春,围垦建海安盐场,1962年开挖北凌河,穿过盐场,致使盐场报废。1965年11月,如东、海安两县达成协议,从四十总到纳潮闸以西部分6454亩土地划归海安县,以东7000亩土地划给如东县。1979年底至1980年初,海安围垦建北凌闸。1983年2月,江苏省撤销地区行署,海安隶属南通市。1984年11月至12月,北凌闸下游滩涂围垦,累计围垦总面积3.4万亩,海岸线延长至8.55公里。至此,海安县形成今日之地域:当时辖42个乡镇5个场,东临黄海,西界姜堰区(原泰县),南与如东县、如皋市、泰兴县接壤,北与东台市毗邻,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1995年12月,海安县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将原42个乡镇调整为34个乡镇,旧场乡并入老坝港乡,曹园乡并入李堡镇,海北乡、海南乡、田庄乡并入海安镇,花庄乡并入曲塘镇,邓庄乡并入南莫镇,双溪乡并入墩头镇。2000年,海安县再次合并部分乡镇,将原来18个乡、16个镇调整为14个乡、15个镇。1月青萍乡并入胡集镇,北凌乡并入大公镇;4月,沿口镇并入角斜镇,丁所乡并入李堡镇,壮志乡并入西场镇。2001年1月,海安县第三次合并乡镇,将29个乡镇整合为22个乡镇,新生乡与韩洋乡合并为洋蛮河镇,立发乡与南屏乡、开发区合并为城东镇,王垛乡、张垛乡、雅周镇合并为雅周镇,李庄乡并入曲塘镇,沙岗乡并入南莫镇,白甸乡与瓦甸乡合并为白甸镇。是年,老坝港乡改为老坝港镇,全县542个村调整为217个村。2004年7月,海安县第四次撤并乡镇,由22个乡镇调整合并为14个建制镇, 隆政镇并入海安镇,洋蛮河镇并入城东镇,古贲乡并入大公镇,章郭乡、双楼镇并入曲塘镇,吉庆镇、仇湖镇并入墩头镇,营溪乡、仁桥镇合并为孙庄镇。全县辖14个镇,212个行政村,5个国营场圃,总面积1112平方公里。?title]海安荣誉 从青墩走来的海安文化多姿多彩,“海安花鼓”北上京城,南下杭州,参加首都国庆晚会,获中国文联全国民间广场舞蹈最高奖“山花奖”;苍龙舞展演呈现海安人奔放热烈的豪情,“中国民间艺术(龙舞)之乡”蜚声全国。多部文艺作品夺得国家级、省级荣誉。北凌农民运动会名播四方。

海安产业基础雄厚。海安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机械、电子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规模、加工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等在全省名列前茅。丝绸、纺织工业配套成龙,纺织产品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和丝绸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国。海安农业极具特色,为全国有名的“中国禽蛋之乡”、“中国茧丝绸之乡”、国家大东海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畜牧科技示范县、江苏省生态农业先进示范县。全县桑园面积18万亩,年产鲜茧1.8万吨,连续二十多年列江苏省之冠;家禽年饲养量4500万羽,年产鲜蛋14万吨,居全国农区之首。

海安是全国知名的“建筑之乡”,江苏苏中建设集团拥有国家级特级施工资质和对外签约权,在全国建筑行业100家最大经营规模企业中排名20位左右,是全国知名的“建筑铁军”、江苏省著名施工企业,工程合格率100%,获部、省优工程82项,鲁班奖16项。

海安投资环境优良。人力资源丰富。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教育工作先进县、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科技工作先进县、“二五”、“三五”普法工作先进县。海安教育事业发达,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培养出不少尖端人才。王庆根、卢立捧回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化学、生物金牌,一大批教师、学生在国家和省市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高考高分人数、总达线率均居全省前列。

海安人居环境优美。海安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自然环境优美怡人。是全国最长寿的地区之一。是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

乔林(1731一?),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间篆刻家。

乔林酷爱读书,家无长物,但蓄书颇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学问文章”印。工六书篆籀之学,悉心精研数十年而从不间断,其篆刻师法许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或亦刻隶书,其所作篆隶淳古浑劲,得秦汉遗法,后人曾误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钱大昕在《乔墨庄先生传》中赞其“用刀如用笔,试以玉、铜,铁,竹根无不如意”。他的篆刻风格,对当时江浙印坛以至后世均有相当影响。

善制竹根印是乔林独特之处,加之他篆刻书体工整,笔法老练,章法严谨,线条虚实相间,朱白对比得当,一时颇负赞誉。清代工部尚书、协力、大学士彭云楣曾以乔林所制竹根印供奉乾隆皇帝,乾隆见后十分欣赏,见印有墨庄小鼓,遂查问墨庄为何人,大臣回答说墨庄是宋朝的,乾隆命侍臣作竹根图章歌以记之,但乾隆没有弄清墨庄就是同时代的人。清代(东皋印人传)一书记载了此事。《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称乔林“手制竹根草,尤精雅绝俗”。

乔林对古钟鼎器物的款铭文字亦颇有研究。一生著作有《篆刻汇编》、《金石萃言》、《寒碧轩诗抄》(八卷)、《墨庄印谱》等。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扬州评话艺人,家居海安镇。自幼家贫,18岁拜著名评话艺人张少南为师。初学时,余少春先后听过丁寿庭,陈月秋、张捷山等前辈的《清风闸》,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风格的余派(清风闸)。这部书,以喜剧形式反映人间悲剧,将旧时代的杨州社会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后人称之为一部“奇书”。他还剔除原话本中淫秽语言,并言明糟粕语言不传弟子。民国30年(1941年)海安沦陷,余少春去如东县栟茶镇演出,在味园茶馆献艺时,有新四军干部前来听书,对余少春的技艺很为赞赏,后在数次群众大会上都邀他说上一段书,藉以鼓舞群众士气。并请余少春联络海安、角斜一带的艺人前往栟茶演出。

余少春不仅在里下河地区拥有众多听众,在扬州、镇江、泰州一带也很受欢迎。余少春书目甚多。除《清风闸》外,尚有《七侠五义》、《五虎平西》、《粉妆楼》等,著名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在听了他的《七侠五义》后,亦甚为赞赏。余少春的书艺后传子 余又春,又春于1986年在扬州曲艺团将余派《清风闸》录音,经王澄、汪复昌、陈午楼、李真先生整理,由江苏文艺出版。

张符骧(1663-1727),字良御,号海房,海安镇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圣祖玄烨南巡,张符骧于扬州塔湾进献《迎銮诗》十二章,陈述治国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许。康熙五十三年,张符骧中顺天举人。康熙六十年,张符骧通过会试,被录为进士,时已58岁。因他在殿试时对答方策言词激烈,被贬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于澹宁居召见张符骧等人,因张符骧学识渊博,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张符骧即告老还乡。

张符骧平生不善趋附权贵,为人厚道,是非分明,对地方捐助、赈济、疏通河道修堤等公益均能尽力资助。张符骧所著诗词文章甚丰,著有《依归草文集》、《自长吟诗集》、《海房文集》、《日下震泽集》、《顺时录》、《天佣子集》等。

陆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别号耳乡。清代郡廪生,海安镇人。为清代提学使陆舜之从曾孙。他勤奋好学,尤致力于医。喜研金石。搜古碑数百通。蓄铜雀瓦、古砚及印章合数百件,印证掌故,一一题识,而手自镌之。擅书法、工琴、好诗,喜博弈,著有《弈谱》四册。

陆儋辰曾得古医书多种,各据善本,为之校正。撷诸家之精粹,编成《证治赋》若干篇,《运气辨》两篇。得其存者,整理成册,先后收入《海陵丛刻·运气辨》两册,及《海陵丛刻·陆莞泉医书》六卷,近二十万言,今上海、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均有藏本。 陆儋辰不仅有多本医术著作,且极为重视实践,临床经验丰富,远近求治者甚多。

王叶衢,海安镇人,祖籍安徽滁县。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后,卒于同治初年。王叶衢于生不乐仕进,矢志于海安故里的自然、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专力搜辑一镇遗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终”,“凡有见闻,即书片纸弃箧中,日久成帙”。先后用10多年时间搜集、考订、整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海安考古录》。

该书共四卷,主要记述古泰州州境东部地区的概况,分别记载建置、职官、河道、寺观等16个方面的内容。书内还配有海安古城区及古泰州东部地域河流概貌图。由王叶衢好友邑人徐怀玉绘制。同治二年(1863年)有刻本,民国11年(1922年)韩国钧将其略作增删调整,编入《海陵丛刻》。1962年,扬州古旧书店根据咸丰五年(1855年)石麟画馆原稿本刻写复印,印刷时冠名以《咸丰海安县志》。王叶衢编纂《海安考古录》,保存了明末至清代中叶海安部分地域的大量珍贵资料。

仲鹤庆,字品崇,号松岚,海安西场镇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乾隆十九年登进士,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因为人刚直,被罢官归里. 仲鹤庆善写兰。喜山水、花鸟,且书法、诗文俱佳,与钱塘胡西坨、丹徒李萝村、兴化郑板桥、邑人陈志枢等友善。其名载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3月版《中国画家大辞典》。所绘中堂、条屏多幅现藏泰州市博物馆。著有《迨暇诗钞》四卷,为泰州市图书馆收藏。韩国钧编纂之《海陵丛刻·先我集》卷二刊载其诗词十五首。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镇人。曾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一生长于古诗文、书画、古琴,精通日、英两国语言。留学日本后,石重光接触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筹办枪械奔走,事发后避逃回乡。不久如皋清末进士沙元炳推荐他去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现南通中学)任教。后李堡潘树声先生任如皋师范学校校长时,又荐他去如皋师范任教,并一度担任教务主任。

石重光富有正义感。在学校里,他十分同情进步学生,为参与闹学潮的学生鸣不平,又加之因事忤当时任**江苏省教育厅长的周佛海,为周所不容。不久,石重光即被逐出如皋师范。至如皋南门商人明文川家中任家庭教师。

民国21年经人介绍,石重光去安徽省凤阳中学任教。民国22年因患伤寒回归故里,久医无效,病逝于如皋,葬西场镇河南。石重光一生诗作数百首,编有《顽石诗稿》一册,其手抄孤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但其诗作在如皋、李堡志书中均有记载,里人流传较多。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号蛰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镇朱楼村,后移居海安胡集乡。

朱南金年轻时从苏州黄门就读。家中无地,教读为生,学识渊博,品德清高,里人尊称为“朱二爹”。他一生敬佩浏阳谭嗣同,谭著有《仁学》,他即写一部《仁学通》,阐明谭氏著作的微言大义。他还特地去沪上拜会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一席交谈,康有为惊喜地说:“想不到穷乡僻壤还有个朱葆逵!”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在维新运动浪潮中,朱南金与王骥骧等人一起毁庙兴学,将英华庵里的和尚驱走,办起竟成学校。朱南金任首任校长。

朱南金在乡里负有盛名,学生遍于四方,书法在苏州、扬州、泰州一带亦有影响。善真楷、喜行书、好魏碑,尤以小楷造诣为深。其书法大部毁于战乱。海安县博物馆存有其行书条幅。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号葆莲,又培风道人,里人尊称其为“朱三爹”。少年时,朱南阜就读私塾,尤爱书法、金石。他的书法从临摹秦汉魏晋唐碑贴入手,又吸取清代吴让之书法之字见长,篆字亦常见于条幅。金石以篆字为主,有阳文、阴文、双线等多种体例,至今朱氏后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国庆,海安县文化馆,海安县书法协会将朱南阜印章作品编印展出两个月之久。

朱南阜曾办学课徒,民国初年公推为王氏义庄进业小学校长。该校为当时泰县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学校

谭德钟(1876—1949),字组云,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海安镇人。为中国近代杰出书法家之一。

少年时, 谭组云从海安陈西璧、陆子才习文,苦练书法,常临摹钟王遗迹、汉唐碑版。民国6年(1917年),谭组云遍游长江沿岸,远至京师、粤、闽,后长期定居上海鬻书。历与康有为、高邕之、曾熙、于右任、张大千等切磋书艺,彼此交厚。书法与谭延闿齐名,世称“南北谭。” 民国19年,谭组云寓居金陵鸡鸣寺,与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闿,合版《天马赋》。于右任为帖扉页题:“试看南北奇书。畏公旧友、组云吟兄妙作。”上海《申报》曾登载谭组云各体书联。张大千的老师曾农髯对谭组云的书画亦十分赞赏,称其“笔疏以健,神韵欲流。”

谭组云曾将他与石涛、彭刚直、吴俊卿、李梅庵、李息翁、王一亭及其哲嗣少云、小云、长媳韩佩芬的书画合版《十人书画集》一册。与谭少云、谭小云合版《三谭书画集》,并于上海大新公司展厅举办“三谭书画展”。30年代,谭组云采用面授与函授之法,在上海创办海陵学苑。继于上海设华商书局,专业印售名家书画作品及其著作,并于南京、丹田等地设立分发行所。

晚年谭组云家居海安潭园,与 韩紫石、陆省吾先生在凤山创佛教居士林。谭组云的作品及著述有《海香诗钞》、《海陵印存》、《海陵书画集》、《续艺舟双楫》等。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2082
11516
10566
家庭户户数 5402
家庭户总人口(总) 21941
家庭户男 11446
家庭户女 10495
0-14岁(总) 7407
0-14岁男 4138
0-14岁女 3269
15-64岁(总) 13419
15-64岁男 6796
15-64岁女 6623
65岁及以上(总) 1256
65岁及以上男 582
65岁及以上女 67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9395

254784人(2017年)。

周边行政单位

海安市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长江中路108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办公时间08:30-12:00,14:00-17:30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长江中路108

周边中学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新华路1号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新华路1号

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镇高庄路126号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镇高庄路126号

周边行政区划

海安市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

周边住宅区 小区 房地产

海南农民新村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镇镇南路660号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镇镇南路660号

周边培训机构

江苏省海安职业教育中心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镇高庄路126号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镇高庄路126号

周边乡镇

胡集街道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田庄村桥港路6号

周边村庄

通学桥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