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尾村

埭尾村, 埭尾村政区沿革, 埭尾村姓氏源流, 埭尾村经济状况, 埭尾村名优特产, 埭尾村古厝群, 埭尾村现状, 埭尾村所获荣誉


埭尾村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漳州市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东邻东园村,西邻南溪,南邻枫林村,北邻茶斜村,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有867户3268人。其中埭尾社为陈姓聚居地,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埭尾村在清朝年间属龙溪县四五都。海澄县置县后,属海澄县管辖枣备欠,清乾隆年间属东路部保甲。民国29年属海澄县第一区陂内乡,埭尾村分为后柯保和地尾保;36年为隶属峨山乡。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的埭尾乡所辖,1954年分为后柯合作社和埭尾合作社,1956年7月改属城关区,1958年改属东园乡,时与过田、新林、枫林合并为新林营您芝主,1959年从新林营拆出,成立地尾大队,隶属海澄县浮宫公社。1960年改属龙海县浮宫公社,1961年改属东园公社,1984年改为东园乡埭尾村,1992年改为东园镇埭尾村,辖埭尾、岸尾、顶詹、下詹、前厝、后...

详情

埭尾村地名网_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埭尾村资料简介
  埭尾村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350604110205,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604。埭尾村与东园、东园村、南边村、东宝村、茶斜村、枫林村、新林村、过田村、凤山村、凤鸣村、田厝村、秋租村、厚境村、港边村相邻。 还有1个地名与埭尾村同名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埭尾村介绍

埭尾村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漳州市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东邻东园村,西邻南溪,南邻枫林村,北邻茶斜村,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有867户3268人。其中埭尾社为陈姓聚居地,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

埭尾村在清朝年间属龙溪县四五都。海澄县置县后,属海澄县管辖枣备欠,清乾隆年间属东路部保甲。民国29年属海澄县第一区陂内乡,埭尾村分为后柯保和地尾保;36年为隶属峨山乡。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的埭尾乡所辖,1954年分为后柯合作社和埭尾合作社,1956年7月改属城关区,1958年改属东园乡,时与过田、新林、枫林合并为新林营您芝主,1959年从新林营拆出,成立地尾大队,隶属海澄县浮宫公社。1960年改属龙海县浮宫公社,1961年改属东园公社,1984年改为东园乡埭尾村,1992年改为东园镇埭尾村,辖埭尾、岸尾、顶詹、下詹、前厝、后厝、厝仔、郑厝、六避、过港、后柯、横河共12社。

埭尾村

埭尾樱壳脚、岸尾为陈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开漳圣王-光的第二十五世子孙陈均惠(圳美陈氏始祖)的第七世后裔陈仕进、陈尚豫分别建立地尾社、岸尾社。

前厝、后厝、厝仔、六壁、后柯、横河为甘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河南国始启居东园鹭田始祖甘仙游的后裔建立开基。

顶占、下占为詹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安溪县詹氏姓祖的后裔詹纯仁建立开基。

郑厝、过港为郑姓聚居地,其源流来自龙海市白水镇山美村郑氏始祖的后裔郑科甲开基。

全村以 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农业耕地面积19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渔业养殖种类有南美白对虾、鱼等,在本村开店者24家,做流动生意者156家,村民年均人收入87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9%,电话普及率达95%,有手机800部,大多数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自来水。

2005年建乡村水泥公路宽5米,长4.8公里,投资170多万元,村内有1所小学,设有6个班级,学生306人,教师12人虹项踏,有医疗所2所,2名工作人员

粉果(又称绿豆果) 为东园镇传统风味小吃,在漳码一带颇受欢迎,现已成为馆宴席的佳肴。粉果以纯绿豆为原料,将绿豆加水磨成浆,过滤去渣,让其沉淀,掉成绿豆粉,取出绿豆粉和纯正白糖,加水蒸制而成。

古厝群傍水而建,布局呈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即便是梁上的漆画、贴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磨损,但从古厝精巧的构造和装饰,仍能看出当时埭尾村富甲一方的家世。当地村民说,以前这一带流传的一句话“有埭尾厝无埭尾富,有埭尾富无埭尾厝”,意思说:就算你跟埭尾同样富有,也没有跟埭尾同样的房子,有跟埭尾这里同样的房子也没有埭尾那么富有。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边门都打开,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这么形成了。老人们说,遇上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走的就是这条捷径。古厝前面大都留着十多米宽的大埕,平常的农事、大型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其中一幢两落的古厝,埕前还留有空着的旗杆位,当地村民告诉笔者,以前这里有4根旗杆,历史上祖先遗留下来的,表明这里人才辈出,因为考取功名、外出当官的人才能立这个旗杆。可惜的是,旗杆在“文革”中被破坏而废弃。

四周环水,30多米宽的水道,蜿蜒绕村而过;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的大片古厝,构成一个水上的红色村庄——— 这便是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的古厝群。始建于明朝的古厝群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而且要将 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申遗的专家们,最近也把目光投向了这里。但是,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危害。2月,村民成立了理事会以保护古厝群。

魅力雨天不带伞 跑遍全村不会湿

埭尾村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鹅蛋山之中。古厝布局具有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骗雄全汗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危户踏几、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删循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边门全部打开,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形成了。只要你连着敲边门,就可以一路穿厝而过。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走的就是这条捷径。

据介绍,埭尾村古村落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说是闽南建筑装饰的一个缩影,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嬗变及村落发展史的重要实例。

众多古厝乱搭盖,缺乏维护

埭尾村的古厝约有240座,但从明朝留下来的古厝仅剩下40余座了。每座古厝的面积约为100平方米,为了扩大居住面积,村民们便在自家古厝的周边搭盖了鸡舍、卫生间等建筑,与古厝的原有风格极不协调。

自从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埭尾村古厝的消息后,埭尾村的村民便自发成立了理事会,加强对古厝的协调管理。

“理事会成立后,我们便向村民发布告,要求村民自行拆除搭盖在古厝周边的鸡舍、厕所等建筑。”理事会的陈联顺副理事长告诉导报记者,村民们得到通知后,也都很配合地自发进行拆除。

在导报记者采访时,见到了正在拆除搭盖的陈永全。“刚好今天有空,我就自己拆了,这也是为了这些古厝好,所以我们都支持。”陈永全说。

陈联顺告诉导报记者,除了40余座明朝遗留的古厝外,后来的古厝都是依照明朝时期遗留的古厝风格修建的。“这些古厝也有一些年头了,有些是屋顶瓦片塌陷,直接坍塌的就有十几座。”

困境 、资金缺乏,保护无力

“我们希望古厝群能申请文物保护,政府部门能重视对古厝的保护。对古厝的修缮、坍塌古厝的重修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说到这些,陈联顺显得有点无奈。

“以前,我们要去厦门,就在这里坐船,可以直接到厦门码头。从其他地方运来的货物,也可以在这里上岸,直接搬到家里。”陈联顺指着沿村的水道说,“可现在,水道的淤泥太深了,以前能跑大船的水道,现在只有1米多深了。每当遇到雨水大的时候,水道里的水都会漫上岸,淹到古厝里,对古厝也是致命的打击呀。”

陈联顺说,目前村里面能做的就是要求村民们自行拆除古厝周边的搭建。另外村民们自发地筹一点钱,对古厝进行简单地修复。“能修一点就修一点吧!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以及各方面的力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加大对古厝的保护呀!”

镇政府要引进资金,开发旅游

东园镇镇政府办公室陈主任告诉导报记者,目前镇政府加大了对古厝的保护力度,禁止村民在古厝周边自行搭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了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首先开展的便是古厝群周边的环境卫生整治,对在古厝周边搭盖的简易建筑进行拆除,恢复古厝的原貌。”

“因为镇政府的资金有限,下一步就是想通过引进资金的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对损毁古厝的修复,以及水道的清淤等工作。”陈主任说,“借助东园镇的 ‘省级农业示范区’、埭尾村的古厝群以及我们的拳头产品——— 黄秋葵,来开发整个东园镇的旅游项目。”

据陈主任介绍,目前东园镇计划邀请一些旅游专家,就整个东园镇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进行规范设计。

2021年11月30日,入选拟命名为福建省卫生村名单,并予以公示。

周边出入口

东园/海澄/白水/东宝美丽乡村/埭美古村出口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