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塘河社区
后塘河社区 后塘河社区基本介绍 后塘河社区产业经济 后塘河社区社区建设 后塘河社区社会事业 后塘河社区社区景观 后塘河社区发展目标
后塘河社区位于泗门镇建成区北部,距镇政府驻地 0、5公里。元至正元年(1341),余姚州判叶恒修筑大古塘,并沿大古塘北开挖了一条河流,曰后塘河,社区因以为名。2001年4月行政村合并,后塘河村、后塘河居委合并,仍称后塘河村。原后塘河村,解放前设有泗门镇八、九、十一保,1950年改称泗门镇八村、九村、泗北乡九村,1961年称塘后乡友谊大队、群联大队、群胜大队,1966年合并成塘后公社红升大队,1983年称塘后乡后塘河村,1989年称泗门镇后塘河村。东与东大街社区接壤,南与西大街社区相邻,西接泗北村,北连镇北村,面积1、5平方公里。原有后塘河、牌轩下、塘后岸等自然村,现均改作街弄。总户数947户,常住人口2533人,设16个居民小组。2005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888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29万元,农业总产值402万元,第三产业总值3452万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54...
详情后塘河社区位于泗门镇建成区北部,距镇政府驻地 0、5公里。元至正元年(1341),余姚州判叶恒修筑大古塘,并沿大古塘北开挖了一条河流,曰后塘河,社区因以为名。
2001年4月行政村合并,后塘河村、后塘河居委合并,仍称后塘河村。原后塘河村,解放前设有泗门镇八、九、十一保,1950年改称泗门镇八村、九村、泗北乡九村,1961年称塘后乡友谊大队、群联大队、群胜大队,1966年合并成塘后公社红升大队,1983年称塘后乡后塘河村,1989年称泗门镇后塘河村。东与东大街社区接壤,南与西大街社区相邻,西接泗北村,北连镇北村,面积1、5平方公里。原有后塘河、牌轩下、塘后岸等自然村,现均改作街弄。总户数947户,常住人口2533人,设16个居民小组。2005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888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29万元,农业总产值402万元,第三产业总值3452万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54、1万元,居民人均收入10008元。
农业历来是稻棉轮作区。1965年起,陆续创办石棉制品厂、塑料厂、电镀厂、印铁制罐厂、酒厂、包装用品厂、菜类制品厂等十余家社队企业。1993年后,逐步转制为民营企业。到2005年,境域内有各类企业42家。
宋末,泗门谢氏始祖谢长二奉理宗皇后谢道清之旨,自台州临海避难来此,子孙繁衍,逐渐在今龙舌桥一带形成四门市。至今,社区内仍有谢氏宗祠、兰草堂等一批明清古建筑。1965年,境域内住户开始用电灯照明。1984年,所有居民喝上了自来水。2004年进行第二次电网改造,全社区配置变压器5台,合计865千伏。到2005年,80%以上的居民翻建或新建了楼房。境域内所有道路安装了路灯,新建公共厕所18只,全部消灭了露天粪缸。
清末,谢黼平在谢氏宗祠西南创办东山义庄慈善机构,有庄田1400余亩,获朝廷“乐善好施”匾。民国时,谢氏存著堂在十二房祠堂兴办学堂,解放后改为塘后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后塘河红升绍剧团曾红遍方圆百里。社区内现有塘后小学、泗门镇初级中学、社区合作医疗室等。
社区内的龙舌桥,即是古汝仇湖第四门旧址。大通路东端的开原桥,自唐至清末,一直是东山、开原两乡的界桥。开原桥西有初凿于元代的琵琶漕,漕东为元代史教谕花园遗址,漕西是泗门谢氏五世祖、六世祖墓地,现为塘后公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谢氏宗祠是余姚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兰草堂是清代金华教谕谢炜的举人府,堂前有一棵银杏树,树龄在250年以上,已被列入省二级古树保护名录。
利用镇政府在社区内兴建商贸新区的大好时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壮大集体经济,规划在商贸新区开发居民住宅200幢,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态环保型社区。
周边福利机构
滨海县陈涛镇敬老院
地址:泗门镇府前路7号
周边门
塘后公园-东南门
地址:宁波市余姚市泗门镇后塘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