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林村
鸠林村 鸠林村基本概况 鸠林村人文历史 鸠林村区政沿革
鸠林村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的下辖村,位于泉港区北大门,鸠林村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1500多亩,辖2个自然村(南庄、港西),村下有27个村民 小组,全村人口6549人,1874户, 旅居海外侨亲1000多人, 港澳、 台胞500多人。鸠林村东边是潘南盐场,面临枫亭海地村,南距界山村,北依海岸线,依山傍海,水陆交通便利,是经济交易的好场所。鸠林村又名南庄村,鸠林村处在丘陵地带,古称丘陵村。明朝后期,随着外迁入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有限,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厦门有位大富翁看准枫亭港南北两边滩广阔,是围垦造田建粮庄的大好商机,就投巨资在港道北岸(现南寺仔村)建北庄,港的南岸建南庄,故称南庄村。1952年从九峰乡析分组建,由南庄与港西村合并而成,南庄村村民18姓混居。早年此地林木茂盛,傍晚鸠雀盘旋喧鸣共栖林中,故取名鸠林,寓意多姓混居...
详情鸠林村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的下辖村,位于泉港区北大门,鸠林村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1500多亩,辖2个自然村(南庄、港西),村下有27个村民 小组,全村人口6549人,1874户, 旅居海外侨亲1000多人, 港澳、 台胞500多人。
鸠林村东边是潘南盐场,面临枫亭海地村,南距界山村,北依海岸线,依山傍海,水陆交通便利,是经济交易的好场所。鸠林村又名南庄村,鸠林村处在丘陵地带,古称丘陵村。
明朝后期,随着外迁入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有限,吃饭成了问题,当时厦门有位大富翁看准枫亭港南北两边滩广阔,是围垦造田建粮庄的大好商机,就投巨资在港道北岸(现南寺仔村)建北庄,港的南岸建南庄,故称南庄村。
1952年从九峰乡析分组建,由南庄与港西村合并而成,南庄村村民18姓混居。早年此地林木茂盛,傍晚鸠雀盘旋喧鸣共栖林中,故取名鸠林,寓意多姓混居,团结和睦相处。
鸠林原旧村址着落在枫亭秀峰村交界,南临界山村,沿着丘陵地带的山脊延伸到界山镇加口村、港西村,成为一条几里长街,街名为元河街。当时元河街人丁兴旺,店铺林立,生意兴隆。
据说明朝初期,本街道有个人得罪了朝廷政府,朝廷派大批兵马包围元河街,采取了全族皆除,房屋烧尽,场面惨不忍睹,整个村庄成为一片废墟。那时候,现有的南庄村还处在树林茂盛,野草丛生,是鸟类栖息的好地方,只有东西两个山丘上各建一座尼姑庵,住着几位尼姑。据考证明朝最早迁入南庄居住的是一户万氏人家,他们开始伐林开垦种植,繁殖后代,安居乐业。后来其他姓氏看准这块宝地,陆续从各地迁入居住。因此,村民姓氏较多,现在整个鸠林村有19个姓氏。人口多了,吃水成了个大问题,鸠林当时隶属仙游所管辖,村民联名向仙游县政府申请,在枫亭江筑坝开渠引水。
起初筑坝,只用木材打桩钉板,但屡屡遭洪水冲毁。清朝初期,一位好心的和尚自愿加入筑坝队伍中,他四处化缘集资,村民也自觉踊跃捐款献力,终于建成了当今的条石拦河大坝,取名为太阳碑。水源充足,庄稼丰收,是省内少有的大米之村。
清朝年间,惠安县令为了扩大统治范围,用公款花巨资向仙游县令买回了六个自然村,包括:南庄自然村、港西自然村、潘厝自然村、鹅头自然村、蚵寨自然村。县令又按区域划都,南庄为十一都。新中国成立,依据当时的辖村制,南庄与港西自然村应合拼为一个大队,考虑到南庄原先林茂鸟多,又处在丘陵地带,因而命名鸠林大队。随着人口大幅度增长,虽然水稻高产,但土地面积与人口比例严重失调,1963年,惠安政府拨款在近海滩再次围垦,但多种原因半途停建。
1967年南埔公社政府重新发动全社村民围垦潘南盐场,使本村农田面积又增加了1000亩左右,彻底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清代属11都添奇铺。1947年民国时设九峰保属天马乡,1949年冬设九峰乡属7区区公所(涂岭),1952年组建鸠林乡属11区公所(南埔)1955年设鸠林属涂岭区,1956年设九峰乡属南埔区,1958年属玉湖乡,1958年设鸠林大队属超先公社,1961年设鸠林大队属南埔公社,1985年设鸠林村委会。
周边中学
泉港鸠林中学
地址:界山镇鸠林港西村66号(港西新戏台旁)
周边门
泉港鸠林中学-南门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S201(滨海北路)
周边文物古迹
清莲庵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南庄700号
周边小学
鸠林小学
地址: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南枫路1997号
周边村庄
鸠林村
地址:泉州市泉港区
鸠林村庄另南瑕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G15(沈海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