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塔塘村

马塔塘村 马塔塘村简介 马塔塘村具体介绍 马塔塘村运销业旺 马塔塘村新农村建设 马塔塘村教育事业 马塔塘村企业发展


马塔塘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洪溪镇西,东邻本镇洪溪村,南接本镇福善泾村、天凝镇东顺村,西连天凝镇天凝村,北依本镇联谊村。马塔塘村地处嘉善县洪溪镇西,因境内河流马塔塘而得名。村 委会驻地坟河浜距集镇1.7公里。境域轮廓呈长方形,四面环水,马塔塘横穿村南,入水上废钢铁交易市场--三角荡。1950年设马塔塘村,属洪溪乡。1958年10月为黎明生产队,属天凝 人民公社。1961年后划黎明、竹埂两个大队,1970年并为联合大队。1983年恢复乡、村建制后称马塔塘村,属洪溪乡。1992年3月12日,乡改为建制镇,村仍隶属,下设20个村民小组,辖竹埂、马家浜、坟河浜、曲尺、黄家浜5个自然村。马塔塘村马塔塘村河浜众多,沈北泾、洪泾港、新开河流经村东、西、北三境 ,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传统产业以种植业、窑业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大小麦、油菜等作物。窑业始于...

详情

马塔塘村地名网_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马塔塘村资料简介
  马塔塘村是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421112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421。马塔塘村与天凝社区、洪溪社区、杨庙社区、凝北村、蒋村、天凝村、东顺村、东方红村、凝南村、戴西港村、南星村、洪南村、洪溪村、三发村、联谊村、洪福村、镇东村、光明村、新联村、三店村、翁村、麟溪村、欣杨村、宏杨村相邻。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马塔塘村介绍

马塔塘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洪溪镇西,东邻本镇洪溪村,南接本镇福善泾村、天凝镇东顺村,西连天凝镇天凝村,北依本镇联谊村。

马塔塘村地处嘉善县洪溪镇西,因境内河流马塔塘而得名。村 委会驻地坟河浜距集镇1.7公里。境域轮廓呈长方形,四面环水,马塔塘横穿村南,入水上废钢铁交易市场--三角荡。1950年设马塔塘村,属洪溪乡。1958年10月为黎明生产队,属天凝 人民公社。1961年后划黎明、竹埂两个大队,1970年并为联合大队。1983年恢复乡、村建制后称马塔塘村,属洪溪乡。1992年3月12日,乡改为建制镇,村仍隶属,下设20个村民小组,辖竹埂、马家浜、坟河浜、曲尺、黄家浜5个自然村。

马塔塘村

马塔塘村河浜众多,沈北泾、洪泾港、新开河流经村东、西、北三境 ,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传统产业以种植业、窑业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大小麦、油菜等作物。窑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马塔塘两岸窑墩林立,村南农民大多业窑。1956年,2.5公里长的马塔塘上矗立着53座 窑墩,时窑墩为私人 经营,1963年窑墩归集体烧。1969年,因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窑墩变为养鸡场,窑场种桑养蚕,并开始拆窑墩。1970年窑墩仅剩5座(1985年其中3座承包给个人)。村里从书记到社员,受“以粮为纲”,“吃饱肚皮”等思想的束缚,农业生产单一,粮食虽然高产,1979年粮食总产量达1165.4吨,平均亩产871斤,但年人均收入只有252元,村民生活仍处在贫困之中。 自1983年以来,全村运输、制香等业雨后 春笋般兴起,产业结构发生巨大 变化,从过去一个“高产穷队,债台高筑”村变成洪溪镇的富村。1992年末全村有506户1713人,其中男性852人,女性861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24亩,粮食总产量560.25吨,经济总收入869万元,年人均收入3000多元。

钮扣厂产品

1979年,村里办起联合钮扣厂,产品销往永嘉县桥头镇钮扣市场,年利

润13万元。1987年承包给个人,1992年有钮扣车30台,工人40名,年销售额87万元。户办钮扣厂19户,总利润19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主要销往 上海市各郊县,并与服装配套远销 新加坡。

1983年马塔塘村推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劳动力获得解放,村党支部鼓励村民从田块上解放出来,想方设法搞经营,依托 上海、 苏州等大城市,各显神通。当时正值上海市各郊县“转轨变型”,大批农机厂、农修厂转办轻纺、服装等轻工业。办厂建房,急需砖瓦,长期堆积的废钢铁,成为新厂搞福利的新门道,就以清除垃圾、打扫场地为名,出售废钢铁,换得 砖瓦。马塔塘村亦与嘉善众多的乡村一样,开发善于水上运输的有利条件,纷纷购船从事运销业,或夫妻、或父子、或兄弟、或亲朋好友搭档,2人开1只7~15吨的运销船,为上海客户运输砖瓦、建材,获利甚丰。村民在销售砖瓦、 建材的同时,把上海市各单位内的废铜烂铁运回嘉善,废钢铁运销业应运而生。三角荡边逐渐形成废钢铁交易市场,并延伸到马塔塘内,村区废钢铁运销业蒸蒸日上。1985年全村运输业总收入达210万元;1992年全村7~15吨运输船250只,60吨以上钢质运输船3只,均为机动船,从业人员510人,总吨量3750吨,总动力2205千瓦,总收入达300万元。村里凭此丰厚的经济实力,陆续兴办经济实体。1990年上半年村办废钢铁回收经营部,组织三角荡内50艘60吨以上钢质运输船投售废钢铁。1992年回收废钢铁32000吨,销售额3000万元,村得利润15万元,废钢铁主要销往苏州一带钢铁厂。1992年11月村与私人联营办起嘉善县废钢铁加工厂,回收废钢板,加工成5.5×5.5×5立方厘米的“冷却剂”。1992年12月~1993年2月,销售额45万元,利润8万元,村得3.2万元,1993年预计年产值可达250万元,年利润可达20万元,产品专供上海市宝山钢铁厂。此外还有预制场、五金修配厂、粮食饲料加工厂等企业。

村中无闲人,个个搞经营,男的大多从事运输、钮扣等业,女的大多 从事制香业。村里的卫生香生产已有30年历史,1963年大队办香厂,生产 卫生香,由民国时期香店职工张连清等一批老香工主持生产。1964年“四清”运动中,卫生香全被焚毁,秋后香厂停办,并被罚款1万元。1981年联合大队第9生产队又领执照办香厂,名竹梗香厂。1982~1984年产值5~6万元。由于制香有利可图,生活轻便,适合妇女从业,1983年个体香厂兴起,此后便迅速发展到全村。1991年有制香户98户,年 利润44.1万元。1992年年末,制香户增加到100户,从业人员200人,其中妇女150多人,年产值350万元,总利润7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市区、青浦县、金山县,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海盐县,江苏省吴江县连泗塘刘王庙香市场等地,成为江浙沪一带独一无二的制香专业村。

村级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的提高,使全村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92年全村完成圩区 建设,建水闸6座;排涝站2座,排涝泵2台60千瓦;灌站13座,灌泵13台130千瓦,农业生产达到旱涝保收。1984年始筑0.5米宽水泥村道,1992年底全村水泥村道总长5.2公里,其中集镇至村委会驻地道路,1992年拓宽到3米,全长1.7公里,可通行2吨以下车辆,并建有水泥拱桥15座,其中1座可通行3吨以下车辆。1992年村投资14万元建450平方米校舍1幢、900平方米运动场1块;办初级小学1所,学生87名;幼儿班2班,入托幼儿60名;村委会驻地设医疗卫生室。全村新建二、三层楼房户450户,占88.9%;有自行车1000辆,摩托车30辆,货车2辆,面包车1辆;装国内程控电话20门。全村电视机普及,并有录像机10台。

从1980年开始,村党支部制订政策,对入学深造者实行奖学金制 度:考上 中专得奖学金200元;考上 大学,得奖学金300元;考上 研究生,奖给500元。 经济的起飞,把 职业技术教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村办企业的职工,还是 农业综合服务队的人员,都十分注重联系本职工作接受“再教育”,掌握新知识。皮件厂请了上海新艺制革厂的师傅定期来厂作 技术指导。1991年又选派厂里的技术骨干去 成都科技大学制革专业培训。

佳美丝制衣有限公司一边建厂,一边开展全员劳动培训。农业综合服务队也经常开展技术培训,掌握和应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百年树人。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不仅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专业 技术人才,而且也使基层党组织和许多村办企业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批高初中毕业生成了乡村企业的领导 骨干和业务骨干。

马塔塘村本世纪70年代中期,“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但守着几亩土地终究不见根本出路。于是,沿海农民寻求办厂致富的暗潮涌动,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他们筹集资金,转移劳力,于1975年办起了第一家企业箬帽厂(后改竹器厂)。虽是手工作坊,但马塔塘村的村办企业却由此起步。现代工业文明,开始在这块沉寂的土地上初露曙光。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使范家桥的村办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服装厂、制革厂、皮件厂、羊毛衫厂一个接一个崛起于阡陌之间。1991年底,村办企业固定 资产已逾700万元。桐乡制革皮件厂,是村骨干企业。1987年以15万元资金起家,1990即获利20万元,1990年获利50多万元。工厂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493万元,日制革能力4000-4500平方尺。1990年投资130多万元,安装80年代后期国产先进制革设备,一次试产成功,以“奥亮”命名的京羊革风靡上海城, 亚洲、宝屐等名牌制革厂争相定购。1992年,产值1050万元,创利88万元。投资100多万元的牛皮制革技改项目也即将竣工。时新服装厂,有职工100名,15年办厂历史。该厂为上海、 杭州等地外贸公司生产出口服装。

足亮 布鞋四厂,创建于1984年。1991年6月与上海飞跃鞋帽商店联营,也称桐乡飞跃联营布鞋厂。1992年产值220万元,创利19万元。羊毛衫厂,原为福利袜厂。该厂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更新产品,增加品种,近年来先后开发了健美裤、中高档羊毛衫等产品,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常常是坐等提货。“发展才是硬道理”。创家事(意即创业)总是不错的,就是要不断把家业创大。1992年,村党支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创家事”又迈出了新步伐:与 香港惠森贸易发展公司合资36万美元,创办了实业丝制衣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出口真丝服装。当年8月破土动工。改革开放14年,马塔塘村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已有71%的劳力在工厂务工。村办企业有职工600余人,其中有近100人来自 江西、 安徽等地。

周边生活服务

马塔塘水闸 地址:嘉兴市嘉善县南新路杨家渡公园南侧约60米

周边村庄

马塔塘村 地址:嘉兴市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