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村

官庄村 官庄村名称由来 官庄村地理环境 官庄村自然资源 官庄村名优特产 官庄村人口概况 官庄村经济概况 官庄村社会事业 官庄村风景名胜 官庄村著名人物


官庄村隶属于安徽省 安庆市 潜山市 官庄镇 ,位于潜山市西北边陲,与 舒城县接壤,是官庄镇政府所在地。2016年11月3日,官庄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官庄古镇,始建于汉末,兴盛于明清。官庄地名始于宋朝。据宋史记载,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清朝《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传》载:清康熙时,宁古塔将军编流人随旗下,设立官庄。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庄”是行政机构的名称。千百年来,因这里世代读书,为官者甚众,后人便以“官庄”为地名沿袭下来,官庄镇、官庄村名皆缘于此。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官庄镇也是潜山市的最高峰。近处,蜿蜒的官庄河穿村而过。官庄村地域总面积9平方公里,拥有山场16500亩、耕地1267亩、茶园2000亩(其中集体茶场500亩)...

详情

官庄村地名网_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官庄镇官庄村资料简介
  官庄村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官庄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340882107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40882。官庄村与常青、平峰村、乐平村、日光村、金城村、孔士村、光华村、坛畈村、戈元村、水贵村、西岭村、杨庄村、升旗村相邻。 还有276个地名与官庄村同名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官庄镇官庄村介绍

官庄村隶属于安徽省 安庆市 潜山市 官庄镇 ,位于潜山市西北边陲,与 舒城县接壤,是官庄镇政府所在地。

2016年11月3日,官庄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

官庄古镇,始建于汉末,兴盛于明清。

官庄地名始于宋朝。据宋史记载,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清朝《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传》载:清康熙时,宁古塔将军编流人随旗下,设立官庄。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庄”是行政机构的名称。千百年来,因这里世代读书,为官者甚众,后人便以“官庄”为地名沿袭下来,官庄镇、官庄村名皆缘于此。

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官庄镇也是潜山市的最高峰。近处,蜿蜒的官庄河穿村而过。

官庄村地域总面积9平方公里,拥有山场16500亩、耕地1267亩、茶园2000亩(其中集体茶场500亩)、桑园面积1500亩。

该村境内“天柱红”花岗石资源丰富,经地质鉴定,色灰白 、灰红,斑状、块状结构,整体固定,硬度极强,耐腐蚀,是一种装修材料,全镇现有开采、加工台锯28台套。

该村的特产有:鲜茧、干茶、豆皮等。此外还盛产“仿宣纸”。

全村辖42个村民组,1150户,4380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5个党小组、党员103人。其中从事个体工商户80人、交通运输业30人、建筑业100余人、工业110人、外出务工人员1100余人。

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80元。

全村拥有“双培双带”示范基地4个,示范户30户。宣纸制造、水电、石材加工、木材加工、豆制品加工及茶叶、蚕桑等多业并举。引资200万元,创办明珠制衣厂,年产值600余万元,实现税收60万元,转移当地劳动力7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晓云”豆制品公司年产值达30万元以上。茶叶、蚕桑收入数百万元。

该村拥有一幢按照3层600㎡标准化村部,建成1公里水泥街道,拥有标准化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等。

村域内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实,人文底蕴深厚,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山上茶园、桑园星罗棋布,山下田园风光秀美。境内有清乾隆皇帝御赐“五世同堂”匾额、德馨庄、余氏宗祠(省保)、千年银杏树、风溪桥、三牲石、官庄老街、余大化烈士墓等名胜古迹。龙狮灯、民间剪纸、黄梅戏等历史传承犹存。传统产业有豆制品、书画纸、茶叶加工及商贸业等。

老街全长300余米,宽3米,路面由青石板铺成,两旁店铺众多,主要经营汉皮纸、书画纸、黄板纸、竹木器、油漆画、豆制品、茶叶、蚕茧等,素有“豆腐之街、书画之乡”之称。

官庄产桑皮书画纸始于宋元时期。2004年,桑皮纸走进了紫禁城,破解了故宫修复古迹难题。

如今的官庄老街有了新的名字,叫“豆腐一条街”。官庄由于海拔高,山地土质好,气候湿润,特别适宜黄豆生长,加之山里清泉众多,甘甜清冽,做出的豆腐白如玉、嫩如脂、素而香、鲜而纯。因此,几百年来,这里家家户户便形成了做豆腐、吃豆腐的习惯。官庄豆腐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手工做法。如今男人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豆腐西施”,便成了官庄老街一道亮丽的风景。

毗邻官庄老街的是余氏 宗祠。“余姓”在官庄是大姓,从古至今出了20多位名人。余氏宗祠是一处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三进两厢,约400平米,是余氏先祖余文章在清乾隆57年(1792)修建的。

古祠堂在解放前,每年有一至两次族务活动,解放后被视为国有资产使用,做过学堂、供销社、食品组、公社企业、个体厂(坊)。由于历史原因,曾损毁严重。2011年,家族开会,凑钱整修祠堂,恢复古迹。到2013年祠堂才基本整修完毕。后来经过申报,如今祠堂已是县、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修如新的余氏宗祠,东厢设有农耕文化屋,用来展示各种农具,还有农家书屋,西厢依然是余氏家族的会议厅,用做家族议事的活动中心。在大厅两侧的墙上,贴有余氏宗祠的简介、余文章传、五世堂后裔历史名人简介及余氏的家规家训。在厅前,还有高悬的“五世同堂”和“七叶衍祥”匾额,匾额虽有些斑驳,但乾隆手书遒劲有力,乾隆二字清晰可见。余氏宗祠里的一切,处处显露出余氏家族昔日的荣光。

德馨庄俗名广兴老屋,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乾隆末扩建成明七暗九硬五进的大宅子,占地8400平方米。据史料记载,余文章就出生在这里,出生刚满月,父亲病逝,母亲独身抚孤,余文章成人后,以孝敬孀母为第一要事,母亲老病,他与妻子日夜陪侍,亲制汤药,数年如一日,毫不懈怠。诚孝闻声远近,乡人倍受感化,邻里相助,敬老抚幼,友爱兄弟,和睦相处,蔚然成风。余文章一生忠孝节义仁爱之风,不仅受到当时百姓的景仰,也受到朝廷的肯定,《清史·孝义传》将其孝善行立传载入。

乾隆五十五年,余文章87岁,有7子,全家130多口人,五世同居,和睦相处。县令见闻奏报朝廷,乾隆乃赏赐“五世同堂”匾额,隔3年又赐“七叶衍祥”匾额。在庄正门门楣上,依然可见“五世同堂”的石刻。

如今的德馨庄,内里的房屋虽有些破败,但从外面看,依然恢弘大气。白墙黑瓦,雕栏翘角,古色古香。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为传承孝义文化,促进和谐村居和精神文明建设,官庄村的余晓八广泛梳理余文章治家经典,就地改造广兴老屋,让德馨庄重新焕发出时代风采。

2012年广兴老屋被县评为美好乡村“先进村居”光荣称号,官庄中心村现已获批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段曙光,安徽潜山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桐西游击队队长、副连长,新四军第七师团参谋,华东野战军连指导员,第三野战军营教导员。参加了莱芜、兖州、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任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后勤处政委。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副政委、团政委。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委,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新疆军区纪委专职书记,新疆军区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余大化(1899—1927),又名犹龙,字鉴民,安徽省潜山市 官庄镇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童年时读私塾。潜山党组织的创立人,领导了当地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7年月7日,在中共党员柳文杰等同志组织下,数百名请愿群众包围了县府,爆发了潜山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梅城暴动。由于叛徒告密,暴动失败,劫狱未成。12月8日凌晨,储乙然下令封闭四面城门。将余大化、范笑山两同志分别杀害于梅城东西辕门,制造了“一二·八”惨案。余大化同志威武不屈,临刑前奋笔疾书:“撒手空归,这回不算”,高呼“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原籍安徽潜山,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香港 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先后师从钱穆、杨联升二位先生[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任密歇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和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2006年,余英时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唐奖首届汉学奖。

周边政府机关

潜山县官庄镇人民政府 地址:安庆市潜山市滨河路与金紫山路交叉路口往西南约70米

周边小学

潜山市官庄中心小学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官庄镇官庄村

周边乡镇

官庄镇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

周边村庄

官庄村 地址:安庆市潜山市

官庄村 地址:安庆市望江县

官庄村 地址:安庆市岳西县

孔士村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