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港镇

双港镇 双港镇概况 双港镇行政区划 双港镇经济发展 双港镇社会事业 双港镇文化旅游 双港镇双港文人


双港镇位于 桐城市的东南部,东临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南与怀宁县金拱镇以人形河为界,西面与本市双新经济开发区、新渡镇相连,北面与金神镇、嬉子湖镇隔挂车河相望。镇域面积100.71平方千米,现辖18个行政村,镇域总人口53992人(2017)。 双港镇是桐城的经济要镇,工业重镇,号称“小香港” ,素有“塑料之乡”,“鱼米之乡",”教育之乡“之美誉,是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建制镇。省级特色软包装特色小镇。双港镇经济发展迅速,现已形成双港工业集中区,练潭工业集中区,华猫工业集中区,浙江萧山工业集中区,长枫工业集中区。五大集中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潘氏宗祠、练潭老街、练潭秋月、大横山等。双港镇位于 桐城市东南部,毗邻省级双新经济开发区。双港历史悠久,北宋时为全县古镇之一,南北均可泊船,故名双港。所属练潭为古驿站,清代列为桐城四大名镇之一。双港交通便捷,沪蓉高速、杨新公路(省二...

详情

双港镇地名网_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资料简介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介绍

双港镇位于 桐城市的东南部,东临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南与怀宁县金拱镇以人形河为界,西面与本市双新经济开发区、新渡镇相连,北面与金神镇、嬉子湖镇隔挂车河相望。镇域面积100.71平方千米,现辖18个行政村,镇域总人口53992人(2017)。 双港镇是桐城的经济要镇,工业重镇,号称“小香港” ,素有“塑料之乡”,“鱼米之乡",”教育之乡“之美誉,是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建制镇。省级特色软包装特色小镇。双港镇经济发展迅速,现已形成双港工业集中区,练潭工业集中区,华猫工业集中区,浙江萧山工业集中区,长枫工业集中区。五大集中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潘氏宗祠、练潭老街、练潭秋月、大横山等。

双港镇位于 桐城市东南部,毗邻省级双新经济开发区。双港历史悠久,北宋时为全县古镇之一,南北均可泊船,故名双港。所属练潭为古驿站,清代列为桐城四大名镇之一。双港交通便捷,沪蓉高速、杨新公路(省二级公路)穿境而过,206国道、京九铁路近在咫尺,距合肥经济圈仅1小时车程,全镇镇域面积100.71平方千米,现辖18个行政村,镇域总人口53992人(2017)。

双港镇下辖18个行政村,分别为双铺村、龙山村、天城村、鸭子村、长枫村、潘赛村、福塘村、福华村、福桥村、唐兴村、练潭村、徐杉村、山明村、青城村、郑圩村、白果村、民畈村、南河村。

双港镇是桐城的经济重镇,素有“塑料之乡”、“鱼米之乡”、“教育之乡”之美誉,是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建制镇,2009年被列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

双港镇经济发展迅速,现已形成双港工业集中区、练潭工业集中区、华猫工业集中区、长枫工业集中区和浙江萧山工业集中区五大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面积有2000余亩。形成了以医药食品包装生产、工程塑料生产、无纺布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2012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财政收入6267万元,比上年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9582元,比上年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工业投资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

2013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9.8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220万元,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比上年增长48.8%;规模以上企业28家,总销售收入达35.67亿元。

2014年在桐城市促进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当年完成财政收入5512.1万元,增长5.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43 亿元,增长7.5%。

目前双港镇拥有工业企业2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201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9.8亿元,其中,规模企业总产值66亿元;全年实现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2.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220万元。

城镇品位正在提升。双金战备公路开工建设,征地和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双白大桥另址重建工程进展顺利,基础浇铸已经完工,大桥引路及双白新路建设也将启动;投入资金完成8000多平方镇区道路修补;投资380余万元修建1.2公里贯穿银杏花园的西濠路;政务新区主干道路建成并进行了绿化。

教育事业成就辉煌,境内拥有高中一所、初中三所、小学十八所;其中有安徽省示范 高中天城中学、安庆市示范 初中练潭中学,每年中高考录取率和推进素质教育成果名列全市前列,双港籍在外各行业建树者不胜枚举。

1、潘氏宗祠

在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上记载:“明之初自鄱阳湖瓦屑坝来止桐之木头山爱其土风淳朴”。这说明本族是元末明初从瓦屑坝迁移到桐城。由此可推算出此支潘姓极有可能是由江西婺源,自发地经官方渡口饶州瓦屑坝,迁至安徽桐城双港潘家祠。

潘氏得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来历有三:一是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子伯季食采于潘地,其子孙因此以潘为姓,距今亦有3000年之久。二是春秋时期楚公族氏之后,以字为氏而姓潘,距今亦有2500余年。这一支就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三是南北朝和清代一些少数民族相率归化,而被朝廷赐姓为潘,今天台湾高山族的潘姓就是如此。

潘姓原本周楚王室,赐姓亦属高贵尊荣,历代人才济济,史书不绝。楚有穆王大臣潘崇,三国东吴名将潘浚、潘璋,晋有世称“二潘”的文学家潘岳和潘尼叔侄,宋有戌边大将、同平章事潘美,明有清廉勤政的名臣潘府,清有大学者潘耒,当代有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桐城木山潘氏属于周楚贵胄,才彦俊杰,代不乏人。明代兵部左侍郎潘汝桢,明末清初文学家潘江,清末津京道台潘照,现代学者潘田,民国安徽警察厅长潘晋华、知名人事潘赞化等则是其中的名楚。

桐城木山潘氏简介:

自一世祖明代洪武初年由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至今已历600余年,二十多代,历代祖先筚路蓝缕,开田拓地,含辛茹苦,繁衍生息,在使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历史文化。潘氏宗谱便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录和写照。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由国史、方志和家乘三部分组成。家乘也就是家谱、宗谱、族谱,可见它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一个家族而言,纂修宗谱为的饮水思源,为的是积累共同的记忆,凝聚共同的情感,珍惜共同的创造。对于每个族人而言,宗谱可以把我们与先人的生命联结起来,继而把一个家族的生命与后人联结起来,在享受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愉悦中,以安然的心情扬起生命的风帆。

潘氏十分重视修谱这一维系与传承工程,自一世祖迁桐以来,已九修宗谱,多次成书,最早创修于明末,最近的一部则是修于民国17年(1928)的《桐城木山》,该谱结构严谨,内容宏丰,洋洋百万余言。

2、练潭老街

练潭老街位于双港镇练潭村,据称因明代学者在此游历而写下“春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的诗句而得名。练潭在元明清时代是桐城东南名镇,水陆交通方便,练潭河、菜子湖与长江相通,使练潭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成为区域性的商业集散地,老街因而成。

在明成化以前.练潭只是一个驿站.以前老街上供销社就是驿站.街后有一塘叫马饮塘.是马喝饮水的地方.练潭街是袁氏第七代祖上兵部侍郎袁宏在明成化年间从枫树窑迁来的.并在现在粮站处.建货运码头和袁家祠堂.袁宏在满蒙平野正使时回家在张壕创办一所学校.明文学家齐之鵉就是他学生.后来袁宏把自己的三女儿许配给齐之鵉.袁宏用当地地名对了许多经典的对子.如.鸭子湖里湖鸭子.龙头石上石龙头.秋月亭中观秋月.花朝岭上耍花朝.离别红土墈.相逢白玉阶.等等.练潭一名是明代诗人王守仁一句寒潭净于练得名.袁宏死后葬于练潭街通往谢家咀头路上张壕左边.希望每一个练潭人记住有一人袁宏。

始祖方二公自豫章(今江西),经鄱阳迁皖,方二公之子受一公迁至练潭,后裔在此建立宗祠,名曰:仁风堂。袁宏公,桐练一带袁氏七世祖,明成化年间甲午科进士,累任至太仆寺少卿。座落在现练潭粮站处的袁氏祠堂始建于乾隆,后由我四曾祖父文卿公(民国初时湖南副总督,陆军少将)复修重建,祠宇落成后,民国临时总统曹昆赠送刻有“光大仁风”四大金字的红匾,当时诸多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纷纷来贺。更为珍贵的是宗祠中敬奉着朝廷御赐的半幅鸾驾,有了此半幅鸾驾,袁氏家族可鸣锣十三响开道(百姓只能鸣锣五响,故有:“民打五开锣”之说)可惜的是这半幅有百余公斤重的锡制鸾驾,后来被练镇剧团变卖购置服装道具之用。
  昔时的练潭,因有水陆交通,环境优特,所以各地商贾云集。河面上,渔舟商船往来其间,十分繁华,在古镇和袁家祠堂门前添增了一道靓丽的景色。故而先祖袁宏公称颂练河潮水季节百舸竟发的情景为: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铁路取代了水路和驿道,昔日繁华的练潭也渐渐清冷了。如今的练潭只是一个村的编制。

练潭老了,老街老了。然而练潭、老街仍鲜活在历史的书里,它们以宽大的胸怀承受着历史的沉浮,承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故乡人的记忆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于1945年春天在练潭老街张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参演的剧目是《 二龙山》。虽然她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女寨主佘素贞的丫环,但却是她黄梅戏舞台表演的起点。

3、练潭秋月

练潭位于菜子湖西畔,清代为桐城四大名镇之一,属桐城西乡。河湾有一巨石,奇伟峥嵘,形如卧龙昂首,名龙头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荡,形成深潭,澄净如练。每当秋月在天,夜空如洗,水光月色,银海浮华。因名“练潭秋月”。

古人赞“练潭秋月”

明·许浩

冰轮秋浸碧潭寒,水府人间好共看。

犹似骊珠见波底,料应惊起老龙蟠。

清·张骅

一轮无际不堪赏,况是平湖露白时。

易得清光涵野墅,难移幽兴到皋比。

砧声断续风来静,帆影参差客睡迟。

莫道武昌秋色好,疏狂还与此中宜。

当你在月亮还末出来之前泛舟菜子湖中静观月亮的升起,却是别样的享受。月亮升起前小龙山头慢慢变得越来越净明,当山顶的天空出现红晕时月亮便要出来了,起先是在群星的簇拥下羞答答探出头来,再就静静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 细细的、弯弯的如少女的眉;又仿佛是淡淡心事,可以握在手中的期盼,一点点的长大,一点点丰满。此时再看菜子湖的水面更加显得阿罗多姿。当皓月当空时,看湖里月影重重,水面波光粼粼;再从湖心眺望小龙山,只见小龙山如黛,又如镜中芙蓉,盘里青螺,便悠然记起:“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的诗句来。

坐在舟上眺望月色下的练潭古镇,只见古镇尤如一条巨龙静卧式在大龙山脚下菜子湖畔,与山与湖在月光下形成了绝妙的景致,给你恬静、朦胧、神奇、奥秘的感觉,让你陶醉在梦幻般的满足中。街道上灯火通明,倒映在湖水与洒在湖面的月辉相映相揉,如同揉碎了万顷金银似的,在眼前跳金荡银。街上唱戏的锣鼓和孩童的嬉笑声穿透了月光,在静静的湖面回荡,是那么的悦耳。忍不住我弃舟上岸步入用青石板铺垫的街道上,月色中老街依然保持着一贯的繁华,街上人来人往,街东头的戏台上正在唱着黄梅戏〈天仙配〉,老人们便听便和着乐曲跟唱;街中间的小吃店的阁楼上人们在便喝酒便依窗眺月;街东面的广场上孩子们在月色下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站在长约三华里的街道中间抬头不见月亮,而只见一缕缕的月光从房顶上斜射下来,和灯光的相互交织映射到街面,使光滑的青石板也放着淡淡的绿光,显得那么的和谐与宁静。

古时候在街的对面山上有一座用于观月的“秋月亭”,不知何时毁于一旦,甚是可惜。不过即使没了那“秋月亭”,你也可以照样在月夜轻步上到山顶去赏月,站在山顶环顾四周,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顿感心旷神怡。只见远处的菜子湖水波粼粼,大小龙山和大横山如黛在月色中静睡,山脚下的村庄只有偶尔闪烁的灯光依稀可见,山林中的蝉鸣声、村庄里的狗叫声、田野中的蛙唱声、湖水击打堤岸的声音------各种声音在月色下此起彼伏,犹如在共弹一首催人入睡的小夜曲,让人近乎陶醉,悠悠然步入一片缱绻的宁谧,也就十分乐意置身在这安宁的月夜,没有孤独只有安宁,忘却寒冷只觉惬意。

4、练潭河

位于安庆与桐城交界处的练潭河是菜子湖的主干流水系,上通青草塥、三湾河,下为柏子湖,东过武庙嘴入于菜子湖。练潭驿在古代是皖城通往京城的古官道上的要津。是历代兵家在皖必争之地。三国时代的吕蒙城即建在此不远处,朱元璋、湘军、太平军、清末新军起义,各路大军无不在此南下北上。

从地理上看古代皖城与桐城间的车马道最便捷的就是经过练潭驿,练潭河以西的上游地区至少有两条以上的大河把皖桐两境分隔开来,一条是发源于潜山官庄镇的大沙河,它流经青草镇又分为几支河道向东南奔去最终在练潭附近汇入练潭河主河道。另一条河道为发源于怀宁县境的高河,它经过今天的三鸦寺大湖流入练潭河。练潭河以东是广阔的菜子湖水域和枞阳长河。

自皖城到桐城过练潭河不仅是距离最短而且只需过两个渡口即达桐城,一练潭渡,二新安渡。而走高河至少要过四条以上的大河,在古代练潭驿自然成为皖桐乃至皖京的门户要津。

练潭驿处在水路与旱路的交汇点,在近现代以前这里商贾云集,商业繁荣。高河大米,桐境大米,潜山竹木山货经练潭河至枞阳入长江销往各地。今天的练潭河水运销声匿迹,河流改道,繁华不在。近代的合安公路建设让古老的练潭驿街市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5、大横山

大横山位居桐城市城区东南31.5公里处,属于双港镇。地貌系大别山余脉与大龙山脉之间,属丘陵区,大横山海拔高152.3米,山脊为近南北向,是座突兀的小山,面朝桐城市。山的背面是湖泊连着长江。古时为桐子国挡住了长江水的倒倾。也是桐城到安庆的(东大路)必经之路。

美丽神奇的大横山就和她的传说一样,一次又一次用她是身体挡住了洪水和日本侵略者的侵犯!

大横山特色

凉水井:位于东面中间山脚,四季凉水涌泉;

温泉口:位于南面东南山脚,四季温水涌出;

映山红:清明时节雨纷纷,漫山遍野映山红。

大横山抗日保卫战

桐城古道历史久远,素有“七省通衙”之称。昔时安庆至桐城途径有二:其一为“东大路”,系由安庆十里铺、集贤关、总铺、练潭大横山、双港铺、金神墩、白马庙油炸巷至桐城县城;其二为“西大路”,系由安庆经月山、高河埠、郑家河、青草塥、陶冲、挂镇、三里街至桐城县城。从安庆由东大路跨过安合公路,经姚塝,与西大路相连,又可直达武汉。大横山一山兀立,南固安庆、北卫桐城,为总扼桐城东西大路连结之咽喉。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安庆后,为了达到控制白兔湖、嬉子湖、高赛湖等沿江湖泊,打通贯穿安庆至武汉的桐城东、西大路陆上通道,从安庆经东西大路向武汉运送兵员、战略物资,并直逼武汉之目的,于1938年秋两次派兵进犯大横山。中国国民政府为保卫大横山这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先后派出安徽省保安第5团、国民政府军第48军176师等部队在此驻守,并在山上修“之”字形环山战壕四道,筑碉堡四座,其中主凋堡设于岭头制高点上,面积为40平方米,以此阻止日军进军进攻。从1938年至1944年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此反复展开争夺战,仅有史可查的大小战斗就达7次之多。在大横山保卫战中,中国守军伤亡千余人,日军也付出死伤近千人的惨重代价,故日军称“大横山”为“大虎山”。
  1938年9月,侵占安庆和沿江一带的日军两次进犯大横山,驻守练潭大横山的国民政府军和安徽省保安5团奋起反击,中国共丅产党领导下的桐城学兵队积极配合作战。第一次,中国军队虽有损失,但日军亦伤亡300余人,最后被迫撤退。时隔不久,日军出于报复,动用重兵向驻守大横山的中国军队发起了第二次疯狂进攻,并短暂占领大横山。在此战中,中国军队伤亡400余人,武器装备损失较大,日军伤亡50余人。
  1939年秋,日军对驻守大横山的中国军队又发动了两次疯狂进攻:9月初,日军进攻大横山,因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军在进攻大横山受阻后,转而攻占了罗岭除家祠堂、横山铺等地,杀人放火,无恶不作。9月28日,驻安庆日军300余人夜袭并占领了练潭镇,继而于天亮时分向大横山发起进攻,176师526团团长莫敌率部在日军必经之道布下伏兵,双方激战一昼夜。中国军队毙伤日军200余人,并乘胜追击,收复了练潭镇。日军此次进犯行动因损失惨重而宣告失败。
  1942年夏,盘踞在安庆的日军第116师团两个中队为扩张战果,乘坐汽艇由长江北上进入桐城境内的白兔湖。当时驻白兔湖西岸的176师527团第3营在团长杨创奇上校的指挥下,退至湖边大横山上设伏,击溃日军,毙伤日军甚多,查被击毙日军中有佐级军医一名。
  1944年3月2日,驻安庆日军第13师团第13步兵旅团一部乘汽船沿菜子湖进犯罗岭。新四军7师沿江支队与国民党176师527团联手狙击,设伏于大横山东北麓村庄,毙敌200余人,伤百余人,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短兵相接的过程中,176师下士农有德等在危急关头,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该山南坡建有在此次战斗牺牲的农有德等抗日阵亡烈士墓,立有碑石。墓、碑至今尚存,每到清明,当地政府及民众均上山祭扫。
  10月23日,驻安庆日伪军两个营再度进犯大横山。守军国民政府军176师长李本一率527团杨创奇部痛击来犯之敌,激战一昼夜,176师虽有较大伤亡,但入侵之敌全部被歼。敌人妄图攻占大横山的阴谋被彻底粉碎。

中国抗日军民始终扼守大横山,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打通贯穿东西大路,并由西大路进逼武汉的狼子野心,切断了日军由东西大路从安庆向武汉运送兵员、战场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阻滞和消耗了西进的日军。
  在大横山保卫战中,国民党抗日部队第176师、安徽省保安第5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四支队、桐城抗日学兵队、新四军沿江支队,以及广大抗日民众,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共同谱写了抗击日寇的光辉篇章。在此献身的共产党人、国民党抗日将士及抗日民众,将如同大横山一样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大横山传说

九重天上祥云缭绕,紫气蒸腾,仙乐声声。位列仙班的各路神仙,齐聚凌霄殿,为玉皇大帝的老婆西王母庆寿。

五岳北斗,三官大帝,大小神仙们按等次,或坐或立在玉帝夫妇身旁。吃着仙桃长生果,饮着玉液琼浆,欣赏着嫦娥的霓裳舞。真个是,享不尽的富贵,受不尽的繁华。

突然间,顺风耳似听得隐隐有痛苦呻吟之声,这声音与天庭上富贵华丽的仙乐声很不相称,忙叫来了千里眼。

千里眼手搭眼眉,朝下一望,只见凡界在大动土木,似乎在造什么工程。那些凡夫俗子们个个都是衣裳褴褛,愁苦满面。拖石头的,搬砖的,挑土的,人人不堪负重。监工们还手执鞭子,抽打着老弱病残。怨声震天撼地,以致传至天庭。

千里眼找到了土地官,让他去了解详情。不一忽,土地官回说:是那个叫嬴政的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强征几十万民工在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

为了不惊动玉皇夫妇,土地官悄悄的把这些告诉了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求她去救救那些苦难的苍生。观音趁人多不注意,离开了凌霄殿。只见她手执拂尘,乘莲花,来到服苦役的民工中间。

看到这些民工们个个都是苦不堪言,观音动了菩萨心,便在他们的工具上系上一根“一缕拨千斤”的红丝线。民工们顿觉肩上的担子,轻如鸿毛,两脚生风,再也不是那么痛苦不堪,叫苦连天了。

这些秘密被监工发现,报告了秦始皇。有如此好事!秦始皇大喜。遂转念一想。一根红丝线有如此大的神力,如果把所有的红丝线收集起来,凝聚在一起,编成红丝鞭,不是力量更大吗?那样,定能够移山填海的。

秦始皇正准备下圣旨时,有大臣来报,长江水猛涨,已经冲破了枞阳口。漫过了菜子湖,许多良田被淹没。秦始皇当即下令:收聚红丝线,编成丝鞭,移山堵枞阳口。

秦始皇手执红丝鞭,从就近的龙眠山中,寻一座小山,扬起鞭子猛地一抽,山峰拔地而起,顿时间,天摇地动,小山朝枞阳口飞去。

此时的观音菩萨,听到下界有响声,朝下一看,大惊失色。她知道此次秦始皇移山堵枞阳口,只是眼前之利,但后祸是无穷的。枞阳口是桐子国的泄洪口,如果堵死,山洪暴发时,洪水无法泄入长江,桐子国将会成为一片汪洋。

急中生智,观音菩萨长袖一拂,用假丝鞭换掉了秦始皇手中的真丝鞭。秦始皇浑然不知,仍然手执丝鞭赶着小山。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正在腾飞中的山峰落了下来,没有到达枞阳口,却落在练潭镇的西北边,成了方圆几十里地之间一座突兀的小山,横亘在安庆与桐城的中间,所以就叫做大横山。

如今大横山的脊背上,还有着三道大凹沟,世代相传着,说那就是秦始皇当年赶山堵口时留下的鞭痕。

潘赞化 (1885—1959),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聃。双港镇潘家楼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举家迁回 桐城。光绪二十七年,同堂兄潘晋华与 陈独秀、 柏文蔚等人,在 安庆北门 藏书楼,组织“青年励志社”,从事反清宣传活动。他们的行动被清廷列为大逆,四处搜捕,潘氏兄弟被迫流亡 日本,潘赞化入 东京振武学堂学军事,并加入 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 兴中会”。不久,受 孙中山派遣,潜回 安庆,进行 民主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三年七月, 徐锡麟在 安庆刺杀 恩铭捐躯,安庆起事失败,当局加紧追捕革命党人。潘赞化再次出走 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兽医。 辛亥革命时回国。民国元年(1912), 安徽都督 柏文蔚委任其为 芜湖海关监督。到任后整顿关卡,杜绝偷税漏税。所有税收,悉数上缴 上海同盟会,支持革命。对此, 孙中山曾当面称谢。

次年, 袁世凯派 倪嗣冲为 安徽都督,潘赞化遂卸任,寓居 上海。民国4年,辗转到 韶关,秘密进入 云南,参加 蔡锷护国军的讨袁活动,获“云南起义纪念章”一枚。民国16年,北伐军抵达 长江流域, 柏文蔚出任 国民革命军33军军长,委潘赞化为副师长。后转赴 南京,在 实业部任科长。抗战爆发后随实业部到 重庆。民国29年离职,携子潘牟徒步返回故里,倾心家乡教育事业,民国31年出任 桐城孟侠中学校长。34年任 桐城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其间在故乡练潭潘家楼创办木崖、黎阁小学。

潘赞化身高体魁,长髯拂胸,举止潇洒。与僧尼、居士交往甚密,主张儒、释、道三元合一。行为怪异,乡人称为“ 桐城怪杰”。善诗,九·一八事变后,目睹国土沦丧,常以诗愤世,寓意禅林。他曾在佛教胜地 九华山作七律一首寄 陈独秀,诗云:“匈奴未灭不为家,卅载风尘两鬓华。故国已成俎上肉,时贤相厄眼中沙。 白霜公子啁 天水,赤铁道人练雪花。宇宙原来一桎梏,心藏丘壑自烟霞。”陈接诗后,亲笔草书吊屏,真迹今藏 桐城文化馆。

建国后,潘赞化曾任 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9年8月病逝于 安庆。著有《二明亮轩诗集》印行传世。

潘赞化是荣三公房下,潘江是荣二公房下。

潘江是明末清初大文学家、诗人(桐城派奠基人)

原名大璋,字蜀藻,(1619—1702),晚年自号耐翁,因自名其居处为“河墅”,时人又称为“河墅先生”。

潘氏先前在桐城城中有祖传旧居“石经斋”,诗人以为临市喧闹,着意于山林野外择地而居。几番踏寻,终于在城西门外找到一处荒弃的山园,“去城才三里之遥。”“与古塘庄相向,山园半亩,数易主,而竹径犹荒,茅屋三间,久无人而柴扉不设。”他买下这片山园,给这地方起了个名字叫“河墅”,请人修葺整治,宛然南山之陶庐。诗人终于在半生蹉跎之后给自己的身心找到一个归宿,并作诗明其志曰:“老大迄无成,蹉跎六十余。逝将去城郭,结我田中庐。”

戴名世作了一篇《河墅记》,对尊师不羡富贵、甘老林下的举动深为敬慕:“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旅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大学士张英与潘江有同学之谊,每年回龙眠山居所“赐金园”休养,都要绕道去河墅访问,据张英说,他在赐金园养病休憩,一年中才百余日,“潘子则早春携家出郭,秋尽始返邑居。一年中卧病河墅者强半。复于其邑居之暇,载壶榼邀胜侣,觞咏其间,视城市尘埃若涂炭。”

宋实颖赠诗潘江:“两朝文献真儒者,四海津梁大父行”。

张英为先生题写墓碑:“大诗伯河墅先生潘公之墓”。

潘季野 潘田(1876-1950),字筱林,号季野。双港镇潘家楼人,教授、诗人。

潘田出身于耕读世家,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潘江后裔。清光绪十九年(1893)廪贡生。光绪三十年在安徽学务公所任职。他勤恳敬业,好学深思,擅长于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深得安徽提学使沈子培的器重和赞许。光绪三十四年,调入安徽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习,后兼任安徽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民国初年,潘田受聘为桐城中学国文教师。他知识渊博,卓然不凡,赢得了众多学子的尊敬。曾在桐城中学读书的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其《全集》自序中写道:“在桐城中学读书时,我得益最多的国文教师是潘季野”。民国9年(1920),应聘安徽法政学校国文教员。民国17年,安徽大学成立,被学校首聘为文学院教授。民国19年,任安徽通志馆纂修,编成《安徽通志·艺文考集部提要》36卷。抗日战争爆发后,潘田回到家乡。参与创办了以其先祖潘江(号木崖)命名“木崖小学”(天城中学前身)

汪志伊 (1743-1818年),字稼门,双港镇白陂塘人。清朝官员

历官至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工部尚书。嘉庆中,先后出任福建、江苏巡抚,湖广、闽浙总督。清初江浙漕粮积弊,整顿福建地方秩序,在湖北疏河建闸,编辑《荒政辑要》,增设苏州正谊书院,颇多政绩。

潘江列传(并祭)

潘承祥 潘卡惠子 撰文

夫潘江(1619-1702)者,中国文都桐城人氏也。原名大璋,字蜀藻,别号木崖,晚年自号耐翁。以自名其居处为“河墅”,时人又称“河墅先生”。明末清初大文豪、桐城文派奠基人、大诗人、大学者,与潘田(1876-1950)、潘赞化(1885-1959)及笔者潘承祥(1962-),率皆同族同宗同祖奶同祠堂,均亲缘于本邑双港镇木山潘祠。潘江字辈行派为木山潘氏荣二公房(7世为山公支下)之11世裔,潘田为木山潘氏荣二公房(7世为山公支下)之20世裔,潘赞化为木山潘氏荣三公房(7世岳公支下)之19世裔,而笔者则为木山潘氏荣三公房(7世嵼公支下)之18世裔。由太祖奶鲁太君所生之潘公荣一(讳多寿),与其昆弟潘公荣二(讳延寿)、潘公荣三(讳康寿)、潘公荣四(讳高寿),并为桐城双港木山潘祠潘氏之四大房始祖,而太祖公(兄弟4人之父)谱牒竟未载,惜阙如焉。

潘江热衷于乡土文献之发掘、整理与汇纂成巨典,亦于康熙甲戌年三修《木山潘氏宗谱》,皆可谓功莫大焉!其著作多于明亡寄予伤痛,为清廷所不容,列为禁书,屡遭查毁,存世极少。《江南通志》、《桐城耆旧传》、《木山潘氏宗谱》、《龙眠风雅》、《木崖诗文集》及《安徽省志》、《安庆府志》、《桐城县志》等,皆有其传。业经木山潘氏研究会提名,拟入《清史·文苑传》,此举乃上弘扬潘氏文化,中旌表族党先贤,下慰藉后世胤孙之大事也,孰不乐与为之耶?此不独吾文都桐城木山潘氏之幸顾也!抑亦季孙潘氏暨全球分支潘氏之幸荣也!更乃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幸庆也!

性敏慧,品弘毅,行韧劲,质贞亮。怀仁术,崇儒学,攻经史,研子集,肆力诗与古文,四方从游者,甚众,为江左道德文章之冠也。廪贡生,考授州同治。常以明朝遗老自况,立忠贞,不屑与清廷为伍。以孝道为先,敦孝悌,孝行素著。邑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康熙已未(1679),由博学宏词荐,以母老不赴,隐居山林,以求宁静。遂离桐城城中祖传旧居“石经斋”,去城才三里之遥,择龙眠山山坳一隅而居,名之以“河墅”,宛然陶渊明南山之陶庐。诗人终得以于半生浑噩之后,为自身觅一归宿,并作诗明其志曰:“老大迄无成,蹉跎六十余。逝将去城郭,结我田中庐”。

《桐城耆旧传》载:潘先生讳江,安徽桐城人也。父潘金芝,附监生,40岁卒。少孤,幼承母教,母吴氏布政一介曾孙女、岁贡生应寰孙女、附生道谦女,享年80岁,守节40年,奉旨建坊旌表祀节孝祠。吴氏高节博学,贤慧能文,著有《愁添偶编》、《松声阁集》初、二、三等续集。先生诞而天才隽妙,十岁试文郡邑,群士推为“圣童”。后益博极群书,历游齐岱、京、楚,与海内名流相结,主盟坛席者三十余年。康熙十八年(1679)举鸿博,以母老辞。后,两征遗逸皆不就,隐居北郭之河墅……。大学士张英(1637-1708)与潘江有同窗之谊,每年回龙眠山居所“赐金园”养病休憩,常绕道去“河墅”访之,作文曰:“潘子则早春携家出郭,秋尽始返邑居。一年中卧病河墅者强半。复于其邑居之暇,载壶榼邀胜侣,觞咏其间,视城市尘埃若涂炭”。

桐城文派一世祖、大文豪戴名世(1653-1713)对潘江学识情操殊为钦佩,目为终身尊师。尝作《河墅记》,对尊师毋羡富贵、甘老林下之举动深为敬慕:“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旅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据《桐城派先驱·戴名世评传》云:戴名世青少年之时,深受其祖父辈与通博硕学隐逸之士及前朝英烈之影响。其少时即忧世嫉俗,好作不平之鸣。同里博学隐士潘江者,予名世影响为最大。潘江,号木崖,……,明亡后,潜归桐城,吟诗论文,娱情山水,其后清廷曾两次征用隐逸文士,潘江有名在册,托故不就,仍隐居乡里,奖掖后学,培育人才。戴名世尤叹服钦佩潘公之高风亮节与学识情操,27岁师事潘公,尊为导师。潘公亦器重戴氏异常,赏识有加。其时戴家贫穷,无钱买书,潘江倾出家中数代稀世藏书,供名世阅览,并加以细心引导,戴氏若久旱逢雨,昼夜苦读,悬梁刺股,才学遂之大进,铸为时文高手。文稿脱手,随即贾人刊布以售,于是天下皆育其时文也。潘江誉其文颇具司马迁、韩愈之风。

亦据何尊武《桐城派渊源探考》载:潘江,……清入后,屡征不就,性嗜风雅,尤留意两朝文献。遇人一韵之工,称赞不绝口。戴名世初未有名时,潘江奇其才,藏书资之,卒传其业。其实潘、戴两家系世交,潘江与戴名世父祖辈咸为文友,潘母与戴祖母乃姊妹也。戴名世自幼师从潘江,读尽潘家不可胜计之稀世藏书。且戴家人亦系河墅之常客,其时高朋满座,诗酒唱和,仿兰亭雅集在河墅里“曲水流觞”之高会情景,可于《龙眠风雅》一书中,时有见焉。

《龙眠风雅》者,为文都桐城一部诗歌总汇也。潘江晚年致力于乡帮文学之搜集、发掘与整理,采录明、清两代500余名乡贤先辈之诗作,可谓耗尽心血,辑纂刊印,正68卷,续28卷,凡96卷。与同里何存斋共同采录明代至清初桐城古文家主要著作,辑成《龙眠古文》24卷。又遴选邑中特达、德望与彦哲者,锤定为《桐城乡贤实录》1卷。今日 观之,极具珍贵之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后,其子仁树、仁标与弟子戴名世合力,为其整理付梓《木崖诗文集》56卷,续集30卷,凡86卷。由是知之,潘江不唯大诗人,抑亦大学者者也。正如大儒如钱澄之所赞:“天为龙眠而生蜀藻”,信语云乎哉!

耐翁,造述甚富,著作与其身侔焉!摈《龙眠风雅》(诗集,96卷)、《龙眠古文》(文集,24卷)、《木崖诗文集》(个集,86卷)、《桐城乡贤实录》(传记,1卷)外,尚著有《六经蠡测》、《字学析疑》、《诗韵尤雅》、《古年谱》、《记事珠》、《文聚诗正》等共40余种载入《江南通志》行世。以其弟子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发而屡遭清廷禁毁,惜已绝传。民国时,潘江后裔潘田,撰《木崖公传》,备述先祖潘江学识、品行与家世。又悉心搜罗其佚作,辑成《木崖集2卷附笺2卷》、《木崖考异集2卷附卷末1卷》、《木崖文钞》与《木崖遗文》各1卷,并辑木崖之母吴氏遗作《松声阁集补缺别编》1卷,民国26年(1937)始版发行。后付印未半,值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停出,憾之未果,惜哉!张相国文端公(英)为之题写墓碑曰:“大诗伯木崖先生潘公之墓”。河南商丘宋实颖赠联颂之曰:“两朝文献真儒者,四海津梁大父行”。

木崖公,其家乘世代为官宦诗书之门第者也!兹简述之在次:其七世祖曰潘为山,府学附生,以子贵,封文林郎,为河南道监察御史,例赠通议大夫,升兵部左侍郎。其八世祖曰潘汝桢,廪生。中万历庚子科应天乡试第33名举人,辛丑科会试第4名进士,殿试三甲第119名。由浙江道御史,迁太仆寺少卿,除浙江巡抚,后擢南京兵备道右侍郎转左侍郎。敕封文林郎,例授通议大夫。著《曲台新编》、《宰缙》、《宰慈》、《治谱》、《巡浙疏草》等。其九世祖曰潘映轸,县学生。其五弟分别曰映娄(中副榜第4名,授福建福宁兵备道按察司副使,诰授中宪大夫)、映室(太学生)、映壁(邑廪生,任浙江绍兴府儒学教授,以子芳芝贵而诰赠武德将军、广西上林营守备),映参(邑庠生,任福建建安县儒学教谕,敕授修职郎)、映翼(邑庠生)。其十世祖曰潘金芝,附监生。

蜀藻公,明万历己未年5月12日生,清康熙壬午年12月初3日卒,即农历1619.5.12-1702.12.3,享年八十有三,虚岁八十四也。配方氏,侍御学尹之曾孙女、岁贡大赓之孙女、附生叔猷之女也。明泰昌庚申年7月13日生,清康熙己酉年7月初3日卒,即农历1620.7.13-1669.7.3,享年五十。后娶侧室李氏,君祥之女也。明崇祯辛未年7月23日生,清康熙丁亥年11月11日卒,即农历1631.7.23-1707.11.11,享年七十七。生子六:高铣、某(佚名),皆殇;仁桃,夭;仁树、仁标、仁樾。以仁标继弟大培为嗣。或方出,或李出,谱载未详。女一,方出,适束鹿县丞陈堂谋兵备主事焯之子也。

木山潘氏18世裔潘承祥评价先儒“河墅先生”潘江曰:“遁世履道,恬淡清玄,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潘氏子孙勉之哉!道德文章为江左之冠,名播天下;肇基桐城古文派之勋,安能抹杀?呜呼!苟无潘江,则无名世;苟无名世,则无方苞。若天下无潘公木崖斯人,则绝不存乎紧踵其后之桐城派诞生焉”。

于是乎!为铭而纪焉者计,兹制《潘江祭》一首,以倡文学,以隆潘氏,以丕祖烈,以弘宗德,以慰族贤,以昭胤嗣,且旌表其志行风操于天下也!其辞曰:

赫赫先祖兮,中华文豪。木山潘族兮,何其荣耀。
  惠衍祀绵兮,桐城名高。范模洋洋兮,文都铸造。
  懿维我祖兮,盖世舜尧。聪敏睿敦兮,光射遐霄。
  建斯伟业兮,史册炳彪。季孙潘氏兮,弥臻风骚。
  桐城文派兮,盟主文枭。辉煌不再兮,竟成粕糟。
  余等不才兮,剑屦俱蹈。创立赋派兮,再擎大纛。
  文坛衰微兮,古学失翘。吾华国粹兮,陵替尽耗。
  希冀各界兮,携手同道。效法潘公兮,争做国宝。

我祖皇皇兮,丰碑航标。丕烈昭昭兮,美誉懋懋。
  文德并兴兮,修身必要。聿怀明理兮,式瞻蜀藻。
  何以家为兮?族贤有教。六行不张兮,必出忤獒。
  孝悌为先兮,人伦方妙。耐翁得道兮,节操尤超。
  今立传记兮,以铭宗祧。斯文此志兮,永矢勿杳。
  昭告列祖兮,无愧先朝。潘氏胤孙兮,寰宇竞傲。
  实祭临之兮,皇天后膏。缅怀祖德兮,化作师表。
  灵其鉴止兮,格歆斯召。伏惟尚飨兮,维静维悄!

是为传!

2016年6月16日中国文都桐城木山潘氏研究会会长、木山潘氏18世孙赋帝潘承祥并秘书长19世孙赋姑潘卡惠子联袂作也。

周边行政单位

桐城市双港镇财政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双铺X005
营业时间:08:30-12:00;14:30-18:00

周边派出所

双港派出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双港政府对面
营业时间:00:00-24:00

周边门

安徽省天城中学-北门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双港大道1号

周边小学

桐城市双港辅导小学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双铺华猫路双港中心小学

周边乡镇

双港镇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