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村

槐荫村 槐荫村槐荫概况 槐荫村历史沿革 槐荫村地名由来 槐荫村人文古迹 槐荫村申报非物 槐荫村发展方向 槐荫村七景简介 槐荫村相关考证 槐荫村本土倾向 槐荫村细节渲染 槐荫村体外延伸 槐荫村主要事迹


槐荫村位于镇江市区南郊12 公里,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故事的发生地,近些年该村投入大量资金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成功恢复了“七仙桥”、“老槐树”、“土地庙”、“织锦楼”等传说中的古迹,并修建了七仙女广场、 七仙女与董永雕塑、相门、槐荫庙等乡村景点。 标准名 槐荫村村民委员会 图上名称 槐荫 罗马字母拼写 Huai Yin Cun Cun Min Wei Yuan...

详情

槐荫村地名网_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槐荫村资料简介
  槐荫村是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211121022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21112。槐荫村与谷阳村、湖滨村、黄序村、东湖村、千里村、湖马村、庄泉村、华村、金河村、莱村相邻。 还有4个地名与槐荫村同名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槐荫村介绍

槐荫村位于镇江市区南郊12 公里,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故事的发生地,近些年该村投入大量资金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成功恢复了“七仙桥”、“老槐树”、“土地庙”、“织锦楼”等传说中的古迹,并修建了七仙女广场、 七仙女与董永雕塑、相门、槐荫庙等乡村景点。

标准名 槐荫村村民委员会
图上名称 槐荫
罗马字母拼写 Huai Yin Cun Cun Min Wei Yuan Hui
简称 槐荫村
设立年份 1983年
类型 村民委员会
人口(人) 2105
面积(平方公里) 3.84
下级组织 第1—17个村民小组,共17个村民小组
辖区范围 东至谷阳镇来家山,南至上党村,西至谭赵村,北至谷阳镇张寺、方便村
电话区号 0511
邮政编码 212121
上级组织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
所在(跨)行政区 原属 上党镇,现属 谷阳镇
公交信息 镇江K21路可达

其它信息:

你一定听说过《 天仙配》的故事吧!那是我国的 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据说丹阳延陵人 董永十分 孝顺,为葬父卖身于上党(今 上党镇)一财主家。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 七仙女,便化身为一小姐,来到人间。当 董永行至上党槐荫村头时, 七仙女施法力,逼迫老槐树精开口说话,为董永和七仙女作媒,两人遂结为夫妇。这个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感人,又温馨浪漫,令人遐想,古往今来也不知打动过多少渴求真爱人的心!

其它相关:

槐荫路

标准名称 槐荫路
图上名称 槐荫路
罗马字母拼音 Huai Yin Lu
起点 新镇荣公路
止点 槐荫村
长度(米) 800
宽度(米) 3.5
路面质地 水泥

1983年成立央请徒县上党乡槐荫村村民委员会,下设17个村民小组,2001年因撤县建区,更名为镇江市丹徒区 上党镇槐荫村村民委员会,2007年7月区划调整,更名为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槐荫村村民委员会。

原名生玗村,玗乃山冲之意,沿山冲重建的新村,顾名生玗,1957年,改名槐荫村,因村东南面原有古槐村一棵,相传神话故事《 天仙配》中的 董永与 七仙女相会于此树下,故名。

探寻槐荫村的由来

沿镇荣公路南行,离 丹徒新城只几分钟的车程,便可以看见路北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牌楼,琉璃金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上书两个烫金大字“槐荫”。这就是闻名遐迩的 江南爱情胜地——槐荫村了。

槐荫是古邑 丹徒的富庶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个村名源于 董永与 七仙女的美丽传说。据元《至顺 镇江志》和清光绪《 丹阳县志》记载, 丹阳延陵是 董永的故里,但 董永与 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地则在 董永的卖身地—— 丹徒南乡的槐荫村。这个传说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汉 刘向的《孝子图传赞》。稍后,在东晋 干宝《 搜神记》的“董永变文”中,叙 董永孝行, 织女下凡与永为妻,助永织绢偿债等情节。此后,元代 郭居敬编绘的《 二十四孝图》中的“ 卖身葬父”,亦将 董永事迹作了简洁的文字说明:“汉 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去。”宋元时代,随着说书行业的发达,“ 董永遇仙”的传说在话本中流行。到了明代,经过文人洪楩的采编、整理,将此收入他的《 清平山堂话本》的“ 雨窗集”中。明代嘉靖前后,民间艺人又依据宋元话本《 董永遇仙》改编成戏曲《 槐荫树》、《 织锦记》、《遇仙记》等。由此推算,槐荫村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新中国成立后,文人根据原故事梗概,突出了“ 爱情”这个主题,把 董永与 七仙女的故事改编成爱情故事,以 黄梅戏的形式,搬上舞台,还拍成电影《 天仙配》,使 董永与 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广为传播,家喻户晓。如今,槐荫村的古迹少有遗存, 董永与 七仙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可谓源远流长,妇孺皆知。村民们说起 董永与 七仙女的故事,个个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据年逾七旬的“老槐荫”傅捍东介绍:原先村名叫张傅村,相传当年董永卖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动了七仙女。七仙女请村头的老槐树做媒。老槐树居然开口讲话,董永认为是天意,就在老槐树下与七仙女拜了天地,喜结连理。村里有学问的人建议把原来的张傅村改名为“槐荫村”,希望得到这棵神树的庇荫,恩泽子孙后代。于是,“槐荫村”便名正言顺地叫响了。

村民为了纪念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爱情,把七仙女常走的石拱桥称为“七仙桥”,把七姐妹洗过澡的池塘称为“七仙池”,还在那棵老槐树下建了一座槐荫庙,并把这个村子改名为“槐荫村”,村子附近有一个小山丘,是七仙女被召回上天的地方,称为“上天台”。此外,还有织锦楼、外八字相门、相门场、上马礅等古迹遗址。

在槐荫村头的老槐树旁,有七仙桥残留的一截桥墩,桥身已在1998年发洪水时被冲垮。据说,原先的七仙桥是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半径约三米多,桥的跨度有七米,桥宽三米六。与众不同的是大桥的四角各有一个石制龙头,伸出桥外有一尺六寸,看上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因此,村民们把大桥称作“大龙桥”。 大桥修建于清朝咸丰年代,建造工艺很高,整座桥身没有钢筋水泥,完全是石头叠石头,靠着均匀受力,使得桥身平衡坚固。一个半世纪来,大桥不知承载过多少重物,这恐怕是大桥受损、垮塌的主要原因。

沿着七仙桥向北走不过数百米,就到了槐荫庙。据《丹徒寺观》记载:“上党镇槐荫村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村民便在传说中曾为二人作月老的槐树下立庙,奉树为社神。”《丹徒寺观》在“寺观溯踪”篇,详细记载了槐荫庙的缘由。槐荫庙遗址在上党镇槐荫村。汉代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即发生于此。村民为纪念这段天上人间的婚姻往事,特在槐荫树下建庙,并将庙与村名定为槐荫,以示天长地久的爱情证物永存。2009年农历七月初七,由村民自发集资修葺一新的槐荫庙如期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附近数十里的村民、香客3000余人会集于此,场面蔚为壮观。新的槐荫庙黄墙金瓦,庄严气派,为董永与七仙女的美丽传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村里的老人说,原先“七仙桥”和“七仙池”北首有个小山丘,高不过10来米,有一亩地大小。传说七仙女的六个姐姐就是从这里下来帮小妹织绸的,后人把这个山丘叫做“上天台”。后来,七仙女也是从上天台被玉帝招回天庭。上天台上有块桌面大小的方石,上个世纪50年代还在,后来就不知去向了。上天台上有一棵千年古树——桤儿树,长得精瘦精瘦的,槐荫村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曾经看见过。据说,七仙女含泪将儿子丢弃在这棵桤儿树下,用手指在树上写下“弃儿董仲”四个大字,从此这棵“桤儿树”就改名叫“弃儿树”。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上天台被夷为平地,“弃儿树”也未能幸免,现在那块地方已被村民砌了房屋。

经过“上天台”向村里走不多远,就看见传说中的傅员外家的老楼房。眼前的老楼房看上去断垣残壁、破旧不堪,但是透过砖雕门楼、花格门窗,仍可以想象此楼昔日的风采。老楼房前长着一棵百年银杏,枝繁叶茂,好像在向游人诉说傅家曾经的富有与气派。老楼房为董永和七仙女的东家傅华员外所建。因为老楼房的木制神龛里供奉着千姿百态的木雕镏金神像,据传有七十二庙的菩萨,还有人说足有1000尊菩萨,所以又叫“千佛楼”。千佛楼建筑奇特,木材框架结构衔接精巧,虽然梁柱粗壮,但整座楼没有一个公母榫头,令后人惊叹不已。

槐荫村(原属上党镇)现属丹徒区谷阳镇(原属,此地为吴文化和楚文明结合地域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民间文化十分繁荣。槐荫村党总支书记姜斗珠热情地给我们介绍道:“槐荫村立名于东汉,因东汉时期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而得名。这不仅是槐荫人的骄傲,也是镇江和丹徒的自豪。作为土生土长的槐荫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此,我们正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比如说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有关传说的收集与整理,有关遗迹遗址的寻找与恢复等等,同时积极做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近年来,槐荫村高度重视“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的保护和挖掘。村里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古迹遗址保护五年规划,对有关古迹遗址采取了保护和修复措施。自2005年起,槐荫村结合河塘整治、清洁水源、美化家园,对与古迹有关的七仙池、荷花塘进行综合整治。2006年-2007年,村里在原大桥遗址西侧恢复修建了小巧玲珑的“七仙桥”,兴建了3000平方米的“槐荫公园”。公园里树立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大型雕塑,新建了董永亭。村民还自发集资修建了土地庙。2009年,在进村大道口建起了“槐荫相门”。相门高13.7米、宽15米,正门净宽7.7米,边门净宽2.22米,非常壮观。据称,正门净宽7.7米,预示着董永与七仙女每年七夕在鹊桥相会。

与此同时,村里还开展了传说文化的发掘、普查工作,将古迹遗址分布情况绘制成图并做好标识,将调查新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建立古籍版本、戏曲唱本、音像图片等资料,将收集的故事整理汇编成《槐荫村的传说》。村关工委经常举办“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故事会或演讲比赛,寒、暑假组织中小学生听听故事、讲故事活动,使这个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2006年,槐荫村申报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列为镇江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槐荫村又组织力量,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洪水在《槐荫村的传说》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槐荫村“两委”一班人文化意识强,眼光超前,非常注重“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先后投入资金数百万元,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成功申报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对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健康的爱情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开发村级生态旅游,扩大槐荫的知名度、美誉度,造福槐荫人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学博士、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董永传说》作者郎净在序言中说,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槐荫村的“申遗”工作得到了镇江市民间文化艺术馆的指导与帮助。该馆金副馆长告诉我们,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学瑰宝之一,槐荫村非常重视“申遗”这项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成绩是肯定的。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文物,文物重在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传承与运用。我们不仅要做静态的保护文章,更要重视动态的保护,作为基层在转变观念、保护传承人、开展研究与活动、探索弘扬与发展的新举措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打造中国爱情旅游胜地

20世纪以来的100年间,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通俗文学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老百姓越是喜欢《天仙配》,越是说明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巨大魅力。“天仙配”的爱情传说是槐荫村潜在的财富。我们在保护好这项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利用它的价值,打好“爱情胜地”的品牌,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近年来,槐荫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村级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逐步改变,村民生活显著提高。槐荫——这个省卫生村、省生态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愈加彰显出“江南福地”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槐荫村努力挖掘“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资源,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村里重视对相关古迹进行综合整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移植了老槐树,清理了“荷花塘”、“七仙池”,恢复了“七仙桥”,兴建了“槐荫公园”、土地庙,对“织锦楼”等遗址加以保护,槐荫庙、槐荫相门都已修复。如今,村民们总喜欢去槐荫公园散步、小憩或是晨练,在七仙女的雕塑前想象她的心灵手巧,在董永亭里感受他的忠孝勤劳,在槐荫树下体验从天而降的不朽爱情……

如何将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槐荫村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搞好每年的七夕节庆活动。从2007年开始,槐荫村已经成功举办三次“情缘七夕,相聚槐荫”庆典活动,扩大了槐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9年七夕,“爱在槐荫、共度七夕”民俗风情活动如期举行,相门剪彩、听南乡田歌、看黄梅戏、体验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数千名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天仙配》爱情故事吸引了日本音乐家吉冈茂美一行,来槐荫村寻宗溯源。在日本每年公历7月7日都要举办七夕节,四年前吉冈茂美寻七夕节之源,寻到了槐荫,与这个爱情胜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说,没想到《天仙配》的故事这么优美,《天仙配》的故乡这么迷人。槐荫村的节庆活动一年比一年热闹,影响越来越大,即将到来的8月16日将是槐荫村举办的第四个 七夕节了,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寻缘七夕、相聚槐荫”。

谷阳镇党委书记徐申峰说,槐荫村是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槐荫村民为之骄傲。为了广泛宣传董永与七仙女的忠贞爱情,进一步弘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近年来谷阳镇和槐荫村投入近千万元,倾力将槐荫村打造成“中国爱情村”,并使之成为爱情旅游胜地。

根据规划,槐荫村将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天仙配”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建立“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陈列馆,开辟“神话传说游”、“ 绿色休闲游” 、“文化影视游”等旅游线路;同时把 七夕节庆活动做成品牌,使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传得更广,传得更远,使槐荫的美名更响!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槐荫能成为镇江特色乡村游的一大热点,成为享誉江南的 爱情旅游胜地。

七仙桥、七仙池、土地庙、上天台、傅家相门、织锦楼、槐荫庙堪称槐荫七景。

槐荫人对槐荫七景是耳闻目睹的。耳闻:是听爷爷讲的七仙女与董永在槐荫的爱情故事,爷爷又是听爷爷的爷爷讲的故事,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故事。目睹:槐荫村六十岁以上的人,都亲眼目睹过槐荫七景,都知道七景所在的位置及其原来的面貌。

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引得七仙女下凡。传说,槐荫村南有座小石桥,七仙女站在这石桥的中间,挡住董永卖身到傅家上工的去路,并提出要嫁给董永为妻。董永说:“我已穷得卖身葬父了,还能娶你为妻吗?再说,有句古话,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我穷,又没有媒人,谈什么娶?论什么嫁?让我上工去。”董永推托无媒不成婚。

传说,后来在槐树为媒的情况下,二人结了婚。槐荫人为了纪念这对“人、仙恋”的爱情故事,把这座小石桥题名为七仙桥。

槐荫人说:二人初见在桥前,仙女拦路提婚姻,董永无心谈婚配,推说无媒不成婚。

我们眼里的七仙桥,在四亩塘西北角,是个大一点磨盘石架的桥,磨盘石上有两个三角印影,传说是七仙女站在桥上留下来的脚印。据讲,这块磨盘石在四亩塘的坝身下,是一九五五年搞水利建设,将七仙桥填平的。槐荫村的种田人,现在还是喊这一方田,叫七仙桥。

槐荫村头,有棵千年老槐树,七仙女就是请这棵老槐树为她与董永的婚配做媒人和证婚的。传说,这棵老槐树当年开口说话,愿意为他俩做媒人。董永认为哑木头的老槐树能说话做媒人,这桩婚姻是天意,天命不可违。于是他就与七仙女在老槐树下拜堂成婚。

槐荫古人,为了纪念这棵能开口说话的老槐树,把它当神供奉,指定它就是土地爷。

《丹徒寺观》是这样记载:“淮荫村流传有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村民便在传说中,曾为二人作月老的槐树下立庙,封树为社神,社神就是土地爷。”

过去,江南农村,村村都有自己的土地庙,叫当方土地,惟独槐荫村不砌土地庙,把老槐树当土地爷供奉着,过年过节敬土地,就对着老槐树敬香、磕头,这是槐荫人的古风、古俗、古迹,一直流传着。

我们眼里的土地庙,是一片树林,面积一亩之大,有两棵大槐树,其余都是杂树,地址在大塘的东南角,一九五八年,刮共产风被刮到凌塘水库搞绞关化去了。

傅家相门是外八字形的,是傅家遗留下来的古迹之一。“相门”不比巷门,“相门”是相级官员之门,如宰相、丞相、相国等。傅员外家祖上,有人做过相官,所以砌有相门,一直保留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傅家相门非常有气魄,高、大、宽,八抬大轿直进直出,门后五十米就是傅家老楼,又叫织锦楼。相门口是一片广场,叫相门场。相门场上有一个葫芦形的青石墩,高不到一米,据说是用来上下马的,叫上马墩。当年砌相门的材料很讲究,是古砖和萝底砖砌成的,每块砖督象是上过磨床的,平、光、滑。砌墙不是用石灰,而是用糯米汁,象胶的一样,风雨千百年,纹丝没有动。

相门,是傅家的象征,姓傅的人家,红白喜事都要走这门里进出,这是一条规矩。

槐荫村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这座相门的面貌,两边萝底砖上,被一代一代的小孩摸“七子”、磨车螺螺,磨得一道道深沟,花七花八的痕迹,象是记录它存在的年代。

解放后,因无人管理,年长日久,你拆一块,他弄一块,就慢慢消失了。

傅员外家是傅家的首富,家产大,在村中砌一幢大楼,后人称它叫老楼,是傅员外家在槐荫留下来的古迹之二。

老楼是三开间,柱子粗,一人抱不过来。楼上中间有神龛,神龛里供有大小菩萨五百余尊。据传,是地方上的七十二庙菩萨,傅家烧香不要出门。神龛上面,有一块大匾,匾上题字《兴殷阁》。

傅姓是殷朝皇帝赐的姓,姓傅的后代期望在振兴殷朝,故题匾《兴殷阁》。

这幢老楼是干什么用的?传说,一是烧香拜菩萨;二是纺纱、织锦、织丝绸。古人传说,七仙女就是在这幢楼上织锦与傅员外打赌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傅员外家为了纪念七仙女在他家织锦的故事,而砌的这幢楼,来纪念七仙女,题名叫织锦楼。

建楼的年代无从查考,拆楼的年代是一九五三年。在村中,还不算是危楼,四平八稳屹立在村中,奇怪的是拆楼者发现,三大间木结构的老楼,没有一个公榫套母榫,全部是登榫。估计建楼时,还没有榫头这个概念的,可想老楼之古老吧。

仙女塘就是七仙池。七仙池其实就是一条打了七个坝的淌水沟,地点在七仙桥下,直到大桥沟,是活水。传说,这七个坝打不好,个个都漏水,是七仙女在换洗澡水。

传说,七仙女婚后,在傅家男耕女织,劳作虽苦,生活倒也其乐融融,七仙女的六个姐姐,听说小妹在人间如此这般,特地悄悄相约,下凡人间,前来祝贺,并帮助织绸,结累了就在门前的塘里洗个澡,享受人间之乐。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往事,把七仙女洗过澡的池塘题名叫七仙池。

也有传说,七仙塘就是大荷花塘,因为塘里盛开的荷花,七仙女脱衣下塘边摘荷花边洗澡,个个争当出水芙蓉,并称该塘为荷花塘。这就是荷花塘的来历。

有句俗话,叫“一步登天”,七仙女就是在上天台上,一步登的天。槐荫就有上天台的古迹遗址,坐落在大塘的东边,大路的西边,有一亩的面积,高约十米,上面有一块方方石头,比桌面小些,名叫登天梯。一九五五年还在,后来不知去向了。

传说,七仙女的六个姐姐,就是从这里下来,帮七妹织绸的。织绸结束后,也是从这里上天的。槐荫的古人,就称这里叫上天台。

董永三年工期,百日完成后,正当夫妻双双把家回时,玉帝得知七女私自下凡,龙威大发,命她午时三刻必须返回天庭,不然就降灾董永,为了不使董永受害,七仙女忍着悲痛,告别董永,也是从这里被召回天庭的。

槐荫庙原名叫槐荫庵,因为庵是尼姑的居住点,后来庵里是和尚执管了,所以改名叫槐荫庙。

原来的槐荫庙,是两进六间,前进三间,有楼上下,是和尚居住及烧香客的饭厅。后进三间为大殿,东殿供奉的观音、送子娘娘等;西殿供奉的眼光菩萨和花老爷;中殿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和关公,在文昌帝君和关公的中间,供有一段用红布包的老槐树段子,约三尺高。前后进有连接的走廊,东廊下供的是地藏王菩萨,西廊下是槐荫庙的正门,门的南首有一块铁碑,据《丹徒寺观》记载,此碑是:“光绪间董心元立碑志之”。

《丹徒寺观》还记载:“为了纪念这段(董永与七仙女)天上人间的婚姻往事,特在槐荫树下建庙,并将庙名与村名同为槐荫,以示天长地久的爱情证物永存。”

槐荫庙,于清朝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军焚毁,同治九年(1870)重建。一九五八年改庙为槐荫小学。

“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更使丹阳、丹徒一带成为民间文学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关注的地方。董永传说已同“白蛇传”传说、抗英斗争传说一样,成为镇江民间文学中的亮点。

由丹阳延陵镇出镇往南约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桥”。这就是传说中董永和他的儿子先后在这里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回归人间的地方。据说,桥面石板上原来还有两个膝盖印,是董永儿子跪盼母亲时留下的。而附近还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平桥,则被称为“小望仙桥”。望仙桥的始建年月,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在1333年完稿的《至顺镇江志》上,就有这座桥的记载: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

如今在桥墩南侧临水处还保留着一块《重修望仙桥记》的石碑,上面记载重修时间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而据桥墩下另一块石碑及望仙桥三字旁边的年月记录,这座桥在解放后的50多年中,至少又重修过两次。

桥两端有一些民居,这是一个自然村,村名就叫望仙桥村。在望仙桥村的西面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子,名叫董溪村,据说村上并没有姓董的人家,但却是传说中董永的故里。

据说董溪村一带原来还有董永墓、董永庙,但都因年代久远,湮没了。这在《至顺镇江志》中也可找到佐证。这部志书在卷十二“古迹”中就记有“汉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

由延陵镇向西北方向走,穿过丹徒的上会镇,便是丹徒的上党镇。上党镇有个槐荫村(原名生圩村,因出现神奇的老槐树而改名),便是传说中董永卖身帮工并与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村上姓傅的人家很多,传说中董永帮工的主人傅员外,便是他们某一上代的祖先。董永在丹阳家中将父亲安葬后,便来到傅员外家上工。他还没有走到槐荫村,经过一个名叫蓬莱村的地方时,便遇到了扮成村姑的七仙女。蓬莱常指为仙境,此处即喻意七仙女不是凡人。而蓬莱村现在已经变化成为两个相邻的村落,一个叫蓬桥,一个叫莱村,都在上党镇境内。在槐荫村里还有仙女桥、七仙塘、上天台以及老槐树等相关传说中的遗迹。另外还有为纪念董永、七仙女由村民自发修建的槐荫庙、七仙女塑像等。

由此可以得知,至少在700年前,也即宋末元初的时候,董永传说就在镇江这一带落户了。它成了后来电影或黄梅戏《天仙配》创作的源头。据说,《天仙配》电影拍摄时,主演严凤英就曾来丹阳延陵采访过。

董永传说,历史悠久,但今天能够看到的、比较早又比较完整的记载,要算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了。虽然在《搜神记》中,这则传说只有181个字,但故事情节已经比较完备,且极具戏剧性;思想倾向符合农民的胃口,且寄寓着他们的理想,故而在农村许多地方都有流传。丹阳、丹徒董永传说的由来,自然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但在口耳相传中,又形成它自己的特色。

丹阳、丹徒的董永传说已经和当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要素相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董永出生于董溪村,望仙桥就在董溪村的附近,槐荫村边一个小土丘成了上天台,七仙塘就是靠在一起的七个小池塘,槐荫村众多姓傅的都是傅员外家族的后代,槐荫村还把附近的蓬桥村、莱村也带进了故事,说七仙女是在那里出现的。农民们讲起这些事,指指点点,有声有色,宛如董永传说就发生在前一天,令人陡生亲切感和真实感。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传说一旦和当地的特征相结合,就会牢牢地扎下根去。

这里不能不提及在2002年发生的一件事情。那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董永与七仙女》的特种邮票。为这套邮票的原发地在哪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所谓原发地,是集邮活动中的一个专用词,即指与邮票上所反映的人或事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如事件发生地、人的出生地等。说得直白一点,抓住了原发地,就是抓住了一次商机。董永传说发生地既然出现了争议,作为至少有几百年流传历史的丹阳是不可能作壁上观的。于是,立刻掀起了一场董永传说发生地的“保卫战”。当时,外地有关报刊已经刊出多篇论述董永传说发生地的文章,但多与丹阳无关。镇江的集邮者很快就写出争鸣文章。仅《镇江集邮》这份八开四版的双月刊小报,在半年内就发表了《董永与丹阳》《槐荫村的传说》等六七篇文章,从多方面论证了董永传说与丹阳、丹徒的历史渊源,引起国家邮政局的重视,最后,他们会同有关专家研究确认,江苏丹阳(排在首位)以及其他三个地方均定为“董永与七仙女”邮票的首发地,这才暂时宣告争论的结束。

丹阳、丹徒两地的董永传说,虽然主要情节是一致的,但在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丹阳延陵偏重于七仙女回天庭及其以后的情节,而丹徒上党则对七仙女下凡以后如何与董永相遇、相恋、织锦还负等描绘较多。总起来看,凡是细化了的,听起来令人感到合理,而不太合情理的地方,往往只点到为止,不去作过多的渲染。例如,丹阳延陵传说中对老槐树及其有关情节就没有作过多的铺陈。当地农民也只是说在另外一个村上有一棵已经中空的老槐树就是传说中的老槐树,可它与董永上工的路线或上工的地方并不一致。而丹徒上党对老槐树则形容得天花乱坠。一是老槐树有实指,就在槐荫村上;二是与槐荫村的村名有直接的关系;三是还有一座槐荫庙,庙中没有其他神像,只有一件神物——一段老槐树。丹阳则对七仙女在天牢里生子送回给董永,儿子后来上学遭同学欺负(另一异文为不爱劳动,以乞讨为生),哭着要找母亲等描绘细致;而在槐荫村里却无此传说。老人们在口述时,都说董永是丹阳人,有的口述者甚至概括地说:董永在槐荫村,前后只有100天,七仙女织好300匹锦缎,帮董永还清了债务,他们就离开槐荫村了。

这种侧重点不同的现象,是在口头流传中形成的。凡是可以和实物实地结合的,就描述得详细;凡是无证可据或有据不准的,就一带而过,它完全凭口述人自己的经验、判断水平而定,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就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

延陵与上党相距并不远,如果我们把两地的董永传说看成是一个整体,也未尝不可(也有人认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按照延陵董溪村→上党蓬莱村→上党槐荫村→延陵董溪村这样一条董永活动路线连贯起来,就同“白蛇传”传说中杭州→苏州→镇江→杭州的活动路线一样,倒是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

两地在流传中,在董永传说这个主干以外,各生出一些旁枝侧叶。它们无损于主干故事的流传,有时反而会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使主干故事更显得丰满、厚实,更加可信,人情味更浓。槐荫村在董永故事的流传中,延伸到董永帮工所在的傅员外家,说傅员外叫傅华,家有一座小楼,是七仙女织锦的地方,名叫织锦楼;傅员外虽然为人很刻薄,但对母亲很孝顺,为其母亲造了一座千佛楼。董永孝父、傅员外孝母,表示孝行是社会提倡的美德。

而延陵的董永传说则延伸到董永与七仙女生的儿子。他因为是无娘的孤儿,上学时常遭小同伴的欺负,便哭闹着要妈妈。这时便有一位教书先生叫鬼谷子的告诉他一个见妈妈的方法。可他在望仙桥上跪求七七四十九天后,七仙女并未出现。于是鬼谷子又教他在黎明时分在桥上跪等绿衣女子(即七仙女

),终于被他等到了。关于董永的儿子,还有一则异文,说他不像他父亲董永那样勤劳,不会种庄稼,董永死后,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因乞讨无着,在董永坟前哭泣,这时鬼谷子出现,教他七月七日(一说九月九日)凌晨在望仙桥上等,有七个女子经过,最后一个就是他妈妈七仙女。

这不同异文的结局却又差不多,即董永儿子从她妈妈那里得到了七粒米,但对妈妈的嘱托却置之脑后,将七粒米一起放在锅里煮了。结果饭从锅里涨出来,涨得房子都撑破了。他只得爬到房顶上去吃,把肚子撑圆了,只能一边吃一边喊。据说在望仙桥上只要大喊一声,便会听到远处房顶上的回声,那就是董永儿子的声音。

这段小故事有点像寓言,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做人要勤劳,如果懒,连神仙也帮不上忙。但这段小故事的后续身份,让我们看到了董永传说的影响力和吸附力。

槐荫村是古邑丹徒的富庶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它南临南乡古镇上党,北倚十里长山,是一片最适合人们生活的理想家园。近年来,槐荫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开拓进取、跨越发展,使村级经济得到稳步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槐荫,绿树成荫、遍地鲜花,小桥流水、碧波荡漾,道路宽敞、村容整洁,社会和谐、民风纯朴,是闻名遐迩的小康村、卫生村、生态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于成绩显著,槐荫村先后多次得到省市区的表彰并获得“文明村”、“小康村” 和“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