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简介,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规划背景,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环境条件,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指导思想,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基本原则,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战略定位,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目标,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方向,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规划目标,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方向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 贵池区 境内,地处 皖江 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 的核心区域,重点承接发展 先进制造业 、 高新技术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营造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活力之城、生态优美的宜居之城、科技和文明融合的文明之城。简介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池州市 贵池区 境内 北临长江,南依九华山,东邻 铜陵市 ,危组钻西接 池州 市区,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工作将从3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开道鸦始。起步区东起 九华山机场 ,南至机场 迎宾大道 ,西至 九华河 ,北至长江。 按照国务院关于《 皖江 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安徽省委、省政府在 安庆 、 池州 、 铜陵 以及 马鞍山 、 芜湖 、等地分别设立了 江南产业集中区 (池州)和 江北产业集中区 (芜湖鸠江区江北部分沈巷镇)两大省直建区,作为 皖江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
详情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 贵池区 境内,地处 皖江 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 的核心区域,重点承接发展 先进制造业 、 高新技术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营造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活力之城、生态优美的宜居之城、科技和文明融合的文明之城。
简介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池州市 贵池区 境内 北临长江,南依九华山,东邻 铜陵市 ,危组钻西接 池州 市区,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先期工作将从3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开道鸦始。起步区东起 九华山机场 ,南至机场 迎宾大道 ,西至 九华河 ,北至长江。 按照国务院关于《 皖江 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安徽省委、省政府在 安庆 、 池州 、 铜陵 以及 马鞍山 、 芜湖 、等地分别设立了 江南产业集中区 (池州)和 江北产业集中区 (芜湖鸠江区江北部分沈巷镇)两大省直建区,作为 皖江示范区 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江南集中区名甩请片 (1)试点区 是安徽省历史上第一个列入国家层面的战略危和洪端性规划: 是中国第一个以 承接产业转移 为主题的国家级 区域发展规划 : 是第一个由省人民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管理的产城新区: 是被赋予“先行先试碑旬凝”权利和责任的国家级示范区。 (2)枢纽地 道肯多区内有水运、航空、高速、公路、铁路、 城际高铁 等各种现代化交通,已经现成海、陆、空立体运输格局。 是中国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城市。 (3)产业城 打造中国的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高端 休闲业 基地; 建设宜业、宜居、宜商、宜游的现代化滨江新城。 (4)示范区 城市建设上:世界眼灶符糠光、中国一流、现代风貌、产业特色雄殃耻; 产业培育上: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 集聚效应 明显、区域核心竞争力强; 体制构建上:小政府、大社会、高效能、优服务;一站式服务、 扁平化管理 、企业化运营;城乡统筹、一元化服务、市民化管理。规划背景
2009年1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以下简称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示范区规划》要求,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 皖江 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 承接产业转移 集中区,推动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 依托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利用皖江沿岸承载空间大的优势,在长江南岸的池州市 贵池区 梅龙街道 设立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以下简称江南区)。江南区整体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37平方公里。 江南区 主要任务是,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把集中区建设成为 长江经济带 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同时,重视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相协调,构建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滨江城市,打造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学发展极。 基于上述精神,制订本规划。中期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长期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环境条件
承接产业转移 的环境与条件 江南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必须应对无法回避的挑战。优势机遇
1、拥有 承接产业转移 的极佳时机 从国际看, 国际资本 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速度持续加快,并且从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以 高端服务业 及 高新技术产业 为主转变。 世界500强企业 将更多的配套零部件加工和制造业订单生产,以及现代服务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大批华人华侨回国创业,并带来研发成果和新技术支持下的产业化项目。 从国内看,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进入了 后工业化阶段 ,在资源和成本的双重约束下,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需要向资源和 成本优势 较大的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并呈现产业组团式转移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明显特点。 与制造业的梯度转移特点有所不同,国际国内的一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区域上表现出明显的跨越性、广泛性、一致性特点,并不具有渐进性、梯度性特点。 皖江 地区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 的最前沿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将获得难得的先机。江南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必将在这一大趋势中赢得更多机遇。 2、拥有国家级战略的政策支撑 国务院批准设立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至国家层面,江南区作为国家级区域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与省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赋予其“先行先试”之权,享受土地、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外贸、项目审批等诸多优惠政策。在经济管理权限上,江南区管委会不仅享受市级人民政府管理权,而且享受部分省级管理权,可以极大地提高 行政效率 ,有效地提供行政服务。 3、拥有较强要素禀赋能力 长江岸线资源丰富。岸线长达14.5多公里,适于建设深水码头。为实施“岸线换产业”提供可能。 旅游文化资源独具魅力。所在地梅龙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著名文学家和诗人 陶渊明 、李白、 罗隐 、 姚鼐 等在此留下了大量诗文。尤为突出的是, 四大佛教名山 之一的 九华山 耸立于后,魅力无穷,吸引了天下无数游客。 区位优势明显。东与铜陵市接壤,西接池州市区,北依长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九华山机场 坐落在境内,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区域内供电、供热、供气、供水能力较强,能够为产业的进入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4、拥有创新发展的巨大空间 从体制机制看,江南区的行政管理是一种全新模式,没有旧的体制机制的羁绊,可以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顺应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提供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从发展现状看,“一张白纸”,一切从“零”开始,避免了结构调整和 产业优化升级 的艰难,可以高水平地编制规划,高起点地定位产业发展方向,零障碍且大空间地促进区域发展。从建设方式看,允许发展“ 飞地经济 ”、建设“园中园”等,一切有利于集中区建设的模式、方法都可以大胆“试”,大胆的“用”,创新的空间很大。劣势挑战
1、面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后的大调整 中国经历了长达8年经济高速增长,各种矛盾积聚并交替出现,尤其是 产能过剩 和分配不均(不公)等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调整期。这将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增长速度减缓,对正处在建设成长时期的江南区发展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资源枯竭和低碳要求的限制强化 资源面临枯竭,依靠资源消耗实施低成本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发展 低碳经济 已经成为当今主流,要求工业发展以“两低一高”(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益)为标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将大大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和难度。 3、环境保护的硬性要求增加了产业选择的难度 江南区拥有依江傍湖、绿地成荫的良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这要求江南区的产业发展必须实现“零污染、 零排放 ”,将大大限制其产业选择的范围,增加产业引进的难度。 4、处理错位竞争与协同发展的压力较大 江南区在产业发展的方向上,既要实现与区域内其它园区的错位发展,又要实现园区间的产业协作关系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程。这要求产业选择要找准区域内乃至国内产业发展的市场空白和“短板”,要解决以何种发展方式和产业 技术路线 填补空白,做大做强弱势产业,在避免区域(园区)间 过度竞争 的情况下,培育自身主导行业和特色行业。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潮流,围绕“合理布局、注重特色、错位发展、 节能环保 ”,以 承接产业转移 、强化招商引资为重点,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理念 ,创新方法,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江南区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窗口”。基本原则
1、坚持承接中创新,创新中承接 在 承接产业转移 过程中,注重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注重品牌建设与 市场拓展 ,注重人力资源与 智力资本 引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同时,通过 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配套能力等,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引进产业与项目。以核心产业带动外围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以高端产业带动低端产业,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 现代产业体系 。 2、坚持错位发展,培育特色 按照 区域分工 与协作的要求,准确把握依靠力量与承接对象,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主导行业和特色产业,避免区域内的恶性竞争,走好错位发展的路子。 3、坚持环保节能,实现低碳发展 要把保护好江南区优良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发展无污染产业,发展低能耗产业,发展低碳产业,促进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4、坚持发挥优势,创造“洼地”效应 利用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实现以岸线换大项目;利用江南区优越的生态条件,引进对环境质量要求严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独特旅游优势,引进与培育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九华机场等优越交通条件,发展临港产业和 物流业 ;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创造发展环境。 5、坚持市场导向,行政推动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注重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 的基础性作用,在各项建设中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积极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战略定位
基本定位是:产业航母,经济一极;居业佳境,皖江窗口。 ── 产业集聚 的航空母舰。形成多元化的高成长性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提供牢固基础和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科学 承接产业转移 ,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 ,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零污染、零排放,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支撑安徽经济的重要 增长极 。通过集中区建设,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安徽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江城市。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大规模集聚人口,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发展目标
至2015年,初步建立主导产业的基础,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 现代产业体系 架构;至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产生较显著的 产业集群效应 ,建成若干大型产业基地,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规模显著扩张。到2015年 工业增加值 达到300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 达到200亿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现代化城市基础初步形成。到2015年初步形成20万左右 人口规模 的新型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1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绿化率达到40%以上,建成 生态园林城市 。发展方向
围绕“绿色发展、朝阳发展与和谐发展”的主题,做好“产业裂变”和“产业聚变”的文章,重点培育 先进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 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三大行业,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科技创业园、临港物流园、休闲度假园、综合服务园”五大园区,简称“3+5”产业发展模式。规划目标
建设方向
周边政府机关
池州市贵池区殷汇镇人民政府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G318(沪聂线)
周边行政单位
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滨江大道1
营业时间:08:30-17:30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娅暄涓桥镇娅暄涓桥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周边园区
池州市创业示范园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清溪大道229号
贵池区江南产业集中区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S321(贵铜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