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村

芙蓉村 芙蓉村地理环境 芙蓉村风景名胜 芙蓉村人文历史


芙蓉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该村占地215亩,现有443户人家。位于 楠溪江中游西岸,北离 岩头村约1公里。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始祖陈拱从 瑞安场桥迁来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为村名。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处,明代大宅遗址5处,大小宗祠共 18 座。芙蓉村为单一陈姓村落。现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墙,长2000余米,高2米,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从浙江 永嘉县城出发,出了县城不远,就看到了远处奇特的山崖,如莲花盛开,其中有三个山峰相挨甚紧,犹如莲花三瓣,其形酷似。即便是从没有听说过“芙蓉三崖”的人们,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以为是“芙蓉村”到了。其实沿着 楠溪江这一带,许多村子都能得到芙蓉...

详情

芙蓉村地名网_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资料简介
  芙蓉村是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3241082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324。芙蓉村与丽水街、岩头社区、丽水街社区、红星社区、岩头村、河三村、河二村、河一村、协岙村、塆里村、小港村、张大屋村、郑岙村、下园村、溪南村、屿根村、里岙村、里户村、芙蓉下村、港头村、大岙降村、垄翔村、大坵田村、陈家坪村、苍岙村、潘家垟村、渡头村、苍坡村、周宅村、方岙村、上美村、中美村、霞美村、上岙山村、岙底村、下日川村、西岸村、上烘头村、下烘头村、五上村、五下村、下龙村、西川村、水东村、水西村、西下村、小茅垟村、杨山村、山结村、里塆潭村、藤垄根村、龙潭坑村、下宅村、岭根村、南垟村、林山村、表山村、祖婆山村、口上村、郎中岩村、石匣村、季家山村、张公平村、碎坑村、岭里村、岭外村、麻家溪村、外胡坑村、内胡坑村、周山村、鲤溪村、郑家庄村、高山村、山背村、葵坑村、杏岙村、八沸垟村、四联村、福佑村、抱岙村、陈坪村、垟头村、深固村、上泛村、齐岙村、陈岙村、屿里村、锦园村、烘头村、祥丰村、藤里村、黎明村、胡溪村、龙口村、青秀村、石山村、六联村、深岙村、山联村、鲤鱼泑村相邻。 还有63个地名与芙蓉村同名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介绍

芙蓉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该村占地215亩,现有443户人家。位于 楠溪江中游西岸,北离 岩头村约1公里。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始祖陈拱从 瑞安场桥迁来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为村名。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处,明代大宅遗址5处,大小宗祠共 18 座。芙蓉村为单一陈姓村落。现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墙,长2000余米,高2米,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

从浙江 永嘉县城出发,出了县城不远,就看到了远处奇特的山崖,如莲花盛开,其中有三个山峰相挨甚紧,犹如莲花三瓣,其形酷似。即便是从没有听说过“芙蓉三崖”的人们,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以为是“芙蓉村”到了。

其实沿着 楠溪江这一带,许多村子都能得到芙蓉三崖的“惠顾”:下园村、芙蓉村、岩头村、 溪南村等。这些村子都以芙蓉三崖借景:如芙蓉村的芙蓉池“水映芙蓉”、岩头村的丽水湖“水映三崖”……

有这么多村子都以芙蓉三崖为自豪,可是当初能够抢先一步以“芙蓉”“注册”的,只有芙蓉村。人们一听芙蓉村的名字,就觉得这里一定长满了芙蓉。其实芙蓉村里无芙蓉,只是借山上的景致罢了。但是这里既能“抢注”,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每天清晨太阳出山之时,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其色白里透红,不光是形似芙蓉,颜色也很像。村子里有一个大水池,名叫“芙蓉池”,就是因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会倒映在池水中,因此村子便命名“芙蓉村”了。

芙蓉村的东门是村子的正门,真有点像公园大门。从这个门的设置看,村于是封闭型的,村门一关,这个方向便没有通道可以出来。当然,这个村子不止这一个门,还有好几个门。历史上出于防御的需要,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门,其东门是主入口。别小看这个门,它也是“老祖宗辈儿”的了。它建于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为二层阁楼式建筑,歇山顶。上为谯楼(京剧里经常有“听谯楼又打四更牌”的唱词),下为大门。由于大门封闭,故当年它的防御功能之强也可以想见。

与苍坡村以“ 笔墨纸砚”来布局相仿,芙蓉村是以“七星八斗”来布局的。

星,是指道路交汇处的方形平台;斗,是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是“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七星呈翼轸形分布,八斗为八卦形分布。道路与水系交叉纵横,成为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用处颇多:和平时期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可用来防火、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等。战争时期,“星”可以用来作指挥台,“斗”可以用来 贮水以防火攻。

此外,七星八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犹如天上的星斗一般。由此看来,芙蓉村的先民们在设计村子的功能上,真是煞费苦心。之所以想到贮水以克火攻,是因为芙蓉村曾经有被火烧的惨痛历史。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东门内如意街的北侧是礼制建筑,因而格局严谨,形制完备;是 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陈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院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有一对柱上写着:"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说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

三星祠

又名宗瑚宗祠,位于芙蓉村东南角,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 (1598) ,是陈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构建筑,总占地面积 1728 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对称,前厅与后祠面为七开间,两厢面为三开间,设前后道坦,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屋面成悬山顶,建筑用材粗壮,结构严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朴简洁。

如意街

当地村民出叫长塘街。如意街东头连接东溪门,西头直对芙蓉峰,伸向村中心,全长 220 米,村内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铺面,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砖铺地,两边铺以石条。这显然是后入重新修建过,但从那经磨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砖来看,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时修的。如意街是全村最为繁华的地方,是村民闲暇时聚集闲逛的好地方,当地有首民谣这么说:"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逛逛。"

芙蓉亭

该亭就建在池中偏东的地方,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亭内设有美人靠,人们通过南北二条长长的石板桥进入亭内,这里成了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们早早地来到这里纳凉、憩歇、聊天。

明伦堂

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东临芙蓉池,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整座书院格局正统,形制规整,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仪门前有旗杆一对,明伦堂前有 3.2米宽, 6.4米长的长方形杏坛。明伦堂和讲堂都是三开间,进深 9 米。明伦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龛,两侧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讲堂后壁开有二扇窗子,通过后面一个很狭的采光天井来透光,以方便学子们学习。书院的南侧有三开间的山长住宅,宅前有一个宽约 12 、长约 50 米的大花园,园内修竹茂密,假山起伏,-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花园有-道小门同讲堂相通。所以这里也是学子们休息或嬉闹的好去处。

将军屋

该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取名将军屋是因此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将军屋四面高墙,庭院较大,全由卵石铺砌。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间二横轩,前后二进,前横轩十间,后横轩六间,二层阁楼,重檐悬山屋顶,上覆灰色的鸳鸯瓦。整座建筑匠心别具,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窗工艺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将军屋不仅建筑豪华气派,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门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是:"鸿禧燕贺"。

南寨门

这是一座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全部用原石砌筑,非常厚重。寨墙下有水渠通过,水从西方来,这门外的水渠是村妇们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为这里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热闹,正对寨门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谯亭,亭内供奉着天官 ( 尧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 的神像,所以人们称它为"三官亭"。亭内还设有美人靠供仁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时,可供洗衣的妇女和跟在身边的孩子们避雨,轻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谯亭与粗犷厚重的寨墙、南门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筑的特色。

司马第大屋遗址( 司马宅)

清乾隆十五年(1750)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位于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总面宽达70米,有15个中堂、6个天井、24个道坛、58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现在仍住着陈氏家族36户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院子间有夹道连通,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18米,划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住宅显得开敞、亲切。

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共 36 个整间,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沿中轴线人内,分别是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像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万镂传神之作。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均毁于二战时期,并一直未能恢复,只留下残破的空斗墙和精美的砖漏花窗供人联想昔日的辉煌。

陈虞之纪念馆

陈虞之(1225-1278) ,字云翁、号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农家,家境贫寒,由于勤耕苦读,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 登进士第,善画、工墨竹。历任扬州府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浙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广王府记室参军、秘书省和国史院校勘等职。宋景炎元年 (1276) 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恭帝赵显被俘,元兵长驱而下,进犯温州。为响应右丞相文天祥号召抗元,陈虞之率领族人乡众千余人赶赴温州抗元,但因敌众我寡,陈虞之率众边战边退,到楠溪江中下游的绿嶂垟和九丈时,与元兵展开了激烈的鏖战,终因寡不敌众,一直退到家乡芙蓉村后的芙蓉崖,坚守阵地,与元军持续抗战达三年之久。最后终因弹尽粮绝,陈虞之策马从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以身殉国,族众余下七、八百人也紧随其后,全部跳崖牺牲,后人为纪念陈虞之的英雄事迹,将二房祠堂改为陈虞之纪念馆,供人参观瞻仰。

十八金带

芙蓉村人素尚礼教,民情淳朴,耕读风盛。《芙蓉陈氏宗谱》载,族人中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34名,历代在京任职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今珍藏"十八金带"容图、玉笏、朝服及祭品、圣旨、金瓶、匾额等。

芙蓉村

浙江省温州的永嘉县有一个芙蓉村。

一千五百多年前,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一位诗人,他叫谢灵运。谢灵运曾出任永嘉太守,后来,受政敌的弹劾,被朝廷追捕,并遭到杀害。

时间一晃,诗人去了有一千五百多年,而这片山水却依旧清秀。

永嘉一带的历史,主要形成于西晋末年。当时中原战局混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中原文化与瓯越文化的结合,推进了永嘉地区的文明。

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在永嘉大地上留下的这些古树、古井、古寨墙,成了中国历史上分分合合的战乱与盛世的见证。就在这些古树古井和古寨墙的背后,是一个个古老的村寨。

芙蓉村位于 岩头镇以南。村中并没有芙蓉。只因村西南有三座山峰,岩石赤红,状若含苞欲放的芙蓉,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格外动人,因而得名芙蓉村。

芙蓉村现有人口2031人,481户。村里人多姓陈。芙蓉村的东门,是古代村寨主出入的地方,俗称溪门。进得东门,是高出地面约80公分的平台,在古代是村中做了大官的人荣归故里,接见村民们时的讲台。从这里走下讲台,是村里的主干道长塘街,又称如意街。村内的公共建筑和民居,以长塘街为中轴,向南北分布。

长塘街的北侧,是陈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的正门朝东,建于明代。

与正厅相对的是戏台。至今每到农历二月二,村里都要请戏班演戏,平日里静寂的祠堂和空空的舞台就又是一番景象。

长塘街的中段是村子的中心,当年,池中可见芙蓉三峰的倒影。所以称芙蓉池。

这长满青苔和杂草的墙头里面是当年村中的书院。古时候,芙蓉村里采取宗族公产为贫寒学生交学费的方法,为家族培养人才。

南宋建都杭州以后,倡导耕读,加上中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文人谢灵运和王羲之都在芙蓉村所在的永嘉地区当过太守,他们寄情山水心忧国事的品格,对当时的民风世俗影响很大,认为耕可致富,读可荣身。芙蓉书院也就办的很兴旺。

芙蓉村的由来,大概可以追溯到唐末。1497年的陈氏宗谱记载,芙蓉村的陈氏是从河南开封几经迁徙来到永嘉的,唐朝末年,芙蓉村先祖,来到这深山坳,见芙蓉三峰如冠,山下有腰带水清澄如链,一旷平原可耕可牧,不愁丰衣足食,于是在这里定居。按这样推算下来,芙蓉村迄今有史1100年之久。南宋时期是芙蓉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现今的岩头镇和坦下村,都属芙蓉村,是一个分散的田园式山村。

村里人珍藏着的人物画像,是当时先后有十八个家族成员在京城同朝做官,而且爵位显赫。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在族人陈虞之的率领下,与元兵激战,战况惨烈,当他们弹尽粮绝的时候,陈虞之率先用黑布蒙住战马的双眼,部署相继仿效,跳崖身亡。族谱上是这样记载的:元兵至温,公与族侄规公,率子侄、乡人千余,迎战于绿璋,退登芙蓉岩,据守三载。戊寅闻帝溺死,公自刎岩,遂溃,规公被执,不屈而亡。时,从死者八百余人,被虏者五十余人。闻者莫不涕泣崇祈。

元兵进村以后,纵火洗劫村寨,芙蓉村几近破灭。

历数代百年,直至元末明初的时候,芙蓉村才渐渐恢复元气,开始重建家园。

汲取战乱造成的那场毁灭性灾难的教训,重建芙蓉村家园的思路重在防御抗战。建筑的主体材料是石头。石头垒砌的墙基和用卵石铺设的道路,构建了村寨的基础;六座造型不同的寨门,很象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但是较之更富有人情味。南门外有谯亭一座,谯亭和粗犷的寨墙形成强烈的对比。护寨的围墙具防御、守备、抵抗的功能。寨墙外有水渠犹如护城河一般。陈虞之抗元战死的壮烈史迹和村寨内战略防御的规划布局,给芙蓉村注入了阳刚之气。然而,这些石头筑起的墙基底下和卵石铺设的小道深处,是浓浓厚厚的古代儒道文化的积淀。

芙蓉村寨内部规划的灵魂在“七星八斗”。所谓星,是指高出地面10公分左右的方形平台。大多设置在道路交汇点既是道路拐弯的标志,又是当年巷战的指挥联络点。所谓斗,是指散布于村寨内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具有消防和储水等功能。

芙蓉池是村中最大的水池。长43米宽10米,俗称大斗。根据堪舆学理论设置的七星八斗,隐寓天上魁星降落凡尘,能使村子安康吉祥,子孙人才辈出。后来,陈氏子孙不出先祖所望,还真出了不少英才。

芙蓉三峰脚下,有四条山溪潺潺东流。村民引水进寨,沿墙基、路道错落有致地排挖了许多沟渠,临街过门,注入大小水斗之中。

长塘街,沿溪水东西走向。南北道路和长塘街成T字形交叉,道路、水渠迂回曲折构成了迷宫一般的活动空间。

芙蓉村的古民居多建于明朝初年。格局基本是四合院式的。正屋明间为堂屋,边屋为廊宅,前廊与正屋前廊相连,成三面围合形。屋脊呈弧线状屋面平缓,出檐深远。家家石砌矮墙、户户果树成荫,使整座村寨显得惬意和滋润。

位于村西北角上有一座残缺不全的大屋,但名声很响,叫司马第大屋。它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个商人的住宅,却起了一个官号。

大屋原有三座四合院并肩组合成一个大院,占地面积达二十四亩,正房厢房共四十六个整间。三个四合院有各自的大门,院与院之间有夹道相通。大屋原有三进。第一进是平房,第二进是两层小楼。楼层之间设有腰檐,屋檐平缓舒展,使大屋屋顶显得轻柔体贴。

大屋的第一进院墙和牌楼在民国年间都被烧毁,放火烧房的是大屋的主人,据说当时大屋的主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国民党武装势力以烧毁他家房屋威逼反叛,大屋主人为了表示自己决不回头的立场,亲自纵火烧毁了家园。如今的大屋已褪尽昔日的辉煌,大屋里面还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他们希望推倒大屋,在这里盖起新房。但是大屋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允许拆毁。一对矛盾困惑着这里的人们。

村里地少人多。改革开放以后,60%的劳动力走出村寨到城里去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妇孺老幼。生活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城里人喜欢我们的老房子,可是村里人向往的是象城里人一样住楼房。

在永嘉县城边上的中塘乡后村,住的是芙蓉村抗元英雄陈虞之的直系后裔。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塘后村续修陈氏家谱续的工作完成。同时,宗族祠堂也修缮一新。

村里人按传统习俗,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芙蓉村也派代表向他们送礼庆贺。

祠堂的戏台上又响起了古乐,五花大脸和青衣花旦走上戏台,演起了村民门喜闻乐见,百世相传的古戏。

在祠堂南面的永嘉圣王庙里,连续三天,有村里办伙,集体共餐。

古老的戏台上阵阵古老的唱腔,和着烟炮和礼花一同融进了田野上空的夜色之中。

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据明弘治丁已 (1497) 编的《陈氏宗谱》载:" 我陈氏铁墓之后也。由 颍川析居开封,历闽浙,唐季始迁永嘉之两源。茗岙者,钱塘慕官昭远公,而芙蓉之祖,则昭公五世孙 ( 拱公 ) ,迄今六百余年。"另有村民传说,唐末,有陈氏大妻,为避乱世从永嘉城北徙,沿楠溪江到深山坳里,至芙蓉峰下,只见此处:"前有腰带水,后仑纱帽岩,三龙捧珠,四水归心。"是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在此筑屋定居。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村民陈虞之为咸淳元年进士,他响应文天祥的号召,率领全村义士八百多人据守芙蓉峰整整三年,终于全部殉难,陈虞之自杀殉国,村子被元兵烧毁。因此在元末明初重修村子时,人们便将原有的小村合并成大村,建起七门及两道石砌围墙,并建八斗以贮水。

芙蓉村的主街与其他楠溪江古村落不同,一般的古村落的主街,都与村门相垂直,而芙蓉村的主街长塘街却是进门后要拐一个弯才到,而且它的主街也不一贯到底。这可能是从风水角度考虑的。长塘街的东端是七星之首,西端原为八斗之一,现已建屋,只剩半方水塘了。

芙蓉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可以说是饱经沧桑。据《陈氏宗谱》明弘治十年(公元1479年)记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见此地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至今芙蓉村仍以陈姓村民为主。

芙蓉池位于长塘街南侧,东西长43米,南北宽13米,池子并不太大,但是设在芙蓉池里的芙蓉亭却十分安适。芙蓉亭是一座带有阁楼的歇山顶式建筑,有4根支柱、12棵檐柱,周围有美人靠。如果在盛夏太阳落山以后,吃过晚饭,村民们闲坐在亭子里,当是很惬意的。如果只看这水榭,也与公园里的相仿,既可乘凉,也可欣赏美景。

但这里毕竟是村子而不是公园,既然是村子,那么就不可能只把水榭当作观景之所,它还要具有生活功能。芙蓉亭建在水中央,两边有石板桥与两岸相连,一边是长塘街,一边是民房。在民房一边,有石阶通往水边,可以在石阶的最下一层洗衣洗菜。西面不远处是 芙蓉书院。南方的小镇,文化气息很浓,这样一个小村子,也有书院,算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

徜徉在芙蓉村里,可以体验到小村生活恬静而充满生气。虽然房屋已显古旧,尽显沧桑,但是掩不住它的内涵。历史本身就是弃旧从新,但是历史的痕迹却让人深沉。

周边政府机关

岩头镇芙蓉下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南面仙清公路西侧芙蓉古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