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种场虚拟生活区
江阴蚕种场, 江阴蚕种场历史沿革, 江阴蚕种场建筑格局, 江阴蚕种场主要设施, 江阴蚕种场文物价值, 江阴蚕种场保护措施, 江阴蚕种场旅游信息
江阴蚕种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 长泾镇 河北东街,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宋楚英、宋楚材兄弟俩创办,前身是大福蚕种场,占地面积约4898平方米。 江阴蚕种场是根据蚕种培育需要而专门精心设计、建造的一组建筑。除第一排平房为生活办公用房外,其主要建筑为二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每间均有结构独特的木质排风筒由二层直通屋顶,以随时保持通风功能。地下室构筑水井,有确保蚕种场用水、冷却和调节室内温度之功能。整个建筑除了有主蚕间外还有辅助房、催青楼和化验间。各建筑由长廊、天桥、小花园、天井连为一体。前幢东南化验室后建有地下冷库1座,利用地温供育种室调节温度用。蚕种场除建筑保存完整外,育蚕用具、温度调节、通风保暖设施、器具升降装置等内部设施也全部齐全,这些原始的设施和用具虽然简单却实用,体现了建造者设计的巧妙,担负着江浙地区蚕种的供应。江阴蚕种场是一处构造设计独特的民国建筑,自建场以来一直...
详情江阴蚕种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 长泾镇 河北东街,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宋楚英、宋楚材兄弟俩创办,前身是大福蚕种场,占地面积约4898平方米。 江阴蚕种场是根据蚕种培育需要而专门精心设计、建造的一组建筑。除第一排平房为生活办公用房外,其主要建筑为二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每间均有结构独特的木质排风筒由二层直通屋顶,以随时保持通风功能。地下室构筑水井,有确保蚕种场用水、冷却和调节室内温度之功能。整个建筑除了有主蚕间外还有辅助房、催青楼和化验间。各建筑由长廊、天桥、小花园、天井连为一体。前幢东南化验室后建有地下冷库1座,利用地温供育种室调节温度用。蚕种场除建筑保存完整外,育蚕用具、温度调节、通风保暖设施、器具升降装置等内部设施也全部齐全,这些原始的设施和用具虽然简单却实用,体现了建造者设计的巧妙,担负着江浙地区蚕种的供应。江阴蚕种场是一处构造设计独特的民国建筑,自建场以来一直延用,为研究中国蚕种培育技术和蚕桑业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019年10月,江阴蚕种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江阴蚕种场由长泾镇民族工商业者宋楚材建,时称大福制种场。宋楚材联合友人袁瑞甫、华孟英等集资法币38500元,以每千元为股,共计38.5股,在长泾南街东首野坟冈创办“大福蚕种繁殖场”。大福蚕种种繁殖场共建有蚕室两栋,簇室3栋,冷库1座及制种辅助用房等共104间,建筑总面积约3559平方米。宋氏兄弟聘请了苏州浒墅关著名的蚕桑专科学校教授姜白名为总技师,初期职工180余人。 民国二十三年全料腊(1934年),扩建了原种生产部。那时的大福蚕种场,已是江浙一带蚕种制种业的“龙头”企业。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宋楚材又投资在大福蚕种场的河北东街增办了“大福二场”叠霉端,建造了两栋标准化蚕室,都是地下一层,地面两层半的建筑格局,其他辅助设施用房两栋,共124间,建筑总面积达5346平堡采姜臭方米。 抗日战争时期,场内被毁房屋一承充习百余间;二场曾一度被日伪军所占据。蚕业生产处于萧条期,大福蚕种场几濒倒闭。 解放后,大福蚕种场走上了恢复生产的道路。在修复被毁房屋的同时,又先后建起了蚕室、簇室、地下储桑室、机冰冷库和一百余间辅助房屋,并增添了加温设备,具备了催青孵化的育种能力。 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云亭双利蚕种场并入大福,更名为“公私合营大福蚕种繁殖场”,后又更名为“国营江阴市蚕种场”,这时蚕种场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蚕种场占地约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50平方米。建筑格局
主要设施
通风设施文物价值
江阴蚕种场是一处构造设计独特的民国建筑,自建场以来一直延用,为研究中国蚕种培育技术和蚕桑业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江阴蚕种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江阴蚕种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长泾镇河北东街。 大福蚕种厂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江阴蚕种场,路程约35.6千米,用时约53分钟。周边村庄
良种场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