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澳村
深澳村 深澳村历史沿革 深澳村地理位置 深澳村主要古迹 深澳村所获荣誉 深澳村农业发展 深澳村林业发展 深澳村工业发展 深澳村商务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西距桐庐县城16.5公里。地处丘陵,南高北低,村落前迎璇山,后拥狮岩,应家溪和洋婆溪东西分流,七常公路村中通过。为第一批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深澳古村是申屠家族的血缘村落,凭借其古老的文化,深厚的历史、 文化积淀、独特的地理环境,源远留存的文物古迹,属于4A级景区江南古村落群中的一个古村。深澳村居呈长方形。中有老街, 南北走向,长500余 米,宽约3米,卵石铺面,下筑引泉暗渠(俗称澳),澳深水洌,因以名村。街之两侧各有3条弄堂,形如"非"字;80年代北端公路两旁建成新街与老街相衔变成"韭"字形。人烟稠密,为桐庐最大的村庄。1992年,有1032户,3625人。耕地1500多亩,山7300亩。居民绝大多数姓申屠氏,余有周、应、朱等姓。申屠氏祖先于南宋初由富阳申屠山迁入,子孙繁衍遂成望族。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西距桐庐县城16.5公里。地处丘陵,南高北低,村落前迎璇山,后拥狮岩,应家溪和洋婆溪东西分流,七常公路村中通过。
为第一批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深澳古村是申屠家族的血缘村落,凭借其古老的文化,深厚的历史、 文化积淀、独特的地理环境,源远留存的文物古迹,属于4A级景区江南古村落群中的一个古村。
深澳村居呈长方形。中有老街, 南北走向,长500余 米,宽约3米,卵石铺面,下筑引泉暗渠(俗称澳),澳深水洌,因以名村。街之两侧各有3条弄堂,形如"非"字;80年代北端公路两旁建成新街与老街相衔变成"韭"字形。人烟稠密,为桐庐最大的村庄。
1992年,有1032户,3625人。耕地1500多亩,山7300亩。居民绝大多数姓申屠氏,余有周、应、朱等姓。申屠氏祖先于南宋初由富阳申屠山迁入,子孙繁衍遂成望族。
深澳村宋属定安乡中浦里。明属定安乡四管一图。清为定安乡深澳、山下两庄。1934年为深澳镇,1937年为深浦乡第一至第六保。
1949年为深浦乡第一至第六村。1958年属窄溪 人民公社深澳管理区。1961年为深澳人民公社深一至深六大队。1977年六个大队合并为深澳大队。1984年为深澳乡深澳村。
旧时,深澳村因人多地少,粮食不足,生活贫苦。全村有1 3的劳力兼营手工业,挣工度日。清末 开始,外出谋生者日多,大部分到 松江一带做毛纸,少数到 上海当苦力。
至1949年,陆续外出的计达200余人。1949年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合作化,特别是近10年的改革开放,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劳动力转向工业,还招收外地工500余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4年粮食基本自足。1983年起,农户建房逐年增多,至1992年底,有50%的户建起新居,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相当于新建一个村。1984年村里自来水塔落成,每户享受免费用水。80年代末,全村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青少年实行 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2年人均经济收入1500元左右,比1978年增长8倍。9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电视机在深澳村基本普及,使用电冰箱和煤气灶的户约占50%。还有家庭电话50余部,摩托车10余辆,空调3套,这些高档的生活设施开始走进农家。
深澳村位于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西距桐庐县城16.5公里。地处丘陵,南高北低,村落前迎璇山,后拥狮岩,应家溪和洋婆溪东西分流,七常公路村中通过。为深澳乡人民政府驻地。
村中有40多幢堂楼屋,系明清古建筑。其中九世堂与儒林堂两幢最为古老,州牧第和志承、诒燕两座门楼别具艺术风格。村东有青云桥,地处桐庐至富阳通衢要津。桥名出于明代姚夔《杂咏》"青云桥记"。现存石梁平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村东南有抗日纪念幢。
1940年国军第七十九师二三五团在景山岭堵击日本侵略军,深澳、环溪等村千余人支前参战。日本侵略军败退,此役有抗日将士156人阵亡。村西南鸡足峰下有天香寺,建于元至治年间,其地风景优美,为著名古刹,今遗迹尚存。村东北黄山腰称静云仙境,上有神农殿。
供奉之神原为天生顽石,民国时期更为樟木雕像,2012年复改为泥塑,并于偏殿供奉观音菩萨。村西北隅有黄程庙,原为邻近八村土地神社,元宵和十月二十一日各村轮年值社,演戏酬神。1954年庙宇改办粮站,秋社演化为村节,做生祝寿非常热闹。
村北天子岗,据清《桐庐县志》记载:东汉孝子孙钟(东吴大帝孙权之祖父)葬母于此,后人名孙钟葬母处为天子岗。山形奇特,裸露的山体呈人形,又似鸟兽状,历史上曾是登高游览胜地。天子岗上有国公坪,俗呼小天子岗,此处产一种名“九节兰”的兰花。春夏季节兰花盛开时,香溢山岗。
1985年和1987年杭州市和桐庐县人民政府先后表彰深澳村为"发展农村经济先进单位"。1992年桐庐县人民政府确定深澳村为全县4个"奔小康示范村"之一。
2006年6月深澳村因其保存完整的罕见的 古建筑群落,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随后又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保护村。
深澳村农业向以粮食生产为主,山林出产甚微。农田大部分坐落在村庄附近。筑堰和挖塘为旧时主要水利,因工程简陋,晴不过旬,旱象渐烈,靠天种田,常常歉收。1934年大旱,田稻枯绝,粮食大荒。
1949年后,依靠集体经过30多年的农田水利建设,先后扩建庙塘,兴建下轮坞水库和遮风塘水库,修筑五库引水渠,平整黄泥洲畈等,灌溉全部达到自流化,旱灾基本消除,农业生产逐步发展。
旧时一年稻麦两熟,亩产600余斤。1956年双季稻试种成功改三熟。1974年始用拖拉机,至1992年机耕面积达70%左右。1976年推广杂交水稻。1979年粮食总产量270万斤,亩产1600斤,为历史最高记录。
山林主要为薪炭林。1962年建立林业组实行封山育林。1963年在葫里湾种毛竹50亩,现竹林茂盛,自用有余。1979和1980年在客坞里种杉树300亩,长势良好,还有大片飞子松亦已成林,木材蓄积量约5000立方米。1982年在黄山建茶园40余亩,1987年开摘,年产绿茶4000余斤。
深澳村手工做毛纸由来已久。民国初全村有纸槽30多张,抗日战争期间中断。1949年后为解决劳动力出路,毛纸生产从恢复到发展,70年代纸槽增至100多张。后乡村工业兴起,此业渐歇。1962年10月3个大队办起粮食加工厂,为村民服务。至此,村边的7座水碓于是被淘汰。未几,6个生产大队联合办起石灰厂和砖瓦厂,既安排了多余劳力,又增加了集体积累,还培养了一批经营人才。70年代又陆续办起针织玩具、塑料制品、五金电器等小型加工企业,有的产品远销欧美市场。80年代,户办个体工业兴起,有皮件、针织、纸塑、玩具等厂。至1992年底全村有集体工厂8家,个体工厂30余家,还有乡办在村的工厂5家。其中村办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0万元,年总产值达2800万元,创利20万元,交税90万元。
昔时老街有大小店铺20余家,市面颇盛,为乡村商务中心。然经商者多系徽州、绍兴等外地人。抗日战争期间,水陆交通破坏,杭州、绍兴沦陷区的盐、布、煤油等日用百货和浙西、赣东地区的白蜡、桐油、瓷器等土特产品,由成群结队的脚夫运到深澳市场成交。其时村民纷纷经商,开设布行、盐行、米行、油行10余处,各类商店增至40余家,一时商旅云集,热闹非凡。抗日战争胜利后交通恢复,有10余家商店先后迁往外地。1951年乡供销社在村开业。1956年有5家商店实行公私合营,7家参加合作商店。1958年后,公私合营商店归并供销社,合作商店亦由供销社领导,有的下伸到别村营业,村中商店减至7家,主要业务全由供销社承揽。1983年开始,个体商业逐渐增多,至1992年,除了经营门类齐全的供销社,个体经营的有副食品店24家、布店4家、百杂店7家、服装店10家、修理部6家、旅馆4家、小吃店6家。
周边村庄
深澳村
地址:杭州市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