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镇
仙源镇 仙源镇建置沿革 仙源镇行政区划 仙源镇地理环境 仙源镇自然资源 仙源镇人口民族 仙源镇交通 仙源镇经济发展 仙源镇社会事业 仙源镇名胜古迹 仙源镇地方名人
仙源镇隶属于 安徽 黄山市 黄山区,地处城区东郊,距黄山区城区6公里,介于北纬30°16’~30°21’,东经118°10’~118°15‘之间。西邻甘棠镇,南邻耿城镇、三口镇,东邻新明乡,北邻龙门、新明二乡。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7.3公里,面积43.58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仙源城。仙源镇辖四个村和一个社区,共61个村民组,总人口8520人(2017)。仙源镇境内有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麟凤桥、明代建筑永济桥、宋代的板潭石刻、清代古民居树德堂、方家大屋、周家大屋等文物古迹,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线上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唐天宝四年(745年),始设太平县,仙源镇原为太平县城, 宋元 明 清设为桂城乡,沿至民国初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乡设区,区辖行政村,镇境属三口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
详情仙源镇隶属于 安徽 黄山市 黄山区,地处城区东郊,距黄山区城区6公里,介于北纬30°16’~30°21’,东经118°10’~118°15‘之间。西邻甘棠镇,南邻耿城镇、三口镇,东邻新明乡,北邻龙门、新明二乡。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7.3公里,面积43.58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仙源城。
仙源镇辖四个村和一个社区,共61个村民组,总人口8520人(2017)。
仙源镇境内有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麟凤桥、明代建筑永济桥、宋代的板潭石刻、清代古民居树德堂、方家大屋、周家大屋等文物古迹,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线上一座历史文化名镇。
唐天宝四年(745年),始设太平县,仙源镇原为太平县城, 宋
元 明 清设为桂城乡,沿至民国初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乡设区,区辖行政村,镇境属三口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镇境实行编户保甲制。延至民国28年设仙源镇,属三口区(区公所设仙源)。辖境与今略同。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始设仙源镇。建国初设城厢镇。
1949年5~9月,太平县境解放后,设仙源镇,属仙源区。
1952年8月,行政村撤销,设城厢镇,属三口区。
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销城厢镇,后以公社称之,屡有变动。
1963年12月,改设仙源公社。
1965年12月,复设仙源镇至今。
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五年(1940~1946),仙源镇辖复兴、民族、民权、民生、和平、履江、麟凤、水东、信义、四维、岘阳、麻川、五里、麟瑞14保。
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46~1949),仙源镇辖一保(横街)、二保(大成)、三保(水东)、四保(城南、麻川)、五保(安仁、城西、岘阳)、六保(五里、麟瑞)。
建国后,1950年2月,撤仙源镇改设行政村,镇境分为解放村、和平村、南关村、水东村,属三口区。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城厢镇辖水关村、麻村村、水东村、城关村、岘阳村、五瑞村、越山村、麟凤村及居民社区。
1960年6月,成立龙山城镇人民公社,辖居民大队、仙源大队、麻村大队、水东大队、越山大队、叶家大队、弦瑞大队、岘村大队。
1961年12月,设城关人民公社,居民大队、仙源大队、麻村大队、水东大队。
1965年12月,复设仙源镇,辖仙源大队、水东大队、麻村大队、居民大队。1983年4月,恢复村建制,大队改村或居委会。
1992年11月,撤区并乡,三口乡及弦瑞乡的3个行政村并入,镇境辖仙源居委会、仙源村、麻村村、水东村、越山村、岘村村、叶家村、湘潭村、汪家桥村、刘联村、巷里村、三口村、竹园村、联中村。
1994年9月,复设三口乡,镇境辖仙源居委会、仙源村、麻村村、水东村、越山村、岘村村、叶家村。至此,镇境行政区划得以稳定。
2014年,仙源镇辖龙山、越山、水东、弦歌4个村和1个仙源社区,共61个村民小组。
仙源镇位于北纬30°16’~30°21’,东经118°10’~118°15‘之间。镇境西邻甘棠镇,南邻耿城镇、三口镇,东邻新明乡,北邻龙门、新明二乡。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7.3公里,镇域面积43.58平方千米。
仙源镇地处中纬度,属副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润温暖,日照适中,小气候特点显著;年平均降雨量1050㎜,无霜期270天,年平均气温在15ºC左右。
镇境属杨子江地层区江南分区,为沉积岩分布区。全境位于太平岩体上。镇境西南部岗峦起伏,北部与东部边缘起有低山(高度在海拔500~700米之间),中部为仙源盆地。西南部的丘陵岗地。海拔多在250米以下,山顶多呈浑园形,坡度平缓,一般在15~40。之间,覆盖层较厚,植被发育。仙源盆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势平缓,少有岗峦,呈西高东低走向。
截至2007年,仙源镇境林业用地面积21893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498%。其中有林地面积1994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76公顷,宜林荒山荒地107公顷,分别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11%、4%、49%。全镇活立木蓄积5805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3%。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1466.6公顷,主要为阔叶林与马尾松林,占有林地面积的73.5%。
木材类有: 杉、松、檀、枫、乌桕等。
竹类有:水竹、 苦竹、乌竹、 毛竹等。
牧草类主要有竹节草、蓬蒿草、黄背草、知风草、野荞麦、野芝麻、 马兰头、荠菜、小青草、野黄豆、辣蓼、珍珠菜、蕨、葛、 芭茅、白茅、丝毛草、兔耳菜等。
水生类主要有水葫芦、水浮萍、慈菇、莲藕、荸荠、 菱角、芦苇、水草等。
食用菌类(含药用)主要有香菇、木耳、长裙竹荪、马勃、灵芝、茯苓、竹黄等。
中草药类有千余种,常见有 黄芪、 白芍、 金银花、 百部、 望春花、 野菊花等。
截止2007年,镇境有金钱豹、野猪、兔、 獐、豺狗、 獾、刺猬、 山鸡、竹鸡、猫头鹰及鱼类、爬行类等200余种。
截止2007年,仙源主要矿产有 无烟煤、 铁矿、 硫铁矿等。
1995年仙源全镇总人口11546人;2000年仙源全镇总人口11486人;2014年仙源全镇常住人口12000人。
总人口8520人(2017)。
仙源镇境内有 汉族、 回族、 壮族、 满族等民族居住。
镇境有铜陵至汤口高速公路在境内穿越。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殷屯公路建成贯穿境内,建国后境内除原殷屯公路不断加固拓宽成103省道外,还修建成322过境省道。
2010年,仙源镇税收收入达到1070万元,比2005年增加650万元,年均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亿元,比2005年增加1.08亿元,年均增长25.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08亿元,比2005年增加2.7亿元,年均增长5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0元,比2005年增加2800元,年均增长14.9%。
2012年,仙源镇已建黄山杜鹃花科技产业园1个400多亩,花卉基地1处50亩,连片大棚蔬菜基地2处600多亩,露地蔬菜基地600亩,规模鸡场3个年存栏50000羽,规模养猪场3个年出栏2000头,特种水产养殖场1个,1000亩油茶基地1处,瓜果种植面积1000亩。基地年产蔬菜100多万公斤,总产值500多万元。 仙源镇水稻播种面积9500亩,产量预计达到4700吨。
2014年,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有7家,经营面积500多亩,形成年产水稻100多吨、无性系茶苗400多万株,年养殖湖羊500多只、生猪1000多头、蛋鸡3万多只的能力。
2015年,流转荒山坡地100亩,用于发展香榧林基地。
2014年,仙源镇拥有耐磨材料、水泥加工、竹木加工、电子电器等工业企业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企业从业人员500多人。2010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73亿元,销售收入1.67亿元,工业企业入库税金719.2万元,较2005年年均分别增长44.2%、43.6%和80.6%。
2015年,仙源镇打造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东园艺栈”旅游项目。总投资1000余万元,下设文艺作品展示区、根雕创艺工厂、古民居、农家餐饮接待区、休闲垂钓区等功能区。
2015年,仙源镇有区第三中学和仙源中心小学等学校。
2015年,仙源镇有仙源中心小学和中银仙源小学2所,小学专任教师53人,小学在校学生376人,托儿所、幼儿园3所,图书馆、文化站3所。
仙源镇拥有综合文化站、5个村居文化活动室、8个大型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及多个小型文化活动广场,设置了图书及电子阅览室、教学培训室、书画室、非遗传承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多功能活动厅等公共免费开放活动场地。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而流传千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2004年仙源镇政府组织人员,整理恢复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轩辕车会参加黄山市第六届“中国国际民国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并首演获奖,2005年春节前夕,在黄山区第一届民间艺术节表演中又获特等奖。
轩辕车会这个节目还先后参加了第九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黄山区分会场活动、第34届世界洲际小姐选美大赛活动。2004年春节期间,安徽省电视台专题报道了滚车表演活动盛况,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报道了这一表演活动。在黄山市“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上,大会组委会总导演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轩辕滚车”表演节目,不仅是黄山市黄山区而且也是全国唯一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亮丽的明珠。
2006年8月11日,黄山区文体局、电视台和仙源镇联合拍摄录制了“轩辕车会”活动的全过程,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5年,仙源镇大型历史民俗活动—“轩辕车会”亮相乙未清明黄山公祭轩辕黄帝大典活动。
安徽省黄山区仙源镇卫生院位于仙源镇老街,收治住院病人155人次,同比2012年增长16%。12月15日,完成业务总收入70.8万元,其中医疗收入25.8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5 %;药品收入39万元。
2015年仙源镇卫生院等,共开展义诊活动5场次,义诊350人次,免费发放高血压、糖尿病药200余瓶。
仙源镇存古迹众多,有省级文保单位的麟凤桥、有明代建筑永济桥(南门桥)、有始于宋代的板潭石刻、有清代古民居树德堂、方家大屋、周家大屋等一大批文物古迹。重建非遗传习基地“车公殿”和省级非遗项目,被安徽省确定为“民间文艺之乡”的“轩辕车会”民俗表演和群众文化创艺中心“东园艺栈”。
众乐亭
麟凤桥北端原有一座”众乐亭“,宋嘉祐三年(1058年)县令孙觉建,为当时游人及文人骚客休息之所,至明代嘉靖年间,将此亭移至城北重兴寺前。久废,遗址尚存。
福泉井
福泉井座落在大北门老仓库西侧,井圈刻有福、禄、寿字样,年代最久。
七音石
麟凤桥北端河岸以巨大的青石砌成,以石敲击其中七块,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声,七种声音不相同,这就是著名的"七音石"。
古城墙
原太平县城墙始建于宋绍定间(1228年-1233年),周长共一里二百一十步,高八尺。城墙沿富溪河而筑。宋时初建城门有通津、宁远、承流、宣化四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县城,至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成城门五座,分别为南宁国、西弦歌、上东门、下东门、北拱辰。此时,县城只有城门而无城墙。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加筑建墙,高一丈、厚七尺,周八百丈,建有城楼1座、城门5座、大小水关2处。。明万历四年(1576年),扩建城墙,基宽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上宽八尺,并加筑砖环九百多丈。城池坐北朝南,城池之内,青砖黛瓦、高堂大宅、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的庙宇宗祠达三十多座,尤以孔庙、县署建筑宏伟、精美,雕梁画栋、刻石镂砖誉冠"宁(国府)属六邑"。1958年,古城墙全部拆除,墙基建简易公路,仅城北尚留有一小段城墙,至今已颓废。
板石诗刻
麟凤桥北端河岸,以巨大的青石砌成,从此处拾阶而下,有一块伸入麻川河中的巨大花岗岩石,面积约120平方米,石面平整,可坐百人。板石上留有历代墨客骚人的诗刻多首,其中有首诗为明嘉靖太平知县刘元凯所作,诗日;"移杯就溪山,鱼鸟来争酒;呼童分一瓢,化作天边斗"。诗刻横直丈余,经历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仍清晰可见。另尚有五首较为完整的诗刻,字体为正楷、隶书两种。
麟凤桥
麟凤桥又名仙源东门桥,位于黄山区城东8公里的仙源镇东门。1984年被黄山市(原太平县今黄山区)人民政府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楸
孙楸,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在世。字德操,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授安福县令,隆兴中改任绩溪县令,历池、真二州通判,郢州知府,太平州知府、温州知府等职,为官以兴学,崇文、均税、省讼著称。在郢州代民交纳荻料等赋税,受到宋高宗称赞,谓“天下有恤而办,不恤而办,卿所谓恤而办者也。”。并问公何以生回答说:“廉生公”。又问廉何以生,回答说:“俭生廉”。遂改知太平州。宋孝宗时,移温州知府,见学宫旧有秦桧祠,马上下令拆除。朱熹曾称赞他说:“爱立而教明,古良吏也。”
赵象
赵象,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在世。字惟贤,正德十六年(1521年)贡生,授乐陵知县,后任庆云知县。上任仅携童仆不带家眷,任中廉明仁爱,多有善举。因接待章太后梓宫事受到称赞,上级派人考其政行,到他的住所察看,只见除图书外竟没有其它东西,感叹说:“天下清官有如是”。任满升桂阳知州,政声斐然。三年后任满将升迁,他以年老坚辞。致仕归里后,县令刘元凯崇尚他的清节,数次前往请教,他回答说:“秩俸外缁铢皆是赃私”。刘佩服之极。相传赵象归里时别无他物,桂阳民众只好抬了四个石狮子压船,后代子孙将石狮奉为珍宝。
周边派出所
仙源派出所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政府(103省道南)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周边政府机关
中共黄山区仙源镇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北侧黄山风景区
周边政府机构
黄山区锬踢仙源衷镇锬踢仙源衷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周边乡镇
仙源镇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周边村庄
仙源村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仰山
地址:黄山市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