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乡

刘集乡 刘集乡历史沿革 刘集乡农业 刘集乡养殖业 刘集乡乡镇企业 刘集乡社会事业


刘集乡,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位于 颍上县城东南15 公里处的颍河左岸,东与杨湖镇、 黄坝乡接壤,西北与夏桥镇毗邻,南临颍河,隔河与王岗镇、八里河镇相望。全乡面积7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770亩,下辖27个村委会。人口56138人(其中集镇人口约12000人),居民以 汉族为主,回民聚居在甘罗村。境内颍河堤旁有“秦上卿甘罗墓”,据史书记载:“旧为甘罗住址,乃颍上八景之一”。全乡境内地势高洼不平,素有“五湖八岗一面坡”之称。建国以前,1948年刘集刚刚解放就成立了乡政府,首任乡长是刘清澄,后由李俊芳继任乡长。建国以来,刘集为历届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据《颍上县志》和《中国共产党安徽省颍上县组织资料史》记载:1950年开始成立刘集乡人民政府,时任书记是江福才、李兆勇,乡长是钱治义、刘传友;1957年4月成立...

详情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刘集乡所有镇乡结合区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刘集乡介绍

刘集乡,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位于 颍上县城东南15 公里处的颍河左岸,东与杨湖镇、 黄坝乡接壤,西北与夏桥镇毗邻,南临颍河,隔河与王岗镇、八里河镇相望。全乡面积7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770亩,下辖27个村委会。人口56138人(其中集镇人口约12000人),居民以 汉族为主,回民聚居在甘罗村。境内颍河堤旁有“秦上卿甘罗墓”,据史书记载:“旧为甘罗住址,乃颍上八景之一”。全乡境内地势高洼不平,素有“五湖八岗一面坡”之称。

建国以前,1948年刘集刚刚解放就成立了乡政府,首任乡长是刘清澄,后由李俊芳继任乡长。建国以来,刘集为历届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据《颍上县志》和《中国共产党安徽省颍上县组织资料史》记载:1950年开始成立刘集乡人民政府,时任书记是江福才、李兆勇,乡长是钱治义、刘传友;1957年4月成立刘集乡基委,书记是常文翠,乡长是孙化民、李士成;1957年11月成立刘集区公所,韩文善、乔居宽分别是书记和区长,辖区内有刘集、夏桥、李庙、张泊渡、垂岗5个大乡,是全县10个区公所之一;1958年10月全县成立了10个人民公社和一个镇,刘集乡人民公社是其中之一,公社书记张璧良,张绍堂、常文翠任公社主任。

1961年成立刘集区(全县仅有10个区),辖刘集、叶井、夏桥、罗洋、夏门、永安、双集、张泊渡八个公社,区委书记张璧良、区长宋有福;1969年撤销区建制成立刘集大公社,是全县22个大公社中的一员,由王朝隆担任书记兼公社主任;1979年10月成立区辖刘集公社,隶属杨湖区;1992年撤区并乡后恢复刘集大乡,直至今日。

刘集乡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黄豆、红芋等;经济作物有薯类、棉花、瓜果等。近年来全乡立足农业,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由原来的以粮食种植为主,调整为适度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低产劣质品种,调整为高效优质品种。

目前,全乡农业生产已形成三大块格局即:以夏杨路为中心,东部以水稻为主,中部以旱粮为主,西部以蔬菜、瓜果、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且形成了规模,农业效益逐年好转。特别是杨周村棉花生产已与县棉麻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实行了订单农业,农民收益大幅度增长。200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5430吨,产值达4044万元。

刘集乡低湖洼地较多,沟塘渠星罗棋布,良好的自然资源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近年来,养殖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三三制”养殖(即:猪牛羊“三大养”,鸡鸭鹅“三小养”,鳖虾蟹“三特养”)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畜、禽、肉年产量达1110吨,产值1554万元;以鳖、虾、蟹为主体的特种水产养殖,已成为全乡渔业生产的主角,呈现出蓬勃生机,其中张郢村的罗氏沼虾、白对虾,湖稍的甲鱼、毛蟹已打出了品牌,产品远销省内外。

2008年,全乡养殖业实现产值45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7%。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刘集正由农业大乡向农业强乡转变。

近几年随着国家鼓励扶持个私企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刘集乡党委政府采取了“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资金帮贷、制度保障”的方法,大力扶持以个私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使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刘集乡个私企业主要有田川皮革涂饰公司、刘集板材厂、杨集米厂、亚东轮窑厂、灯泡厂、建筑公司及各类养殖场等共计23家。2008年共吸纳就业人员1000余人,合理安排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其中田川皮革涂饰公司总资产300百万元,年产值2000万元,利润300万元。其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产品远销到浙江、上海、天津等十多个大中城市,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是刘集乡民营企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林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刘集乡的木材加工业发展较快。刘集板材厂已发展有13家,年产值500万元,利润100万元,每年解决富余劳动力100余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湖稍村的特种水产养殖闻名遐迩,占地2000多亩,养殖甲鱼螃蟹各类特种水产品,被评为全省水产养殖先进单位。

200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9642 万元,财政收入4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7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446万元,上缴税金 55万元。

刘集乡交通便利,夏(桥)杨(湖)公路穿越全境与102省道相连,大部分村铺上了硬基路,晴雨通车。水上运输方便,颍河从其南部穿过,上至颍上、阜阳等地,下与淮河相通,是运输建材物资和农副产品的重要渠道。通讯设施发达,有4200门程控电话和众多移动电话与全国联网,为经济发展捕捉信息提供了方便,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政府还建立了电视差转台,实现了村村通广播,有线电视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乡共有中小学校23所(含民办),其中中学2所,小学19所,在校学生近9000人,教职工总数3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教育普及率达96.5%,均达到省颁和部颁标准。刘集中学的毕业升学率位居全县前列。刘集中心小学是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命名的县重点希望小学,素质教育成绩喜人。刘集卫生院是全县第一个股份制卫生院,设备先进,设施日趋完善。村村建立了卫生室,基本上解决了群众就医问题。

刘集乡特种水产养殖简介

刘集乡从本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着眼于当地资源,以市场为纽带,以效益为目标,在开发上做文章,突出发展养殖业”的发展思路,近几年已形成了一批高产、高效养殖基地,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湖稍村特种水产养殖 湖稍村的特种水产——甲鱼、河蟹誉满省内外,远销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如今湖稍村池塘相连,养殖基地2000多亩,养鳖大王——科技致富带头人汪德寿就住在此村。汪德寿,男,现年41岁,中专文化,87年开始从事特种水产养殖,历尽磨难,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规模从小到大,品种从单一甲鱼自然养殖发展到甲鱼、河蟹自然及大棚温室相结合的综合养殖,目前他的甲鱼养殖水面有200亩,河蟹养殖水面近1500亩,拥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年利润达百万元。汪德寿同志致富不忘乡邻,他无偿地向群众提供养殖技术及资金,带动湖稍村200多户走上了致富路,并且形成了规模养殖。被省政府授予“科技示范村”。汪德寿同志还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近几年累计向社会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30多万元。他先后获“全国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颍上县十大杰出青年”和“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并荣获“安徽青年五四奖”。先后当选为团省委委员,团市委委员,团县委常委,阜阳市人大代表。2001年被评为第五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

张郢村特种水产养殖 刘集乡张郢村特种水产养殖主要以养殖罗氏沼虾、白对虾为主兼带鱼类。养殖水面300多亩,拥有固定资产40余万元,年产虾5万多斤,年销售额100万元,纯收入40万元。其产品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销售普及全省各市县,远销到江苏、山东等地。养虾能手李法勇,现年34岁,高中文化,为人诚实守信,聪明能干。1993年到上海南汇区果园太平洋水产公司打工,他一边打工一边潜心钻研养技术,由于他谦虚好学,刻苦认真,经过三年的时间,他熟练掌握了养虾技术。1996年3月,李法勇返乡创业。他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自己的养殖场的规模逐年扩大,如今已从刚开始的五亩发展到300余亩,经济效益也在连年递增。他不但虾养得好,而且还是个种植能手,他所种植的“黄金瓜”“无籽西瓜”远近闻名,曾受到县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使全村人近快脱贫致富,李法勇将自己的养殖和种植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群众,使全村的农业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他曾多次被评为县级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星火带头人,当地群众都称他为致富“小能人”。

周边派出所

刘集派出所 地址:刘集乡032县道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

周边乡镇

新刘集乡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周边村庄

刘集村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006乡道

三优集村 地址:阜阳市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