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镇

金谷镇 金谷 金谷镇历史沿革 金谷镇行政区划 金谷镇地理位置 金谷镇人口 金谷镇社会事业 金谷镇主要街巷 金谷镇人文历史 金谷镇发展目标 金谷镇旅游资源 金谷镇著名人物


金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西溪中游,距 安溪县城17公里,邻近清水岩。金谷镇辖24个行政村,面积108平方公里。东与蓬来镇,西有 长坑乡。金谷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环境优越。镇政府驻大洋。漳泉肖铁路、205省道过境。名胜古迹有暮云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太王陵墓等。1965年置金谷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1997年,面积101.6平方千米,。辖金谷村、 金东村、金山村、汤内村、 芸美村、华芸村、尚芸村、景卿村、河美村、 河山村、东洋村、 深洋村、丽山村、洋中村、美洋村、溪榜村、 元口村、三元村、洋内村、 渊兜村、大演村、山岭村、 田头村、中都村、 龙坑村25个村委会。金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西溪中游,距 安溪县城17公里,邻近清水岩。 金谷镇1997年人口4.8万<...

详情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所有城乡结合区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介绍

金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西溪中游,距 安溪县城17公里,邻近清水岩。金谷镇辖24个行政村,面积108平方公里。东与蓬来镇,西有 长坑乡。金谷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环境优越。镇政府驻大洋。漳泉肖铁路、205省道过境。名胜古迹有暮云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太王陵墓等。

1965年置金谷公社;

1984年改乡;

1991年改镇。

1997年,面积101.6平方千米,。

辖金谷村、 金东村、金山村、汤内村、 芸美村、华芸村、尚芸村、景卿村、河美村、 河山村、东洋村、 深洋村、丽山村、洋中村、美洋村、溪榜村、 元口村、三元村、洋内村、 渊兜村、大演村、山岭村、 田头村、中都村、 龙坑村25个村委会。

金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西溪中游,距 安溪县城17公里,邻近清水岩。 金谷镇

1997年人口4.8万

金谷镇交通、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境内漳泉 铁路(火车站设在金谷村),省道205线和金溪公路纵横交错,并村村实现了道路硬化;程控、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通向各地;水电资源丰富,总装机容量5000KW,投资数百万的35KV变电已投入使用,电源稳定。金谷,是安溪 投资创业比较理想化的乡镇。金谷镇教育、卫生等事来蓬勃发展。海内外乡亲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办学创卫。办学条件、 教学质量和卫生设施逐步改善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有线电视网覆盖全镇。人民安居乐业。荣膺省级“卫生级镇”和“普法达标乡镇”。

古称佛口街,位于金谷村。为古代泉州至湖头水运的主要停靠点。早时,金谷溪墘曾有一个泊船码头,俗称船巷。周边设有客栈等店铺,路口有卖煎豆干及熟面条等小本生意,方便过路旅客。解放后成立供销社。1994年,镇政府投资兴建1.8万平方米的金谷农贸市场。

位于东溪美洋村,又名晒谷坪。该地人口相对集中,又与永春县相邻,德化、大田、永春的杉木及林产品,通过该地流入外安溪,是安溪林产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解放后曾在该地设立竹木市场,1994年后又进一步完善东溪农副产品市场。

位于清溪溪畔的元口村。全长50米,街市形成于明代。该处有源口渡码头,货物交易从水运而来,又从水运而去。宋元丰三年(1080年)后曾在此设源口巡检司,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移入白叶堡,后增设为圩场。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圩场自然消失,设立供销社分销处。1994年,在此地兴建茶果市场。

位于三元村。该地势较为平坦,源口大桥未架设前,是一个集市的主要地点。由于该地周围是茶叶的主产区,每到茶叶季节,农民不约而同来该地贩卖茶青和茶叶。1994年,镇政府投资兴建三元茶果市场。

位于渊兜村。随着安溪茶叶的发展,2002年金谷镇政府投资80万元,兴建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的渊兜茶青市场。

金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 文明古镇。这里有始建于五代的 太王陵、威镇庙,有千年古刹定明院,有古韵新姿的契真院,有石景荟萃、古木参天的大石竹庙,有群山献翠、气象万千的檀林岩、圣峰岩、官道岩。除此之外,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明朝官圳等等。经过整修,这里众多的名胜古迹正以崭新的 面貌迎接嘉宾前来观光游览。金谷是一方红色的热土。这里是安溪县第一位共产 党员陈体和《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故乡。1929年,陈体在东溪建立了安溪第一个党团支部,领导东溪和佛仔格 农民武装,成立了安溪游击队,打响了安溪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3年,革命先辈们在东溪建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打土壕分田地,打击 国民党反动派。他们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在泉州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激励着一代代新人。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莫耶故居被列入红色 旅游路线,是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教育基地和县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金谷是闽南主要的侨乡和 台胞祖籍地。金谷现有旅外侨胞7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1万多人,侨眷1.2万人。海外乡亲们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办学创卫。金谷办学 条件、教学质量和卫生设施逐步改善提高。旅外侨胞陈先生捐建的“陈利职业中专学校”每年向社会上输送上千人的专业技术人才。台胞蔡先生兴办的幸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推动金谷镇农业综合开发迈出新 步伐,走出一条集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和茶果林综合开发的发展 模式,使金谷农业从小农生产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迈进。经济发展发金谷镇农业 基础巩固,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开发迈出新的步伐,现有以 龙眼为主的各种名、优、特果树园1.6万亩。又因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孕育了金谷的特产—黄金桂,以其季节早,产量高,形丽、质优、味香、常饮强身健体而闻名。金谷镇乡镇企业象雨后春笋般地涌向。金谷镇集体、股份、私营企业达818家,年产值30554万元。各种 经济实体方兴未艾,逐步形成以建材和农业综业开发等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新 格局,使金从小农生产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迈向集约化 经营迈进。金谷,正从封闭走向开放。

金谷历史上是一个种粮大镇,历届党委、政府极力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 茶叶生产。金谷镇是安溪新兴的茶叶主产区之一 。金谷已经发展成为户户有 茶园、村村有茶叶的新兴茶叶主产区。金谷镇共有优质茶园1.7万亩,生态茶园建设4033亩,年产茶近2500吨,产值近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特别是金山—华芸片更作为全县生态茶园建设示范工程。同时,该镇党委、政府立足建基地、抓 科技、拓市场,做活茶文章,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在三元、元口、金东、渊兜、芸美等5个中心村建设茶青交易市场,吸引周边乡镇和邻县的大量茶青进入 市场交易,茶青价格一路上扬,平均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10元左右上涨到25元以上,仅此一项 农民人均增收达2500元以上。在渊兜村,还形成了茶叶产业的分工,专门从事制茶的专业户达200多户,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近7000元。

金谷党委政府提出“致力提质增效,实现金谷茶香”的新发展目标,围绕“扬优势、兴产业、活市场、富农民、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继续培训茶农鼓励茶农积极参加茶事活动;进一步完善“种植大户——规模制茶——专业经商”的茶产业发展 模式;完善金东、渊兜、元口、洋内、东溪五大茶叶交易市场,构建茶叶交易平台,促进茶叶流通。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争取在短期内推进金谷茶叶 品质提升,价格上扬,力争平均价格每公斤提高10-20元,金谷镇茶叶生产环节每年可增收6000万元以上,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民生质量发挥 关键作用。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 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金谷的望云山一带生活着,留下了创业的足迹。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云山及洋内村琼林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考古人员采集到石斧、石锛等大批遗物,成为研究闽越人类发展史及印证安溪文化发展史上溯到4000年前的实物依据。悠久的历史,为金谷留下积淀深厚的 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 文物古迹。在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坐落着一座建于五代的太王、太妃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俗称“圣王公墓”,系闽南名神广泽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坟。两圹并列,左祀“太王”,右祀“太妃”,中立“圣旨”坊,规模庞大, 气势磅礴,在古墓葬建筑史上,构式罕见,别具一格。墓前有一井,泉水清纯甘洌,泡茶尤为清香,诸众感异,名曰“圣泉井”。该陵墓坐落的山脉从永春、 南安境内蜿蜒而来,峰峦叠嶂,曲折迂回。陵墓对面,山峦层叠,计十八重,形状千奇百怪:似雄狮怒吼,香案祭天,山鹰啄蛇,母鸡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绿草青,树密林茂,前方溪流迂回流淌,活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大自然山水画,是著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其秀丽风光常年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

在洋内村有两座著名的古 墓葬。一是明代叶公荫昆仲的东山龟形墓。叶公荫(1519—1596年),字希爵,号阳春, 兄弟四人,天资刚毅,丕振士风,敦邻睦友,勤耕力作,崇尚俭约,乐善好施。其事迹闻于上,获赠“恩施懿行”匾,并榜其地为“阳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殁后,昆仲同茔。墓为糯米灰三合土构筑,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杆夹石。二是位于大尖山南麓的明代契真院舍利塔。契真院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毁,仅存墓塔。舍利塔为糯米灰混凝土构筑,在宽广祭台上,筑六角形,三层出檐,仰莲葫芦刹顶,前后筑交椅形护坡。塔中纳历代僧人骨灰罐。2002年,侨亲 叶长鹏捐资重建,规模恢宏,建筑独特。

金谷历史悠久,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才彦英豪。

金谷溪榜人陈铮,又名瑞金,字铁卿。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生于缅甸仰光。后随父回国,就读于“两广师范”,学成到该乡龙坑角落任塾师。民国11年(1922年),陈铮弃教从戎,卖业产买枪炮,投靠于民军陈岳、杨汉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将旅长,后自兼县长,于是办学校,修公路,发行“建昌汇票”。民国18年(1929年),离开军旅,寓居厦门,开设铁峰茶庄。民国21 年(1932年),陈国辉被国民党第十九路军铲除后,陈铮始东山再起,回乡当起安南永三县边区联防总队长,收集民枪,拥众自卫,并大力开垦茶园,设店经营粮食。在家乡营造“晚香别墅”。其女莫耶,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椰子、沙岛。自幼聪明,10岁即景吟诗:“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被乡人誉为才女。民国26年(1937年)10月投奔延安,后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创作《延安颂》,歌声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一曲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战歌,至今仍传唱不衰。

吴宗海,讳名春夏,别名泽如,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安溪县金谷村,缅甸中国同盟会会员。他 19岁出洋谋生,六渡缅甸,一旅印尼,从事店员、财会、教员之职。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勃生接受革命思想后,立即投身革命事业,到处鼓吹革命,秘密发展同盟会会员,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勃生埠最早参加和组织同盟会的先辈和骨干。其遗作手迹《七次出洋日记》和《每次寄回家信汇记》是颇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已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予以收藏和展出。

金谷是一块革命的热土。民国17年(1928年)初夏,猎户陈体第一个站在镰刀斧头红旗下宣誓,成为安溪第一个共产党员,次年又建立东溪党团支部,成为安溪最早的党组织,领导安溪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民国23年(1934年)3月,陈体夫妻双双英勇献身。在这块土地上,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而名列志传的还有刘由、陈仲琪、曾奎(女)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当代金谷人才荟萃。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祖籍金谷美洋,出生于新加坡,20世纪50年代回国就学,他以其渊博的法学知识,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侨联工作、统战工作做出殊多贡献,成为致公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日理万机之暇,他数度回乡,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安溪县第一个清华学子吴秀水,出生于民国26年(1937年)7月,金谷镇金谷村人,196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交通部科学研究院,1980 年以后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高级工程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机应用学组委员等,还受聘为香港理工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层建筑及桥梁结构的力学分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曾参加深圳52层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中央彩电中心主楼等的设计计算,主持设计过世界上地震区最大的球形水塔(建于阿尔及利亚),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部级二等奖2次。此外,有曾任福建省林业厅厅长的傅圭璧、福建省审计厅厅长的温海树及现任福建省水利厅厅长的杨志英。

金谷是闽南主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现有旅外乡亲7万人。长期以来,旅外的金谷侨亲热心桑梓,慷慨解囊,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事业。出生于金谷渊兜村、旅居印尼的侨亲沈清江,1957年受中侨委邀请,任回国观光团团长,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回乡捐建清江小学,全国侨联主席庄希泉为其题写校名;2002年,侨亲沈福昆、沈福璋、沈福源昆仲捐资210万元支持清江学校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侨胞陈松基弘扬陈嘉庚“倾资办学”精神,捐资3000万元,创办陈利职业中专学校,学校现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职校。旅居泰国的陈芳明创办东溪中学,并先后捐建“勤学楼”、“忠诚楼”、“博爱楼”、“发奋”与 “创新”学生宿舍楼、“启智科技楼”,还与叶德隆分别捐建金谷医院门诊大楼和宿舍楼。广大侨胞捐资兴学,拳拳爱心,垂范后世,功彪史册。

周边政府机关

安溪县金谷镇芸美村村民委员会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芸美学校附近

周边乡镇

金谷镇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周边村庄

宏安二村 地址:泉州市安溪县

洋内村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